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并不是一个官衔,而是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的“铁饭碗”一样,铁饭碗也不是真的饭碗,只是一份不会被辞退的工作罢了。

清朝的爵位采用降级世袭制度,也就是说,一般亲王的儿子,袭爵时只能封郡王,郡王的儿子袭爵时,只能封贝勒。一代一代往下降,这么一来就成功破解了分封制的弊端。

可是铁帽子王就不一样了!他们家世袭罔替,所谓罔替就是不更替,不废除的意思。也就是说铁帽子王的亲王爵位(或者郡王爵位)可以无限次传给子孙后代,永远不会降级,一直都是亲王级别(郡王级别)。

是不是流哈喇子了?流哈喇子的岂止是你!但凡有点追求的人,都想要得到这种爵位。因为这种爵位可以保证子孙后代长期荣华富贵。

一、清朝只有12位铁帽子王,清初就封了8个!

正是因为大家都想得到,所以这玩意儿是很不好搞的。你看过哪些猫不叼狗不啃的工作,是有人争着抢着要去干的?

一样的道理,正是由于铁帽子王的含金量太高,仅次于皇位,所以在整个清朝,其实只有12位王爵获此殊荣。这其中还要分成三批来看:

  1. 第一批,开国元勋中的亲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
  2. 第二批,开国元勋中的郡王。分别是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值得一提的是,岳托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勒克德浑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也就是说他们家出了3位铁帽子王。
  3. 第三批,清朝中后期的恩封亲王。分别是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整个清朝有268年,可是却只有12位铁帽子王,可见这玩意儿是很珍贵的。而且开国时期一口气就封了8位,你让后面两百多年的人怎么活?

没有特别的功劳,在清朝中后期是不可能封铁帽子王的。哪怕是康熙朝南征北战,也没见谁被封为铁帽子王。

二、恭亲王奕訢跟慈禧合作,这才得了这么一个铁帽子王。

其实道光的几位儿子里,恭亲王奕訢是最有能力的一个。可是道光偏偏把皇位传给了咸丰皇帝,结果导致清朝继续一蹶不振。

本该夺取帝位的恭亲王奕訢心里自然很不爽,但是没办法啊,只好跟着哥哥好好干活了。但是他哥哥咸丰整天还防着他,甚至在临终前,都没有将恭亲王奕訢立为辅政大臣,而是找了另外8个人,组成了顾命八大臣。

这事儿彻底让恭亲王奕訢寒心了,恰好这个时候慈禧、慈安两位太后,也想要从顾命八大臣手里夺取权力,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共识。

当时肃顺等辅政大臣带着咸丰的灵柩回京,而慈禧、慈安则走小路提前回京,再加上恭亲王奕訢在朝中作为内应,最终使得朝中上下对慈禧、慈安的遭遇深表同情。

他们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了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给灭了。慈禧、慈安和恭亲王奕訢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小团体,正式成为了清朝的最高统治者。

既然恭亲王奕訢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慈禧也不能太吝啬了,所以便赐予了恭亲王奕訢世袭罔替的资格,也就是铁帽子王!

三、醇亲王奕譞,生了个好儿子。

醇亲王奕譞也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只不过当年他年纪小,所以没资格参与夺嫡之争。等到他长大了以后,成为了步军统领,还娶了慈禧的妹妹做媳妇儿。

这么一来醇亲王奕譞也就倒向了慈禧这一边,跟着慈禧混,肯定是有肉吃的。在辛酉政变中,醇亲王奕譞手握京师军权,所以对付顾命八大臣时,他也出了不少力。

不过这个时候还轮不到他发光发热,因为此时的他还不过只是个郡王,直到同治三年,他才被封为亲王。

到了同治皇帝去世以后,慌了神的慈禧,立刻把自己妹妹的儿子光绪扶上了皇位。光绪也就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

这么一来奕譞不就成了皇帝的父亲了?如果长此以往,那慈禧的地位可就得受到威胁了。因此奕譞很老实地辞去了一切职务,只保留了自身的亲王爵位。

慈禧一看,哟,这妹夫很懂事嘛!立刻答应了他的辞呈,但是同时也给了他世袭罔替的资格!从此奕譞也成了铁帽子王。

此后慈禧也试探性地邀请过醇亲王奕譞回来训政,可是都遭到了奕譞的严词拒绝,这才让慈禧彻底放心了,否则这老小子活不长。不得不说奕譞的政治敏锐性很强。

四、庆亲王奕劻,靠攀附慈禧上位。

奕劻跟道光他们这一脉又有点远了,他是乾隆的曾孙,乾隆的第17个儿子永璘的孙子。所以说按道理奕劻压根就没什么高级爵位。

他的父亲是永璘的第六子辅国公绵性,所以即使奕劻袭爵,将来也只能是个镇国公,算是宗室里比较低级的爵位了。

可是奕劻自幼就被过继给了庆郡王绵慜,但是他后来袭爵时,却只得了个辅国将军(或许是因为他的生父绵性犯了罪,他受到了牵连)。

一直到咸丰皇帝30岁的时候,才给他封了个贝勒。同治皇帝大婚后,奕劻是越混越好,成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奕劻更是被封为亲王。

可以说奕劻压根就没什么才能,他纯粹是因为站队比较利索,始终支持慈禧,所以才会一路被提拔成为了手握实权的亲王。

那么他咋能成为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呢?原来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庆亲王奕劻依旧果断站在慈禧这一边,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所以慈禧才给了他这么一个世袭罔替的资格。

总结:铁帽子王也有限制。

铁帽子王的确是世袭罔替的,但是没有哪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爵位传给子孙。为了打压这帮铁帽子王,清廷总是会怪招频发。

比如说怡亲王这一脉,本来传承了好几世下去都没问题,可是因为载垣是咸丰钦定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得罪了慈禧。所以被慈禧赐死,爵位也不让载垣的后人承袭,改由旁枝来继承。

也就是说铁帽子王,的确是铁饭碗,端这碗饭的人,的确也是得到铁帽子王的人的后代。可是具体是谁来继承,还得朝廷说了算。别说大家是一家人,谁来都没关系。这关系可大着呢!地位和俸禄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在地位和利益面前,没有谁是真正高风亮节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

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大清帝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对于爵位的等级划分非常严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次镇国公、次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在所有的爵位中,尤其以“铁帽子王”最为尊贵,有清一代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再说得通俗一点,假如爹是亲王,那么儿子和孙子依然还是亲王,世世代代都不用降级世袭。

从努尔哈赤立国,到宣统退位亡国,整个大清帝国只出现过“世袭罔替”的十个亲王和两个郡王。这十二人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以上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中间,在怡亲王胤祥以前的都是对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卓有贡献者。但是,在怡亲王胤祥以后的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都有些“水”,皆出自慈禧太后的个人封赏。

问题来了,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受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898年5月),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和咸丰皇帝的弟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道光的皇子并不少,由于前三个都相继夭折,使得第四子奕詝成为了事实上的长子。不过,他最宠爱的却是第六子奕訢,甚至还准备传位于他,最后关头才勉强选择了奕詝。

奕詝登基后,遵照父亲的遗旨册立六弟奕訢为亲王,但却始终对他严加防范,从来没有委以重任。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无才无德唯有好色的咸丰帝竟然以“外狩”为名逃到了热河,而将北京的烂摊子交给弟弟“背黑锅”。

自觉愧对列祖列宗,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退兵后也没有立即还朝,继续躲在承德避暑山庄并且没羞没臊地死在了那里。1861年8月22日,他终于以31岁的“高龄”驾崩,至此走完了昏庸无能而又误国误民的一生。

临终前,咸丰一面托孤于肃顺和载垣等八大臣,一面又安排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垂帘。表面看来,他的安排还算是周到,可以促成前朝和后宫的相互制衡,可以共同保障幼帝载淳的皇权不旁落。

不过,由于“八大臣集团”和“两宫太后集团”实力的不对称,这场权力的游戏根本就无法进行。以载垣为首的八大臣,丝毫都不把慈安、慈禧和幼帝放在眼里,据《清史稿》记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面对尸骨未寒的大行皇帝咸丰,顾命八大臣对孤儿寡母们却大声斥责,更吓得载淳尿湿了裤子。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准备联合发动政变,秘密联络到了长久以来都在坐冷板凳的奕訢。

根据大清祖制,大行皇帝灵柩回京时新帝必须出城跪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终于得以脱离八大臣掌控带着载淳先行回京。利用这个时间差,奕訢在京立即拥立幼帝登基,还下旨除掉了载垣、肃顺和端华等人,更将拟定好的新年号“祺祥”改为“同治”,史称“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真正掌握了朝廷大权,从此开始垂帘听政。而作为积极促成此事的大功臣,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委以重任,成为了议政王大臣和领军机大臣,更被授予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

在奕訢的不懈努力下,清廷不仅镇压了席卷江南的太平天国运动,而且还延续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逐渐将满清帝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甚至于,还将国家打造出了一种起死回生的迹象,史称为“同治中兴”。

不过,恭亲王奕訢始终都担忧后宫干政,多次促请“撤帘归政”,终于引起了嗜权如命的慈禧警觉。慈安过世后,她终于借着中法战争突然发动了“甲申易枢”,逼退恭亲王的同时,还将军机处完全弱化为自己的提线木偶。

咸丰皇帝长期闲置奕訢,慈禧太后也开始长期闲置他,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再次起用。不过,那时的恭亲王已经步入花甲之年,更因为接连遭遇儿女早殇而变得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注定只能“一生为奴”。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891年1月),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和咸丰皇帝的弟弟,生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作为道光帝的第七子,奕譞既不是被寄予厚望的长子,也不是被宠爱异常的爱子。而且,他本人的资质也着实平庸,无论哪方面都没能表现出过人的本领。

咸丰登基后,在尤其打压奕訢的同时,对于奕譞也没有好到哪里。虽然被加封为醇亲王,但他同样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或者说也不具备建功立业的能力,唯一庆幸的是迎娶了慈禧太后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这成为日后的进阶之路。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终于掌握了朝政的大权,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作为慈禧的妹夫,奕譞也因为表现积极而被委以重任,成为了“同治中兴”的见证者。

同治帝十七岁时,两宫太后被迫还政于君,同意皇帝在大婚后亲政。不过,由于载淳类同其父,最终因花柳病全身溃烂而死,甚至没有留下一男半女。

同治帝驾崩后,大清帝国的皇位由谁来继承就成为了当时的核心议题。按照祖制,“载”字辈皇帝驾崩后应该由他的下一代宗亲子弟来继承,也就是“溥”字辈。

经过王公贵族们议定,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溥伦被推选成为继位之君。不过,慈禧担心自己大权旁落,担心能力出众的恭亲王分权,竟然将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过継给咸丰帝为嗣,以载淳弟弟的身份继承了大统,也就是光绪皇帝。

光绪登基后,醇亲王奕譞也水涨船高,被慈禧太后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甲申易枢”后,他更是取代六哥奕訢成为了军机大臣,更总理海军衙门发展新式海军。

在醇亲王奕譞和李鸿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由“定远号”和“镇远号”领衔的北洋舰队终于成军,成为傲视远东地区的海上武装力量。很多人认为,奕譞凡事都不知道如何去做,但他却知道找谁去做,比如李鸿章。

随着光绪即将亲政,奕譞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深怕自己引起慈禧太后的猜忌,甚至装病在家静养。到了光绪十六年,“狼来了”的故事成真,他竟然真的突发疾病在家逝世,被赐谥号为贤并且配享太庙,醇亲王的爵位由儿子载沣承袭。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1917年1月),乾隆皇帝的曾孙,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的长子。

作为乾隆皇帝的曾孙,奕劻在出生时已经属于没落的皇室旁支,还被过继给了庆郡王绵慜。因此,他从小就显得早熟,而且还懂得阿谀逢迎讨好别人,但对于学业却全然不行。

咸丰皇帝志大才疏,除了好色以外再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事迹。因此,他十分忌惮同父弟兄们的能力,忌惮所有的潜在竞争者,比如六弟奕訢和七弟奕譞都被他当做“吉祥物”似的摆在一边。

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厚仁爱”,咸丰皇帝反倒是对于皇室远支们比较亲厚,属于典型的“远交近攻”之策。受此影响,作为远房堂弟的奕劻开始逐渐逆袭,由辅国将军成为了贝勒。

奕劻的爵位虽然提升了,但个人的能力却没有丝毫长进,显然还是那么不堪重用,那么胸无大志。不过,他却通过溜须拍马攀上了高枝,成为了满洲镶黄旗副都统的密友。

作为正儿八经的爱新觉罗皇族,应该是副都统巴结奕劻才对,为何会本末倒置呢?原来,这位副都统名叫叶赫那拉·桂祥,是懿贵妃慈禧的亲弟弟。

得益于弟弟桂祥的大力推荐,慈禧终于开始关注这个不成器的皇族子弟,开始做起了“广告”。

辛酉政变后,慈安和慈禧终于掌握了朝政大权,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委以重任,更被加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而同样作为“奕字辈”的奕劻,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看着人家威风凛凛和权倾朝野。

慈安太后过世后,唯一能制约慈禧太后的人消失了,恭亲王奕訢在很多方面都遭到了掣肘。借着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慈禧终于发动了“甲申易枢”将奕訢、宝鋆和李鸿藻等军机大臣全部罢黜,逐渐起用了奕譞和奕劻等人进入军机处任职。

1898年,在“戊戌政变”的最紧要关头,奕劻挺身而出支持慈禧太后,相当于给了维新派们以致命一击。随后,他又在“己亥建储”中表现积极,坚决支持废除光绪皇帝另立新君。

从此以后,奕劻被慈禧太后视为自己的心腹,还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于是,他终于开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圈钱运动”,终于开始了肆无忌惮地贪腐受贿。

在众多的贿赂者中,袁世凯是出手最大方的一个,也成为了奕劻的金主。基本上,只要使钱,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杀人放火和买官粥爵都毫不犹豫。

在奕劻的支持下,袁世凯不仅掌控了北洋新军,而且还出任了直隶总督,更加掌控了东北地区的军政,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在此背景下,以岑春暄和瞿鸿禨为首的“倒袁派”开始联合发力,几乎将他逼到了绝路。

奕劻再一次“挺身而出”,帮助袁世凯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强势反击,瞿鸿禨和岑春暄先后遭到罢职,再也没人敢于继续倒袁。

到了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在使用砒霜毒死光绪皇帝后,自己也在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临终前,她选定醇亲王载沣的三岁儿子溥仪即位,还任命载沣出任了摄政王总揽朝局,安排自己的亲侄女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载沣掌权后,立即开始对付袁世凯,甚至扬言要替自己的兄长光绪皇帝报仇。可是,庆亲王奕劻却坚决反对此事,再一次帮助他度过了危机。

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都纷纷起兵响应,逐渐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截至到11月底时,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的15个省已经相继宣布独立,大清帝国到了最后关头。

身为摄政王,载沣竟然无法调动北洋军前往南方平叛。奕劻再次力挺袁世凯,成功帮助他出山并且担任了内阁总理大臣,从此掌控了所有的军政大权,具备了取而代之的权力。

刚刚走马上任,袁世凯直接玩起了“两面派”的手法,一面逼迫宣统皇帝立即退位,一面同革命派秘密进行谈判。期间,奕劻依然继续着贪婪本性,凡事只看钱,丝毫不顾及大清帝国已经危在旦夕。

据英国的《泰晤士报》报道,庆亲王当时仅在英国银行的存款就高达712.5万英镑,其余诸国银行的存款不得而知。

这是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文化名人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的年薪是30英镑,生物学家达尔文购置了一处豪华别墅也不过2000英镑。而且,他们二人都属于当时的富裕阶层,比起庆亲王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宣统退位后,富得流油的奕劻长期闲居在天津,直到1917年1月29日才过世。溥仪闻讯,大笔一挥赐谥号“”,还义愤填膺地表示:

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了奕劻之手。

纵观满清的十二个铁帽子王,前面九个都显得无可争议,的确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被慈禧太后册封的后三个铁帽子王奕訢、奕譞和奕劻就有些“”,似乎不能与此无上殊荣匹配。尤其是,奕譞和奕劻更是忝居此位,祸国殃民。@文史不假

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再加上雍正朝的“常务副皇帝”——怡亲王胤祥,都属于“恩封”铁帽子王。至于这个“恩封”到底有何原因,我们来具体说说。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趁着为多尔衮、多铎平反的机会,恢复了宗室诸王的最初封号并将八位王爵的承袭方式钦定为“世袭罔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大“铁帽子王”。

一般而言,铁帽子王”拥有三大特权:

1、爵位传承不递减。

清朝的爵位传承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降等承袭”,老子是亲王,儿子便承袭郡王爵位,世代递降至“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才能停止,后世若无圣恩或者意外便以此爵位固定承袭。

而“铁帽子王”的承袭方式则是“世袭罔替”,只要大清不亡,老子是亲王,后代便永远都是亲王;老子是郡王,后代便永远都是郡王。如果后继无人或者后代获罪夺爵,皇帝也会钦定近支承袭或者直接过继皇子以保证该王爵世系的传承。

2、自身待遇要远高于普通亲王。

除了和普通亲王一样的“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工资外,“铁帽子王”得到的田地庄园赏赐、包衣奴仆分配都要数倍于普通亲王。

3、能够拥有一座“世袭罔替”的王府,亦被称为“铁帽子王府”。

当然,清朝的“铁帽子王”之间也有着明显不同,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获封原因上。像上文提及的八大“铁帽子王”,皆因战功而封,称为“功封”;而清朝中后期出现的四位“铁帽子王”便是因皇帝加恩授封,称为“恩封”。

清朝第一位“恩封”铁帽子王便是雍正朝的“常务副皇帝”——怡亲王胤祥。

继胤祥以后,剩余的三位“铁帽子王”皆由一人授封,她就是晚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这三位“铁帽子王”均为“奕”字辈,分别为奕訢、奕譞和奕劻。

那么,这三位“奕”字辈的宗室兄弟究竟为大清做出了何等贡献,才会获得如此赏赐呢?

奕訢

道光帝皇六子,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晚清历史上的有名的“鬼子六”,因为和咸丰皇帝有过夺嫡之争而被压制了整个咸丰朝。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驾崩于避暑山庄,两宫皇太后联合坐镇北京的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得大清最高统治权,奕訢成功上位,一度总揽清廷的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协助慈禧太后夺得最高统治权并稳定朝野局势,稳固同治皇帝的地位并全力推动“同治中兴”的到来,奕訢依然会被论功行赏,但“辛酉政变”毕竟是违背了先皇意愿而发动的一场政变,因此晋封奕訢难免会遭来清流物议。同治十一年,奕訢终于等来了机会,慈禧太后以“同治皇帝大婚”为由赏赐奕訢“亲王世袭罔替”,清朝历史上第二位“恩封”铁帽子王就此诞生。

奕譞

道光帝皇七子,咸丰皇帝的亲弟弟,光绪皇帝的亲爹,宣统皇帝的亲爷爷。

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驾崩,因同治帝身后无子,慈禧太后想要保证自己“垂帘听政”的权力就必须先保证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于是,她将“子承父业”的皇位传承方式改为“兄终弟及”,命奕譞和自己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所生第二子载湉入继给咸丰为子,继皇帝位,是为光绪皇帝。

儿子登基成为了大清皇帝,本就性格懦弱的奕譞整日惶恐不安,唯恐慈禧太后会对自己有所猜忌。光绪元年,奕譞奏请辞去一切官职,声称“让天地间留下一个只有爵位的人,让道光帝留下一个无能无用的儿子”。奕譞的表现让慈禧太后非常满意,但作为弥补,也为了提高光绪皇帝的出身,慈禧太后“命其王爵世袭”。自此,奕譞便戴上了一顶“铁帽子”。

奕劻

和奕訢、奕譞不同,奕劻并非近支宗亲,他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儿子——永璘的孙子。永璘,也就是那位“只要大房子,不要皇帝位”的奇葩皇子,生母系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令贵妃魏佳氏,嘉庆皇帝的亲弟弟。

早期的奕劻并不起眼,唯一的闪光点也只是侥幸承袭了永璘的爵位、承袭了永璘分得的“和府”。可这唯一的闪光点也在咸丰元年消失殆尽,这一年,朝廷收回了奕劻所居府邸,赐给了恭亲王奕訢,永璘宁舍皇位也要得到的“大房子”终究变成了“恭亲王府”。

同治十一年,奕劻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因同治皇帝大婚,奕劻获封郡王衔,命为“御前大臣”。光绪十年,奕訢被慈禧太后扳倒,奕劻和奕譞作为坚定的“后党”成员,逐渐替代奕訢的朝廷地位;而后,只因为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庸碌无为的奕劻青云直上,并于光绪二十年获封亲王爵位。

光绪二十四年,在“戊戌政变”中,奕劻挺身而出,避免慈禧太后成为光绪皇帝的“阶下囚”。论功行赏,奕劻获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后记

除去清初时期的八位“铁帽子王”,怡亲王胤祥为了雍正皇权的稳固、大清江山的恢复发展而奉献一生,对得起雍正皇帝如此厚待;抛开恭亲王奕訢获封“铁帽子王”的真正原因,其为晚清政权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对得起他头上的“铁帽子”。

但只因慈禧太后的个人喜好而晋封“铁帽子王”的奕譞和奕劻,就着实有点胡闹了。尤其是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奕劻,较之和珅更甚,差点没将整个大清打包卖了,也算是给清朝的“铁帽子王”体系打上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句号。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啸亭杂录》

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清朝一共有十二个世袭罔替的亲王,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铁帽子王”。其中,开国元勋八个。雍正朝封了一个怡亲王胤祥。晚清慈禧当政时代,封了三个,分别是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清朝的官制沿袭明制,但爵秩与明朝大不同,最主要的区别是对于皇子的分封。

明朝皇子一律封王,世袭罔替,而且有封地。皇子成年后,只身前往封地,俗称“就藩”。封地一般都很大,至少大过今天的一个县,有的甚至相当于今天的半个省。按明制,封地所有的收入,朝廷都不要了,用于皇子的生活所需,同时,皇帝还从国库里拿钱,用于对皇子的赏赐和各种补贴。这些待遇并不随着皇子过世而消失,而是由皇子的后代一点也不差地继承,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这样一来,明朝的财政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一方面国用不足,很多膏腴之地都变成了皇子的封地,许多皇帝特别疼爱自己的某个儿子,不仅把最好的地方封给他,还往往违制扩大皇子的封地。另一方面,皇子们就藩后,由于怕他们造反,对他们的防范甚严,皇子们没有别的事可做,只剩下生孩子。于是皇族繁衍成灾,变成沉重负担,某种意义上明朝因此而亡。

清朝入关以后,汲取明朝的教训,对于皇子的安置做了重大变革。一是取消封地,所有的皇子都留在京城里;二是取消世袭罔替,皇子的爵秩及待遇随代际递减,一直减到与普通八旗子弟一样。比如,亲王或郡王的儿子是贝勒,贝勒的儿子是贝子,贝子的儿子是镇国公等,以此类推,直到无可继承;三是皇子们不能闲着,要参与政事,在实践中历练成长。清朝只在康熙朝立储君,其他皇帝都是秘密立储,未来的皇帝只能在诸皇子激烈的竞争中产生。

所以,有清一代世袭罔替的亲王就非常少,也很尊贵。

清朝的皇子出生后一般不分封,皇帝视其成长情况给与其封号。皇子的封号最低是固山贝子,然后分别是多罗贝勒、多罗郡王,最高是和硕亲王。

一般而言,皇帝封自己的儿子最多封到多罗郡王止,把封亲王的机会留给储君。这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机制,即防止储君的兄弟过于自大,又给储君培植亲信的机会。但也有例外,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活的时间都很长,儿子大多已成年,如不分封则说不过去,所以在位时有多位皇子被封亲王。另外道光皇帝也在确立四皇子奕詝为储君时,封六皇子奕訢为恭亲王。

恭亲王奕訢

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只比四皇子、后来的咸丰皇帝小一岁多,他的母亲是静贵妃,咸丰皇帝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去世时,奕詝还未成年,道光皇帝指定静贵妃负责照料他,于是,奕詝和奕訢就成了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练武功,一起在静贵妃的宫里长大。

同时,奕訢也非常出色,比起奕詝来,除了文采稍逊,其它绝对不遑多让,这让道光皇帝在选择储君时迟迟下不了决心,左右摇摆。

所以,在确定四皇子奕詝作为储君时,道光皇帝一改常例,亲自晋封奕訢为和硕恭亲王,作为对奕訢的补偿。当然,他的这个亲王不是世袭罔替,只是普通亲王,只是比其他皇子尊贵而已。

奕訢也在奕詝登基后大展拳脚,成为咸丰皇帝的左膀右臂。只是后来兄弟失和,奕訢成为权臣肃顺的政敌而被冷落。

辛酉政变,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手,打败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成就了同治初年的“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朝局。

辛酉政变是开国以来重大变故,不亚于改朝换代,而且,作为一场政变,它是非常成功的,其代价也很低,没有血流成河,也没有大规模株连,是一次性价比很高的政变。

尤其是,它不仅没有造成政局震荡,还继承和发扬了肃顺执政的基本面,最终成就了非常难得的“同治中兴”。

所以,在辛酉政变时,两宫太后作为对恭亲王奕訢的酬佣,封奕訢为亲王世袭罔替,成为有清一代第十个铁帽子王,是顺理成章的,也是非常恰当的。

恭亲王奕訢也是有清一代少有的贤良开明之人。他比咸丰皇帝奕詝小一岁多,但英武神勇,其文治武功比奕詝高出一大筹。如果当初道光皇帝选他做储君,晚清的局面肯定不一样,至少不会让慈禧得到任何机会。

恭亲王执掌同治、光绪两朝二十多年,亲手创造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开创和领导了晚清的洋务运动,打造出了非常出色的同光文官体系。

以恭亲王奕訢对大清的功劳,他的世袭罔替当之无愧。

醇亲王奕譞

醇亲王奕譞的世袭罔替是因为儿子当了皇帝。

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载淳驾崩,终年19岁。载淳死的时候,距离他大婚才两年,虽然他有后妃五人,但却没有子嗣。于是慈禧太后做主,由醇亲王奕譞四岁的长子载湉承文宗显皇帝,就是咸丰皇帝的大统,是为光绪皇帝。

慈禧选载湉当皇帝,有三个考虑。其一,载湉年幼,方便她继续垂帘听政。其二,载湉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与咸丰皇帝和同治皇帝的血缘关系最近。当然,从血缘的角度考虑,还有很多选择,但年龄上载湉最合适。其三,载湉也是慈禧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而婉贞恰恰是奕譞的嫡福晋。

这样,作为新君的生父,就不得不抬高他的地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奕譞当成普通的亲王看待了。

但怎样抬依然是个大问题。因为有明朝的教训,稍不留神,会酿成类似明世宗的大礼议事件,而大礼议事件是明永乐以后最大的政治撕裂,足以动摇国本。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以后,他的堂兄朱厚熜以藩王世子的身份入承大统,是为明世宗。朱厚熜甫一继位,就要尊奉自己故去的生父兴献王为太上皇,这等于不承认他是明孝宗皇帝朱佑樘的继承人。于是朝野为此争论数年,最后朱厚熜如愿以偿。

按理说,慈禧当时应该为自己的儿子载淳立嗣,在溥字辈里选一个承袭大统。但那样一来,慈禧变成了太皇太后,失去垂帘资格了。所以她选与载淳同一辈的载湉。

这件事也引发了朝臣的忧虑,光绪二年,吏部主事吴可渎尸谏,呼吁慈禧为载淳立嗣,这件事最后成为清流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对于奕譞,慈禧的态度其实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她相中了奕譞的胆小、听话,易于操弄,另一方面,她又对奕譞未来有可能利用儿子皇帝的身份弄权而心生警惕。

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高宗李熙的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闹事,朝鲜王妃闵妃携年幼的李熙出逃,并在途中向清廷求助。慈禧下令李鸿章派水师提督吴长庆到朝鲜平乱,最后袁世凯将李昰应押解至保定关押,三年后才释回。

李昰应押解回国时,慈禧特招奕譞进宫,将处置李昰应的谕旨拿给他看。慈禧的意思是杀鸡骇猴,当面警告奕譞,让他老实听话。据说,奕譞当时战战兢兢,泪如雨下。

好在奕譞是个谨饬的人,他韬光养晦,小心翼翼地应对慈禧,在家赋闲,用了十年时间,终于重新赢得了慈禧的信任。光绪十年甲申易枢,奕譞取代哥哥恭亲王奕訢,正式走向前台。

慈禧重用奕譞是基于两个考量。一是奕譞听话,易于操弄,而且由于奕譞才具不足,没有什么主意,慈禧可以借机掌握一切。二是慈禧本人羽翼丰满了,她已经不需要奕訢这样的枢臣了。恭亲王奕訢是经验丰富的老资格政治家,他对于慈禧的许多做法都有抵制,令慈禧心生不满。

所以,醇亲王奕譞的大用,实际上标志着慈禧专权的完成,也标志着晚清文官体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对于醇亲王世袭罔替,则恰如其分。毕竟人家生的儿子当了皇帝,比起明世宗朱厚熜他爹的太上皇,一个世袭罔替的亲王,不仅委屈,而且低调得太多太多。

庆亲王奕劻

至于庆亲王奕劻的世袭罔替,则纯粹是慈禧弄权,拿国家名器做个人酬佣,是地道的徇私。

奕劻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到奕劻这一辈,与同治和光绪皇帝已经出了五服,实际上是远支亲贵了,加上他父亲犯过事,他的爵位也变成了辅国将军,拿着不高的俸禄,拼命巴结着。

但奕劻是个情商很高的人,特别善于搞关系,所以他年轻时虽人微言轻,但人缘不错。

清朝对于宗室子弟是很优待的,给他们留的登进的路子很多,稍微有点出息就不会埋没。无奈到了晚清,宗室子弟大多都变成了纨绔或者废物,上进的不多,而奕劻恰恰是其中之一。他读书好,虽然谈不上学问,但很努力,谦虚而有礼,小小年纪就给自己挣下了好名声。

咸丰二年,皇帝立后恩泽亲贵,十四岁的奕劻被封固山贝子。咸丰十年,皇帝三十岁万寿,二十二岁的奕劻又被封为多罗贝勒。

奕劻生命中最大的转机,是他意外成为慈禧太后娘家的邻居。

慈禧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

慈禧垂帘听政以后,他的大弟弟照祥照例被封为三等承恩公,两年后病死,承恩公由二弟桂祥承袭。

桂祥在当时被人尊称为桂公爷,是个出了名的废物。他的一大特点是什么都干不了,烂泥扶不上墙。慈禧有心提拔他,派了他几次差,但他茫然不知所措,闹了许多笑话,让慈禧大丢脸面,只好让他在家专吃闲饭,领那一份承恩公的俸禄,家用由她另外贴补。

但他是慈禧的亲弟弟,又承袭了承恩公,承恩公的家事就是国事,至少要按时给慈禧写信。可他一个大字不识,这个时候就想起奕劻来了。

所以,从咸丰二年慈禧进宫起,奕劻就给慈禧娘家代写家信。奕劻的家学不错,写的一笔好字,慈禧对他印象深刻。

不仅如此,奕劻还尽心尽力帮助慈禧娘家。当时慈禧娘家家境不好,父亲惠征在安徽徽宁池太广道任上,咸丰三年因惧怕太平军攻城而弃城逃跑,最后死在了镇江。咸丰皇帝恼他弃城,想法办他,连慈禧的面子也不给。是邻居奕劻他们家帮着四处张罗借钱,把惠征的灵柩运回北京。

辛酉政变慈禧得势以后,奕劻越发巴结,慈禧娘家的所有事情,他都当成自己家里的事,鞍前马后,终于让慈禧把他记在了心里。

就这样,同治十一年,小皇帝载淳大婚恩泽天下,奕劻晋庆郡王。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万寿,晋庆亲王。光绪二十四年,慈禧训政,奕劻获亲王世袭罔替。

奕劻这个世袭罔替,名不正言不顺,让世人为之侧目。

奕劻得封亲王世袭罔替,名义上是表彰他在戊戌事变中对慈禧的忠心,实际上他没有什么具体的功劳。

戊戌中对慈禧来说功劳最大的实际上是荣禄。荣禄当时掌握着武卫军,也能节制袁世凯,才在维新派企图兵谏时给慈禧留下了翻盘的余地。而庆亲王奕劻只不过是个坚定的追随者,他既没有举报袁世凯,也没有抓捕过康梁乱党。

慈禧当时心情十分复杂,虽然以训政名义重新掌握了政权,但环顾左右,自感力量十分单薄。那个时候,朝中后党的中坚,只剩下李鸿章、荣禄和奕劻三人,而李鸿章正逢甲午战败,遭遇翁同龢等人的排挤而远离北京,而她的臂膀醇亲王奕譞已经辞世。所以,她迫切想提拔奕劻,把他培养成另一个醇亲王奕譞那样的亲贵重臣。

但实际上奕劻不堪造就。

奕劻是有清一代继和珅之后的又一个巨贪,但他没有和珅的才具,而是一个庸碌之辈,晚清清廷的朝政实际上败坏在他的手里。

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首席驻华记者莫里循的报道,奕劻仅在英商汇丰银行一家的存款,就有七百二十万英镑。那个时候七百二十万英镑差不多是世界首富的概念,因为同一时期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里,待遇优厚的家庭女教师简年薪才区区三十英镑。

慈禧当时用人,根本不看操守,只看对她本人的态度。加上她晚年权力欲膨胀,又没有任何制约,几乎随心所欲。

但奕劻的政治主张还算开明。他在主持海军衙门、乙亥建储、庚子之乱时能保持一份清醒,与荣禄一起,尽力维持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重臣的一致,终使大局不至残破。辛丑合约谈判时,他能放下亲王之尊,甘当李鸿章助手,替李鸿章分忧分谤,也属难能可贵。辛亥革命时,他又与袁世凯联手,促使隆裕太后签署了清帝退位诏书。

所以,小皇帝溥仪最恨他。

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和硕恭亲王

恭亲王系被封入镶蓝旗,属于右翼近支镶蓝旗第一族。

首封王和硕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奕訢是道光皇帝六子。深受宣宗皇帝喜爱,文能题诗作赋,武能策马张弓,自创刀法二十八式,道光钦赐白虹宝刀。道光帝曾思考过奕訢为皇位继承人,他是皇四子奕詝最有力竞争者,其文治武功皆在奕詝之上,年龄仅相差一岁。

但奕訢有两点“致命伤”不如奕詝。

第一,爱新觉罗奕詝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全成皇后(全贵妃晋封),所以奕詝是嫡子。而奕訢的生母是孝敬皇后(静贵妃),但这个“皇后”称号是咸丰帝继位后,于咸丰五年念及康慈皇贵太妃(静贵妃)的养育之恩追尊的,不系宣宗谥(成皇帝),不祔庙。

第二,奕詝性格内向沉稳,甚至有点不善言辞,在其师傅杜受田的教导下,稳定输出,被后世称为“以孝藏拙”。反观奕訢,性格外向豪爽,锋芒太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不拘小节,这种性格使他敢于配合慈安慈禧两宫发动辛酉政变,而却又在后来发展洋务运动,维护爱新觉罗皇权时毫无顾忌,被他小嫂子慈禧整的死去活来的原因。

皇四子奕詝被道光皇帝立为储君,并写在了秘密立储的诏书上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咸丰帝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制度继承帝位的皇帝。而恭亲王奕訢也被破天荒的写入了秘密立储诏书,加封为恭亲王。在传位诏书中写进一帝一王,而且还特旨册封亲王,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另外赏赐奕訢头戴红绒结顶朝冠,身穿黄金龙纹朝服,免寻常叩拜,食亲王双俸。同治九年,恭亲王系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二位世袭罔替的亲王。这种超豪华的配置使得奕訢在清末朝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度使皇权,后权,王权并立,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恭亲王奕訢甚至差点改变了清王朝的命运,但最终还是功亏于溃,抱恨而亡,去世后恭亲王奕訢配享太庙。

和硕醇亲王

和硕醇亲王系属八旗左翼镶白旗第一族。

首封王道光皇帝第七子和硕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道光三十年,封醇郡王,准用红绒结顶,金黄袍色。咸丰十一年七月,赐常朝免叩,补领侍卫内大臣。同治十一年,加封为和硕醇亲王。

奕譞的生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进宫时身份极低,仅封为常在。后连生皇七子奕譞,皇九女寿庄公主,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地位也是坐火箭般的上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册封为琳贵妃,所以奕譞并不是嫡出。但此刻他还不知道,他虽然出身不如奕詝和奕訢,但他的孙子,孙子都将成为清朝的皇帝。

醇亲王是光绪帝的生父,宣统的祖父

奕譞的重大“功绩”有三,第一是配合恭亲王奕訢助慈禧成功的发动辛酉政变,自此被慈禧重用。第二是接替被罢黜的恭亲王奕訢领衔军机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重修清漪园(颐和园)。第三是总理节制沿海水师,管理海军衙门,建设三洋水师,成为李鸿章名义上的总管上司。

醇王视察北洋,李鸿章嘱咐李莲英照顾好醇王

当然作为晚清的主宰慈禧皇太后的亲妹夫,他最尊贵的身份是他的长子爱新觉罗载湉成为了嗣承文宗大统的光绪皇帝。醇亲王恩封世袭罔替,赏亲王双俸,赐杏黄轿。奕譞死后,他获得了“皇帝本生考”尊号,并以皇帝之礼下葬西山香水院,园寝碑楼覆黄色琉璃瓦。他的孙子溥仪继位后(庶出五子摄政醇亲王载沣之子)加尊“皇帝本生考祖”的尊号。

醇王园寝覆代表皇帝的黄色琉璃瓦

醇王系论出身不如恭王,但论政治权利和家族地位在晚清排在诸王之上,两代醇亲王之子都是皇帝,载沣亦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二个摄政王(另一个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其弟载涛为禁卫军大臣,军咨处事务大臣,载洵为为海军部大臣,可谓清末诸王中最为权重的王族。

和硕庆亲王

首封王: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和硕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

世袭罔替中兴王:和硕庆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kuāng ]

庆王为右翼近支镶蓝旗第一族,与圣祖脉下直王府、慎王府,仁宗脉下惠王府以及宣宗脉下恭王府同族。

奕劻[kuāng ]虽然也是奕字辈的,但和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的尾字不同,虽是近支宗室,但已经是远房叔伯,如果要论庆王和恭王,醇王的关系,他们都有一位共同的高祖父(太爷)乾隆皇帝,而庆王奕劻的高祖母(太奶)就是著名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

其祖父是高宗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永璘和嘉庆皇帝(皇十五子颙琰,永琰)同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所生,性格有点像他的五叔和亲王弘昼,放荡不羁,任性而为。乾隆初封多罗贝勒,嘉庆继位后晋郡王,嘉庆二十五年三月初由庆郡王刚刚晋封和硕庆亲王,仅数天之后就病逝了。

庆亲王爵位并非初封就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而是爵位递降。永璘去世后,庆王爵位由永璘大宗第三子绵慜承袭,降为多罗庆郡王。绵慜去世后由继子奕綵(乾隆的第八子仪慎亲王永璇的第一子仪顺郡王绵志的第五子)承袭,道光十七年袭封多罗庆郡王,奕綵因服中纳妾问罪革爵,被解除继子关系,庆王系大宗停封。

庆王系到由大宗传承转变为小宗传承,传承关系为永璘的第五子绵悌,绵悌因是亲王庶福晋所生,所以初封仅仅为三等镇国将军,通过努力,考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后晋封为不入八分镇国公,后坐罪降爵又降回三等镇国将军,绵悌之后的传承人就是奕劻。奕劻的生父是永璘的庶六子绵性,作为长子的奕劻十二岁时就被过继给了绵悌,而他的生父绵性又因行贿以图王爵被论罪发配。

身为绵悌继子的奕劻,承袭的爵位再降一级,已经是宗室爵位等级倒数第二位的辅国将军了,咸丰元年,庆王府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当年永璘不要皇位也要得到那座由豪华的和珅府改造的庆王府,最终被内务府从奕劻手中收走,并赐予了恭亲王奕訢,就是北京现在保存最为完好,修复最为规整的恭亲王府。

穷苦潦倒的奕劻在咸丰元年迎来了转机,作为庆王系传承者,奕劻被加封为贝子,他家和慈禧的弟弟桂祥家住邻居,经常帮懿贵妃(慈禧)和桂祥间传递家书,随着慈禧的地位的上升,忠实听话的奕劻也逐步受到重用。除了书法水平高和贪财外,奕劻的最大“优点”就是没有主见,一切按慈禧意愿行事。光绪二十年六月,奕劻由多罗庆郡王晋封和硕庆亲王。光绪二十九年,授军机大臣,总理外务部、财政处、练兵处。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特命以和硕亲王世袭罔替。庆亲王系成为了清朝历史上被册封的最后一位世袭罔替铁帽子王,也是恩封诸王中唯一一位首封王不是铁帽子的世袭罔替亲王。

庆亲王奕劻慈禧默认下,卖官鬻爵,贪污受贿的银两也让他富可敌国。但庆王因为“忠心事主”,还是被慈禧所倚重,成为清朝晚期除恭亲王外,权利最高的亲王之一。

此三家与和硕怡亲王同为清朝恩封铁帽子王。

具体详见前文:清朝四大恩封铁帽子王在晚清时代地位高低的对比

清朝八大功封铁帽子王的地位高低的对比

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清朝特有的封爵制度,地位比一般的王爷更加尊崇,在整个清朝一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建国之初,功勋卓著的皇室宗亲。这之后又封了四位,这就属于恩封了,他们也是在所处时代,为巩固清朝统治,稳定皇权做出杰出贡献的皇室宗亲,就比如雍正朝封的和硕怡亲王胤祥。另外三位分别是和硕恭亲王奕䜣,和硕醇亲王奕譞,和硕庆亲王奕劻,这三位又为什么能被封为铁帽子王呢?

和硕怡亲王胤祥

我们先说和硕恭亲王奕䜣,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哥咸丰皇帝继位后,才被晋封为亲王的,但咸丰皇帝一直不怎么待见他,总是在出事后才想起来找奕䜣当挡箭牌。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皇帝逃亡热河,让奕䜣去和洋人谈判。

结果咸丰皇帝驾崩后,顾命大臣还没奕䜣的份,所以奕䜣就联合两宫,发动了政变,事后被封为议政王,奕䜣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由他掌管军机处,总理衙门。

清朝能推动洋务运动,奕䜣起到了十分关健的作用,说他为清政府续了命也不为过,他帮两宫稳固了皇权,镇压叛乱,兴办洋务,也因此在同治十一年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和硕恭亲王奕䜣

和硕醇亲王奕譞,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他的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在辛酉政变时,奕譞手握重兵,助两宫掌握实权,在这之后奕譞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被她一手提拔起来,主要还是为了制衡恭亲王奕䜣,奕譞主管军事,政治地位比不上奕䜣,同治三年才被加封亲王衔。

奕譞对慈禧太后言听计从,深得慈禧太后信赖,所以在同治十一年时,也和奕䜣一同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他主要的贡献是在辛酉政变中帮两宫夺权,一年后同治皇帝亲政时,却罢免了他弘德殿行走的职务,显然是想要削弱慈禧太后的势力,让她少干涉政务。

和硕醇亲王奕譞

和硕庆亲王奕劻是乾隆皇帝的曾孙,辅国公绵性的长子,自幼被过继给庆郡王绵慜为嗣,他的地位就没法和前两位相比了,他能被提拔是因为他常帮慈禧太后的弟弟叶赫那拉·桂祥代笔写信,他字写得很好,因此得到了慈禧太后赏识,同治十一年,被加封为郡王,任命为御前大臣。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慈禧借战败为由,将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全班罢免,独掌大权,但政府还得继续运作,所以权力被分散到奕劻、奕譞等人手中,虽然奕譞不能主持朝政,奕劻能力平庸,但地位还是被慈禧太后给提了起来。

奕劻和奕譞一样,对慈禧太后唯命是从,所以也很得慈禧太后信赖,1895年,戊戌政变时,奕劻又全力帮助慈禧太后,事后又赞同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俨然成了慈禧太后的心腹,因此在戊戌政变后,奕劻也被封为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和硕庆亲王奕劻

对比功绩而言,和硕醇亲王奕譞,和硕庆亲王奕劻他们两人被封为铁帽子王,有功于个人,而非国家,和其它几位铁帽子王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