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倒严”必须牵扯胡宗宪?
胡宗宪实在是太牛了!平定倭寇,胡宗宪居功至伟!但是胡宗宪身上严党的身份,是不可能抹去的,所以在倒严的过程中,如果不倒胡宗宪,压根就不算倒严成功。
胡宗宪一边是抗倭英雄,一边是严党奸臣,你让那帮倒严的怎么选?不倒胡宗宪,就证明严党在抗倭事业中有巨大贡献,严嵩和他的徒子徒孙们还有扳回一局的可能。倒了胡宗宪,才算是把严嵩彻底打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一、一群奸臣不可怕,可怕是里面混着几个大忠臣。处理严党的问题,其实比较简单,一锅端了就好了。毕竟严党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奸臣。这帮人平日里中饱私囊,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残害若干百姓。
这就是严党的厉害之处,他们在作奸犯科的同时,还捆绑了一批对朝廷忠心,且十分有作为的大臣,胡宗宪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严嵩不需要胡宗宪为派系做任何事,甚至唱反调都没关系,只要他身上被贴上了严党的标签,这就足够了。
为啥?因为这么一来,那些反对严党的人,在收拾严党的时候,就不能一棒子打死。至少胡宗宪这样的人,什么坏事都没做,而且给朝廷立下大功,你怎么能一起灭了呢?
胡宗宪干的好事越多,立的功劳越大,那就代表严党对朝廷的正面作用就越多。这就是严嵩老奸巨猾的地方。
二、胡宗宪的的确确是靠严嵩的关系上位的。胡宗宪虽然是正儿八经靠自己的本事考上进士的,可是我们得搞清楚,这个时候的明朝已经到了嘉靖年间,是中晚期的时候了。
考大学,时间越靠前越吃香,为啥?因为越往后,人才就越多。七八十年代,你考个大专,周围的人都把你捧在手心里。可是现在你再考个大专呢?找工作都有一定难度。
所以到了嘉靖年间,不说进士一抓一大把,反正也没啥好工作可以安排给你。老一批的进士工作还没落实,新一批的进士就又来挤冷板凳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胡宗宪想要脱颖而出,应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找关系上位了。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常用的伎俩,虽然可耻,却很管用。
而胡宗宪所抱上的大腿就是严嵩的义子赵文华。赵文华也是进士,比胡宗宪早9年高中。所以早就是官场高手,他就是靠严嵩这位义父一路高升,这才做到了工部侍郎。
当时赵文华奉旨巡视东南,偏偏碰上了刺儿头兵部尚书张经,两个人互相争斗之际,胡宗宪居然倒向了赵文华。赵文华官阶比不上张经,可是人家背后靠山大啊!
而且胡宗宪知道张经是个正直的人,可是让他来平定倭寇,很难有成效。为此在胡宗宪的帮助下,赵文华成功诬陷张经,导致张经被嘉靖皇帝斩杀。
此后赵文华感念胡宗宪的拔刀相助,便把胡宗宪当成了知己好友,引荐给了严嵩。有了严嵩的帮忙,胡宗宪自然是一路高升。这两年升迁的速度比过去十多年都快。
胡宗宪先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兼任都察院左佥督御史,后又被提拔为直浙总督,手握江南江北浙江各地重兵。成了东南地区正儿八经的一把手。
三、胡宗宪的功劳太大,可惜他代表的是严党。胡宗宪做了直浙总督以后,就开始着手处理倭寇的事情了。我们都知道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遒等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人背后真正的指挥者就是胡宗宪。
在胡宗宪的支持之下,戚继光和俞大遒等人才能够屡建功勋,可以说胡宗宪是他们坚强的后盾。所以抗倭大业中,胡宗宪的功劳是可圈可点的。
在胡宗宪的努力之下,擒拿了倭寇头子汪直,斩杀了倭寇头子徐海(这两位都是明朝安徽歙县人)。最终于嘉靖四十一年,彻底平定了倭患。
可以说,在胡宗宪平定倭寇的过程中,那些想要扳倒严党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为啥?因为胡宗宪代表着严党的利益,严党倒台,胡宗宪又该如何自处?
一旦胡宗宪进退失据,那对抗倭大业来说,是致命的。所以说这期间谁也扳不倒严嵩,严嵩也恰好利用了这一点,对胡宗宪百般呵护。
可以说,前期胡宗宪靠严嵩走上高位,而后期严嵩又得靠胡宗宪在前线,为他续命护航。在严嵩看来,只要胡宗宪不断打胜仗,严嵩就越来越安全。
四、胡宗宪有脱离严党的可能吗?你可以说嘉靖皇帝过河拆桥,在胡宗宪彻底平定倭寇以后,嘉靖皇帝也开始对严嵩这帮人下手了。
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彻底平定倭寇之患,同一年,严嵩被嘉靖勒令致仕,也就是让他回家养老。这不算惩罚,却等于是剥夺了他的权力。
到了嘉靖四十三年,严世蕃的案子被翻了出来,严世蕃被斩,严家被抄家,所以严嵩的晚年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而且受尽了辱骂。
那么胡宗宪呢?他是否应该在严嵩致仕的时候就脱离严党呢?不好意思,你已经无法全身而退了!好处你都拿了,现在想要说走就走?没那么容易吧?
为此新任内阁首辅徐阶,在赶走严嵩以后,立刻对胡宗宪下手。他搞了一批人弹劾胡宗宪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庇护严党,最终导致胡宗宪被嘉靖抓获。但是胡宗宪功劳太大了,嘉靖不忍杀他,只是将他罢官放回而已。
总结: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一旦你跟严党沾了边,那一辈子都不可能洗刷。胡宗宪就是这么个情况,他都回家养老了,可是还是有人不愿意放过他。
严世蕃的案子爆发以后,胡宗宪昔日的手下罗文龙也被抄了家。在抄家的时候,发现了胡宗宪假拟的圣旨和贿赂严世蕃的书信。
这下子胡宗宪算是倒大霉了,再次被嘉靖抓了起来。这回胡宗宪可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再也没能走出监狱,54岁的胡宗宪最终自尽于大牢之中。
昔日的辉煌,依靠严嵩的相助。如今的落魄,也是跟严嵩父子脱不了干系。胡宗宪的一生始终围绕着严嵩父子,可见进门容易出门难!
参考资料:《明史》
《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倒严”必须牵扯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的作用其实是映照各方的一面镜子。
(胡宗宪)
首先,胡宗宪属“严党”,这是毋庸置疑的,不但清流们是这样定义的,胡宗宪自己也明确表示绝不背叛严嵩。但怪就怪在这里。“严党”是朝野皆知的贪腐集团,而胡宗宪却是朝野认可的“南天一柱”,镇守海防、抵御倭寇、安抚百姓、征集赋税全部压在胡宗宪一人身上,还得协助给嘉靖皇帝的小金库充值。而胡宗宪自己的为人、为官从嘉靖皇帝到刚介如海瑞,都心悦诚服。
(胡宗宪和海瑞)
贪腐的严党和正直能干的胡宗宪怎么看都是冰炭不同炉,可胡宗宪却毫不犹豫的一再拒绝清流党的招安利诱,一定要同严嵩共进退。以此看来,电视剧中严世藩在严嵩面前委屈的直哭,倒也不完全是惺惺作态,至少说明严党在贪腐的同时也在干着实事,担着沉重的责任。
(严嵩严世藩)
其次,所谓“清流”,在胡宗宪的眼里,不过是一群追求道德洁癖,却没有实际担当的利己主义者。特别是这些所谓的清流,为了党争得利可以不顾生民死活和国家大局,这从胡宗宪向赵贞吉借粮被拒,就清楚无误的呈现出来。张居正为了搞倒严党,不惜推波助澜激起民变,谭伦受命监视严党,让胡宗宪为了稳住局面不得不和严世藩唱反调,在倭患严重的时候又得搅和起党争的泥潭。
(张居正、赵贞吉和裕王)
明清以来,号称“清流”们的共同和显著标志一是不贪,二是不为了个人官位谄媚皇权,口口声声都是正义公理天下人心。但笔者以为所谓不贪,是因为能够贪腐的权柄位置已经被贪官和宦官占据了,没轮上他们,他们只能在国子监、都察院这些清水衙门吃俸禄,自然就要3当权者的对立面不停的攻讦了。所谓不谄媚皇权,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比贪官们在道德上更高贵,不屑于干那些低眉顺目牵马墜镫的下贱活。但这里有个问题,国家的利益清流们至于何处,百姓的温饱清流们可曾设身处地的想过。这也正是胡宗宪看不上他们的原因吧!严嵩和严世藩自然也没有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在眼里,但至少还懂得自己贪了,也要让老百姓有个活路,但清流们却显然是不管的。
严嵩是提拔胡宗宪的师相,但已成大器的胡宗宪已然成为严嵩父子的保命符,“倒严”自然要牵扯胡宗宪。可如果只是严嵩父子倒了,而保留了胡宗宪的权力地位,则恰恰成为了清流们既没有道德的高度,也没有功绩的优势的不容易打败的对手,所以胡宗宪也必须倒。
《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倒严”必须牵扯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是公认的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电视剧,给我们再现了明朝嘉靖年间清官和贪官之间的斗争,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场景。
胡宗宪作为严嵩的得意门生,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官员。胡宗宪在东南沿海肩负着抗击倭寇的重任,而打倒严嵩集团势必影响胡宗宪在东南的抗倭行动。整个明朝朝廷都明白这个情况,但是倒严行动也是势在必行。
那么能不能实现在打倒严嵩的同时,保全胡宗宪呢?但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在于胡宗宪本人。因为胡宗宪不愿意倒严。
胡宗宪
胡宗宪虽然是严嵩集团的成员,但是在电视剧中算是不同于其他严嵩集团成员的存在。一般的严嵩集团官员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而胡宗宪本人始终是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摆在了最前面,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正直的人,从这方面来说,他不愿意去做欺师灭祖的事情,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就是因为君子做事有操守,小人做事没有下限。
嘉靖皇帝
电视剧中也有2场戏表明了胡宗宪对于严嵩集团的态度。
第一场是嘉靖皇帝询问胡宗宪关于江南织造局的贪污案,问话中嘉靖皇帝多次暗示胡宗宪首先上疏关于严嵩集团的贪腐行为,为了就是撇清自己和严嵩集团的关系。胡宗宪拒绝了。
第二场戏是胡宗宪到江浙巡抚,也是当时的清流派代表人物赵贞吉那里筹借粮食。赵贞吉同样劝胡宗宪置身事外,不要让自己和严嵩集团之间牵扯太多,同时也暗示胡宗宪撇清和严嵩集团的关系,因为当时的朝局已经很明朗,倒严行动已经是势在必行,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胡宗宪又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下,既然你胡宗宪不想被拉一把,那干脆连你一起踩下去吧。风平浪静的朝局下面暗流涌动,大家都在等,等倭寇被消灭!
严嵩
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一个疑问?胡宗宪为什么拒绝了嘉靖皇帝和赵祯及两个人的提议呢?我觉得除去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还有的是利益方面的2个原因。
离了严嵩抗倭不能胜利严嵩集团把持朝政20余年,是明朝势力最强大的集团,清流派官员根本不能比。而且胡宗宪之所以在东南抗倭做出这么大的成绩,其实多多少少也是有严嵩集团的暗中提携和帮助。
打仗最需要的就是粮草和军需,说白了就是钱,如果胡宗宪不是严嵩集团的成员,可能他的下场就和前几任抗倭的官员一样,不仅不能够清除倭寇,而且自己也将身败名裂。因为朝局的斗争是朝局之外的官员无法掌控的。
首先抗倭需要的粮草军需是由朝廷供兵部给的,给兵部的命令是内阁下达的,内阁是听首辅的,首辅是谁,是胡宗宪的老师严嵩。还有朝廷上下的各级官员多少都有严嵩集团的人在,卡你个1-2天的粮草军需,你服不服气?这中间的利益关系不用明说,大家都能够明白了。
朝局错综复杂。嘉靖年间的明朝国运可以说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嘉靖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一心修道长生,算是最早消极怠工典范了。虽然权力分割做的很好,但是各级官员的贪腐行为触目惊心,东南倭患、国内叛乱和接连的天灾不断,这时就需要有稳定朝局的官员存在,那就是严嵩。崇祯年间,针对努尔哈赤和李自成的平叛中,多次更换主帅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平叛的失败。如果严嵩集团被打倒,那对应的清流派官员势必会把持朝政,同样是嘉靖皇帝不想看到的局面。所以保住严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住朝局的稳定。
所以从这2点来讲,胡宗宪有着充足的理由拒绝嘉靖和赵贞吉的提议。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恐怕不牵扯胡宗宪也不行了。胡宗宪首先是严嵩一手提拔上来的封疆大吏,如果在倒严的过程中留下胡宗宪,而且是职位这么高的官员,肯定会被严嵩集团加以利用,而且明朝清流派言官肯定也不会放过胡宗宪,没罪?和严嵩走得近都是罪!!!这就是历史。
虽然胡宗宪也在之后也被罢官判罪,可是他对于抗击倭寇所做出的贡献,却永远的留在了史书之中,这也是不可磨灭的功绩。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点赞关注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