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居正、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四个人坐在了同一张桌子上,座位的次序如何排定?
张居正是内阁首辅,排第一。胡宗宪是巡抚,相当于省长兼战区司令员,排第二。俞大猷是总兵,相当于集团军司令员,排第三。戚继光相当于一个军的司令,排第四
-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没看胡宗宪的奏疏,为何严世蕃就敢水淹九县?
前面也回答过了改稻为桑为什么会失败,不管是老百姓的角度,还是统治者的角度,亦或者各级官员的角度,都注定这个国策难以有效执行。胡宗宪把改稻为桑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快速递到了朝廷,那么嘉靖帝为什么连看都不肯看一眼呢?而严世藩为什么要下达水淹九县的决定?一、哭闹的皇孙时间已经到了第
-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
我来捡第三集的细节,来讲讲胡宗宪吧,基本这个细节就塑造了他整个人的形象:胡宗宪面对“改稻为桑”国策的推行,上疏了朝廷,请求给浙江调粮并延缓国策的推行。可惜被严嵩等人巧妙地通过吕芳利用嘉靖帝的性格,给退了回来,至此,胡宗宪为浙江百姓的努力化作泡影,也把自己推到了严世藩的打击对立面,
-
大明王朝中胡宗宪面对九县决堤,为什么说了句:“天地不仁”?
面临着九县决堤,胡宗宪发出了“天地不仁”的感慨,这个天地并不是指真正的天和地,这个天是指以皇帝为首的高官,这个地则是地方上的不良官员。最终胡宗宪以几十条士兵的性命,换取了老百姓的信任,最终决堤分洪,只淹了淳安和建德两个县……他为什么要发出天地不仁呢?我们看看害了这些百姓的人的下场
-
大明王朝1566中,为何胡宗宪要连夜拜见严嵩?
这件事的经过是这样的:严世藩命令郑泌昌、何茂才等人瞒着胡宗宪毁堤淹田之后,胡宗宪利用马宁远,成功的把延缓改稻为桑政策执行的奏疏送到了朝廷,随后便被嘉靖帝召回京城,那么进京当晚他为什么急于求见严嵩呢?一、胡宗宪选择了分洪之后,一举抓获了淳安、建德的知县,还有河道监管太监李玄。同时他
-
在《大明王朝》中,胡宗宪隐瞒了毁堤淹田的真相,为什么嘉靖帝没有责怪他反而夸奖他呢?
胡宗宪他也是没有办法,不得不隐瞒真相,而嘉靖帝也没有办法,不得不默许他的隐瞒,具体怎么回事,请听我慢慢道来:一、大明王朝这部剧,虽然处处暗藏杀机,但是各方势力第一次微妙的发生变化,还是在胡宗宪第一次进京的这次。这次进京也使得后面的形势变得不明朗起来,并且终于引出了剧中第一男主角—
-
徐阶有没有给赵贞吉写信让他借粮给胡宗宪?
其实剧中已经说了,信是肯定写了的,但是并不是让他借粮,而是不借粮!这个问题,还得从胡宗宪的眼线,小胖书办夜访王用汲说起:一、海瑞跟着千户带着一队兵去了淳安,虽然说好了到了淳安要听海知县的安排,但追出来的王用汲还是捏了一把汗水。回到府上之后,王用汲急忙给谭纶写信,告知在浙江巡抚衙门
-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为什么不肯借粮给胡宗宪?
这件事起因是胡宗宪到江苏去借粮,赵贞吉表面上应允,实际上根本就不打算借粮。而李时珍跟赵贞吉耍了个心眼儿,弄了个另类药方,让赵贞吉陷入了难堪之中,只能说着“开什么玩笑”?接下来就是赵贞吉不借粮的原因:一、李时珍说得很清楚,这个药方一旦赵贞吉照方抓药,不仅胡宗宪的病会好,还有一份大大
-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贡献大、能力强的胡宗宪没有入阁?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难,就单从一个点讲起吧,胡宗宪之所以不能入阁,其实是他自己选择的,当初在江苏,李时珍就针对这个问题下过药,可惜他不吃!胡宗宪明知道严党倒台也就一两年时间了,为什么仍然不肯倒严嵩?一、海瑞通过斗智斗勇,总算是把淳安百姓暂时救下来了,可是危险并没有解除,与此同时,
-
大明王朝中胡宗宪批评高翰文:圣人的书是拿给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对吗?
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不能单纯的理解成读圣贤书无用,而是要理解成,随机应变,有些事并不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比如胡宗宪劝高翰文主动请罪,但是对于高翰文来讲,他本没有错,他从小读过那么多圣贤书,明白是非曲直,可是为什么仍然要请罪呢?下面杨角风就给大家讲讲,为什么他要请罪?一、高翰文怀着
-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还没收到沈一石账册,为何就秘密召胡宗宪进京?
大明王朝:四箱账册还未到北京,嘉靖帝为何就秘密召胡宗宪进京?一、这段剧情发生在沈一石自焚后……高翰文这里以一天一百二十里的速度前行,而沈一石的账册则五天就送到了京城,杭州到北京的距离差不多有1300多公里。按照高翰文的行进速度,他最快也要21天才能到京城,这期间就有了16天的差距
-
《大明王朝1566》:大家是怎么看待第17集中的胡宗宪奉旨试探严嵩的?
这体现了嘉靖帝高超的帝王之术,具体请听我慢慢分析:胡宗宪被嘉靖帝秘密召进京,而且是在嘉靖帝看到沈一石账本之前,且瞒过了除吕芳以外的所有人……那么他到底想干什么呢?一、嘉靖帝召胡宗宪进精舍之后,至少向他表明了好几个态度:第一个态度,是由吕芳传达的,严嵩严阁老是唯一一个可以进精舍的大
-
严嵩知不知道胡宗宪送两箱账册是嘉靖安排的?
其实在胡宗宪跟严嵩碰面之前,还涉及了嘉靖帝跟胡宗宪的博弈,他们的博弈点就在于胡宗宪到底要不要再进一步,要不要倒严?但最终俩人态度达成一致,嘉靖帝命令胡宗宪带着账册去找严嵩,以此来试探严嵩是否仍然忠心,同时也暗中挑拨胡宗宪跟严嵩的关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面对深夜拜访的胡宗宪,严
-
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中杨金水说沈一石的家产只能卖给胡宗宪的亲人?
大明王朝:杨金水执意把沈一石家产卖给徽商的用意,你看懂了吗?一、这件事从织造局的小太监偷偷告诉杨金水开始讲起……朝廷来人了,杨金水骗郑泌昌和何茂才,说是织工局的人来了,要给嘉靖帝做万寿服,告辞要走。皇上的事,郑泌昌自然不敢拦着,只能一再嘱咐杨金水:“这么多年了,织造局的账只怕一时
-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和胡宗宪谁的权谋更高?
怎么说呢?这俩人谈不上权谋多么深,主要在于遵循哪条信条做事,这才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胡宗宪是追随的内心,赵贞吉则是一切都是圣意,要解释清楚不用看完整部剧情,只需要看这一集,这两个场景,就把两个人的性格解释的淋漓尽致。如果非要比权谋,显然赵贞吉要高一些,胡宗宪更正派一些!随着嘉靖帝闭
-
《大明王朝》中胡宗宪口口声声说不背叛严嵩,为什么最后烧掉了严嵩的信?
胡宗宪太难了,他的这种难相对比赵贞吉来讲,更像是一种坚守底线!浙江的案子就这么结案,别说海瑞不服气,赵贞吉其实也不服气,可惜为了前途,他还得拼命干。只不过他的处境相当艰难,浙江案件最终变成这样的结局,清流派不满赵贞吉,海瑞也不满赵贞吉,徽商们也不满赵贞吉,浙江的百姓更不满赵贞吉,
-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告病还乡之前,为什么要去淳安见海瑞?
明嘉靖四十年,胡宗宪领导的抗倭将士,终于发起了对倭寇的决战,并一举消灭了全部进犯倭寇。就像胡宗宪对戚继光讲的那样:“逐水草而居,应天时而动,这才是最大的理呀!”最终顺应天理,胡宗宪烧掉了恩施严嵩的信件,也宣告了他跟严党的彻底告别。告病还乡之际,胡宗宪还有最后一件事没办,那就是去见
-
赵贞吉和胡宗宪哪个权谋之术更高?
这还用说吗?肯定是赵贞吉啊,不然的话为什么他入了阁,而胡宗宪没有入阁?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赵贞吉能入阁,胡宗宪入不了!嘉靖帝四十四年,赵贞吉被徐阶举荐进京当了户部尚书,半年后,海瑞进京,任户部主事,再次成了他的手下。由于抄没严党,户部进账一千多万两银子,就分配事宜,徐阶为代表的内
-
《大明王朝》是否有意美化胡宗宪?
其实是的,有点刻意的成分,但是不管剧中怎么美化,都改变不了他必亡的结局,即使胡宗宪使出了浑身解数,也难逃!甚至严嵩最后一次见嘉靖帝时,也递给嘉靖帝一份名单,并讲到:“有些人当遭天谴,有些人万望皇上保全!”而在这份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赫然是曾经的得意门生,支撑东南剿倭大业的胡宗宪。
-
《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如果供出了毁堤淹田的真相,后果会怎样?
胡宗宪不敢,因为大明朝此时的官场已经烂到根子了,即使他真的供出来了,奏疏也到不了皇上面前。就算是他面圣时当面讲出来了,只会让嘉靖帝难堪,让皇上难堪的人,死相一般很惨!因为毁堤淹田,本就是无解的难题,就算是最后海瑞把那么确凿的证据提供了,也于事无补。下面我来给讲一下,为什么毁堤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