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刘备,为什么感觉刘璋更像是仁德之主呢?

就演义而论璋曰:“吾之不明,悔之何及!不若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董和曰:“城中尚有兵三万馀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刘璋曰:“吾父子在蜀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这番言论也不逊色与先主携民渡江吧,怎么在演义中就被当成“暗弱之主”“守门之犬”了呢?难道是因为先主

慈不掌兵,仁义可以作为一种手段,但绝对不能成为你唯一的特点。尤其是在三国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光有仁义就能立足了吗?当然不可能!

刘备之所以能够傲立于世,绝对不是因为他仁义,而是因为他有多方面出色的能力,仁义只是他的众多标签之一罢了。

反观刘璋,除了仁义以外,还能找得出其他拿得出手的东西吗?刘璋压根就不是做主公的料子,他就适合找个小县城养老。这样的人生在乱世,要不是在益州的话,分分钟就被灭了,因为他不管事儿。

一、刘璋荒废政事,早晚是要被灭的。

刘焉是有称王之心的,他到了益州以后,让手下张鲁前往汉中,阻断了益州和中原的联系,显然就是要在这里称王了。隔壁的刘表看着眼红,所以常常写信举报他,毕竟刘表得的这块地是四战之地荆州。

刘焉有4个儿子,最小的是刘璋,所以按道理怎么都轮不到他继位。可是在益州本土官吏赵韪的推荐下,刘璋成为了益州牧。

那么刘璋是怎么治理益州的呢?不好意思,没空治理,有时间都拿去吃喝玩乐了。至于益州,全都交给了赵韪来打理。

这事儿是有问题的,为啥?因为刘焉的部下们,是东州派,而赵韪是益州本土势力。原本刘焉父子以外来汉的身份入主益州,就会有益州人表示反对。

靠着东州兵勉强压住了益州本土势力。结果你刘璋倒好,一上台就把大权都交给了益州本土势力,这会造成东州集团的利益严重受损。

因此不久之后,赵韪就带着益州本土的豪族们发动了叛变。一时间益州上下到处都在叛乱之中,刘璋两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多亏了他老爹留下的东州兵,为了自身利益,这才平定了赵韪的叛乱。要不刘璋早就被人给灭了。

原本张鲁是刘焉的部下,按道理是要听从刘璋号令的,结果张鲁发现刘璋是个混吃等死的人,所以不愿意听从他的调遣。结果刘璋为了出气,居然把张鲁的母亲和弟弟给杀了。

这事儿彻底造成了汉中和益州之间的仇怨,今后多年,刘璋一直派人攻打张鲁,全都被张鲁给击败了。刘璋依旧是两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

二、赤壁之战时,刘璋在搞什么玩意儿?

这或许是天下诸侯最感兴趣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包括刘表集团,都参与了战争,结果刘璋在干啥呢?

不好意思,刘璋忙着在益州吃喝玩乐呢!没空去管天下局势的变化,在东汉末年,老刘家就这么一两个有实力的,刘璋就是其中之一。结果一穷二白的刘备在努力上进,可实力雄厚的刘璋,却安于享乐。

他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居然在赤壁之战前,主动讨好曹操,从而被曹操封为振威将军。倒向曹操也就算了吧,没多久他又因为张松的一句话,就改变态度倒向了刘备。

这事儿可真够无奈的,作为一方诸侯,手下数百万的百姓,居然是个如此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之人,这么下去,能有什么发展呢?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刘璋可以做个太平主子,可那是在乱世,刘璋只能投身于战斗,才能保住自己的江山,可惜他表示做不到。

三、刘备可不光是仁义那么简单。

不少人看了点专家的评论,就说刘备假仁假义。其实用仁义来评判一位枭雄,根本就是十分幼稚的一种说法。

但凡能够成为枭雄,身上就不可能只有一种标签。刘备身上的确是有仁义,不过要看对谁,这才是一位枭雄应该具有的品质。

对任何人都仁义,那叫老好人。老好人是不可能成为枭雄的,所以刘备的仁义是相对的,值得他仁义的人,他才会仁义对待。

1、对陈登。

比如说三国时期的名士陈登,早年在徐州极力支持刘备做徐州牧,两个人关系很好。可是曹操霸占徐州以后,陈登也就离开了刘备,成了曹操的手下。

多年以后,陈登已经去世了,刘备在荆州刘表手底下混饭吃。刘表搞了一场荆州版的煮酒论英雄,刘备的同事许汜在提到陈登的时候,十分不屑。

结果刘备果断站出来为陈登说话,不惜得罪自己现在的同事,也要为一个已经离开自己并且去世多年的朋友仗义执言,这难道不是仁义吗?

2、对十万军民。

曹操南下时,刘备带着十万军民逃难,这也是仁义的体现。因为三国君主里,曹操屠城是出了名的(至少有6次),孙权也有两次屠城的记录,唯独刘备从来没有屠过城。

从不胡乱伤害老百姓的人,被说成假仁假义,没事儿就屠城的人,却成了真正的大英雄?

3、对关羽。

关羽丢了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被杀。刘备明知道伐吴是错误的选择,还是在养精蓄锐以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伐吴。为什么?因为刘备心存对关羽的义气。

他当然有夺回荆州的想法,但是绝对也有为关羽报仇的心思。这个没当过兵的人不能体会,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被人家把脑袋砍下来送给敌人了,这种事你能忍吗?

但是刘备在夺取益州的时候,就没有那么仁义了,为啥?因为他需要完成自己的宏图大业,就必须要攻城略地。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曹操的地盘拿不下来,益州的地盘更好得手。没啥遮遮掩掩的,就是来抢你的地盘的!

再说了,你刘璋有什么值得刘备对你仁义的吗?要求别人仁义的同时,你得先看看自己有几斤几两。枭雄之间,绝没有单纯的仁义,那是一种互相欣赏的惺惺相惜罢了。

总结:给刘璋打工,看不到希望。

刘璋众叛亲离,这是真的。别看他在献出成都的时候,还扬言是为了保护老百姓。其实他就跟后来的刘禅一样,单纯是懦弱罢了。

知道对老百姓好,为啥当初什么都不管呢?导致益州到处都是兵祸,难道就是对老百姓好?风凉话谁都会说。就好像崇祯自尽前,还写着别伤害我的老百姓。大哥啊!那些人你平时各种压榨,临死前说这么一句风凉话,有什么意义吗?

因为刘璋的不作为,使得益州的群臣们看不到任何希望。唯独刘备入川以后,大家才看到了希望,因为刘备管理严格,有夺取天下之志。

大家跟着刘璋混,最后只能是东倒西歪,没有前途可言。但是跟着刘备混,那极有可能成就霸业,留名青史。孰是孰非,一眼就看得出来了。拿刘璋跟刘备比,简直就是在侮辱刘备。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相比于刘备,为什么感觉刘璋更像是仁德之主呢?

感谢悟空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题主的意思应该是想说,相比于刘备的仁德,刘璋并不他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为何西川却被刘备得手了呢?实际上在提出这一问题时,题主对刘备的所谓仁德是不屑的。认为刘备是假仁假义。

其实这种看法是对的。首先不盲从,有自己思考,就值得点赞。

唐太宗李世民有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我们这里通过刘备和刘璋的对比,就是在以人为鉴和以史为鉴。

那么同样都是仁德之人,为何刘备却要夺取刘璋的西川呢?刘备这么做,是否有违反仁德呢?

个人认为,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放历史大视野来看,不能仅仅局限于是否有违仁德这一层面。

我们首先要看到,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同样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和刘璋都在做什么。

刘备通过桃源三结义,参与平定黄巾,从得到个小官又因张飞鞭打督邮而不得已丢弃,投奔公孙瓒,得徐州失徐州,后又投奔刘表,参与赤壁之战而占有荆州,一路走来,历经坎坷磨难,他的志向始终未灭,就是要挽救汉室江山,重振祖宗基业。

而刘璋呢?只是一个从父亲手里继承来一份基业的富二代,并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想保有自己的地盘的暗弱之主。这样的人如果生在和平年代,有这种想法是没啥大问题的,但他偏偏生在了那样的乱世。而他的地盘又是素有“天府之国”著称的川蜀大地,汉高祖都因为这块儿土地成就了千秋大业(诸葛亮《隆中对》),所以自然是群狼环伺,刘备不取,张鲁也会取,张鲁取了,估计后来也会被孙权或者曹操所取,所以最终都是别人嘴里的食物。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空有一腔仁德是没有用的,还必须要有保有这片土地的力量。刘璋有这样的力量吗?显然没有,如果有,他不会迎接刘备入川,给自己找麻烦。

既然如此,刘备为何不取?况且取西川又是他既定的策略,对他的统一大业可以起到奠基作用。

因此,刘备取刘璋的西川,并不能简单的从仁德的角度衡量,应该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刘备和刘璋谁得到西川对挽救汉室江山更有用的角度来看问题。

况且,刘璋的不抵抗是真的仁德吗?我觉得更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自保之策,因为刘璋相信,投降的话,还能活命,他如果不投降,坚持一年是可以,但坚持一年以后呢,估计就是死路一条了。所以这样顺势而为,投降了,既可以博得仁德之主的名声,又可以保命安身,那当然是投降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璋这样做的明智,刘备虽然取了西川,但让他也从而得以善终。

图源免费图库。

相比于刘备,为什么感觉刘璋更像是仁德之主呢?

看了这段话也觉得刘璋其实更心善、心软、仁德,在那样的乱世,他明知打不过刘备再抵抗也只能徒增伤亡的情况下,选择不让百姓受到战乱之苦也值得敬佩;

也许有些人会不理解,会希望他显示出“大丈夫”气概,和刘备来一场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较量,这是因为我们都是局外人,看着别人的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容易;

但如果当时你就是其中的一个百姓,一个小卒(别妄想能在古代轻易当上大将、大王之类的了,穿越小说看多了也不是件好事),你会想打仗吗?

打仗了可就意味着要和家人骨肉至亲分离,在那个通讯全靠喊的年代,再去寻找亲人都踪迹有多困难?

打仗后百姓更有吃不饱穿不暖的风险(劳动力都战死沙场了,在科技不发达、没有袁隆平老爷爷的古代,随时都有挨饿受冻的风险);

打仗还会让双方更恨对方(杀了自己的亲人谁能不恨?),难保败仗后敌人不烧杀强掳;

刘备一直贤名在外,相信在他入主后也会善待刘璋及其下属,善待所有百姓;

所以刘璋在权衡利弊后决定不反抗。

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开国的帝王哪个不是拼杀打仗、踩着万人尸骨过来的;

不同的是他是为了给后来的人们重新创建相对和谐、稳定的生活生产环境;而助他成功的百姓也大都是因为前朝压迫、民不聊生才绝地反击,大家都是为了给自己及子孙后代挣一个安稳一些的未来。

相比于刘备,为什么感觉刘璋更像是仁德之主呢?

刘璋肯定不能算什么仁德之主,动不动就杀全家的。

比如张鲁他妈和刘璋他爹刘焉私通,后来刘焉想在四川割据,就派张鲁率兵去攻占汉中,切断关中地区和益州之间的交通,张鲁就占领了汉中地区。等到刘焉死去,刘璋继位,张鲁不服,刘璋二话不说,就直接把张鲁全家都杀了,一点不带含糊的。

刘焉本来是外来户,在益州能站稳脚跟,全靠刘焉招募的从中原地区流落而来的流民组成的东州兵,才能弹压地方豪强。刘璋继位后,手下的东州兵叛乱,刘璋差点被推翻,最后还是被刘璋反杀,也是基本上被清洗完了,然后刘璋在益州才站稳脚跟。

刘备也是应刘璋的请求,进益州帮刘璋抵抗曹操和张鲁,因为刘璋害怕曹操会进攻汉中之后再来进攻自己,所以先引刘备入川。等到刘备入川之后,曹操迟迟没有对张鲁下手,刘璋又嫌刘备强宾压主,主动进攻刘备,刘备才开始反击。

等到刘备大局出兵,从荆州增调援兵,刘璋被打得只剩下成都了,准备投降,这时候才说他们父子两代人,在益州对老百姓没做什么好事,和刘备打了三年,又给百姓增加了许多苦难之类。这种话自然毫无意义,只是给他自己的懦弱无能找个借口而已。

这还不算完。刘璋投降之后,刘备把他安置在秭归,后来孙权偷袭关羽,陆逊率兵攻占了秭归,刘璋就又被孙权俘虏了,孙权仍然把他安置在秭归,并且给了荆州刺史的名义,以招徕刘璋旧部。不过,这时候刘璋就只是个傀儡而已了,也没什么作为。

相比之下,刘备的仁德那就是真仁德了。从新野撤退的时候就携带大量百姓,过襄阳想入城被刘琮拒绝,襄阳百姓大批跟着他一起逃亡。诸葛亮都劝他,带着十多万百姓,怎么可能甩掉追他的曹军?他还是坚持带着老百姓一起走,没有丢下老百姓自己先跑。

一直到曹军已经追来了,跟随逃亡的老百姓也完全乱了,刘备迫不得已才逃走。而且,无论刘备在徐州还是在荆州,还是在益州,都以仁德著称,哪怕是陈寿写三国志,记录了大量的屠城记录,刘备也没有留下这样的记录,这在那样的乱世,已经相当难能可贵了。

可以说,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后,军阀割据,混战不休的那个年代里,刘备虽然也是一个军阀势力,但也相当另类了,所到之处不是先抢地盘、清洗政治异己势力,而是先收买人心,无论是当时的上层士大夫,还是下面的普通百姓,都对他有仁德的评价,这很不容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