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给轰死了?我觉得大概率是这样的。
1626年,努尔哈赤发动宁远之战,带着大军攻打宁远。那么当时他为啥要打宁远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内部吃不消了,他要转移内部矛盾到外部去。
他在征服辽东的过程中,由于杀戮太重,导致民怨沸腾。那个时候的八旗兵一旦停止战争,那就要再次蹂躏辽东了,矛盾激化之下,努尔哈赤甚至都有顶不住的时候。
在这种前提下,宁远之战爆发了。为啥努尔哈赤如此有信心呢?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1626年之前,明朝从来没有在正面战场上打赢过努尔哈赤。所以明朝似乎成了努尔哈赤转移矛盾的重要对象。
但是为啥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给轰死了呢?其实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定论,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佐证这个说法。
一、3天时间,努尔哈赤就撤军了,这事儿蹊跷。1626年正月十七,努尔哈赤带着6万八旗兵浩浩荡荡直奔宁远城而来。当时的宁远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完全处于孤军奋战的情况。
按照明军昔日的尿性,弃城逃走也不算什么丢人的事情。可是袁崇焕却觉得自己有坚守的资本,那就是红衣大炮。
袁崇焕在宁远城设置了11门红衣大炮,这玩意儿威力极大,成了对付努尔哈赤的杀手锏。正式战争在正月二十四日早上才打响,可是到了正月二十六日,后金军队就全部撤离了宁远战场。这未免也太快了吧?
从沈阳到宁远,努尔哈赤的大军赶路都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可是战争却只花了3天时间,这可不是后金军的习惯。
如果不是出了什么大的问题,后金军队至少可以围城打援。后来皇太极经常用这种办法收拾明朝的守将。
你几万人在城内,总要吃饭吧?没有后勤补给,你早晚完蛋。再说了,我6万多八旗兵,号称13万大军,赶了一个星期路,打了3天就回去了?什么战利品都没捞着,这合适吗?显然不合适吧?
所以我认为这个时候的后金内部出了大问题,极有可能是努尔哈赤本人受伤了,无法指挥全局战斗了,这才选择了撤军。
二、后金军在红衣大炮跟前,吃尽了苦头。从后金军这3天的表现来看,我们会发现,此前努尔哈赤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猛烈的炮击。所以他很可能出现轻敌的现象。
正月二十三日晚上,袁崇焕就用红衣大炮朝着后金大营轰去,导致他们伤亡惨重。连设营都不知道算清楚大炮的射程,可见他们此前真的没有遇到过这种武器。
到了正月二十四日早上,努尔哈赤大军开始攻城。除了攻城的楯车、钩梯之外,主要攻城工具就是弓箭,几乎是万箭齐发,把明君的盾牌射成了个刺猬。这个时候袁崇焕又用红衣大炮炸伤了不少攻城的后金军。
此外明军其他几个门在各路将领的带领下,也是死战不退。显然强攻是无法取胜的,为此努尔哈赤便开始挖墙脚。
是真的挖墙脚啊!让攻城部队以楯车做掩护,在城墙脚底下挖了一个大洞,眼看着宁远城就要被攻破了。这个时候袁崇焕亲自带着士兵们运土来堵城墙脚底下的缺口。这一战打了一整天,后金军没能取胜,所以再次撤军。
到了正月二十五日,双方又打了一整天。这回努尔哈赤意识到了火炮的厉害,所以把大营撤到了五里之外。
到了正月二十六日,后金大军依旧围城,可惜骑兵无法发挥作用。再加上红衣大炮的威力,使得后金军再次死伤惨重。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后进军忽然就不打了,他们去干嘛了呢?原来他们带着大军跑到觉华岛上烧杀抢掠了一番,那叫一个惨啊,简直就是打击报复。
当时的觉华岛是明军的粮仓,本以为四面环水,后金军无法靠近。结果正月里水面都结冰了,八旗兵骑着马就冲到了觉华岛上。岛上1.4万人一个不留,粮草也都被焚毁了。随后他们就撤军了。
这事儿怎么看怎么不对劲,袭击觉华岛显然是一场报复性的杀戮,对后金来说完全没有收益可言,那么多人,他们选择杀戮,而不是运回去做奴隶,那么多粮草他们也只选择烧毁,并没有带走。
一来走得如此仓促,打了3天就要回家,二来如果是后勤补给不足,为何不用觉华岛上的粮食作为补给呢?非要采取报复性的毁灭才高兴吗?
由此可见,我认为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应该是在宁远之战中,不小心被红衣大炮给炸伤了。出于愤怒,才会做出这些举动。
三、有记载表明,宁远城下有一位大人物受伤了!当时辽东经略高第,在给朝廷的奏疏中这样写道:
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分兵一枝,攻觉华岛,焚掠粮货。
这里的奴贼就是努尔哈赤,说努尔哈赤的大军攻打宁远的时候,红衣大炮击毙了一位大头目。后金军用红布把这位大头目包裹着抬走了,此后他们在军中放声大哭。其中有一支后金军就跑去残害了觉华岛。
那么问题来了,这里用红布包裹的大头目是谁呢?显然明朝将领是看不到的。不过当年除了努尔哈赤去世以外,没有任何重要人物去世。
从后金军撤退时哭得那么惨,再从后金军中的一支对觉华岛的残忍手段,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这个被击毙的人就是努尔哈赤。
当时努尔哈赤或许没有死,只是受了重伤而已。明军这边误以为死了,才会这么报告上去。而同年的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就去世了。
总结:努尔哈赤受伤的概率比较大。一来他是在这一年去世的,虽说《清史稿》里给的记载是身患毒疽,结果病情恶化而去世。那么这个毒疽是哪儿来的呢?在什么部位呢?不好意思,什么都没有记载。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推测,由于正月里,红衣大炮炸伤了努尔哈赤,而且炸得很惨。花了大半年时间治疗,最终没能挽回努尔哈赤的性命。
但是未免军心动摇,毕竟努尔哈赤就是八旗兵心目中的神,他咋能被明军的炮弹给炸伤呢?所以对外宣称是毒疽。68岁的努尔哈赤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皇太极成为了大汗,最终用反间计使得崇祯杀掉了袁崇焕,最终给自己老爹报仇了,这也不无可能。
参考资料:《明实录》、《清史稿》、《清实录》
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这个问题不错。关于这件事史学界确实有所争议,我也不敢轻易下定论。但我认为无论从史料层面分析还是从兵器杀伤角度分析,努尔哈赤的死大概率和火炮重伤没有关系,至少努尔哈赤中炮而亡的概率还是很小的(注意:对于此类历史事件我也不想一口咬死,就这样),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从史料层面上来看,说努尔哈赤因为炮伤身亡的证据是极不充分,无论是明清之际官方档案还是私著史书大部分都没有采信此说。首先来看看私家著述,稍微著名一点的都没有提及努尔哈赤在宁远中炮。
《国榷·卷八十七》:连发西洋炮,相持三日夜,敌气沮,退走灰山,斩二百六级。
评:谈迁对宁远之战的记载堪称保守,只说了极其简单的经过和斩级数目,根本未提后金军有高级人员死伤,更没有“建酋中炮死”这一类的情节,以这哥们的“捧明史观”,如果努尔哈赤真的被红衣炮击成重伤,非得大书一笔不可,而其没有将传闻写入,可见史笔严谨。
《石匮书后集·卷十一》: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
评:此书倒是明确提到了打到“黄龙幕”了,有可能是努尔哈赤的驻地,但后面也说只是伤到了一个“裨王”,显然不是努尔哈赤本人,至于那个“裨王”是谁?没有提及。但从此书毛文龙的传记显示努尔哈赤乃病死,“适当女直主病死”,并没有说明努尔哈赤病死与炮伤相关,也是证据不足。
《山中闻见录》:燔死锦衣名酋十余,杀千余人,晡时乃却走。
评:仅仅是“锦衣名酋”,没有提及努尔哈赤,证据不足。
《明季北略·卷二》:毙其锦服者十余人,所谓固山、牛鹿也。敌号哭舁尸而去。
评:原文说击毙的是固山、牛录这样的军官,不关努尔哈赤啥事。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建州兵大举攻宁远,参政袁崇焕力御之,发炮击死无算,毙其帅长孙哈兔,斩级六百,建州兵从灰山解还。
评:努尔哈赤痛失一名叫“长孙哈兔”的军官,有可能是其手下在宁远城阵亡的二备御和二游击之一,并无提及努尔哈赤受伤。
至于明朝一方的官方奏报也没有明确提及努尔哈赤中炮身亡,可能有人会说努尔哈赤阵亡是不是袁崇焕吹出来的,但是实际上从袁崇焕的奏报上显示他根本就没提努尔哈赤中炮身亡这一嘴。以下是《三朝辽事实录》兵部转奏袁崇焕军报内容,大家可以看一下。
后来,努尔哈赤去世,袁崇焕听说“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这个传闻后,一度认为是努尔哈赤诈死,“夫奴屡诈死懈我,今或仍诈,亦不可知”。
像徐光启为了吹红衣大炮的强劲实力,也只敢说红夷火炮一放,后金死了17000,只在敌军死亡数目上作文章,如果真的把努尔哈赤炸重伤了,把这写上去,岂不是广告效应更强?但是这就不敢乱吹了,敌军死亡数目还能糊弄一下,万一努尔哈赤还活蹦乱跳,岂不是很打脸,老徐可能想了想,还是不要乱写好。(此段有所脑补,见谅)
言之凿凿记载努尔哈赤中炮死亡的是朝鲜人韩瑗写的《春坡堂日月录》,据此书载努尔哈赤攻宁远时,他正在此地,上面对战斗过程还是大致可信的,而且还颇为详细。但是努尔哈赤如何受伤,韩瑗并未写明,只是在文末突兀的来了一句“奴儿赤先已重伤”,这就有点脑补之嫌了。而且其与袁崇焕同在宁远,如果努尔哈赤真的被炮击伤,能被他知道的消息,做为守城主将的袁崇焕难道就不知道吗?何以袁崇焕的奏报毫无显示,更让我怀疑有脑补的嫌疑。
说实话,朝鲜出于对清的极度愤恨,经常性的脑补额外情节已不止一两例了,比如说在崇德元年,皇太极坐稳了大汗的位置已经10年了,朝鲜人不知哪来的情报说清廷朝政不稳,有可能自相残杀云云,“今闻彼中已有相图之渐,此乃天亡之秋”,简直就是凭空想象。皇太极:“相图之渐?还天亡之秋?我怎么不知道?”
至于我国史书如《玉镜新谭》也有努尔哈赤被炮重伤一说,但是叙述极为夸张奇幻。比如说打仗的时候,天降流星,“其落地如天崩之状”,后金军集体震恐;努尔哈赤不仅重伤,还额外死了两个儿子;努尔哈赤死后,后金的汗位居然靠抓阄抽签决定。这确定不是脑补吗?这段的真实性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从史料角度看,明朝的官方奏报真心没有明确说努尔哈赤中炮受重伤,至于严谨一点的私修史书也没说努尔哈赤中炮受伤而死,所以这事真的是证据不足。
从火器运用角度来说,努尔哈赤中炮死亡的概率也很小,抑或是其受伤可能与炮击有关,但绝非致命。关于红夷炮的射程威力,史著很多,我一个外行人谈谈看法。首先,我们要摒弃西法党的吹牛之词,就比如说李之藻言红夷炮“二三十里之内,折巨木,透坚城,攻无不摧”,这个大家看看就好。
从《明清史料》看,清朝围锦州时候离城5~6里挖壕设营来看,红夷火炮的射程应该在这个距离以内,而《三朝辽事实录》里,努尔哈赤在从宁远撤退后就在距离5里的龙宫寺下营也可以印证这个判断,还有《平叛记》记载孔有德在登州城炮击明军也是“一发五六里”,可见红夷炮在城上布置其射程应该在5里以内。当然仅代表个人意见,具体射程学术界也无法统一,我就不再论述了。
至于威力无论是明清官方档案还是野史倒是很一致,被红夷大炮直接命中的后果很严重,大概率是直接死亡的,清军甚至能用红夷炮把塔山城给轰塌,就这威力什么甲都没用。
《平叛记校注·卷上》:在红夷大炮,铁子每个重六斤,触之即折,城垛尽倾,守垛者无处站立。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初八日始发炮,至初九日午时,城崩二十余丈,我兵由崩处登城。
如果努尔哈赤被红夷炮直接命中,那生还概率几乎为0,至少也应该会有缺胳膊断腿这样的重度伤残。但事实就是努尔哈赤在之后还亲率兵马长途奔袭内喀尔喀五部,还与科尔沁台吉奥巴进行会盟,在这个时候努尔哈赤还出城10里迎接奥巴,席间还热情的离坐行熊抱之礼,实在难以想象一个68岁的老者在被红夷大炮直接命中后还能幸存,或在受重大创伤之后还能完成这些行动。
当然,红夷火炮即便是不直接命中也会引起创伤,特别感谢@派大早的相关文章,让我吸收了相关知识,除了直接命中,造成创伤的因素还有两个:一是炮弹激起的各种碎屑;二是炮风。这两种创伤的严重程度根据受伤者所处的环境而杀伤效果各有不同,这个就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了,可能努尔哈赤离弹着点较远,只是受到了轻微炮风或者飞溅物的影响,但由于身披铠甲,其所受之伤绝非致命。因为在极近距离被弹风或飞溅物伤到,无论是被伤者的精神状况还是体质都会受到剧烈创伤,而从《满文老档》和《清武录》看,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还能完成重大的军政活动可以推知,即便是他所受的伤即使与红夷大炮有关,也绝非致命因素。
而努尔哈赤的死因多半是自身的原因,首先、68岁这个年纪摆在这边,他自己已然是位老者。其次、在内政上自占领辽东以来,错误的实行民族压迫的政策,引起了广大辽东汉民的反抗,而其又一味的镇压,更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抗,陷入了恶性循环,这时又遭遇天灾,国内更加动荡,从《满文老档》的记载来看,努尔哈赤除了忧虑,对这个情况毫无办法。第三、年纪大再加上长途奔袭,使他原本就已经年老的身体雪上加霜。第四、与他一起创业的大臣在其晚年基本凋零,使其伤心过度。种种因素加起来,急火攻心之下,年事已高的努尔哈赤得了背疽,不治身亡,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更大一些。
引用文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三朝辽事实录》、《满文老档》、《明清史料》、《明经世文编》、《明史纪事本末》、《山中闻见录》、《袁崇焕集》、《国榷》、《明季北略》、《石匮书》、《平叛记》、《玉镜新谭》、《燃藜室记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宁远之战是1626年2月(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死于1626年9月(天启六年八月),而且同年四月野猪皮还亲自带兵暴打了喀尔喀蒙古,五月又回师赶跑了跳出来打劫的毛文龙,要知道,宁远的红夷大炮是原装英制18磅舰用加农炮,也是英国巡航舰标配的主炮群(葡萄牙人从失事的英国巡航舰上打捞卖给大明朝的),你觉得野猪皮有那么结实,被高速袭来的18磅铁球砸一下还能活蹦乱跳七个月带兵折腾好几百里地然后才“嘎”一声挂掉的话,那你觉得野猪皮是圆嘟嘟拿红衣大炮打死的也没关系。
野猪皮像,貌似也不是超人啊
当时宁远装备的红夷大炮是原装英制18磅舰炮,当时英国巡航舰标配的主炮群,是葡萄牙人从一艘失事的英国巡航舰上打捞出来出售的,野猪皮得多结实,才能被这玩意砸中一下还活蹦乱跳七个月,打完喀尔喀又打毛文龙,然后再“嘎”一声挂掉?
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的确,有“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说法。
这样说的,还不是一般人。
比如,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魏斐德,被称作“著名中国学家”,在美欧学界名头十分了得,他就这样认为。
魏斐德不是华人,也不是亚裔,只是取了个汉语名字。他有若干很著名的著作,包括《洪业:清朝开国史》在内。其第一章,《努尔哈赤之死与皇太极之议和》一节写道——
1626年2月19日,金军将宁远团团包围,第二天便发起攻击。袁崇焕有意放弃外城,将敌人放入“红夷”大炮及矢石、燃油的射程之内。但努尔哈赤仍奋力攻城。战斗持续了6天,明军的顽强抵抗使金军遭受重大伤亡。努尔哈赤也中炮负伤,被迫率众撤回。七个月后,即1926年9月30日,这位后金大汗伤重而死。
魏斐德在“注”中讲,以上说法,据《清太宗实录》。
“清太宗”,是皇太极。努尔哈赤为“清太祖”。
对魏斐德这一说法,中国史学界很少有人赞同,大约与《清太祖实录》中查不到相关记载支持此说有关。
然《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有以下明确记载——
(七月)癸巳(二十三日),上不豫,幸清河坐汤。八月庚子朔,丙午(初七日),上大渐,欲还京,乘舟顺太子河而下。使人召大妃来迎,入浑河。大妃至,泝流至囗鸡堡,距沈阳城四十里。庚戌(十一日),未刻,上崩。在位凡十一年,年有六十有八。
这段记载里,没说努尔哈赤有没有受炮击伤不愈而亡,也没说是因为其他原因故去。只是说,农历七月底,他曾经感觉身体不适,于是去泡温泉;到八月初七,感觉好了许多,于是坐船回沈阳,到十一日,离城仅剩四十里时,就没了。
不过,从明军将领掌握的情报看,努尔哈赤是“背疽恶发”而亡。
“东江疏报”称——
(耿仲明)八月初二日,急归报臣:老奴背生恶疮,带兵三千,见在咸宁堡狗儿岭汤泉洗疮……。
这就与《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所载对上了——七月底努尔哈赤身体不适去泡温泉,八月二日明军已掌握他所带兵员、所去之地,是为背生恶疮而去“汤泉洗疮”。
可见,明军情报系统及效率还蛮厉害。
努尔哈赤亡故,明军亦立即知晓。
明辽东督师王之臣、辽东巡抚袁崇焕即刻疏报——
奴酋死于沈阳,四子与长子争继未定。
随后,王、袁二人又疏报了努尔哈赤死因和死亡日期——
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
这个日期,不很准确,当为八月十一日。但对死因说的已很明确。
据此,中国大多数学者,持努尔哈赤“背疽恶发”而亡观点。
当然,亦有持努尔哈赤抑郁而亡观点之人。其所据,依然是《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天启六年,或曰天命十一年三月三日记载努尔哈赤引咎之语——
吾思虑之事甚多,意者朕心倦惰而不留心于治道欤?国势安危民情甘苦而不省察欤?功勋正直之人有所颠倒欤?再虑君子嗣中果有效吾尽心为国者否?大臣等果俱勤谨于政事否?
努尔哈赤这段话,又与前述王之臣、袁崇焕疏报所言“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相印证了。
如此看,抑郁可能是前因,背疽是后症,二者叠加,以至于其七月底“不豫”,遂有“幸清河坐汤”之行。待八月初七“大渐,欲还京”,不成想疽毒再次迸发,八月十一日便不治而忘了。
或曰,努尔哈赤天启六年正月宁远大败,他本人也确实受伤。
这里插上一句,魏斐德所言1626年2月努尔哈赤宁远受挫,以及当年9月亡故,都是按照“公历”时间说的。
努尔哈赤作战勇猛,往往靠前指挥,宁远一战中,被“红夷”炮火所伤不是没有可能。
但即便如此,他所受之伤应该不十分严重。因为退兵之后,努尔哈赤便迁怒于蒙古,大举征伐。
他以背弃“若征明与之同征,和则与之同和”盟誓为由,于当年四月初四,亲率大军西渡辽河,前锋军射死蒙古喀尔喀巴林部叶赫巴国鲁幼子囊努克。四个贝勒等又率兵进击西拉木伦河,取得大胜。
对此,袁崇焕亦有疏报——
臣见奴儿哈赤,自宁远败后,平昔之力压势制者,保不生携二之心?其含愤蓄怒,思患预防,而急于一逞者,其心也。然攻其焚弃。丧失殆尽,非一蹴可成,而锦、右一带烧残,无可掠之野,其不能遽举者势也。故心急而力不足赴,且阳为渡河向西,以懈粆花。粆花果堕其彀中不备,奴得尽驱其众。彼又借攻粆之威,以安其部落之心,且劫黄毛达子哈儿慎为用。
五月二十一日,蒙古科尔沁奥巴贝勒到沈阳,努尔哈赤曾出城十里升帐迎接。
四月出征,五月迎客。努尔哈赤即便一月兵败受伤,伤势不很重是一定的。
而且,他患背疽,亦应在这之后。
一般认为,“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一说,出于朝鲜人李星龄所著《春坡堂日月录》。书中说,朝鲜译官韩瑗出使明朝,与袁崇焕结识,听袁说到宁远一战中炸伤了努尔哈赤。
中国学者已有专著做过考证,认为此说不可信,不再赘述。
大致就是如此。
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有一点可以肯定,努尔哈赤25岁起兵,68岁去世,戎马一生44年只败在了袁崇焕手下。努尔哈赤是一位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大将,而袁崇焕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弱书生。为此,努尔哈赤对于这次失败耿耿于怀,郁郁寡欢,最终在宁远之战失败的七个月后,怀着遗恨与世长辞。
对于努尔哈赤之死的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病死,背部恶疽发作。二、被袁崇焕用炮打伤,不治而亡。第一种说法来源于明朝的官方记载以及袁崇焕的军功奏报和朝鲜方面的记载。第二种说法是来自于当时宁远之战明朝将士,因为当时清军有一个大头目被大炮轰于马下,被士兵用红毯子裹着抬走,众贝勒失声痛哭。由此断定受伤者就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撤兵后,金兵马上泄愤觉华岛,当时攻打觉华岛的主将是一个很不知名的小头目,名叫武讷格。众贝勒没有一个人参加,也没有努尔哈赤的身影,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尔哈赤受伤,在众贝勒的护拥下返回沈阳。
努尔哈赤进攻宁远的时间是1626年的正月,四月份努尔哈赤又亲征蒙古,取得大胜。其实这次出征蒙古就是想找回宁远之败的面子,安慰内心,找找平衡,证明自己宝刀未老。
那么,既然努尔哈赤被袁崇焕打伤了,怎么又会亲征蒙古呢?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伤势见好,伤筋动骨一百天嘛,此时正好过了三个多月,伤口也恢复的差不多了。另外他本人也迫切想通过出征蒙古,发泄一下内心的郁闷。
这样一来,努尔哈赤等于是带伤劳师远征,虽然打败了蒙古,但是导致了伤口发作。七月份天气已经炎热,而且当时的医疗条件落后,努尔哈赤的伤口越来越严重。后来,努尔哈赤又转奔汤泉去洗了温泉,想通过泉水消毒,没想到伤口更加溃烂。八月份,努尔哈赤托着病重的身躯急急忙忙往回赶,此时的他已经奄奄一息。大军行进到离沈阳40里处的叆鸡堡,努尔哈赤一命呜呼。(努尔哈赤)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之死,确实是因为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打伤而亡。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无法确定。在城上的明军明将,只看到一穿黄袍的敌酋头目被炮轰下马,很多满洲将领大哭护拥撤去;怀疑是努尔哈赤!后来袁崇焕为证实此事,还特意派人去送礼,信中曾说‘老将军纵横天下数十年,今不幸败与小子……’客气了一番,努尔哈赤亲自接见来使,并回赠礼物,所以明军无法确定;据阎崇年讲:是随军的朝鲜人亲眼所见,努尔哈赤被炮击重伤,并写进了《朝鲜实录》,但这只是一面之词,满族人并无记载;也许努尔哈赤受了伤,不太重,几个月后,养好身体又亲征蒙古,劳累过度,伤未全愈,病重而亡!这也是有可能的。由于资料缺乏,此事现在还无法确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