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道光帝立储,遗诏上为何会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

留有后手吗?

留后手?您可真的高估道光皇帝了,他可没这水平。

道光皇帝活了69岁,可是他到50岁这一年,把当时唯一成年的大儿子奕纬一脚踹死了。人到中年,却落了个绝后的下场,道光不禁也有些潸然泪下,这偌大的江山,该交给谁!

这个咱们就不用操心了,因为从50岁这一年开始,道光生孩子的能力就开挂了,一口气生了6个。最小的儿子,居然是64岁的时候出生的。

那么这6个儿子里,该把大位传给谁呢?能够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实就俩儿子,一个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这俩孩子道光都很喜欢,可是在秘密立储的过程中,道光居然把这两个孩子都给写在了传位诏书上,这事儿咋整?到底谁来继位?

一、奕訢也上了传位诏书,不过是钦定的亲王。

道光也是个人才,传位诏书搞得都跟其他皇帝不一样。其实他很纠结,到底该立哪个儿子做接班人,因为他对这两个儿子都比较满意。

由此可见,道光本人也是个半吊子水平,对奕訢满意也就算了,大家都知道这位老兄能力强,他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恭亲王奕訢,由于偏爱洋人的技术文化,所以又被称为鬼子六。

相对来说奕詝的实力就差太多了,他属于那种敦厚老实、墨守成规的人,压根就没那么多花花肠子。所以奕詝登基以后,也没能干出什么大事来。

不过自古以来的传位诏书,只会出现皇太子的名字,为啥道光的这份诏书如此特别?非要把奕訢也给拉进去呢?

而且奕訢在传位诏书上的地位十分尴尬,居然是被道光钦定为亲王。这事儿正常人办不出来,你不给人家皇位,还要把人家拉到传位诏书上羞辱一下?就问你奕訢尴尬不?

其实我们从这事儿中,也就能揣摩出道光的心理。他恨不得把大清朝掰成两半,分别给俩儿子来打理。他实在是一个非常犹豫不决的人,才会出现这一闹剧。

在道光看来,把奕訢拉上传位诏书,似乎是对奕訢的一种恩赐。等于说,让四儿子奕詝做皇帝,同时希望有才能的六儿子奕訢能够从旁协助。

这种如意算盘,的确挺让人无语的,从中也能看得出,道光这个人无论做皇帝还是做人,水平都很一般。奕訢如果不被他封为亲王,等到咸丰上台,也会封他的弟弟为亲王。到时候做好人可就是咸丰了。

你这个死去的老爹要做什么好人呢?把奕訢封为亲王,说明你这当父亲的对儿子好吗?恰恰相反。这么做对两个儿子都不好。

一来,咸丰失去了封赏奕訢的机会,他登基以后自然要对弟弟奕訢防着点。二来,奕訢被扯上传位诏书,这事儿一定会引起咸丰的不满。

二、奕訢是如何落败的呢?

按理说,清朝的皇位继承权,从来不是按照长幼有序的方法来继承的,一直都是立贤不立长。纵观清朝268年,也没见哪个皇帝是因为年长而登基的。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出发,奕訢的优势就很大了。因为奕訢十分有才,不光读书好,而且弓马骑射样样精通,是个正儿八经的文武全才。

此外奕訢还对西方文化十分感兴趣,要是这家伙做了皇帝,很可能会在日本前面进行洋务运动,那历史可真的要改写了。

可是最后道光思来想去,偏偏就选择了敦厚老实的四儿子奕詝,这是为什么呢?道光有啥想不开的吗?奕詝要是做不成皇帝,不就没有慈禧太后这档子事了嘛!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第一个原因:道光觉得奕詝是个孝顺的孩子。

这个原因就跟李世民立李治为接班人是一样的,李世民那么多儿子里,就李治最孝顺。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李治一天到晚在李世民的卧榻旁伺候着,久而久之就跟武则天眉来眼去了。

在道光身体不好的时候,奕詝也跟李治一样,一天到晚服侍在道光身旁,而且时常痛哭流涕。那伤心程度不亚于死了老爹。

道光看儿子这么伤心,他却非常高兴。因为他觉得奕詝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这天下不给他又该给谁呢?

第二个原因:道光觉得奕詝是个仁慈的孩子。

光靠孝顺是很难治理天下的,因此除了孝顺以外,道光还看到了奕詝身上的仁慈。当时道光打算带着一帮皇子出去狩猎,其实就是考验一下诸位皇子。

要论打猎的水平,那当然是六儿子奕訢最厉害了。所以奕詝要想赢过自己的弟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此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就给奕詝支了个招,让他在猎场不发一箭。等到了打猎结束以后,道光发现奕訢果然是最厉害的儿子,所以很满意。

回头再看看四儿子奕詝,居然什么都没打到。这是什么情况?这个时候奕詝的骚操作出现了,他说:现在是春天,鸟兽都在繁衍生息,我不忍心在这个时候杀生。

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清史稿》

这可把道光给震撼到了:这是什么神仙儿子?居然能说出如此仁慈的话来,朕也比不上他啊!可真是最优秀的继承人选了。

总结:孝顺加仁慈,真的能治理好国家?

孝顺和仁慈,都是大家倡导的一些优良品德,除此之外,还有善良、谦恭、谨慎等等都是不错的品德。不过这些品德,只是针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的。

具备了这些品德,你就可以成为一名修身养性的顺民,不仅不会给社会添乱,还会给社会锦上添花。可是对于皇帝来说,具备这些品质,难道真的可以治理好国家吗?

恰恰相反!尤其是在清朝后期的这个时候,内忧外患这么多,你让一个孝顺、仁慈但没什么能力的人做皇帝,这不是耽误了国家嘛!

曾经有一个天大的好机会摆在道光面前,可惜道光不知道珍惜。如果选择六儿子奕訢,那对清朝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可惜他偏偏选了个窝囊废。

咸丰上台以后,太平天国也就起来了,同时还伴随着英法等列强们的相继入侵。这事儿是真难办啊!没想到咸丰为了躲避这些麻烦,索性跑承德避暑山庄享福去了,把一堆烂摊子交给弟弟奕訢来处理,道光要知道了,非哭瞎不可。

参考资料:《清史稿》

当年道光帝立储,遗诏上为何会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

道光帝的遗诏,确切说应该是密谕上确实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但不是留后手,而是两位皇子各有安排。这个写着两位皇子名字的密谕,差点被偷梁换柱,到底怎么回事?诸位读者且听我从头梳理:

上图道光帝

静贵妃的母爱

道光二十年(1840),咸丰帝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钮祜禄氏薨逝。从此奕詝失去了母爱,当时,他只有10岁。奕訢的生母静贵妃(薨逝后追封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非常同情奕詝的处境,她让奕詝与奕訢同住在一起,担当起抚育奕詝的使命。此时奕詝、奕訢兄弟俩整日形影不离,感情颇深。两人还没有意识到将来在谁是帝位继承者这一问题上,必有一争。而静贵妃虽然同情奕詝,但她仍希望自己的亲生骨肉能继承帝位,她时刻注视着内廷形势的变化,以见机行事。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旻宁将立太子的朱谕正式写好,不久,静贵妃便从道光帝的神态中预感到事情有些不妙。

道光帝的密谕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旻宁病重卧床不起,静贵妃经多方探听,终于得到准确消息,藏于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后锦匣内的皇储名字并不是自己的爱子奕訢,而是奕詝。静贵妃气得咬牙切齿,但表面上她仍然装得非常平静,在皇上病重的日子里,她以关心皇上龙体为名,经常出入寝宫,企图捕捉最后的时机。

一天,旻宁的病更重了,他自知阳寿将尽,遂把军机大臣等召至寝宫,从床内取出装有朱谕的锦匣,递给诸大臣,以便开启出示,让大臣知道谁将是帝位的继承者。但诸大臣都垂手立在一边,低着头,没有一个敢上前接受。

上图奕訢

原来,这段时间里,奕訢生母静贵妃利用皇上病重的机会,为阻挠奕詝继位,串通了很多大臣,想要拥奕訢继位。她知道,皇上钦定皇储的锦匣有两份,除了“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那份外,另一份由皇帝自已收藏。此刻皇上病重,锦匣肯定就藏在身边,如果能在皇上弥留之际,串通大臣,不让他们开启锦匣,等皇上驾崩后再来个偷梁换柱,岂不可以成就大事。

上图季芝昌

于是,当旻宁弥留之际,八大臣都不敢开启锦匣。这里特别是侍郎季芝昌早就知道锦匣内朱谕的内容,并明白静贵妃的意图,此时他带头不接锦匣,从中作梗。

旻宁躺在床上,说话已比较困难,但心里却还非常明白事理,他看到垂头丧气地站在屋边的八位大臣,怎么也不过来开启锦匣,立刻明白了一二,顿时大怒,使劲用手拍打床铺,似乎是在说:朕还没有咽气,你们就胆敢不听调遣!

几个大臣见皇上发怒,赶紧接过锦匣,打开一看,见里面写着两行汉字:

“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在后一行汉字的旁边,又用满文书写了“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旻宁见众大臣看了锦匣内的密谕,好像是放心了,几刻钟后便闭上眼睛,溘然长逝了。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六日,奕詝在众臣簇拥之下,在太和殿正式即位,翌年改元咸丰,从此开始了清代咸丰朝的统治。

大臣死不得恤

奕詝即位后不久,即知道了父亲弥留之际静贵妃和侍郎季芝昌等人迟受锦匣,企图偷梁换柱的故事。此时,新登极的咸丰帝还是比较宽宏大度的,对于静贵妃仍极尊重。但对于侍郎季芝昌则毫不客气。

上图咸丰帝

奕詝登极后不久,季芝昌即被派任闽浙总督。季到任不久,即生病卸任,告老还乡。后来,当季芝昌病死时,奕詝竟以朱笔批道:“该员政绩平平,朝廷不予恤典”,即朝廷不予办丧银两,也不举行任何仪式。

在清代历史上,顾命大臣出任总督和以正一品大员卒而不予恤典的事情还是绝无仅有的。后来,人们在分析此事时,都认为这是季芝昌迟迟不开启锦匣,得罪了奕詝,这正是对他的一种惩罚。此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紫禁城内争夺皇位继承权斗争的复杂和激烈。

当年道光帝立储,遗诏上为何会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

道光在立储密旨里写下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奕詝,一个是奕訢,只是为了欺骗一下自己内心,让自己的心里好受点,舒服点而已。

道光在皇储确定上一直摇摆不定,在道光看来奕詝“长且贤”,奕訢身体好,头脑聪明,文书不错,武功也好。两个人不好取舍。立了奕詝,他觉得奕訢有能力,不用怪可惜的。于是在遗嘱里,把奕詝立为太子,把奕訢立为恭亲王。

道光的心思:哥哥当皇帝,弟弟来辅佐,哥哥贤,能让着弟弟,包容弟弟,弟弟能,努力辅佐哥哥,兄弟齐心,其力断金;反过来,弟弟当皇帝能力强,但不贤,不能让着哥哥,哥哥就惨了,兄弟不能齐心,就达不到预想效果。道光真的很傻很天真!

奕詝真的贤吗?根本不是,道光看到的只是假象。奕詝10岁的时候,生母孝全成皇后就去世了,他被送给静贵妃抚养,静贵妃就是奕訢的生母,这样奕詝和小他一岁的奕訢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玩,一起学习。静贵妃对待奕詝倒是像亲生儿子一样,从来不偏向奕訢。但是奕詝毕竟是养子,不像奕訢那么随便,他总是让着奕訢。外人看起来他似乎很仁义,处处让着弟弟,有哥哥样,这就是奕詝的贤。

实际上奕詝的贤是装出来的,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奕訢在静贵妃病重时,请求奕詝(当时的咸丰皇帝)封静贵妃为皇太后,奕詝不高兴,免了奕訢一切职务,至死没再录用。奕詝的贤在哪里?仁义又在哪里?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当年道光帝立储,遗诏上为何会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

我们知道,所谓秘密建储,就是把默定太子的名字写在继位密诏上,一式两份。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后,一份收藏在皇帝身边。待皇帝临终前,由朝臣拿出密诏,将继位者的名字诏告天下。

(放密诏的正大光明匾)

乾隆的名字就是这样写在秘诏中的。

嘉庆的名字也是这样写在秘诏中的。

道光的名字也是这样写在秘诏中的。

可是,到道光立储的时候,他的密诏上却写着两个人的名字,而且锦匣里放了两份密诏。这是怎么回事呢?(道光帝像)

道光是个特别谨慎守成的皇帝。他继位后,一直在考虑立储的问题,并不断地考验诸皇子的能力。再加上他秉性优柔寡断,所以,一直到晚年,都还没有确定立储人选。

不过,也不能说道光完全没有选择,他的太子人选,集中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身上。

奕詝和奕訢,在道光心里,都很有份量。

奕詝资质平庸,体弱多病,既不能文也不能武。而且他还一脸麻子,外加是个瘸子。

按常理,身为一国之君,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皇帝在选太子时,往往不光要从实力上考虑,还是要看看颜值如何。比如乾隆选太子时,皇八子永璇就因为生下来就有脚疾,根本不在乾隆考虑的范围之内。

那么,光从奕詝的自身能力和外形上来说,在争储这件事上,他显然没有优势。

可是奕詝有个好妈。他妈是道光最宠爱的皇后孝全成皇后。清朝嫔妃们想要晋升,第一要有宠,第二要有子,两样缺一不可,还得一步步往上升。但孝全成皇后是个例外,她在17岁就被封为皇贵妃,完全靠的是自身的能力和道光的宠爱。她不光生前荣耀,死后也哀荣无比。并且在她去世后,道光再也没有动过要立皇后的念头了。

所以,奕詝“子以母贵”,不仅从小得到了很多父爱。长大后,依然受道光重视。

另外,奕詝有个好老师。他能得到道光的好评,他的老师杜受田功不可没。杜受田教他以仁孝之心博道光欢喜。比如狩猎的时候,奕詝由于不擅长骑射,干脆一箭未发。道光问起时,他便以“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结果道光大喜,说他对鸟兽尚且仁慈,自然爱民如子,此真帝也!

(奕詝和奕訢)

比起奕詝来,奕訢则正好互补。

奕訢不光长得仪表堂堂,身强体健。他还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在文学造诣上也有不俗的表现。武功骑射也在诸皇子之上,由于他文武双全,道光还赐过他一口珍贵的白虹刀。相对而言,道光对奕訢更偏爱一些。

可是,经过再三考虑,道光决定还是选奕詝为继承人。原因有三点:

一是奕詝居长,老成稳重,也并没有太大的缺点。

二是道光是嫡长子身份继位。而奕詝是孝全成皇后所生,又是长子,在诸皇子中地位是最高的,继承帝位也是理所应当的。

三是对孝全成皇后的离世有愧疚之心。

但是,把奕詝确立为继承人后。道光心里又觉得对不住奕訢,所以一番思虑后,他在密诏中写道:“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写完之后,他想了一想,又写了一道密诏:“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方面说明道光的选择之难,另一方面也是对奕訢的歉疚之心。也正是这份密诏,让我们看到身为父亲的道光,对儿子的拳拳之爱,这难道不是冰冷皇宫里的一抹温情吗?

(参考史料:《清史稿》)

当年道光帝立储,遗诏上为何会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

雍正还是皇子时期,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当了王爷之后就向内务府预支了三年俸禄,建设自己的雍亲王府,王府很大,里面树木很多

有一年夏天,天气热,树上的知了吵的让人心烦意乱,也在这一年,雍王爷建立了新的部门,叫粘杆处。所谓粘干,顾名思义,专们抗着竹竿用来粘知了的部门

这一下,王府清爽了……

金风未动蝉先觉

知了很敏感,正所谓金风未动蝉先觉,粘知了的部门能这么简单么?当然不简单

首先,选拔不简单,不像当代招聘启示那样,人人都可以报名,这粘杆处的人员,都出自雍王府包衣,全是身边人儿,生死荣辱全决于雍正一人

其次,管理严格,所有粘干人员,和大内宫女一样,全得不识字,要目不识丁。有一句话说的好,负心总是读书人,这读了书就有了思想,有了思想,就不容易控制了。读书识字,是大忌

第三,任务重要,雍王爷号称不争,但雍王爷总会在适当的时机出现在适当的位置结交适当的人,人家玩的是藏锋于内。什么手段都没,不就玩成傻帽了嘛。雍正不傻,外头的风吹草动,都会通过粘干处及时传递到他的耳中

暗算无常死不知

粘干处如此重要,雍正对他们的装备也很上心,不惜重金

不过雍王爷时期,粘杆处声名不显,没人知道粘杆处都用些什么,会些什么。只有当雍正登基后,粘杆处行动显现,才流露出了一些东西,而且被传的很玄乎,比如血滴子,杀人不见血,血滴子飞过人头不见……

当然,血滴子仅仅是民间传说,是对粘杆处之恐怖猜测,操作那么复杂,还没大刀管用呢。真的装备,从雍正三年的一份秘旨可以窥测一二

他在圣旨中说

近闻贵州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药有二种,一种草药,一种蛇药……产于广西泗城土府……其价如金,苗人视为至宝……尔等可着人密行访问……遍处访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写明乘驿奏闻

由此可见,雍正对于毒了解甚多,粘杆处的外勤人员也是使毒行家,用毒害人,可谓暗算无常死不知

粘杆处很重要,但是只忠于雍正一人,所以粘杆处的结局也不怎么好,雍正死后,猜测被继位的乾隆帝清洗了。有史书记载,粘杆处的大本营雍和宫,乾隆九年,大动土木,成了喇嘛庙,一切痕迹都没了

总得说来,粘杆处就是一个雍正私人的特务组织吧

当年道光帝立储,遗诏上为何会写有两位皇子的名字?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皇位就只能由一人继承,可道光却有两个备受他喜爱的儿子,最终经过长时间的纠结后,道光毅然违背“秘密立储”制度,留下了“一匣两谕”,以此来补偿没有得到皇位的另一个儿子。

图|道光

那备受道光喜爱的两个皇子都是谁?他们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接下来,我们从清朝独特的“秘密立储”说起,来了解下“一匣两谕”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大家都知道,自清朝建立到雍正这100多年间,皇权之争一直非常激烈,特别是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更是将皇权之争的残酷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雍正虽然最终从“九龙夺嫡”中胜出,但这场皇位争夺战却给雍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教训,于是雍正在即位后,直接废弃了公开建储制,改为“秘密立储”。

所谓的“秘密立储”,其实就是皇帝生前不立太子,而是将心中认可的储君写在谕旨中,然后在将藏有谕旨的匣子放到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直到皇帝临终前后,御前大臣们才会将藏有谕旨的匣子取出来,并当众宣读由哪位皇子来继承皇位。

相比于公开立储,秘密立储不仅可以避免皇子之间的争斗太过激烈化,还可以让皇子们都对皇位心存希望。

图|雍正

如此一来,那些有意争夺皇位的皇子们,就会用帝皇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此来赢得父皇的好感,这更有利于皇帝挑选下一任储君。

自雍正设立“秘密立储”制度以后,乾隆、嘉庆两朝的皇位争夺激烈程度明显降低,可到了道光一朝,在皇位继承一事上,却又突然出现了问题。

正常来说,道光在即位后,就应该考虑秘密立储之事了,可事实上,道光直到晚年之时才想起立储之事,这也是后来发生“一匣两谕”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道光之所以这么晚才考虑立储之事,则是因为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之前,道光只有3个儿子,其中老二、老三还早夭了,只剩下长子奕纬,所以道光根本没得选。

而就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的长子奕纬也去世了,这下道光连儿子都没有了,储君自然无法确立。

图|奕纬

虽然在奕纬去世后,道光又陆续得了老四、老五、老六三个孩子,但他们太过年幼,道光根本看不出三个孩子的能耐,自然也无法择优立储。

因此,直到道光晚年之时,他才真正开始准备立储之事,而此时道光现存的儿子中,老五被过继给了亲王,老七、老八、老九又年幼无知,所以能继承皇位的,也就只有老四和老六了。

其中老四奕詝资质平平,可以说是文不成武也不就,而且奕詝小时候得过天花,虽然最终治好了,却留下了一脸麻子,等到10多岁时,又在狩猎时摔断了腿。

正常来说,老四奕詝继承皇位的可能性非常小,毕竟皇帝作为一个国家最尊贵的人,起码颜值方面要过得去,一脸麻子还断腿的皇帝像什么话。

可挡不住奕詝有个好出身,他的母亲孝全成皇后生前曾是道光最宠爱的女人,在孝全成皇后去世后,道光再未立过皇后,可见道光对孝全成皇后用情之深。

图|孝全成皇后

于是,在“子以母贵”的影响下,道光对奕詝非常疼爱,而且这种疼爱并没有因为奕詝形象受损而消失,所以奕詝依然能参与争储之事。

而老六奕訢的母亲静贵妃,虽然没有孝全成皇后受宠,但在道光心中,也有着不小的地位,而且奕訢从小聪慧过人、能文能武,所以道光也非常喜欢奕訢这个儿子。

正常来说,道光理应没什么好烦恼的,因为按照清朝择优而立的习惯,老六奕訢在比老四奕詝更为优秀的情况下,理应立老六奕訢为储君。

可事实上,老四奕詝虽然在才能方面不如老六奕訢,但他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他有个名叫杜受田的好老师。

杜受田深知奕詝不管是条陈时政,还是骑马习武皆不如奕訢,如果光拼才干,奕詝肯定会输给奕訢,所以奕詝想争储,就必须从其它方面入手。

图|奕訢

根据杜受田多年来的观察,道光深受儒家仁孝思想影响,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只要奕詝表现得足够仁孝,那道光很可能遵循立嫡立长的传统思想,将奕詝立为储君。

随后,在杜受田的建议下,奕詝作出了很多看起来仁爱又孝顺的事情,例如有一次道光带着所有皇子去南苑狩猎,并让皇子们比拼射术。

一天过去,晚上道光检查各皇子收获时,奕訢凭借高超的骑射功夫,狩猎到了最多的猎物,而反观奕詝,却一个猎物都没射到。

当道光询问奕詝为何毫无收获时,奕詝说此时正处万物复苏的春季,那些鸟兽都在孕育生命,他实在不忍心杀害,所以就一箭也没射,道光听后高兴不已,连夸奕詝有做皇帝的慈爱之心。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奕詝在储君之争中的行径,从未离开过 “仁孝”二字,而事实证明,奕詝成功用仁孝之心打动了道光,被道光立为了皇位继承人。

图|奕詝——咸丰帝

不过,道光在立奕詝为继承人后,总感觉对奕訢有所亏欠,毕竟除了“仁孝”方面,奕訢可以说全方位碾压奕詝,所以为了补偿奕訢,道光又在谕旨上留下了立奕訢为亲王的旨意。

其实,道光在立储时,可能还有另一层考虑,奕訢虽然文武兼备,但缺乏仁慈之心,如果他当了皇帝,不一定能容得下哥哥奕詝。

而反观奕詝,虽然才能不足,却足够“仁孝”,如果奕詝当了皇帝,必然能包容弟弟奕訢,如此一来,就避免了出现兄弟相残、政权动荡的情况。

然而,事实证明,奕訢所谓的“仁孝”,只是故意表现出来的,奕訢在即位后,曾多次针对过奕訢,甚至还免了奕訢的所有职务。

如果奕訢的亲王爵位不是道光通过“一匣两谕”册封的,那奕訢很可能连亲王的爵位都保不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