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沁机枪凭借什么优势替代了加特林机枪?
加特林机枪在今天只是一种机枪的构型,在当年是一种机枪品牌。由美国人理查德·乔登·加特林设计制造。大清同治年间引进了加特林机枪,当时称之为“十门连珠格林快炮”,李中堂是非常的喜欢,国内兵工厂几年就山寨成功。
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通过手动旋转的机枪。它的作用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手柄摇动来旋转枪管,并通过撞击底火轮番射出子弹。
因为采用了多管结构,所以枪管不会迅速过热,在早期比较低端的金属冶炼工艺下,这是一种非常讨巧聪明的武器。
话说加特林本人其实是个医生,估计是受够了前线送来的伤员,他决定发明一种“能有效减少伤亡”的武器。明白人都知道,他说的意思是敌人多流血,我军就能少动手术。据说加特林的原理是从农机上悟到的。
但是“格林快炮”有很大的弱点:其一是超重,多条枪管造成了重量的加倍,旋转机构本身也不是小块头。所以格林快炮只能装上轮子,由马拉着或人推着走,这极大的限制了其使用。
其二是转速,由于采用人工手动旋转,所以格林快炮的旋转速度需要保持恒定,太慢只能浪费子弹,太快则会导致炸膛。大部分格林快炮的问题都是士兵心理上的——别指望战场上士兵们面对汹涌而来的敌人会稳如泰山的摇手柄,他们只会不知不觉的拼命加快旋转节奏,最后导致转速过高整枪报废。
相比之1860年的格林快炮,马克沁机枪的设计者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同期才刚刚聘上一份木工的职务。一直到1880年,他仍然只是一个民间的普通设计师和发明家,以气体照明灯和自动灭火器著名,这些东西在今天仍然被使用。
促成马克沁改行制造杀人武器的是爱迪生,这个小心眼的奸商大发明家耍手段让马克沁的公司破产了。卖掉公司的马克沁离开美国,跑到欧洲去碰运气。当时的欧洲战火纷飞,有个朋友告诉他:19世纪啥玩意儿最赚钱?丢掉你那些电气和化学,发明一种能让人类自相残杀得更高效的武器吧!
于是神器出炉,马克沁似乎是有天神在耳语,到1883年,他成功地设计出火药燃气驱动的自由枪机式武器自动机构,并制造出第一支自动步枪。1884年,马克沁专门研究了加特林机枪,得出的结论是这东西必然被淘汰。仅同年,他就拿出了自己的全自动机关枪。
话说这枪李中堂也买了,但是试射的时候他非常惊讶,觉得这枪泼子弹泼的太猛,射得太快,怕是有些不美哉。不过中堂大人依然拖回去给山寨了。
我们看看马克沁的研究历程,就能明白为什么马克沁能替代掉加特林。
马克沁首先吐槽的是加特林的漏斗供弹结构,这种方法造成的故障率和效率损失太大,过于散乱又不靠谱。马克沁的解决方案是开发出了帆布弹链式供弹系统,这一提升直接影响到后世所有机关枪和机炮。
其次是加特林那几根枪管,虽然看起来威武霸气却并不适合当时的战场,士兵们拖着这东西太难以行动了,但散热问题又难以解决。马克沁采用了注水的外部大型套管解决了散热问题,水冷也成为马克沁机枪的一大标志。
射速方面马克沁的机关枪也超过了当时的加特林。加特林每分钟射速250发,且快慢不稳定。而马克沁机枪能均匀稳定的保持在每分钟600发的程度,不间断的射击下去。理论上,只要套管里有水,马克沁就不存在停火的问题。
马克沁机枪在1893年参加第一次实战——英军与非洲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英军50人的部队,依靠4挺马克沁,防守住了5000麦塔比利军的进攻,打死了其中3000人。
马克沁机枪一炮走红,从此各国纷纷发现自由枪机的魅力,开始大肆仿制和改进马克沁的自动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果不其然,马克沁的各种改型成为了欧洲人互相收割生命最有效率的武器。
马克沁机枪相比加特林机枪,拥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携行方便、可靠性高、持续性射击、射速翻倍的优势。几个牛高马大的士兵可以随意提着机枪零件满场的转移,帆布弹链也远比弹斗供弹高效安全,士兵们只需要压下扳机就可持续性的火力扫射,再也不会出现加特林那种人工旋转手柄的毛病。
众多优势,人们如何不青睐马克沁呢?这个时候,加特林机枪已经不知被扔到哪个角落去了。
不过,现代的加特林结构已经采用了电动和全新金属工艺打造的枪管,射速可以达到恐怖的6000发/分钟,大大超过了马克沁自由枪机的子孙们。这种原理更是在机炮、近防炮上被大量使用,同类的仅有一个加斯特式能与之略微媲美。马克沁的结构并不适应这些超高射速武器。所以,孰胜孰败还得让历史用更长的时间来判别。
你是如何看待的呢?马克沁机枪凭借什么优势替代了加特林机枪?
《武器装备系列》问题第七篇。关注四十五度军报,了解更多军事知识。
马克沁机枪现在也没有真正的替代加特林机枪,只是相对而言加特林机枪被弱化了许多。在马克沁机枪出来之前,加特林一直是有着机枪界“霸主”的地位,加特林机枪则是当时的一大杀气,1890年前后,改进的加特林已经能够达到一千二百发每分种的射速,而这则是当时欧洲国家殖民其他国家的重要的武器之一。
从两种机枪的构造上来说,马克沁机枪主要是用火药燃气自动完成射击过程,完全不需要外力协助,而加特林则需要外力的协助。加特林算是当时自动武器的最巅峰的表现,而马克沁机枪则代表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了轻武器时代。
两者对比而言,马克沁要先进太多了,首先从原理上来说马克沁就要好很多,他是一种不使用外力就可以射击的武器,例如世界著名的美国勃朗宁M1919和德国的马克沁MG08都是采用了马克沁式,这是人类武器发展史上一大亮点。相比较加特林而言,马克沁射速快,故障率低,有水冷设计,造型体积更小更便捷。
加特林机枪虽然说是机枪,但是完全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大炮。设计者设计出加特林机枪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射击速度,增加杀伤力。而马克沁机枪的发明者则是一个普通的设计师,促进马克沁改行制造杀人武器的是爱迪生,爱迪生让这位设计师的公司破产了,然后马克沁从美国跑到了欧洲,造起了武器。接着就是火药驱动的马克沁机枪问世,从此世界就多了一款杀伤力强大的武器。而最出名的发明不是其马克沁式的子弹驱动,而是其独特的供弹结构,马克沁开发了当时独有的帆布弹链式供弹方式,这也是首创。所以马克沁机枪的发明对于武器界来说意义重大。算的上是跨时代设计和发明。
“你关注我你不会失去什么,你不关注我我会失去你。亲爱的,我愿写好文章,留住你,让你在此驻足!”
本文作者——天一,欢迎您关注!
马克沁机枪凭借什么优势替代了加特林机枪?
马克沁机枪和加特林在武器系统(国内轻兵器学科)内分科分为内能自动式和外能自动式。这么说各位观众老爷可能会有点懵。
(MG42就是标准的枪管短后座)
简单来说,马克沁是利用火药燃气完成自动,全程不需要施加外力就可以完成自动射击;而加特林式则利用外力(如曲柄和电动机)全自动设计。
马克沁机枪的发展代表着轻武器的划时代发展。如果加特林带领人们进入自动武器和火力的时代,马克沁则是让人们彻底进入现代战争。
马克沁的优势非常多,这是一种不使用外力就可以快速连续射击的武器。以德国军队装备的MG08马克沁水冷重机枪为例,枪管短后座加帆布弹链,这种划时代的设计瞬间把复杂且难以操控的加特林斩于马下。从马克沁研发开始,无论是英国的威克斯,美国的勃朗宁M1919,德国的马克沁MG08还是俄罗斯/苏联的M1910,都采用的是这款机枪的专利。而且马克沁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各种武器的研发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武器史上的奇迹。
相比加特林,马克沁有以下几个优势:
射击速度快且稳定。
机械结构更加完善,故障率更低。
枪管采用水冷,理论上不会过热。
由于枪管在轴线上固定运动而非横向空间运动,射击精度有了不小的提升。
采用帆布弹链,相比重力供弹的加特林稳定性和便携性和通用性强上不少。
由于结构原因,更适合小型化和便携化(包括一战时期德国的MG08/18等)。
至于说加特林重获新生是因为电动机和先进的制作工艺提高了加特林机枪的射速上限,不过笨重的机械结构使得他们只能作为载具上使用的武器。
马克沁机枪凭借什么优势替代了加特林机枪?
题目中问的应该是最早的老式加特林机枪,这种机枪虽然也叫机枪,但是性能其实比较拙劣,因此才会被取代。
当时的加特林机枪虽然叫机枪,但实际上就是将若干个步枪装在一些,交替供弹循环射击,火力上确实要比当时的步枪强得多。但是实际上,当时的加特林机枪性能并不是很好。首先就是体积太大,其体积重量太大,导致不得不使用轮式机动的设计。
而且由于其使用的供弹具是一种特殊的供弹板,使用的是类似漏斗的工作原理,并不是后来常见的弹链。这种武器的射速完全依赖射手操作加特林机枪的转速,一旦转速过高会容易出现卡弹、炸膛等故障。
而马克辛机枪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枪,内部通过自动机构,将子弹发射产生的后座力用于退壳、重新上膛并再次发射,可靠性高了很多。由于不是手动控制射速,其射速较为稳定,不会容易出现加特林机枪出现的故障。
同时,马克辛机枪的体积相对来说小了很多,重量也有所降低,一个机枪班就能携带包括机枪、弹药等作战,使用上也更加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马克辛机枪的火力更猛,其使用的是水冷设计,武器散热不是问题。而且马克辛机枪还诞生有轻量化版本,比如德国的MG08/15机枪,就是作为轻机枪使用的,而这是当时的加特林机枪无法做到的。
马克沁机枪凭借什么优势替代了加特林机枪?
马克沁并没就彻底的取代了加特林机枪,今天的很多多转管自动武器都还是利用了“加特林原理的”,只能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时加特机枪的地位,毕竟在马克沁机枪现世之前,加特林机枪可以说一直都是“神枪”的代名词,绝对是当时高大上的典型代表,毕竟在19世纪的后半叶还是处于以单发射击为主的拉大栓年代,突然出现了一种射速达到了每分钟200发的自动武器,在当时绝对是非常了不起的,而到了19世纪的末期,经过改进的加特林机枪射速更是对达到了1200发/分钟,成为了当时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最重要武器之一!
不过,当英籍的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携带着他发明马克沁机枪登场后,加特林的地位就开始骤降了!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相对于复杂的需要人工手摇才能实现自动射击的加特林机枪,马克沁这种充分利用火药燃气来实现枪械自动射击的武器更加的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因为手摇的加特林机枪对手柄的速度有着一定的要求,那就是需要匀速,一旦速度过快的话,就有很大可能会导致枪械卡壳,尤其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士兵们免不了会更容易紧张,一紧张可能就会导致手摇速度过快,从而使枪械出现故障!所以,在卡壳率控制方面更加完美的马克沁几机枪面前,加特林的这种弊端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不过,老兵不死,在后面喷气式战斗机出现后,加特林机枪又重新登上了世界航空大国的舞台,成为当时喷气式飞机的主要空战武器,因为单管航炮的作用已经难以适应速度越来越快的飞机,需要一种在双方战机短时间接触时能打出足够火力的自动武器,增加空战时的胜算,所以,加特林这种多管、高射速的武器就又重新大放异彩了,比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根据“加特林原理”设计出来的M61“火神”多转管航空机炮就是典型的例子,后面更是出现了一大堆“火神”系列的多转管自动武器,而在冷战期间,拥有大量武装直升机的美国,更是对这种武器尤为青睐,因为这种射速极高的武器能起到非常好的火力压制作用,并且不需要太过考虑着弹精度!
总之,不管是马克沁机枪还是加特林机枪,都是人类武器史上的里程碑杰作,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比如题目中说被取代了的加特林机枪,其实在后面只要是以此加特林原理设计衍生出来的所有多专管武器,都可以被称为“加特林机枪(炮)”,比如今天的军舰上的近防系统、美国的“火神”系列加特林武器等。马克沁和加特林都互有优缺点,说加特林多枪管太笨重的,难道使用水冷式降温的马克沁就不笨重么?而且使用帆布弹带供弹的马克沁,一旦帆布弹带受潮,就会影响使用的可靠性!
马克沁机枪凭借什么优势替代了加特林机枪?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加特林机枪是一款什么样的机枪?加特林机枪的出现也是一款划时代的机枪,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支实用化的机枪,19世纪60年代,加特林机枪诞生,相对于以前的步枪,能够完成连续射击。
刚研发出的加特林机枪,射手通过摇动曲柄带动沿圆周均匀排列的枪管旋转,装满弹药的弹膛从供弹料斗中进入到每根枪管后面的闭锁槽中。当枪管转到某个特定位置时,击针将弹药击发,而枪管转动到另一位置时,射击后的弹膛退出机枪。
弹膛可以重复使用,枪管旋转一周可完成6发弹药的装填、击发和退弹,每分钟达到了200发的射速,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加特林机枪曾应用于战场,但是由于投入战争的数量太少,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经过后续不断的改良,加特林机枪到1882年马克沁机枪刚刚诞生的时候,最高射速达到每分钟1200发。
加特林机枪在19世纪后期才逐渐成为战场上最重要的枪械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马克沁刚刚诞生的时候,清政府并没有采购马克沁机枪,而是更倾向于采购加特林机枪,可见,在改良版的马克沁出现之前,加特林机枪的影响力还是比马克沁机枪要大的。
马克沁机枪最后为何能够取代加特林机枪,成为重机枪中的霸主严格来说,加特林机枪甚至都算不上机枪,因为对机枪的定义是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自动复式射击,加特林机枪是手动进行射击的,这也是他最大弱点,射手需要通过手柄匀速转动,才能稳定射击,但是真正的战场上,射手情绪很容易机动,导致速度加快或者变慢,造成机枪过热或者卡壳,可以说,加特林机枪对于射手的要求特别高。
当然,并非是马克沁机枪取代了加特林机枪,而是自动机枪取代了手动的加特林机枪,后起之秀的机枪包括管退式马克沁机枪,导气式勃朗宁机枪和哈其开斯机枪,当然,采用马克沁机枪的国家是最多的,其中大规模采用的有德国、俄国、英国等国,而法国使用哈奇开斯机枪,日本仿制哈奇开斯机枪研发了九二式重机枪。
可以说,马克沁机枪为自动机枪开了一个好头,后来德国研发了MG34-42两款通用机枪,也是超越时代的作品。
加特林从之前的王者,一下子变成了废铜烂铁,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性能上来说,马克沁机枪更加优良,加特林初期的时候每分钟在200-400发,虽然后续有了一定的改进,理论射速虽然很高,但是实际射速有一定的局限,而且经常发生故障;马克沁机枪每分钟射速可达600发,故障率很少发生。
从操作性上来说,一台加特林机枪需要四个人才能够完成操作,尤其是对射手的要求特别高,匀速转动遥杆,人又不是机器人,既要瞄准,又要遥杆,真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相比之下,马克沁机枪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射击,另外需要一个副射手输送子弹就行,操作特别简单。
从移动性上来说,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由以前单纯的阵地战转向移动战,对枪炮的移动性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加特林的体积和重量都是巨无霸式的存在,一般移动起来较为费劲,具体作战当中,用于防守还可以,机动性和隐蔽性无法与其他机枪相比。马克沁机枪虽然也很沉重,但是相比于加特林就不值一提了,因此,后期各国军队纷纷改用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自动步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