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明明是“谋权篡位”者,为什么后世的中国人却很少骂他?
朱棣篡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排行老四,朱元璋把他当武将培养,所以说朱棣压根就没机会以合法手段继位。
可是在朱元璋去世以后,朱棣的侄子朱允炆一上台,这叔侄俩就闹掰了。按道理说,南宋朱熹问世以后,讲究君君臣臣,也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朱允炆要朱棣来南京,朱棣不应该不来。
结果朱棣偏偏起兵造反了。4年战争以后,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朱棣居然还打赢了。以一藩之力,击败了朱允炆全国大军,可见朱允炆有多废了。但是篡位就是篡位,为啥还没什么人说朱棣的坏话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明朝后世的皇帝,都是朱棣的子孙。你会说自己老祖宗的坏话吗?我看不会吧!那么你会让别人说你老祖宗的坏话吗?我看也不会吧!这不就得了!
我们普通人都这样了,皇帝就更别提了。明朝十六帝当中,有13个就是朱棣的子孙后代,你让他们怎么去说朱棣的坏话呢?
他们自己不说也就算了,也不允许别人说。明朝那些当官的,哪个不是跟着皇帝后面混饭吃?你觉得他们会良心发现,说两句朱棣的不是吗?显然也不会。
由于朱棣是自己打下的江山,而且将都城迁徙到了北京,所以完全有改朝换代的可能。所以他的后世子孙索性将他的谥号从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就是为了告诉后人,朱棣的正统性不容置疑。
第二,朱棣的确要比朱允炆干得好。朱棣治国水平如何呢?这事儿还真不好说。按道理来说,朱元璋让朱棣从小就上战场带兵,所以他的主场应该在战场上,而不是治国。
事实也是如此,朱棣做了皇帝以后,除了铲除异己以外,就是北伐漠北,真正在治国上似乎没什么太突出的贡献。
不过我们不要忘了一个人,那就是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这个人虽然只在位8个多月,可是他却做了20多年的监国太子。
也就是说,朱棣在位期间,自己管着军事,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了监国太子朱高炽来管辖。朱高炽是个治国型人才,所以他创造了所谓的永乐盛世。
用人也是皇帝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朱棣自己不会治国,可是他会用儿子来治国,这本来也是水平,自然就比朱允炆干得好了。
第三,朱棣有战功。这是朱棣最值得吹嘘的事情。朱棣在治国方面的缺陷,在战场上基本上都给找回来了。朱棣曾经五次北伐,打得北元生活不能自理,自此走向分化。
尤其是永乐八年,朱棣带着50万大军北伐,在斡难河畔痛击本雅失里大军。随后又挥师兴安岭阿鲁台大军,将其击溃。最终迫使阿鲁台投降。
瓦剌壮大以后,朱棣再次宣布亲征,虽说以50万大军和人家3万大军打了个平手,不过以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最终还是迫使瓦剌臣服于明朝。
除了北伐,朱棣还主导过南征之战。他让朱能、沐晟带着大军进入安南,将安南纳入了明朝的版图,将这里改成了交趾。
在西域方面,朱棣也没有放松。他让自己的义子脱脱前往哈密,在这里设立了哈密卫。使得明朝掌握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有这么多战功加身,朱棣一时间也成了开疆拓土的君主。只要他有值得夸赞的地方,那么他的名声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第四,清承明制,要稳定就不会黑朱棣。按道理说,改朝换代以后,清朝对明朝的君主应该各种黑才对,可是清朝初年为了稳定,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准确来说,明朝是李自成灭了的。虽然清朝跟明朝斗了很多年,但是始终没能真正做到灭掉明朝。
所以说当李自成灭了明朝以后,多尔衮立刻就有了新的入关借口。他表示自己带着八旗兵入关,那是为了给崇祯皇帝报仇!
说到底,当年努尔哈赤都是明朝的官员,曾经担任过明朝的建州卫指挥使。所以说多尔衮给明朝崇祯皇帝报仇雪恨,似乎也说得通。
那么这个时候的清朝,为了能够顺利接管这个王朝,自然要好好拍一拍明朝皇帝的马屁。尤其是为了扭转读书人们的观念,就更不能把明朝皇帝踩在脚底下了。毕竟忠君思想在很多明朝文臣心里很重要。
比如说康熙皇帝,就曾经多次拜谒过明孝陵。甚至手书治隆唐宋,以彰显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朱棣作为定都北京的第一位明朝皇帝,自然也会受到清朝人的照顾,不被踩在脚底下就算是褒奖他了。
第五,朱棣把那些骂他的人,都给斩草除根了。做人不狠,地位不稳。朱棣在夺取天下的时候,那手段是相当雷厉风行的。他灭了朱允炆以后,其实还是有不少人支持朱允炆的。
比如说朱棣让方孝孺给自己写登基诏书,方孝孺是明朝大儒,门生故吏很多。只要方孝孺投降朱棣,那朱棣就能招揽不少读书人。
结果方孝孺对朱棣破口大骂。朱棣表示: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方孝孺也很坚挺,表示:别说九族了,哪怕灭我十族,我也要骂你是个乱臣贼子。
朱棣微笑地点点头,满足了方孝孺的愿望,果然灭了他们十族,一共873人,一共杀了3天才搞定。等于说跟方孝孺有关的人,敢说朱棣坏话的都被朱棣给杀光了,一个不留。
像这种情况在朱棣夺位时很常见,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铁铉被杀以后,他的大儿子充军,二儿子被打成奴隶,虐待致死。铁铉的老婆和女儿都被送到官营妓院。
朱允炆的近臣黄子澄,被朱棣灭了九族,老婆女儿也送去了官营妓院,家里没什么可以骂朱棣了。齐泰九族也被朱棣给灭了。
通过这种手段,把所有反对自己的人包括相关的人,全部都给灭掉了,你觉得还有谁会没事儿找事儿做去骂朱棣呢?本来跟自己就没多大关系,何必引火上身呢?
总结:封建皇帝的私德能好到哪儿去呢?其实从现代角度来看,封建时代的皇帝,没有一个好东西。但是我们不能用现代角度来评判封建时代的皇帝。
朱棣的私德的确有问题,但是朱棣做皇帝期间,文治武功又的确搞得不错。正如当初的唐太宗李世民,他杀兄逼父上位,私德也不咋样。可是他却创造了万国来朝的贞观之治,你能说李世民不是个好皇帝吗?
参考资料:《明史》
朱棣明明是“谋权篡位”者,为什么后世的中国人却很少骂他?
没有的事。后世赞扬朱棣的人很多,批评朱棣的人也不少。
关于朱棣的谣言,几箩筐都装不下。
比如朝鲜史料关于朱棣凌迟了三千宫女的奇葩记载,一直到现在都传得有鼻子有眼。
使臣言:前后选献韩氏等女,皆殉大行皇帝。先是,贾人子吕氏入皇帝宫中,与本国吕氏以同姓, 欲结好,吕氏不从,贾吕蓄憾。及权妃卒,诬告吕氏点毒药于茶进之,帝怒,诛吕氏及宫人宦官数百馀人。后贾吕与宫人鱼氏私宦者,帝颇觉,然宠二人不发,二人自惧缢死。帝怒,事起贾吕, 鞫贾吕侍婢,皆诬服云:欲行弑逆。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皆亲临剐之。——《李朝实录》
史学界有个原则,孤证不立。
只有史料,没有物证。
或是只有一则史料记载了某件事,在其他所有史料中都找不到相关记载能印证的。
都不能当回事。
只能按缺乏可信度的野史视之,仅供参考。
这个道理应该是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的。
朝鲜《李朝实录》的这则记载,在中国的官方史书中,没有一鳞半爪的记载能佐证。
无论《明史》,《明实录》,还是明朝和清朝野史、杂记中,均无记载。
同时,中朝方面的史料还有矛盾。
明代执行死刑的地方,在北京的西四,不在紫禁城中。
并且西四也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女犯。
同时,当时还有波斯使节在北京,但波斯人的史料中,并未记录此事。
另外,“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朱棣)皆亲临剐之。”的记载,过于玄幻了。
2800人被凌迟,朱棣每个都亲自监刑。这是要累死朱棣的节奏吗?
朱棣当时都已经62岁了,怎么可能“皆亲临剐之”呢?
所以综上,说朱棣为泄愤,凌迟了三千宫女的朝鲜史料,明显就是扯蛋。
看看就行了,还能当真?
然而就是如此胡扯的记载,时至今日,依然有人深信不疑。不少人写文章时,依旧视之为朱棣残暴不仁的证据。
比如十几年前某“专家”写明史,就专门引用了这则记载,写的是添油加醋,好像自己就在现场一样,让人是哭笑不得。
(书名就不说了)
关于朱棣为何被骂。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猜测出结果:除了朱棣性格因素,也就是他确实比较爱杀人的因素外。关键原因,还在于朱棣造反,抢了侄子皇位这件事,不道德,被很多后人视为是朱棣的原罪。
让一些喜欢纠结“得国正与不正”的人,对朱棣喜欢不起来。
其实不只是朱棣。
中国历史上的君王(含追封的),只要但凡和篡位沾点边,不管当事人曾有多大功劳,死了多少年。他们死后,都会不同程度的被后世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曹操就是典型代表。
还有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混一南北,结束大分裂时代,大破突厥,开科举制,建立三省六部。这是何等功业。却又能如何?
总有人喜欢用“自古得天下之易未有如杨坚者?”、“普六茹坚”或“普六茹那罗延”来形容杨坚。说他是靠投靠鲜卑人,换了鲜卑族的姓,才成了鲜卑政权的权贵。是靠篡了年幼外孙的皇位才坐上皇位。
宋太祖赵匡胤,扫平江南,削平藩镇,结束五代十国乱世,开两宋三百年基业。这样的功业又能如何呢?
后人想起赵匡胤,第一印象还是说他欺孤儿寡母得天下,瞎搞导致中华文明开启了重文轻武的不堪历程。
唐太宗李世民,天日之姿,龙凤之表,起兵之后,仅用四年便扫清群雄。登基后,仅三年便攻灭突厥,此后更是连灭薛延陀、吐谷浑、高昌,打得四夷百族顺服,尊他为“天可汗”。奠定了盛唐之基。
然而这又如何呢?对李世民杀兄篡位一事始终心里有坎的人,提起李世民,总是盯着玄武门之变,盯着李世民抢兄弟女人,杀小侄子那几档子事不放。
还有朱元璋,开局一个碗,江山都是凭本事打下来的。后世却总有不喜欢他的人拿韩林儿被淹死一事,说他弑主篡位。
相比于以上几位,朱棣被骂,还奇怪吗?
纵然朱棣生平,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海陆并进,以疾风迅雷之势,将东南亚纳入帝国势力范围,所经之处,令列国酋长都望风景从。然而他篡位一事,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不可饶恕的原罪。
这种原罪可不是靠几件功绩就能抹平的。
时至今日,在各种媒介影响下,大多数人想起朱棣来,第一印象仍然是说他造反,篡了侄子皇位。还有就是一言不合就诛杀了方孝孺十族的故事。
说实话,我一直就觉得朱棣劝降方孝孺,劝降失败后,又泄愤杀方孝孺十族的史料记载很有问题。
因为朱棣造反,打得旗号就是靖难,名义上是为了铲除皇帝身边的奸臣而造反。
谁是奸臣?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
并且朱棣进入南京时,为了获得文武官员的拥戴,还专门强调:除了名单上的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等人罪在不赦外,其它人只要投诚,均既往不咎。
等到朱棣确认建文帝死了(或失踪),造反成功了,他却不杀所谓的奸臣方孝孺了,而是极力劝降。他脑子到底在想啥?这明显说不通嘛。
所以,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后世中国人很少骂身为篡位者的朱棣”的这一论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朱棣一直被后人指指点点,被说闲话,其黑资料也被后人整理成书籍,流传至今。
只不过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重的道德负担。
现在的人习惯以成败论英雄。朱允炆相比于朱棣,确实太失败了。且朱棣又颇有功绩。故而朱棣的名声才相比于以前,稍微好了点。
不过这种名声转好,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
只能说相比于司马昭、司马师之流,后人对朱棣的评价算好的。
相比于唐太宗李世民,朱棣依然属于被后人鄙视的对象。没办法,谁让朱棣的功绩不如李世民呢?
而相比于没污点的皇帝,朱棣简直就是反面批判案例。
这种现象,究其所以然,还是当代人的价值观变了。有些人容下别人的污点,能有选择性的膜拜。故而产生了一批对朱棣持正面印象的人。
而当今社会又有“信息漩涡”现象。
即APP会通过学习,慢慢摸清楚使用者喜欢看什么样的内容。
然后通过反复得推送,让持有类似观点的人聚合在一起,继而形成一个圈子。
在圈子内,大家观点类似,会形成一种好像大家都认同某种观点的虚假印象。
如果你觉得后世的中国人很少骂朱棣,那大概率,就是圈子影响了你的判断。
反之同理。不喜欢朱棣的人,也会形成一个圈子。系统时不时的推送批评朱棣的文章或其它载体,大家看得多了,就形成身边的人都在骂朱棣的印象。
总的来说。对于朱棣的评价,现在依然是有好有坏。没有一边倒的骂,但也没有一边倒的好评。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
朱棣明明是“谋权篡位”者,为什么后世的中国人却很少骂他?
朱棣的皇位是不是篡位来的?当然是了。朱棣的行为是不是造反?当然是了!朱棣该不该挨骂,当然不该了!
朱棣皇帝的位子,是从自己的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来的,他的行为毫无疑问是篡权夺位、大逆不道,按照常理而言,是要遭受千古骂名的,可纵观明清以来的历史、典籍,骂朱棣的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究竟是后人黑白不分、道德沦丧?还是朱棣功绩甚伟亡羊补牢,避免了后世骂名?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可能会对这个问题认识得更透彻一些!
一、朱棣篡位不假,但他篡夺的是自家的皇位历史上谋反篡位的乱臣贼子,无一例外都会被史家和老百姓骂得狗血喷头。这种采取非正常方式取得的皇位,得位不正,违反了伦理纲常和传承秩序,作为统治者是非常忌讳这样的事情的。
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念头,只怕要统治不稳、天下大乱,最终导致权力传承的乱象,所以在统治者的授意下,史书上对这种行为是大肆批判的。
但有意思的是,历史上批判得最狠的,往往是那些异姓篡位、臣子篡位的,而对于皇室宗亲、甚至是皇帝嫡亲的篡位行为,反而要宽容得多。
例如赵光义斧声烛影、例如李世民杀害兄弟、逼李渊退位等,绝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在经过短暂的动荡之后,会迅速承认其正统地位。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人篡位不假,天下原本就是他们“家”的,他们父子兄弟相争,争来争去这天下不还是他们家的吗?谁当皇帝对绝大多数老百姓和群臣来讲,有区别吗?
朱棣篡位的性质也是如此,这天下是他爹朱元璋打下来的,朱元璋的孙子当皇帝和儿子当皇帝,有什么区别?这个儿子当皇帝和那个儿子当皇帝,又有什么关系?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一想便明了于心。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许多人的态度就是:你们叔侄的事,我们不掺和,等你们分出胜负了再说。
而且,历史上诸多“惨剧”证明:参与到皇位之争的,历来没有好下场!冲在最前面的,无论输赢,下场都未必好,与其冲在前面,不如明哲保身,让子弹飞一会再说。
所以,朱棣所谓的“篡位”,从根本上来讲根本就是朱家自己的事情,什么伦理纲常都是假的,保住性命、荣华富贵才是真的,毕竟象方孝孺这样的“死硬分子”是少数。
二、朱棣的功绩淡化了他篡位的“非法性”朱棣篡位,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是大逆不道的,如果朱棣即位之后成为一个昏庸无道、倒行逆施、残忍好杀的皇帝,那么他的骂名肯定是少不了的。甚至会因为他“糟糕“的表现,把“篡位”这件事渲染放大,彻底把朱棣批臭、骂臭。
然而,朱棣偏偏是个英武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在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设奴尔干都司、哈密卫,加强了对云南、贵州、西藏、南海和安南的统治;在政治上,他大力消藩,完成了侄儿的未竟之业,设置内阁、东厂,进一步巩固了统治;他疏浚大运河、营建紫禁城,对后世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朱棣命令郑和连续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为封建王朝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建立市舶司、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为大明增加了财富税收。修《永乐大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以说,在朱棣统治下的大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历史上能够与朱棣比肩的皇帝亦为数不多,“永乐盛世”绝非虚名。
相比较而言,朱棣比侄儿朱允炆更适合当皇帝,他的眼光、心胸、魄力、才干都要强于自己的侄儿,“建文新政”和“永乐盛世”,哪个更值得称道,自在人心。
如果朱允炆继续当皇帝,很可能是个平平无奇、普普通通的皇帝,两相比较之下,干得更出色的朱棣,无疑更值得肯定。于朱允炆而言,朱棣是个篡位逆反的藩王,但从更长的历史尺度来看,朱棣却是个英明君主。
正因为朱棣出色的治理功绩,后人在评判朱棣的功过是非时,才会对他“篡位“这段黑历史有所宽容。这就好比同样篡位的李世民,因为其开创的“贞观之治”,赢得了身后盛名。
从人的心理来分析:朱老四干得不错啊,比他侄儿强多了,篡位这事,似乎不是坏事啊!
三、朱棣一朝对舆论的控制对于篡位这件事,朱棣心里当然清楚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他也怕民间的议论和非议,所以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发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信号是对谁发出的?当然是读书人了。在古代能够形成舆论传播的,只有读书人,以古代的讯息传递效率之慢、文盲率之高,普通老百姓对这些事根本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其中的“民”,不如说是读书人。
古代的教育和舆论是由读书人垄断的,只要把读书人搞定就足够了,所以朱棣才会对死硬的方孝孺下手,诛其十族!这就是“杀鸡给猴看”!把天下读书人吓得战战兢兢,谁还敢说朱棣的不是?身家性命可比风骨重要得多了!谁也不是傻子。
朱棣当皇帝期间,把凡是反对他的读书人杀得干干净净,谁还敢把他篡位的这件事拿出来说道?是不是嫌命长了? 只要读书人不说,老百姓知道个啥?
对于反对自己的读书人,朱棣从来不会手下留情,而对于归顺自己的读书人,朱棣同样毫不吝啬,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收买人心,把读书人变成了自己的盟友、变成了利益共同体,大家都是一伙的,还有必要说老板的坏话吗?
再说了,朱棣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他的直系后代,如果朱棣得位不正,那么他的后代的正统性、合法性都会受到怀疑,所以朱棣的后代同样对“靖难之役”这段黑历史“严防死守”“片纸不留”“不著文字”。
人们是关于遗忘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足以让人们忘记许多东西,历史的真相会慢慢掩盖在尘烟中,谁会去关心几十年前的旧事呢?就算去关心,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到了清朝入主中原后,清政府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就必须承认明朝的合法性,是属于“天命所归”“明终清继”,所以清朝对朱棣同样没有加以批判。
结语: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骂朱棣并不会得到任何好处,为什么还要骂呢?所谓文人风骨、坚贞不屈,永远只属于少数人,大多数人还为为稻粱谋、为富贵谋、为子孙谋的,何苦要跟自己过不去呢!朱棣明明是“谋权篡位”者,为什么后世的中国人却很少骂他?
我想从这么几点分析下:
第一,现在历史发现的视角评价,朱棣这个皇帝虽有缺点,整体称职甚至优秀。伐北元,镇藩王,七下西洋,著永乐大典。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作为一个皇帝,文治武功,内部统治稳定,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是非常称职。
第二,在他作为皇帝的几个重大功绩中,有一个影响深远,至今我们依旧沿用甚至得利,就是北上迁都北京。一举奠定了中国后来500年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加强了对中国北方地区的统治与民族交流,同时对于东北亚政治格局,对于蒙古,俄罗斯,朝鲜,日本都有着深远影响。
第三,惺惺相惜的理解,朱棣得位不正,但从靖难之役的全过程和朱棣在军事斗争和镇守北疆的表现看,无疑朱棣是有才华有领导力,也表现出了强于朱允文的政治能力。作为一个辈分小,能力一般的少年天子,这对于久经沙场人到中年的成功者,朱棣内心的不平衡从感情和心理上是能够让人理解和共情的。
第四,国人有崇尚政治强人的认知传统,有皇帝以来早起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等无一不是政治强人,开疆拓土,杀伐决断,有明以来朱棣无疑是大明朝这方面的代表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影响。从皇帝这个职业审美看,朱棣符合国人对于强势皇帝或政治强人的定位,在文化认识和职责认同上,朱棣符合了中国人对于成功皇帝的印象与定义。
基于以上几点,朱棣是得到广泛认同的,或者说瑕不掩瑜,功大于过。
朱棣明明是“谋权篡位”者,为什么后世的中国人却很少骂他?
要是按道德标准来说朱棣这个大逆不道,但是要是按对人民的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来讲他又是有杰出贡献的好皇帝,所以平价古人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是有多面性的
朱棣明明是“谋权篡位”者,为什么后世的中国人却很少骂他?
中华文明历史五千年来,文臣武将最高荣誉只有一个,那就是封狼居胥。
而整个中华文明历史中,完成封狼居胥不世功勋的人只有三位,分别是卫青,霍去病,以及朱棣。
而朱棣是这三位里面唯一的帝王!
与他的功绩相比,篡位都不算什么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