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和袁崇焕都是军事将领,为什么一个流芳千古,一个却饱受争议?

岳飞的无可争议,是在现代角度来说的,清朝那268年里,岳飞也是大家不能随便夸赞的人。所以我们就能明白一个道理,任何真理,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一、崇祯中了反间计,史料证据充足。

就好比袁崇焕,这哥们在乾隆以前,也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一直等到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给他翻了案,才让袁崇焕的事情大白于天下: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清高宗实录》

那么乾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当时乾隆打算编订《四库全书》,所以把满文的老档案都给翻了出来,结果一不小心就翻到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皇太极利用反间计,诱使崇祯杀害袁崇焕,而且采用了最残忍的手法千刀万剐。反间计的全文如下: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违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庚戌,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满文老档》

崇祯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他上台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阉党。魏忠贤被剿灭以后,崇祯开始任用东林党人和一些普通大臣。

按道理事情应该有所好转,可是崇祯这位大爷的疑心病太重了。他重用这些大臣以后,开始不相信这些大臣,在他手里被斩杀的巡抚以上高官,居然多达19人,袁崇焕、陈新甲、王洽等人更是兵部尚书这样的高级官吏。

最后没有大臣愿意给崇祯卖命了,就算你崇祯再勤劳又有什么用?李自成入京之前,崇祯让大家来勤王,居然没有人敢来。为啥?还不是因为怕死嘛!袁崇焕当年倒是回来勤王了,结果落得个千刀万剐的下场,谁还敢来呢?

吴三桂的关宁军距离北京最近,可是这哥们每天只走十几里路,半个月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就得知崇祯挂了。于是乎这哥们就投降李自成了。

崇祯既然不相信大臣,那就只好再走天启皇帝的老路,开始重用太监。于是乎那帮不懂兵法谋略的太监,一下子充斥在了全国各个军队之中做了监军。

实在是太讽刺了,先诛杀太监,现在又重用太监。关键是这帮太监没有魏忠贤顶用啊!于是乎皇太极的反间计就是利用两个太监达成了目的。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明史》

《清实录》、《满文老档》、《明史》等官方资料都表明一点,崇祯皇帝的确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诛杀了袁崇焕。

因为很多人对清朝充满了敌意,所以他们觉得清朝的官方史料都不可信。那这事儿就麻烦了,因为乾隆老爷子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对天下图文都做了修改。

如果清朝官方的史料不可信的话,那我们所认识到的中华数千年历史,都有可能是乾隆老爷子找人瞎编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可能是乾隆做梦梦出来的,你说毁三观不?

毕竟只有过了清朝审核这一关,这些史料才能发行天下。所以说,牛角尖我们就不要钻了,官方史料总归比小道消息要强得多。连清朝都如此大度,要给袁崇焕平反,为啥你始终耿耿于怀呢?

二、再论袁崇焕的“九大罪状”。

那个时候的人,给人罗织罪状,都喜欢用一堆数字。比如说雍正在处置年羹尧的时候,就列举了92大罪状。其实这里面一大半罪状都是掺水的,其中一两件事情才是处死他的原因,但是说多一点,可以表明这哥们活该。

袁崇焕也是一样,崇祯一口气给他罗列了9大罪状:

第一,托付不效。

明朝有个规矩,但凡外敌打到京城附近,那兵部尚书必死无疑。所以说崇祯认为皇太极从喜峰口打到京城,这是袁崇焕的问题。

这事儿袁崇焕的确难辞其咎,毕竟他是兵部尚书之一。可是皇太极是绕过了他的防区,这事儿顶多是个失察之罪,不是他对付不了对方。后来在京城保卫战中,袁崇焕的人马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他一个文人,身上的铠甲被箭射成了个刺猬,也没叫一次疼。

第二,专恃欺隐。

当年袁崇焕拍着胸脯跟崇祯发誓,五年平辽,也就是花5年时间灭了后金。结果才过了1年多,崇祯就觉得他不能完成任务,直接给他定罪,认为他欺骗了皇帝。这事儿就过分了,按照关宁锦防线步步为营的方针,五年平辽未必不能成功。

第三,市米资盗。

这个罪名可就大了,崇祯说袁崇焕每年拿的粮饷,不给自己的士兵,专门用来资助后金。所以该杀。这事儿如果坐实了,那必然是要杀的。

可当时是什么情况呢?明朝本来和察哈尔蒙古联合起来对付后金,结果包括察哈尔蒙古在内的蒙古各大部落闹饥荒,大家都快饿死了。这个时候崇祯是怎么做的呢?不允许给他们一粒粮食。而皇太极是怎么做的呢?粮食免费送,快来拿!

当时大家都在抢夺蒙古人的支持,可崇祯是在把盟友往外推,而皇太极在把对手变成盟友。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的确卖了粮食给察哈尔蒙古,可是人家是盟友啊!最后即使被皇太极给抢了,你就说袁崇焕卖粮给皇太极,有这个道理吗?

第四,谋款诱敌。

也就是说,袁崇焕打算用议和来引诱后金攻打北京。这事儿也是大罪,可是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出在袁崇焕早就把这事儿告诉崇祯了,而且还说明了理由。所谓议和就是为了拖延时间,加固关宁锦防线罢了。

崇祯对此事的态度也很明确,他曾经表示:这事儿你袁崇焕全权负责就行了,我就不管了。结果成了袁崇焕的死罪。

第五,斩帅践约。

著名的斩杀毛文龙之罪出现了。毛文龙这种人都有人捧,真的无语了。这哥们不允许明朝派文官来监军,不允许宁远节制他的粮饷,还各种谎报军功,杀敌6人敢报成杀敌6万,大哥你咋不去写小说呢?他只有2万多人,报到朝廷那里,却有不到20万有编制的军人,等于吃了17万人的军饷。

此外毛文龙跟皇太极的书信往来那就太多了。袁崇焕到了皮岛以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毛文龙随时会反,而且言语之中已经说明了一点,他想要打下朝鲜自立。

朝鲜那时候还是心向明朝的,你要霸占朝鲜是几个意思?为此袁崇焕知道,只要这趟走了毛文龙就会公然与明朝决裂,与其如此,不如先斩后奏。先斩后奏的确有罪,但是说这是为了与皇太极达成约定,这就瞎扯了。

第六,纵敌长驱。

这就跟第一条重复了。

第七,顿兵不战。

指的是袁崇焕带着兵马勤王,但是却为了保存实力,不跟后金作战。大哥啊,你崇祯还能坐在大位之上,还不是因为袁崇焕的大军飞速赶来,一路围追堵截嘛!

袁崇焕手下大将赵率教,带着数千骑兵遭遇后金大部队,结果全军覆没,一个不剩,这难道不是在努力?

袁崇焕自己带着9千骑兵飞奔京城,2天走了300多里路,再看看吴三桂每天走十几里路,这差距有多大?袁崇焕自己的盔甲都被射成了刺猬,他一个文官亲自上战场杀敌,还要他怎样战斗?

第八,遣散援兵。

说的是袁崇焕遣散了增援京城的其他援军。这事儿就是崇祯不懂军事,在瞎咧咧了。袁崇焕知道,大家来自各地,合在一处未必就有作用,分兵交战才能发挥各自的长处。

而且袁崇焕对保卫京城有妥善安排,他手下大将满贵熟悉后金战法,而且所带部队战斗力强悍,所以更有利于保卫京城。

第九,携僧入城。

讲的是袁崇焕偷偷带着喇嘛僧进入京城。这事儿就更扯了,当时袁崇焕压根就进不了城,更别提带着喇嘛僧入城了。后来他进城的时候,还是被人家用一个筐从城墙边吊上去的。

由此可见崇祯这个时候已经疑心病发作到了何种地步。他不相信袁崇焕,也开始不相信任何人,导致亡国也很正常了。

总结:毕竟毛文龙的手下得到了善终。

之所以袁崇焕备受争议,那是因为毛文龙的几个养孙,都成了清朝著名的藩王。即使发生了三藩之乱,他们的影响力依旧没有削减。

这些人对毛文龙的遭遇十分不满,所以各种添油加醋地抹黑袁崇焕。岂不知这帮人才是真正的投敌卖主之辈,不光卖主,甚至连自己的民族都给卖了,可耻到了何种地步。

但是没办法啊,他们帮助清朝打下了天下,成为了胜利者。繁衍生息下来,也有十几代人了,如此庞大的人给毛文龙唱赞歌,抹黑袁崇焕,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参考资料:《明史》、《清实录》、《满文老档》

岳飞和袁崇焕都是军事将领,为什么一个流芳千古,一个却饱受争议?

岳飞是纯碎忠于朝廷和民族的,鞠躬尽碎,死而后己当然流芳千古!袁崇焕是有卖国嫌疑的,杀满人最忌的毛总兵,还里外通吃被崇祯知道而杀的!虽然不像吴三桂那样投敌。杀了也活该谁叫你做人做事不干净!

岳飞和袁崇焕都是军事将领,为什么一个流芳千古,一个却饱受争议?

因岳飞身为武将,却干予立储,犯了大不敬,受到了宋高宗的训斥和震怒,而岳飞终于感到了害怕,觉得留在皇帝身边不安全,就书信张宪,让其搞出点动静,再让其外放领军,事泄被部下举报,皇帝感到了岳飞的危险,岳飞经大理寺刑讯,罪行确凿,赵构还是比较仁慈,并没有诛九族,而是仅杀岳飞,岳云,张宪三人,而高宗最后还是无子,一不小心让岳飞举荐的干儿子成为皇帝,这就为岳飞后来的平反留下了机会,宋孝宗也是岳飞有过,但是可以原谅!而岳飞的孙子,为岳飞歌功颂德,留下一个勤政爱民,精忠报国的大忠臣形象,而后代文人,也是以岳飞为忠臣良将,留下了一个美好形象。

而袁崇焕则不一样,在明朝晚期,风雨飘摇,财政危机,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崇祯决定攘外必先安内,决定收兵山海关,专打李自成,张献忠,而袁崇焕胡夸误国,声称五年平辽,崇祯一听非常高兴,给予军饷和生杀大权,而袁崇焕除了一开始的宁远大捷,然后都是败笔,现是在皮岛杀了毛文龙,导致毛文龙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降清,并且携带大量的火炮装备,明朝失去了火炮优势,然后又私卖军粮助敌,最后清兵没有了毛文龙后顾之忧,绕道山海关打到北京!五年末能平辽,清兵反而打到北京,耗尽了朝廷的银子,崇祯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直接零刀碎割了袁崇焕!

岳飞和袁崇焕都是军事将领,为什么一个流芳千古,一个却饱受争议?

我觉得把岳飞和袁崇焕对比,对岳飞的侮辱。

岳飞的指挥艺术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就像他对宗泽的答复“用之妙存乎一心”

岳飞的容人之量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向杨再兴,曾经杀过岳飞的亲人,投降岳飞之后也是一员战将,杀敌立功。

岳飞的精忠报国,名留史册

而袁崇焕的指挥,看不到什么军事家的风采,虽然都使用堡垒战术,但是上不能比范仲淹,下不能比曾国藩。

除了宁远那样的大城,他的堡垒战术,更像是给清军送菜。

连具有战略意义的觉华岛都失去了。

袁崇焕没有容人之量,把具有战略意义的皮岛一把手毛文龙给杀了,仅仅是为了立威,杀害毛文龙之后,又不能把皮岛守军控制起来,运用起来,提岛的将领有好几位投降了清军,比如后来封王的尚可喜,耿精忠等等。

就是在北京城下,重要将领满桂的死,也疑似和袁崇焕有关。

袁崇焕更像一个政治投机分子。志大才疏,大言欺君。

崇祯杀袁崇焕,只是方式方法问题,袁崇焕有自己的取死之道。

岳飞和袁崇焕都是军事将领,为什么一个流芳千古,一个却饱受争议?

岳飞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宋氏江山从立国以来外战外行 求合议合 老百姓心理是没有优越感的或者是有挫伤感的 北宋有杨家将的第一代杨继业 杨无敌遭同行陷害或者说是宋纲体制所害 除了二代杨六郎镇关数十年外 北宋鲜有能将 南宋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与赵构的议合求和平之路背道 岳飞遭赵构毒手 但时代一直需要杨家将 岳家军的存在 抗金之路未尽 所以岳飞屈冤至赵构老去后得全面平反昭雪 南宋继岳飞后又涌现了 辛弃疾 文天祥的时代英雄 袁崇焕之冤虽在乾隆时得到证实平反 但其效甚微 袁崇焕身处历史朝代交替的节点 建功初有成效 登台时间段 崇祯急于求成 滥杀近臣亲信 听信谗言 亲拟九宗死罪千刀万剐了袁崇焕 皇太极设计 崇祯动手袁崇焕通敌之嫌至今难解 袁崇焕在皮岛当机立断 先斩后奏斩杀了真正蓄意通后金占朝鲜自立的毛文龙 崇祯后知有没怪罪袁崇焕 毛文龙三大部将早存二心此时变节投向后金 有袁崇焕之悲剧 李自成兵围京城再度告急 崇祯下旨勤王 最近的山海总关兵吴三桂一日行几里路 只至崇祯上吊未发一兵一卒 大清的建立已经不需要袁崇焕这样人物的典范教材 反之那些背祖离宗真正通敌的降将潘王 过得逍遥自在 尽亨荣华 所以只至今日 袁崇焕争议不止 纷争不断 实为悲催可叹

岳飞和袁崇焕都是军事将领,为什么一个流芳千古,一个却饱受争议?

岳飞是大汉民族,可能说大汉民族不确切,中原百姓更好一些,几百年来精心塑造的一个符号。

那么这个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是几百年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亡国受辱的遮羞布。

其寓意就是,我们中原王朝本来不弱于辽国和金国,只是北宋因为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使北宋失去了防御屏障和战马来源,所以使北宋在对辽战争中一直处于下风,无法统一全国。

虽然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时北宋还没建立,但根源在卖国贼石敬瑭,而不是北宋朝廷不行。

南宋无法完成统一则是因为大奸臣秦桧。

本来我们有战神岳飞,实力超群,经常以少胜多,甚至八百破十万,五百破十万,以当时的形势推测,岳飞派几千精锐骑兵就可以灭掉金国,因为金军都被岳家军打怕了,一触即溃。

此时燕云十六州已不是障碍,但比燕云十六州更大的障碍大奸臣秦桧出现了,他在关键鼓动昏君赵构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并诬陷杀害了岳飞,使我们中原王朝收回失地,统一全国的希望破灭。

试想如果我们不承认岳飞朱仙镇大捷等神剧般的战绩,就等于变相的承认我们不如金国,所以神话岳飞是上下一致的心态,所以岳飞这尊偶像就越来越高大。

至于袁崇焕是被朝廷凌迟处死,试想罪名肯定很大,在百姓的眼中,这样的人不会是好人,如果没有清朝乾隆披露的反间计之说,恐怕袁崇焕罪臣之名连争议都没有。

岳飞的名气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可以断定的是,如果岳飞不是被冤杀,岳飞只是一个名将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