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们为何不起兵造反夺取皇位?
绝对是忽必烈把朱元璋给坑了,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太相似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本来也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结果真金这哥们不给力,没熬到忽必烈去世,自己先走了。
为此忽必烈索性把皇位传给了真金的儿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可是忽必烈有10个儿子,结果剩下的9个儿子一个都没起来反对铁穆耳。
朱元璋一看,自己跟忽必烈简直一个德行,都是晚年丧子,为啥忽必烈能传位给孙子,我老朱就不行呢?于是朱元璋果断传位给孙子,结果造成了靖难之役,他的四儿子把他孙子给灭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忽必烈剩下的9个儿子,没有跟铁穆耳争夺皇位呢?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估计老朱对此也比较抓狂。
一、铁穆耳身边有强人伯颜助阵。甭说叔叔们会夺铁穆耳的大位了,就连铁穆耳的兄弟们,其实也应该要跟铁穆耳争斗一番。毕竟大一统王朝兄弟争夺皇位的事情,再寻常不过了。
当时真金留下了3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铁穆耳。从名字我们就能看得出,铁穆耳相对正常一点,但是他年纪最小。
真金去世以后,忽必烈本打算立真金的次子答剌麻八剌做皇太子,可惜这哥们也不给力,在1292年去世了。于是乎皇位继承权,便落在了长子甘麻剌和三子铁穆耳身上。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来看,甘麻剌绝对是占据优势的。可是最后为啥是铁穆耳上位呢?这就要谈一谈支持铁穆耳上位的伯颜了。
伯颜这个人很不简单,可以说忽必烈能够完成大一统,伯颜功不可没。
- 功劳一:灭亡南宋。
伯颜是忽必烈的左丞相,在忽必烈兵分三路南下攻宋的时候,伯颜负责统领中路大军。
在伯颜和阿术的领导下,蒙古大军相继攻占了湖北、安徽等地,甚至攻占了建康。因功被封为中书右丞相。
此后伯颜更是带领中路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宋恭帝和谢太后,等于是灭亡了南宋。在伯颜的带领下,大军相继攻占宋朝37个府,128个州,700多个县,可见伯颜给忽必烈立下了多大的功劳。
- 功劳二:平定北方各种叛乱。
盘子大了,叛乱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至元十四年,伯颜平定了宗王昔里吉叛乱,擒获北平王那木罕。在斡耳寒河大败叛军。
至元十八年,伯颜又跟着太子真金前往漠北抚军。至元二十四年,跟着忽必烈平定了王乃颜叛乱。至元二十九年,伯颜又招降了明理帖木儿,多次击败海都叛军。
立下如此多功劳的伯颜,在朝堂之上,可谓是说一不二的角色。即使后来遭人诬陷,闲居在大同,也完全不影响他在朝中的威慑力。
值得一提的是,伯颜和皇太子真金是有很多交集的,早在至元十年,伯颜便跟皇太子真金有了良好合作,不排除这个时候伯颜跟铁穆耳之间有了交情。
忽必烈去世见,将伯颜立为顾命大臣,让他辅佐皇孙铁穆耳。当时铁穆耳可不在忽必烈身边,为此伯颜总领朝政长达3个月时间,直到铁穆耳回来继位。可见伯颜对铁穆耳是相当忠诚的。
伯颜有各种平定叛乱的经验,再加上忽必烈也没杀什么建国功臣。所以说就算忽必烈的那些儿子们叛乱,也不是伯颜的对手。他们自然不会自讨没趣,来争夺这个皇位。朱元璋但凡给孙子留下这么一个人物,也不至于会造成靖难之役的惨败了。
二、铁穆耳不仅没削藩,对叔叔们还都不错。提这一点,倒不是说朱允炆削藩是错的,只不过朱允炆削藩更直接地导致了朱棣的叛乱。其实朱允炆不削藩,等到藩王们做大做强了,朱棣这样的人早晚还是要叛乱的。但是时间跨度就拉长了。
铁穆耳跟朱允炆就完全不同了,他身边没有出这种主意的黄子澄,所以他也没有要削藩的意思。
铁穆耳不仅没有削藩,而且还多次赏赐过叔叔们,所以叔叔们对铁穆耳一点怨言都没有。咋整呢?侄子对自己这么好,你还有脸去造反吗?
与之相反的是,铁穆耳对朝臣们的约束就比较多了,比如说他惩治贪腐的决心比较大。相比较之下,各路王爷们的小日子过得不要太舒服。
凡河东、河南、山之南与陕西食解池盐地,皆置使督其赋入,悉输王府。---《元史》
别以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王爷们就没有封地了,他们不仅有食邑,而且还有领兵权。财政上,也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不仅有定期的岁赐,还有不定期的各种奖金,所以日子过得很滋润。
当然了,得到利益的同时,这帮王爷也受到了朝廷的各种监控。因此王爷们小日子过得好,完全没有必要跟朝廷来硬的。
总结:铁穆耳的叔叔们,没有太出色的。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朱棣是最为出色的一个。也正是因为这个朱棣,才导致了朱允炆丢了天下。
而忽必烈只有10个儿子,这里面可能就真金一个是比较出色的。而他还早逝了,所以剩下的9个儿子,其实没有类似朱棣这种出类拔萃的人才。
至元二十六年,始封宁远王,赐龟纽鋈金银印。三十年,从成宗备兵北边。明年,成宗入嗣大统,以军事属阔阔出(忽必烈第八子),师久无功。大德三年,命武宗即军中代之。---《元史》
由此可见,忽必烈的几个儿子,其实不成气候。元朝也没有嫡长子继承这一说,所以当真金死了以后,但凡有儿子比较出息的话,忽必烈也不会选择孙子来继位了。
既然没有朱棣的才能和实力,又有伯颜这种强大的对手,铁穆耳对他们还真不错,你说他们为啥要以身犯险呢?
参考资料:《元史》
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们为何不起兵造反夺取皇位?
忽必烈是元朝第一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现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皇帝。忽必烈在位三十四年,最后以八十一岁高龄去世。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忽必烈最后的接班人是他的孙子元成宗铁穆耳,忽必烈没有传位给儿子。
众所周知父子是亲情最深的,血缘最近的关系,孙子就远了,忽必烈作为元朝开国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孙子,他的儿子们为什么不反对父亲的这个决定呢?要知道金朝和后来的明朝都发生爷爷传位给孙子,最后当儿子的不服夺取皇位的事,为什么在当中的元朝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呢?
元朝皇位继承并不平静,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后代就开始互相争夺皇位,窝阔台和拖雷,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以及后来的武宗仁宗、泰定帝、明宗文宗,整个元朝从没有停止过兄弟叔侄争夺皇位。可是就在忽必烈死后,他的孙子平稳的继位了,没有一个忽必烈的儿子起来争夺皇位,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忽必烈生前做了缜密的布置,确保了孙子铁穆耳的皇位。
铁穆耳是真金太子的三子,忽必烈最开始最器重真金太子,他将真金立为皇太子成为皇位继承人,同时授予他中书令的官职,成为朝臣之首,但是真金和忽必烈之间因为性格不合以及观念不同产生了严重分歧,最后因为一场禅位闹剧,真金抑郁而死。
真金死后,忽必烈痛惜儿子的无辜,因此立下誓言皇位必须有真金太子之后继承,他这句话就堵死了其他儿子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其次忽必烈封铁穆耳为皇太子(元朝认为继承人都是皇太子),并且让啊镇守蒙古大本营哈剌和林掌管北方老家防务,保持蒙古本来的习俗,争取保守的蒙古老臣支持。同时派遣开国功臣博尔术的后人重臣玉昔贴木儿辅佐他,这让铁穆耳树立了威望,同时有了自己的班底和实力,而就是这位玉昔贴木儿成功的帮助他登上了地位。
其次,嫡庶之分使得庶出儿子不敢争夺皇位。
蒙古虽然是草原民族,但是对于嫡庶之争很是看中,嫡子优先这一点在蒙古家庭中占据重要地位。
成吉思汗儿子众多,但是最被看重的还是嫡出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他的继承人最后也就从这四个儿子中选出,蒙古习俗“幼子守灶”,由最小的儿子继承父亲的财产,也是指嫡出最小的儿子拖雷,绝不是他实际上最小的儿子。
忽必烈有十个儿子(有的记录是十一个或者十二个),但是嫡出的是四个,剩下的都是庶出,这些庶出的儿子根本没有资格和嫡出的孙子铁穆耳争夺皇位,即使他们敢,按照蒙古旧制也不会被允许,从而失去大部分蒙古旧臣的支持,要知道蒙古大汗皇帝要想地位稳固必须得到大量宗室贵族的拥护,蒙哥取代窝阔台的后代就是因为被拔都支持。因此这些叔叔虽然大多被委以重任,镇守一方,但是都没有造反,毕竟造反也不会成功。
最后,嫡出叔叔的不给力。
忽必烈一共有四个嫡出的儿子,都是察必皇后所生,老二就是铁穆耳的父亲真金,然后就是三个叔叔大伯。
大伯父朵儿只是忽必烈的长子,但是他很早就夭折了,因此想要造反都没有机会。
三叔忙哥剌被忽必烈封为安西王,不过他在至元十七年就死了,比真金还早,他的儿子阿难答因为宗教信仰的问题,成了元朝皇室中的另类,根本就没有人支持。
四叔那木罕本来是对铁穆耳最有威胁的人,因为按照蒙古习俗“幼子守灶”,他可以继承父亲的遗产,而忽必烈也很喜欢这个儿子。当时忽必烈派他出征西北,与不服从自己的察合台窝阔台后代海都等叛王作战,结果那木罕因为部将背叛被叛军擒获,随后后来被放回,作为蒙古人,这样的战绩让人不能信服,那木罕威信荡然无存,忽必烈也不再喜爱他,甚至不再见他。那木罕就这样被人嫌弃郁闷的度过一生,最后死在了父亲前面。
于是当忽必烈在至元三十一年去世的时候,忽必烈的儿子一辈的叔叔们都无法和侄子争夺皇位了。
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们为何不起兵造反夺取皇位?
元成宗帖木耳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是接的忽必烈的位子,为什么忽必烈直接传位给了孙子呢,下面我们来说一说。
忽必烈生前效仿汉人,早立太子以防皇位继承的原因引起朝堂的混乱。他立的太子是真金,可是真金是个短命鬼,早于忽必烈死去。真金留下了三个儿子,他们是甘麻喇,答刺麻八剌、铁木耳。忽必烈似乎对这三个“皇孙"都很喜欢,一时不能决定以谁来立为“皇太孙"。甘麻刺于至元二十七年受封为梁王,至元二十九年改封为晋王,率兵镇守北边,统领成吉思可汗的四大斡儿柔与"达选"的军、马、国土。答刺麻八刺先后一直被留在真金与忽必烈的身边,于至元二十八年受命出镇怀州(河南沁阳),不曾到达怀州就生了病,回京,在次年春天去世。铁木耳曾经随从忽必烈讨伐乃颜,其后留在辽东打乃颜的余党哈丹,又其后驻防在金山(阿尔泰山),防备海都。忽必烈在至元三十年六月接受玉昔帖木儿的建议,把当年赐给真金的一颗印,“皇太子宝”,派人送给铁木耳,用来作为“行军之印"的代替品。
在忽必烈去世时,论声望,论力量,甘麻刺均比铁木耳占优势。诸王诸驸马、文武大官,集合在上都举行忽里台大会;大会开了十ニ天,以甘麻刺的呼声为最高。甘麻刺是“嫡长孙”,
甘麻刺已经是王,而铁木耳不是。为什么铁木耳终于当选呢?《新元史》甘麻刺传,说甘麻刺自动让给铁木耳。《元史》玉昔帖木儿传,说甘麻刺之所以肯让,是因为玉昔帖木儿先劝甘麻刺:“畴昔储闱符玺,既有所归,王为宗盟之长,岂俟而不言?”于是甘麻刺才赶说,“皇帝践祚,愿北面事之。"然而,《元史》伯颜传,却把铁木耳之所以能够得位,全归于伯颜握剑立殿陛,陈祖宗宝训,宣扬顾命,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伯颜在当时是“知枢密院事”。玉昔帖木儿是御史大夫,主持和林的行枢密院。伯颜与平章政事不忽木,的确曾经于線必烈病危之时,在忽必烈的榻前。忽必烈有没有对他们“顾命”,难考。他们两人就扶立铁木耳这一件事
上,有了共同的決定,这是很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伯颜与不木两人不肯让右丞相完泽进去看忽必烈的病,又不肯让真金的妃于阔阔真和他们讨论大位的继承问题。是不是完泽与阔阔真均不赞成以铁木耳继位呢?然而,在铁木耳当了皇帝以后,完泽继续担任右丞相到大德七年七月,死在任上,不像是铁木耳对他存何芥蒂。
阔阔真呢,她是甘麻刺的母亲,也是铁木耳的母亲。她对两个亲生儿子,该不会存有太大的轩轾。(屠寄在《蒙兀儿史记》卷二十八里面说,阔阔真希望立铁木耳。)
总而言之,铁木耳之所以得位,主要是由于伯颜的拥戴。其次是由于不忽木与玉昔帖木儿的支持。
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们为何不起兵造反夺取皇位?
提到忽必烈立自己的孙子孛儿只斤·铁穆耳为帝,这种说法也不尽然。
元世祖忽必烈
因为,就在元朝的至元十年,也就是公元1273年的2月,忽必烈已经明确地把自己的次子,孛儿只斤.真金立为皇太子,当时被立为皇太子的孛儿只斤.真金且身兼中书令,正所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一时之间,仿佛无人能够撼动!
忽必烈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
而就在孛儿只斤.真金被立为皇太子之时,做为皇太子之子的孛儿只斤·铁穆耳已经是一个8岁的蒙古孩童。
这个时候 ,做为忽必烈的皇太子,宗法与皇权圈定的帝位继承者,孛儿只斤.真金已经实际执掌朝政12年,有意无意当中身边也围绕着一批自己的拥护者,大家等着新皇帝即位已经等的有些不耐烦了。
于是,就有臣下鼓动上奏,欲使忽必烈行禅位之法,把皇帝宝座让给孛儿只斤.真金,这件事虽然被压住未曾发出,但是,被孛儿只斤.真金的政敌所乘,向忽必烈告发,恼怒的忽必烈大发雷霆,厉行察查,对牵扯其中的臣僚或诛杀、或流放、亦有罚没家产、黜没为奴者。
做为漩涡中心的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更是一日数惊,惶惶不可终日,终于在元至元二十二年年底,也就是公元1285年,忧惧成疾而亡,身死之时,正是盛年,不过43岁而已。
忽必烈的原本继承人,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病死之年,他的儿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却已经20岁,成长为一个标准的蒙元贵族青年。
孛儿只斤.真金死后,忽必烈一直没有确定自己的帝位继承人,特别是数年之后,看着自己的孙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年轻的身影,想起惊悸而死的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忽必烈若有所思。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元至元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293年,忽必烈令28岁的孛儿只斤·铁穆耳统兵讨伐叛乱的哈单部落,并督军镇守漠北重地,并且,封其为皇太孙,甚至在御史大夫玉惜帖木儿的劝谏之下,把孛儿只斤.真金拥有的皇太子之宝印玺赐给了孛儿只斤.帖木儿,这就基本认可和奠定了孛儿只斤·铁穆耳的特殊地位。
另外,孛儿只斤·铁穆耳在漠北统兵的过程当中,与当时元朝北方军事力量的关系联系得相当紧密,这也是他能够取得帝位的一个有力保证。
忽必烈有10个儿子,除却亡故者之外,大多分封各地,所以,忽必烈死后,在议立新皇帝的诸王会议上,只有长兄晋王甘麻剌为继承皇位与孛儿只斤·铁穆耳竞争激烈,但是,由于其母阔阔真、重臣伯颜、玉惜帖木儿等人都支持孛儿只斤·铁穆耳,所以,反对的声音极其微弱,孛儿只斤·铁穆耳得以胜出,成为蒙元第二位皇帝。
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们为何不起兵造反夺取皇位?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真金太子逝世后,忽必烈四位嫡子中惟存幼子北安王那木罕。但那木罕长期被叛王海都拘留,又因与真金争储而顶撞忽必烈,忽必烈命其永不得朝见。这样,那木罕自然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之外。
有资格继承皇位,惟有真金的两个儿子甘麻剌和铁穆耳。
一、忽必烈诸皇子忽必烈诸皇子,见于记载的有十二个。依照蒙古“子以母贵”的习俗,十二皇子亦有嫡庶之别。察必皇后所生嫡子有四人:朵儿只、真金、忙哥剌、那木罕。其他后妃所生庶子八人:忽哥赤、爱牙赤、奥鲁赤、阔阔出、脱欢、忽都鲁帖木儿、忽里带、铁蔑赤。
这样可以继承皇位的只有四个嫡子。真金是忽必烈第二子,察必皇后所生。因长子朵儿只早年病逝,真金实际相当于嫡长子。那木罕被海都掳去以前,忽必烈一度属意那木罕为继承人,倒是很有可能的。
因为那木罕身为嫡幼子,又率大军镇守漠北,这在三名皇嫡子中绝无仅有,完全可以和燕王真金相匹敌。由于忽必烈改变主意,立真金为太子,那木罕最终在争执中败北,受父皇训斥后愤懑而亡。不过,那木罕的死亡时间,晚于太子真金病逝,大约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在李璮之乱后,忽必烈越发的讨厌儒臣,至元十八年(1281年)察必皇后逝世后,其侄女南必继为皇后,守第二斡耳朵。南必乘忽必烈年事已高,颇预朝政,宰相很难直接朝见忽必烈,往往通过南必皇后上奏政事。
南台御史有关“皇后不宜预外事”的批评,一则有悖于蒙古汗国皇后较多过问朝政的传统,二则得罪忽必烈身旁的南必皇后。
御史台官员接到此奏章后,觉得非同小可,于是秘密扣压下来,未予转奏。阿合马党羽答即古阿散等得知此消息,借钩考朝廷诸司钱谷之名,欲拘收内外百司案牍,特别是御史台案牍,以揭发南台御史的奏章。御史台专司案牍的首领官都事尚文,执意扣留这份奏章,不肯交付答即古阿散辈。
答即古阿散随即将此情况报告忽必烈,忽必烈命令宗正府官员薛彻干赴御史台索取。尚文感到事情紧急,立即禀报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这是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民众的阴毒计谋。
答即古阿散乃阿合马余党,赃罪狼藉,应抢先揭露他,以戳穿其阴谋。
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急忙与中书省安童丞相商议,人宫主动奏明事情原委。忽必烈听罢,为之震怒,质问玉昔帖木儿和安童“汝等无罪耶?”安童丞相进奏曰:“臣等无所逃罪,但此辈名载刑书,此举动摇人心,宜选重臣为之长,庶靖纷扰。”安童这番上奏,使忽必烈怒气稍解,终于批准了玉昔帖木儿和安童的上奏。
结果,答即古阿散及其党羽以奸赃罪处死,南台御史的禅位奏章之事,也就不了了之。遗憾的是,体弱多病的真金太子,听到父皇震怒的消息,更是恐惧不安。不久,即谢世,年仅四十三岁。
真金之死,的确是汉法儒臣派官员在与答即古阿散及其党羽较量中付出的代价,对汉法儒臣派官员的打击十分沉重。寄托于真金的较彻底的汉法改革希望,随而破灭。
二、甘麻剌封晋王镇守漠北甘麻剌是真金长子,阔阔真所生。自幼由祖母察必皇后抚育日侍忽必烈,未尝离左右。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甘麻剌奉命出镇漠北,曾统率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包括“近侍”、“人”众部曲、土土哈所部钦察卫军、八丹所领昔宝赤(鹰房)万户等。
甘麻剌此次出镇,大体是在阿勒台山、杭海岭一带活动。此处也是其父真金太子至元七年(1270年)“巡抚”之地。由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那木罕改封北安王后驻地在和林以北帖木儿河(塔密儿河),所以,在至元二十三年到至元二十六年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北安王那木罕与皇孙甘麻剌是分镇漠北东、西两地(和林、称海)。
那木罕偏重于守护太祖四大斡耳朵、统领漠北各大千户及控驭防范东道诸王,甘麻剌的使命则重在统率称海一带的元军,且直接与叛王海都作战。甘麻剌屯兵阿勒台山时,会大雪,下令烹制肉糜,亲自尝过后遍赐麾下部众。还告戒近侍太不花说:
“朝廷以藩屏寄我,事有不逮,正在汝辈辅助。其或依势作威,不用我命,轻者论遗,大者奏闻耳,宜各慎之,使百姓安业,主上无北顾之忧,则予与卿等亦乐处于此,乃所以报国家也”。
这番训诫,表明了甘麻剌对部属的节制统辖权限,其“朝廷以藩屏寄我”之语,或许就是指担负漠北西部防御海都的军事使命。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叛王海都率兵大举东犯,甘麻剌所部与海都在杭海岭一带展开激战。由于海都的军队抢先占据险要地形,元朝军队作战失利,惟有土土哈率领的钦察军勇往直前,与敌鏖战,掩护主帅甘麻剌突围而出。甘麻剌在杭海岭战败后,元军全线溃退,和林一度被海都攻占。
当年七月,忽必烈亲征,收复和林。又改命伯颜以知枢密院事镇和林。甘麻剌则奉旨率部曲南撤至大都附近的柳林休整。
《元史·显宗传》“世祖以其居边日久,特命猎于柳林之地”等语,乃是有意掩饰甘麻剌在漠北战绩欠佳、被迫撤离原镇戍地的一套遁词。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冬,忽必烈正式将甘麻剌调离漠北,封其为梁王,赐以金印,出镇云南。直到那木罕死去,甘麻剌才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由梁王改封晋王,代替那木罕“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
甘麻剌重返漠北后的使命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沿袭北安王那木罕旧例,晋王甘麻剌是以整个蒙古本土为镇戍或监护对象。
作为成吉思汗产业的(后来又被拖雷家族继承的)蒙古中央兀鲁思及四大斡耳朵,都被置于晋王的统领之下。王恽“皇孙晋王于其地建藩开府,镇护诸部”的说法,实际上是描述至元二十九年甘麻剌二次出镇漠北使命的。严格地说,此次出镇才称得上封藩,而不再限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以前的临时总兵。
第二,晋王甘麻剌封藩后,其母弟铁穆耳及宁远王阔阔出总兵称海,正式形成了和林、称海二宗王东、西并镇的局面。晋王在履行监护“达达国土”使命的同时,总兵权较北安王有所缩小。
第三,忽必烈后期,元廷在漠北设置行枢密院,晋王封藩与行枢密院之间,也存在权力分配和互相监督牵制的关系。
第四,按照忽必烈时期的朝廷制度,晋王王爵印章为一等金印兽纽,较北安王高一等,也是其父真金、叔父秦王忙哥刺及本人先封梁王外,仅有的四个一字王封爵之一,最为尊贵。元廷还专门为晋王设立规格较高的内史府,以示优待。
《元史·显宗传》载,晋王甘麻剌封藩不久,
“中书省臣言于世祖曰:诸王皆置傅,今晋王守太祖肇基之地,视诸王宜有加,请置内史。"世祖从之,遂以北安王傅秃归、梁王傅木八剌沙、云南行省平章塞阳并为内史”。
内史之官,源于秦汉。秦汉的内史,有两种:一是掌治京师的,一是负责诸王国政务的。因元代“太祖肇基之地”的漠北,亦即蒙古国京畿所在,现又由宗王统领,中书省官以“内史”名晋王傅,似兼取秦汉内史官上述二职事含义。表明晋王内史府一开始就与一般诸王藩府有些差别。
从三名内史的构成看,原梁王、北安王二藩府官和云南行省官各占有一席,云南行省平章赛阳还曾经充任其父真金的东宫官左詹事。由此可以看出,元廷对晋王内史府的重视。
甘麻剌性情仁厚,小心谨慎,不妄言,言语直率而无隐瞒。平素信奉佛教,御下有恩,管束部众颇严。在柳林休整期间,甘麻剌担心廪膳分配不均,命令左右近臣掌管,分给随从兵士。
又特意训诫部众:
汝等饮食既足,若复侵渔百姓,那将是自取罪谴,不要后悔。部众俯首听命,当地百姓赖以安宁。后北返上都觐见忽必烈,忽必烈亲自慰劳道:“汝在柳林,民不知扰,朕实嘉焉。”赴云南途中,随从兵卒马驼不下千百计,经中山、怀孟等地,未曾横取于民众。
这些对他日后争夺皇位也带来一定影响。
三、铁穆耳持皇太子宝总兵称海铁穆耳是真金太子第三子,生于至元二年(1265年)九月庚子,其母也是阔阔真。
铁穆耳登上政治舞台,是从平定乃颜之乱开始的。忽必烈亲征乃颜获胜南返,乃颜余党哈丹秃鲁千重新发动叛乱,攻略骚扰州郡。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四月,忽必烈诏命年仅二十四岁的皇孙铁穆耳统率诸军讨伐。原先随从忽必烈征乃颜的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钦察卫都指挥使土土哈及诸王乃蛮带等,或奉旨在铁穆耳麾下,或与其协同作战。
铁穆耳率军追击叛王余党于哈刺温山,诛叛王兀塔海,收降其部众。是时,顺从元廷的哈赤温后王也只里为叛王火鲁哈孙所攻,遺使告急。铁穆耳又率土土哈等移师救援,在兀鲁灰河之地(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击败叛王火鲁哈孙。
接着,又乘胜追击叛王哈丹,渡贵烈河(今洮河上游支流归流河)等二河,元军势如破竹,攻杀敌众。时已隆冬,铁穆耳及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不听驻兵待春天再进攻的意见,倍道兼行,越黑龙江,突然直哈丹巢穴,杀戮殆尽,夷平其城郭,镇抚其遗民。
于是,辽东之地彻底平定。平哈丹有功的玉昔帖木儿加爵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土土哈也被忽必烈赐予诸王也只里妹塔伦为妻。
率军平定叛王哈丹秃鲁干并迅速取得胜利,是铁穆耳步人政治舞台的第一次出色表演。此次平叛战争,使初出茅庐的铁穆耳经受了锻炼,结交了一些重要将领,故在他的人生旅途上具有重要意义。
至元三十年(1293年)六月,忽必烈命令铁穆耳总兵漠北,以知枢密院事玉昔帖木儿辅佐以行。
铁穆耳此次总兵漠北,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以后叛王海都的频繁进犯北边有关。
自甘麻剌在杭海岭战败,忽必烈亲征且收复和林,元廷本来把北边的军事防务交给平定南宋的统帅伯颜。伯颜的新职务是首任和林知枢密院事,全权负责对付海都的防御和作战。其间,元军虽然几次攻至阿勒台一带,但多数情况居守势,战争也多在和林、杭海岭附近进行。
有人奏劾伯颜:久居北边,与海都通好,因仍保守,无尺寸之获。忽必烈颇信此言,所以让铁穆耳偕玉昔帖木儿,取代伯颜总兵北边。
在玉昔帖木儿行至大营三驿之地,海都军队再次东来进犯。伯颜派人阻止玉昔帖木儿继续前进,击退海都后,方召玉昔帖木儿来大营,交付印信而去。
当时,铁穆耳对卸任的统帅伯颜,依然颇为尊重。他举酒为伯颜饯行,还询问道:
“公去,将何以教我?”伯颜举着杯中酒说:“可慎者,此与女色耳。军中固当严纪律,而恩德不可偏废。冬夏营驻,循旧为便。”
铁穆耳居然全部采纳。
伯颜告戒铁穆耳慎对酒色,也是有的放矢的。拉施德《史集》说,铁穆耳是一个酒鬼,忽必烈曾想方设法规劝和责备他,都无济于事。甚至杖责他三次,还派护卫监视和阻止他酗酒。直到铁穆耳即大汗位,才自动改掉了酗酒的嗜好。看来伯颜的告戒,是有些效果的。
至元三十年(1293年)铁穆耳总兵漠北的一个特殊之处,是持有其父真金所用的皇太子宝。皇太子宝是铁穆耳赴漠北途中临时召回上都授予的。
奉命召回铁穆耳的是著名回回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之孙伯颜平章。此人取了一个与前述知枢密院事伯颜相同的名字。劝说忽必烈让铁穆耳承嗣其父太子印章的,还有大汗近侍阿鲁浑萨理。六月二十二日,奉命将“皇太子宝”送到铁穆耳府邸的,也是阿鲁浑萨理。即使玉昔帖木儿也曾有类似奏请,因其远在漠北,所发挥的作用未必直接。
持有了“皇太子宝”,实际上等于预先获得了其父真金太子式的储君地位。这样,铁穆耳比起兄长甘麻剌,在同样出镇漠北以外又多出一项重要的政治资本。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忽必烈立孙子为帝,他的儿子们为何不起兵造反夺取皇位?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成吉思汗儿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政权元朝的创始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那么真金太子为什么没有继位呢?是因为他死了,他并不是死于他人之手,而是在被忽必烈怒斥过后,忧郁成疾,病逝而死,死的时候只有43岁。事情起因是因为忽必烈年事已高,而真金太子当时有很多的拥护者,几位汉族官僚想直接逼忽必烈退位。
于是给了他一封奏报,让他把位置传给太子,而真金太子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急忙让汉族官员把奏报藏起来,不要让忽必烈看到,忽必烈自然是没有发现的,不过却被另外一个派系的人给知道了,于是就告诉了忽必烈这件事情。
忽必烈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可以说是龙颜大怒,于是对着官员和真金太子就怒骂说,你们难道没罪吗?当时的汉族官员接着就认罪了。而后来忽必烈接着又对他们说,如果要杀,我也要先把你们这群腐儒给杀掉。真金太子就因为忽必烈这句话,最后郁郁而死。就这样忽必烈的子孙都想获得机会,于是乎忽必烈的皇次孙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在无意中获得了先机。
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由于父亲在世时,时常跟在他身边,于是乎渐渐的,得到了忽必烈的宠爱。并且,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赐给了他一位侍女。随后又娶了济宁忠武王的曾孙女。在皇太子死后,忽必烈很伤心,并没有提出立皇太子和皇太孙的话。
元成宗铁穆耳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母弘吉剌氏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至元二年(1265)生,十年,忽必烈立真金为皇太子,二十二年真金死后,忽必烈一直未确定继承人。至元末,铁穆耳受命平乃颜余党合丹。
三十年,统军镇守漠北,受皇太子宝。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去世,并未有关于传位记载。四月,蒙古诸王贵族召开选举皇帝的忽里台于上都。会上,铁穆耳与长兄晋王甘麻剌为继承皇位竞争激烈。由于其母阔阔真可敦与权臣伯颜、玉昔帖木儿等的支持,铁穆耳继帝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