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而是派吕蒙陆逊趁关羽水淹七军时出兵合肥,曹魏会被灭亡吗?

快拉倒吧!就孙权那胆子,他敢出兵合肥?你知道当时镇守合肥的是谁吗?就算曹操把徐晃给派去荆州了,也没有及时把张辽派过去,为啥?

因为孙权最害怕的人,就是张辽。当年孙十万的头衔,至今还在他的脑壳边晃悠着呢!忘啦!

建安二十年,孙权不自量力,带着10万大军进攻合肥。当时张辽手下只有800勇士,却将孙权打得溃不成军。差点活捉了孙权,吓得孙权再也不敢随便北伐了。

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魏书》

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甘宁、凌统这些东吴名将,全都不是他的对手。此后一听到北伐合肥的建议,孙权便连连摇头。

一、曹操多鸡贼,最后一个给张辽传令。

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曹操立刻跟孙权勾搭上了。这两个人一合计,决定合伙坑关羽一把,所以就有了吕蒙回家养病,陆逊整天拍关羽马屁的事情。

为了让孙权这边放心大胆地偷袭荆州,曹操表现得也很大度,在派遣徐晃前去支援曹仁以后,又让镇守合肥的将领们也带兵去支援曹仁。

意思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孙权放心大胆地偷袭荆州。毕竟曹操害怕孙权北伐,而孙权也害怕曹操南下偷袭东吴啊!

这个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曹操在传令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个细节,给张辽的消息,比其他将领要晚许多。

也就是说曹操最不想动的将领,就是张辽。所以当其他将领都出发以后,唯独张辽才接到诏令,这才加速前进。

更有意思的是,张辽还没赶到前线,徐晃就击败了关羽。当时朱盖、殷署等率十二营兵马已经全部到了前线,并且听从了徐晃的指挥,唯独张辽没到,这是什么用意?

其实这还是曹操的高明之处,难道孙权可以偷袭荆州,就不能分兵偷袭合肥吗?所以曹操在给予孙权宽心的前提下,还是留了后手的。

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辽军至,太祖乘辇出劳之,还屯陈郡。---《三国志》

张辽虽然已经从合肥出来了,但是随时有赶回去的机会。所以就算孙权再想偷袭合肥,当他发现张辽不在荆州前线的时候,也会打消这个念头,毕竟孙十万不是白叫的。

二、如果孙权转而偷袭合肥,那曹操危矣。

当时曹操的局面其实不容乐观。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危险:

  1. 第一个方面,曹操刚刚在汉中之战,败给了刘备。丢了汉中不说,只要刘备还有能力进军,随时都有可能丢掉西凉地区。
  2. 第二个方面,在襄樊之战中,于禁、庞德所率领的七军刚刚被关羽给一场大水淹了,可以说曹操让徐晃出马,是掏出了最后的家底。
  3. 第三个方面,如果孙权从建康北伐合肥,那曹操还有什么兵马可以阻挡孙权呢?光靠一个张辽真的管用吗?谁也不知道。
  4. 第四个方面,曹彰在前一年刚刚平息了乌丸、鲜卑的叛乱,此时北方也是骚动不断。可以说如果辽东公孙家族提前动手,那曹操可谓是四面楚歌了。

墙倒众人推的道理,大家都很明白,其实只要孙权、刘备和关羽,同时从东边、西边和中部北伐,那曹操一辈子的努力,大概率会付之东流。

再加上曹操隔一年就去世了,其实也证明当时的曹操身体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矛盾也会凸显出来。

比如说夺嫡之争,有兵权的曹彰,是否会跟曹丕争夺魏王大位?曹植会不会策动自己的门人也来争夺大位?这都是未知之数。

一旦曹操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去世,那曹魏这边可就热闹了。或许连曹魏帝国都无法建立起来,就要分崩离析了。

三、未来会是什么个模样?刘备会跟刘邦一样。

所谓三足鼎立,也就是说,任何一方断了,都会导致大鼎倒下。魏蜀吴三国可谓是相互依存,相互敌对。今天我跟你手拉手,明天我跟他可能也会成为好朋友,后天说不定三个人会在一起打架。

当三家互相争斗的时候,任何一方倒向其他一方的时候,都会导致大鼎失衡。襄樊之战的时候,东吴倒向了曹魏,所以蜀汉实力受到重创,几乎一蹶不振。

所以如果东吴倒向了蜀汉,偷袭曹操的合肥,那么曹魏的实力也会遭受重创。但是我们要知道,曹魏盘子太大,本来就很难管理,一旦出现混乱,拥兵自重的将领绝对不在少数。

因此到时候刘备、关羽、孙权一起北伐,肯定会把曹魏给灭了。到了这个时候,刘备的实力可就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了。

至少刘备可以夺取关中之地,而关羽北伐可以夺取南阳,甚至冀州等地。至于孙权,则可以通过合肥作为跳板,夺取徐州、兖州之地。

到了这个时候三分天下就会成为二分天下。从实力上来说,刘备获取的地盘、资源更多,这完全就跟当初楚汉之争的时候一样了。

刘备就是刘邦,关羽就是韩信,至于孙权则是西楚霸王。不出意外的话,刘备集团会击败不善于陆战的东吴大军,继而延续汉室江山。

总结:孙权或许也考虑到了结局。

与其让刘备最后夺取江山,倒不如自己强大起来。孙权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夺取了荆州,那么他就拥有了整条长江天堑,自我防卫能力就增加了很多倍。

虽说不能一统江山,但是偏安一隅还是绰绰有余的。孙权的确就这么点志向,你还别说,一般人还真的拿不下他。

而且,从他个人角度来说,这一策略是正确的。至少孙权活着的时候,东吴帝国没有遭遇毁灭性的打击。而他如果选择偷袭合肥,东吴可能会在他手里毁于一旦。

参考资料:《三国志》

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而是派吕蒙陆逊趁关羽水淹七军时出兵合肥,曹魏会被灭亡吗?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孙权当年是真有想法要协助关羽进攻曹操的,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偷袭关羽。

但豹眼认为,即便孙权趁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之际,进攻合肥,未必能有战果,更不要说灭亡曹魏。

孙权的确有联合关羽,进攻曹操的企图

据《魏略》的记载:

【典略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

这段史料太过隐涩难懂,而且好似自相矛盾,令人很难完整地理解。

关羽围困樊城,孙权派遣使者请求协助关羽,但却命令使者不要急速前行,同时又派遣主薄先去致命于关羽。

这句话就很令人疑惑,既然派出了使者,又派主薄先去干嘛呢?为何不令主薄直接作为使者前往呢?使者的使命为何?主薄的使命又为何?

关羽对孙权延迟,非常生气,又因为已经俘获了于禁、斩杀庞德等人,于是大骂:“江东土狗竟敢如此,我能攻拔樊城,难道就不能灭了你江东吗?”

这又是对谁骂的呢?是使者还是主薄?

孙权得知后,知道关羽轻视自己。于是,就假装作手书敷衍关羽,答应亲自前往助援。

这是《魏略》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但感觉很不符合逻辑,也很难看出是谁先跟对方联络的。

但说明孙权此时是很纠结的,心情很矛盾,到底要帮谁,迟迟拿不定主意。

史料记载,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司马懿、蒋济建议曹操联合孙权,进攻关羽。

这就是说,曹操派遣使者联合孙权时,关羽已经水淹曹操七军了。此时,关羽尽管志得意满,但也没有理由和资格对孙权使者的延迟到来大发雷霆。

豹眼认为,关羽在出兵前就曾经联系孙权想要一起出兵,或者孙权主动请求关羽一起进攻曹操。

从汉中之战及关羽进攻襄樊之前这段时间,关羽一系列活动来看,关羽与孙权一定是有联系,意图联合进攻曹操的打算。这在豹眼所写的《襄樊之战》中有较详细的说明,在此就不啰嗦了。

从《魏略》记载来看,孙权请求出兵协助关羽,但迟迟不发兵,关羽对此不爽就合情理了。等到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的时候,孙权依然没有出兵,还在派遣使者来唠叨此事,只是忽悠关羽。关羽感觉不用孙权也可以对付老曹,于是就开口大骂了。

此时,孙权已经得到了曹操的授意,但也没有直接行动,而是再次派遣使者探寻关羽的口风。

就算此时,孙权也没有准备与关羽彻底翻脸。但关羽没有抓住这次机遇,而是把孙权拒之门外,推向了曹操一边。

一怒之下的孙权,这才下定决心偷袭江陵。

为了配合孙权进攻江陵,曹操下令驻守合肥的曹军将领张辽等人撤回。

据《张乐于张徐传》记载:

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

孙权向朝廷称臣,决定进攻关羽。曹操就把张辽等将领悉数调回救援曹仁。名义上是声援徐晃、曹仁,实际上是减轻孙权的顾虑,让孙权安心全力进攻江陵。

张辽还没有抵达樊城,徐晃就击败了关羽。

从这个过程来看,关羽围困樊城的时候,张辽等人驻守合肥。如果孙权不答应曹操进攻江陵的话,曹操就不会把张辽等人撤回。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孙权不偷袭江陵,而是趁此机会进攻合肥,张辽等人能顶得住吗?这就是题主所说的问题。

豹眼认为,汉中之战是关羽、孙权联合进攻曹操的最佳时机,但却迟迟没有行动。根本一点,那就是没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曹操。

汉中之战后,曹操尽管损失很大,夏侯渊被杀,但基本的实力还在,而且已经撤回了洛阳。此时,与曹操开战,胜算的几率更小。

虽然关羽初战告捷,但有两个因素不得不考虑:

其一,关羽突然出兵,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初战得手,也符合战争规律。因为关羽突然调集大军开战,打破了原来的平衡态势。几万人围攻曹仁几千人,能不取胜吗?

其二,恰遇夏季暴雨,关羽成功利用了这一机会。于禁七军三万余人全部被曹仁安排在城外,其意图就是想内外夹击关羽,对关羽进行反包围。

但意外的天气变化,打乱了曹仁的如意算盘,关羽利用水军的优势,放水淹没了于禁七军。

司马懿、蒋济等人都认为于禁等人非战而失利,也就是说,这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但战争只看结果,就不多说了。

从这个过程来看,关羽也并非多么不可一世。汉水逐渐退落,徐晃到来,关羽就被击败了。

这就是说,曹操有足够的兵力对付关羽,并没有到了动用防御孙权兵力的时候。

如果张辽等人在合肥按兵不动,孙权就恐怕难以有机会。

孙权很难在合肥有所作为

据《张乐于张徐传》记载: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征伐孙权无功而还,带走了大批军队,准备讨伐汉中张鲁,给屯驻合肥的张辽、乐进、李典等将领,只留下了七千余人。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之际,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曹操派遣护军薛悌送来了锦囊妙计,命令张辽、李典出战,乐进与护军薛悌守城。

张辽分析了曹操的战略部署,趁孙权立足未稳,亲自率领八百将士杀入孙权十万大军阵中,几乎杀死孙权。孙权围困合肥十多天,不能攻取,于是撤军。

此战,孙权手下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陈武、宋谦、徐盛、潘璋、贺齐等许多将领跟随出征,但遭遇张辽两次突袭,竟然没有一位能够做出战前提示,而置孙权于危险之地。

由此可见,张辽是很善于把握时机的,其行动超出所有孙吴将领们的意料之外。此战,也留下了“张辽止啼”的美谈。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对曹丕称臣后再次反叛,曹丕派遣已经生病的张辽乘船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

孙权得知张辽到此,甚为忌惮,对诸将下令说:

"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孙权是真的被张辽打怕了。

由此可知,只要张辽镇守合肥,孙权就有惧怕之心,不敢轻易出兵围困合肥。

就此分析,就算孙权利用关羽水淹于禁七军的机会进攻合肥,恐怕也没有把握就能够攻下合肥。

孙权没有选择进攻合肥而是偷袭江陵,这也证明孙权对于攻下合肥没有信心。对于孙权而言,能够攻占合肥远比攻占江陵更为有利。之所以没有如此选择,恐怕就是因为攻占合肥的胜算不大。

与其冒险去攻占合肥,还不如将到嘴的肥肉吃下,这是孙权聪明之处。

从诸葛亮历次北伐来看,都会大量调动曹魏的兵力。应该说与关羽进攻襄樊的情况相似,都是孙权进攻合肥的好时机。但孙权没有进攻合肥或者多次进攻合肥无功而返,这也说明,合肥并不是那么好占据的。

在豹眼看来,如果孙权在关羽进攻襄樊之际进攻合肥,几无胜算,更不要说灭掉曹魏了。

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而是派吕蒙陆逊趁关羽水淹七军时出兵合肥,曹魏会被灭亡吗?

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夺取汉中后,进位汉中王,并大肆封赏部下。在荆州的关羽获得了前将军,假节钺的职权,不久便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这一战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是,就在关羽要进一步扩张战果,夺取樊城的时候,孙权却在他的背后插上了一刀。孙权袭取荆州,擒杀了关羽,彻底改变了三国的格局。如果孙权坚守孙刘联盟,和关羽一起北伐,天下形势又会是怎么样呢?

一、 孙权在襄樊之战中的表现。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他在长期的时间里,一直执行着刘备的指令,死保荆州不失。刘备虽然率领大批武装和军政人员入川,依然给关羽留下了可观的力量。这是因为刘备要执行《隆中对》的战略,保有荆州作为将来北伐宛洛的基地。因此,关羽的手中拥有的兵力足以抵抗曹军和东吴的进攻。

在曹操汉中失败后,主力撤回关东。由于曹操的身体有病,撤退过程十分缓慢。这使得大批军队滞留关中,不能及时回到襄樊前线。守卫襄樊的曹仁只有七千人马,二线的曹军只有徐晃的一万新兵。关羽一次就出动了三万多军队,这支军队是关羽长期训练的精锐,战斗力极强。再加上他拥有假节钺的权力,可以调动周边蜀军的援助,因此,关羽在军队数量、质量上不落下风。

在关羽出征前,孙权也将兵力向淮南方向调动,做出了在淮南出击的姿态。这更增强了关羽取得胜利的信心。在襄樊之战中,孙权一面在淮南佯动,一面又将吕蒙以养病的名义撤回,派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代替。陆逊在上任后,给关羽写信,在信中对关羽阿谀奉承,并且表达了自己想要依赖关羽的心理。这一切,都让关羽放松了警惕。

在关羽因为襄樊前线战事紧张,把一部分防备东吴的兵力抽调前线的时候,东吴对荆州的军事行动开始了。吕蒙派手下白衣渡江,轻易地突破了关羽的江防。守卫公安、江陵两座军事重镇的傅士仁和麋芳也束手归降。

在前不能击破曹军,夺取樊城,后被东吴袭击,根据地被夺的情况下,关羽率军而回。但是他部下的家属都在江陵,被东吴所获并给予优待,关羽的军队失去了战心,纷纷离散。关羽只得走保麦城,不久在逃往蜀中的路上被东吴伏兵擒获,随即被杀。

二、 孙权选择攻打荆州的原因。

襄樊之战中,关羽的败亡是曹操和孙权夹击的结果。如果没有孙权撕毁盟约,袭取荆州,关羽是不会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的。这是因为关羽手下有一支精锐的水军,他可以封锁汉江,割裂襄阳和樊城的联系。即便是关羽无法打退徐晃的援军,他依然可以夺取包围夺取位于汉水以南的襄阳。曹军虽然兵力众多,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襄樊前线的曹军士气低落,只能穷于应付关羽的攻势。曹操评价当时的襄樊前线,如同战国时代乐毅伐齐时那样的危险。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孙权不去袭击荆州,关羽将在襄樊前线和曹军进入长期相持状态。曹操的后方已经出现多次动乱,再加上自己重病缠身,形势将会十分危险。

但是,孙权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调转枪口,把矛头转向了关羽。这个选择是孙权和吕蒙长时间谋划的结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占有荆州是东吴既定的战略。在孙权接管东吴后,鲁肃就向孙权进献了《榻上问策》的战略方案。主要内容是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在赤壁之战后,东吴夺取南郡,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方案。但是,刘备的势力盘踞在荆州的江南四郡,他们不被孙权吞并,让孙权难以处置。

于是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幻想刘备以此为跳板夺取益州后,可以将全部荆州归还。可是刘备为了《隆中对》的战略,根本无意归还荆州。在湘水之争后,双方平分荆州,可使得孙权用和平手段索还荆州的愿望落空,埋下了武力夺回荆州的伏笔。

其次,是孙权在淮南方向上的攻势受阻。由于孙权的根本地区在东吴,所以他对淮南方向上的安全十分重视。在赤壁之战后,孙权没有随同周瑜攻打长江上游,而是亲自率军攻打淮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权死死盯着曹操在淮南的战略要地合肥不放,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最后,曹魏居然迁移了合肥来躲避孙权的攻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权对淮南方向上的重视。

可是,让孙权十分失望的是,尽管他用尽了办法,也无法攻下合肥,突破曹魏的淮南防线。尤其是在湘水之争后,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却被张辽等人的七千人马击败。这使得孙权失去了占领合肥的信心。在此之后,孙权把目光转到荆州方向上来,企图用武力夺回荆州,完成自己全据长江的战略。

第三,关羽在上游对孙权的威胁太大。孙权的战略观是十分模糊的、短视的,这与他的性格和格局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当时曹操独大,孙权和刘备弱小的情况下,孙权和刘备联合共抗曹操是双方唯一正确的出路。但是,在孙权的眼中,曹操和刘备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他不能看到哪个势力占上风,采取了联合弱者打击强者的策略。

在刘备的势力处于弱小状态的时候,孙权和刘备的关系融洽,两者联盟共抗曹操。可是随着刘备的势力日益扩大,孙权对他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他慢慢地把刘备的角色转变成了敌人。为了自身的安全,他对上游的荆州志在必得。

再加上刘备派驻荆州的关羽军事能力突出,但是性格高傲。他根本看不起东吴君臣,把他们都视为江东鼠辈。这日益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平日里双方摩擦不断。在鲁肃时期,尚可以进行调解。等到鲁肃去世,这些矛盾就无法调和了。孙权面对关羽的摩擦,感到如同芒刺在背,认为关羽有兼并自己的意图。因此为了自己的战略安全,他决心武力夺取荆州。

三、 如果孙权联合关羽北伐的结果。

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孙权已经在淮南前线调动兵力,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这使得关羽在进攻襄樊期间,曹操不能调动合肥的张辽等部前往救援。这为关羽的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曹操只能派于禁、庞德率领三万人马前往襄樊救援,被关羽一举歼灭。在此同时,淮南的曹军只能袖手旁观,无法出动。

不过,曹操不抽调淮南的曹军,是有着他的考虑的。淮南方向上曹军的主力是张辽所部,这支军队长期和东吴交战,并且多次给了吴军以沉重打击。尤其是在孙权亲自率领十万人马进攻的那一次,孙权在逍遥津之战中险些落入张辽之手。经过这一场战斗,张辽给孙权的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在此之后,孙权基本上停止了向合肥的进攻。东吴对于张辽也十分惧怕,连小孩啼哭都用张辽的名字来吓唬。孙权更是在多年后,听说张辽生病,还警告部下说,张辽虽病,依然是不可抵挡的,大家要小心对待。曹操就是利用张辽对东吴的威慑力,才把他放在合肥,阻击吴军的北上。

如果当时孙权不采取偷袭荆州的策略,而是遵守孙刘联盟,配合关羽的攻势,对淮南发动进攻,整个历史的形势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淮南方向上,而是在关羽的襄樊方向上。这是因为有张辽守卫合肥,孙权和他的部下对张辽有惧怕之心,是根本无法攻克合肥的。他们的作用,只不过是牵制住张辽的军队不去增援襄樊而已。

在历史上,张辽的军队也没有去增援襄樊。他们一直被曹操派驻合肥,始终防备着东吴的进攻。直到孙权向曹操称臣,并且出兵偷袭荆州,张辽的军队才被曹操调往襄樊参加解围。但是,这个时候关羽已经撤军了,张辽没有能够赶上参战。因此,孙权十分攻打淮南,对战役的结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不过,虽然孙权不能在淮南突破,但是他没有去偷袭荆州,则会对关羽的襄樊前线产生影响。在当时,关羽在襄樊前线已经取得大胜,在形势上掌握了主动权。曹操甚至想要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是他的部下建议可以利用东吴来夹击关羽,并且孙权的降书正好送到,曹操才改变了主意。

由此可见,如果孙权不撕毁盟约,为曹操火中取栗的话,曹操在襄樊方向上的处境是十分困难的。不过在当时,关羽的形势也日趋不利。这是因为在他水淹七军的时候,没有趁势夺取樊城,使得自己的主力被牵制在樊城之下,无法扩张战果。而曹操闻讯带兵赶回关东,将手下的主力紧急派给徐晃,让他带领解围。

在当时的前线,曹军调集了二十六个军以上的兵力,这个兵力要远远超过了关羽的兵力。由于双方的兵力悬殊,使得关羽陷入苦战,步步败退。在此时,关羽已经失去了占领樊城,突破曹军援军的机会,最终只能撤退。不过,由于关羽手中拥有的水军,他依然可以封锁汉江,夺取襄阳。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场战役的最后结果就是关羽封锁汉江,占领襄阳。这样一来,关羽所占领的荆州就增加了至少五百里的纵深,并且和蜀中多了一条汉水交通线,通过上庸联络汉中。关羽的荆州将立于不败之地,再也不受曹操和孙权的威胁,孙权想要以武力夺回荆州的设想将化为泡影。

结语: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给曹操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为此,曹操企图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但是在接下来的荆州之战中,孙权出兵袭取荆州,使得关羽败亡。孙权的这个举动,破坏了孙刘联盟,给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孙权配合关羽北伐,在淮南发动攻势,并不能对战役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这是因为曹操一直防备孙权的进攻,在战役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调动合肥的张辽去救援樊城。有张辽在合肥镇守,东吴是不可能突破曹魏的淮南防线的。

不过,孙权虽然不能突破淮南防线,他也不会去偷袭攻打关羽的荆州。这样后方稳固的关羽将没有后顾之忧,他在襄樊前线会更加挥洒自如。虽然随着曹军主力的到来,关羽不能占领樊城,但他可以用水军封锁汉水,夺取襄阳。关羽的荆州形势将获得极大的改观,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为了他全据长江的战略,他最终发动了荆州之战。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而是派吕蒙陆逊趁关羽水淹七军时出兵合肥,曹魏会被灭亡吗?

如果孙刘联盟足够坚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全力配合,派吕蒙、陆逊攻打合肥,曹魏会不会由此灭亡呢?

我们知道,历经两年多的汉中之战,以刘备方惨胜而结束,曹操率军退回长安。为配合汉中之战,关羽在219年发动了襄樊之战,战争初期,关羽进行得很顺利,围了襄阳、樊城,利用八月份天降大雨,关羽凭水军优势,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俘虏了于禁三万余人,樊城因大水围困,也岌岌可危。襄樊一带人民也纷纷响应关羽。曹操害怕在许昌的天子有危险,一度商议欲迁都,被司马懿、蒋济等人劝止,认为关羽取胜,孙权必不满意,不如将江南封给孙权,劝说他攻打关羽。曹操就派徐晃率先锋军支援襄樊曹仁,后序增援部队也会陆续跟进。徐晃军知道关羽军正盛,也不敢直接与关羽军交锋,只是采取逐渐递进步步为营的办法,一步步逼近关羽军和樊城。关羽军因围困了襄阳、樊城,又要对抗外来援军,还要安抚于禁降军,兵力不足,粮草紧张,开始陷入被动。他要求在上庸的刘封、孟达派兵援助,不想竟被二人拒绝。这时孙权为预谋夺荆州,暗向曹操示好,请求曹军配合正面攻击,同时做好保密工作。曹操为了鼓舞被围城内士气,促使关羽早早撤军,就让徐晃用射箭的方式,将孙权要袭击荆州这一消息告诉了城内守军,和关羽军。城内守军自然士气大振,关羽得到消息则犹豫不决,不想就此到手的鸭子再飞走。在徐晃进逼,樊城内守军反击的情况下,关羽只好退走,但因关羽水军船只封锁江面,襄阳与樊城之间仍无法沟通。这时南郡失守的消息传来,关羽赶忙撤围去救荆州,曹军并不追赶。由于吕蒙、陆逊不动声色袭取了荆州,善待荆州军家属,致使荆州军人心涣散,半路纷纷逃走。在吕蒙、陆逊的密谋下,等待关羽的也就只有败亡了。

那么如果孙权不倒向曹操,而是派吕蒙、陆逊攻打合肥会怎样呢?早在汉中之战前后,刘备与孙权湘水划界,孙权再无后顾之忧,趁刘备拖着曹操主力,孙权于215年亲率十万大军,过江北攻打合肥、皖城。这时在合肥、皖城守卫的曹魏军仅有七千多人。孙权大军准备充足,士气旺盛,志在必得,马上就攻破了皖城,向合肥进发。守合肥的张辽、李典、乐进,按曹操事先安排,由张辽、李典出城作战,乐进守城。张辽选出了八百敢死队,乘孙权军不备,发起猛攻,直冲孙权大营。八百敢死队横冲直撞,直杀得江东军东逃西躲,哭爹叫娘,一下子就溃散了。张辽等冲到孙权大旗下,孙权在护卫保卫下快速登上山顶,才躲过一劫。在弄清曹军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孙权大军重重包围了张辽等人。张辽率领敢死队,毫不畏惧,最终奋力杀出了重围,安全回到了合肥城。张辽率敢死队的一阵冲杀,打击了江东军的士气,振奋了守城将士的军心。接下来,因合肥城高坚固,防御充足,守城曹军齐心,孙权率大军围攻合肥十余日,也没能攻破。无奈之下,孙权只好率军徐徐撤退。在逍遥津,张辽看到孙权军队大部分过桥到了南岸,就趁机率军追击,以分兵破桥的方式,大败北岸的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点活捉孙权。孙权蹴马趋津,飞马跨过断桥,才得以逃脱。经此一役,曹魏不仅解了合肥之围,还狠狠打击了孙权军。张辽威震江东,让东吴闻风丧胆,就连江东夜哭的小儿,一听说张辽来了,就立即止哭,这就是张辽止啼的典故由来。东吴经过此次合肥之战,在心理上对曹魏有了一种畏惧阴影。让东吴也深刻认识到,无论步兵还是骑兵,东吴军远远不是曹魏的对手。因此以后的孙吴,基本上再没有主动进攻过曹魏,就是后来的陆逊对曹魏的所谓四次北伐,也从没离开过江东半步,深入曹魏地界,去主动进攻曹魏的。

从以上种种情况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如果孙权不偷袭荆州,而是派吕蒙、陆逊进攻合肥,两国同心合力共击曹魏的话,其最终结果,可能关羽取得的战果更大,也许能攻取襄阳、樊城,控制汉水,打通与汉中水路的捷径。但吕蒙、陆逊很难攻克合肥,只能无功而返。要说能否灭掉曹魏,那就更是异想天开了,毕竟曹魏实力虽受挫,依然强过孙刘,更何况曹操统率大军还在后面压着阵呢。

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而是派吕蒙陆逊趁关羽水淹七军时出兵合肥,曹魏会被灭亡吗?

219年的曹操,特别倒霉,连遭重挫。焦头烂额之际,曹操甚至考虑过将天子迁离许都。

如果孙刘继续保持合作,这大约是最接近胜利的时刻了。

倒霉透顶,连遭重挫的曹操

从218年十月开始,曹操就特别倒霉。

218年三月刘备攻汉中,曹操原本是能够应对从容的。

曹洪、徐晃、张郃,接连挫败了刘备军,使汉中战场维持稳定。

而曹操本人也于218年九月到长安治军,集中力量,随时准备入援汉中。

然而,十月时,风云突变。

为了准备汉中之战,曹操在宛城等地征发了繁重徭役。

宛城守将侯音利用南阳吏民对繁重徭役的不满,发动叛乱。

尽管曹仁攻陷宛城,斩杀侯音,镇压了叛乱,但是,宛城残破,使荆州战线更为空虚,同时,曹操入汉中作战的准备被打乱。

219年开始,曹操更加倒霉了。

正月,汉中战场,夏侯渊居然战死,汉中战局急转直下。

随后,曹操匆忙亲自率军抵达汉中,但因准备不足,仅仅相持了两个月就退兵了,汉中丢失。

七月,关羽发起北攻襄樊之战。

于禁率军支援樊城,与关羽作战。

原本,曹军不落下风,庞德甚至射中过关羽前额。

然而,八月,山洪暴发,于禁等七军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全军覆灭了···

随即,陆浑又爆发孙狼起义,“群盗”打着关羽的旗号,遥相呼应,许都以南,多陷入混乱之中。

连续遭遇重大挫折,曹操一时陷入焦头烂额、捉膝见肘的窘境之中。

捉膝见肘的曹操

由于于禁七军灰飞烟灭,曹操的兵力一时捉膝见肘。

曹操的大批军队,本随曹操参与汉中之战,此时退出汉中,远在陈仓、长安等地,又承担了迁徙汉中、武都氐人口的任务,远水难解近渴。

在于禁军团覆灭后,自襄樊到许都之间,已经陷入混乱。

正如满宠所说:如果曹仁不能坚守樊城,“洪河以南,非国家所有”,关羽可以直接威胁许昌。

而在这条线上,能够抵抗关羽的,除了被围于樊城、襄阳的数千兵外,就只有徐晃所部了。

而徐晃所部,多为新兵,对付关羽没有十足的把握。

捉膝见肘之际,曹操甚至考虑过将天子迁离许都。

司马懿、蒋济极力劝阻,并指出:应该拉拢孙权,一旦孙权袭关羽,形势可以逆转。

曹操采纳其策,拉拢孙权。

在与孙权形成合作后,曹操得以从兖州、豫州、合肥调张辽等人驰援。

显然,无论是曹操还是司马懿,都认为:只有争取孙权的合作,才能比较稳妥地应对关羽。

可见,如果当时的孙权继续坚持孙刘联盟,出兵北伐,天下形势显然又是完全不同的状况。

那么,孙权如果真的北上进攻,形势又会如何呢?

吕蒙的分析

当时的孙权,面临两个选择:趁机北伐,夺取淮南、徐州;或背刺关羽,“全据长江”。

吕蒙对此作了分析。

吕蒙认为:现在的曹操捉膝见肘,无瑕顾及江东。如果我们此时北上,自然能够攻克。然而,徐州地势陆地相连,是骁骑驰骋的地方!今天咱们偷下徐州,将来曹操必然来争夺。到时候,我们就是投入7、8万人也未必能守得住!

因此,孙权最终放弃了趁机北上的企图,转取袭关羽的方略。

吕蒙的分析,事实上回答了“如果孙权北伐”的后果。

这是一个精当的分析,他看出了曹操的真正实力。

不容低估的曹操实力:北上机会不大

依吕蒙的分析,趁机北上,夺取淮南,乃至徐州都不难。

实际上,考虑到合肥之战时孙权军的表现,如果曹操不调张辽等部西去,孙权还真不一定能捞到什么好处。

当然,吕蒙的高明之处在于:正确评估了曹操的实力。

吕蒙提到,即便孙权趁机夺取了徐州,曹操也必然再来争夺,而且,一旦曹操来争,孙权也难以守住胜利果实。

显然,吕蒙看出,即便曹操连续倒霉,但要争夺中原,曹操仍然拥有优势。

曹操确实捉膝见肘,但他的捉膝见肘,是一时的,就实力而言,曹操依然占据优势。

当时,在邺、长安,仍然聚集了较多的曹军步骑。

只不过,一则“远水难解近渴”,二则不适合在水网地带作战,他们一时帮不上大忙。

然而,如果是逐鹿中原战场,一旦邺、长安的军队加入,曹军步骑依然拥有相当优势。

历史上,南方政权北伐,一举控制黄河以南,但北方政权发起反攻,直接将战线退到淮河,乃至长江的事情举不胜举。

曹操不是没有实力,只是节奏乱了,气喘吁吁而已,一旦曹操缓过劲来,依然拥有雄厚的实力!尤其是其骑兵力量,更使其在中原地区具备难以克制的优势!

实际情况:曹操的优势比吕蒙估计的还强

后来的战事表明,曹操的优势,比吕蒙估计的还要强。

张辽等部奉命驰援襄樊前线。

然而,张辽等部还未抵达,徐晃就单独击败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

也就是说,如果孙权选择北上,恐怕很快就会遇到奔驰回去的张辽等老对手。

如此,恐怕连能否“趁虚而入”都成问题了。

仍然是最佳、最后的机会

即便孙权北上,要讨灭曹操也是机会不大的。

然而,即便机会不大,这仍然是孙刘可能获得的机会中,机会最大的一次。

此时联手北进,比后来诸葛亮、姜维、诸葛恪等人苦哈哈的北伐机会还是大多了!

此时,仍是东汉时期。曹操控制的朝廷中,仍然有大量反对曹操的人士。

仅在汉中之战、襄樊之战期间,曹操后方就爆发了许都之变、侯音起事、魏讽袭邺之图谋、孙狼起事。

如果孙权北伐,反曹的声势更大,类似的突发时间只会越来越多。

这些突发事件,虽然看起来充满冒险,机会不大,但是,许多发生于曹操统治中心,一旦有1、2个成功,对曹操将产生致命威胁!

这种情况下,孙刘联手,虽不能一举讨灭曹操,但取得汉中之战一般的局部胜利,继续缩小孙刘联军与曹操的实力差距,为以后的竞争争取更有利条件还是可能的。

能进一步削弱曹操,以后曹孙刘再争夺天下,大家都有机会。

然而,孙权选择了“背刺”,虽然“全据长江”,稳固了在长江以南的割据统治,但是···再也没有逐鹿中原,一争天下的机会了。

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而是派吕蒙陆逊趁关羽水淹七军时出兵合肥,曹魏会被灭亡吗?

从当时的总体形势来看,曹操占据中原富庶之地,又劫持汉帝,自谓汉室正统,从占据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一家独大。吴、蜀只有联合抗曹才有生存的出路,这是大势所趋。这一点诸葛亮看的很准,所以他一直致力于两家联合结盟对付曹操。东吴只有鲁肃看到了这一点,就连周瑜也是目光短浅,抗曹打响之前还窜掇孙权软禁刘备,孙权因惧曹操未予采纳。东吴的谋士将领都缺乏战略眼光,看不到东吴的危机所在。因此才敢背信弃义,背后偷袭关羽。事后,孙权才害怕了,只得向曹魏低头称臣。假若曹、刘通款结了盟,孙权岂不危矣!夷陵之战后双方都悔不当初,孙权主动遣使到白帝向刘备修好,刘备应允。后来诸葛亮完成这一使命,此后,吴、蜀不再为利益之争互损,双方比较珍惜双边关系了。这说明了孙权对偷袭荆州也颇有悔意。假若当年关羽北伐之时,东吴出兵合肥,刘备出兵汉中或陇右,是必会削弱曹魏很大实力,陇上诸郡已非魏国所有了。孙权攻取合肥也会有所作为,徐晃进攻关羽胜负的天秤,就倒向关羽一边。此时,天下大势也许能够重新勘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