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后中,哪个命运最悲惨?
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也就是《还珠格格》里那个让容嬷嬷给紫薇扎针的皇后,我觉得是最悲惨的。
因为她不仅被那个时代的人黑,还要被后世的作家黑,甚至还被搬上了荧屏,被全天下人唾骂。记得容嬷嬷给紫薇扎针那一集放完后,饰演那拉氏皇后的演员家的窗户,还被人家扔石头砸碎过。
那么皇后那拉氏,在历史上,是否就真的这么讨人厌呢?为什么说她在历史上的下场也是最悲惨的呢?这就要问问乾隆老爷子了。
一、那拉氏最初和乾隆的感情还真不错。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那拉氏就已经过门了。不过当时乾隆的正福晋是富察氏,也就是所谓的白月光。那拉氏则是乾隆的侧福晋,也就是小老婆的意思。
等到乾隆登基以后,好歹是一起苦过来的,所以在富察氏被封为皇后之后,那拉氏也被封为了娴妃。娴妃的娴字,是有考究的,指的是安和恬静的意思。由此可见,那拉氏本人还是比较温顺的一个女子。
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乾隆同时提拔后宫的三位女子。其中病重的高氏被封为皇贵妃,而娴妃和纯妃都被晋封为贵妃。
按道理说高氏地位比娴妃要高,可是两天后,高氏就去世了。这等于是给高氏冲个喜,结果高氏给高兴坏了。
所以后宫之中,除了富察氏皇后以外,那就是娴贵妃和纯贵妃地位最高了。可是到了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也去世了,娴贵妃和纯贵妃一时间,成为了皇后的热门人选。
在一番犹豫以后,乾隆决定让娴贵妃往前再走一步,成为皇贵妃统领后宫。等到富察氏皇后丧期满三年后,再提拔她为皇后。
由此可见,在乾隆的后宫里,除了富察氏皇后外,就数那拉氏最受宠了。在乾隆十五年,那拉氏正式被乾隆册封为皇后。
二、皇后那拉氏和乾隆,也有过一段蜜月期。失去富察氏皇后以后,乾隆并没有百无聊赖,他对那拉氏显然还是非常不错的。生活中逐渐让那拉氏取代了富察氏的地位。
自打确立那拉氏为皇后以后,不管乾隆是南巡也好、祭祖也罢,甚至在木兰秋闱的时候都会带上那拉氏,这波狗粮给旁边人撒的,旁若无人啊!
乾隆十七年,那拉氏怀孕以后,乾隆特地赏赐了那拉氏一盆石榴花盆景,预示着多子多福的意思。此后那拉氏果然生了个儿子叫永璂。
虽然永璂是乾隆的皇十二子,但是他是皇后的儿子,所以也就成为了乾隆的嫡子。而乾隆此前的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全都早逝,因此永璂这个时候成了乾隆唯一的嫡子。
这要是换在明朝,那那拉氏都得横着走。为啥?明朝是嫡长子继承制,不管嫡长子是不是个呆子,都会让他来做接班人。
可惜他们生活在清朝,清朝可没有这个规矩。皇帝都是看哪个儿子顺眼,才会让哪个儿子来做自己的接班人。
生下永璂没多久,那拉氏又怀上了!由此可见,乾隆是真的喜欢那拉氏这个皇后。乾隆十八年,乾隆又赏赐了那拉氏一件玛瑙三多花插,依旧还是多子多福的意思。这次那拉氏给乾隆生了个女儿,恰好凑了一个好字。
三、怀疑两个孩子的夭折,改变了那拉氏的心情。那拉氏的女儿降生后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小姑娘就夭折了。这让那拉氏非常伤心,好歹她还有一个大儿子作为寄托。
在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也就是那拉氏的女儿去世8个月后,那拉氏又给乾隆生了个儿子皇十三子永璟。
此后那拉氏把永璟当成了个宝一样看待,乾隆也爱如珍宝。可惜两年以后,永璟也夭折了。再加上半年前那拉氏的生母也去世了,这一系列打击,对那拉氏来说实在是太重了。
我认为原本温顺的那拉氏,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生离死别后,也逐渐开始变得聒噪不安,这才会酿成后来的错。
四、一把剪刀,断送了那拉氏的未来。自从立那拉氏为皇后以后,乾隆出巡总是会带着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这一年,他依旧带着那拉氏下江南,这也是乾隆第四次下江南。
本来一切都很正常,甚至在二月十八日白天,乾隆还给那拉氏送去了不少吃的。可是在十八日晚上,情况就变了。
乾隆在晚膳的时候,第一个给令贵妃赐菜,却把皇后那拉氏给忘了。这件事非同小可,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都不敢问。
因为平日里乾隆都是第一个给皇后赐菜,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可次序非常重要。原来当天晚上,乾隆已经命人把那拉氏给扭送回宫了。
这天晚上,肯定是发生了什么。按照史料记载,这天那拉氏和乾隆发生了争吵,于是便拿起了剪刀剪断了自己的头发。
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乾隆谕旨
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在清朝却是大忌。而且看在乾隆跟前随便动刀子,这也是死罪。所以那拉氏是因为先争吵、后剪发,这才跟乾隆闹掰的。
总结:不废而废的皇后,你说悲惨不?两个人到底吵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那拉氏被遣送回宫以后,基本上就等于是被废了。
乾隆并没有明面上说要废了那拉氏皇后之位,但是他命人夺走了那拉氏娴妃、娴贵妃、皇贵妃、皇后四份册宝,等于就是把那拉氏给一撸到底的,甭说皇后了,连娴妃都做不成了。
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只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承办。---乾隆谕旨
一年以后,那拉氏郁郁而终。这个时候乾隆居然声称那拉氏是福分浅薄,而且还将那拉氏以皇贵妃的礼节下葬,实在是有些太过分了。
如果你要废了人家,那直接就挑明了。既不废了那拉氏,又要把她按照贵妃的礼节下葬,这是想要干啥呢?侮辱人吗?可怜的是,失去母亲作为依靠的永璂,最后连个爵位都没有,只活了25岁。直到嘉庆上台后,才给永璂追封了个贝勒。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朝的皇后中,哪个命运最悲惨?
应该是乌拉那拉氏吧,也就是乾隆的继后,其实按照他生孩子的数量来看,也不是很不受乾隆待见的,或者他和乾隆确实有过花前月下,但是因为某种关系,导致了她的失宠,从而开始了悲惨的人生。
清朝的皇后中,哪个命运最悲惨?
婉容,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
清朝的皇后中,哪个命运最悲惨?
在清朝的29位皇后中,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命运最为悲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是蒙古正蓝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赛尚阿曾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父亲崇琦亦官至户部尚书。
虽然清王朝从建立政权起,便立下了“旗人不得列鼎甲”的规矩,但是阿鲁特氏家族却一直有着勤学好读的家风。甚至数代中还有考取举人的旧例,因此阿鲁特氏家族又有“科举世家”的美誉。
阿鲁特氏的生母是顾命大臣郑亲王端华的女儿,其家族亦十分显赫。
在阿鲁特氏小的时候,受家风影响,贤静淑慧的她便对诗词经史有着常人所不及的悟性,这让身为父亲的崇琦欢喜不已。于是亲自教授她读书习字,而她也受其影响,不仅能把唐诗倒背如流,字写得尤其漂亮。更让人惊叹的是她还能左手写大字。
同治十一年,19岁的阿鲁特氏在诸多秀女中脱颖而出,被选为正宫皇后。
其实,阿鲁特氏能被选为正宫皇后,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阿鲁特氏颇有姿容,且“气度端凝,不苟言笑”,再加上文化素养高,人又文静贤淑,因此在当时被满蒙旗人视之为凤女。
崇琦于同治三年在殿试中一举高中状元。虽说按祖制不该有这种情况,但是考虑到崇琦的状元是慈禧钦点,因此他们便打破祖制,以“只论文章,不分旗汉”为由,还是把崇琦点为了状元。而崇琦也因此成为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试汉文唯一旗人状元。因此状元之女嫁给皇帝,这本就是一桩和美之事。
此外,阿鲁特氏还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如此种种,阿鲁特氏无论从自身条件,还是家族背景来说,她都应该被选为母仪天下的正宫皇后。
果然,一切都如大家所料。尽管两宫太后在为同治择选皇后时有歧义,但是同治最终和慈安太后意见相同,因此阿鲁特氏就被钦定为了正宫皇后。
(同治)
要说起来,清朝的皇帝大多还在做亲王的时候,就已经迎娶了嫡福晋,因此他们立的皇后要不就是曾经的嫡福晋,要不就是从嫔妃中择选。而正儿八经的皇帝大婚在同治之前一共也只有过两位,就是顺治和康熙。
所以,同治的大婚庆典操办得奢华隆重,并且按祖制,阿鲁特氏需由大清门被抬入皇宫。
由于与天子联姻,崇琦也父以女贵,不仅受封为三等承恩公,阿鲁特氏的继母瓜尔佳氏也得封一品夫人。其家族亦被抬旗为满洲镶黄旗,一时家族显赫无比,而崇琦更因是天子的老丈人而官运亨通。
普天同庆自然是喜气洋洋,但是有一个人并不高兴,那就是慈禧。
此时的慈禧心里颇有些不满,因为她养的儿子居然和慈安一条心,这让她觉得脸上颇无光彩。
说句实话,当时在选皇后时,慈禧看中的是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
在慈禧看来,富察氏姿色俏丽,风流多情,颇有她年轻时的模样。
此外,富察氏才14岁,显然比阿鲁特氏更容易摆布。
当然,之所以不愿意选阿鲁特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外祖父郑亲王曾与肃顺等人联合起来反对过她。
然而一向忠厚不喜争执的慈安却认为富察氏举止轻佻,心机深重,若是让她做了皇后,后宫必然硝烟四起。
再加上慈安膝下无子,对同治一直视为己出,疼爱有加,所以她不肯在同治的婚姻上有所差池,这才和慈禧有了争端。
原本,慈禧认为儿子会和自己一条心,自然也会听从自己的建议,没想到从不违拗慈禧的同治居然听从了慈安的建议,把阿鲁特氏选为了皇后。不过为了安抚慈禧,同治把富察氏封为了慧妃。
这件事让慈禧恼怒不已,又不便发作在同治身上,所以才嫁入宫中的阿鲁特氏,就成了她的眼中钉肉中刺。
同治和阿鲁特氏在婚后非常恩爱,两人的感情很深厚,再加上阿鲁特氏知书达理,对慈禧和慈安都非常孝顺,按说这是大清之福。
(慈安)
可是慈禧却不让同治和阿鲁特氏同房,并要求他多亲近被冷落的慧妃,除此外还安插眼线在同治和阿鲁特氏的身边,时刻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慈禧的横加干预,让同治和她的矛盾愈发尖锐。而年轻气盛的同治由于不肯屈服于慈禧,干脆住到了乾清宫,再也不肯踏入后宫半步。
同治的反抗被慈禧看作是忤逆她的举动。并且慈禧还认为同治之所以敢这样做,都是受了阿鲁特氏的挑唆。所以她对阿鲁特氏不仅没有好脸色,而且还百般挑剔,常常在下人面前使她难堪。
相比慈禧的恶劣,慈安对阿鲁特氏则慈爱得多。她不仅对阿鲁特氏多有关心,还怕她在宫中寂寞,偶尔喊她叙话消磨时间。
这一切让慈禧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愈发容不下阿鲁特氏。
不曾想,久居乾清宫的同治,在同治十三年的时候却因感染天花病倒了。
听说同治病重,阿鲁特氏担心不已,由于慈禧禁止她接近同治,她只能寻找机会探视同治。
不久后,阿鲁特氏还真寻到了机会,于是她悄悄来到养心殿,看着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同治,不由悲从心来。
同治见她满脸泪痕,免不了要问缘由。
阿鲁特氏便将慈禧平日对她种种向同治哭诉,谁知她的话却一字不漏地落到了立在外门的慈禧耳中。
暴怒之下的慈禧,直接冲进来抓住阿鲁特氏又打又骂,扬言要对她施杖责之刑。
杖责在后宫之中,主要是针对犯错的太监宫女,才有的刑罚。
现在要用在一国之母的身上,这对阿鲁特氏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于是阿鲁特氏只得请求慈禧,表示自己好歹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希望她能顾忌下自己的脸面。
没想到这话又戳中了慈禧的隐痛。因为慈禧进宫的时候,只是个贵人,没有资格走大清门,而是和其他嫔妃一样走的是神武门,所以慈禧认为阿鲁特氏是借机嘲笑她。
另外,清朝祖制也有规定,就是“非大清门入者,不能处置大清门入者”。
这让专横跋扈的慈禧更是恼怒,于是扯着阿鲁特氏的头发就往外拖。
就在众人乱作一团时,又惊又气的同治居然昏了过去。
(慈禧)
见此,这才罢了手。
同治驾崩后,慈禧为了能继续垂帘听政,不顾大臣反对,把醇亲王奕譞才4岁的载湉过继给咸丰帝,并让他登基称帝。
这样一来,慈禧依然能以皇太后的身份继续垂帘听政,但是成了载湉寡嫂的阿鲁特氏的皇后之名就显得不伦不类。由于从小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极注重名节的阿鲁特氏,很觉得受了羞辱。
于是,原本就觉得在后宫再无立足之地的阿鲁特氏为了保全自己最后一点尊严,只得绝食而死。
阿鲁特氏去世不久,天下大旱,有个叫潘敦俨的御史就给慈禧上了一道奏折,提出:“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意思是说阿鲁特氏自杀而死是节妇的表现,应该和平民一样受到大大的表彰,并成为百姓学习的节妇典范,这样才能风调雨顺。
谁知慈禧看了奏折后,心中不快,嫌潘敦俨多事。所以不久后,她便下旨,革去了潘敦俨的官职。
(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清朝的皇后中,哪个命运最悲惨?
一般来讲,王朝倾塌之际,末代皇后的命运都好不了哪儿去,而清末皇后郭布罗.婉容自然也不例外。
郭布罗.婉容应该不仅是清朝时期,命运最为悲惨的皇后,即便放在数千年封建王朝的岁月当中,倘若要比惨的话,她至少也能够跻身到前五。 十六岁那年,当她踏入皇宫的那一天,心怀憧憬的婉容,原本以为这一刻,自己算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然而她却根本不会想到,那扇看似辉煌无匹的朱红大门,其背后等待着自己的,将会是多么悲催、狗血的剧情。
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大婚的当天,皇帝的身边还站着另外一个女人——额尔德特.文绣,她是前一日,赶在自己前面入宫的。
明明是帝后大婚,却偏偏有种小三的感觉,看着旁边毫不示弱的淑妃文绣,婉容的心里泛起了一阵恶心。 然而,更令人恶心的事儿还在后面,新婚当晚,婉容就被放鸽子,独守空房,原因令人很难以启齿——老公不行。溥仪后来回忆这段时:
“在新婚的这一天,我感不到这是一种需要,婚后我和婉容的婚姻也不正常,至于文绣和伪满洲时娶的另外两个妻子,纯粹是我的摆设,这四个妻子全过的守活寡的日子。”
女人如花,爱情便是滋润这朵鲜花的养分,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女人绝望的坟墓。
文绣看穿了结局,最终奋力逃出了这所牢笼,而婉容没有挣脱的勇气,只得眼睁睁被一点点耗尽青春和希望…… 愁苦,郁闷让婉容亟需一个可以排遣的发泄口,在太监、宫女们的撺掇下,婉容学会了抽鸦片,短暂的迷失让她忘记了眼前的愁苦,而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让她越陷越深,烟瘾也越来越大。
原本,绝望的她想一直麻醉自己,就这样,在这个活死人牢笼之中,让自己彻底沉沦下去。
然而,她却没有料到,自己竟然会收获一段恋情,虽然这场爱恋,被后人形容为不齿的出轨。
但也有不少人觉得,婉容的这次出轨,非但不应该谴责,更多的应该是同情。
即便她贵为皇后,毕竟也是一个正常的女人呀。生活已经鞭挞得她体无完肤,一个已经扭曲了的灵魂,突然有一点儿正常的男女想法,为什么要和溥仪一样,站在道德的高地,对其无情抨击呢?
两个保护不了她和孩子的男人原本在紫禁城内,四周不是太监便是宫女,婉容能够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然而,后来皇室被冯玉祥赶出皇宫,太监、宫女们作鸟兽散,婉容也跟随溥仪一起,开始了漂泊的日子。 这日子一直持续到溥仪最终踏上了日本人的贼船,去了长春。
对于溥仪没有子嗣的事情,刚开始日本人以为问题在婉容身上,因此想要替溥仪换一个日本女人,以后生下一个带有日本血统的子嗣。
但对于废后之事,溥仪总是不上心,这就使得日本人开始在婉容身上打起了主意。
随后日本人收买了溥仪身边的男仆祁继贵,令其利用自己能够进出内宫的便利,通过嘘寒问暖,一步步博得婉容的好感。
从来没有品尝过爱情滋味的婉容,早先被溥仪的冷漠伤透了心,如今突然遇到一个知心人,便很快被眼前这个甜言蜜语的祁继贵趁虚而入。
随后,两人奸情被人揭发,祁继贵在日本人安排之下跑路,只剩下婉容一人承受着溥仪的盛怒,大怒的溥仪,随后再也不愿理睬婉容。
而被溥仪冷落,被祁继贵这个渣男抛弃的婉容,最终开始破罐子破摔,后来又和男仆李体越好上了。
等溥仪获悉之时,婉容已经怀有身孕,他虽然愤怒异常,但家丑不可外扬,溥仪最后悄悄给了李体越一笔钱,打发其离开。
而对于婉容后来生下的孩子,恼羞成怒的溥仪最后令侍卫将她扔入锅炉内,烧死了。
此时的婉容,已经和活死人差不多了,整天面对着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一个杀了自己孩子的丈夫,自己什么也都做不了,反抗不了,那悲催的心情,可想而知。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毁了自己。
凄然离世日本投降之后,伪满洲国头脑们纷纷逃亡,身体羸弱的婉容也由仆人背着,一路随溥仪等人追随关东军向东逃亡。
8月19日晚,准备逃亡日本的溥仪,在大栗子沟丢弃了婉容等皇室家眷,急匆匆而去,而这些皇室之人,最终走投无路,被我东北民主联军俘获收容。
被收容的婉容此刻状态非常差,经常烟瘾犯起来时,寻死觅活。
“一犯烟瘾,她就连翻带滚,又哭又叫,甚至把衣服、被褥都撕成布条,精神很不正常。”
1946年6月,婉容在一个清晨凄然离世,当时,她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在旁。随后狱中的几个犯人用炕席裹了这位皇后的尸身,将其抬到了监狱东墙外的水沟旁边放置。
当天监狱领导在监狱内凑了几个木床板,与犯人们一起钉了一口简陋的木棺材,将婉容尸身放入其中,在不远处挖了个大坑,将其埋葬了。
当时,随她一起入葬的,只有那杆一直陪伴其多年的大烟枪。 一代皇后,最终以如此凄惨的结局,告别人世,令人唏嘘不已。 最后,让我们再看看当年那个,芳华绝代的婉容,她曾那么年轻、那么清纯:
荷花色艳而娇,迎风欲舞,清气芬芳,俱一种爱美姿态,且其全体皆有益于人……妒者谤其过艳,知者赞其德纯。多才而色艳,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此非德乎?
这首爱莲说,寄托了婉容最初的理想生活,她想成为母仪天下的道德典范,并以“爱莲”为自己的别号。 然而,她毕竟不是圣人,在深深的绝望当中,婉容最终沉沦,一生的悲惨经历更是令人感慨唏嘘。 倘若当年,她没遇到溥仪,该有多好。
清朝的皇后中,哪个命运最悲惨?
也许有人要说是婉容,其实婉容并不是清朝的皇后,溥仪仅做了三年的皇帝,大清就没了,他充其量只能称清废帝或清逊帝,婉容与溥仪结婚的时候是民国时期,就更谈不上是皇后了。
其实,清朝皇后的命运相当于其他朝代来说要好得多,虽说也有被废黜的,也有被打入冷宫的,但惨死的极少,满清入主中原后除溥仪外还有九个皇帝,大概有十五六个皇后,这些皇后中,要说命运最惨的,恐怕就是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了。
阿鲁特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崇绮是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她从小耳濡目染,变得知书达理,端庄贤惠,使得她从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
同治皇帝眼看快十七岁,到了成亲然后亲政的时候了,众多名门闺秀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到达同治皇帝面前的只有两位,由于当时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把持后宫,因此剩下的这两位当然就是她们相中的人选。
慈安太后相中的是十九岁的阿鲁特氏,她是阿鲁特氏的亲戚,自然想把娘家亲戚推上后位,所以在慈安太后参与下,阿鲁特氏离皇后之位仅一步之遥,而慈禧太后相中的是年仅十四岁的富察氏,两宫太后意见不一,一时争执不下,只好由同治皇帝作主。
面对两位太后为他挑选的佳人,同治皇帝最终选择了成熟稳重又有学识的阿鲁特氏,这让慈禧太后很不高兴,她本来在位份上输给了慈安太后,现在在儿子的婚事上再次输给了慈安,你叫她心里好受,自然是不爽,只能把气度出在阿鲁特氏的身上。
同治十一年九月,举办了隆重的大婚,阿鲁特氏乘坐凤辇由大清门进入交泰殿,同治皇帝册封她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婚后,同治皇帝与阿鲁特氏感情非常好。
阿鲁特氏自从踏入大清门的那一刻起,她的悲惨生活就开始了,慈禧太后对她是非打即骂,甩脸子,自己寡居没人疼爱,最见不得她与同治皇帝恩爱情笃、秀恩爱,一看到,她那根敏感的神经就会受到刺激,就会大骂阿鲁特氏“狐媚惑主”,甚至不允许她和同治皇帝亲近,还勒令同治皇帝要多去慧妃的宫中。
同治皇帝本来就不喜欢慧妃,更不想去她的宫中,就干脆独自住在乾清宫里,阿鲁特氏字入宫以来,处处谨小慎微,毫无失礼之处,但慈禧每次见到她,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事事找茬,新婚的阿鲁特氏独居宫中形单影只,郁闷不乐。
同治皇帝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娶了两个老婆,一个是迫于太后的淫威不敢用,另一个是自己不想用,为了排忧解闷便换上平民服装,带上两个心腹太监,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去的次数多了,就染上了梅毒,发烧,颈部、背部、腰部都出现了红斑块,斑块破了之后就渗出血水,腰部甚至化了脓,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
在同治皇帝生命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偷偷的去看望同治皇帝,并帮他擦试脓血,又同样遭到慈禧的一顿臭骂“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
阿鲁特氏左右为难,怎么做也得不到慈禧的好,同治皇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他们的谈话被尾随而来,在外偷听的出现听到了,她勃然大怒,立刻闯进宫来,不顾仪态身份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就是两个嘴巴,并命人把她拖出去脱衣施以杖刑。阿鲁特氏据理力争的说:“你不能这样对我,我可是堂堂正正的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
躺在病床上的同治皇帝欲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皇后遭受欺凌,又急又气又害怕,竟昏了过去,慈禧这才饶了阿鲁特氏。
要知道,在慈禧与慈安的明争暗斗中,慈禧心中一直藏了根刺,那就是她没能成为从大清门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正宫皇后,在身份上永远矮了慈安太后一头,如今,阿鲁特氏的话让慈禧真真正正的恨她入骨。
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病逝,阿鲁特氏大恸大悲,整日啼哭不思饮食,慈禧太后得知奏报后说“可随大行皇帝去罢!”意思是皇帝死了,让她随夫殉葬。
慈禧太后不为同治皇帝立嗣,而是决定兄终弟及,立同治的堂弟兼姨表弟载湉为帝,新皇帝称阿鲁特氏为皇嫂,而不是皇太后,这个身份就有点尴尬了,她已身怀六甲,还要受慈禧的窝囊气,无奈之下给父亲写信,求他带自己出宫,父亲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女儿少受折磨,就送了她一个空盒子,就是暗示女儿绝食而死。
阿鲁特氏当然能悟出父亲的意思,也非常明白这就是慈禧的懿旨,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死,无论她愿意还是不愿意,就连父亲也来催她上路。
当然了,慈禧更不希望阿鲁特氏生下这个孩子,如果是皇子,立为皇嗣,阿鲁特氏就成为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这对于贪权的慈禧太后来说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既寒冷又饥饿的阿鲁特氏崩逝与储秀宫,死的时候年仅22岁,距同治皇帝死仅75天。
阿鲁特氏去世后,慈禧太后仍不放过,还想大做文章,在皇后出殡时,慈禧想让皇后的金棺从便门出宫,以此作为皇后对她说“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报复,慈安太后表示坚决反对,她说:“按我朝家法,皇后崩逝,金棺必须从大清门出宫,这是历代相承的规矩,不可随便更改。”慈禧哑口无言,不得不允许皇后金棺从大清门出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