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去世后,后辈人是怎么对待曹皇后和公主的?

曹皇后嫁给宋仁宗,那就是嫁给了悲剧。

曹皇后好歹也是大家闺秀,爷爷是开国元勋曹彬,父亲也在朝为官。可是她嫁给宋仁宗以后,却各种受气。

宋仁宗是个非常好色的皇帝,他后宫的妃嫔不计其数,其中独宠张贵妃。甚至打算为了张贵妃把曹皇后给废了。

但是曹皇后温良淑婉,根本找不到任何废掉曹皇后的理由。上一任皇后郭氏,因为不小心打了宋仁宗一个嘴巴子,从而被宋仁宗废了。

这个时候宋仁宗估计也想找各种机会让曹皇后出手,可人家曹皇后偏偏不上这个当。因此宋仁宗迟迟找不到废皇后的理由。

等到张贵妃去世以后,宋仁宗居然不顾曹皇后的脸面,不仅给张氏按照皇后的礼仪下葬,而且还强行将张贵妃追封为皇后。

一时间朝中出现了生死两位皇后,脸上最挂不住的,当然是活着的曹皇后。打脸啊!这是赤裸裸地打脸啊!

由于不喜欢曹皇后,所以宋仁宗也就跟她没有生过儿子。可是宋仁宗跟其他女人生的几个儿子,全部都夭折了。

无可奈何之下,宋仁宗只好把赵宗实过继来作为自己的养子,并且交给曹皇后抚养。不管怎么说曹皇后也是赵宗实的嫡母。

此后宋仁宗去世,赵宗实继位,便是宋英宗。那么宋英宗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这位嫡母的呢?用针锋相对,来形容这对母子,一点不过分。

宋英宗和曹皇后的关系十分紧张。

宋英宗再怎么说,都是不是曹皇后亲生的。就算曹皇后帮助他登基,他也丝毫没有任何感激的想法。

尤其是在宋英宗登基以后,便将宋仁宗几个没出嫁的女儿,都给打发出宫了。这显然有一种过河拆桥的感觉,引起了曹皇后的强烈不满。

于是曹皇后总是跟宋英宗吵架,而宋英宗身体又不大好,这一口气没缓过来就病倒了。皇帝病倒了,曹皇后便以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了。

一直等到13个月以后,宋英宗身体稍微好转了,曹皇后才再次将大权交还给宋英宗。这个时候另一个矛盾又爆发了。

宋英宗的生父是濮王赵允让,生母是濮王妃任氏。所以宋英宗做了皇帝以后,一直想要追封自己的生父和生母为皇帝、皇后。

这件事遭到了曹皇后的强烈反对,因为宋英宗已经过继给了宋仁宗,就不应该再有这种念头。如果追封成功了,那又置曹皇后这个嫡母于何地呢?

所以两个人再次掐架,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宋英宗后来索性就不去给曹皇后请安了,冰点时刻终于到来。

针对这件事大臣们也在和稀泥,分为两派各执一词。最终曹皇后还是妥协了,认可了这件事。正当宋英宗高高兴兴要追封生父母的时候,他自己却一命呜呼了。

所以争论了长达18个月的濮议,最终依旧没有结果。除了给濮王夫妻俩加上了皇考皇妣的身份外,并没有成功追封他们为皇帝、皇后。等到宋英宗驾崩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宋英宗对宋仁宗的女儿,的确够绝情的。

按道理来说,宋仁宗对养子宋英宗,应该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把皇位传给他,他还要啥自行车呢?但是宋英宗的所作所为,却有些让人愤愤不平。

由于宋仁宗没有生儿子,膝下全都是女儿。所以宋仁宗对女儿倍加疼爱,因此部分女儿也养成了恃宠而骄的习惯。

这个时候宋英宗上台了,他对宋仁宗的这帮女儿,可没有什么好印象。不仅没把她们继续当姐妹看待,还纷纷将她们赶出宫居住。

这些公主原来的住处,都被宋英宗赏赐给了自己的孩子。这实在是太不像话,甚至连富弼都看不下去了,跑去质问宋英宗为啥这么做。

宋英宗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他跟这帮公主,说到底也不是亲兄妹或者亲姐弟的关系,一直留着她们在宫中,毕竟不怎么方便。

问题是,你霸占了人家的住处,好歹也给人家安排一个新的住处吧?尤其是宋仁宗的大女儿福康公主,一直以来跟婆家关系都不好,所以才会继续留在宫中居住。你把人家赶出去以后,让人家住哪儿呢?

曹皇后跟宋神宗赵顼的关系倒是不错。

宋英宗只做了4年皇帝,就因病去世了。这个时候他儿子宋神宗赵顼继位,这个宋神宗跟自己的嫡祖母的关系,倒是相当不错。

宋神宗对自己的祖母曹皇后十分孝顺,在出去玩的时候,经常会带着自己的祖母。所以说,曹皇后和宋英宗关系不好,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宋英宗身上。

曹皇后贤良淑德,不仅没有贪恋权力,而且还主动还政。曹皇后本身家庭就有背景,但是她拒绝提拔自家人到朝中做官。

我们比较熟悉的曹国舅,便是曹皇后的弟弟。宋神宗总是恳请曹皇后,将曹国舅安排到朝中做官,都被曹皇后给拒绝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神宗的生母高滔滔,便是曹皇后的侄女,有这一层关系在。宋神宗跟曹皇后的关系自然不会差。

参考资料:《宋史》

宋仁宗去世后,后辈人是怎么对待曹皇后和公主的?

曹皇后是宋仁宗赵祯的第二任皇后,她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并在英宗赵曙病重时垂帘听政。由于仁宗赵祯并无子嗣,英宗赵曙只是其养子。那么在仁宗赵祯驾崩后,英宗与神宗父子是如何对待曹太后及仁宗赵祯的女儿们的呢?

宋仁宗赵祯在其父真宗赵恒驾崩后,于1022年即位,时年仅13岁,朝政由太后刘娥主持。

在刘太后的作主下,15岁的仁宗赵祯迎娶了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氏为后。

而赵祯钟情的却是天姿国色的张氏和王氏。刘太后却偏偏将赵祯相中的王氏指婚给了刘从德。刘从德就是刘太后的前夫银匠刘美(龚美)之子。

皇后郭氏性情高傲善妒,赵祯对她根本不来电,只是因为刘太后在世,赵祯对其非常隐忍。待到1033年刘太后去世后,郭皇后失去了靠山,赵祯终于老虎发威了。

有一次,郭皇后与赵祯宠爱的两个美人发生冲突,盛怒之下的郭皇后本想一记耳光煽向杨美人,却不偏不倚地抡在了赵祯的脸上。

赵祯借题发挥,废郭后为净妃,将其打发到长乐宫修道。之后,郭皇后因身染风寒病亡。

赵祯于1034年又立曹氏为后。赵祯原想立貌美的陈氏为后,但由于陈氏父亲出身于奴仆,身份过于卑贱,所以赵祯这才勉强立出身名门望族的曹氏为后。

曹氏的祖父为北宋的开国功臣枢密使曹彬,父亲曹玘也曾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曹氏知书达礼,性情温雅,但却长相平平,所以仁宗赵祯虽立其为后,却也不怎么喜欢她。

赵祯喜欢的颇有风姿的张贵妃,张贵妃恃宠而骄,甚至越礼以皇后的仪仗出游,但曹后深明大义,从不与其争宠。

赵祯曾几度欲立张妃为后,但曹后品行端庄、国仪天下,赵祯废曹后找不到任何理由。

张妃虽然生前没有做成皇后,不过她在1054年死后,却被赵祯追封为温成皇后,并以皇后的规格为张妃举行丧礼。而这时的曹后还在人世,这种生死两皇后的现象在历史也是鲜见。这也说明,曹皇后在仁宗赵祯这里是失宠的。

由于赵祯的几个皇子早早夭折,在1035年,仁宗赵祯决定将自己的侄子、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交由曹皇后抚养。

但赵祯一直没有立赵宗实为皇嗣,因为赵祯一直没有死心,还指望自己说不定哪天能生下儿子。

在1039年,仁宗赵祯还真生下豫王赵昕,这时赵宗实又回到生父濮王府中。

但赵祯的这个儿子又在3岁时夭折。直到1062年,赵祯也没有再生出儿子,而这时的赵祯也已年过50。在大臣包拯、欧阳修等人的劝谏下,赵祯这才立赵宗实为皇子,并为赵宗实赐名赵曙。

在赵曙被立为皇子的次年,仁宗赵祯突然病亡。

曹皇后为防皇权的交接节外生枝,她处变不惊,冷静果断地封锁了赵祯驾崩的消息,并催促赵曙尽快登基。

赵曙即位后,是为宋英宗。英宗赵曙在四岁时便由曹皇后亲手抚育,曹皇后还将自己的外甥高滔滔嫁给了赵曙。在仁宗赵祯病亡之际,曹皇后一手将赵曙推了皇位。可以说,赵曙能位尊九五,曹皇后功不可没。

但是,赵曙即位后,与身为太后的曹氏的关系并不怎么融洽。他对赵祯的女儿们也不怎么厚道。为了让自己女儿享受公主的待遇,他就把赵祯三个未出嫁的女儿赶出公主的居处,把自己的女儿安置其中。

赵曙在即位的第四天,突然疾病,不能上朝。在宰相韩琦的提议下,曹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在曹太后理政期间,英宗赵曙与其渐生矛盾。赵曙由最初的冷淡曹太后,最后甚至都懒得给曹太后请安了。

曹太后心寒地向大臣们哭诉,宰相韩琦、欧阳修只得以赵曙患病、太后大度等劝慰曹太后。

1064年5月,赵曙病愈后,曹太后便将朝政大权归还赵曙,两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

但在1066年,赵曙给亲生父母上尊号的问题上,又与曹太后产生矛盾。

赵曙在当上皇帝后,一直考虑给亲生父母一个名份。当时朝臣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赵曙作为仁宗赵祯的嗣子,其父母只能是赵祯和曹后。赵曙的生父濮王赵允让只能称为皇伯。

而包括赵曙、韩琦、欧阳修在内的另一派则认为濮王赵允让应被尊为皇考。曹太后作为赵曙的母后,自然是“皇伯”派的支持者。

但在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操作下,最后曹太后被迫妥协,下懿旨尊濮王为皇、濮王妃为后。曹太后与赵曙的关系越发冷淡。

英宗赵曙在1067年驾崩,年仅35岁,在位仅仅四年。

赵曙死后,他的长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使曹太后深感欣慰的是,这位孙儿对曹太后孝顺倍至,曹太后对赵顼也牵肠挂肚,祖慈孙孝,关系非常和谐。

一次,赵顼无意讲起喜欢珠子鞍辔。曹太后马上命人制作了一副送给心爱的孙子。为了回报慈爱的祖母,赵顼打造了一乘珠宝黄金装饰的小轿,载着祖母游玩,令曹太后深感欣慰。

1079年,63岁的曹太后病逝,英宗赵顼为此辍朝七日。在为祖母殡殓时,赵顼看到祖母生前用过的物品,睹物思人,悲痛不止。

曹太后一生举止谨慎,品行端庄,却并没有得丈夫仁宗赵祯的宠爱。抚养英宗赵曙,助其登上皇位,又因临朝理政,赵曙与其反目成仇。所幸赵曙的儿子赵顼与祖母曹太后其乐融融,这也是这位历经坎坷的老人晚年唯一的欣慰。

宋仁宗去世后,后辈人是怎么对待曹皇后和公主的?

历史上,宋仁宗赵祯是没有儿子的,那么他去世后,后辈人是怎么对待他的皇后曹氏和女儿的呢,曹皇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很多人都只知道北宋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人是赵祯之嫡母刘娥,却不知曹皇后就是第二个临朝称制之人。曹皇后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其人生经历堪称传奇,故事也不比刘娥少。

赵祯悲催的婚姻,一点自主权都没有,两任皇后都是别人帮他选的。

赵祯出生于1010年,其母李氏是刘娥的一个侍女。刘娥当初为了争夺皇后之位,于是宋真宗赵恒临幸李氏,李氏后来果然产下一子,但被刘娥据为已有。

由于刘娥一直封锁消息,所以赵祯一直都认为刘娥就是自己的生母,直到刘娥去世之后才真相大白。

1022年,13岁的赵祯继位为帝,刘娥则封为皇太后,开始临朝称制。

1025年,刘娥开始给赵祯选择皇后。

赵祯原本看上了有倾国倾城之姿的蜀女王氏,但刘娥觉得王氏太过美丽,便以“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为由棒打鸳鸯,并将王氏许配给哥哥刘美之子刘从德为妻。

刘美不是别人,正是刘娥入宫前的丈夫龚美,刘娥得势之后提拔他入朝为官,作为外戚势力在朝中支持自己。

刘娥的这一举动极大伤害了赵祯,但这还没完。

后来,刘娥又找了两位美女供赵祯选择,一个是已故中书令郭崇之女郭氏,一个是已故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

这时候赵祯已经有反抗情绪了,但没办法,刘娥之命不可违背,所以他就选择了自己更加喜欢的张氏,准备立她为皇后。

但刘娥又不同意,她认为郭氏更好,还在没有跟赵祯商议的情况下,下诏立郭氏为皇后,立张氏为美人,这再一次深深伤害了赵祯。

更为可气的是,因为有刘娥作为靠山,郭皇后骄横自恣,竟然学习刘娥的做法,将后宫给垄断了,一直到刘娥去世之后还依然如此。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郭皇后自己无法生子,还对后宫的垄断,这是造成赵祯子孙稀少的原因之一。所以当刘娥去世之后,赵祯就开始宠幸张美人和尚美人等妃子,完全将郭皇后冷落起来,这让她醋意大发。

有一次,嫉妒心极强的郭皇后竟然当着赵祯的面殴打尚美人,赵祯上前维护尚美人,结果被郭皇后误打了一巴掌。

赵祯原本脾气是很好的,但挨了这一巴掌之后,他最终选择不再沉默,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以“皇后无子”为由废黜了郭皇后。

因为后位空虚,朝廷便开始为赵祯挑选皇后,赵祯看上的是寿州茶商之女陈氏,但大臣们却推荐了北宋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曹氏。

这两个女子都不错,但大臣们却坚持说,陈氏出身低微且毫无见识,曹氏出身名门且贤良淑德,所以更加优秀,还逼着赵祯立曹氏为皇后,赵祯最后无言以对,只得同意。

可怜赵祯作为皇帝,竟然连自己选择皇后的权利都没有,先后两任皇后都是被人替自己选择的,所以他都不满意。

曹皇后的自我救赎之路,终获宋仁宗赵祯的宠爱。

曹氏出身很好,祖上在晋朝时期就是大将,祖父曹彬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父亲曹玘是当朝太师,家族十分显赫。

曹氏长得还不错,而且温婉可人,品行端正,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可以说是当皇后的绝佳人选了。

讲道理来说,这样一个人,赵祯应该是会喜欢的,但因为曹氏不是他自己选的,所以有些排斥心理。

事实上,曹氏之前曾短暂嫁过人,但这在宋朝并不是啥大事,刘娥就是如此,而且宋朝皇帝似乎都好这一口,赵祯自然也没当回事了。

1034年,18岁的曹氏和24岁的赵祯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曹氏自此成为赵祯第二任皇后。

不过结婚之后不久,赵祯就将曹皇后扔在了一边,而是专门宠爱张美人等妃子。有一次赵祯差点就废掉曹皇后改立张美人为皇后了,但好在大臣们死谏,赵祯这才作罢。

张美人后来去世,赵祯更是追封她为皇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在表达对曹皇后的不满情绪。

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曹皇后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宽容大度,对赵祯以诚相待,对赵祯喜欢封妃子也礼遇有加,还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

时间一长,赵祯就慢慢发现曹皇后是个品德高尚之人,也知道自己对她带有成见是不公平的,所以开始慢慢尝试改变自己,但毕竟面子上又拉不下去,所以就时常派人人去赏赐东西给曹皇后,夫妻感情因此有了缓和的趋势。

为了得到赵祯的宠爱,曹皇后其实也使用过一些小手段,但十分高明。

就比如说,有一次曹皇后只是生了小病,她便卧倒在床不起来了。赵祯听说此事后,便亲自去看望,还请了很多御医去诊断,但曹皇后都说没有效果。

赵祯就开始着急了,便时常陪伴曹皇后,曹皇后因此有了更多机会与赵祯培养感情。

后来曹皇后对赵祯说只有她家乡的一个民间医生可以治好她,赵祯便派人去请,后来果然治好了曹皇后。

曹皇后用自己生病来引导仁厚的赵祯尝试关心自己,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后来赵祯时常去她那儿过夜,两人的感情也因此开始升温。

但这还没完,曹皇后利用一件事彻底抓住了赵祯的心。

因为赵祯一直无子,所以他在1035年的时候将堂兄赵允让之子赵宗实(即赵曙)接到宫中当皇子抚养。

刚好那时候曹皇后也将自己的亲侄女高滔滔养育在宫中,她便对赵祯说,我看赵宗实和高滔滔经常在一起玩,情投意合,不如我们各自做主,让他们成亲吧。

赵祯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便答应下来。

天子娶妇,皇后嫁女”,这件事在当时十分轰动,因为这是难得一见的帝后联姻,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自从亲上加亲之后,曹皇后的地位因此得以稳固,也越发受赵祯宠爱,只可惜她也没能生下一男半女,这是她的一大遗憾。

1048年,曹皇后还救了赵祯一命。

这一年上元节,几个作乱的士兵冲向赵祯寝宫,准备发动政变。那时候曹皇后刚好在赵祯寝宫,赵祯见有人叛乱,撒丫子就跑,只留下曹皇后率领一帮太监宫女抵抗。

曹皇后也不惧怕,领着众人跟叛军厮杀,结果大获全胜,展示出了巾帼风度,受到了赵祯的极高评价,还被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事。

至此,曹皇后在赵祯心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了,这与二人当初结婚时的情形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了,曹皇后才貌双全,品学兼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都是她应得的。

曹皇后拥立英宗赵曙,但赵曙作为养子做得并不好。

时间来到1062年,赵祯已经年过五十了,他曾有过十六个孩子,其中三个皇子,但大多都夭折了,最后只剩下四个女儿。

在包拯和欧阳修等人的建议下,赵祯正式认赵宗实为皇帝,并为他改名为赵曙。

要说赵曙这个皇帝养子当得也确实不容易,从小就被接到宫中当备胎,后来因为赵祯有了儿子而几次被送出宫,但最后赵祯的儿子都死了,所以他最终还是回来了。

但长久以来,赵曙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因为他的位置太尴尬了,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也造成他时常担惊受怕,因此身体素质不太好。

但好在赵曙娶了曹皇后的侄女高滔滔为妻,而曹皇后对他也很好,不但亲自抚养他,还非常支持他成为皇太子。

1063年,五十三岁的赵祯去世,赵曙在曹皇后的拥立下继位为帝,是为宋英宗。

赵曙做皇子的时候小心谨慎,对曹皇后也十分孝顺,但他成为皇帝之后,就做了很多不地道的事情了,竟然将赵祯的三个未出嫁的女儿都赶出宫去,然后将自己的女儿接到宫中居住,俨然是撕破脸的节奏。

曹皇后那时候虽然已经是太后了,听说此事很是不快,但是又无可奈何。

不过赵曙继位刚四天,就因为生病而卧床不起了,在韩琦等人的建议下,曹皇后开始临朝称制,时间长达一年多。

这本来就是无奈之举,但宋英宗对此耿耿于怀,病愈之后逼宫夺权,对曹皇后也越发冷落,到最后甚至连请安都免了。

曹皇后找韩琦和欧阳修等人诉苦,没想到他们竟然以赵曙刚刚病愈为由,劝她作为太后要大度一点。这实在是太荒谬了,宋朝以孝治国,韩琦和欧阳修说这话明显是在讨好赵曙。

这还没玩完,赵曙后来又想给自己的亲生父亲上尊号为皇考。但很显然,赵曙已经过继给赵祯为子了,那么皇考只能是赵祯,赵曙的父亲赵允让只能是皇伯,曹皇后等众多大臣都是持此意见的。

但韩琦和欧阳修等人又当起了搅屎棍,竟然力主尊赵曙的父母为皇为后,这极大伤害了曹皇后的感情,她与赵曙的关系也越发冷落。

不过赵曙是个短命鬼,做了仅仅四年皇帝就去世了,曹皇后又拥立其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曹皇后跟神宗赵顼祖孙情深。

与赵曙不同的是,赵顼是个极其孝顺的人,对曹皇后十分优待,还重新安置了爷爷赵祯的几个女儿。

赵顼是个喜欢推陈革新的人,一继位就召王安石入京担任宰相,开始变法。而曹皇后对孙子赵顼的变法十分支持,但又能及时提醒他,哪些东西可以变,哪些东西不能变。

当王安石变法出现了一些副作用的时候,曹皇后又能及时指出,但她并不拿主意,而是让赵顼自己抉择。

因为曹皇后不轻易干政,所以赵顼就越发孝顺她,凡是要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都要亲自去请教曹皇后。

后来王安石被保守派围攻,曹皇后为了保全他,也为了保住赵顼的面子,便做主将王安石贬黜到外地,从而让朝政稳定下来。

跟赵顼一样,曹皇后也是个极其尊重文人的人,苏轼因为在乌台诗案犯了法,眼看就要被严肃处理了,曹皇后即使站出来,说苏轼一门三杰,可不能因为他写了几句诗就将别人给定成死罪。

赵顼听取了曹皇后的建议,苏轼因此获救。

到了曹皇后晚年,眼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赵顼心急如焚,便想各种办法让她开心。

就比如说,赵顼曾让打造了一副用黄金和珠宝装饰的轿子,让人抬着曹皇后四处游玩,曹皇后感到十分欣慰。

曹皇后对孙子赵顼也是十分关心的,有一次她想起赵顼曾说自己喜欢珠子鞍辔,便命人打造了一副送给赵顼,赵顼感动得热泪盈眶,亲自到曹皇后宫中拜谢。

祖孙感情如此和睦,一时间传为美谈。

按道理说,曹皇后在神宗朝如此受优待,她的娘家人应该显贵才对。可实际上,曹皇后严格限制自己的兄弟子侄在朝廷担任官职,甚至赵顼想要封赏她的家人,也都被她拒绝了。

不仅如此,曹皇后还时常派人去调查曹家人的行为,有时候也会定时派人去监督王公大臣和仆从,他们一旦犯错就要惩罚,一丝一毫也不通融,因此当时满朝上下之人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

也正是因为默默对国家做出了这么多贡献,赵顼对她越发尊重,到后来主动请求她辅助自己处理国事,但被她拒绝,只是答应提一些意见。

1079年,63岁的曹皇后去世,赵顼十分悲伤,辍朝七日,还为曹皇后举行了隆重葬礼。

有一次赵顼在宫中看到了曹皇后生前通过的物品,触景伤情,竟然嚎啕大哭起来,一度不省人事,可见他跟曹皇后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总体来说,曹皇后一生也是极为传奇的,也是过得不错的,除了养子宋英宗赵曙不那么孝顺之外,孙子宋神宗赵顼对她还是很好的。

从功绩上来说,曹皇后走的路子跟她婆婆刘娥也是相当不一样的,她更加看重大局而不是个人私利,行为更加检点,品德也更加高尚,做的事都是对国家有利的,足以让后世之人为她歌颂。

宋仁宗去世后,后辈人是怎么对待曹皇后和公主的?

宋仁宗养子宋英宗赵曙是个极度自私、做事不顾后果的人,仁宗去世后,身边有四个女儿,长女福康公主早已成年出嫁,可是与丈夫感情不合,两人分居长期住在宫中,十女庆寿公主、十一女永寿公主都是四岁,十二女宝寿公主只有两岁,英宗把这四位公主全部赶出宫,腾出位子给自己的儿子女儿住,对曹皇后也不孝顺。

司马光对此痛心疾首,骂英宗忘恩负义,上奏折说:平民家族过继一个儿子,这个继承人如果对待遗孀不好,也会被同乡鄙视,更何况是天子,英宗嘉奖大臣富弼,富弼坚辞不受:公主都没地方住,我哪有脸接受封赏,而英宗却对宰相韩琦诉苦:“太后待我無恩”。小八卦认为这样的的后果多种原因造成的,也不能全赖英宗。

百事不会做,只会做官家的赵桢处理家事却很糊涂。

中国历史上只有六位庙号被称为“仁宗”的皇帝,赵祯是第一位被称作仁宗的皇帝,他在国事上中规中矩,基本没有大的失误,为人仁慈,不仅是对大臣,对宫中的那些地位低下的仆从宫人都很仁慈。

赵桢是由太后刘娥养大,刘娥可不是一般人,她是慈禧太后的偶像,她原本嫁过人,因为生活艰难,打鼗鼓卖艺,被当时还是襄王的真宗看中,一步步爬上了皇后宝座,这且不算,更牛的是,她能让真宗把她前夫弄到朝廷做官,仁宗十三岁继位,刘娥临朝听政,敢穿少了一只爪的龙袍上太庙祭天,仁宗看上了王蒙正的女儿,刘娥也看上这闺女不错,把她赐给前夫哥的儿子做老婆,另外给仁宗立了性格急躁的郭皇后。

刘太后去世,仁宗就如脱繮野马,纵情好色,连嫁了人的王家小姐,仁宗也经常传进深宫幽会。他对刘太后不满,借题发挥废了郭皇后,再立的曹皇后,是曹彬的孙女,熟读经史,性情慈爱,节俭,处事谨慎,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仁慈皇后。可是仁宗又非常宠爱张贵妃,完全不把曹皇后放在眼里,张贵妃31岁暴病身亡,仁宗竟以皇后之礼发丧,曹皇后还在世,还追封张贵妃为皇后,时人称之生死两皇后。

普通人家宠妾灭妻,家宅不宁都会有祸殃,何况后宫?赵桢前后生了十六个儿女,活下来的只有四位公主,死亡率如此之高,也是件蹊跷事。当然最可怕的后果是没有儿子继承皇位。

皇帝的养子不好当,英宗赵曙根本不敢继位

赵桢继位十六年,也就是快三十岁了,才有了第一个儿子,结果生下了只有一天就死了,这时候大臣们纷纷游说仁宗,让他学他爹真宗过继个儿子。

真宗四十多了,唯一的儿子死了,很着急,就过继了侄子赵允让,谁知赵允让过继后不久,真宗就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赵桢,于是吹吹打打把赵允让送出皇宫,赵允让由太子又变回宗室子弟。

这位赵允让别的能耐没有,生儿子的本事真厉害,一共生了二十二个儿子,赵桢又把赵允让的儿子赵曙过继到皇后名下,果然,赵曙过继来不久,仁宗的第二个儿子降生了,仁宗也学着他爹的样子,把赵曙还给了赵允让,但是在赵曙被送出宫之前,被宋仁宗封锁在皇宫,连食物都不给提供,当时没有人敢于询问赵曙情况,宰相富弼的奏折里曾提到过,为尊者讳,只好说宋仁宗被奸臣迷惑,是曹皇后偷偷送食物,其实曹皇后作为养母,仁宗虐待赵曙,她对英宗并无照顾,原因很简单:仁宗不喜欢曹皇后,有郭皇后的先例在,曹皇后不敢违拗仁宗。

但是好景不长,仁宗的二儿子不到三岁就死了,第三个儿子也是不到三岁就死了。大臣们一直劝说仁宗再把赵曙接回宫,仁宗拖到五十多岁,病重了才再次把赵曙接回宫,名为养子,其实并无感情,宫内有个迎曙亭,让晚年的仁宗颇为感慨,看到赵曙就心里发堵。

仁宗虽然病重,想要儿子之心不死,宫人韩虫儿迎合他的心理,谎称有孕,仁宗大喜,对她百般宠爱,仁宗去世,曹皇后对韩虫儿百般保护,纸里包不住火,“怀孕”五个月后,韩虫儿只能老实交代假孕的事情,也只是罚出宫当尼姑了事。赵曙对这件事情很介意,知道自己其实随时都能被替代。

仁宗去世,曹皇后力推赵曙继位,赵曙心生猜忌,因为当时主政的高滔滔是曹皇后的外甥,他担心曹皇后是想让他做傀儡,将来对他不利,不敢继位,他的属下劝他:你不继位,如果别人继位了,能容得下你吗?赵曙这才继位,心胸狭隘的赵曙对仁宗夫妇都充满怨恨。

曹皇后与赵曙斗智斗勇,大臣们给力,曹太后最终得已善终

仁宗一死,曹皇后就粉墨登场,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她处乱不惊,将皇宫的钥匙收起来,并且封锁了赵祯去世的消息,然后先把赵曙叫去准备继位的事情,同时又召见了韩琦、欧阳修等大臣,希望他们支持赵曙继位,大家看到已经封锁严实的大门,都纷纷支持赵曙继位。就这样,在曹皇后的精心策划与安排之下,赵曙才顺利登基成为皇帝。

曹皇后深知赵曙与自己没有感情,她这样做,是想有拥立之功,赵曙会感恩,谁知道赵曙是个极度自私和冷血的人,仁宗送葬的日子,儿子都得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可赵曙却躲在深宫里就是不出面,就一句话:我病了。祭祀现场,就只有仁宗的遗孀曹太后孤零零一个人站在灵前。

面对这样一个不通情理的皇帝,不能直接说赵曙装病不孝,司马光把太医院的医生都抓起来了,罪名当然是皇帝病得连丧礼都不能参加,为什么不提前报告?结果太医们拿出皇帝的体检报告,近期都是“六脉平和,体内无疾。”赵曙装病装不下去了。只能出席丧礼,只是全程半滴眼泪都没有。仁宗大敛时赵曙此时奔跑大声喊叫,史书称他是疾病发作,倒时有可能,因为他继位不到一个月忽然得了暴疾,无法处理国家大事,只能按照刘太后的法子,请曹太后垂帘听政。曹太后通晓古今史书,处理起朝廷政务十分得体,遇事援引处断,颇为适宜。

但是这更引起赵曙的猜忌,他是仁宗养子,这个身份比较尴尬,既然他是养子,别的宗室子弟也可以是养子,也就是说曹太后可以以仁宗皇后的名义,另立养子,让他下台,所以他继位后一直想做的就是与仁宗夫妻划清界限。

赵曙亲政后的第二个月,就是降低仁宗的女儿的公主封号,身份一降低,就没资格再住宫中,搬出宫去,把房子腾出来,给自己的女儿住。接着给自己的子女加官进爵。至于曹太后,他则从来不去请安探望。

到后来他竟然要上自己的父亲赵允让皇考封号,皇考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如果赵允让是皇考,那赵曙的皇位也可以说是来自于他父亲,而不是仁宗,彻底摆脱曹太后控制,母子俩的矛盾公开化了。

司马光再次联合御史台,弹劾大太监任守忠。其中的一条罪状是赵曙和曹太后失和,完全是任守忠挑拨的。这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最终任守忠被发配外地,赵曙到曹太后宫里承认错误。两宫的势不两立的态势暂时得到缓解。

刻薄的英宗只活了四年就去世了,继位的宋神宗和曹皇后两人关系很好,曹皇后对孙子照顾有加,宋神宗对曹皇后也十分孝顺。曹皇后去世之后,宋神宗专门为曹皇后辍朝七天,厚葬了曹皇后。

仁宗的四位公主,命运各不相同。

仁宗的生母出身寒微,为了补偿母家,他把自己的长女福康公主嫁给了舅舅的儿子李玮,这是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李玮长相丑陋,父亲是个卖纸钱的,生母杨氏是个小妾,夫妻俩连貌合神离都算不上,福康公主情愿把太监怀吉知心朋友也不搭理李玮,而杨氏偷窥两人谈话被公主侍从发现,双方发生激烈争吵,盛怒之下,公主打了杨氏,哭啼啼夜叩宫门回娘家。

日子过成这样,和离是最好的结局,可是司马光为首的一帮谏臣,认为公主娇纵,夜叩宫门违反宫规,殴打婆婆失仪,如果再和离休夫,会给天下女子错误示范,仁宗无法,只好含混把福康公主留在宫中。英宗继位把几位公主赶出皇宫,福康公主只能再回李玮家,没有父亲撑腰,英宗又是如此态度,驸马李玮趁机报复,福康公主被虐待而死,年仅三十二岁,神宗吊丧,发现她住的地方阴暗潮湿,连仆人都没有,被子都长了虱子,长公主自己生炉子脸被烧伤破相,神宗恸哭不已。

另外三位公主,都被神宗继侠后接回皇宫,重新享受公主封号,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宝寿公主在史书上的记载并没有过多记载。这其实是件好事,说明公主一生顺遂。这位宝寿公主在1112年去世,享年51岁。

永寿公主下嫁左领军卫大将军曹诗。曹诗长得风流潇洒,玉树临风,才华横溢。但是窗宋代规定驸马不能做高官,娶了公主就断送了自己的仕途。曹诗对此十分不满,心中抑郁,便沉迷酒色,生活奢华,对公主也不好。公主因此抑郁成疾。曹诗又对皇室隐瞒公主的病情,延误了治疗,导致她一病不起,年仅24岁逝世。

最幸运的是庆寿公主,被称为“史上最长寿的公主”,活了八十六岁,这来自于良好的基因,她的母亲周贵妃活了93岁,儿子钱忱活了83岁。庆寿公主一生的命运非常幸运。她历经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七朝,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掳走二帝,皇子公主包括1岁多的婴儿都没有放过。但是,这位庆寿公主却没有被掳走。因为她被金兵遗忘了。

她逃过一劫,南渡到杭州。当时的皇帝是宋高宗赵构,按照辈分,赵构是庆寿公主的曾孙辈,所以宋高宗对这位太姑奶奶非常尊敬,每次与公主会面时,必然要俯身作揖,行晚辈之礼。对她的子孙也格外照顾,在台州为老公主打造了一座高级行宅,让她颐养天年。她去世后,宋高宗辍朝五日,并亲自到她的府第去祭奠她,还为她的子孙全部加官一等。她应当算是仁宗皇帝最幸运的女儿了。

宋仁宗去世后,后辈人是怎么对待曹皇后和公主的?

由于曹皇后生前不得仁宗赵祯圣宠,且无子女。所以按照常理曹皇后在赵祯赵官家身后,必然下场凄然。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曹皇后经历三朝,做到了太皇太后,一直活到了元丰2年(1079年)病逝,年64岁,谥号“慈圣光献皇后”。

曹皇后的结局和刘娥一样,成为了宋朝第2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但途径完全不一样。刘娥最初得益于曾经受过赵恒的圣宠,而曹丹姝靠的是“忍”。

赵官家不待见她,在她活着的时候,封宠妃张贵妃为温成皇后,她忍;赵官家临终说胡话,说“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吓得张茂则要上吊自杀(所以《清平乐》里面,张茂则和曹丹姝的关系不是空穴来风),曹皇后仍然忍了。不但忍,还把宰相文彦博拉出来做危机公关。

嘉祐8年(1063年),赵官家赵祯驾崩,曹皇后很干脆,把宫里的钥匙全收到,把仁宗养子赵曙叫进宫,等到天亮,又把韩琦、欧阳修等人叫进宫,要他们支持赵曙即位,否则谁都别出去。

赵曙毕竟不是仁宗以及曹皇后的亲生儿子,因此上一代发生的事情,在这一代也注定会以不同的形式发生。

赵曙就是后来的宋英宗,曹皇后在处理这方面的水平要比刘娥更高明。曹皇后直接放权给赵曙亲自理政,自己表示不干涉。

赵曙捡了大漏了,本以为自己可能是一个傀儡,没想到一下子自己就得了实权。所以折腾了一个月,把自己折腾病了。

既然赵曙生病了,那么政务实际又交还到了曹太后手里。这下子赵曙就不太高兴了,就各种找事闹不和谐,和曹太后各种过不去。人家本来已经把大权交给你了,是你自己不争气,生病了不能理政,你能怪谁?

于是赵曙可能也知道自己命不久长,所以只争朝夕。不但继续耽于享乐,而且开始为家人考虑,赵曙把仁宗留下的4个幼女(主题中提到的公主们)全部迁出原来的宫殿,让自己的女儿迁进去,这些公主的命运也真是够惨的。

这个举动,实在是不应该,坐实了自己“忘恩负义”。这个事情让司马光大为光火,直接就上书要“开战”,还是韩琪这个老油条比较会和稀泥 ,“这是因为皇上身体不好,所以就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等身体好了以后,就不可能再发生这种事情了。”

但是赵曙并不知道自己此举,让曹太后垂帘听政,更加名正言顺了。

后来赵曙的病时病时好,病一好,就鼓捣着众臣跟曹皇太后提议交权,曹皇后也很大方,你要我交我立马交,而且话非常漂亮,我也没打算垂帘听政,是皇帝身体不好,你们要我垂帘听政的。刚交出去不久,赵曙又病了,大臣们又来劝曹皇太后,还得麻烦您继续垂帘听政。

结果赵曙在4年后驾崩了,不过30来岁,可惜了。不过好歹立了长子赵顼(也就是后来的宋神宗)为太子,也算是有国本了。

曹太皇太后跟赵顼隔代亲,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平时上朝结束,赵顼跑到屏风后面等曹丹姝一起去吃饭,吃饭的时候,曹丹姝还亲自喂赵顼。这就是传说中的上慈下孝,其乐融融。

再后面的事情这篇就不讲了,总之朝皇后靠着隐忍,靠着背后的那帮勋旧,一直稳坐钓鱼台。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宋仁宗去世后,后辈人是怎么对待曹皇后和公主的?

曹皇后是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她出身很好,是枢密使周武恵王曹彬的孙女,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郭皇后被废,曹氏诏聘入宫,这就能看出来她和仁宗的婚姻其实含有政治联姻的味道。景祐元年(1034)九月,被册立为后。嘉祐八年(1063)三月 三十日仁宗去世,四月英宗即位, 曹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在大宋,当了皇太后就厉害了,还记得仁宗的养母太后刘娥吗?很厉害吧!英宗即位的时候32岁,即位时间补长,就生病了,而且病的挺重,无法处理朝政。所以韩琦等宰执商议请太后垂帘听政,权同处分军国大事。

曹皇后于是成了宋朝第二个垂帘听政的太后,权力也是很大的。不过因为有之前刘娥的例子,大臣很怕曹太后也一样的贪恋权力,这一垂帘就不撤了。司马光第一个上书,告诫曹太后要“近贤臣,远小人”,其实我看就是让曹太后近他司马光。然后还说什“若赵氏安, 则百姓皆安,况于曹氏,必世世长享富贵明矣”,然后又说你如果光想着你们曹家,不想着赵家,那会导致天下不安,你们曹家能安定的了吗?

其实司马光就是对曹太后警告加威胁。其实曹太后对权力没有那么迷恋,而且对自己家人也没想多照顾,总的说来,她没什么权力欲,所以她对涉及到太监内臣和他们曹家的事并没有一丝偏袒。而且这个时候相宰大臣的势力很大,英宗也已经32岁,形势和当初仁宗以幼小即位根本就是俩回事。曹太后垂帘的时候,从来不说自己的意见,遇到犹豫不决的事情,都是和大臣吗说:再议,公辈更议之。总之让大臣们把事在朝堂之上聊透,然后做出决定。

之后英宗的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调制,好了,韩琦又给曹太后施压,让她还政给英宗,曹皇后就同意了。

有意思的是,曹皇后和英宗之间有些矛盾,曹皇后不是英宗的亲妈。所以英宗就认为太后对我无恩,而曹太后觉得英宗不好,不恭敬,没感情。俩个人也没啥之间的冲突,都是找大臣聊。

曹太后找韩琦,说英宗对我不恭,搞的我都觉得没地方呆了,韩相公你得给我做主啊,韩琦就和她说你不要这样啊,你也知道英宗太不是有病吗?病人做出来的事你和他计较什么呢,他不是真的对你不恭。你是他妈,还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吗?---“此病故耳, 病已,必不然。子病,母可不容之乎? ”

欧阳修也劝曹太后,说您看仁宗在的时候,谁不知道您德性好啊,张贵妃那样的,你都能容,现在换成您儿子了,怎么反到容不了了呢。---- 昔温成之宠,太后处之裕然,何所不容。今母子之间而反不能忍耶? ”

英宗也找韩琦,有时候也找欧阳修。说太后对我无恩。韩琦就说什么是孝顺?就是父母不慈爱但是孩子还一样孝顺,这才叫孝顺,您看舜就是真正的大孝子。再说了,天下那里有父母真的不慈爱的呢?--- 政恐陛下事太后未至,父母岂有不慈爱者?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北宋的大臣也真是够操心的。

曹太后有智慧,但是她也比较不幸,作为一个女人,自己的丈夫不疼爱自己,自己又没有生养。英宗呢,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和自己又不亲。但是英宗也不敢真对曹太后怎么样,毕竟北宋的大臣和谏臣也是一股势力,虽然韩琦,欧阳修站在英宗立场,但是还有枢密使富弼向着曹太后呢。

一牵扯皇家,就是这么错综复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