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羽一生傲慢,却对张辽等人以礼相待,这是为什么?除了张辽外还有谁?

在三国历史上,能被关羽瞧得起的人,还真的不多,一只手绝对是数得过来的。《三国志》惜字如金,是看不出什么端倪的,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着手看看,关羽究竟佩服哪几位高人。

第一位,自然是关羽的结拜大哥刘备!

就算不服天下人,也必须要服气这位传销界的鼻祖人物刘备。刘备是不是皇室后裔,后世还在争论,但是在关羽心目中,刘备就是皇位正儿八经的继承人!除了他,其他老刘家的子孙都不是正统!

这就是刘备的厉害之处,早年刘备一穷二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大地主张飞给忽悠的连自己的庄子都卖了,关羽这个古惑仔出身的流浪汉,更是挡不住刘备的猛攻,直接缴械投降。

桃园三结义之后,关羽和张飞,就这么成了刘备身边的马仔。不得不说,刘备简直就是个人才啊!赤手空拳得到了天使投资人张飞一笔启动资金,关键是人家投资人还给你打工,你见过比他更牛的吗?

再往后刘备靠着给各方势力拉架,成为了诸侯们眼中的香饽饽。尤其是在帮徐州牧陶谦抵挡曹操的时候,陶谦居然把徐州牧让给了刘备。

这波骚操作,再次颠覆了关羽的三观。什么情况?大哥究竟有多大魅力,居然空手得到一个州的地盘?自此,关羽对刘备能够成功这件事,深信不疑,基本上属于掉进坑里拉不上来的那种。

所以说关羽对刘备的佩服,源自于这么几个方面:

  1. 第一,刘备是汉室宗亲的身份,甚至被推崇为皇叔,是乱世中为数不多有正统继承权的诸侯,比曹操、袁绍这帮人正统多了。
  2. 第二,刘备忽悠技能逆天,空手套白狼的本事,估计也是众多诸侯比不上的。
  3. 第三,刘备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让关羽和张飞,一直不忘兄弟情,哪怕有跳槽世界五百强的机会,他们都会拒绝。
  4. 第四,刘备大义凛然,虽然人微言轻,却四处主持正义,赢得了全体诸侯们的赞赏。陶谦、曹操、袁绍、吕布、刘表,全都敬重他,关羽咋可能不佩服他呢?

所以说,别看关羽平日里一股傲慢的样子,但凡在刘备跟前,他就乖得跟个弟弟一样。没办法他本来就是弟弟嘛!

第二位,吕布吕将军。

关羽称呼曹操、袁绍集团的将领时,要么叫他们匹夫,要么称他们为插标卖首,总是是各种瞧不上。

在称呼孙权集团的将领时,一直认为他们是江东小儿或者是江东鼠辈,总之不会正眼瞧他们一眼。

就连刘备阵营的某些将领,关羽也照骂不误。比如说曾经跟他战长沙的老将黄忠,就被他骂成了老卒,也就是老兵的意思,压根就不把人家当个将军看。

狠起来连自己人都骂的关羽,在吕布跟前,却能够尊称他一声吕将军。就问你,三国武将中,还有谁的面子比吕布大?

酒行数巡,布曰:“你两家看我面上,俱各罢兵。”玄德无语。灵曰:“吾奉主公之命,提十万之兵,专捉刘备,如何罢得?”张飞大怒,拔剑在手。叱曰:“吾虽兵少,觑汝辈如儿戏耳!你比百万黄巾何如?你敢伤我哥哥!”关公急止之曰:“且看吕将军如何主意,那时各回营寨厮杀未迟。”---《三国演义》

这是吕布辕门射戟之前的那一段故事,讲的是吕布把袁术大将纪灵和刘关张给拉了过来讲和。要知道此前吕布刚刚偷袭了刘备的徐州,这个时候张飞早就炸毛了,关羽还能尊称吕布一声吕将军,这是何等面子?

我认为关羽敬佩吕布,不外乎有这么几个原因:

  1. 第一,当初刘关张立下大功,还救了董卓。董卓却因为刘备身份低微,所以瞧不上他。因此关羽怀恨在心,是吕布把董卓的脑袋给砍了。
  2. 第二,当初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时候,刘关张三兄弟合伙,才勉强把吕布给击败。吕布的武力值,绝对是在刘关张之上的。
  3. 第三,吕布对刘备来说,还有很大的用处。这个时候正是刘备和吕布互为犄角,防备曹操、袁术的时候,关羽也不愿意坏了大哥的好事。
  4. 第四,吕布帐下,有关羽最爱的杜夫人。将来她丈夫秦宜禄如果战死了,说不定关羽去要一下,吕布还能把杜夫人赏给他,接盘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所以说,关羽对吕布的佩服,其实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估计最让关羽震撼的,应该就是他们三兄弟合伙才跟吕布打平这件事,毕竟此前没遇到过。

第三位,曹操曹丞相。

关羽可以瞧不起孙权,认为他是江东鼠辈,但是他绝对不可能瞧不起曹操。因为关羽好歹也曾经给曹操打过一段时间工。

奉劝那些跳槽的人,千万不要去说前任老板的坏话。关羽在这一点上,其实做得就很到位了,他对自己的前任老板,可谓是仁至义尽。

当初刘备在徐州战败,关羽带着两位嫂嫂投降了曹操。此后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是赏赐钱财,又是赠送美女,就是为了留住关羽。

虽然关羽丝毫不为所动,但是他也是个人,不是个木头,自然是打心眼里感激曹操。而且他很佩服曹操的地方是,曹操是一位礼贤下士之人。

曹操不仅给了他这些好处,而且在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以后,更是被曹操推荐为汉寿亭侯。关羽一生都以自己是汉寿亭侯而感到骄傲,这就是他佩服曹操的铁证。

尽管后来关羽镇守荆州,和曹操集团势不两立。但是这两位是英雄惜英雄,谁让刘老板道德绑架,绑架了关羽一辈子呢?

总结:其实关羽没有想象中那么傲慢。

关羽出身基层,所以他对基层士兵是相当好的,因此也就有一帮人愿意为他卖命。你要说他在基层傲慢,那就没什么道理了。

此外关羽对曹操集团的张辽、徐晃、庞德,刘备集团的张飞、赵云,孙权集团的鲁肃,都不会有傲慢的情绪,甚至还有些佩服这些人。

为啥?因为关羽佩服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他或许是个不太通晓人情世故之人,把心里想的都表露了出来。但是关羽心里是有一把尺的,该佩服谁他心里有数,这是常人做不到的。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关羽一生傲慢,却对张辽等人以礼相待,这是为什么?除了张辽外还有谁?

关羽不仅傲慢,更加骄狂!

在关羽眼中,如果你是主公,你就应当具备雄才大略,如果你是谋臣,你就应当满腹韬略,如果你是武将,你就应当勇冠三军,如果你达不到上述标准的话,关羽根本不会拿正眼看你!此外,如果你心术不正,或品位不端,或目光短浅,或气量狭小,即便你有绝世武功或盖世奇才,关羽照样会眯眼瞧你!在演义中,有多位大才,都被关羽各种瞧不上,甚至贬低到不值一钱。总之,关羽何止是傲慢,他更多的是骄狂!

关羽之骄傲张狂,可以从他对别人的评价或对别人的态度上,一览无余。

1.对待蜀汉阵营的自己人

马超,潼关一战,把许褚达到裸奔暴走,逼迫曹操割须弃袍;葭萌关一战,与张飞杀到难分难解,投诚后逼迫刘璋直接献城。马超与许褚、张飞的两场硬仗,足以天下闻名。关羽虽然看中马超的世家,但对其武艺却直接扬言不服,高调挑衅比武,这在演义中是绝无仅有的!直到诸葛亮写信将马超贬低到“黥布、彭越之徒”,关羽才心满意足。

黄忠,长沙一战,以六十余岁高龄力抗壮年关羽150合平手,又射中关羽盔缨让其知难而退。定军山一战,黄忠刀劈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奠定了坚实的根基。黄忠武力、功劳如此,但是在关羽眼中,就变成了“终身不与老卒为伍”!

仅从关羽对待马超、黄忠的态度即可看出,关羽这哪是傲慢呀,这是不可一世的骄狂!

糜芳、傅士仁,镇守南郡、公安,堪称关羽的坚实犄角;而糜芳还是刘备的小舅子,身份比较敏感特殊。但关羽根本不拿人家当回事,动不动就是“叱令斩之”,尤其是出征樊城前,关羽还恶狠狠地留下话来,“稍有差池,二罪俱罚!”关羽对于糜芳,但凡有一点礼遇和恩惠,对方也不会那么决然的献城背叛!

2.对待曹魏阵营

于禁,位列五子良将,又是非曹氏宗亲武将中,唯一被授予假节钺权力的。关羽生擒于禁后,竟然说“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

庞德,差点把关羽拉下神坛。在与庞德交手前,关羽仍然是一贯的狂傲,说什么“可惜我青龙刀斩汝鼠贼!”但二人单挑150合后不分胜负,关羽却最终左臂中箭,幸亏关平救起。

此外,名将曹仁、猛将许褚等,在关羽口中,也曾被骂作“量一匹夫,何足道哉”!其实,关羽念在与曹操的交情份上,对于曹营诸将,多多少少还是保留了一丝客气。

3.对待东吴阵营

周瑜,器宇轩昂、雄姿英发,乃江东才俊之典型代表,只因为与诸葛亮较劲、怄气,就被关羽骂作“周郎小儿”。

江东诸将,太史慈、甘宁、吕蒙、凌统、周泰等,在关羽口中,统统变成了“江东鼠辈”,至于潘璋、陈武之流,简直连鼠辈都不如了。太史慈,曾经与关羽在营救北海郡时有一段旧交,当时管亥叫阵,太史慈正欲出马,却被关羽抢先,数十合之间,青龙刀起处,斩管亥于马下。也许,在关羽眼中,太史慈还是差了一档!

无须说东吴四英将、江表十二虎臣,即便是东吴孙权大帝,在关羽口中,也被骂作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尤其是孙权求婚时,竟然被关羽骂成了狗,“虎女焉能嫁犬子”!

4.对待其他阵营

纪灵,袁术帐下头号战将,曾单挑关羽三十合战平,却被关羽骂作“无耻匹夫”。

颜良,袁绍账下头号战将,河北四庭柱之首,曾二十合速虐徐晃,但在关羽眼中,颜良却变成了“插标卖首”。被曹操赞誉为“如此雄壮”的袁绍大军,在关羽眼中,也只不过是土鸡瓦犬罢了!

此外,单刀赴会,关羽明知鲁肃摆下鸿门宴,却还欣然而往,并说“岂忧江东鼠辈乎”?刮骨疗毒,关羽明知要遵守神医华佗之医嘱,他却谈笑自若和人对弈,并说“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

总之,从关羽对待名人名将的态度上来看,从关羽的种种言行上来看,他绝对是骄狂不可一世!也许,关羽的自我感觉,大有傲睨群雄之感、君临天下之势。

能受到关羽以礼相待殊荣的,都有哪几位?

关羽之狂傲,除了有狂的资本,还有狂的底线!在关羽眼中,他首先义字当头,绝不违背忠义道义,“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其次,他只敬重有真才实学、有高贵品质之人,在这类人面前,关羽会收敛气焰,甚至会放低姿态。言归正传,受到关羽以礼相待的,都有谁呢?

1.蜀汉阵营:五人。

刘备,结拜之情,心心所念的君臣之义,千里寻兄、矢志不渝。

张飞,结拜之情,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古城相会,冰释前嫌。

赵云,与关羽结交已久,在跟随刘备多年以来,舍生忘死,忠心护主,又兼武艺绝伦,人品出众,因此被关羽视为“亦吾弟也”。

诸葛亮,曾因刘备三顾茅庐而惹怒了关羽,但随着诸葛亮的才智逐步施展,关羽对其彻底拜服!在诸葛亮面前,关羽唯命是从。关羽违背了诸葛亮“东和北拒”的大战略方针,并非是出于对诸葛亮的不屑,而是出于他自己的天性使然——他太狂了,对于东吴,没有和气,而是怒骂孙权,对于曹魏,没有拒守,而是主动选择进攻!

魏延,长相与关羽深思,颇得关羽之好感。战长沙,魏延杀韩玄、献城池,关羽主动拉着魏延到刘备、诸葛亮面前请功。在诸葛亮喝斩魏延后,关羽几番解释,甚至下跪求情。最后,关羽对于黄忠的五虎大将之末,有强烈意见,对于魏延的汉中太守,却选择了默许!

此外,周仓誓死追随关羽,关平是关羽的义子,马良是关羽的参军,关羽对他们应当比较客气,但应该上升不到礼遇的高度。

2.曹魏阵营:四人。

曹操,与关羽有过硬的交情,更有很大层面上的恩遇,正因如此,关羽才会冒着军令状杀头的罪名,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张辽,与关羽交情匪浅。张辽跟随吕布期间,关羽就与之有一定交流;张辽被曹操擒获后,关羽直接下跪为其求情。张辽知恩图报,屯土山,张辽说出关羽“三罪”,劝其下山,暂归曹营;及至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最后关口,张辽亲自拿着曹操的放行文书,为关羽解围。

关羽围困樊城期间,曹操不仅派出了于禁、徐晃驰援,更把张辽临时征调过来,以作备份,不过在张辽出发前,关羽已经兵败!试想,如果关羽不曾被徐晃遏制,而张辽奔赴战场的话,二人见面后,将如何四目相对呢?

徐晃,作为关羽的同乡,在关羽身处曹营期间,与之交厚,多得教诲。大战沔水期间,关羽还在两军阵前,与徐晃客客气气的叙旧,以至于徐晃忽然变脸后,关羽大懵,问道“公明何出此言?”

庞德,其武艺最终得到了关羽的认可!关羽生擒庞德后,心平气和的劝降,庞德大骂,关羽只好斩之,以全其名节,然后又厚葬之。公里公道的讲,关羽对于庞德,真的给予了足够的礼遇和尊重!

3.东吴阵营:无。

如果非得算上一位,那就只能是鲁肃了!在刘备兵败当阳、投奔夏口之际,是鲁肃主动亲近刘备、又带着诸葛亮到江东促成了孙刘联合。鲁肃是一位仁厚长者,关羽不讨厌他;即便是单刀赴会之时,关羽在鲁肃面前,也没有狂放,而是平易近人的与之交流。

4.其他人物:四人。

汉献帝,关羽“降汉不降曹”,对于汉献帝钦封的汉寿亭侯,是关羽一生享用不尽的政治和名誉之资本!

吕布,武力第一人,在讨伐袁术期间,吕布请关羽吃过饭;在辕门射戟期间,张飞不服,关羽却说,“且看吕将军怎么处置”。吕布能被关羽称为“吕将军”,确实是书中仅有的一次。吕布死后,关羽几乎砍谁都是插标卖首了!

华佗,神医,关羽对其钦佩不已,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正因如此,曹操在听到华佗所说的开颅手术后,才严重怀疑他要为关羽报仇,于是将其下狱。

普净,救过关羽的性命,因此关羽对其鞠躬致谢。关羽归神后,经普净点化,恍然大悟,于是归位,并造福一方。

结语:骄狂不可一世的关羽,在他眼中,能够以礼相待的,在自己阵营中,有刘备、张飞、赵云、诸葛亮、魏延共计五人;在曹魏阵营中,有曹操、张辽、徐晃、庞德共计四人;在其他阵营中,有汉献帝、吕布、华佗、普净共计四人。除此十三人外,其余者,难入关羽法眼!

三国演义中,关羽一生傲慢,却对张辽等人以礼相待,这是为什么?除了张辽外还有谁?

关羽一生傲慢,这不仅仅是在三国演义中,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也同样有所记载。

受演义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以为关羽失荆州就是因为其傲慢狂妄的个性,目空一切,活着的时候就像神一样的存在。

但关公成神之后尚且喜食人间烟火,乐于接受朝野祭祀、膜拜,谁不说好话就不让谁发财。那么,其生前岂能是不食人间烟火呢?

豹眼阅读《三国志》等史料,时时刻刻感知,关公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好汉,而绝非是一生傲慢狂妄、目中无人的另类。他不仅对刘备、张飞、赵云等情谊深厚,对张辽等人以礼相待,对曹操、吕布等也很尊重客气。这说明关公生前并非神一样的存在,而是深谙江湖规则的汉子。

这一切都是人的本性使然,自然关公也不例外。

豹眼认为,除了张辽,与关公最相厚的就是徐晃。

关公生前是人不是神

《蜀记》记载: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

建安三年(198年),关羽跟随刘备一起与曹操进攻下邳的吕布。

关羽向曹操汇报,说吕布派遣秦宜禄前来请求投降之意,并请求曹操同意纳娶秦宜禄之妻为妻,曹操当时就答应了。

在城破之际,关羽再次启禀曹操要娶秦妻杜氏。曹操本好人妻,就怀疑杜氏容貌特殊,先派人去查看,果然天姿国色,于是就自己受用了。

因为这事,关羽心中不安。

《蜀记》是晋朝史学家王隐所著的一部记载三国蜀汉的史书,虽比不了《三国志》影响那么大,但南朝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时多次引用并加以辨析。

关于这个桥段,裴松之只是引用作注,并没有辨析真伪。而且王隐专门说明,此事与《魏氏春秋》的记载没有区别。

但豹眼认为此事并不完全靠谱,因为“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一事,恐怕不太可能。

据《献帝传》记载:

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宜禄归降,以为铚长。

这里说得是袁术欲称帝,想拉拢吕布。吕布派遣秦宜禄去袁术处沟通此事,袁术就把秦宜禄留下来,并以汉宗室女子为其妻。秦宜禄前妻杜氏就留在了下邳,也就有了关羽乞娶其妻之事。

尽管史料记载不一致,但都记载了关羽先后请求纳娶杜氏。

曹操不仅跑得快,而且下手也快。这里就不多说了,豹眼只想说,关羽一生孤傲,但能放下身段,低三下四地反复乞求纳娶杜氏,究竟为哪般呢?

难不成关公关老爷生前不仅好基友,而且也好人妻吗?

一般说法是,关羽人到中年却膝下无子,可能是为延续香火有些着急了。

在那个时期,后继无人是件大事,无可非议。

关羽(?--220年),对其生年,没有定论,一般认为与刘备同年,还很可能比刘备大一点。

由于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广为人知,刘备是大哥,关羽自然不好比刘备年长。但史料并没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也没有关羽具体生年的记载。

这么说,关羽生年大约是161年(刘备,161年---223年),围困吕布时,大概是三十八岁的年纪,的确应该有后了。

对于关羽长子关平,史料没有记载其生卒年,三国演义干脆把关平安排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收养的关定之子。

关羽次子关兴,其生卒年也不详,但根据《关羽传》的记载推论,一般认为是建安六年(201年)及以后出生。

这就是说,关平、关兴即便都是在曹操擒获吕布之后出生,关羽遇难时,起码关平在二十岁左右。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个年龄,关平跟随其父征战,勇猛无比也就不在话下。

因此,豹眼认为,关羽不会是好色之徒,但英雄爱美人也在情理之中,最大可能是因为人到中年,膝下无子之故,而乞求纳娶杜氏为妻。

豹眼之所以啰里啰嗦说这些,只想说明关羽生前是人不是神,也是有血有肉、食人间烟火的凡人。

关羽有傲慢骄狂的一面,也有委曲求全的时刻。关羽虽非常人,但乞求纳娶杜氏,也说明关羽具备常人的本性。

这也就是,尽管关羽一生傲慢,但也通人情世故,也有几位好朋友的根源。因为他虽傲慢,但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

建议刘备杀曹操,更说明了关羽还是普通人的思维

还是《蜀记》记载:

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

关羽跟随刘备投靠曹操之后,曾经提出建议,借与曹操一起出猎的机会杀掉曹操,但刘备不肯。

刘备被曹操的虎豹骑在长坂坡击败,很狼狈地逃亡夏口之后,关羽就开始抱怨,说:“你早听我的杀了曹操,何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刘备面子上下不来,就找借口说:“当时我是为国家珍惜他哦。”

关羽听了没再吭气,但裴松之看不下去了,在此评论道:

臣松之以为备后与董承等结谋,但事泄不克谐耳,若为国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劝而备不肯从者,将以曹公腹心亲戚,实繁有徒,事不宿构,非造次所行;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讬为雅言耳。

裴松之是一点也没给刘备面子哦,这脸打得啪啪滴。

裴松之说得是难听些,但作为史家,理该说实话,他似乎没啥错。

这件事也说明,关羽也是普通人的思维:老大你不是想争霸天下吗?你直接的对手是曹操,把他杀了不就齐活了吗?

因此,关羽死后为神,但毕竟是死后的事。其生前也有七情六欲,是按照常理出牌的人。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关羽也会有朋友,并不是拒所有人于千里之外。

关羽也有英雄情结,对于英雄也是惺惺相惜

在演义里,张飞一见吕布就大骂三姓家奴,但关羽就客气很多。

史料中没有相关的记载,但关羽、张飞跟随刘备在徐州期间,自然与吕布有不少交集。

没有记载就说明关系不好但也不坏,张辽原本是吕布手下战将,替吕布打工,关羽也是在刘备手下打工,不管关羽与刘备的关系如何亲密,毕竟在外人看来,主仆关系还是存在的。

虽为高管,关羽跟老板吕布还不是一个等级,很难说上话,但与吕布的部将张辽相处就轻松很多,也是对等的。

这或许是关羽与张辽关系不错的一个原因,当然,张辽的本事也了得,其能力不在关羽之下,其政治品行及军事能力俱佳,也是二人能成为好朋友、关羽以礼相待的主要原因。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傅子曰: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度何时能去?"辽曰:"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前夕,曹操闪击徐州刘备,刘备潜逃,关羽被曹操擒获。

曹操很欣赏关羽的为人及能力,很希望为己所用,但观察关羽无久留之心,就派遣张辽去探听消息。

这个桥段非常感人,有几点很值得品味:

第一,曹操爱才惜才,似乎是不惜代价,但心爱之物还是舍不得送与别人。

上马金下马银不说,就连赤兔马也给了关羽,但关羽孜孜以求的杜氏,曹操却不舍得给。

这就说明了曹操也是俗人,有句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你把人家看好的宝物纳为己有,如何能打动人家的心呢?

这是老曹与刘备的区别所在,这一点曹操的确没有刘备做得好。

第二,关羽实话实说,曹公待我不错,但还不如刘将军,我不可能留下来伺候他。但一定要等到报答了曹公的厚恩之后才离去。

关公重情重义,但很讲究江湖规则,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曹操夺人所爱,这是胳膊拗不过大腿,关羽是清楚的。虽然老曹没有明说,但相信关羽会明白:我老曹就好这一口,你就别跟我计较了哈。在别的方面补偿你一下,也说得过去了。

关羽是真心匡扶汉室,不惜性命要杀掉曹操。但刘备杀掉曹操不是目的,关键是自己要活着。性命没有了,那还要地盘干嘛呢?

关羽从要杀曹操变为报恩,是因为人家对咱很不错,咱不能忘恩负义哦。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关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跳出凡尘的神。

第三,关羽是至情至性之人,也就有了张辽这样的朋友。但张辽也不是只顾情义而忘掉责任的人,也就有了据实向曹操回报的情况。

第四,还是曹操道行更胜一筹,放关羽走人,的确是很难得。

这个桥段不管是傅子还是裴松之都给与很高的评价,实在是中肯哦。

除了张辽,关羽最好的朋友是徐晃

曹操也好,吕布也罢,更不必说刘备、张飞,其情况都与张辽不同,与张辽相同情况的只有徐晃。

《蜀记》记载:

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徐晃(?--227年)是河东郡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人,关羽是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人,二人是山西老乡,一向关系不错。

徐晃年长,关羽称之为“大兄”,尊为兄长。

但襄樊之战,徐晃以国事为重,对关羽下了死手,关羽无奈,但想必一定会理解。各为其主,这也与张辽相似,如果是换了关羽,恐怕也会如此。

华容道义释曹操,那只不过是老罗的杜撰,真的遇到,关羽恐怕也会下死手。

这是人性,但也是江湖规则。

除了张辽、徐晃之外,没有史料介绍关羽还与谁关系不错。

人在江湖,逢场作戏的多,知心朋友未必需要很多,有几个也就够了。

即便只有一个朋友,那也说明关公并不是油盐不进的主。

总之,关公生前是人不是神,是有血有肉的性情汉子。这样的人有朋友但一定不会很多,有刘备、张飞情同手足,有张辽、徐晃相知相爱,有曹操这样的雄主厚恩有加,不必说死后成神,就算化为尘埃,此生足矣。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三国演义中,关羽一生傲慢,却对张辽等人以礼相待,这是为什么?除了张辽外还有谁?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但是关羽的性格中也有缺陷,那就是骄傲自大。用史书里的评价就是“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不过关羽待人也是有差别的,在他的眼里也有礼敬之人。那么,这些得到关羽礼敬的人都有谁呢?

一、曹营中关羽只礼敬曹操、张辽和徐晃。

在徐州之战后,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同时寻求回到刘备麾下的机会,关羽与曹操“土山约三事”,暂时加入了曹军阵营。他为了报答曹操对自己的恩义,斩颜良诛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随后他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护送刘备的家眷回到了刘备阵营。

在曹军之中,由于关羽的性格,使得他在曹营比较孤立。在整个曹营之中,他只有一个知己,一个挚友和一个好友。关羽这个人重情重义,对于这三人当然赤诚相待。这三人中,知己就是曹操,挚友就是张辽,好友则是徐晃。

曹操对待关羽的态度中,虽然有想要收服他的私心,但更多的是对关羽武艺、人品的敬重。曹操理解关羽内心的想法,并且赞赏关羽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在很多地方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成全关羽。这种感情,唯有知己才会拥有。

曹操为了收服关羽,不惜大费周章使用计谋,把他围困在土山之上。在关羽提出三事的时候,曹操明知道其中有不合自己愿望的条件,但还是答应下来。在得知关羽终究要离开自己的想法后,曹操不但没有怪罪关羽,反而对关羽的忠义赞不绝口。

在曹营之中,曹操对关羽的待遇极高,不但赏赐宅邸、金帛、美女,还对他加官进爵,宴请时分庭抗礼。在关羽离去的时候,曹操不但阻止了部下追击关羽的请求,还亲自送行,赠送锦袍。甚至在关羽死后,曹操还将关羽的首级以王侯之礼安葬,一点不以关羽水淹七军为恨。

关羽当然知道曹操对自己的恩义,投桃报李,关羽也对曹操十分礼敬,对曹操始终以礼相待。为了报答曹操的恩义,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在华容道上,关羽面对走投无路的曹操,最终没有将他赶尽杀绝,而是放他离去。

除了曹操之外,关羽在曹营中最要好的朋友非张辽莫属。关羽和张辽在战场上见面,就意气相投。关羽在白门楼上,为了保张辽的性命,不惜向曹操当众跪倒下拜。关羽向曹操跪倒下拜,也仅仅只有为了张辽和赤兔马两次而已。

对于关羽的恩情,张辽也没齿难忘。在关羽被困土山后,是张辽两面奔走,经过他的斡旋,才促成了关羽有条件地加入曹营。在曹营中,张辽也是处处帮助关羽,直到关羽离开曹营,张辽还赶到黄河渡口,劝阻了夏侯惇与关羽的争斗。从方方面面来看,张辽无愧为关羽的挚友。

关羽在曹营中,除了张辽外,另一位好友则是徐晃。徐晃和关羽都是同乡,而且两人的性格接近。徐晃在离开杨奉投奔曹操的时候,就拒绝了满宠杀死杨奉、韩暹的建议,表示绝不做不义之事。这一点与关羽的性格相合,使得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

在书中,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渲染关羽和徐晃的交往。不过在襄樊之战时,徐晃率领援军就援樊城时,关羽和他在阵前叙旧时,从徐晃的言语中表露出来当时的情况。徐晃强调说,“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由此可见,关羽当年与徐晃的交好情况。

二、刘备阵营中关羽礼敬之人。

在曹营中,得到关羽礼敬的人只有三位,在刘备阵营中,得到关羽礼敬的人也同样不多,也就一君、二臣、二将五人而已。一君是刘备,二臣是诸葛亮、徐庶,二将则是张飞、赵云。其他人关羽根本看不到眼里,结果造成了后来众叛亲离的恶果。

刘备是关羽的主公,也是他的大哥。关羽在他起兵的时候就跟随在他的左右,为他浴血奋战。在曹操拉拢关羽的时候,关羽就曾明确地说明,自己与刘备誓同生死,绝不背叛。如果刘备去世,自己将相从于地下。关羽对刘备忠心耿耿,从来不违逆刘备的决定。

徐庶在加入刘备阵营时化名单福,担任了刘备的军师。徐庶年轻时做过游侠,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为朋友报仇。这与关羽过去的行为十分相似,因此两人意气相投。再加上徐庶确实有谋略,在他的指挥下连续打败曹军,因此他得到了关羽的礼敬。

诸葛亮则是经过了一个过程,才得到了关羽的认可。关羽骄于士大夫,对于诸葛亮身上世家大族的习气不感冒。在诸葛亮刚加入刘备阵营的时候,他和张飞还向刘备说过诸葛亮的坏话。但是经过博望坡一战,让他对诸葛亮的看法完全改观。

在博望坡之战前,关羽对诸葛亮冷眼旁观。当张飞与诸葛亮争辩的时候,关羽制止张飞,但是他说的是等打完这一仗再看。结果博望坡之战大获全胜,这使得关羽和张飞见到诸葛亮后拜伏在诸葛亮车前。经过时间的磨合,关羽对诸葛亮十分佩服,在所有事情上都听取诸葛亮的意见。

张飞是关羽的三弟,关羽对他爱护有加。在虎牢关前,关羽见到张飞形势不利,就不顾自己的处事原则,出马和张飞一起夹攻吕布。在人前人后,关羽都对张飞赞赏有加。他斩颜良后,向曹操夸奖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使得曹营上下对张飞都怀有惧怕之心,成就了张飞独守长板桥的传奇。

赵云与刘关张是老相识,在公孙瓒麾下时,他们就曾并肩作战。赵云武艺出众,做事稳重,对刘备忠心耿耿。他在战场上多次救刘备于水火之间,还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了刘备的家小。因此,关羽对赵云十分欣赏,把他当作自己的兄弟一样对待。

三、其他阵营中关羽礼敬的人。

三国之中,关羽对东吴君臣十分鄙夷,根本就没有一个看得起的人。他一提起东吴君臣,就是江东鼠辈。当孙权向他提亲,想让自己的儿子与关羽的女儿结亲,却遭到了关羽的怒骂。关羽说,“吾虎女安嫁犬子!”连孙权都被关羽看做狗,更不要说他的臣子们了。

关羽看不起东吴是有他的原因的。东吴和曹军作战时,一旦上陆就不会打仗。昔日关羽看不上的将领,曹仁、李典、乐进都能把吴军打得狼狈不堪。更不要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在合肥被张辽的八百人马打得大败,丢尽了脸面。

可是东吴随时打硬仗不行,搞阴谋诡计却是十分在行。关羽手下的荆州就先后遭到了东吴两次袭击。在湘水之争中,东吴背信弃义袭击荆州,从关羽手中割走了一半领土。关羽对此深恶痛绝,怎么可能礼敬东吴君臣。

除了三国的人士,只有一个人得到过关羽的礼敬。这个人就是天下第一武将吕布。关羽曾在虎牢关与吕布交过手,对他的武艺十分清楚。与张飞不同,关羽对吕布十分礼敬。在吕布辕门射戟的时候,关羽阻拦张飞,还敬称了一句“吕将军”。

结语:

关羽素以骄傲自大著称,他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一般人根本就不会让他看到眼里。遍观当时天下人物,能够得到关羽礼敬的仅有九人而已。这九人分别是曹操、张辽、徐晃、刘备、诸葛亮、徐庶、张飞、赵云和吕布。

这些人或是关羽的知己,或是关羽的朋友,或是关羽的兄弟,或是关羽敬重的人。但是由于关羽目中无人,也使得他得罪了过多的人。结果在荆州之战中,他的手下众叛亲离,敌人则同仇敌忾,使他遭到了败亡的命运。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演义中,关羽一生傲慢,却对张辽等人以礼相待,这是为什么?除了张辽外还有谁?

说起关羽的傲慢,看看他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就知道了,比如白马之战,曹操手下众将没有人敢跟颜良交战,于是曹操听从程昱的建议请来了关羽,关羽根本就不把颜良放在眼中,要知道当时的颜良三个回合斩宋宪,一个回合杀魏续,二十回合败徐晃,曹营诸将没有人敢挑战,即使如此,关羽仍然视颜良为土鸡瓦狗、插标卖首。

颜良的武艺放在整个三国演义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二十回合打败徐晃,关羽就做不到,但是,关羽就是看不起颜良,认为颜良徒有虚名,连曹操也认为颜良是一员勇将,不敢不看,还提醒关羽小心,但关羽就是如此的傲慢。

关羽

最为关键的就是关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傲慢是有道理的,他一个回合就斩杀了颜良,三个回合就斩杀了文丑,位居河北四大名将之首和第二的颜良、文丑就这样死在了关羽的手下,这就是关羽的战绩,也是关羽傲慢的资本。

关羽不仅仅看不起颜良、文丑,整个三国演义中,没有几个人能被关羽看得起,比如关羽看不起马超,想着和马超比试一下武艺,关羽看不起黄忠,他说大丈夫不与老兵同伍,关羽还看不起孙权,孙权为自己儿子向关羽女儿提亲,结果关羽说:虎女焉能嫁犬子。把孙权气得半死,关羽就是这样傲慢。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有没有让关羽看得起,以礼相待的人物呢?

张辽

当然有,第一个人就是张辽

三国演义中,张辽是吕布手下八健将之首,张辽是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今山西朔州人,关羽是司隶州河东郡解县人,今山西运城人,两人家乡离得不远,估计说话口音都相似,两人首次相见应该是张辽跟随吕布一起投靠刘备,被刘备安排在小沛。

后来吕布偷袭了刘备的徐州,刘备走投无路之下又投靠了吕布,颠倒了过来,吕布安排刘备守小沛,后来刘备在小沛招兵买马,再加上张飞偷了吕布的马,所以吕布率军讨伐刘备,刘备打不过,于是准备突围投靠曹操,当时关羽在突围时正好遇到了张辽。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后而张辽赶来,关公敌住。

这是关羽与张辽第一次交手,三国演义没说结局如何,应该是平手,再加上关羽急着突围,两人也没有打上几个回合,但两人都估摸着对方武艺不低,只是初步了解了一下。

关羽和张辽

关羽与张辽第二次相遇同样是在战场上,当时刘备还是在小沛,吕布派张辽与高顺攻打刘备,刘备一边派人向曹操求救,一面派张飞、关羽迎战,当时张辽率军攻打西门,西门正好是关羽镇守,关羽并不出战,只是对张辽说道:

公仪表非俗,何故失身于贼?

关羽是说张辽你的仪表不凡,为什么要在吕布这样的贼子手下?张辽听了关羽的话,低头不语,随后就退兵了,但军令如山,张辽随后攻打镇守东门的张飞,张飞正准备出战,但张辽又退兵了,关羽知道后,特意赶到东门对张飞说道:

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因我以正言感之,颇有自悔之心,故不与我等战耳。

关羽和张飞

关羽这话的意思是说:张辽的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因为我用正义的语言感动了他,他也有悔过之心,所以不跟我们对战。关羽说这话明显是谦虚的说法,张辽的武艺再厉害,也不可能是打得过关羽和张飞,关羽之所以这么说,在于后面几句话,因为关羽说张辽因为自己说了正义的话而有悔改之心,如果能用言语让敌人变成朋友,又何必非得在战场上一较高下呢?

这就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几句话就能化敌之勇,让张辽成为自己人,那对关羽来说绝对是大功一件,同时因为张辽流露出悔改之意,所以关羽对张辽印象非常好,关羽虽然非常傲慢,但是心肠很好,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羽善待士卒而看不起士大夫,张飞则正好相反,所以尽管关羽傲慢,也不是看不起所有人,至于关羽对张辽非常敬重,能让关羽说出“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的话”,是非常不容易的。

张辽

后来吕布被曹操所杀,张辽不愿意投降曹操,反而羞辱曹操,曹操举剑准备杀张辽,刘备抱住曹操,而关羽为了救张辽,居然跪下来向曹操求情,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关羽一生傲慢,除了他大哥刘备之外,关羽跪过谁?只有张辽。

可以说张辽是关羽一生最为敬重的人了,为了救张辽,关羽都给曹操跪下了,你知道能让傲慢一生的关羽下跪都要救,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吗?而且关羽以自己的性命为张辽担保,关羽对曹操说道:

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那为什么关羽会这么做呢?

答案就在忠义两个字,众所周知,关羽本人就是忠义的代表,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关羽这个人虽然孤傲一生,但并非没有朋友,尤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羽与刘备、张飞那是事业上与生活上的朋友,关羽与张辽那是性格上的朋友,两人都是忠义之人,惺惺相惜,互相欣赏,互相成就。

张辽也忠义

忠义可以让人不顾一切,甚至是生命,关羽一生难得遇到一个和他一样忠义的人,所以他把张辽当成了自己的知己,关羽之所以救张辽就是因为张辽是个忠义之人,忠义之人有信仰,懂得回报,绝不背叛,在这一点上,关羽与张辽很相似,而不是张辽的武艺有多高,这跟武艺无关,吕布武艺高,但关羽绝对不会救吕布,因为吕布不忠义。

后来当关羽陷入困境时,张辽同样表现得非常忠义,这就是后来发生的关羽以三个条件投靠曹操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张辽则是积极劝说曹操收降关羽,以图保下关羽的性格,曹操都想放弃关羽时,张辽却说服了曹操接受关羽的投降三约定,为了就是知恩图报,关羽显然没有看错人。

那么除了张辽之外,关羽还看得起谁?

在对手和敌人方面,能让关羽看得起的只有吕布。关羽尊重吕布,每次在阵前见到吕布都是尊称一声“吕将军”,相对于张飞每次见到吕布直接就叫“三姓家奴”来说,关羽比张飞显得更加尊重吕布,但是这种尊重只是对吕布的武艺表示敬佩,与张辽完全不同。

三英战吕布

吕布是三国演义上的第一猛将,没有人单挑能打败吕布,包括关羽和张飞,虽然张飞两次战平吕布,但是关羽和张飞两人联手也没有打败吕布,关羽自然明白吕布的武艺在他之上,对于这种武艺超过自己的人,关羽只有尊重,如果像颜良这样看起来很厉害,实际上不堪一击的将领来说,关羽就非常看不上。

在自己人方面,关羽最看得起的人有刘备、张飞和赵云a三人。刘备当然没话说了,是关羽的结拜大哥,对关羽感情也很好,关羽虽然傲慢,但是非常服刘备,刘备应该是整个三国之中关羽最服气的人,这不仅仅是刘备对待关羽的态度,更是刘备的心胸、仁义与礼贤下士。

赵云

张飞同样是关羽结义兄弟,总体来说,张飞的武艺稍微弱于关羽,虽然两人没有真正地比过武,但关羽一直把张飞当小弟的,从这方面来说,关羽还是有些傲慢,张飞两次战平了天下第一的吕布,足以让关羽敬佩,而且张飞十个回合杀死了纪灵,关羽三十回合才战平纪灵,也让关羽敬重张飞。

赵云则是关羽最后一个看得起的人。赵云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之外,与三人关系唯一最亲密的人,而且赵云为人正直,与三人也是志趣相投,这是感情方面的,在武艺方面,赵云也不输关羽、张飞,尤其是赵云一人独闯长坂坡,大战曹操手下数千军队,杀死曹营五十多员将领,成功救回了阿斗,也让关羽刮目相看。

三国演义中,关羽一生傲慢,却对张辽等人以礼相待,这是为什么?除了张辽外还有谁?

三国演义中,关羽一生傲慢,看谁都是插标卖首之徒,不过他在对待张辽时,却是以礼相待,这是为何呢?实际上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张辽符合关羽的看人标准!

关羽

不可否认,演义中关羽确实是一个非常傲慢之人,不过他也确实是有傲慢的资本的。早在汜水关之战,关羽就通过他的能力了,在诸侯面前大显神威!当时众诸侯相约共同讨伐董卓,结果董卓直接派来个华雄,把诸侯们打得根本不敢应战,凡是敢于出战之人,最终都死于华雄之手。见华雄如此厉害,众人自然是不敢再派人前去迎战,正在众人一筹莫展时,关羽主动申请了出战,而且很快地就斩杀了华雄,留下了温酒斩华雄的美名。

此战之后,随着关羽战斗经验的丰富,实力愈发强大,连曹营两大高手徐晃和许褚联手,都并非关羽对手,可以说,巅峰时期的关羽,确实是罕见敌手!再加上有赤兔马相助,关羽的作战特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斩杀敌将轻轻松松,所以说,当关羽说出那句“插标卖首”后,虽然狂,但当时的他确实是有资本!那么关羽这么狂,为何却对张辽以礼相待呢?事实上,关于这个问题,原文中其实是有明确说明的。

关羽与张辽

张辽是吕布的手下,而由于陈宫陷害,吕布以为刘备要和曹操联合进攻他,所以率先发难,命人攻打刘备。当时张辽负责攻打小沛城的西门,而关羽就守卫在西门之上。见张辽仪表不俗,并非常人,于是关羽主动搭话,劝张辽不要助纣为虐,帮吕布攻打刘备。

原文:次日,张辽引兵攻打西门。云长在城上谓之曰:“公仪表非俗,何故失身于贼?”张辽低头不语。云长知此人有忠义之气,更不以恶言相加,亦不出战。

从原文来看,关羽之所以不对张辽恶言相向,其实就是因为他觉得张辽一表人才,应该是一个忠义之人。结果此言一试,张辽果然低头不语,很明显,张辽也觉得攻打刘备不对,所以关羽便对张辽以礼相待,因为他认为张辽是一个忠义之人!关羽虽然傲慢,但本质上他为人还是非常忠义的,对兄弟朋友,他非常有义气。而对于汉室皇帝,关羽也是非常忠心的。许田围猎时,曹操逾越规矩,不给汉献帝面子,在场众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只有关羽怒目相视,准备冲上去把曹操给砍了,可见关羽是多么忠心的一个人。

关羽本是忠义之人,自然也是欣赏忠义之人的,当他发现张辽和自己是同一类人时,他自然不会要以礼相待了。张辽被关羽一番言语给说动了,放弃了攻打西门,但吕布交代的任务他也得完成啊,于是他调转枪头去往了东门。东门是由张飞在镇守,张飞一见张辽竟敢来攻城,主动出城作战,张辽被吓跑后,他又想率军追击,幸好关羽及时赶来,劝住了张飞。

原文:飞曰:“彼惧而退,何不追之。”关公曰:“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因我以正言感之,颇有自悔之心,故不与我等战耳。”飞乃悟。

从关羽的这番话来看,很明显他拔高了张辽的武艺,而他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希望张飞不要去追,因为他认为张辽其实是可以拉拢的对象。张飞见关羽想要抬举拉拢张辽,自然也是不好说什么了,于是放弃了和张辽的作战。

事实上,当张辽被曹操抓获时,关羽还曾为张辽下跪求饶,这一幕直接惊呆了众人。在大家的印象中,关羽是一个多么高傲的人啊,他怎么可能下跪,但是在白门楼上,关羽为了救张辽,竟然做出如此举动,足见关羽对张辽是多么的欣赏!

原文: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曹操背后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于面前,说道:“丞相切莫动手!”

背后拉住曹操的人是刘备,而跪下求情的人则是关羽了,面对盛怒的曹操,关羽直接说张出了张辽是忠义之人,愿意以性命保之的话语,可见关羽对于张辽的感情是得有多深!说实话,本文认为,在整本演义中,除了刘备张飞,张辽应该是关羽第三个原因以性命相救之人!

总的来说,关羽一生傲慢,之所以对张辽以礼相待,其实就是因为张辽这人比较忠义,而关羽本身也是忠义之人,对自己的同类自然是非常欣赏,要以礼相待了,甚至愿意以命相保!张辽能有关羽这么个朋友,应该也算是一生足矣!

事实上,在演义中,关羽除了对张辽以礼相待,他还对另外四人非常欣赏。其中刘备、张飞自然是不用多说,因为他们三人本来就是结义兄弟。除了刘备张飞,关羽以礼相待的另一人是赵云!

赵云和刘备关羽等人相识较早,早在跟随公孙瓒期间,大家就已经是认识了。而且当时的赵云,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忠义一面,所以此时的关羽对赵云,应该还是比较欣赏的。后来赵云多次保护刘备脱离险境,还曾于长坂坡之战中不顾自身安危,保护甘夫人和刘禅脱离险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义,赢得来了关羽的欣赏。在刘备大封诸将时,关羽曾对赵云做过如下点评。

原文: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注意看关羽的这句话“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说明当时的关羽其实是把赵云当成了兄弟,和张飞差不多,这种话都说出来了,还不是对赵云以礼相待吗?

当然了,除了张辽、刘备、张飞、赵云,关羽还对另外一人以礼相待了,这个人就是徐晃!当年关羽身陷曹营时,和张辽、徐晃的关系最为要好,关羽还曾指点过徐晃的武艺,双方之间关系颇为融洽,只不过大家身在乱世,各为其主,没法经常见面而已。

襄樊之战,关羽大显神威,打得曹仁不敢出战,于禁前来支援也被关羽击败,最终曹操只能派徐晃前来。而两军对阵时,徐晃和关羽开展了这么一番对话。

原文: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

从徐晃和关羽的这一番对话来看,两人的关系还真的算是不错的,若是没有这场战争,两人应该是属于那种能够把酒言欢的朋友。所以,说关羽对徐晃以礼相待,也是有道理的。

结语

三国演义中,关羽一生傲慢,却对张辽等人以礼相待,这是因为关羽认为张辽乃是忠义之人,和自己是同一类人!而除了张辽外,关羽还对刘备、张飞、赵云、徐晃以礼相待,除了这几个人,估计在关羽眼中,其他人都是不值一提的!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