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皇子百官到国库借钱还压根没想还,可能吗?
答案:不可能。
在《雍正王朝》中,不光各路皇子跑国库借钱,朝中百官也跑国库借钱。为啥这么多人跑去借钱呢?因为跟国库借钱,不需要利息。
有出息的,拿着这些钱,去盖房子搞地产、搞民间放贷,以此赚取差价。没出息的,就想着吃喝玩乐有点资本,花光了也就啥也不剩了。
跟国库借钱,有个好处,除了不需要利息以外,还款期限也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说到底他们压根没打算还钱。为啥?因为掌管国库钱粮的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谁会冒着得罪皇子、同僚的风险,去跟你要钱呢?说到底又不是自己家的钱。
因此不借白不借,是个当官的,都想找关系去国库借点钱。这就有了后来康熙皇帝让四阿哥胤禛去催促百官还款的情况。
那么事实上,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吗?皇子和百官,有资格向国库借钱吗?其实这只能出现在小说当中。
一、皇子百官顶多可以向内务府借钱。朝廷的钱袋子,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国库,由户部掌管。另一个部分则是内务府,由内务府各大臣掌管。
国库的钱,那是公家的钱,是专门建设国家用的。可以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可以用来赈灾,也可以用于边防事务。
内务府的钱,那就是皇家自己的钱了。这笔钱,专门是提供给皇帝的一大家子所使用,属于皇族的私房钱。
乍一看,好像国库比内务府重要得多,其实从配备人员上,我们就能看得出,清朝皇帝更加看重自己的钱袋子,内务府的钱毕竟是自己的私房钱。
所以说内务府的成员,一般多达3000人左右,是户部官员的10倍不止。光机构就有50多处,是清朝规模最大的一个机构。
内务府主要掌管皇族们吃饭、穿衣、住宿、农场等等各种事务,只要是皇家跟钱打交道的事情,都是内务府来掌管。
因此内务府总管的职责就很大了,他们一般都是由满洲皇族或者高官兼任。毕竟是给清朝皇帝看钱袋子,自己人自然更加靠谱。
因此皇子、百官,他们想要借钱,也就只能从内务府这里借钱。毕竟是皇帝的私人钱袋,很多事情可以商量着来。尤其是皇子跟内务府借钱,没听说哪个儿子跟老爹借钱,要按期本息还款的。
二、内务府的钱,是从哪儿来的?既然皇子和百官,可以从内务府借钱,而且还款可以打商量,甚至不要利息。那么问题来了,肯定会有不少人跑去借钱,这么一来对内务府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那么内务府靠什么来钱呢?其实内务府的钞票来源,还是非常多的:
- 第一,皇家农场、田产、畜牧场的收入。这笔收入看着不多,但是由于清朝初期圈地现象严重,因此京城周围到处都是皇家的地盘,因此收入相当丰厚。
- 第二,皇商分红。这笔钱是占大头的,比如说顺治初年,就曾将八大晋商家族纳入内务府,称之为皇商。他们顶着个皇商的头衔,做生意更方便了,但是挣的钱自然要跟内务府分成。
- 第三,内务府投资的国营企业。别以为打着国营企业的头衔,大家就都是一家人。有些为内务府服务,有些则为户部服务,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曹雪芹他们家的江宁织造,就是给朝廷提供丝绸的皇商,他们就属于内务府旗下的国营企业。
- 第四,国库征调。这是历代皇帝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发生。因为内务府的钱不够用,只好暂时挪用国库的钱,这笔钱,就甭想还了。
由此可见,内务府的收入来源还是很多的。其中国库的挪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但是一旦发生了,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至于国库的收入,基本上就是从田亩税收和商户税收里得来的,每年的数量都比较稳定。所以必须要有计划地花钱,否则就会出现国库空虚的情况。
三、内务府的腐败,是你想象不到的。要是论清朝各大机构中,最腐败的一个,肯定就是内务府了。内务府机构庞大,人员庞杂,难免会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情况。
“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一个人在内务府做事,究竟有多少油水。内务府贪腐的例子,其实数不胜数。
- 道光皇帝,是个比较简朴的皇帝。他的龙袍打了补丁以后,还要翻来覆去地穿。可是打一个补丁内务府的报价却是5两银子。而民间打个补丁,只要3文钱,那是手艺高超的价格。
- 光绪皇帝每天早上吃4个鸡蛋,每个鸡蛋内务府的报价是8两银子。也就是说光绪一顿早餐,光鸡蛋就花费了大概32两银子。而民间1两银子可以买500个鸡蛋。
- 乾隆时期,鸡蛋的报价更夸张,1个高达10两银子。有一次乾隆边吃鸡蛋就边问身边的大臣,你每天吃多少鸡蛋?大臣直言不讳地说:“每天4个。”乾隆都吓得目瞪口呆,直呼这个大臣太奢侈了,每天吃这么贵的东西。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啥在内务府干活很挣钱了。3000多号人,50多个部门,所有的采买到任何一个人手里,都要扒一层皮。从地方到皇宫,这一路下来,不知道被扒了多少层皮,物价自然就上来了。
总结:花公家的钱,必须要层层审批。其实我们找公家办点事儿,就能明白为什么清朝官员不会找户部借钱了。因为手续实在是太麻烦了,一张纸上可能要盖七八个章才能把钱给批下来。
而且由于层层把关,你想要的钱未必就能批得下来,就算批下来了,也是有规定时间和利息的,完全划不来嘛!
相对而言,跑去跟内务府借钱,那就轻松多了。毕竟在他们看来,不是动用的纳税人的钱,而是跟皇帝的私人交情问题,一切都好商量。而且内务府里的那些贪腐的事情,也需要大家一起来隐瞒,拿人家手短,借钱自然就更加容易了。
比如说当初光绪询问自己的师傅翁同龢:翁师傅,你家平时吃得起鸡蛋吗?翁同龢差点没笑出来,想到周围都是内务府的人,于是就说道:吃不起,只有家族祭祀的时候吃。
参考资料:《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里皇子百官到国库借钱还压根没想还,可能吗?
国库和康熙的私库不是一个概念,国库也就是由户部掌管,是整个大清国的财政根本,康熙的私库也就是皇帝个人的账户是内务府。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这些皇子大臣可欠的不是康熙个人的钱,而是大清国财政的钱,因为他们欠的是户部的钱,如果欠皇帝的钱,那康熙得整死他们,他们不敢欠皇帝个人的钱,但是欠国家的钱他们就可以懒着了,所以就他们压根就没想过还钱。
先说一说户部和内务府的区别在清代户部就相当于国家经济的存储账户,而内务府则是皇帝个人的经济存储账户,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天下都是皇帝的,那户部的钱也是皇帝的,这么想是不对的。
在历朝历代很少有皇帝去挪用户部的钱,因为那样很容易背上昏君之名,而自诩为一代明君的康熙,更是不会去挪用户部的钱,所以康熙自身是非常节俭。
清朝自顺治入关以后,一直到道光时期,这中间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挪用过户部的钱到内务府,包括擅长游江南败家的十全宝宝乾小四。
而在清朝历史上皇子们一般不会去找户部借钱,大多数皇子们如果开销比较大,都会去找内务府借钱,因为道理很简单,找户部借钱就相当于是向国家借钱,那你是必须要还钱的,而找内务府借钱那就相当于儿子找老爹借钱,自古以来儿子找爹借钱有几个会还钱的?所以真有这种事发生,皇子们也是先去找内务府借钱。
历史上皇子们只会找内务府借钱,不会去找户部借钱借钱这个事也确实发生过,不过历史有记载的就是太子胤礽,而胤礽是向康熙的内务府借的钱。
康熙不止是一代明君,更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慈父,他对儿子们都很宠溺,尤其是对太子胤礽。
历史上的康熙知道太子胤礽花销很大,他非但没有把儿子往节俭的方面调教,反而纵容胤礽大肆花销,而且康熙特意交代内务府,每年拨给胤礽东宫的金钱要比给自己的开支还得多三四倍。
所以说历史上的康熙是一位慈父败坏了儿子,他自己确实很勤俭节约,但是他支持自己的儿子胤礽挥霍无度,也造成了后期胤礽骄纵暴躁的性格。
可以说历史上的康熙是勒紧裤腰带,把钱都给儿子花,因此来说有胤礽这样的记载,就不难看出康熙其他的儿子如果借钱的话,肯定是去找内务府借钱,而不是去找户部,毕竟老爹康熙好说话,钱还不还都不重要。
历史上皇帝的一切开支比如给嫔妃的每月零花钱,子女嫁娶,赏赐嫔妃或大臣等等一系列开支都是从内务府支取,那么内务府的钱是从何而来呢?
内务府滋生出了吏治的腐败在清代内务府主要收入有四项,第一,靠出租盛京、热河、直隶等地的皇家庄园。
第二,就是皇商,由内务府投资一些信得过的商人做生意,然后拿盈利分红。
第三,变卖外国进贡的贡品。
第四,也是所主要讲的一项,跟本话题有关的点,那就是靠各省督抚和皇帝包衣奴才的孝敬。
这一点也是和康熙晚年吏治腐败有很大关系,也是要重点说一说。
在清代满洲贵族都有包衣奴才之说,那皇家更有很多包衣奴才,而这些包衣奴才有的获得重用出任了各省要员,那当了大官,也不能忘了孝敬主子,只不过他们的主子是皇帝而已。
康熙晚年大修园林,内务府的钱不足以支撑康熙这么挥霍,康熙想做一代明君,还不敢去找户部借钱,所以就轮到了康熙的包衣奴才们孝敬他了。
因此很多康熙的包衣奴才在各省任要员的官,主动向康熙的内务府孝敬钱财,这些钱怎么来的?康熙时期的官员俸禄并不高,所以肯定是贪腐而来,而康熙明知道这些钱来路不正,属于贪腐而来,但是他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的笑纳了。
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就是康熙的包衣奴才,他本身就是皇商,他所出任的江宁织造就属于亦官亦商性质的皇商,江宁织造的收入是要上交给内务府的,而曹寅本身在官场势力也很深厚,他还利用官场势力贪腐,在康熙晚年他贪污了四十万两白银赃款,这其中他以孝敬康熙皇帝为名上交了内务府23万两白银,所以康熙对曹寅是非常喜爱,会办事,伸手拿钱的时候还不忘了给主子来一份。
所以这也造成了康熙晚年吏治腐败,这都和康熙过度纵容这些包衣奴才贪腐很大关系。
这种现象到了乾隆时期更加变本加厉,乾隆中后期和珅掌管内务府,他把崇文门税务并进了内务府收益,这就相当于皇帝找老百姓收保护费一样,除了崇文门,乾隆中后期在山海关、承德、张家口等地都设立了税务门卡,这比收入以税务的名义全部进了乾隆的私人口袋。
这可谓是做到了是雁过拔毛,而乾隆之所以喜欢和珅就因为和珅非常有经商头脑,把内务府打理的非常充实,和珅掌管内务府期间,乾隆私人腰包每年都有结余100多万两,所以乾隆可以去游江南去挥霍。
而且乾隆玩的比他爷爷康熙还漂亮,每年内务府结余100余万辆,乾隆还会让内务府拨给国库70万两。
乾隆以此自诩为旷古未有之明君,我乾隆不但不花国家的钱,还把自己的钱贡献给国家和人民,这绝对是历史上一代明君。
乾隆养了一个历史级别的大贪官和珅,都知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话,记住这句话说的是嘉庆吃饱,不是大清吃饱,历史上真的是嘉庆吃饱了。
因为嘉庆把和珅的财产抄没以后,和珅90%的财产全部进了嘉庆的内务府,也就是嘉庆的私人钱包。所以说嘉庆吃饱了。
康熙朝官员俸禄确实很低,但是也没人敢去找户部借钱《雍正王朝》中交代是老八胤禩当时掌管户部,他利用户部收买人心,拿国家的钱去给自己收买人心,谁借钱都给借,所以才造成了户部亏空。
其实历史上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事情,因为在清代户部钱款拨用有着很繁琐的手续,不是主管户部的尚书一句话就能拨用的。
在清代户部想花钱首先要找户部官员层层审批,最后由尚书批完,然后尚书再将钱款用处提交到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们共同商议这笔钱该不该花,再由皇帝审批。
所以这不是老八一个人能批下来的事,因此电视剧中出现所谓的康熙晚年大批官员找户部借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康熙朝官员俸禄很低,所以很多官员俸禄不足够开支,那么他们就把手伸向了权力,利用手中权力贪腐,这也是康熙晚年官场贪腐成风现象的主要原因。
康熙也是深知此点,但是康熙晚年精力也不足以再进行大的制度改革去整治这些问题,所以康熙晚年出现了很矛盾事情,康熙一面痛恨贪官,他的内务府一面还享受着贪官的孝敬,同时康熙还重用表彰廉吏,但是另一面对于贪官康熙还模棱两可。
这是康熙晚年最矛盾的地方,还是主要在于晚年的康熙没有魄力再去进行全面改革了。
所以雍正登基后开始大力推行雍正新政进行改革,彻底清查亏空,然后整治贪腐现象取得了很大成效,并且雍正深知官员俸禄不高的困苦,他出于体谅官员,所以设置了养廉银制度,也就是用高新去养廉,这样杜绝官员贪腐。
可以说雍正改革彻底清除了康熙晚年的社会积弊问题和吏治腐败问题,但是这一风气维系到了乾隆中后期又再度重新回到了康熙晚年的那种问题。
乾隆晚年也和他爷爷康熙差不多,开始纵容贪腐,以至于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摆设,很多贪官一面贪腐,一面还拿着养廉银,到了乾隆朝晚期的官员那油水可以说比康熙朝晚期还多得多。
写在最后所以从这些都能看出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皇子和官员们找户部借钱的现象在历史上不太可能出现。
电视剧中这个现象的本质是描述康熙朝晚年的吏治有多么腐败,再到雍正登基后整顿吏治形成对比。
真实的历史上康熙朝晚年的吏治腐败远比电视剧中演的还要过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即位后铁血改革,推行新政得罪了很多权力贵族,以致于雍正在生前身后都背上了骂名。
归根到底在于雍正改革触犯了这些贪腐官员的利益,触犯了权力贵族的利益,所以现在看来雍正当初决心改革整顿社会风气是下了多大的决心和毅力。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雍正王朝》里皇子百官到国库借钱还压根没想还,可能吗?
如果只说皇子的话,那么不想还钱的可能性是挺大的。在封建社会家天下的年代,国库的钱是皇帝老儿的钱,自己儿子别说借钱,就是要钱,也就相当于普通家庭老爹挣钱给儿子花,哪有还的事。即便有还钱的道理,老爹也未必要他还钱。
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中,毕竟家就是国啊!国有国法,是要还钱的。但是皇子咋想的就很难说了,肯定有的想还,有的不想。像老四,压根没借钱,老八好像也没有,老十三也没有,他们就是真的借钱了,为了面子,也肯定会还。其他的,老三搞了一群学者在写历史,花钱多,现代观点看,这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值得花钱,但是当时价值观未必。其他人估计不想还。
另外,还有大臣借钱整高利贷,他们可不敢不还的,但是除了还钱,还自己有富余的进项。这叫无本万利,本钱是皇上的,自己当着大官,谁敢不还他本金啊!这是被钱迷了眼,找死,结果被康熙罢官了。
《雍正王朝》里皇子百官到国库借钱还压根没想还,可能吗?
《雍正王朝》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堂堂大清王朝的户部国库,竟然被朝堂上的官员们给硬生生的“借空”了,以至于康熙皇帝在面对百年不遇的黄河灾患时,竟出现了无粮可赈、无钱可拨的窘境,这也令康熙大为震惊。
那么这些朝廷官员们为何要向国库“借”钱,他们有没有想过要偿还,如果此事一旦为康熙皇帝所知,他们又该如何是好呢?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解读和分析。
三类“借钱”的人群,有着各自不同的“借钱”目的。邬思道在与雍正的交谈中,将挪借户部银两的官员们,按照不同的情况分为了三类。
第一类,确实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向国库借钱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与清朝时期官员们的俸银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清朝时期,一直沿用的是明朝时期的官员俸银标准,而这套俸银制度自朱元璋创立开始,就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官员的俸禄普遍过低,甚至到了不贪污就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再加上大清王朝建立后,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随之上涨,当下的俸银制度更加无法适应当时官员们的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摆在绝大多数普通官员们面前的就只剩下了两条路。要么靠着贪污腐败,或者寻找其他营生手段,让生活变得富足起来,要么继续坚守着为官之道,但却只能是“寅吃卯粮”,靠举债度日。而相较于民间高额的利息,借取国库的银两无疑是成本最低的选择,于是便出现了大量官员向国库举债的现象。
第二类人,是要借着国库的银两,赚取暴利的。
康熙最后的处置的桑佩、图伦升、郑元芳这三人,便是这类人群的代表。他们从国库中挪借出了数额极为庞大的银两,再加上其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钱权结合”便可以此谋取暴利。
毫无疑问,这些人是最为可恶的,他们只想到的是自身的利益,却完全置国家的安危与不顾,所以康熙将这三人罢官议罪,完全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
第三类人,是本不需要借取国库银两,但是为了迎合风气,却又只得如此。
这些人中,向国库借取一两文银的老状元陈文胜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在这些人看来,虽然他们不需要向国库借款,并且一旦追查下来也能还上,不过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在朝堂上的人缘和名声。毕竟,向国库借取银两的官员不在少数,如果他们不借,那么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了“孤例”和“个案”,是与整个官场格格不入,因而也会遭到众人的排挤与非议。
所以,为了保全自己在朝堂上的名望,做到随波逐流,并且与大多数人站在同一“战线”上,他们也只能如此,而这也是他们向整个官场风气递交的一份“投名状”罢了。
由此可见,这类人虽不如前面那些挪借银两以谋取暴利的人那样可恶、可恨,但这样的“假清高”举动无疑是滋长了朝堂上的歪风邪气,其影响力和破坏力同样是非常巨大的。
当然,还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的将国库的银两借出,八阿哥胤禩可谓是“功不可没”。
如果不是户部主管阿哥胤禩的纵容,并且对于这样的行为大开“绿灯”,国库绝对不会出现如此的亏空,而他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收买人心。
需要靠户部银两维系生活的官员,会因为胤禩的宽容而对其感恩戴德;需要靠这些钱谋取暴利的官员则会因为胤禩为他们开辟了财路,而对胤禩无比尊崇;至于那些需要借取银两以迎合官场风气的官员,胤禩的宽纵则是让他们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因而其也会对胤禩充满好感。
只不过,胤禩这是在用国家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并且完全置整个国家的安危与不顾,所以康熙在得知此事后对于胤禩的不满也是可想而知的。
面对雍正的追比,这三类人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状态。俗话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真等到雍正接下了追比户部欠款差事的时候,他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各怀鬼胎”,并且有着各自不同的态度。
像隆科多这样的官员,表现其实是最好的。
很明显,他是属于第一类人群,也就是因为生活难以维济而被迫向国库借取银两的。他并没有选择逃避,也没有想要赖账,所以隆科多先是向佟国维借钱,之后又将康熙赏赐给他的宝刀当掉,还清了欠款。
至于其他同类的官员,则没有像隆科多这样。
比如后来向康熙皇帝哭诉可怜的众位朝臣,他们一边是没有能力当下就把欠款还清,一边是有些居功自傲,不愿意偿还,所以张口闭口就是自己曾经的奉献与付出,自认为有理由不去还钱。
而前文中的第二类以及第三类的人群,同样是有着各自的想法。
像桑佩、图伦升、郑元芳等人,他们是靠这些钱来牟利的,所以并不是不能还,而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做到“利益最大化”。
至于其他人,则更多地采取的是观望态度,毕竟这个时候并非所有人都将欠款还清,日后的事态发展也不明朗,如果提前就把欠款还上,而有人却没有还,反而是“吃亏”了。
与此同时,期间还出现了不少意外情况,比如马国成大闹户部、魏东亭畏罪自尽、十阿哥胤䄉带领官员当街变卖家具等,这些人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尽可能的在逃避归还欠款。
最终伴随着胤礽的“分两年还清”的方案出台,这场追比欠款的行动也就此不了了之,尽管这样的结果令欠款的官员们欢欣鼓舞,可国库空虚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康熙对此也是极为不满。
而在康熙去世,雍正登上皇位后,又重新开始了对于国库亏空的清理工作,相比与“仁德”的康熙,雍正则是用铁腕手段,迅速清缴回了朝廷国库以及地方藩库的亏空,如果还不清欠款的那些官员,雍正也是直接下令抄家。
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这些欠款的官员们虽然逃过了康熙朝时期的追比,可面对雍正时,他们也只能是如数奉还了。
历史上,康熙朝时期的国库亏空问题,在雍正朝时期得以解决。康熙皇帝去世时,留给雍正的是一个“烂摊子”,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库空虚,国家财政吃紧。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状况,很大程度上便是由于各级官员与地方官府的“欠款”太多。当然,这些钱并不是被官员们“借走”了,而是原本应该上缴国库的银两,被官员们或是挪作他用,或是中饱私囊,再加上康熙皇帝对于此事的宽纵,从而出现了一大批的“死账”、“烂账”,这也国库的亏空也越来越大。
而对于这些欠款的官员来说,他们都是抱有着“侥幸”心理的,因为按照以往的惯例,新皇登基之后大赦天下,这些亏空也基本上不会过分追究,所以他们才会愈发的有恃无恐。
然而令这些官员们没有想到的是,雍正会用如此铁腕的手段治理国库亏空。
不管是普通官员,还是皇亲国戚,只要拖欠了国库的银两,就必须限时还清亏空,就连十二阿哥胤裪这样的康熙皇子,也被“逼”的只能变卖家产来“还债”,与康熙皇帝关系密切的李煦家族和曹寅家族,更是因为还不清欠款,被雍正下令抄家。
在雍正的高压态势下,各地以及朝廷中央的亏空得以迅速填平,国库也就此充盈了起来。
《雍正王朝》里皇子百官到国库借钱还压根没想还,可能吗?
在《雍正王朝》中,百官向国库借款,把国库都借空了,连赈灾的钱都没有,原因是八爷胤禩主管户部,为了塑造自己的贤名,便利用职权拿国库的钱借给百官。
你说这事儿康熙能不知道吗?他连桑佩等三人分别向国库借了多少钱,然后拿这些钱都干了什么,最后又赚回来多少钱都知道,他能不知道百官在国库借款?
可以说,康熙对这些事再清楚不过了,但他为什么不管呢?就是因为康熙知道,这钱极有可能追不回来。
为什么这么说?当下普通人借了钱,往往都想多拖延些时日再还,有些人甚至根本不还,还说什么“凭本事借来的钱,为什么要还”,更何况是那些官员。
一方面,他们之中有很多都是跟康熙打天下的老哥们老弟兄,到老了觉得自己打了那么多年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料想康熙也不会追究他们,就睁一眼闭一眼,任由他们接着奏乐接着舞了。
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没什么功劳,但既然有这个便宜可占,而且大家都占,自己为啥不去占呢?毕竟法不责众,康熙就算知道了也不会追究到底吧,更何况还有八爷胤禩在前面替他们挡着。
对于这些官员来说,这都是他们凭本事借来的钱,换做普通老百姓,都没那本事借,他们自然也就不愿意还了。
而康熙呢,他已经当了几十年皇帝,十分在意自己在百官中的评价,所以他不愿意去跟百官撕破脸,更何况就算撕破脸,他也未必能把欠款如数追回,这反倒有损他的权威。所以,康熙才会借着黄河发大水,默许胤禛去捅破这层窗户纸,然后顺理成章地派他去追款。如果胤禛真的把钱追回来了,实惠是康熙的,骂名是胤禛的,如果胤禛没把钱如数追回,无能的是胤禛,康熙也足可以从容地收拾残局,而且还不至于有伤圣德。
所以,在这样的官场风气下,出现百官借钱不还的情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更重要的是,国库有钱没钱其实也不影响康熙本人。因为康熙自己有自己的小金库,由内务府管着,主要是各地的海关税、各级官员的孝敬、各个织造府进贡的财富等等。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国库被百官借的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康熙还能拿出钱来给魏东亭和老三胤祉两个人还款,可见康熙本人控制的财富是极其丰厚的。如果国库真的一个子儿不剩,钱也追不回来,康熙还有内库的钱可以支配。
当然,如无特殊情况,康熙是不会把内库的钱拿出来的。
《雍正王朝》里皇子百官到国库借钱还压根没想还,可能吗?
这种情况的确发生过,官员欠国库的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任上,因为各种特殊的原因,接待活动等等造成了巨大亏空,最后欠了国库的钱,这一类的代表是曹寅,李熙。
另外一类是本身在朝廷任职,朝廷对不同等级的官员在住,行,穿着等都有一定要求,但是在清初,一品大员不贪污年薪也才180两银子,根本就不够花,就只能找朝廷借,朝廷也清楚这个情况,但是又不愿意多发工资,借出去的钱早晚要还,也就出现了官员找国库借钱的情况。
皇子们和官员们的情况还不一样,就比如在《雍正王朝》里,胤䄉也欠了国库不少钱,本身胤禩是管户部的,这个情况他也知道,如果胤禩最后登基了,他还肯定也得追着胤䄉要钱,不过做皇子时,把国库的钱借出去,赚着一个好名声,不愧是八贤王。
康熙皇帝尴尬的地方就在于,皇子们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也是臣子,就这一层身份而言,皇子们和大臣们都是一样的,要钱只去找大臣们,对自己的儿子们睁一眼闭一眼这说不过去,所以也只能去找皇子们要钱,最后搞得鸡飞狗跳。
皇子不同于其他大臣的一点,就在于皇子们参与夺嫡的过程中,不可能只有内斗,他们背后还各自站着一帮党羽呢,府里也要养着两个幕僚吧?就比如邬思道一年八千两银子,后来雍正登基有了养廉银,亲王一年俸银也才一万两,根本就不够花。
所以为啥一众皇子里面,就胤禛,胤禩不借钱?一个是为了让康熙皇帝信任,做一个孤臣,另外一位自己管着户部,就怕以后东窗事发,自己手里干净就算出问题,也不会牵连过深。
皇子中有一个人不一样,太子胤礽,他的身份是未来的储君,他和大臣走动,身边有几个出谋划策的人,这本来合情合理,但开销肯定也就大了,胤礽一年大约有四万两银子,不过还是不够用,连他的老师王掞都还要时不时给他补贴点钱花,所以最后太子欠了国库五十万两银子。
皇子们欠国库亏空这并不奇怪,如果把心态放好,不像胤禛,胤禩有自己打算,花国库的钱,也是花自己老爹的钱,最后虽然会被追缴欠款,但总不至于逼死自己的儿子们吧?
但是大臣们就不一样了,就比如曹寅,虽然和皇帝关系铁,花钱也是为了皇帝花的,但该还钱就算延期也得还,实在不行父债子偿,反正机会给了,还不上钱那就是能力问题,最后就只能抄家了。
想方设法抵赖不还钱也可以理解,自己有钱干嘛去借国库的钱,还出去的钱来源说得清楚吗?虽然说还了钱就不追究责任,谁又能保证风头过去了,朝廷不会秋后算账,仇家不会借机寻仇?所以有些人是想还不敢还,只能慢慢耗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