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深度阅读能力,读多少书都是无用功,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
我是一线语文老师,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缺乏深度阅读能力,读多少书都是无用功”,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孩子从小很喜欢读书,并且读了许多书,可阅读能力依然没见长,语文考试中的阅读板块失分严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我看来,就是缺乏深度阅读能力了。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深度阅读能力呢?
一、要明确一下什么是深度阅读能力。深度阅读能力,就是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中写了什么事,有哪些人,还需要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即要把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及结构技巧等等。许多人读书,只是满足于书中写了什么,即看情节,有深度阅读能力的人,他能够透过情节看本质。比如看《骆驼祥子》,许多人只知道祥子一生为人力车而三起三落,从努力向上到颓废堕落的过程,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这背后的原因,这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更多的是社会造成的。当然更少人去思考,作者如何借祥子等一系列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问题,使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写作特点。
二,教会孩子阅读文章的方法。明确了深度阅读的概念之后,我们就要教孩子正确地阅读作品的方法。如果是短篇文章,可以先浏览一遍,看文中写了什么,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了”的句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第二遍阅读,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想想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最后看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比如欲扬先抑,对比,象征等,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是先总后分的总分式结构,还是递进式结构。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人物形象采用哪种描写手法,甚至要落实到个别重点字词的理解,揣摩字词的内涵。当这些问题都能解决时,基本就是深度阅读了。对于长篇作品的阅读,方法也是如此。
三、要持之以恒。任何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坚持每天读一至两篇作品,详细分析,一定时间的积累之后,就能看到效果了。
阅读能力在于日积月累的培养,有正确的阅读方法,相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感谢!
缺少深度阅读能力,读多少书都是无用功,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
全息角度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1.读内容。历史,文学,诗歌,经典名著…这部分内容适合做读书笔记(词语,成语,名句美篇),进行精读,久而久之,孩子写日记可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2.读视野。传记,哲思类。从不同国家作者进行筛选,吸收不同事物发展和思考思维。这是潜移默化的习惯。尤其是传记类,其发挥大效用是在人生抉择期。
3.读创新。美学,设计,建筑,创意,园林,环保,戏曲,文化,自然,生物,科技…这部分滋养孩子们的创造力,适合正版和纸质书,从质感和印刷上都能领悟。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官有关的适合素材实践感受。
4.读兴趣。动漫,绘画,语言,手工,编程…从实践开发角度去购买书籍促进动手能力。
5.读工具。工具类书籍有的是为某部分问题存在去解决而成为典藏,需要懂得如何使用。比如新华字典,朗文英文字典等等。每一种工具书都要学会充分独立地使用。
6.读技能。为提升某一技能的书。比如烹饪,沟通,亲子,企管,阅读技巧,语言启蒙。这一类书籍适合以思维导图绘制进行读书笔记收藏,并把技能实践应用起来。这类书一定要动手实践。
7.读阅读法。顺读法,逆读法,中间读法,辩证读法。通过前序,后记,书籍框架从创作者角度思考书籍的写法与作者希望传给读者的思想。小说抽读可增强推理能力,看后面的内容思考前面导致结果的原因。平行阅读法,同时读不同的类型的书,随时开始随时结束,使大脑更换不同频道。
8.读主题。某一个陌生领域的主题,想要了解,最大范畴地读一个主题的作者,领域,造诣,社会影响等等。
9.读思考。把每一本书记上知识标签方便复习
,记笔记,写读后感,做总结。读者角度,编辑角度,出版角度,作者角度,历史角度,社会影响力角度,多角度分析书的成果体现。
10.读出版社。不同类型的书有出版社的侧重。精彩的书其实都集中在几个出版社手里。
11.读作者。作者属于灵魂认同的部分,人准,思想就准。读错了人,浪费时间精力。少读编著类,读原创读原味书籍。
12.读形式。自购纸质书适合典藏类,方便画重点,可常读类书籍。电子版便宜,携带方便,笔记也方便,缺乏一定手感。图书馆不能乱画,要手写笔记,限定限时可增强读书效率。
13.参与读书会。同一本书,不同读书视角,定时思想碰撞。
缺少深度阅读能力,读多少书都是无用功,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
引导孩子深度阅读,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让孩子认真阅读前言和评述类文章。以读名著为例,所有优秀的名著,前言写得都不错。阅读前言,可以对作品中的内容、主题、人物特征、写作特色等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名著写前言的人认识水平通常都比较高,相较于我们家长和孩子要高出很多。如果可能,最好多读几本同名作品的前言,了解不同的人对于作品的评述。这样可以在比较中对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
其次,在阅读中遇到典故和疑问,一定要深究细挖,无论文史,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小说、戏剧,都需要弄清楚前因后果、前后联系,这样才能让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让知识融会贯通。
第三,读过一本书之后,可以写写读书笔记或观后感、书评。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写下来,既是对全书的一个回顾,又可以深化自己的认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第四,反复阅读多次,在反复咀嚼中把书中的精华化为自己头脑中的一部分。毛主席就有反复阅读一本书的习惯,不但如此,他还时不时在书上做批注。古代读书人有这样习惯的很多。大家读读汇评本的《三国演义》,看看多位饱学之士如何读书,就明白自己该怎样读书了。反复阅读,屡次做评,对自己是不断提高认识水平的最佳方式。
以上是我总结的几点引导孩子进行深度阅读的着眼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人是头条萌新小宝宝,热切期望您的鼓励。加个关注吧!
缺少深度阅读能力,读多少书都是无用功,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
什么是深度阅读
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深度阅读。首先深度阅读不是一字一眼的阅读,这种读法是抠字眼,很容易疲乏,也会丧失阅读的趣味性。孟子曾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就是我们不能拘泥于文字,而是要领悟文章传达出来的意趣。
深度阅读是看完一本书后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1、读之前先了解作者的背景或者生平。每个作家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价值观等都不同,这些肯定会在他的书中体现出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后,能更好的理解书中的观点或者说倡导的价值观。
2、先进行内容猜想,在看书。在看书之前,先让孩子看目录,让他根据目录想一下这本书可能讲的是什么,然后在阅读。这种方式会加深阅读的印象,并且因为自己对书的理解和作者存在偏差,会更容易抓住整本书的大意和传递的价值观。
3、带着目的阅读。带着目的阅读,就能聚焦我们想要了解的问题点,找到解决方案。漫无目的的阅读,是消遣式的阅读,阅读完后常常会是心中有无限感慨,但是仅仅限于感慨,没有自己的思考。
4、阅读之后让孩子给爸爸妈妈讲书。复述可以检验孩子是否理解了书中的观点或掌握了书中的知识点。有可能在跟爸爸妈妈讲解的过程中,突然又会有新的领悟,或者发现有些知识点其实没有理解透,也能加深孩子的印象。这样就不会看一本忘一本。
5、教孩子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是不断的提问,存疑,然后寻找论点论据,验证作者的主题、论点、论据是否逻辑正确。批判性阅读,能跳出作者的思维圈,以更高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行文逻辑和表达的各种观点,以免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6、帮助孩子进行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就是找到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列一个该领域的书单,集中精力只看该领域的书。主题阅读有两个很大的好处,一是可以全面了解该主题,形成该主题的知识网;二是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认知,这种差异性的碰撞,能带给我们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比如以明朝历史为主题,首先找到关于明朝历史比较权威的书,然后把所有这些书的目录列出来,然后把目录归类。讲同一个话题的章节可以一起看,比如讲明朝大臣徐阶,就看所有的书中对于徐阶的讲解,不用拘泥于一次看完同一本书。看完这些书后,就会对徐阶的所有知识点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他的政治主张、他做过哪些事情,对明朝的历史有什么影响等。
深度阅读收获会很大,也会耗费体力脑力,爸爸妈妈要把它跟消遣式阅读交叉起来,以免孩子产生阅读恐惧感。
缺少深度阅读能力,读多少书都是无用功,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既事关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也是我们语文老师所关注的问题。学生不会深度阅读,即使语文素养提升也很有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读书过程中要学会从文本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语言等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思考,提出问题,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最好把自己的见解写成片段,形成文章。例如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关于人物形象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孙少平和孙少安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关于爱情这方面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孙少安因为家庭贫困及身份问题,那样对待田润叶对吗?要是你,你该怎么做?请说出你的理由。读了这本书之后,你觉得谁对你的影响或触动最大?请说出你的理由。当然还可以提出许多的问题。
二.读书要做批注。对于自己有感触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觉得写的好的地方,要做批注。
三、若是学生,读一本书要写摘抄。
四、文章的精华之处要背下来。
五、在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比较与鉴赏。例如对不同书中的人物进行鉴赏与比较。举个例子,《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郭大侠和《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性格气质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提升素养。
当然这都得假以时日,素养才能提升。养成良好的习惯,终将达到目的。
缺少深度阅读能力,读多少书都是无用功,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你还能有引导孩子深度阅读的意识,很是难得。对于此,我有如下看法:
一、对于孩子,首要的是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深度阅读对于孩子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这是好事。
但是我觉得对于孩子,首先要注重的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我们培养孩子阅读,不仅是因为现在语文难度加大,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成绩,还是因为希望孩子能够终身阅读,终身学习。
当将来孩子走出校门之后,没有家长老师的督促,还能够自觉地看书学习,这是一定要孩子真心喜欢阅读、有阅读习惯才能做到的。
所以深度阅读虽好,但是一定要摆在阅读习惯和兴趣之后 ,家长不要过于焦虑。
二、精心选择孩子的课外读物,内容要优质,范围要广泛,读完之后让孩子说说大概内容和感想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功,必须要靠长久的积累。
现在的读物质量良莠不齐,家长一定要精心选择,让孩子从小阅读优质的读物。
同时注重阅读的范围要广一些,不要局限在故事类的。
刚开始激发孩子兴趣时可以让他多读一些故事类的书,慢慢地就要引入非虚构类书籍,因为非虚构类书籍可以扩展孩子的知识面,培养认知能力。
当孩子读完一本书后,及时和孩子交流一下,让孩子说说大致内容有什么?他有什么感想?
三、小学高年级再培养深度阅读比较合适
不知道你家的孩子多大了?深度阅读需要比较高阶的思维,我个人认为小学高年级再培养比较合适。
我建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教会孩子做笔记,根据书籍内容的不同,可以让孩子通过思维导图整理下书的框架脉络、让孩子把书里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
二是写感想。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输出。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可以让孩子写出书里的几个要点,或是他读完之后的感受。
三是借助阅读软件。现在有很多阅读方面的软件,上面有问题,可以配合着答题。
我是谢农,心理学硕士,热爱阅读,关注读书、写作与育儿,与你一起终身成长,欢迎关注。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