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墓的主人是谁?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
这句诗是李白《蜀道难》中的句子,这里面所提到的蚕丛及鱼凫,便是古蜀国的两位国君。传说中,古蜀国的蚕丛、柏砱、鱼凫三代国君,都有几百岁。
他们不仅神话不死不灭,而且还教会了当地百姓们养蚕、捕鱼,至今四川百姓口中,都流传着古蜀国的神话故事。
其中蚕丛教大家养蚕,鱼凫教大家捕鱼,武王伐纣时期的古蜀国国君杜宇,则教会了大家务农。他们都是古蜀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
在1929年以前,我们永远都会觉得,李白是个吹牛皮的家伙,四川百姓口中的古蜀国,也只是神话而已。
可是在1929年以后,我们不得不重视《蜀道难》这首诗里的故事了,因为三星堆的发现,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古蜀国文化的理解。原来,一切皆有可能。
一、简单介绍一下,三星堆文化的发掘过程。古蜀国一直以来,都只是存在于神话故事当中。谁也没真的当回事,只是当地人一代代会把这些故事流传下来。
可是在1929年,广汉县的一个农民,在自家的田地里,发现了一坑玉器,从此揭开了三星堆的神秘面纱。
1931年,英国传教士董笃宜联系了一堆文物专家组成了考古队,在1934年,对广汉县进行了文物挖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神秘的文物,但是这次发掘后,考古工作便长期停滞了。
上世纪50年代,再次重启三星堆遗址的挖掘工作。其中1963年,带队挖掘三星堆遗址的专家冯汉骥立刻意识到,这里的文物遗址如此密集,极有可能是古蜀国的一个重要城镇。
1980年左右,新的考古发现给出了一个比较鲜明的论调:三星堆文化,是有别于其他地区任何一种文化的特有文化。也就是说,古蜀国的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
2021年3月20日,考古队再次发现了三星堆遗址中的6个祭祀坑。在其中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有3个坑发现了大量象牙,其中1根象牙重达100多斤,保存完整。
二、三星堆遗址里发现了哪些可以证明神话的东西?三星堆文化如果只是一般普通文化遗址,那也没什么。但是这遗址里出土的一些物件,不光年代久远,大概在5000年前到3000年前之间,而且和很多上古神话不谋而合。
- 文物1:青铜神树。
看这棵神树的外观,我们似乎就觉得很特别了。一般的树哪里会长成这样呢?而且几千年前的人为啥要用青铜做成树的模样呢?而且如此惟妙惟肖。
读过《山海经》的朋友,一定还记得有这么一棵树,它是这么记载的: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海外东经》
传说中,扶桑树是太阳女神羲和为她儿子金乌驾车升起的地方,是连通神、人、冥三界的重要通道。
可问题是后羿跑来踩着这棵树射太阳,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了一个。因此就出现了扶桑树的这种情况。
以前这些故事,大家听听就好了,因为谁也不会相信。但是几千年前的这棵扶桑树,居然就这么出土了,是不是验证了什么呢?
- 文物2:踩在树上的神鸟。
这件文物也是相当让人震撼,在《山海经》里还有这么一段金乌的神话故事: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大荒东经》
这个神话故事里,所讲述的就是一只叫金乌的神鸟,站在扶桑树上,它们背着太阳,从东边飞到西边,所以才有了日出日落。
金乌负日,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可问题是,在三星堆里,出土了这么一个神鸟踩在树上的铜像,是否与这个神话故事相互呼应呢?
- 文物3:神秘的大青铜面具。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神秘的青铜面具是啥感受,反正我第一眼看过去,就觉得这玩意儿不是正常地球人的模样。
这副青铜面具不仅体积庞大,而且双眼突出,双耳也向外飞起,被大家戏称为千里眼和顺风耳。在《华阳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华阳国志》
这里所讲的古蜀国君主蚕丛“目纵”,也就是眼珠子严重突出的意思。这副青铜面具的形象,岂不是跟这里的记载不谋而合?
总结:由此可见,三星堆应该是祭奠古蜀国王的祭祀坑。古代的蜀民,对传说中的古蜀王蚕丛、鱼凫等有着天生的崇拜,每当风调雨顺的时候,都会想着祭拜一下他们的保护神。
因此我认为三星堆,大概率就是古代蜀民们,根据一些传说故事,打造出了这些神秘的祭祀物品,来祭奠古蜀国的这些君主,以此保佑他们来年依旧风调雨顺。
如果排除这种可能的话,那么是不是就应该要承认《山海经》包括很多神话故事的真实性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可能就要被完全颠覆了。
或许真的有外星文明曾经到访过地球,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文明的神秘痕迹。而这些外星文明的痕迹,便是我们地球人所提到的各种神话故事。
参考资料:《华阳国志》、《山海经》
三星堆墓的主人是谁?
三星堆古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蜀文化的神秘面纱。特别在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青铜立人、青铜神树、青铜太阳轮等神秘的珍宝,令人惊叹不已!不少人甚至认为三星堆是外星人的杰作,那么历史上三星堆究竟谁建造的呢?
1929年,四川农民燕道诚在车水沟淘沟时,偶然发现了一坑玉石器。后来,一个在广汉传教的英国传教士知道后,找到当地的四川驻军帮忙保护现场。随后,当时的华西大学博物馆组建了考古队进行考古挖掘,就此揭开了三星堆遗址的神秘面纱。
考古人员经过对三星堆遗址的多次挖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逐渐将辉煌的古蜀文明真实而又令人匪夷所思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考古学家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2000多年。它的发现昭示了三星堆所在的长江流域与中原的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母体,因此它也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专家从出土的文物和史料来看,古蜀国与中原的商王朝等并没有隶属关系,而是两个独立的王国。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也记载了商朝军队多次与蜀人作战,但最后都是有始无终,并且在三星堆也发现了不少商朝的兵器、权杖等战利品,可见当时古蜀国的强大。
三星堆文明到底来自何方,一直都是一个谜。一些专家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了当地土著后,与当地相当发达的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灿烂的三星堆文化。
正是由于在三星堆出土的所有文物中没有留下一个文字,再加上古蜀国的神秘消失,因此这一切导致三星堆成为谜一样的存在。真的想要弄清楚三星堆文明的来源,只能依靠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了。各位,你们说呢?
三星堆墓的主人是谁?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问三星堆的历史,主人是谁。
长久以来,人们对古史传说有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认为那些传说古史不可信。其实这是不对的,尹达先生就曾经说过,我国古代传说,似是而非的神话般的古史传说,三十年来考古学了民族学的发展,充分说明在我国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确实存在着我们的祖宗在这里劳动实践所遗留的社会史迹。从地域上,从绝对年代上,从不同文化的遗存上的差异上,都可以充分证明这些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杀。
下面我们就从《大戴礼记》所收的《帝系》里看看蜀地的历史。《帝系》与《纪年》《世本》《山海经》等书的叙述大体符合,可以说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今天说的三星堆蜀地的历史,在《帝系》中就有痕迹。而《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更可以与之相联系相印证。所以今天我们就从中寻找蜀地过去的痕迹。
《五帝德》也是《大戴礼记》的一篇。和《帝系》一样,也是始于黄帝。《国语》一般认为是左丘明所作,现在好多人认为是战国根据春秋各国史官的原始资料编纂而成。其中就有记载,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在这段文字中,后人有些争议,不过提出来的一致认可的就是,苍林就是夷鼓,青阳和夷鼓,都是姬姓。然后是黄帝之子有十二姓。
《帝系》只记载了黄帝的两个儿子,一个是青阳,一个是昌意。青阳就是玄嚣。
前者有陶唐商周,后者有虞夏和祝融八姓即周代的楚。而前者就是人们所说的三代统出一源,近代人一直持怀疑的态度。以为是杜撰的。不过,我们看,各种史书都有记载,且基本相符合,所以来说,意义是有的,是不容抹杀的。
在《帝系》中说,青阳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泜水在古代有两条,青阳所处的应该在河南鲁山西,流经叶县,在中原腹地。而昌意所在,为今天的雅砻江,流经四川西部,入金沙江。在祖国的西南。
昌意居若水
由上我们看出,玄嚣一脉,都生活在祖国的北方,中原地区。有陶唐商周。而昌意一脉,多在南方。如舜虽都于山西,但有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传说。而他的弟弟象,封地在庳,也在今天的湖南道县境。禹有生于石纽的传说。在今天的是四川汶川西。至于 陆终,那是八融之祖,楚国那是他的后代。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黄帝的这二支,是一北一南。
当我们从考古来看时,就会进一步加深这种观点的印证。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考古发掘,让我们理解了这种黄帝二系传说。
《帝系》上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是昌濮氏,产颛顼。《山海经》上说,昌意降居若水,生韩流,韩流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水经若水注》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世本》有,颛顼母,浊山氏之子,名昌仆。以上这些传说记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那就是颛顼是昌意一脉,为蜀地人氏。
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
《华阳国志》也有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为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在这段话中,除了那个帝喾应该错了,是颛顼外,基本与《帝系》是吻合的。而这种说法在《蜀王本纪》中也是有记载的。可以证明蜀王是黄帝后世。蒙文通指出,汉元、成间的博士褚少孙说过,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蜀王本纪》的内容是其世代传家资料,是有根据的。
西周师旂鼎
我们再看考古方面的证明。如青阳的母亲,黄帝的次妃方雷氏,那是在西周金文师旂鼎中出现过。而《帝系》中,陆终所娶的鬼方氏妹,在殷墟的甲骨文及《周易》也有出现。再有,从昌意居若水,颛顼也生于若水来看,在蜀国范围内是没有疑问的。
不容否认,蜀原有独立的起源,后来与昌意至颛顼一系发生了联系,颛顼于是封他的后代于蜀,作为蜀地的统治者。
蜀国的世系,可以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中寻找,大体可以分为三段,蚕从柏灌鱼凫为一段。杜宇为一段。 鳖灵为一段。《蜀王本纪》中说,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当然这里应该为四千岁。而蒙文通说是三千岁。
广汉三星堆遗物
当我们看《帝系》时,就会发现蜀国的古史,有真正的史实素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
说明蜀是一个发端于上古的民族。有自己的悠久的文化,并长期有自己的特色。后来,蜀山氏女嫁给昌意或其子韩荒是在若水,可以推断,蜀人原来居住在四川西部,后来才到了成都平原一带。两族的联姻说明了蜀同中原文化的联系。有很多的考古学发现证明了蜀在商代及以前,已与中原有文化上的沟通。而广汉三星堆的发掘更证明了这一点。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实际上,这并没有限制川人的出川,与中原的交流。
楚公铜戈
从三星堆器物坑的发现来看,蜀不仅有自己的礼乐,到战国时期,也有了自己的文字。有人说,蜀地的人们共同的基本成份是当地的土著,与统治者有所区别,那是对的。不过蜀君和中原的关系,也会把中原的文化带入民间。蜀夏同出于颛顼的传说不是偶然的。还有那个楚地的祝融八姓,在夏代商代,那是很重要的诸侯国,而到了周,就被视为了蛮夷。属于昌意的一系,长期定
居在了南方。而较早的楚文化有蜀文化的因素,说明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有证据的,比如那个楚公铜戈。
最后我们说,三星堆是谁建造的,当然是人民。哪的人民,当地的人民,还有中原文化的传播。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蜀文化。
三星堆墓的主人是谁?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星堆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点击查看成都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立刻轰动了世界!
三星堆文化出土了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像,却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也没有留下一个文字,令人不可思议。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有学者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杂交文明”。
無月听过一个关于三星堆文明的说法,说法对不对無月不敢确定,毕竟考古学家都搞不明白的事情,無月怎么能断定呢,也就是拿出来和各位小伙伴们分享讨论一下而已。
这个说法是这样的
上古时期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叫雅利安人,对,就是入侵印度,建立种姓制度的那个雅利安民族,曾经也有一支进入了当时的中国境内,他们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像印度一样的功业。
当时华夏的统治者是商王武丁,武丁是商朝不可多数的一位明君,在他的治下,创下了“武丁盛世”。
武丁有个老婆,名叫妇好,妇好也是一个很了不得的人物,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这对夫妻真是“老公能干,老婆好汉”,哈哈。
妇好打过的最大的一场仗是“平定鬼方”。
甲骨文中有关妇好的记载有200多条。她曾率领13000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方”是国家、部落的意思,“鬼方”就是一个被称为鬼的国家、部落。从妇好率领的军队规模来看,这个鬼方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妻子将军妇好征鬼方,把抓获的鬼方俘虏用作人祭。而后据当代考古证明,用作人祭的俘虏有白种人基因。说明鬼方人很可能是白种人,这就比较符合鬼方是雅利安人的可能了。
四川有个城市叫雅安,雅安雅安,是不是很接近雅利安。
因此很可能,考古上所说的“古蜀国”其实就是妇好平定的“鬼方”,而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则代表着雅利安人的文化。
以上全盘在此,小伙伴们关于三星堆有什么见闻的,也不妨说说。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三星堆墓的主人是谁?
由于人们对三星堆文化的分期不熟悉,对其青铜技术源流和时间存在普遍误解,加上西南少数族群特别复杂多样,犹如一团乱麻。因此三星堆文化的创造者族系问题,至今仍未有准确说法。这里从族系和青铜技术源流做一个推测,如下:
三星堆的分期和文化沟通线三星堆实际上包括三个文化,共分为四期:一期是宝敦文化,属于新时期时代;二期年代在夏朝至商朝初期(公元前2100-前1600年);三期对应商朝中后期和晚期(公元前1600-前1200年),以青铜器闻名于世;四期是十二桥文化,以古建筑遗迹为主(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2世纪至前6世纪)。这三个文化(四个分期)的文物风格大不相同,为锁定各个时期的族系,提供了线索。
整个三星堆文明还存在着几条「文化沟通线」,对其各个时期的族系和文化有深刻影响,即:一是汉中地区,通过汉中而与关陇古代文明交流;二是岷山羌藏地区,与山地游牧文化有交通;三是东面的巴濮地区,与长江中游相沟通;四是西南方向的横断山区河谷交通线;五是南面的僰道,与西南夷交流。
夏之前的三星堆族系按照考古研究,三星堆一期的宝敦石器文化是相对独立的,它对应着一个史前时代族群。
文献线索则始于黄帝时期,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国语·晋语》,黄帝部族胜利后,“赐姓十四子”,实行了初步分封,但今天已经很难弄清这14个封邦的具体名字了。其后五代子孙也继续分封,到夏时已经很难计数。
具体的分封情况,可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派出子孙及部族人口去领有和统治一些族群,命名特征是“有*氏”,如有虞氏、有苗氏、有穷氏、有仍氏、有熊氏、有缗氏等(有字代表王系);另一种可能是王辖的封邦,如《夏本纪》明确记载的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除此之外,在古籍里还可以看到其他邦氏的名字,如三星堆一带的蜀山氏,良渚一带的成鸠氏、防风氏等,可以认为,这种就属于原来已经存在,只是名义上臣服的土著族群。因此,蜀山氏就是成都平原的最早族群,可以称之为古蜀人。
所以,可以认为黄帝对成都平原的土著族群有所了解,但并未正式统治,他仅仅只是娶了蜀山氏之女,并生下昌意、颛顼。《华阳国志》认为,颛顼才开始分封蜀地,「封其支庶为侯伯之国」。也就是说,从颛顼帝开始,古蜀人与中原人发生文化交流。按照五帝世系计算,颛顼为夏禹之前四代,25年一代,即比夏朝早100年,即公元前2170年左右。这正好是三星堆一期和二期的过渡期间(碳十四测定)。
《史记·五帝本纪》: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华阳国志·蜀志》: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按照《太平御览》引《蜀王本纪》“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可以看到,这个族群生活在成都平原已经太久了。具体有多久呢?根据《华阳国志》,开明为第五代蜀王,而第一代蜀王是在“周失纲纪”时始称王的,那就是平王东迁,年代约为公元前770年。往下追加五代为125年,即公元前645年为开明时代。那么,开明之前4000岁,即为公元前4645年。
公元前4000-5000年,已经有很广泛的石器文化分布了。分子人类学家应该可以给出古蜀人的父系单倍群类型。
夏代的三星堆族系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三星堆二期是受到黄帝部族的影响而形成的,时间约在夏朝建立前的公元前2170年左右,因此与原来的宝敦文化有了比较大的差异。
从夏代开始,文献终于有了更多线索。《史记·夏本纪》明确罗列了12个正式封邦,其中襃氏被多数专家考证为位于汉中地区,从而与三星堆有了交通可能性。除此之外,古籍所见的夏代之前的“有”字系封邦有苗氏,也开始与汉中、羌藏一带发生联系。因为按照《尚书》记载,颛顼、尧舜禹都征伐过三苗,并“迁三苗于三危”,又战三苗于荆襄。《后汉书·西羌传》又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及舜流四凶,徒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可见,有苗氏很可能在夏朝前的一百年里被迁徙到汉中、羌藏地区一部分,成为羌人
因此,夏人宗邦襃氏,夏之前的族群有苗氏,都可能在汉中、羌藏地区影响成都平原。
三、商代三星堆族系但根据考古资料,三星堆二期也没有特别发达的东西。也就说,整个夏朝,虽然不断地有新鲜血液输入,蜀地却没有孕育出特别繁荣的技术文明。这当然首先是因为夏朝的青铜文明本身也不是很发达。
真正的改变,可能始于夏朝灭亡。《尚书》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同时,众多夏人宗邦也可能被驱逐了。例如,根据后世《晋书·载记》,氐人符洪为“有扈氏之苗裔”。有扈氏是《夏本纪》明确记载的夏人同宗,曾因为争夺帝位而被夏启讨伐(即甘誓)。殷人建国后,当然有可能将夏人驱逐到远处,按晋书的说法,很可能就是青川藏地区,成为后来的氐族。另外,《晋书·载记》也说到羌人姚弋仲是“有虞氏之苗裔”,有虞氏是黄帝集团的封邦,也有可能被驱逐到这里了,成为羌族的另一支系。这就是为什么甲骨文不断地出现羌人牺牲的原因:他们与殷人一直就是仇家。
这场驱逐可能规模甚大,带来了更多的交流。另一方面,荆襄到川东地区,可能在商代出现了百濮的扩散。于是形成合力,文明突然得到推动,就形成了诸如后世的昔阝、庸、麇这类方国,再加上来自夏人的技术,就足以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青铜文明体系。例如,昔阝地曾发现过商代早期青铜器(湖北郧县),麇地发现“锡穴”(今安城铜矿),都足以证明。
因此,三星堆文明鼎盛期的族群是多元的,以古蜀人为主体、夏人为领袖、羌氐先民和濮人为辅助。
最后三星堆青铜器在技术上的特征是铅含量较高,硬度不强,不利于实用;其铸造工艺则与殷商一致;其艺术题材,明显以古蜀文化为主,如「纵目人」,有浩瀚而虚诞的想象力。其个别形制,又可能受到域外的影响,如权杖、日轮盘,更可能是横断山区河谷进来的印度-西亚因素。
三星堆墓的主人是谁?
文:偃月上神
可能是古埃及人造的。
很遗憾的是就像之前文章说通过对大量资料及各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发现我们祖宗很可能都是舶来品,通过对三星堆整个文化特征和人类迁移史以及遗留下面的一些神话内容分析,得出来了一个非常遗憾的内容,三星堆和古埃及文明很可能同出一源,三星堆非常有可能是古埃及人建造的。
三星堆文明比较鲜明一个特征就是纵目大眼的造型。
纵目可以说来源于蚕丛王,严格来说是来源于蚕丛王也信仰的古埃及眼睛崇拜,主神荷鲁斯之眼,这种眼睛崇拜在蜀地演化为了纵目神。
三星堆的古蜀国早期王族本是古埃及王族一部,是从北非向东经西亚到印度,建立了哈拉巴文明,后继续向东,走西南古丝路进入中国大陆,建立三星堆古蜀文明,也跟早期商业有密切的关系。
三星堆古蜀相当于是古埃及的一个属国,曾向古埃及长期进贡蚕丝制品,也是全球贸易枢纽之一(当时非洲,亚洲是一个整体性大王国。古埃及,以及之前的古苏美尔,都是全球性扩张的,全球遍布属地及殖民区)。蜀字本身就是蛇顶着大眼睛,古埃及神徽之一。
三星堆的建造很可能是,不同时期,多次的外来居民和土著居民一起建造。外来形成王族和祭司,土著构成民或奴。从古蜀国说,是那拨古埃及王族东迁形成。
古埃及早王朝,古王朝,新王朝时期,有过几次大的东迁,王族支系,贵族大臣家族等都有。与良渚,商,周,古蜀,古越,楚,齐等,都有密切相关,无非是从不同入口,不同时期进入的中国大陆,从北非红海一直航行到中国大陆的东部,东北部沿海登陆,形成了仰韶,红山,良渚等;从印缅,云南上古西南丝路进入,形成了古蜀等,从中亚大草原,新疆进入, 形成了周等。
后来,古海路和西南丝路走的少了,多数都从西北中亚大草原,新疆入口进入。
但严格说,古华夏王族与古埃及王族贵族是同一族人。无非是这族人的一部分空间上从北非到了东亚。不仅华夏王族贵族,西亚欧洲不少贵族也都与古埃及王族贵族多次东迁有关。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本来最早就是在古埃及,欧亚国家大量采用,周是分封爵位的,实质上看来与古埃及相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