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和张郃都是降将,为何投降时曹操给的待遇不一样?

一家公司在小作坊时期,所招揽的员工,以后还能拿到原始股。

可是等到公司到了上市筹备期的时候,所招揽的员工,就没这么好待遇了。

同样的道理,张辽成为曹操集团的员工时,曹操集团还只是个地方小作坊。刚刚打败吕布,虽然小有所成,但是还不足以称霸。

等到张郃成为曹操集团的员工时,曹操集团已经兵强马壮,正打算上市了。这个时候的武将团队内部,自然是要搞论资排辈了。张郃作为小字辈的,当然要往后靠了。

一、张辽和张郃,投降曹操的时间不同。

公元199年,也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三年,曹操带兵击败了下邳的吕布,终于占领了徐州。

这是曹操事业往前迈进的重要一步,过去曹操只占据兖州老家,及其周围的一部分地区。算不上什么大企业,顶多就是个地方作坊。

可是在攻占了徐州以后,曹操事业有了质的飞跃。他不仅限于在老家招兵买马,而是攻城略地,扩充了自己的地盘和兵源。

张辽在曹操事业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投降曹操,对曹操来说,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曹操对张辽特别好,拜张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这一时期,也是曹操招兵买马的重要时期,首先广告打出去,才有人才愿意归附于曹操。因此曹操对张辽这一批投降前来的武将待遇很好,那也是为了打好自己集团的广告。

公元200年,张郃投降曹操。虽然只隔了一年,但是局面完全不同了,曹操占据了兖州、徐州,又拿下了张绣集团的人马,收服了青州兵。

这个时候曹操集团一直忙着上市计划,只要击败袁绍就能上市。而曹操身边文臣武将也已经相当多了,足以和袁绍一较高下。

当然了,不少人不看好曹操,实际上这就有点夸张了。袁绍的确强大,可是曹操也绝对不弱小。肆意夸大袁绍,只是为了衬托曹操很牛罢了。

在袁绍和曹操势均力敌的时候,张郃投靠了曹操,这顶多算是锦上添花,算不上雪中送炭。当然张郃投降曹操的时候,顺便带来了乌巢之战的胜利,这倒是让曹操乐呵了好一阵子。

因为张郃选择的时间不太对,所以他到了曹操集团以后,自然是要论资排辈。所以张郃只被拜为偏将军,封都亭侯,地位低于张辽。

二、张辽和张郃的名气完全不同。

  • 1、张辽是什么人?

张辽早年跟着丁原镇守并州,后来被丁原派遣到了朝廷,跟着大将军何进混,这一步棋直接让张辽从边防小吏,进入到了东汉核心圈子。

何进派遣张辽去河北招募了一千多名士兵,可惜张辽回来复命的时候,何进已经被十常侍给宰了!而董卓入京灭了十常侍,立下大功,手握大权。

张辽作为何进的嫡系人马,跟随其他将领一起,投奔了手握大权的董卓。记住这一点,张辽这个时候是有自己的嫡系人马的。

董卓被吕布诛杀以后,张辽便投奔了吕布。在吕布军中,张辽虽然是下属,但是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状态。

此后张辽长期跟着吕布浪迹天涯,一直到了徐州以后,27岁的张辽担任了鲁国的国相。依旧属于相对独立的状态。

在吕布投降以后,张辽才投降了曹操。由此可见,这一路走来,张辽所接触的,全都是东汉赫赫有名的大领导。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哪一个都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张辽的名气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 2、再看看张郃是什么人?

张郃的履历就比较简单了,这哥们早年曾经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因为有功被封为军司马。后来跟着冀州刺史韩馥混。

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以后,张郃也就这么跟随了袁绍。所以我们会发现,张郃自始至终,一直都是地方军阀手底下的一员将领,从未接触过中央高层领袖。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三国志》

这么一来我们就能理解,曹操为啥对这两个人差别对待了。张辽名气大,自然要好好笼络,张郃名气小,要给他足够的上升空间。

三、张辽属于带资入组,张郃属于跳槽。

刚才让大家记住一点,张辽在吕布军中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的确是这样,早在张辽投奔何进的时候,人家就是带资入组了。

丁原让张辽带领一帮人马跟着何进混,此后张辽又去河北招募了一帮人马继续跟着何进混。这个时候的张辽手底下好歹也有几千嫡系人马了。

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三国志》

此后跟随董卓、吕布的时候,张辽都有一帮跟随自己的生死弟兄。这一点是其他将领所比不了的。

当曹操在下邳击败了吕布以后,张辽手里还有一支相对完备的武装力量。虽然不足以扭转战局,但是也不可小觑。

得知曹操善待吕布旧将们以后,张辽这才带领自己的人马,前来投奔曹操。这就是说,张辽投奔曹操的时候,那是带资入组的。而且带的兵马绝对不会少。

有人甘心给你打工,而且还带着一大笔钱入股你们公司,你说你作为集团老大,能不善待这样的员工吗?

至于张郃,在袁绍那儿就没什么嫡系手下,到了曹操这儿更可能是以光杆司令的身份加盟的,手里的兵马并不多。曹操虽然也很高兴,但是只当是吸纳了一名有能力的人才,绝对没有把张郃当成股东来看待。

总结:加入集团的身份不同,将来的发展也不一样。

同样两个有能力的人,在加入一家公司时的地位不同,将来的发展也绝对不同,哪怕两个人的能力相同。

为啥?因为在公司不会倒闭的前提下,平台高的那个人,所接触的资源,一定比平台低的那个人多。

一个跳槽过来就做了销售总监,手里还捏着一帮销售精英。还有一个是单枪匹马的销售精英,你说这两个人未来的业绩孰高孰低呢?

张辽就是那个带着一票销售精英,前来投靠曹操的销售总监。而张郃则是那个单枪匹马的销售精英,将来两个人的路,自然也就不同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张辽和张郃都是降将,为何投降时曹操给的待遇不一样?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在正史中张辽并没有和吕布一起被曹操俘虏,那是三国演义的说法。正史中,张辽是看到了其他人投降曹操,没有受到牵连,才选择了主动投降曹操。也因此,曹操才封张辽为关内侯。如果真按演义所说,张辽都被曹操俘虏了,曹操还给他封侯,你当曹操傻吗?关内侯这么不值钱?曹营众将没有异议?你一个俘虏,一个手下败将比我们这些战胜者待遇还好?

至于说到为何张辽和张郃投降曹操时,待遇不同,其实要根据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说白了,这就好比是跳槽,你之所以得到的初始待遇高,不仅要看你自身的实力,还因为看你跳槽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好处!

张辽投降

前文说过,张辽是主动投降的,而并非是演义中所说的被俘虏之后被迫投降,其实这一点站在正常人的角度非常容易想清楚。你都被俘了,怎么还可能给你封侯?典型的赏罚不公,容易落人口实。在正史中,其实有多处记载,互相印证了张辽并没有被俘,而是在之后主动投降的。

《三国志》: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资治通鉴》: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宫请就刑,遂出,不顾,操为之泣涕,并布、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前尚书令陈纪、纪子群在布军中,操皆礼而用之。张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

从记载来看,当时的张辽并没有和吕布一起,没有被俘虏。而且之后张辽是见到吕布的手下被善待,曹操没有牵连众人,所以他才选择了主动投降的。而曹操见到张辽主动投降,秉着伸手不打笑脸人的精神,自然是不能太亏待张辽,所以拜张辽为中郎将了,而且还封了关内侯。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是有三个原因。

一、张辽其人确实有才。在此之前,曹操曾和张辽打过交道,夏侯惇还曾被张辽击败过,张辽是吕布手下大将,军事实力很强,有他加入,曹操的整体实力肯定会更强。

二、曹操志向远大。曹操想要争夺天下,就需要很多人才的加入、效力,现在张辽主动来降,为了给天下人做个榜样,曹操肯定是需要善待张辽的,直接给他封侯。顺便说一下,张辽的这个关内侯属于第十九级爵位,低于二十级的列侯,而张郃的爵位是列候,所以说张辽的待遇没有张郃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三、曹操内部原因。当时的曹操,虽然看起来是比较强大的,但是周边的强敌也是非常多,吕布这个对手虽然被他给解决了,可是很多吕布的手下还没有完全归降,而为了避免那这人做殊死抵抗,曹操只能提高张辽的待遇,打动那这人。张辽是吕布手下大将,曹操连他都能容忍重用,那其他人当然也可以。正是为了避免动乱,所以曹操才给了张辽如此高的地位。

总的来说,张辽并非被俘投降,而且主动投降,而曹操也是因为各种原因给了张辽重用。至于为何曹操只封张辽为关内侯,而不封列侯,也是因为曹操已经击败了吕布,虽然还有小股抵抗力量,但大局基本已定。如果张辽在吕布还没被俘之前投降,并在曹操击败吕布之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曹操很有可能会直接封张辽为列侯。事实上,当初张郃就是这么干的!

张郃投降曹操

张郃投降曹操一事发生在官渡一战时期,关于这一战,其实历来的争议比较多。尤其是关于张郃投降的这件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张郃是因为袁绍不采纳他的意见,之后他又受到了郭图的谗言,为了自保,所以最终选择了投降曹操。

另一种看法认为张郃和许攸有点类似,其实也就是个战场的投机分子,他根本没有受到郭图的谗言,他只是见袁绍大势已去,所以选择了主动投降曹操。

关于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首先我们从三国志张郃传来看,看看上面是怎么说的?

《三国志张郃传》: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这份记载倒是印证了第一种观点,张郃是因为害怕郭图的诬陷,所以才投降了曹操的。不过我们从《三国志》其他人的传记中,倒是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在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中曾说到,袁绍是听从了张郃的意见了的,派人去支援了乌巢。只不过袁绍派的是轻骑前去,而没有派重兵,袁绍是派重兵去攻打曹操的营寨了。而且裴松之并不赞成郭图进谗言一事,他认为张郃是因为听闻乌巢被毁,淳于琼被杀后,觉得形势不对才主动投降了曹操。最终,张郃的这个行为还使得袁军军心溃散,大军溃败。

在《后汉书》中也明确记载,张郃是因为淳于琼战死而投敌的,并非郭图所害。

综合各类史书来看,除了三国志张郃传中说到张郃是因为被郭图诬陷,才怒而投降曹操的,其他史书中都说张郃是主动投降的曹操,根本不是郭图诬陷。本文其实也是比较认同这一观点的,张郃确实是见形势不对就主动投降了。袁绍和郭图就算再傻,也不会在乌巢被毁的情况下怪罪张郃吧,这可是涉及军心的问题,此时乌巢被毁,军心本来不安,如果再处理张郃这种大将,引起兵变,那不是自掘坟墓?袁绍和郭图也是久经战阵之人,这一点不会看不到吧?

而且从张郃投降时,曹洪的态度来看,也能发现一丝的不对劲。当时张郃率军来降,曹洪其实是非常疑虑的,因为按照当时的战场形势来看,袁军一直占据优势,张郃没理由突然就投降曹军,这讲不通啊。最后是荀攸看穿了张郃,力劝曹洪,说张郃是因为不满袁绍没用他的计谋,所以才投降的,这才说服了曹洪。

《三国志》: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

看到这里,基本可以搞明白整件事情了,张郃的投降并非是被迫的,而是主动行为!当时张郃是因为淳于琼战败,乌巢被烧,觉得袁绍大势已去,所以才选择了投降曹操。

张郃投降曹操时,曹操还在路上没有回营,袁军也还没有溃败,只是乌巢被毁而已,影响还没扩大。但是当曹操回到曹营,看到张郃,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袁绍完了。乌巢粮仓被毁,袁军士气大受打击,现在连大将张郃和高览都主动来降了,那袁军的士气肯定要崩了。这对曹操来说,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啊,他熬了这么久,苦苦支撑,等的就是现在这一刻。而事实也正如曹操所料,张郃投降不久,袁绍大军军心不稳,最终被曹操击败。

可以看到,张郃的临阵倒戈,给了袁绍决定性的一击,至此袁绍再也无法维持官渡之战的优势了。事实上,如果张郃没有投降曹操,虽然乌巢被烧,但袁军还不会这么快崩溃的,如果袁绍运作的好,尚有抵抗之力,因为之前袁军粮草也被烧过一次,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所以说,张郃的投降对曹操的意义非常大,也因此曹操对张郃的赏赐也是非常的厚。曹操直接将张郃的投降比喻为韩信归汉,并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结语

在正史中,张辽是吕布死后主动投降的,而张郃是在袁绍还未大败时主动投降的,两人给曹操带来的好处完全不同。很明显,张郃的投降给曹操带来的好处更多,所以曹操给他的待遇自然也是更好!

不过话说回来,就张辽和张郃的行为对比,张辽在忠心方面,比张郃做得是要好一些的,至少在吕布活着时,张辽没有主动投降!其实看史书,越到后面也越能理解曹操的行为,为何他始终更愿意相信本家亲戚,给那些外姓大将的兵权一直不是特别大,因为大将造反的事情他看得太多了,吕布、袁绍,不都是因为手下人的出卖,才最终失败的吗?

张辽和张郃都是降将,为何投降时曹操给的待遇不一样?

无论出于何种情况,只要是降将,无非就是背主、卖身求荣。

既然要卖身,最好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才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在官渡之战前夕,比较著名的降将有三拨,一是张辽在吕布投降之后,无奈地选择投降;二是贾诩鼓动张绣主动投降曹操;三是官渡之战最关键的时刻,张郃、高览投降。

只要略微看一下当时曹操面临的处境,就清楚这三拨人投降的时机大不相同,作为买主的曹操,给出的价钱自然会不一样。

曹操也是猴精猴精的老板,岂能不识货,不懂得能省点就省点吗?

张辽投降时曹操面临的军事态势

《魏书·武帝纪》记载:

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用荀攸、郭嘉计,遂决泗、沂水以灌城。月馀,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生禽布、宫,皆杀之。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在徐州被吕布击败,向曹操求援。曹操派遣夏侯惇援救刘备,又被高顺、张辽击败。

九月,曹操亲自东征吕布;十月,屠彭城。随即围困下邳,以泗水、沂水灌城,一月之后,吕布部将宋宪、侯成、魏续等捆绑了陈宫等投降,吕布、张辽等看到大势已去,随即投降。

当时,作为吕布集团的核心人物,吕布、陈宫、高顺等人都被曹操俘获了,而且吕布、袁术在徐州地区的主要对手刘备,带领关羽、张飞等一干人马,统统归附了朝廷。

在这种情势下,作为降将的张辽,所处的境遇最为不利。曹操已经控制了徐州,张辽对于曹操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人。

尽管曹操求贤若渴,爱惜人才,但也不是剜到篮子都是菜,他是分别对待的。此时,吕布的另一部将高顺,无论地位、能力、威望都在张辽之上,说杀就杀了,曹操毫不足惜。

可想而知,此时的张辽投降,曹操并没有很器重,也就不会给与很好的待遇。

据《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记载: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张辽率部投降,被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之后,数有战功,才升迁为裨将军。

张绣、贾诩投降时曹操的处境

在张辽投降之后、张郃投降之前,还有贾诩鼓动张绣的投降,这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重头戏,值得说一下,以此做个比较。

《武帝纪》记载:

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於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

建安三年(198年)春正月,曹操回到许都,设置军师祭酒,这是专门给郭嘉安排的岗位。

三月,曹操围困张绣于穰城。五月,刘表派遣军队救援张绣,欲断绝曹操的后路。张绣与刘表联合,成为了曹操心腹之患。

曹操单单对付张绣与刘表,就已经很吃力,但曹操又听到了更严重的消息。

据《献帝春秋》记载,袁绍的叛卒对曹操说:“田丰建议袁绍尽早袭取许都,假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之内可以指麾而定。”

曹操担心袁绍要进攻许都,吃惊不小,急急忙忙撇下张绣,就回到了许都。

可气的是,袁绍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并没有立即攻打许都,而是继续进攻久攻不下的幽州公孙瓒。

曹操虚惊一场,就此机会腾出手来,灭掉了徐州的吕布集团,作为天下英雄唯二的刘备也归属了朝廷。

此事尽管比较顺利,但北有袁绍,西有张绣,南有袁术,对处于四战之地的曹操来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局势。

武帝纪: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十二月,公军官渡。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平定了公孙瓒,一统河北,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兵强马壮,决定进攻许都。

此时,曹操面临着严峻的局势,尽管曹操底气十足,荀彧、郭嘉都在为曹操打气,但对于战胜袁绍,的确没有足够的把握。

如果此时,张绣在曹操背后给他一下,恐怕是比较难受的。

但令曹操意想不到的是,张绣在贾诩的鼓动下,拒绝了袁绍的诱惑,决定投降曹操。

这令曹操喜出望外,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曹操不吝封赏,给与张绣、贾诩很高的待遇。

曹操亲自接见贾诩,握着他的手说:“使我名扬天下的人就是你啊!”

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冀州被袁绍占据,便留贾诩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曹操的儿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同样是投降,张绣、贾诩等与张辽相比就风光多了。这是贾诩替张绣精心选择了一个最好的时机,也就卖上了一个好价钱。

张郃投降曹操时的情势

曹操准备与袁绍决战前夕,张绣主动投降,对于曹操来说是求之不得。再看看张郃投降时,曹操的处境。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对峙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曹操几乎已经撑不住了,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尽管荀彧、郭嘉鼓励曹操一定要顶住,只要顶住就会有机会,但谁也不清楚机会究竟在哪里。

此时,袁绍谋士许攸来降,献上了偷袭乌巢火烧袁绍粮仓的计谋。

曹操听从了这一建议,并火烧乌巢成功。

这虽然是很大的胜利,但袁绍七八万大军基本势力还在。就在此时,围攻曹操大营的张郃、高览率部主动投降了曹操。

张郃等人的投降,彻底震动了袁绍大军的斗志,袁绍溃败,仅带领大约八百骑逃回了河北黎阳。

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最后胜利。

火烧乌巢是非常关键的军事行动,但袁绍真正的溃败与高览、张郃的投降不无重要关系。

如果袁绍在乌巢失守之后,决定撤军,张郃等选择跟随袁绍撤回河北,历史的结局将很难预料。

因此,对曹操来说,张郃投降是有重大意义的。

袁绍决策失误,招致这一结果,理该自己承担责任,这没有话说。但作为河北四庭柱之二的张郃、高览,选择这个时候投降,对袁绍来说,打击是毁灭性的。

这时候,曹操就不能再去考虑张郃等的投降是否仗义,从利害出发,就应该对张郃等人合厚加封赏。否则,谁还会背着背主求荣的骂名主动投降呢?

张郃传: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寐,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

张郃等的投降,起码提前结束了官渡对决,并让曹操取得了胜利。曹操非常高兴,认为张郃的投降与韩信归汉相提并论,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这也给张郃一个很大的面子,摆脱卖主求荣的恶名。

张辽投降以后,仅仅封为关内侯,经过数战有功,才拜为裨将军。无论是关内侯还是裨将军,都比张郃的都亭侯、偏将军差很多。

但张郃与张绣、贾诩相比,得到的封赏还是差点。贾诩虽也是都亭侯,但执金吾、冀州牧的职位还是很高的,虽然冀州牧是虚职,但也不是随便就给的。张绣直接是扬武将军,虽也是个杂号将军,但比偏将军要高一些。

从他们都是降将但待遇不同来看,主要是投降的时机不同,这与能力不是直接挂钩的。

张辽与张郃以后都成为曹魏的“五子良将”,而且张辽还是五将之首,这才与个人的能力和机会有直接关系。

由此看见,选择很重要,选择的时机更重要。

这是他们这些降将留给后世的思考。

张辽和张郃都是降将,为何投降时曹操给的待遇不一样?

张辽与张郃都是曹操麾下的大将,但是与其他大将不同的是,这两位也都是从其他阵营“跳槽”过来的降将。这两人中,张辽是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成就和名气最大的也是他,但是当初投降时张郃却比张辽更受器重。这到底是为何呢?

投降之初,张辽被曹操拜为中郎将并且赐他爵位——关内侯,而张郃投降的时候曹操则拜他为偏将军,并赐爵都亭侯。关内侯的爵位不如都亭侯,中郎将也比偏将军低一个级别,所以大家才会对此议论纷纷,都说曹操区别对待。

当然,曹操做如此决定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不会随意就给两人任了职。

第一,与两人投降之前的职位有关
  • 在二人投降之前,张辽在吕布手下任骑都尉将鲁相,降了之后被曹操拜为中郎将,都尉与中郎将之间还隔了一个校尉,所以说张辽的职位已经是越级提拔了,另外还给封了爵位,比起以前已经高升了。
  • 而张郃投降之前在袁绍手下的军职是宁国中郎将,投降之后由中郎将升为偏将军,也算是越级提拔,同样也封了爵位,能看出曹操也是比较器重的。由此看来,两人投降之后的待遇不同,是因为两人的起点就不同。
第二,两人投降的情形不同
  • 张辽并非是战败而降,下邳之战的时候,张辽任北地太守和地方官职,并没有与曹操在下邳对战。他是听说吕布战败,所以才立马率领吕布余下的部队全部归降曹操,有些墙头草的作风,但是因为他的归降既直接增强了曹操军队的势力,也免了曹军出兵收服费的功夫和兵力,所以被越级提拔为中郎将。而张郃与他不同,张郃是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当时直接参与了战争,曹操很是欣赏他的实力,所以归降之后根据他之前的职位也越级提拔了。
第三,两人投降的影响 不同
  • 张辽的投降是在吕布败亡之后,除了投降他无路可走,所以只好带兵投降,其实张辽的投降对曹操的局势没有任何的影响,当时对于张辽也就两条路,派兵收复或者灭掉,但既然张辽带兵投降了,曹操倒也省事了。
  • 张郃就不一样了,官渡之战时,对袁绍曹操一直处于下风,虽然曹操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如果不是张郃投降,这场仗还是很难打的。在关键时刻袁绍阵营内乱,张郃受到郭图的陷害,所以才选择投降,他的投降也导致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溃败。所以说张郃对曹操的重要程度自然要比张辽大得多,越级提升也不为过。

在战争上,当然也是看重利益的,谁带来的利益更多,谁自然就更受重视。

张辽和张郃都是降将,为何投降时曹操给的待遇不一样?

引言:曹操打天下的过程中,除了宗亲诸曹夏侯外,就属外姓的五子良将功劳最大,在这五个良将中就有两位姓张的名将,堪称曹营里的顶梁柱存在,一个在是白狼山之战力斩乌桓踏顿和合肥前线威震逍遥津力破孙权的张辽,一个是在三国后期街亭破蜀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的张郃。相比张郃,张辽的武功韬略更胜一筹,为后世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曹营里功勋卓著的五子良将

回想起这两人都不是一开始就追随曹操,而是半路上投降的,当初张辽投降与张郃投降的待遇大不一样,明显张郃的待遇是高于张辽的,为何是这样呢?

曹操素爱人才,求贤若渴,为此还曾三次颁布求贤令,更是下令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是曹操走眼了,还是另有原因呢?

先看下张辽与张郃投降时的待遇

张辽投降时正值曹操征讨徐州吕布,白门楼上吕布和陈宫、高顺等人殒命,张辽当时不在下邳,听闻吕布已经被曹操所破,于是率部投降。

《三国志》史书记载张辽率领吕布军余众归降,被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中郎将官职高于校尉,低于将军,但张辽作为一个刚投在曹操手下的降将,赐了最低级的侯爵,也算不错。

张郃投降时,曹操与袁绍正处于僵持阶段,但曹操缺粮处于劣势。张郃投降时,《三国志》史书记载曹操对张郃的投降甚喜,亲自出营迎接并称“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此后担任著偏将军、封都亭侯。

张郃待遇明显高于当初投降的张辽,张郃投降曹操任命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官职上张郃的偏将军高于张辽的中郎将,爵位上都亭侯也是高于随意封赏的关内侯。

为何张辽与张郃的待遇差别这么大?

曹操是用人、识人的高手,这么做肯定有深意,我们根据当时的形势及两人的作用来分析下。

1.投降时的情形不同造成待遇不同。张辽的投降是迫不得已,当时徐州的战事结局已经明朗,吕布兵败被杀,张辽作为吕布的下属,试想下张辽当时不投降,下场就会如高顺一般,曹操虽然爱才,但如果不能为己所用,杀掉张辽也是情理之中。张辽投降曹操升为中郎将,其实是升了张辽的官职,毕竟张辽是带了吕布的士卒来降,但不能太高,毕竟张辽是刚投降过来的新人,并未有任何战功。

张郃与张辽的情况大不一样,当时官渡之战处于僵持阶段,许攸来降时曹操正在为营中缺粮犯愁,许攸献了火烧乌巢断袁绍大军的粮草之计,张郃本意应当去救援乌巢,但袁绍听取谋士郭图的建议让张郃和高览去攻打曹操大本营结果却久攻不下,郭图的计谋失败后,诬陷张郃攻打不利,张郃与高览惧怕被追究,于是投降了曹操。

张郃与高览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

虽然火烧乌巢断绝了袁绍的粮草,但曹操并未有完胜的把握,正好此时张郃率部来降。张郃这一举动,无疑是瓦解袁军斗志最好的一剂猛药,缺粮有无斗志的袁军只好撤军,所以曹操对张郃的投降格外高兴,把张郃的投降比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韩信是何人,大家都知道,楚汉相争要是没有韩信,哪有后来刘邦出关中,击败项羽成就大汉王朝的丰功伟绩。

2.投降前两人的官职也不一样。

张辽投降前当时的官职是骑都尉兼鲁相加北地太守,张辽在吕布帐下并未有多大的战功,可以说是一直被埋没的,到了曹操那里才大放异彩,脱颖而出,成为炙手可热的名将重臣。

张郃投降时已经很有名气和战功了,张郃早在黄巾之战就有过战功,袁绍入主冀州后在与公孙瓒的数年战事中张郃因战功升为中郎将,因此作为河北的名将之一,曹操更加重视张郃,张郃来降时曹操封的官职要高于中郎将,要不然显示不出来曹操的诚心和爱才之意。

3.两人的作用对当时曹操而言大不一样。

张辽投不投降无关紧要,作为吕布手下第一大将高顺,陷阵营的统领曾经打败过刘备与夏侯惇,只因高顺不降就被杀了,说实在的张辽当时对曹操没啥重要性,张辽主动来降,曹操顺势接受了。

但张郃不一样,张郃本就是河北袁绍的大将,熟知河北的军事部署和内情。官渡之战后,张郃颇受曹操重用,曹操放心交给他部队,让他跟随自己攻打邺城,占领了邺城后张郃又跟随曹操到渤海攻打袁谭,他单独率军包围了雍奴,击溃了袁军。

可以说在后来攻占冀州,击败二袁的过程中,张郃的作用是很大的,曹操也深知这其中的利益关系,待遇给高点很正常。

总结:别看张郃投降的起点比张辽高,但张辽善于抓住时机,敢于表现,在很早就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成为了曹操最倚重的大将之一,在后期张辽更是得曹丕的重用和喜爱,官职和爵位更胜张郃。所以说就算前期张辽不如张郃,但只要有才能,是金子总会发光,后来居上也不是不可能。

张辽和张郃都是降将,为何投降时曹操给的待遇不一样?

在曹操的五子良将中,有两位都是姓张的将领,他们都是投降曹操的将领。这两位将领就是张辽和张郃。在五子良将中,张辽排在第一位,而张郃则排在倒数第二。可是,如果我们看两个人的传记,就会发现,两个人虽然都是降将,可是曹操对两人的待遇截然不同。张辽投降曹操时,“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张郃的待遇则是,“(曹操)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

我们从双方的待遇可以看到,两人的待遇相差十分悬殊。张辽的中郎将军阶比起张郃的偏将军要低,在多次立功后才提升为裨将军,和张郃持平。在爵位上,张辽的关内侯也比不上张郃的都亭侯。可是,我们知道,张辽的军事能力出众,在后来的合肥之战中,他以八百壮士打败了孙权的十万大军。他在五子良将中排名第一是当之无愧的。既然不是能力问题,那为什么曹操对他们两人的待遇相差如此之大呢?

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人投降时候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这里,我们才能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曹操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用意的。再加上虽然张辽和张郃的投降待遇虽然不同,也没见张辽对此有什么怨言,还为曹魏的使用尽心尽力,这就让人感到更加耐人寻味了。我们看,可以发现有以下的一些原因:

首先,是两人的投降方式不同。我们看两个人的投降方式,就可以看到,张辽投降,是因为吕布兵败的时候,被俘之后,被迫投降了曹操。而张郃的投降,则是因为在官渡之战中,被袁绍身边的奸臣郭图陷害,主动率领军队投降了曹操。

其实,对于投降的方式和待遇,在后来我们的战争政策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在战场上,战斗没有分出胜负的时候,主动投降叫做起义。而在战斗已经分出胜负,但是战斗还没有结束前主动投降的交战投诚。在战斗已经分出胜负,失去作战能力的情况下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叫做投降,至于说被歼灭俘虏那就连投降都不是了。

对于这以上几种情况,我们的政策里对于待遇也有着明确规定。起义的军队不打乱编制,改编为我军,投诚的军队要进行改造,视情况再做下一步处理。而投降的就是留用和遣散两者方式,被俘人员除特别情况留用外一般予以遣散。不过这个是一般规定,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

如果套用这个标准,张郃应该算是战场起义,而张辽算是被俘。那么两者的待遇在任何时期都不会相同的。张郃率领了一支军队投奔曹操,当然要有相应的待遇。张辽只是一个阶下囚,给他中郎将、关内侯的待遇,是曹操看中了张辽的才干,给了他相当的待遇,张辽对此,当然会对曹操十分感激了。

其次,是双方投降的效果不同。张辽投降曹操的时候,是吕布兵败被俘的时候。整个吕布的势力已经被曹操摧毁,化为己有。在这种情况下,张辽的投降效果基本为零。在吕布的部下中,有一位能力比张辽还要强的将领高顺,就是因为不降而被曹操所杀。对于张辽,由于他的对抗态度,曹操在刚开始也是想要杀掉的。多亏有刘备、关羽的求情,才保留了性命。在有了关羽的保举后,张辽才投降了曹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对张辽的态度。

而张郃投降曹操的时候,正是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正是因为张郃的投降,造成了袁绍军队的混乱。在曹军的趁势攻击下,袁绍全军崩溃,输掉了官渡之战。不过,袁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失败,他在河北依然还有着庞大的势力。有着河北四州之地,袁绍还可以恢复元气。而曹操打胜了官渡之战,可也筋疲力尽。由于无法消化俘虏,曹操干脆将俘虏的八万多袁军全部坑杀。

在这种形势下,张郃的投降,对于袁绍势力更有象征意义。曹操通过对张郃的优待,能够给袁绍内部造成更深远的影响。这样,张郃投降带来的效果会达到最佳,为曹操下一步消灭袁绍势力减轻阻力。果然,在日后对袁绍的攻略中,袁绍军中有大批将士不战而降。

结语:

张辽和张郃都是投降曹操的降将,可是曹操给予两人的待遇是不同的。张郃的待遇要明显高于张辽,这是因为两人的投降的环境,投降的影响不同造成的。在投降的时机上,张郃的选择要强于张辽,这也给张郃带来了相当的好处。

但是,在乱世之中,个人的才能是第一位的。虽然张辽在曹操阵营中的起步低,但是张辽凭借自己的战功迅速弥补了这一差距。从张辽的经历可以看到,张辽通过几次战功,很快就使自己从中郎将升迁至裨将军。后来,张辽又成为五子良将之首。这都是张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这也印证了那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