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名气不大的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名气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马光都选不上?
唐宋八大家,分成了唐朝和宋朝两拨人。
唐朝的是:韩愈和柳宗元。
宋朝的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这种评选结果,证明了这八个人,是唐宋六百年最有文采的人吗?很显然并不是这样。
唐宋八大家的评选,主要是根据他们写散文的数量和质量,做了一个综合评价以后所选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文坛中的散文界这个领域,这8个人是翘楚。
但是你非要说这8个人最牛,那也不对,为啥?因为文无第一,每个人的喜好都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曾巩老爷子,我们对他是最不熟悉的,但是研究过古代散文的人,却都得给他竖个大拇指。
一、唐宋八大家是怎么评选出来的?这个可不是什么官方排名,就算是官方排名,都带有某个方面的倾向,更别说这种民间排行榜了。
唐宋八大家,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是明朝初年,一个叫朱右的文人。这个人本身就不怎么出名,所以你觉得他推举出来的这个排行榜哪能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呢?
朱右将这8个人的散文精选了一部分,编纂成了《八先生文集》,因此唐宋八大家,也就开始传开了,大家都愿意读这些散文,来增加自己的文学功底。
到了明朝中叶,著名的唐荆川老爷子,在《文编》中,唐朝和宋朝两朝,也仅仅选择了这8位的文章,这可就更加坐实了八大家的名号。
明朝末年,茅坤汲取了朱右和唐荆川二人的经验,再次精选编纂出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本书一共164卷,成为了后世文人的必读精选丛书。
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唐宋八大家的名声就广为流传了。而且天下文人,都以八大家的文章作为范本,终清一代,唐宋八大家一直都是楷模级别的人物。最终到了我们现代,依旧会这么称呼他们。
但是由于现代人,不再学习古代散文名篇,所以八大家在散文界的名气,自然也就越来越淡薄了。尤其是非常擅长散文的曾巩,更加不被大家所接纳。
二、为啥范仲淹、司马光也选不上?从文学体裁上来说,曾巩的确可以当选。但问题是曾巩有点偏科,他更加擅长散文,对诗词却涉猎不多。而且曾巩做官也没什么成绩,因此曾巩的名气就没有其他几位大了。
不过说实话,真正去了解曾巩以后,你会发现,这个人才真正适合做官。因为他不是那种追名逐利的人,而是关心百姓疾苦的人。官位再高,只想着追名逐利,这是百姓需要的吗?当然不是,所以再出名,对我们也没有任何意义。
其他几位都是唐宋的风云人物了,韩愈是文风改革的先驱,柳宗元的字令人惊叹。欧阳修是文坛魁首,三苏就更别提了,是宋朝文坛璀璨的明珠。
所以相比较而言,曾巩能入选,实在是不容易。那么有人就不服气了,为啥范仲淹、司马光这些文采斐然的人,不能入选呢?
实际上,我个人觉得他们完全是有资格入选的,你比如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仅仅这一篇文章,就可以秒杀众多小鲜肉。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千古名句。
还有司马光,别说一篇文章了,整部《资治通鉴》,得有多少文章可以值得后人细细品读?这两个人入选,一点毛病都没有。
但是很可惜的是,当初提出八大家概念的朱右和唐荆川,并没有搞个十大家的排名,所以这二位就是没能入选。
当初如果他们把苏洵、曾巩替换掉,换成这两位,后世也许还会为苏洵和曾巩打抱不平。就是这么个道理。
历史选择了这八个人,而不是这八个人的散文冠绝唐宋的意思。真正要评选,甭说8个人,就是100个人都选不完,因为唐宋文采斐然的文人实在是太多了。
三、曾巩的散文,是否真的有资格入选?唐宋八大家里,争议最大的就是曾巩这位老先生。因为他最不出名,而且文章中似乎也没有让现代人朗朗上口的名句。
所以大家才会对上榜的曾巩产生质疑,是否他真的可以上榜呢?既然有争议,我们就拿出一些他的作品看看,他是否真的有资格。
曾巩号称南丰先生,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 40卷、《外集》10卷、《隆平集》30卷等等,是唐宋八大家里,著作较多的一位。
- 名句1: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这句话出自于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意思就是法律根据时代的变化,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需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可是治国理念和思想,却是立国之本,需要统一起来。
- 名句2: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就太出名了,是曾巩的《咏柳》。我觉得境界相当高,表面说的是,别光看到柳絮遮天蔽日的时候,其实也有深秋来临时,柳叶凋零的时候。也就是说,别看一个人嘚瑟的不得了,他能嘚瑟一辈子吗?
- 名句3:凡正人之道,既富之,然后可以责善。
这句话出自曾巩的《洪范传》,字面意思是,想要培养一个人才,就先要让他的生活得到保障,再去考虑培养他的思想道德。
这让我想起了杜甫老爷子,他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跟曾巩的这句话,岂不是一个道理嘛!
- 名句4:民安居足食,则有乐生自重之心。
这句话出自曾巩的《救灾论》,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老百姓只有吃饱穿暖,丰衣足食了,才会想到热爱生活,也才会有自尊心。
实际上的确是这样,想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要搞好老百姓们的基本生活。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精神文明呢?
- 名句5: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
这句话出自曾巩的《熙宁转对疏》,意思就是说,小的积累多了,就能办成大事。这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的道理是一样的。
总结:曾巩的散文入选当之无愧。你可以说范仲淹、司马光等其他人可以入选唐宋八大家,但是绝对不能说,由于曾巩名气不大,就不能入选唐宋八大家。
曾巩的文采我们有目共睹,曾巩的人品和德行,更是值得后世称颂。这样的人写出的文章,自然更加值得我们去品读。
参考资料:《曾巩集》、《宋史》
为什么名气不大的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名气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马光都选不上?
在唐宋八大家中,人们更熟悉另外几个人,比如韩愈,柳宗元,比如苏轼,欧阳修,比如王安石。他们不但官做的大,而且都著述丰富,尤其每人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名词,至今仍然慰籍人们的心灵。他们每个人都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所以才能成为唐宋八大家。
曾巩相比他们,就逊色得多,虽然他的著述更加丰富,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等等,而且散文写的也非常好,但是在质量上并没有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我们在学生时代几乎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他的官当的也不大,只是个太子舍人,也没有突出的政绩,可是为什么他被推为唐宋八大家呢?
为什么象司马光或是范仲庵这样的名臣却没资格成为唐宋八大家呢?无论文学上的成就,还是政治上的作为,曾巩都不如司马光,司马光仅凭《资治通鉴》就足以压倒唐宋八大家,何况司马光还有著述,又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范仲庵在文学上的成就,仅一篇《岳阳楼记》就有资格进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何况范仲庵的词也非常有名,他又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再加上词人和散文家,这还不够唐宋八大家吗?
我认为这二人也应该入选唐宋八大家,不过呢,说起唐宋之间的文坛大家,又何止八位,八十位也有,为什么只此八人呢?这就要问问唐宋八大家是怎么来的了。原来明朝有个人叫朱右,他编了一本书叫《八先生文集》,书中搜集的正是这八位(唐宋八大家)的著述,认为这八个人的水平代表了唐宋的最高水平。
不但如此,后来又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又重新编撰了《八先生文集》,名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一百四十四卷,隆重推出唐宋八大家。这本书很有名,很权威,所以以后人们就习惯性地称这八人为”唐宋八大家“。需要说明的是:这仅仅是一种说法。并不代表这八个人是唐宋间最有才华的文学家,前边说过,象司马光和范仲淹等人丝毫也不逊色于这八人。
至于曾巩,虽然他在散文方面稍逊,但是他文学功底的深厚,知识的广度上均超过了其他人,他除了精通散文和诗词外,如表,疏,礼,律,传,学,典章,制诰,金石,跋尾,碑文等等他都精通,所以把他列入”唐宋八大家“,也是实至名归,几百年来人们都是认同的。
为什么名气不大的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名气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马光都选不上?
自从明朝人朱右提出了“唐宋八大家”这个口号以后,唐宋散文也开始在中国文坛上闪耀夺目光彩,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唐代古文,三苏父子、欧阳修和曾巩,领导了宋代古文运动,他们八人被后世称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可是在这八人之中,排在最后一位的曾巩,却显得有几分德不配位。宋朝还有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这样的文学代表人物,为何一个看似默默无闻的曾巩,却突然入选了唐宋八大家行列之中呢?
名气卑微,到底是何原因?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巩自幼展示出记忆力超群的过人天赋,读书时能过目不忘,脱口就能吟诗词,十二岁就能写文章。这样的一个天才神童,十六七岁时已经名闻四方,二十多岁携文章拜见欧阳修,轻松成为了这位文坛大佬的门生。根据《宋史》记载,他们二人第一次见面,欧阳修一读到他的文章,可谓是:“一见其文而奇之”。以至于在后来的古文创作中,曾巩也成了古文运动中的核心人物。
只可惜在世人的印象中,欧阳修最杰出的徒弟是苏轼。其实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宋代文学的巅峰作品为“词”,纵然有许多入选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可是仍然难以取代宋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曾巩作为一代文人,一代文学大家,竟然在光彩夺目的“词海”种毫无建树,实在是让人心生遗憾。毕竟宋词背起来可要比古文朗朗上口的多,传播度更是远胜于古代散文,纵然曾巩在古代散文中成就颇高,也难以改变散文流传度低的这个事实。
曾巩除了只有一技之长傍身以外,他不为后人所知的换一个重要原因是,别人了解他的渠道实在是少得可怜。先来看看这八人之中的其他七人,韩愈流传最广的散文为《师说》,柳宗元也有《黔之驴》这样叫得出名字的散文名篇,同时这两个人更要拿得出手的古诗,比如语文课本中必学的《早春》、《江雪》,只要会背这两首诗,自然会对这两人印象深刻。再说说曾巩的老师欧阳修,还有他的同窗苏轼,更是宋朝有名的诗词大家;即便是没有什么记忆作品的苏洵、苏辙两父子,“一门三学士”的故事,足以让这一对父子光耀百年了。
就连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的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王安石更不用说,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又有几人不知,几人不小晓,他的名篇《伤仲永》,历来都是中学课本里面的必选佳作。无论是这些入选或没有入选“八大家”的这些文人墨客,抛开散文不谈,还有自己的传世佳作和绝活。反观曾巩,他除了“唐宋八大家”这个名号,似乎也就没有什么亮点了。没有让后人印象深刻的散文名篇,没有流传于世的优美诗词,更没有可以依托的家庭关系。所以当这个人被选入“八大家”之列时,世人多多少少都会觉得他有些名不副实。
德不配位,是真是假?曾巩真的是名不副实吗?不妨先去了解一下等待人对于曾巩的评价吧。前文中有提到,欧阳修除了初次读曾巩文章,就感到这是一个奇才以外,曾巩更是他最喜欢的学生。这位文学巨佬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评价曾巩:“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原来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他就已经认定曾巩是他的百位门生之中,可以展翅高飞的那一只雄鹰。不仅如此,当时有不少的人诽谤曾巩的人品和散文,这个时候为他站出来辩护的竟然是王安石,他曾写过这首《赠曾子固》: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令不幸贱且死,後日犹为班与扬。
一位是宋代文坛领袖,一位是朝堂之上的政治领袖,他们二人既然都能对曾巩如此推崇,足以说明曾巩是有真才实学的。即便是年少成名,比曾巩小了十几岁的苏轼,也对自己的这位同窗学长推崇有加,苏轼为曾巩写过一首《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此诗的前四句为:“醉翁门下土,杂遝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此诗诗意极为简单,苏轼其实是在夸赞,曾巩在欧阳修的门下绝对是学造诣和水平最高的一位。对于这位未曾身居要职,在散文中颇有成就的文人,当时的这些文坛名流自然不必拍他马屁,他们对于曾巩的夸赞是真心流露,是对他才华的敬仰。
他之所以能够在宋朝文坛掀起波澜,必然与他的文学成就有很大关系。曾巩自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经世致用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写作之中,所以他写文是为了明道,为了给人民提供治理天下的方法,他怀揣济世之心借古言今,这种经世观,正是他文章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正因为他的文章在治理国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才会被当时的时代如此所推崇,即便是在元明清三代,曾巩散文是那一些怀有伟大抱负文人的必读之作。他虽不善于诗词,因为他对诗词从来没有刻意而为之,曾巩也有诗词流传于后世,可是他在写诗写词之时,是一如既往采用朴素风格,摆脱了宋词的靡靡之音,自然与当时的时代不符合。不过他鲜明独特的散文个性,流传于后世的文学思想观,至今都在文坛中熠熠生辉。
就曾巩的名气而言,他或许不像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成为那个时代拒不可攀的高峰。但是他自幼所接受的儒学修养,让他将古代散文作家的修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才是他真正的鲜艳夺目之处。更何况时代潮流也并没有抛弃他,曾巩一直在文坛中散发着淡淡的光芒,但是他却未曾暗淡过。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曾巩文学思想研究》
《曾巩散文在两宋的接受研究》
《曾巩文学思想及其传播与接受》
为什么名气不大的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名气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马光都选不上?
谢邀请,
历史的评价都离不开政治、官位,假如一个人写出同样的诗、词及书法,甚至比有官位的还要好,他的名也不会比当官的大,因为名主要是官名,其次是才名。
为什么名气不大的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名气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马光都选不上?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中国人自古喜欢搞排名。动辄就出来个”N大XX“,不过九成九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者因为某个契机、某个人的一句话而间间流传。
这种N大,既不是真实水平比拼,更不是名气大小,多数也不是权威,不是评选出来的。
四大名著就是把流传最大的四本合称,198几年才正式有这个说法。
就像四大美人直接真人加传说都有。
”唐宋八大家“怎么来的?明初朱后(1314-1376)遍了《八先生文集》。
唐顺之(1507—1560)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1512—1601)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就是这么回事,三个文人先后把这八个人列为八先生,合编在一起而已。
为什么选这八个人,和编纂人的所处历史环境关系更大。以明代“前七子”、“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垄断文坛,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散文创作中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既成传统,走上复古的道路。影响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学者在散文创作中一味以模拟秦汉古人为能事,其作品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
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强调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是学习和继承秦汉古文优秀传统的典范,应该加以提倡,并着手编选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选集。
由于这八位作家的文学观点比较接近,都主张实用,反对骈体,他们的散文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经提出,便为后人普遍接受,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
试猜诸人入选和落选原因。曾巩
所谓名气不大是见识太短。他是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少年时“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于议论和记叙。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司马光
更让一般人熟悉的是”砸缸“和”资治通鉴“。他的成就和精力主要放在修史和从政上。文采不错那是因为肚子里学问太大。而且他也没把精力放在文学上,写文章更注重实用性,所谓“务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自我评价都是“至于属文,实非所长”。
范仲淹
和司马光类似,重心在于政治。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
为什么名气不大的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名气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马光都选不上?
谢邀回答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杰出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这些人中论官职,论诗文作品的名气,应该说是曾巩最低。唐宋是我國诗词古文最繁盛时期,人才辈出,连李白,杜甫,以及范仲淹,司马光等都没评上八大家,为什么曾巩入选了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曾巩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学生,受到恩师赏识力荐。二是与八大家来历有关。最初是明初朱右编选了《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又有《文编》一书,只选此八人文章。嘉靖时古文家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便从此固定下来。有人说曾巩是混进来的,其实不是。曾巩是古文运动和骈文改革中骨干,他写的散文非常严谨,见解突出,文字精炼,是那一时期骄娇者。诗作也很不错,只是与其他大家比有差距,缺乏流传千古的名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