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币换和平”寇准名垂青史,秦桧是曲线救国还是一心卖国?

寇准才不想用岁币换和平,别以为寇准是个文人,人家就真的文弱。这哥们不要太刚好不好?寇准是一言不合就要撸袖子打群架的那种人。

你想让他提出岁币换和平?那还不如找一帮人把他摁在地上摩擦算了。寇准真要这么做了,那老脸真不知道往哪儿搁了,也对不起自己一直保持的硬汉形象了。

那么岁币换和平,这玩意儿到底是谁搞出来的呢?原来就是咱们的宋真宗小朋友。宋真宗是真的怂啊!大辽的军队已经欺负到家门口了,这哥们还是死活不肯亲征。

最后是寇准拉着他的衣服,生拉硬拽,才把他拖到了前线战场上。按照寇准的意思就是:怎么着?不服气啊!人家太后和皇帝都出马了,难不成你让我把你老妈也拖来?

宋真宗勉强上了战场,结果士兵们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一个个异常亢奋。好像皇帝来了,就有如神助一般,一顿操作还真的把大辽给打得没了脾气。

难道弱宋的战斗力,真的一下子就强大起来了?还真不是,主要是大辽那边掉链子了,原来他们战线拉得太长,后援补给跟不上。吃不饱穿不暖,士兵再强悍,这仗也没法打啊!

因此务实的萧太后,立刻以趾高气昂的姿态,表示愿意跟宋朝罢战言和。宋真宗差点没高兴地跳起来,于是立刻答应了议和,并且派遣曹利用前去商谈合约。

在曹利用临走之前,宋真宗叮嘱道:只要别让我割地,哪怕是索要百万钱财,那也是可以商量的。曹利用心里没底啊,于是继续问宋真宗咱们的底线是多少,宋真宗不假思索地说:实在不行,百万钱财也在所不惜。

可是曹利用刚出门,就被手劲儿颇大的寇准给一把拽了过来,寇准叮嘱曹利用:顶天了30万!超过这个数,你就等着砍脑壳吧!

由此可见,寇准是反对岁币换和平的。但是包括皇帝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支持这么干,所以寇准也是没辙了。

一、寇准属于无奈才认可了这一方案。

按照寇准的性格,想让他用钱换取和平是不可能的。其实当时宋朝这边也有部分人看出了大辽的疲软,比如说大将杨延昭,他就认为现在是攻破大辽的大好时机。

如果操作得当,那么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就不是什么妄谈了。寇准也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不断要求宋真宗胖揍契丹人。

结果那些不想打仗的大臣们,却纷纷跑了出来,指责寇准勾结大将,打算拥兵自重。这个帽子要是扣在了寇准脑袋上,那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为啥?因为老赵家最忌讳的就是有人拥兵自重,毕竟老赵家的江山就是这么得来的。所以寇准再也无法坚持自己的想法了,只好认怂。

宋真宗一看,连寇准都闭嘴不说话了,那这事儿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这场谈判就这么展开了。

谈判结果,实际上双方也都能接受。大辽这边唯一吃亏的地方,就是年幼的辽圣宗要喊宋真宗一声大哥!除此以外全部都是既得利益。

宋朝这边最吃亏的地方,当然就是每年需要给大辽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而且还需要开放边境贸易点,以方便大家做生意。

二、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其实是好事。

虽然寇准不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澶渊之盟在后来的确有着积极意义。宋朝每年给大辽的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实在是毛毛雨。

伴随着宋朝经济的发展,这点钱连塞牙缝都不够。如果常年跟大辽打仗的话,所消耗的军费,可能是这个数字的百倍不止。

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宋辽之间,保持了百年的和平,也给大宋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宋朝最富有的时候,国库年收入是1.6亿贯钱,这是什么概念?换算成白银的话,差不多也有800万两白银(各时期换算不同)。

800万两白银里,拿出30万两给大辽,换取一年和平,这一点毛病都没有。所以说从实际利益上来说,宋朝的确是沾光了。而且开放了边境贸易以后,宋朝光在贸易上挣的钱,就超过了给岁币的价格。

不过给岁币,说到底也是带有耻辱的事情。不管后来作用有多大,在一开始签订这个合约的时候,其实宋朝就是被动挨打的状态。要是这事儿光荣的话,为啥大辽不抢着给宋朝岁币呢?

三、拿秦桧跟寇准比,那是在侮辱寇准。

很多人说寇准时期的岁币换和平,跟秦桧时期的曲线救国政策,似乎异曲同工,为啥寇准名声那么好,而秦桧遭受万人唾骂呢?

其实这两个人最好不要放在一起比,那真的是太丢老寇家的脸了。寇准好歹是正直忠心的一代名臣,岁币换和平,莫说后来效果还不错,就算效果很差,那也不关寇准什么事儿,这事儿都是宋真宗主导的,寇准是反对者。

寇准是主战派,他想要打造一个强宋的形象。反观秦桧,这哥们就是个主和派,说主和派是客气了,他其实就是个主降派。

他为了自己的官位,不考虑宋朝的利益,只考虑宋高宗赵构的利益。只要皇帝安逸了,那么他这个丞相也就保住官帽子了。至于什么国家颜面、利益这些东西,都不是秦桧所考虑的。

这种人怎么可能跟寇准相提并论呢?就算拿岁币换和平,跟秦桧曲线救国比,那也是不好比的。

宋真宗岁币换和平的时候,宋朝是能打而不打,主动权相对还有一些,至少是跟大辽平起平坐的。可秦桧曲线救国的政策,实际上就是彻底放弃主动权,完全臣服于金国。

总结:两人背后都是各自的皇帝。

说实话,让秦桧一个人背锅也不合适。因为秦桧的所有政策,都必须要宋高宗赵构点头才行。赵构是个实权皇帝,他不点头,秦桧再怎么搔首弄姿也没用。

同样的道理,岁币换和平,也必须要经过宋真宗赵恒的认可才能实施,毕竟赵恒也是个实权皇帝。因此寇准和秦桧的施政方针背后,是宋真宗和宋高宗各自的主意,所以该骂谁该夸谁,咱们心里得有把尺。

参考资料:《宋史》

“岁币换和平”寇准名垂青史,秦桧是曲线救国还是一心卖国?

秦桧是宋朝臭名昭著的大奸臣,是杀害抗敌英雄岳飞的刽子手,是卖国求荣的大叛徒大汉奸,历史早就盖棺定论。那些想为秦桧“洗白”翻案的“人”,不是汉奸就是卖国贼。

“岁币换和平”寇准名垂青史,秦桧是曲线救国还是一心卖国?

看到这个问题,不禁想到了热播剧《赘婿》中的“岁布”,虽然《赘婿》架空历史,但实质上还是有宋朝“岁币换和平”的影子。

不过首先声明一点,“岁币换和平”不是寇准的主意,那是窝囊废宋真宗的想法,下面我们回到历史之中,来看一下宰相寇准和宰相秦桧的本质区别。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率大军入侵北宋,一时之间北宋人心惶惶,有很多没骨气的大臣,力劝宋真宗迁都南下。

宋真宗觉得群臣说得好啊,刚想表扬几句,顺水推舟南下避敌,可直接就被宰相寇准给硬怼了回去,寇准力劝宋真宗赵恒北上亲征。

宋真宗没办法只能答应寇准,胆颤心惊地跟着寇准到澶州督战。到了澶州之后,寇准又对宋真宗建议,登上澶州北城门楼,真正的亲临一线,鼓舞士气。

宋真宗只能颤颤巍巍的,跟着寇准登上了澶州北城楼,还别说皇帝亲临一线,确实鼓舞士气:

“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一时之间宋军的军心大振,与辽军对峙起来,而宋真宗也大受感染,或许这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感受到了这种气势后,他也暂时安下心留在这里。

于是宋真宗就安排寇准留在北城御敌,全权代表自己处理各项事务,宋真宗则回到南城住下,毕竟那里方便跑,当然了,对于宋真宗来讲,能留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那此时,宋军气势如虹,但辽军却接二连三地遇到问题,虽然他们这次出兵非常顺利,但也导致他们的战线拉得很长,补给方面不够充足。

对于辽军来讲,现在属于孤军深入宋朝腹地,短时间内如果能攻克城池还好,如果无法攻克城池,被宋军断了后路,前后夹击,后果则不堪设想。

加上宋军还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了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辽军的士气上遭受重挫,包括萧太后本人都痛哭不已,甚至为其“辍朝五日”。

所以说,此时对于辽军来讲是非常不利的,骑兵勇猛不假,但不适合打持久战,而现在已经僵持下来了,时间越长对辽军就越不利。

这时候降将王继忠,就建议萧太后与宋朝和谈,还别说宋朝大臣骨头不硬,但讲事实、摆道理的功夫却很强,萧太后觉得王继忠的建议很好,并且在这一仗开始之前,萧太后就做了可战、可和两种准备。

于是萧太后就派人去澶州,向宋真宗表达了自己和谈的想法,宋真宗一听,还有这好事,只要不打仗,咋地都行,于是他就派出使臣曹利用去和谈。

寇准一听自己在前方督战,宋真宗却在后方企图和谈,连忙赶到宋真宗那里劝宋真宗,寇准认为辽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宋军此时士气高涨。

现在宋军应该坚守,同时扼守交通要道,把这股辽军彻底围歼掉,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可以说寇准的建议非常好。

但宋真宗却不这么想,对于他来讲,只要让自己当皇帝,其他的事都不是事,坚决不同意寇准的建议。此时,朝中的大臣,也都惧怕辽军,纷纷支持和谈。

并且联名上书宋真宗,说寇准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寇准面对这些窝囊废,也是没有办法了,只能同意和谈。

在和谈的问题上,辽国提出除了要钱之外,还想让宋朝把瓦桥关南之地割让给辽国,宋真宗虽然一心求和,但不想背负骂名。

于是,宋真宗就对去和谈的曹利用说,只要不割地,别的条件都答应,多少钱都行,在宋真宗看来,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是事:

“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

寇准看到窝囊废宋真宗这个德行,也是气得不行,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寇准就在曹利用去和谈前,私下把曹利用叫到自己的身边,对曹利用说:

“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

寇准的意思很明确,皇上虽然说底线是一百万,但你要是超过三十万,我这个宰相就砍了你,曹利用当然知道寇准不是在开玩笑,于是他去和谈后,也始终记着三十万这个数字。

最终达成的协议就是,宋朝每年给辽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那这次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在百年之内再也没有发生较大的冲突。

从积极的角度来讲,宋辽结束了战乱,边境百姓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岁币虽然每年都要给,但与打仗相比的军费来讲,这就是九牛一毛。

所以说,岁币确实换来了和平,只不过这件事情的主导者并不是寇准,寇准是主战派,但寇准的作用毋庸置疑,没有寇准的强力劝谏。

宋真宗也就不会到前线御驾亲征,也未必会止住辽国的进攻之势,可以说澶渊退敌的功劳绝对是寇准的,但澶渊之盟的签订却不能赖到寇准头上。

可对于宋真宗来讲,这次亲征的收获绝对是大大的,加上身边佞臣的吹捧,更是让宋真宗高兴的找不到北了,签订完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就搞了一件饱受后人争议的闹剧。

1008年,臭不要脸的宋真宗,竟然舔着脸去泰山封禅了,在他之前,泰山封禅是非常神圣的事情,因此历史上也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六位帝王在泰山封禅过。

不过宋真宗封禅以后,所有帝王再去泰山时,只是举行祭祀仪式,绝对不封禅了,因为这件神圣的事情,被宋真宗彻底搞臭了。

而寇准也因为主战,在接下来不久,就遭人陷害被贬,中间起起伏伏,可始终没有再真正得到重用,最后于1023年9月客死雷州。

直至1033年,宋仁宗为寇准平冤昭雪,恢复了太子太傅、莱国公,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可以说寇准的政治眼光是敏锐的,签订澶渊之盟,看似解决了眼前的危机。

但实际上,对大宋江山和汉族正统是不利的,因为自澶渊之盟后,两国虽然和平相处,大力发展经济,也使得宋辽两国忘了战争,导致军事力量不断下降。

随后,短短百年的时间,宋辽两国,就都被女真建立的金国打败,甚至在1126年,北宋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皇室宗族、大臣,都被金军俘虏,北宋宣告灭亡。

而北宋灭亡后不久,历史上的著名大奸臣秦桧就登场了,当然了在北宋灭亡之时,他就跟随徽、钦二帝被俘虏到金国,不过很快他就被放回到南宋。

回到南宋后,秦桧一路高歌猛进,虽然中途短暂失势,可最终获得大权,成为南宋实权宰相,深得宋高宗信任。

秦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和派,他担任宰相的政治主张就是,割地、纳贡、称臣,并且他还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最关键的是他迫害抗金将士。

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就是被秦桧迫害致死的,当然了关于岳飞的死,虽然说宋高宗是背后主谋,可秦桧绝对是站在前面的刽子手。

所以说秦桧是一个绝对的大奸臣,他不是曲线救国,而是一心卖国,在他死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遭人唾弃,并且一直跪在岳王庙前,就是铁证。

而北宋宰相寇准是著名的贤相,更是大忠臣,很可惜宋真宗不争气,否则未必有后来金国的崛起,更不会有靖康之耻。

“岁币换和平”寇准名垂青史,秦桧是曲线救国还是一心卖国?

当时寇准是主战派,对辽强硬反击并一力促成宋真宗御驾亲征。奈何朝中上下主和者甚多,宋真宗胆战软弱,以胜战迫使辽国求和是形格势禁,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秦桧是当时的主和投降派,一味奴颜媚行,身遭千古唾骂。岂可与寇莱公相提并论?!千年以降,秦桧卖国已是盖棺定论,今偶又宵小为其翻案,实属包藏祸心居心不良。

“岁币换和平”寇准名垂青史,秦桧是曲线救国还是一心卖国?

这个问题很简单——从双方的和约里就能明白,澶渊是盟约,宋辽皇帝互相起誓,写誓书起誓言,约为兄弟,且不割地,不称臣纳贡,只是赠予金钱布帛,而绍兴和约则是割让北方领土且按照和约规定赵宋皇室子子孙孙侍奉金国皇帝,谨守臣节,而且奉献岁币布帛,可谓南宋只是金国的奴仆了,割地赔款称臣纳贡,主权尽失,尊严尽丧

“岁币换和平”寇准名垂青史,秦桧是曲线救国还是一心卖国?

两码事,一个不害忠臣良将,一个害忠臣良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