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战役,本来是一个死局,但是,经过一些人的努力给打活了?
桓温做了荆州一把手以后,那叫一个嘚瑟。这局面跟当年的刘备一模一样,于是桓温就把眼光瞄准了蜀地。
当年刘备拿下荆州以后,便前去攻占了蜀地。继而在蜀地建立了自己的帝王基业。所以桓温也想如法炮制。
但是桓温手里人马的确少得可怜,刚扎根荆州,想要短时间内募多少兵马也不现实,毕竟兜里比较干净。
由此可见,桓温是在“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情况下,才带兵攻打蜀地的。他手下的马仔们一个比一个反对,可桓温却信心百倍,为啥呢?
因为桓温得知成汉政权的老大李势是个荒淫无道的家伙,成汉的国力已经是一天不如一天,简直和当年益州的刘璋一模一样。
一、根本打不下来,本打算回去的。桓温象征性地上了个奏疏,不等皇帝的回复就带着人马向蜀地进军了。在桓温看来,他可不是在给东晋打天下,而是在给自己挣资本。
李势平日里荒唐,可是到了亡国前夕,自然也是有所顾忌的。毕竟完犊子了以后,再想要吃吃喝喝,基本就不可能了。
因此李势让手下大将李福和昝坚带领成汉大军前去对付桓温。李福问题不大,老老实实埋伏着打算阻击桓温,可是昝坚却不小心走错路了,他跑到犍为去了。
因此昝坚的大军与桓温是擦肩而过,桓温这边也没闲着,他让副将们在彭模看守粮草,自己带着大部队直奔成都而来。
结果没想到后路被李福给抄了,李福猛攻彭模,也跟桓温大军错过了。彭模没攻下来,桓温却已经奋不顾身地来到了成都城下。
李福围攻桓温的粮草重地,从战略上来说是对的,可惜战斗力不行。而昝坚属于完全走错路的那种,实在是无语。
上半场,可以说桓温占尽了优势,没想到成汉都是这帮酒囊饭袋在带兵。李势也没想到桓温如此顺利,所以集中了所有的兵力跟桓温死磕。
这可把桓温给吓傻了,从兵力上来说,桓温压根就不沾光。再加上这是人家的主场,人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你根本吃不消。
因此正面对抗之下,桓温的部队死伤惨重。甚至连参军龚护都战死了。成汉的箭一直射到了桓温的脚底下,你说桓温这仗还能怎么打?下半场刚开局,李势就占据了优势。
二、鼓吏敲错了鼓,结果导致桓温反败为胜。眼看着要战败了,桓温手下的将领们纷纷打算退兵。保留实力总比这么拼命强得多。桓温本人也是这么个意思,已经下令让大家撤军了。
在古代撤军,一般用鸣金或者鼓退来指挥。这个时候显然鸣金用的设备打仗的时候给搞丢了,因此只好让鼓吏来一通鼓退。
估计是没睡好觉,又或者是上战场太紧张了,这位鼓吏居然双手哆嗦了起来。哆嗦也就算了,这哥们还把鼓给敲错了。
过去一直连战连捷,估计他一直在敲鼓进,也就是进军鼓。这次一个不小心,居然还是敲了鼓进。
大家都觉得桓温这是疯了吧?敌人火力这么猛,你还要我们往前冲?可是军令如山,你要是敢不往前冲,对不起,就算你逃回来,也是要被杀头的。
因此桓温的手下人们纷纷勇往直前,一时间颓败的士气突然就这么没了,你说气人不?在这种情况下,桓温手下的各路将领开始组织反攻,一个个冲锋在前,一不小心就反败为胜了。
我们不知道事后桓温是如何嘉奖这位鼓吏的,不过的确是因为这位不起眼的鼓吏,才让桓温打了这么一个大胜仗。
当初吹下的牛终于得到实现了,那些不看好他的人,也都一个个都低下了头。因为桓温成功地攻入了成都城,灭了成汉政权。
三、鼓吏事件或许只是个幌子。为啥这么说呢?这件事看似没毛病,甚至有些可笑。但是如果当时你处在东晋各路大臣们的角度去考虑,这问题就不小了。
桓温成为荆州刺史,这件事本来就有不少人表示反对。甚至有人提出让司马昱接管荆州,因为大家发现桓温这个人过分有才能。
虽然手里的人马不多,但是战斗力异常强悍。拿下了荆州以后,你又跑去打算拿下益州,你小子想干嘛?想成为第二个刘备吗?
于是东晋大臣们纷纷表达了对桓温的不满。本来有王家、谢家就够乱的了,现在你又冒出来一个桓家,这不是雪上加霜嘛!
因此桓温在顺利地打完了这一仗以后,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战功,而且还要向东晋群臣们表达一下自己的弱势。
虽然打下了成汉,但这是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打下来的。而且还带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一旦大家放松了对桓温的警惕,那么日后桓温再想要有所作为,就容易多了。
而且桓温在攻克蜀地以后1月,就离开了蜀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是不会占据蜀地自立为王的!就算是这样,还有人对桓温强烈不满。
你比如说,本来按照功劳要给桓温封豫章郡公的,但是在尚书左丞荀蕤的建议下,改封为临贺郡公。
总结:桓温的小算计太明显了。桓温的确是战功赫赫,自诩为当朝曹操。大有恢复晋王朝统一的态势。在桓温屡立战功的情况下,朝廷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封赏桓温,于是就面临一个问题,是否要给他封王的问题。
桓温心心念念地就是要走出那一步,加九锡,封王爵。只要有自己的封国,那么打江山就有意义多了。
可惜桓温的想法,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因此大伙儿偏偏就不让桓温如愿,一直到死,桓温都没能走出那一步,还是比曹操差了半截。
参考资料:《晋书》
有哪些战役,本来是一个死局,但是,经过一些人的努力给打活了?
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美军已经逐渐摸清我军的“星期攻势”,在我军攻势稍缓时,美军立刻反动反击,致使我军出现较大伤亡。
由于美军及联合国军是全副武装的机械化部队,追击速度极快,需要一支韧性部队打狙击战。
彭德怀也此下了死命令,由第十九兵团“死守铁原十五至二十天”。铁原至金化一线是朝鲜中部的铁三角,如若丢失,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将一马平川向北方挺进。
具体承担阻击任务的是傅崇碧的第六十三军,他的部队刚刚打了月余的仗撤下来,还没喘过气,无论兵员、武器弹药还是粮草,都还没得到补充,全军算上迫击炮,也就200多门。
而美军来势汹汹,范佛里特的四个整师近五万人,携火炮1600余门、坦克300多辆,加上空军的支援,正向着铁原近25公里的防御阵地压迫而来。
以疲惫之师当敌满血精锐,无疑是个死局,然而志愿军战士们凭借英勇顽强的战斗,愣是把美军死死钉在铁原,彻底把第五次战役打活了。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和政委李志民原本没有把握,觉得阻击任务不可能完成,但彭德怀将军狠狠地说,“就是把六十三军打光,也要再坚守铁原十五至二十天”。
战斗开始,美军一上来就集中优势兵力和强大火力,疯狂倾泄在我军阵地上。粗略计算,平均一公里就有300名美军,铁原一线终日火光冲天、浓烟蔽日。
我军在用血肉身躯与敌钢铁长龙殊死搏斗,短短三天,一八九师就坚持不住了,前沿阵地一天内几次易手,双方士兵的尸体层层叠叠,无情的火炮又将其炸开,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一八九师从营、连不断重组建制,但最后连机关人员都参战了,然而阵地还是在全员牺牲后丢失。
待一八八师接替阵地时,一八九师仅余一个团的兵力,但他们依然保持战备,随时再次冲进地狱与美军死拼。
一八八师同样打得艰苦。郭恩志时任八连连长,他巧妙地运用地形构筑防御阵地,连续打退了美骑兵一师两个连的多次进攻。
他不断鼓舞已经前后作战四十天的战士,趁着夜色摸到美军营地骚扰,始终坚持战斗着。
后来,美军在一次进攻中投入了一个营的兵力,飞机、坦克都来助阵,八连的一个机枪手被炮火直接掀翻。等到他再次从泥土里爬出来,20多个美国大兵已经走到眼前,弹药手已经牺牲,这名战士便自个端着机枪,向收割小麦一般将眼前的美军撂倒。
在全连仅剩五十发子弹之际,连长郭恩志还在鼓励着他的士兵,唱着革命的歌曲,举起身边的石头砸向美军。
最后趁着友军增援,八连将最后一枚反坦克手雷扔向敌军,竟奇迹般冲出敌军包围,此时他们以一个连的兵力在敌人大规模进攻下,在阵地上坚守了两天,简直“集结号”现实版。
彭德怀将军的指挥所就设在距离铁原不到百里的地方,他不断打电话严令第六十三军,必须坚守阵地不准后退。
残酷的战斗结束了,我军在铁原整整坚持了十天,彭德怀将军来到前线,看望第六十三军的官兵。官兵们浑身衣服早已破烂不堪,沾满血水,将军动情地说道,“祖国感谢你们”,顷刻间,所有人都泪如雨下,为了他们牺牲的战友。
有哪些战役,本来是一个死局,但是,经过一些人的努力给打活了?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战争史上最精彩的战役之一,把明明就几乎是死局的局面给盘活了,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四渡赤水之前,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遇惨败,损失惨重,总兵力从8万人锐减到3万人,当时领导层的李德等人不顾现实,仍然试图北上和红2、6军团会合。而在中央红军北上的路上,国民党准备了30万大军等候着红军。
显然以当时红军的实力,如果强行北上势必让红军彻底覆灭。危急时刻,毛泽东站出来,提议改向国民党军队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以争取主动。毛泽东建议红军西进的提议,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
在随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也确定了毛泽东负责军事指挥的总原则。而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就是四渡赤水。
从1935年的1月中旬到4月中旬这3个月的时间里,中央红军按照毛泽东的军事部署,以赤水河为中心,发起了四渡赤水战役。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央红军面对十倍于己的国民党敌军,在贵州、四川、云南边境的广大地区,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在运动中消灭大量国民党军队,始终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使得中央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革命保留了希望的火种,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有哪些战役,本来是一个死局,但是,经过一些人的努力给打活了?
谈起这种局面,让笔者想到了当初看到的一个传奇,属于我们国家的传奇,仅仅领先5分钟到达战场,就改写了一场战役;这是一场步兵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在其中但凡有一点纰漏,得到的可能就是另一个结果。
首要开头自然是介绍时间线,时间分割回首到1950年的11月底,也就是第二次战役的最后关头(这个时间点第二次战役是什么应该不用我多说了,不明白的去百度吧)。
这是一场异常关键的战役,这也是扭转朝鲜战局决定性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直接收复平壤、元山港、兴南地区及沿海港口。
11月底,司令部所有人都在默念,甚至询问:“113师到底来了没有?到了没有?”
战役前夕,本不可完成的作战第二次战役到了关键时候,为了围歼美军的第八集团军,朝鲜志愿军重新制定了第二次作战计划,这一次作战计划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把包围圈给死死的合拢,绝对不能让美军有机会南逃。
这一次计划的主要目的地有两个,即“三里所、龙湖里”;所有人听到这两个地方的时候都傻了,不单单是地名的问题,而是因为到达这两个地方是真的要跨越山河,并且给的时间仅仅只有14个小时,14小时要急行军70多公里,背负物资弹药徒步前行。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这个艰巨的任务给到了王牌38军,并由38军传达通知:“113师,沿安里山、船街里于28日拂晓之前进至三所里、龙湖里、阻击南逃北援之敌”。
面对如此严峻的命令,整个113师没有一点异议,表示了坚决执行,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役已经进行到最后关键时刻,不得马虎。
韩先楚与38军谈此次奔袭的重要性:这场战役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了,能不能早日胜利也就看这一次的了,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一场战役的关键点在于三所里。三所里的地理位置是南有大同江天堑,敌人一定从这边过不去;北部有兄弟山,能够卡住公路,让美军没办法南逃,只要卡住三所里,我们就一定能大胜。这一次要在三所里阻击的美军,一共有三个师,这三个师携带有300多辆的坦克,400多门火炮,算是主力中的主力;113师只有可怜的十几门迫击炮和少量反坦克手雷。
拿最少的资源去做最多的事情,或许这才是我们国家军队的最强所在,奉命前行的113师开始了艰难的14小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个王牌队伍身上。
决策,最后的动员38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将所有重任安排到了113师身上,113师没有任何异议,直接收拾行囊物资准备出发,开始了与美军争分夺秒。
113师先头团团长朱月清,向他的营长们下达了这么一个指令:“我们边走边吃饭,边走边下达任务,绝对不可以停一个脚步,也绝对不可以让一个人掉队。”
时任副师长的刘海青率领338团作为前卫,整个团为了便于前行,所有人只带武器以及弹药,轻装前行,在前行之前告知所有团长:“每个营和连都要组织好尖刀前卫,假如遇到了敌人,前卫上,然后部队单位营以及连继续跟进,不可恋战,必须要记住我们这一次的使命。”
在一连串的命令下,志愿军113师在山路上展开了高强度急行军,所有人都是精锐,所有人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113师没有现代化如卡车这种装备,有的仅仅只是两条腿。
绝命14小时,步兵的最高历史辉煌113师一路边打边跑,一路行军,遇上了数股南韩散兵,在这种局势之下还一步不停的向三所里奔袭,有一些战士,跑着跑着就倒下了,就此不起;一些战士因为长时间的急行军疲倦到了极点,就直接躺在了路中间,让队友狠狠踩自己几脚,清醒后继续疾行。
这并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炮兵,炮兵要携带沉重零散的迫击炮部件,还要携带大量的炮弹,这些人腰都被压弯了,但是却肩负着更重的使命,他们绝对不能脱离队伍,因为他们是队伍中最核心的一小部分。
113师到达三所里要经过长安山,这是一座海拔1250米的山脉;当时所有的军官都在前面开路,战士一个人拉着一个人,组成了一条人形链条,113师已经即将油尽灯枯。
在高强度的急行下,所有人都陷入了疯狂的状态,上到师长、下到炊事员,所有人的思维都陷入了凝滞状态,脑海中只有三个字在回响,那就是“三所里”;这个时候的113师,靠的已经不是体力在前行了,而是靠着惊人的意志力在支撑前行。
没人想到,短短的14小时,113师的所有官兵在悄然无声下创造了历史奇迹,这个奇迹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的军队打破。
最美妙的5分钟,振奋军心的电报“我部先于敌军到达三所里!敌军马上就要经过三所里,敌人企图从三所里进行撤退。请指示我部任务。”--《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3师》简短无比的几句话,让整个司令部的人齐声欢呼,喜极而泣,因为所有人司令部的人都知道,在这一刻,战争的咽喉已经被我们抓住了,几万美军的败逃,已成定局。
激动的副司令邓华称:“这是奇迹、神迹,仅仅14小时,用双脚边打仗边行军72.5公里,并且还属于地图的直线距离,这就是奇迹。”
113师用自己的铁脚板奔跑了一昼夜,在领先敌军5分钟的情况下,赶到了三所里的作战区域,仅仅只是比美军快了那么5分钟,这是救命的5分钟,因为这5分钟足以改写这场战役。
看似不起眼的5分钟,成为了美军拼死也无法逾越的高墙,美军三个师被113师牢牢摁死在了三所里之外。
拼命急行军14小时,才争取到了5分钟的时间,不得不说当时若是有一点纰漏,后果就不堪设想;最后5分钟,到达极限的113师战士全体进入阵地组织防御,创下了历史高峰。
结言(后记)113师靠着三所里,卡住了美骑1师、美2师、25师、英国27旅、土耳其旅和韩国1师6师,数目不低于5万人,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提前的5分钟,直接奠定了后续的胜势。
看看后面的战役,那些永载史册的战役:三所里大战、龙源里阻击战、血站松骨峰...
这些战役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扬我中华之威,证明了我中华军魂之脊梁。
38军战果:
击毙敌军7000余人,俘虏3000余人,缴获火炮239门、汽车1500辆(打完仗的不用走路回去了),直接为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师,在这一场战役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远距离的穿插和拼死阻击,让敌军整个西线彻底动摇,只能狼狈后退。
这一场战役,才是死局之中谋求破局,正是因为113师的合力,才将这一半死局面彻底盘活,真可谓是铁打的部队,永固的军魂。
有哪些战役,本来是一个死局,但是,经过一些人的努力给打活了?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这样的一场典型的战役。我们都知道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指挥的一场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
这一次战役,毛泽东仅仅带领三万工农红军,就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二十万大军。这一次战役还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当中打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
恰恰也是这一次战役,成功的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为早起的工农红军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为何要说要说那时候的战役是一个死局,又是如何被毛泽东打活了的呢?
原因就是在四渡赤水之战打响之前,工农红军是有李德和博古直接领导的。
本来工农红军的数量是有八万多人,但是,在他们错误的指挥下,工农红军的数量锐减到了三万人。
这种情况下,若是在不想一个解决办法,很有可能工农红军就会全军覆没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遵义会议的召开,工农红军把毛泽东给选举了出来,让他当了党和军队的绝对领导人。
正是毛泽东的出现,他带领工农红军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然后让工农红军迅速发展壮大的。
当然了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被选举出来这件事,国民党蒋介石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工农红军就剩下三万人了。
于是,他就派了二十万大军,让他们来剿灭工农红军。
在蒋介石看来二十万大军,打三万工农红军,这个仗不论怎么打,都是会取得胜利的。可是,当毛泽东接手工农红军的时候,这个时刻工农红军的战斗力就不一样了。
因为毛泽东是最优秀的军事家,他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时候,以运动战为主,集中我军主要兵力,给予敌军以沉重的打击。
正是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他们游走在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边防线上,对国民党反动派实施了各个击破的战役。
最终工农红军经过四渡赤水之战,彻底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这一次战役的伟大胜利。
也是这一次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想要一举歼灭工农红军的美梦。为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所以说四渡赤水之战,就是在毛泽东带领下,把一个死局给打活了的一场伟大的战役。
有哪些战役,本来是一个死局,但是,经过一些人的努力给打活了?
在豫东战役之前,中野挺进大别山,没能站住脚,华野分兵之后,始终在被国军赶来赶去,关内战场看上去形势是非常不利的。一直到粟裕打了沙土集战役,虽然歼敌不足万人,和之前两年多华东战场的大战相比,歼敌数量不多,但却是半年多来的第一个胜仗,扭转了中原战场上被动的局面。随后,按照粟裕的建议,在城南庄会议上决定,华野开始集中兵力,准备打大仗。
粟裕给中央立的军令状是一年内消灭第五军,但回到华野之后,他的预订计划是在鲁西南一带设战场,围点打援,消灭第五军。然而邱清泉非常狡猾,战场敏感性非常好,粟裕始终找不到什么好机会。这时候,陈士榘发来一个电报,说开封守敌较少,比较空虚,他可以率领三纵和八纵围攻开封,打开局面。
粟裕马上回电表示同意,随即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具体来说,就是在开封以东地区设伏,等着华东国军主力部队增援,然后寻机歼敌。果然,陈士榘三下五除二,就打下了只有三万人守军的开封,河南的伪国大代表在南京一通闹,常公感觉面子挂不住,于是下令第五军和区寿年兵团反攻开封。
粟裕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眼看着第五军就要上钩了,但邱清泉和区寿年都很贼,区寿年感觉自己没什么把握,想着跟邱清泉共进退,也好相互有个照应。邱清泉以往增援友军都不咋卖力,所以区寿年也跟着磨蹭。区寿年千算万算,没想到这次邱清泉突然动作变得特别快,得到命令,就直奔开封了,没等区寿年。
区寿年一看,傻眼了,只好单独带着大约五万人的小兵团想开封前进。到了睢杞地区,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碰上了他最不愿意碰到的华野部队。粟裕没抓住第五军,却抓住了区寿年兵团。既然已经这样了,区寿年说啥也没用了,那就硬着头皮先顶住,一边建立防御阵地开始挨揍,一边连电南京求援,请常公速派援兵解围。
常公一边电令邱清泉迅速回头增援区寿年,一边加紧调兵遣将,命令华中派胡琏兵团,徐州这边派黄百韬兵团,都是各战区的主力部队,迅速增援。按理说,邱清泉兵团距离区寿年最近,但他磨磨蹭蹭,出工不出力,打了半天,还是没能突破解放军的阻击线。反而是从鲁南一带急速赶来的黄百韬兵团,一来就突破了华野阻击线,和区寿年兵团残存的一个整编旅接上了。
按解放军之前作战的经验,碰到这种敌人已经大军云集,有直接进行战略决战的可能,就只能放下已经到嘴边的肉,果断撤离战场,避免损失。但粟裕这次却偏不,就是要反其道而行。黄百韬不是来了吗?好,那就把黄百韬一块包了。粟裕调整部署,留下小部分部队继续围攻区寿年,将主力掉转头,去包围黄百韬。
黄百韬也有些蒙圈。这怎么回事?我不是来增援的吗,我都到了,怎么比我近得多的邱清泉还没到,我不仅没把区寿年救出来,反而要把自己报销在这里?黄百韬出身杂牌军,混到今天不容易,全靠着历次作战猛打猛冲,常公才没有像歧视其他杂牌军将领一样歧视他。但就这么报销了,黄百韬也不甘心。所以,他也赶紧一边就地组织抵抗,一边发电报求援。
常公一看大事不妙,赶紧给邱清泉下了死命令,要他务必突破华野的阻击,救出黄百韬和区寿年。邱清泉一看战局已经到了危急关头,自己再不卖卖力气,也交代不过去,只好打起十二分精神,派他最得力的战车部队绕过华野阻击线,从侧翼迂回。粟裕此时手里能用的兵全用上去了,没有援兵可调,只好咬咬牙,下令部队把炮弹都打完,迅速转移,撤离战场。
虽然豫东战役未竟全功,区寿年兵团最后还剩下一个旅,黄百韬兵团被打掉了一半,但是还剩下了一半,华野部队在撤离战场时,国军后续部队还在不断赶往战场,撤退相当狼狈,按照王必成的说法,甚至比长征的时候还要困难。但毕竟,豫东战役一战歼敌十万,俘虏了区寿年,仍然不失为一场大胜。
豫东战役本来可以完胜。如果许世友在山东给力一点,能拖住黄百韬兵团,中野又能拖住胡琏兵团,以国军当时的局面来说,粟裕很有可能打完区寿年兵团,就顺带解决邱清泉。但坏就坏在,山东并没有按计划拖住黄百韬,黄百韬过来了,让这个仗一下就难打了。虽然最后解围是邱清泉,但如果没有黄百韬及时赶到,豫东战役国军就是完败了。
所以,豫东战役成了一个多少有些奇怪的战役。解放军这边,歼敌十万,俘虏一个兵团司令,算是一场大胜,而国军这边,因为区寿年被包围之后,居然还能剩下一个整编旅,黄百韬兵团脱了一层皮,但毕竟也还是跳出来了,所以,国军认为自己还是赢家。战后,常公特地给黄百韬发了青天白日勋章,以表彰黄百韬,邱清泉解围有功,反而被严词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