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中从无涉及同时代的岳飞,真的是因秦桧是她表妹夫吗?

首先给出观点,我觉得不是!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的父亲是李格非,这是确凿无疑的。但是关于李清照的生母,其实在历史上是存疑的。大概有这么两种说法:

第一种:李清照的生母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王珪的女儿。

第二种:李清照的生母是宋朝的大诗人王拱辰的孙女。

其实她的生母是谁,本来也没那么重要。但是王珪和王拱辰,这两个人中有一个人是比较特别的,那就是王珪老爷子。

因为王珪的孙女,嫁给了后来的南宋宰相秦桧。所以如果李清照的生母是王珪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清照是王珪的外孙女。这么一来秦桧的媳妇儿,可就成了李清照的表妹了!

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正是因为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妹夫,所以李清照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才很少提及岳飞。毕竟秦桧不厚道,从正面角度害死了岳飞。

一、李清照真有避亲的嫌疑。

李清照出生于公元1084年,而秦桧出生于公元1090年。而且两个人都是在公元1155年去世的。由此可见,李清照和秦桧显然是生活在同一个年代的。

再看看岳飞,则比他们小一些,他出生于1103年,比李清照小了19岁,比秦桧小了13岁。而岳飞去世于1142年,也是在这两个前面走的。所以说李清照和岳飞也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而岳飞和秦桧,那是当时炒得最火热的两个人。岳飞是主战派,秦桧是主和派。两个人常常因为政治态度针锋相对。

作为爱国词人的李清照,自然也可以给出自己的态度。但是很显然,李清照的诗词里并没有给出任何偏向哪一方的态度。

这就奇了怪了,如果没有亲属关系在里面的话,以李清照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诗词里体现收复山河的愿景,难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吗?

而且岳飞在荆襄之地大败金军,收复了襄阳重镇,这个时候举国欢庆。甚至连宋高宗都对岳飞刮目相看,这个时候李清照为啥不置一词,从未赞扬过岳飞呢?

二、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在李清照的诗词里,不乏出现大量爱国情怀的诗词。比如上面这一句,那就是对山河破碎的一种感慨。

在第二次婚姻失败以后,李清照再也不执着于自身的感情问题,而是开始关注国家大事,顺便再继续自己《金石录后序》的创作。

在这期间,李清照曾经多次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的愿望,在诸多诗词中都有体现。比如说《打马赋》中,李清照引用了大量古代历史上抗击入侵者的战争典故,赞扬了桓温、谢安这些人保家卫国的能力。

实际上就是在表达自己对当时南宋执政者的不满,而当时南宋执政者,就疑似是她的表妹夫秦桧。

在《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李清照也表达了自己对国破家亡的一种哀叹: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在《题八咏楼》这首诗中,李清照也曾经悲叹过南宋皇室无法振兴,宋朝江山不再永固的一种惆怅: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由此可见,李清照是一个十足的爱国词人。而岳飞也是一名优秀的爱国词人兼爱国将领。虽然辈分比李清照小,可是跟她生活在一个年代。

李清照肯定认识岳飞,也肯定认识秦桧。但是对于这两个人,李清照是从来不提的。甚至对执政方针,也只是隐晦地表达不满,由此可见李清照的确有忌惮亲属的可能在里面。

三、李清照不写岳飞,也很正常。

  • 1、李清照一般都是借古讽今。

其实不光是岳飞和秦桧,同时期的名将韩世忠,李清照也没有任何提及。在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一般只有古人才有资格进入。这一点我们也是表示赞同的。

有谁活着,就能平白无故地进入文学作品的吗?就算有,也是少之又少。因为作者都害怕惹麻烦,借古讽今才是正儿八经的文学之道。

所以用典,在古代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用得好了,那就是点睛之笔,用得不好,那可能就会给自己找麻烦。

  • 2、李清照太忙了,没时间写岳飞和秦桧。

当时的李清照刚刚从二婚的失败中走出来,她余生的时光,一直都在努力整理赵明诚的《金石录》,并且要为其作后序。

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李清照或许压根就没什么其他时间,去管朝中大事。晚年致力于创作,这也是一个理由。

  • 3、李清照很少涉猎国家大事。

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中,涉及到国家大事的诗词,那是相当少的,一双手就能数得过来。为啥会这样呢?

在我看来当时没有报纸,她又不是朝中大员的夫人,所以只能靠听说和自身的处境来感受朝局的变化。因此她对真相不甚了解,自然也就不敢轻易下结论了。

  • 4、怕得罪人。

在第二次婚姻之中,李清照公然状告丈夫张汝舟,因此下狱。这个时候在文坛上的那些好友们,都齐心协力前来相救,这才将李清照给救了出来。

从这个时候开始,李清照似乎也应该要小心翼翼地生活了。就算自己不怕麻烦,也不应该再给朋友们添麻烦了。

所以她如果明确态度去抨击秦桧,褒奖岳飞的话,在当时来看,的确是一件惹麻烦的事情。甚至连宋高宗都不会高兴,你觉得李清照傻么?

总结:李清照只是有避亲的嫌疑而已。

因为历史没有给出定论,所以我们不能认定李清照和秦桧就真的是亲戚关系。而且自古以来,亲戚未必就有朋友靠谱。

毕竟亲戚你没得选,而朋友才是你自己选到身边的。因此李清照也可能是因为上面4种原因,对秦桧、岳飞的问题闭口不谈。

参考资料:《宋史》

李清照诗词中从无涉及同时代的岳飞,真的是因秦桧是她表妹夫吗?

李清照生于1084年,1155年去世,寿71岁。

岳飞生于1103年,1141年冤死,仅仅38岁。

1129年,岳飞26岁,母亲三年前给他纹身“尽忠报国”,此时他在刘浩手下当悍将,是年轻的低级将领,名声不显。这一年赵明诚逃难到南方,八月就去世了。李清照44岁。夏日绝句也是这一年写的。

1133年,李清照经过一番颠沛流离,和张汝舟这个人渣离婚后入狱。此时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还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示她和政治中心联系紧密,她的亲戚还在营救她出狱。也是这一年,岳飞屡立战功,分别在宗泽,杜充,王彦,张俊几个大佬手下带兵,虽然只有30岁,但是已经是朝廷眼中重视的青年将领了。这一年赵构接见了岳飞,赠“精忠岳飞”的锦旗,封他为统制。岳飞麾下人马到了两万,成为方面军的首脑。

这是他们俩人空间最接近的一瞬间,他们都在临安,岳飞的名气李清照一定会听到,但是她没有歌颂岳飞。因为李清照出狱之后立刻远离政治,应该说朝廷没有精力赡养这样一个有文化的前朝遗孀了。这一年李清照50岁了,真正的年老色衰。对于比她小19岁的岳飞,当时的功绩主要是为南宋腹地进行平叛剿匪。

1134年,岳飞在湖北取得大捷。李清照却去了金华投奔亲戚,估计就再也没有离开。她从此远离政治中心,此后她写了一篇《打马赋》。赞扬恒温和谢安,表示支持主战派,讽刺南宋赵构不识良才,不思进取。

此后岳飞一直没有大战绩,并因为身体原因和母亲去世,暂离军队。1136年才回到军队开始第三次北伐,但是战绩一般,韩世忠的功劳还更大些。未来几年岳飞和朝廷几次龃龉,岳飞几次提出辞职来要挟赵构,赵构开始对岳飞不满。一直到1139年,岳飞才开始和完颜兀术展开对攻,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把金兵打到开封,差点逃到黄河以北。遗憾的是1141年正月完颜兀术再南下的时候,岳飞四月就被调离军队,十一月被拉胁致死。

过去的这八年,是李清照有机会再写岳飞的最后机会,但是看李清照的作品年代,在题八咏楼以后就没有更多关于政治内容了,此后她的事迹是远离政治,连表妹夫秦桧都不联系,专心研究赵明诚的文物金石学。一种可能是她写了歌颂岳飞和韩世忠的诗词,但是散佚了,这个可能性非常小。另一种就是李清照是个不谙世事的学者,她对岳飞事迹的认识和了解不及时不全面,对当政者怀有怨恨,一个大家闺秀,晚年生活凄凉,没有精力和心情去歌颂,最为重要的就是她这种大家闺秀,根本是看不上岳飞这些赳赳武夫的,在她眼里,只有古代的名将贤臣才能进她的诗词。同时,不敢写岳飞也是重要原因。后面南宋的诗人只有陆游提过,辛弃疾也是只字未提。

李清照诗词中从无涉及同时代的岳飞,真的是因秦桧是她表妹夫吗?

李清照最著名的一首诗,是: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里没有写宋高宗,也没有写秦桧,也没有写岳飞。

但这里的每一个字,都包涵着对宋高宗和秦桧偏安江左,委曲求全的尖锐批评。

也包涵着对岳飞等抗金名将的热情歌颂。

难道不是吗?

李清照诗词中从无涉及同时代的岳飞,真的是因秦桧是她表妹夫吗?

李清照是古代著名的女词人,宋微宗,钦宗年间,生活在山东济南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文学素养深厚,和丈夫相同的兴趣爱好,常谈论诗词歌赋,两口恩恩爱爱,如胶似漆,生活美满幸福。

金军大举侵犯,攻破京师汴梁,宋微宗和钦宗被掠走,靖康之耻深深震撼这每个人。面对金军绰绰逼人的进犯,国破家亡,满目山河都是泪,加之丈夫的病逝,手无缚鸡之力的李清照,颠沛流离,跟着流亡的难民大举南迁,亲眼目睹下层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兵荒马乱,早不保夕,神州大地,生灵涂炭。

巨大的生活落差,李清照以泪洗面,美好的生活如昨日黄花,一去不返。辗转迁移,一路奔波劳累,她逐渐抛弃理想越来越现实,没有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激情。没有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感慨。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叹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泪泣,杜甫东躲西藏安史之乱的战火,同是天涯沦落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

一个弱女子在战乱不休的岁月,历尽沧桑,无可奈何花落去。作为文人的李清照,唯有提笔委婉哀伤的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对国家腐败无能当权者无限失望。如果李清照和秦桧有亲戚,看到秦桧奴颜婢膝,卖国求荣,一定会割袍断义,永无来往,历诉厚颜无耻,背负千古骂名,秦桧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国家命运堪忧,难怪陆游临终感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寄无望告乃我。感叹南宋没有顶天立地男儿,有顶天立地没有用武之地,悲愤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何时才能收复失地,人们过上安稳生活。(原创)

李清照诗词中从无涉及同时代的岳飞,真的是因秦桧是她表妹夫吗?

给文友们展示一个颇有争议的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毕竟是一家之言。目前大部人并不赞同,或者说与实际情况不符。

上世纪在河南出土一块墓碑,解开了李清照的身世真相,由此还可能解释一个宋史上的重大历史谜团。

李清照的父亲是李格非,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苏门(苏轼)“后四学士”之一,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但关于他妻子的记载,史书上却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李格非妻子是王拱辰孙女王氏。《宋史》记载,“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尽管没有明确说王氏是李清照生母,但字里行间却透露了这一层意思,所以后世如清朝王士祯就认为“宋李易安(李清照),其母,王状元拱辰女,亦工文章。”

第二种说法,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收集了王珪墓志铭——《王文恭公珪神道碑》,其中有“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的记载,即王珪长女嫁给了李格非。《王文恭公珪神道碑》是奉宋神宗御旨撰写,可信度较高,因此李格非妻子是王珪的女儿。

一边是《宋史》,一边是御旨墓志铭,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相?上世纪河南出土的墓碑揭开真相!

1976年,在河南洛阳龙门地区,考古专家出土了《王拱辰墓志铭》,对王拱辰后代子孙有详细的记载,但令人奇怪的是,墓志铭上只字不提李格非。

1085年,王拱辰病逝,但这时李格非46岁,李清照2岁。如果李格非娶了王拱辰孙女,那么墓志铭上不可能一字不提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李格非。因此,只有一种可能:《宋史》记载有误,李格非没有娶王拱辰孙女。

可见,李格非的妻子应该是王珪之女,李清照的外祖应该是王珪。

庄绰的《鸡肋编》记载:汉国公王准后代中,李格非是其孙女婿。而汉国公王准,就是王珪的父亲,这就佐证了《王文恭公珪神道碑》的记载。尽管《鸡肋编》是一本包含了八卦内容的杂志,但提到的汉国公王准后代,却又都有史实可考,全都确切无误。更为重要的是,庄绰是南北宋之交的人物,与李清照处于同时代,记载的内容比较可信。

1127年,金兵攻陷开封,废黜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此时李清照44岁。原本家境优渥的李清照,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但金兵南下攻占了济南,导致李清照无数珍藏毁于一旦。

因此,背负着家仇国恨的李清照,对南宋政府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写过很多诗词讽刺南宋偏安江南,对金兵一味求和,比如著名的赞项羽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实就是赞项羽、讽南宋,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却逃亡江南。除此之外,还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讽刺诗句。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作为力主抗金的岳飞,应该非常符合李清照的愿望,但李清照在诗词中却一字不赞岳飞,也一字不批秦桧,令人非常难以理解。

其实,李清照身世真相大白之后,或可以给一个解释。

原来,秦桧妻子王氏是王珪孙女,而李清照外祖是王珪,李清照与秦桧之妻王某两人是姑表姊妹,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妹夫。在儒家文化环境下,有一个“亲亲相隐”的规则,即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因为亲戚关系,所以李清照可能在诗词中规避了这一点,赞扬了岳飞就等于打脸秦桧,即一字不赞岳飞,也一字不批秦桧。

根据史书记载,在赵明诚死后,南渡的李清照更是居无定所,生活潦倒,据说还惨遭一段骗婚,身上仅有钱财被骗走,沦为穷苦无依、孤苦伶仃的老妇,最终在凄凉孤独中死去。然而,李清照却一直没有求助秦桧,而是投书求助于更远亲官位更低的綦崇礼。

《宋史·外戚传》中还记载了一件事,李清照的三姨(王珪第三女)之子郑亿年,曾投降金国多年,回到南宋之后,秦桧给予大力关照,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郑亿年提拔为资政殿大学士,对李清照却从未给过一点帮助。当然,李清照也没有求助于秦桧。

李清照对待秦桧綦崇礼的态度,与秦桧对待郑亿年和李清照的态度,说明李清照与秦桧之间关系恶劣必有隐情。笔者认为,结合当时时代和秦桧求和、李清照求战的政治主张,说明李清照尽管不赞岳飞不批秦桧,但内心却是否定秦桧。

参考资料:《李清照与秦桧亲戚关系考》、《宋史》

李清照诗词中从无涉及同时代的岳飞,真的是因秦桧是她表妹夫吗?

非也!一,如论亲戚关系,李清照大可捧秦桧的场子,把秦桧褒成一代贤良,把岳飞贬为奸诈武夫,或者反过来贬秦扬岳,因亲戚关系而不涉及,不是理由。二,岳飞的出名,是后世的事,以当时而论,说家喻户晓,也未可知。三,李清照,一风尘女子而已,出名,也是后世的事,当年的她,恐怕也没有格致天下的胸襟,自然也就说不上对国事风物多么关注。结论:李清照与岳飞,无交际,不相知,也是有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