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一、夏朝的春节。
最早的春节,要追溯到夏朝。那个时候春节也是在正月,所遵循的历法是夏历。所谓夏历,其实就是最早版本的阴历。
当时按照月亮绕地球一圈作为一个月,实际上是有一定偏差。但是对当时的人来说,这已经是相当牛掰了。
他们根据月亮出现的形状,来确定时间的变化。因此形成了一整套的夏历,短期内看夏历是比较准确的,因此夏朝的春节,是定在了正月,和现在类似。
二、商朝的春节。到了商朝以后,夏历已经运行了几百年时间,因此商朝人发现了严重的偏差。于是开始修订夏历,这里面对春节的日期也做了一个重大调整。
夏朝的春节在正月,而商朝将春节改到了腊月,也就是说提前了一个月。虽说对历法的修改有了一定觉悟,却依旧,没有察觉历法和大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秦朝的春节。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文字、度量衡、车轨全都统一了,这历法自然也要得到统一。
在秦始皇看来,十月份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值得庆祝的季节。所以秦始皇便将春节钉在了十月份,也可以称之为丰收节。
四、汉武帝时期,正式推出了正月春节的概念。汉武帝时期,两个搞历法研究的老兄公孙卿和司马迁发现,过去的历法已经乱得一塌糊涂了,所以必须要重新修订。
因此汉武帝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们俩负责,他们则拉来了包括落下闳在内的一帮读书人,一起来研究新的历法,最终确定了《太初历》。
因为是在太初年间修订成功的,而臣子们又不敢贪功,所以便命名为《太初历》。在《太初历》中,规定了正月,那是一年最开始的日子,所以春节应该定在正月。
其中落下闳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是汉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没事儿就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数星星。长大以后,更是成为了优秀的天文学家。
由于他在天文史上的卓越表现,因此被称之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此外西方有圣诞老人,由于他确定了春节的日期,所以也被称之为春节老人。在汉朝确定了春节以后,一直到现在,春节始终都是在正月。
五、民国时期,袁世凯确定了春节的日期。清朝在1912年正式灭亡了,历史进入了民国时期。这个时候孙中山等人引入了阳历来计算日期,因为更加便于计算时间。
所以出现了阳历1月1号为一年的第一天这种情况,这跟我们千百年来所实行的春节出现了巨大的区别,因此一时间不少人接受不了。
在袁世凯当政时期,也开始研究阴历和阳历如何共存的这个问题。袁世凯是清朝走过来的人,是比较念旧的,所以他觉得虽然洋人的那一套比较方便,可历法这一块儿,咱们中国也绝对不输给他们。
因此袁世凯主张,依旧将阴历的正月初一,确定为春节。至于阳历的1月1号,则只是元旦而已。
除了春节以外,其实袁世凯同时确定的,还有夏节、秋节和冬节,夏节指的是端午节,秋节指的是中秋节,至于冬节指的则是冬至节。
这里面很多人只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般北方人对冬至节是比较感兴趣的,南方的冬至渐渐地已经不能称之为一个节日了。
六、春节在各朝代的庆祝方式是不同的。唐朝的时候过春节,就跟咱们现在有些类似了。上班的小伙伴们一定都清楚,春节法定假日只有7天,唐朝其实也一样。
唐朝是在春节的前3天和后3天,再加上春节当天,组成的7天,作为春节的假期。当然了,这是针对普通打工者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对于高级公务员是不合适的。
因为京城的京官们,在春节当天,必须要跑去给皇帝拜年,运气好能领个红包。而地方上的官员们,也是有家不能回,必须要在各地衙门守着,以防春节出现变故。至于基层公务员,那么就是鼓励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
宋朝的春节就舒坦很多了,除了春节放7天假和唐朝一样外,还加上了元宵节的7天假。所以整个春节,大家伙儿能有半个月的假期。
地方上的公务员,一到了腊月二十,就可以回家过年。只需要在正月二十之前赶回来上班,就不算旷工,实在是太人性化了。
至于京城的京官们,依旧是大年初一不能休息,而且除夕夜也是没得睡的,因为要守岁。到了凌晨就得小碎步跑去皇宫领红包。
总结:老百姓的春节,历来都很朴实无华。我们作为老百姓,其实过春节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跟家里人团聚。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总结一下这一年的成长与欢乐。
当然了,整天在一起的一家人,也会想着出去旅个游啥的,调整一下心情。历史上的老百姓们,一般过春节,都会贴对联、放鞭炮、大扫除、祭灶等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由此可见,宋朝的春节,就已经开始放鞭炮、贴春联来庆祝了。当然,针对不想长大的朋友们,也会面对一个无情的事实,因为大家又都长了一岁了!最后,祝大家春节快乐!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即是指现在的阴历正月初一。我们中国在很早时,就把立春前一天叫“迎春”,认为立春是四时的开始,所以当时认为是重要的节日。到了阴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皇帝为显耀自己的“天子”尊贵,礼贤下士,体察万民,总要率领群臣举行迎春典礼。从秦汉到魏晋,人们常把“立春”这一天叫为春节。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清朝统治,据孙中山建议,“行夏历,顺农时,从西历,以便统计”,决定使用公历,又用农历,把公历元月1日定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是佳节,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新一年的希望。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旧有叫“元旦”,“元辰”,“元日”,“元朔”,“朔日”的。也初月第一日,故有称正月而一为“三元”的,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因单奇为阳,也有称“三阳”的,月日时之阳。更希望三阳开泰。
春节一般在立春前后,一般前不前十五,后不后十五,多在之内徘徊,也有碰巧正月初一立春的。时值立春、春节,万物复苏,过之后便进春耕春播了。现立春已过,春节即将到来,祝友友们新春快乐,阖家幸福安康吉祥,牛年牛劲十足,牛气冲天!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1、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2、春节传说:
有一年,世上大乱。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间的衣食住行。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他还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不想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去察看。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他一看,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
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扩展资料:
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
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转载自百度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是民间生活风俗的一种综合性呈现,一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丰富多彩的体现方式,隆重具有特色的传统,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用我们的最重要的方式来迎接它。
它最先发展起来是祭祀,所以才会有民间的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使我们对春节不由自主地脑补很多传奇。
不管是全国各地的不同习俗,还是历史上对春节称谓的变化,其实都体现了人们对它的重视。
较多文豪也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留存下来很多资料,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记载了春节的习俗,寄托了希望。
其实,为过春节前期也有很多习俗,比如宋朝诗人范成大《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我们都对春节寄予了很多,春节也会带给我们很多,生活就是这样,有你就不一样!
祝福我们的春节,祝福你我!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的由来和司马迁有关。
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00年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可以说是全球华人集体的送旧迎新。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节日。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那么为什么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中国古代早期,人们主要有两种信仰:信天地、敬祖先。为了表达对天地神明和祖先前辈的尊敬,中国人会选择在良辰吉日对神明或先祖进行祭祀。一是叩谢天地神明、先祖恩德;二是祈求以后的生活能够更加美满。这些观念反映了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固本思源的朴素人文精神。
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正月,公羊传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那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呢?“春节”这个称呼,有一个演变过程,因为每一个朝代的岁首所在的日期都不尽相同。
上古时期:叫“岁首”。舜代替尧即位天子,当时的习俗是天子需要带着部下臣子以及百姓们,在农历正月初一的这一天去拜祭神灵,以求未来的一年风调雨顺,从此,人们也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夏朝时期,人们把春节叫做“岁”“上日”,定于农历元月初一,即正月初一为元旦。
殷商时期,将春节叫做“祀”,把“祀”定在十二月初一,提前了一个月。传说在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就是传说中的“腊祭”。每逢腊尽春来,便杀猪宰羊,祭祀神明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安康,免去灾祸。
周朝,将春节叫做“年”,由此有了“过年”这个说法,还把“年”提前了一个月,即十一月初一为“年”。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以十月为正月,把春节提前到了十月初一。
汉朝建立后,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采纳司马迁的建议,行夏历,定“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才把春节又改回了正月初一,并称之为“正日”“岁旦”等。
一直到清末,“元日”“岁首”“元旦”“正日”等称呼,一直是指代现在的春节。都是采用的这个夏历,时间长达两千零八十年。
民国建立后,采用西元纪年,农历与公历并行,为了区分公历的岁首和农历的岁首,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旧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的正日是正月初一,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四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我们的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可见,春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首,历史很悠久。我在这里隔屏提前祝大家春节愉快,身体康健,万事顺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