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

魏国是战国时期比较早变法的一个诸侯国,李悝变法使得魏国成为了诸侯国中,相对强大的一个诸侯。吴起到了魏国以后,更是对魏国的军队做出了改革,这就是著名的吴起变法。

因此这个时候的魏国,完全可以称之为是战国时期最强诸侯国。吴起变法,给魏国训练了5万魏武卒。他利用这些人马,将秦国摁在地上摩擦了很多年。

尤其是河西之战时,吴起带着5万魏武卒,将秦国河西500里的土地都给拿下了。将秦国这一票马仔都给赶进了函谷关,几十年不敢探出头看看。

一、吴起的离开,成为了魏国的伤痛。

攻占河西之地以后,魏国在这里设立了河西郡,而吴起则担任起了河西郡的第一任郡守。这是赤裸裸的挑战有没有?

把人家的地盘给占了,还在人家的家门口嘚瑟。秦惠公气得聚集了50万大军,发兵攻打魏国的阴晋。

结果吴起带着5万没有立过战功的人马,又跑去阴晋将秦国50万大军摁在地上胖揍了一顿,从此秦国就老实了。

就在魏国把秦国一顿胖揍以后,魏国出现了麻烦,因为吴起老兄被迫离开了魏国。所谓的魏武卒失去了最高统帅。

没了主帅,不光魏武卒的战斗力受到了损伤,而且还让魏国暂时没了战略方向,这是很要命的问题。

函谷关的确难以攻克,但是这不代表秦国不可以被灭掉。只要吴起还在,那么魏国灭亡秦国就是有希望的。

但是魏国没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在千钧一发之际,放过了秦国,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将来秦国会对他们做什么。

二、魏国继续打,有机会灭了秦国吗?

吴起离开魏国,绝对是魏国巨大的损失。这个时候的秦国勉强有了喘息的机会,但是想要复仇,似乎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事情。

很多人就替魏国打抱不平啊,因为如果这个时候吴起再接再厉的话,那秦国铁定是要亡国的了,那么果真是这样吗?

在不考虑外在因素的前提下!以吴起和魏武卒的战斗力来说,秦国当时压根就扛不住。攻打函谷关的确压力很大,但是不代表没机会打下来。依我看,只需要有足够的兵力,拿下函谷关问题不大,更何况主帅是没打过败仗的吴起呢?

拿下函谷关以后,那秦国可就彻底完蛋了。当时咸阳城还没建好,魏国大军便能够长驱直入,直奔雍城而来。

雍城被破后,那秦国麻烦就大了,因为他们的宗庙祭祀都会遭到毁坏,秦国相当于就灭亡了。剩下的残兵败将,对吴起来说,压根就不是什么事儿了。

三、魏国需要考虑他国眼红的问题。

其实魏国这么一个诸侯国,是无法将秦国一口吞下去的,为啥?因为灭国之战,一定会引起其他诸侯国们的反对。

要知道,山东六国之所以一致打压秦国,主要是因为秦国过于强大,而且有灭亡他国的倾向,压制秦国就能够保住自身的安全。

可问题是,如果对象换成了另外任何一个诸侯国,其实结果是一样的。秦国强大了就打压秦国,魏国强大的时候,自然也会打压魏国。

这就是为什么魏国吞不下秦国的原因,那个时候的魏国主要战斗力,就是吴起所带领的魏武卒,其他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是不值一提。

所以说在魏国攻打秦国的时候,本着保护弱者的原则,其他五国一定会参与进来,攻打魏国的大后方。

等到魏国大后方遭受攻击的时候,你说吴起还能坦然地在秦国境内驰骋吗?当然是不能的!因此吴起只能撤回来支援魏国,那灭亡秦国的计划就泡汤了。

四、魏国处于四战之地,不适合发动灭国大战。

历史选择秦国完成灭国大战,那是有原因的。因为秦国背后没有多少威胁,最大的威胁义渠国在宣太后时期也被灭了。

所以说秦国发动灭国之战,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反观魏国,那可是顾虑重重了。你比如说魏国的北边是赵国和燕国、南边有楚国、东边有齐国、西边有韩国和秦国。你说他能干啥?

四面八方都需要防守的情况下,魏国根本就抽调不出大量兵马来对付秦国。所以魏国完成不了灭国大战。

唯一的机会就是吴起一鼓作气,在最短时间内让秦国屈服。但是这种几率是很渺茫的,毕竟秦国人都是比较有斗志的,虽然打不过,保存有生力量,还是做得到的。

一旦吴起和秦国陷入了持久战,那么对不起,灭国大战就打不成。因为四战之地的魏国,一定会遭受其他国家的趁虚而入。

总结:历史选择了秦国,是从综合因素去考虑的。

地理位置是秦国的重要特点,他们占据了关中之地,又有巴蜀作为依靠。这种险恶的地形,使得秦国不容易被灭亡。

连吴起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想必战国之中,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办成这件事了。接下来就是看秦国的表演了。

秦国人遭受了欺辱,自然想要复仇。而复仇之心,才是商鞅变法的根基所在。如果没有被吴起摁在地上摩擦的那些年,秦孝公压根就不会对商鞅变法下如此大的决心。

所以说,魏国抢走了秦国河西五百里之地,对秦国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坏事。至少给秦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而这种子发芽长大以后,就是魏国被碾压的时候了。

参考资料:《史记》

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

如果魏国在巅峰时期一直伐秦,我觉得是可以灭掉秦国的。但是魏国孤注一掷灭秦,代价太大了,魏国未必能承受的起。

一、魏国的战略

众所周知,魏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糟糕。当年三家分晋时,赵国瓜分了晋国北部,韩国瓜分了晋国南部,魏国则瓜分了晋国中部。既然是中部,那就意味着魏国存在被赵国和韩国两面夹击的风险。

并且,魏国在主体地盘外,还有五六块地盘很小的飞地。这些飞地孤悬本土之外,被其它诸侯国包围,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魏国领土示意图(注意“飞地”的区域)

面对这种先天不足,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文侯很明智,他知道如果魏国不联合赵、韩,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于是,魏国便与赵、韩达成协议:

赵国向北和东北方向发展;

韩国向南面发展,打郑国;

魏国则向西发展,打秦国;

韩赵魏三国遂结成联盟,各自扩张,而魏国则西边的老牌诸侯国秦国对上了。

二、意图灭秦

三晋确立各自的发展方向后,魏文侯便以李悝为相,锐意改革。

数年后,魏国经过李悝变法,经济实力渐渐起飞,超过了秦、楚等老牌诸侯国,也超过了赵国。(魏国变法前,赵国是“三晋”当中实力最强的)

有了经济基础做支撑,名将吴起开始训练著名的魏武卒(以物质刺激军队战斗力,所以必须要先有经济基础)。

当数十万魏武卒训练成军后,魏国的综合实力大涨。灭秦已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实实在在可行的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公元前419年,魏军正式向秦国发动攻击,几万战斗力骁勇的魏武卒撕破秦军防线,攻取了秦国在黄河西岸的一部分领土。并在新攻陷的土地上修城筑堡,准备下一步的攻势。

六年后(公元前413年),魏军的准备工作完成就绪,开始向河西腹地进攻。魏军一路所向披靡,在今陕西华县西南附近大败秦军主力。

第二年,魏军再次进攻,又在今天陕西韩城附近再破秦军。随后,魏国采取驱其民而占其地的策略,将新占领的地盘慢慢消化,打算重复之前的攻秦策略——慢慢蚕食。

面对如此清晰理智的策略,秦国上下顿时慌了神。因为魏国这种软刀子割肉的策略,明摆了就是冲着灭秦而来的。如果魏国只是想抢一把了就走,根本没必要这么谨慎。

不过,秦国毕竟也是老牌诸侯国,其国内也是有人才的。秦国的公卿意识到魏国的灭秦企图后,急忙拉拢齐、楚两国,请求他们攻打魏国在东边的一块飞地。

在秦国的公卿们看来,只要齐楚出兵,魏国主力必然会东调,这样一来魏军在西线的攻势就必然会停止了。

然而,当时雄才大略的魏文侯根本不理会秦国的小伎俩,任由齐楚攻击他的飞地,坚定支持吴起进攻,终于使得魏军占领了西河之地,并在关中腹地站住了脚跟。

占领西河之地后,魏国保持原定策略,没有进一步进攻,而是加强在西河的统治,施行一系列仁政,稳固其在西河的统治。

魏文侯为了进一步打击秦国,还亲自拜孔子的徒孙,同时也是当时的大儒子夏为师,并将子夏请来西河,建立了西河学派。企图以文化为攻击利器,挖秦国的墙角,瓦解秦国人的抵抗信念。当时也确实有很多秦国人被魏国的文化攻势所吸引,纷纷到河西地区求学。秦国的人才外流现象加剧。

这个时候的秦国是真的怕了!因为像秦国这种老牌国家,根基深厚,通常不怕别国跟它来硬的;但是别国跟他来软的,借用各种手段瓦解分化它的内部,它就怕了。(其实这就跟近代中国一样,不怕列强侵略,就怕列强蚕食)

三、三晋联盟的瓦解

然而,也是天不灭秦人。魏文侯在确定灭秦大计后没多久,他就病死了。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魏武侯这个人,其实也是个贤明之主,但他有两点不如他的父亲,就是大局观和政治度量不如魏文侯。

魏文侯时期,魏国和赵国、韩国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赵国跟中山国交战时,顶不住中山国的攻击时,是魏文侯派兵救的;韩国和郑国交战时,战况不利,也是魏文侯派兵去帮忙的。

虽说魏文侯也不是白帮人家,每次帮忙也要收点回报,但大体来说,赵国和韩国对魏国还是很感激的。

但是魏武侯继位后,情况变了。由于魏武侯不愿意放弃一些飞地,对东面领土显得有点小家子气,导致武侯时期,魏国的主攻方向转到了东面,给了秦国喘息之机。并且由于魏国东征西讨,魏国国力也在一点一点的消耗中,被损耗的很厉害。

当时跟魏国结仇的国家不止秦国。楚国、齐国也都跟魏国结了死仇。楚国为了报复,就联系秦国、齐国攻击魏国后方,魏武侯为了斩断西线的隐患,就把注意力重新转到秦国身上,派吴起重新带兵攻打秦国腹地。

公元前389年,面对气势汹汹的魏军,秦国调集大约超过50万的大军,进攻河西重镇阴晋。结果,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在此战当中大败50万秦军,将秦国打崩溃了。而吴起也凭借此次胜利,声望达到了顶点。

应该说,如果这时候魏军能乘胜追击,秦国就危险了。但当时魏国的朝堂派系林立,诸多贵族眼红吴起,纷纷污蔑他,尤其是宰相公孙痤担心吴起会取代自己,在魏武侯面前屡次诬陷吴起,使得魏武侯也开始怀疑吴起的忠诚度。

吴起没办法了,只能叛逃楚国。而魏国这次攻秦之战,灭秦的大好时机,也就因此而停了下来。(吴起是平民官僚派,像公叔痤这种贵族派一向排挤他。不过公叔痤也是识人之人,他排挤吴起只是出于派系斗争,不代表他的才能不足)

吴起出逃楚国后,魏国把攻击重点转移到了楚国和赵国身上。出于对秦国的忌惮,魏武侯将身为人质的秦国公子连送回秦国,并立为秦国国君,这就是后来跟魏国死磕的秦献公。由于秦献公是魏武侯主动送出的,秦献公便答应魏武侯,在他世之时,秦国不会攻击魏国。因此魏武侯也就没有再主动攻击秦国,而是专心对付楚国和赵国。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魏国连续与赵国和楚国结仇,虽取得了一些战绩,但三晋联盟却因此而瓦解了。魏国在大战略方面,输得干干净净。而秦国在秦献公的带领下,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国力有所提升。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死,比他更没大局观的魏惠王继位。

四、魏国的衰落

魏惠王这个人,比他父亲魏武侯更鸡婆。西瓜想吃,芝麻也要捡。结果西瓜没吃到,芝麻也没捡到。他干的最二的一件事,就把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迁到了大梁(河南开封)。迁都之后,魏国的战略重心便毫无疑问的转到了东面。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由于卫国是魏国的小弟,所以魏国派兵救卫,在南梁大败赵军,并趁机围困赵都邯郸。赵国遣使求救于齐、楚两国。齐王遂派田忌和孙膑领兵去救赵国。

魏国见齐军杀来,惠王便不停地抽调河西魏军到东部。结果,东线惨败不说,河西也被秦军占了一大块土地。就连魏国的旧都安邑也被秦军攻陷。

事后,魏军虽然及时与齐、赵、楚讲和,抽调大军杀回河西,并驱逐秦军,又收复了河西之地。但是苦逼的魏军被魏惠王如此低劣的大局观所拖累,劳师远征,损耗严重。最精锐的魏武卒也损失了十多万人。魏国的国力也被损耗的差不多了。

再之后,秦国卷土重来,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大败魏军。魏国丢掉了河西的所有地盘。魏国在此之后,以无灭秦的可能。

↓魏国迁都后,军事重心东移

五、综述

魏国经过魏文侯的改革之后,国力上确实称得上是一流,吊打当时的秦国,甚至灭亡秦国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魏国先天不足,它的领土在先天上就有劣势——零碎领土太多。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是一个存在国际秩序的时代,一个国家想灭另一个国家,除了要有实力以外,还要处理好国际关系。

魏灭秦,最大的阻力并不在秦,而在于楚齐等其它诸侯国的干涉。魏国在其领土先天就很零碎的前提下,灭秦就意味着必须要舍弃它在东部的领土。待全力灭秦之后,变成一个横跨关中和河东的西部国家。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向东慢慢蚕食。(重复秦国灭六国的步骤)

如若不然,什么好处都想自己独吞,其它诸侯国怎么可能坐视不理?

在其它诸侯国看来,你魏国如果吞下秦国一块土地,就要放弃一块土地,这叫交换。不能啥好处都让你魏国吞了。

所以说,魏灭秦并非不可能实现,但是代价太大了。不管是魏文侯还是魏武侯,都没有这个魄力。在当时的人看来,关中平原的价值没有大到让他们抛弃关东的土地。

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

灭不掉。

依据《资治通鉴》的说法,战国始于公元前403年,即赵魏韩三家大夫升级为诸侯。依据《史记》的说法,战国始于公元前476年,以周元王元年为起始。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其实,战国不止七雄,差不多二十来个国家。被灭掉的国家,主要是卫、郑、宋等二流战国。而真正的万乘战国,如齐楚燕韩赵魏秦,不仅没一个被灭掉,反而越来越强。

公元前230年,韩国为秦所灭。

到了这个时候,主流强国才开始被灭。而相距公元前403年,差了将近两百年;相距公元前476年,差了两百多年。

所以,主流强国能不能被灭,不是一个事件问题,而是一个趋势问题。趋势形成,则秦王扫六合;趋势不成,则只能战国并立。

于是,魏国能否灭秦的问题,就需要放在趋势中考量,而不能放在事件中考量。

秦灭六国的趋势是什么?

力量性的趋势,是秦国能够以一敌六。简单说,就是把其他六大战国的军队捆在一起,秦国也能吃掉。

制度性的趋势,是秦国能够以一治六。简单说,就是把其他六大战国的地盘拼在一起,秦国也能消化。

这两个因素,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结束战国、更不能实现天下一统。

公元前316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于是,齐宣王出兵攻燕,三十天灭国。这就是一场灭国大战。但是,然后怎么样?

燕国百姓群起而攻之,跟齐军死磕;其他战国也“伸张正义”,施压齐国退兵。赵国屯兵齐赵边境,扬言齐国不退兵、赵国就开战。甚至,连齐国的附属国宋国,也临阵反戈了。

于是,齐国把燕国疯狂洗劫一番后,赶紧退军。

为什么齐国没能灭掉燕国?

原因是燕国百姓不接受、其他战国不允许。这就牵涉两个问题:一个是百姓为什么不接受;另一个是其他战国为什么不允许。

首先说其他战国不允许。

战国是一个零和游戏。你齐国地盘大了、人口多了、力量强了,其他国家就不能坐视不管。因为这是威胁。当时,第一个不能忍受齐国灭燕的,就是赵国。所以,赵武灵王相当于直接对齐宣战:你不退兵、咱就开战。

齐国灭燕国,大家都不能同意。那么,魏国灭秦国呢?大家也不能同意。所以,你必须有一挑六的把握,才能实施灭国大战。没这个本事,最好别想。

那么,有没有这种国际关系:一个战国成了破鼓万人捶,然后大家都同意灭了它呢?

当然有。楚国一直都是,崛起后的秦国也是。但是,这两个家伙太生猛,谁也灭不了。当然,还有一个奇葩特例,那就是齐国。

公元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灭齐。这场灭国大战实际是一场报复之战。因为公元前316年齐国灭燕了。而且,齐国灭燕的时候,干了太多不是人的事,搬空燕国国库、各种烧杀抢掠。所以,燕国占着道义。

而在乐毅灭齐之前,齐湣王硬是把自己活成了万人嫌、齐国人设崩塌。

先是,齐湣王联合秦昭王,东西称帝。大家都称王,齐、秦却称帝。这就等同挑战了国际秩序。但是,齐湣王随即就“背信弃义”了,主动去了帝号,把不是人的事留给了秦昭王。

再是,齐湣王联合三晋去打秦国,但是这家伙却不出力,而是瞄准了宋国。最后,趁大家一个不注意,齐湣王灭了千乘之国的宋国。

于是,乐毅灭齐期间,秦、韩、赵、魏全都派兵参加了。而灭完齐国之后,韩赵魏又跟秦国干上了。

所以,燕国灭齐,完全没障碍。

燕国的力量不够,但其他战国给加持,大家一起把齐国打残。灭齐之后,其他战国不仅自顾不暇,而且彻底被齐国恶心到了。大体的态度是:就算你燕国报仇吧,齐国就让你们灭了吧。

其次说老百姓不允许。

有人说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谱。这么说,过于苛责古人了。一个朝代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不记帝王将相,还能记张三今天结婚、李四明天上坟吗?

只有记录帝王将相才能把一个时代串起来。但我们读的时候,却可以发现帝王将相之外的事情。帝王将相的本纪列传,已经串联了当时的人情世故。

齐宣王灭燕,其他战国肯定不允许。但其他战国并未直接出兵插手,因为齐国见好就收、知难而退了。直接反对齐国灭燕的,也是直接拿枪拿刀跟齐国军队拼命的,是燕国百姓。燕国百姓不允许。但燕国百姓为什么不允许?不就是给他们换个王吗?关键是之前的那个燕王哙要多傻有多傻,生生把国家玩乱了。

先说一个春秋时代的故事。

晋国灭掉鼓国之后,晋军准备班师回朝,而且还要把鼓国国君押回晋国献俘。但鼓国大臣夙沙釐却要跟着鼓国国君一起去晋国当俘虏。

晋将中行穆子说:我不是让你们鼓国老百姓各安其事了吗?还给你们另立了新君?你作为鼓国臣子应该忠于鼓国啊,然后留在鼓国、建设好鼓国。

夙沙釐却说:我委质为臣,是跟鼓国国君签订的委身契约,而不是跟鼓国国家签订的委身契约。意思就是:我夙沙釐只忠于鼓国国君,不忠于鼓国国土。即:

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岂曰土臣?今君实迁,臣何赖于鼓?

在现代,主权属于人民,这叫人民主权。在古代,主权属于国君,这叫君主主权。而这就是夙沙釐的逻辑。同时,这也是传统时代的逻辑。越是往前追溯,这种“忠于君主而非忠于国”的逻辑,就越强。

讲完这个道理,我们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那就是:燕国老百姓会忠于谁?

肯定是忠于燕王,而不是忠于齐王。所以,齐国能够灭掉燕国,却不能在燕国建立统治。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容易解释。美国灭掉了伊拉克,但能把伊拉克变成美国的一个州吗?在现代,想也别想;在古代,可以想也可以有,但非常难。

齐宣王时代的齐国做不到,而五国灭齐后的燕国也做不到。

乐毅试图化齐为燕,足足用了五年时间。但是,田单一个火牛计,就把燕军赶回老家。

所以,灭国大战,一个是力量上足够碾压,不仅要碾压被灭之国,还要让其他战国闭嘴;一个是制度上足够强悍,新制度必须彻底碾压旧传统,然后立即形成新的统治秩序。

而这些条件的成熟,需要时间。

那么,魏国能够做到吗?

公元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之后,事实上已经三家分晋了。分了晋国的这三家大夫,哪一家也不弱。

魏国灭了一回中山国,赵国又灭了一回中山国。韩国最弱,却也把曾经的中原小霸王郑国给灭了。

而这三家里面,第一个崛起的,是魏国。为什么魏国能崛起?因为魏国第一个变法了。

礼崩乐坏,以晋为最。而在晋国里面,以魏为最。魏文侯第一个搞了李悝变法,后来又搞了吴起变法。前者,侧重与国家治理层面;后者,侧重于军事治理层面。但,二者其实是一回事。这些变法,可以归结为八个字:礼崩乐坏、循名责实。

礼崩乐坏,简单说就是:我们魏国对旧制度彻底不认账了,以前的宗法分封、任人唯亲那一套,全都靠边儿站。

宗法制是熟人管理熟人,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就要任人唯亲而不唯贤。但废了宗法制之后,你该怎么管?

那就是循名责实,陌生人管理陌生人。让你当丞相,你就干好丞相的实,把内政治理好;让你当将军,你就干好将军的实,把边塞守卫好。同理,让你郡守,你就得干郡守的活,城池不能丢、人户不能减、赋税不能少。所以,这时候肯定不能任人唯亲了,而一定要任人唯贤。

在这套治理模式之下,会出现什么人?

有杀妻求将的吴起。吴起这种做法,属于人设崩塌一流。所以,在其他诸侯国肯定没法呆。但是,吴起却可以报效魏国。因为魏文侯循名责实。我不管你吴起是不是杀妻了,你能打秦国吗?能!你能战河西吗?能!那你就是西河守。

还有食子的乐羊。乐羊奉魏文侯之命,出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抓了乐羊的儿子逼迫乐羊退兵,不退兵就烹了你儿子。乐羊说:烹了之后,把肉送给我送来、我当面儿吃掉。然后,中山国人真得杀了乐羊的儿子,而乐羊这家伙就真得吃了。然后,中山国吓得投降了。

说秦国是虎狼之国,弃礼义而尚首功。那魏文侯呢?在制度层面耍流氓,魏国才是始作俑者。秦国也是跟着魏国学的。因为商鞅变法把李悝那一套,全都带到秦国了。

随后,魏文侯时期的魏国,就一直吊打秦国,一直延续到魏武侯一代。魏国为什么要打秦国?

三家分晋之前,秦国和晋国就是一堆乱账。好的时候,秦晋之好、互为姻亲;坏的时候,背信弃义、刀兵相向。离得近,要么是一对儿好兄弟、要么是一对儿坏冤家。

所以,秦晋交战、秦与三晋交战,这都成了传统。三家分晋以前要打,三家分晋以后也要打。

三家分晋以后,三晋仍然是同盟。大哥是魏文侯。赵国在北边,所以要往北边扩张;韩国在南边,所以要在南边扩张。魏国呢?东面的卫国、宋国都服了,都叫他大哥了,也就不要意思打了。所以,魏国肯定要向西边扩张。

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筑城少梁(今山西韩城),开始向西蚕食秦国。围绕少梁这个据点,秦魏展开了拉锯战。

公元前413年,拜吴起为将,吴起一出,秦国只能挨打。秦魏河西之战,魏国长期保持主动权,秦国就一直被吊打。

公元前412年,魏太子击,率军攻克繁、庞二地(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驱其民而占其地。

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

这个细节需要注意一下,即“出其民”。战国的特点是地多人少,人比地金贵。

梁惠王感叹说: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他可没有关心邻国土地多了多少、自家土地少了多少,而是关心邻国的人多了多少、自家的人少了多少。原因就是:战国时代的国力评价标准,不是有多少地,而是有多少人。

既然人那么精贵,为什么魏国抢了繁、庞二地,还要驱其民呢?

这时候,魏国已经进入秦国本土,这里的人都是只认秦王而不认魏王的。于是,夙沙釐的那个逻辑,就可以拿到这里来讲了。

夏商周三代的基层单位,不是单个的人,也不是编户齐民的户,而是家族。西嶋定生的《秦汉帝国》,则直接认为是氏族。氏族是一个生产、生活单位,甚至还是一个军事单位。这个基层单位是有组织者的。按权力的逻辑,是士和大夫这一级。按宗法的逻辑,是族长一级。这伙人秉持的意识形态,就是夙沙釐的意识形态。他们只忠于秦王,而不忠于魏王。而魏国要这些人没用,所以才占其地而驱其民。

秦魏河西之战,还要继续打。

公元前409年,魏国以吴起我将,继续向秦推进,连克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并在临晋筑城。

公元前408年,吴起接着打,一直打到郑县(今陕西华县),连克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并在洛阴筑城。

到这个时候,魏国正式夺取了河西之地。这是第一次河西之战。从公元前419年开干以来,河西之战打了十多年。

但是,还没完。围绕河西之地,秦魏之间继续连年拉锯。公元前389年,吴起阴晋之战,以五万魏武卒干废了秦惠公的五十万大军。这已经是第二次河西之战了。

但是,然后呢?

然后,还有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秦魏之间的主要关系,就是河西之战。不知道有多少秦魏壮士殒命在这片土地。

河西之战,为什么打得这么胶着?

秦晋,这是一个级别的战国。晋强而秦弱,但秦再弱,也没怂过。战场上,秦国也让晋国尝过秦人的老拳硬不硬。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只是三分之一晋国。的确魏国崛起了、的确三晋还同盟了,但魏国的力量怎么也不可能超过晋国吧?所以,秦魏比权量力,魏国打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不错了。

所以,这是一场势均力敌之战。魏国的力量,即便在高光时刻,也不足以对秦国实现碾压。如果能够形成碾压,秦魏河西之战也不可能打得没完没了。

到了公元412年,魏军就算打到秦国本土了。再打仗,就只能占其地而驱其民了。这时候,比战争更麻烦的问题就是战后统治了。朕打下了大片江山,但你这个朕该怎么统治?没法统治,打下来的只能是负担,不可能形成统治收益。

那魏国接着打呢?不灭秦国誓不休,这样做可以吗?

过了100多年以后,才有齐宣王灭燕和燕将乐毅灭齐。但是,最后都灭了吗?

都没有。

齐灭燕,直接拉了仇恨。燕国君臣憋足了气,也要报灭国之恨。30多年后,燕国灭齐,直接把齐战国打成了残废。自乐毅率五国联军灭齐之后,齐国直到被秦所灭都没缓过气来。

燕灭齐,乐毅是真心实意地要化齐民为燕民,率领燕军在齐国做了五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一点儿用也没有。燕军被齐人赶跑之后,齐燕两大国的关系,就成世仇了。东方六国搞联合,基本不可能。齐燕之间,就是一个无解的疙瘩。

然后,我们再思考这个问题:一百年前,正值高光时刻的魏国,能不能灭掉秦国?

魏文侯晚死几年、吴起也不出走,这就是君明臣强,然后一起打废秦国。这个可以有。但是,却未必能灭掉秦国。

其他战国允许还是不允许、秦国老百姓答应还是不答应,就不再重复阐述一遍了。还是以燕齐之事反推秦魏之事。

魏文侯是明君,那齐宣王就不是吗?在战国时代,一战灭一国,时机找得准、出手够狠辣。不是明君,不可能干得这么漂亮。而为了强国,齐宣王甚至娶了丑女钟离春当王后。齐宣王绝对是一个狠角色。而当时的稷下学宫,要多少人才有多少人才。

燕昭王也是明君一枚,乐毅更是古之名将。不仅能搞外交,居然尔虞我诈的大争之世搞成了五国攻齐,而且燕军打仗也厉害,连破齐国七十余城。更难得是,君臣二人堪称穿越神操作,竟在齐国搞起了意识形态工作。

但是,结果又怎样?结果都失败了。

以燕齐之事反推魏秦之事,结果也就清楚了:高光时刻的魏国灭不了秦国。原因就是趋势没有形成。

力量上,一国要彻底独大,甚至能够以一敌六、碾压天下;制度上,礼崩乐坏要更为彻底,而且新制度能够高效落地。而这两个条件,只有奋六世之余烈的大秦帝国,能够做到。或者说,秦国等到了趋势的到来。

然而,即便是这样,大秦帝国也是二世而亡。因为意识形态工作不成功。

齐人不仅齐语,而且心念田氏家族。在这种情况下,你让秦朝的郡守县令还怎么统治齐地?简单说就是齐国人民还不答应。齐国不服,燕赵也不可能服。而最不服的是楚国。始皇帝时期,楚地就叛乱不断。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实际就是一伙楚地戍卒在楚地闹事了。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国灭亡是不是因为仁义不施,这个不重要。因为贾谊是拿秦朝说事,目的不是问罪秦朝仁义不施,而是警示汉朝要广施仁义。这个仁义是什么?就是一种合法性,一种意识形态。

二十四史,的确是帝王将相谱。但帝王将相在运动中,也揭开了历史的面貌。

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

帝王将相,是人事;人事运动,是制度。但是,帝王将相及其运动的基础是什么?是人民。在那个时代、在那个地方、在那种帝王将相之下,那些人民是怎么生活的、怎么生产的以及怎么思想的。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为清晰地洞察历史的世事变迁。

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

公元前403年,魏斯与韩、赵两家一道被册封为诸侯,脱离了晋国,自立门户。 魏斯即是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其在位期间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主要包括:

  • 经济领域

所谓“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说的是战争打的是经济实力,而农业又在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立国之初,魏国疆域地跨冀州和豫州,占据河东、河西在内的三河地区,不仅光照充足、气候适宜,且土壤肥沃,尤以河谷平原为甚。此外,魏国水资源极其丰富,河泽泉溪纵横交错,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此,李悝一方面提出“尽地力”,即统一分配耕地,提高土地的使用率,督促积极耕作,达到增加粮食生产的目的。技术上讲求深耕易耨,种类上采取了杂种五谷,分散风险,以免在灾年之时难以补救;等到收获时,要抓紧时间,以免受风灾带来的损失。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农民的积极性,不至于说“谷贱伤农”,李悝提出了“平籴法”:在丰年之时,国家以“保护价”收购粮食;粮食欠收时,再以平价将粮食卖给百姓。这项政策稳定了经济基础,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国家来说,尤为重要的,也为此后的历代王朝所借鉴。

魏国疆域

  • 政治领域

在李悝与魏文侯的“论道”中,其这样定义人才的标准: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意思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可以从其未发迹、富裕、显达之时,亲近哪些类人,以及不得志时不做哪些事、贫穷时不要哪些东西。总体上,在选拔人才方面是重视德行。

接着,李悝还看到了用人制度上的问题:儿子没有功劳,却可以继承了父辈因功而受到的赏赐,即贵族的世袭制,是不合理的。为了打破陈规,李悝认为“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土”,就是剥夺这些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吃饭喝粥,完全靠自己本事。

魏文侯不仅支持上述主张,自己还率先做出表率,礼贤下士,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其中,子夏为“孔门十哲”,位列文学科,以文学著称,而段干木是子夏的学生,因辞官不受而名声大噪;田子方呢,是孔子高足子贡的学生,这些人成为了魏国的“智囊团”,《战国策》评价说:周衰,世主无如魏文侯之贤者。此后,魏国一时间,文有李悝、翟璜,武有乐羊、吴起,可谓是人才济济。

孔门:四科十哲

  • 法制领域

《法经》是李悝汇集各国刑典,撰著的一部法律著作,包括了 《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盗法》,是针对私有财产侵犯的,《贼法》是针对人身侵犯的;《囚法》、《捕法》讲的是讲劾捕盗贼;《杂法》呢,是惩治“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违法行为的条文;《具法》则是根据不同情况,对违法者加重或减轻处罚的具体规定。此后,各诸侯国纷纷效仿,《法经》也成为了成为诸侯国变法的蓝本。

李悝

如此,使得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的强国,有了扩张资本,该如何发展呢?从地理上看,魏国以西是秦、韩,南边楚国,北面赵国,东有齐国,魏文侯挑了个“软柿子”,西面的秦国,因为秦国地处偏远,远离中原,进入战国时期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帅,开启了大规模攻占秦国河西地区的序幕,逐渐夺得了函谷关、少梁地区的龙门渡口等战略要地,此后魏国经过数十年接连的进攻,不断蚕食,逐渐占领了黄河以西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的疆域压缩在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与此同时,执政的秦灵公逝世,秦国陷入内乱。秦灵公的叔父嬴悼子,眼见秦灵公嫡子年幼,有机可趁,借口说国君年少,不能担此重任,取而代之,是为秦简公,将秦灵公嫡子放逐到边疆。但秦简公并没有力挽狂澜,开创出新的局面,夺回河西之地。照此情形,秦国毫无还手之力,如果说魏国继续加以打击,秦国还真有可能在战国的版图中消失,但期间魏国发生了变故。

魏文侯

实际上,魏国的变法还是浅层次的。为何这么说呢?战国的变法,本质在于要把土地和劳动力从奴隶主的直接控制,转为国家控制。在这点上,此后秦国的变法做得较为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建立二十等军功爵的制度,鼓励军人杀敌求胜。

相较之下,魏国的还是人治,“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魏文侯逝世后,即位的魏武侯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也缺乏对深化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虽然能征善战,但魏国国力却没有因此则加强,其在一改魏文侯用人方面的原则,回到了任人唯亲的老路,重用了善于逢迎的公孙痤等人,使得吴起、以及公孙鞅、范雎等一流人才,纷纷出走,魏国开始走下坡路。

秦国这边,当年被放逐的秦灵公嫡子,尝尽了世间冷暖被迎回秦国,是为秦献公,其执政后也效法魏国,开始变法,先是废除了极其残忍的殉人制度,制定户籍制度等;接着在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将国都至东迁栎阳(陕西富平),立誓要励精图治,夺回失去的河西地区。

秦孝公

此消彼长之下,秦国于公元前364年,在石门大败魏国,消灭6万魏军;两年之后,秦魏两国,又在黄河西河的少梁(陕西韩城)大战,秦献公与长子嬴渠梁这对“父子兵”,大破魏军,俘虏了魏军主帅公孙痤,此役一举从魏军手中夺回了失地,同时将魏国赶出了河西地区。而这个嬴渠梁,正是此后任用商鞅变法的秦孝公。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

不可能。秦国崛起于西周末期。穆公时代称霸关中,春秋末期虽然公室因为继承问题(怀公以后),内斗频繁,国力稍弱被东方小视,说到底,还是享国数百年的巨无霸,能和三晋合一的晋国较量的大国,经营数百年,底子雄厚。

就算吴起厉害,武卒精锐,能压着秦军打。然而,说到底,武卒全盛时代也不到10万,同时魏国地处天下中心,要应付周围国家,如齐楚,武公以后还要加上韩赵。如此形势之下,魏国能拿一半去攻击秦国都是谢天谢地。凭借这些军力,他能打败秦军,占据部分关中土地,但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蛇吞象,纵然有成功可能,但耗时太久,久易生变,

就算吴起真的如神明般百战百胜,秦国完全不能抵挡,只能节节败退,但秦起源陇西,魏国又能能追击秦军多远,他们又有多少能力保有秦国土地,而不被反噬。当魏国深陷关中的时候,周围其他强国很可能伺机而动,绝不会坐视魏国鲸吞秦国。

牵一发而动全身。邯郸之战,面对虎狼秦军,诸侯们也知道唇亡齿寒,奋力一搏;吴起真的有灭亡秦国的能力的话,他要面对的就不止是秦,而是天下了。纵横数十年的秦国虎贲也免不了失败,更何况武卒。

战国以来的大国,是经过春秋时期数百年时间兼并,又通过各种变法加强权力,不像之前那种小则十里,大不过百里的小国,容易吞并。秦灭六国,经历了六位帝王,五辈人,超过百年的不断征伐;同时东方各国却因为不能完成社会变革,困于内部权力争斗而逐渐衰弱,最终才在始皇帝时代追亡逐北。看似简单,其中艰难,却绝非常人能够想像。

战国初期,魏国新立,没有灭国(七雄级别)的能力和机会。

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

如果魏国在强盛的时候一直坚持伐秦的策略,那么灭亡秦国是完全有可能的。

战国初期,魏国是第一个实现称霸的国家,在魏国最为强盛的时期可以单挑任何一个国家,但如果同时对付两个以上的大国就会力不从心。

从战略角度来说,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北部有赵国,东面有齐国,西面有秦国,南面有楚国,所以魏国的最佳战略应该是先集中精力打一边,把一边打下来以后就能有一个稳定的后方,然后以此为依托再向四周慢慢扩展。

魏文侯时期的战略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也是魏国的开国君主,从公元前445年继承魏氏基业直到公元前396年去世的近60年时间里,魏国在他的领导下一举从一个中等强国跃升为了中原霸主级别的国家。在魏文侯时代,魏国人才济济,许多我们在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在魏文侯时期为魏国效力,如李悝、翟璜、乐羊、吴起、西门豹、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

其中我只介绍几个重要的人物:

李悝,我们都知道秦国的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而战国时期第一个变法的国家实际上是魏国,李悝是战国时期变法的祖师爷,在他的治理下魏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强大了起来;

西门豹,我们在小学课本上都学过《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他其实是当时魏国优秀地方官的典型代表,正是有了西门豹这样众多优秀的地方官,魏国的国家治理水平在战国初期完全是杠杠的;

乐羊,其实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学过的《乐羊子妻》的主角乐羊,他是后来燕国名将乐毅的先祖,曾带兵灭过中山国;

吴起,是我国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之一,著有《吴子兵法》,与兵圣孙武并成为“孙吴”,由他开创了著名的魏武卒。

在魏文侯及一众贤臣的治理下,魏国逐渐强大了起来,具备了对外扩张的基础,但是该如何对外扩张呢?

从当时的形势我们能看出,赵魏韩三家的领土纵横交错,魏国有好几块飞地,东西主体部分也是不相连的。如果赵魏韩三国相互死磕,那只能是一片乱战,魏国如果进攻赵国,那么赵国就会进攻魏国留在赵国境内和边上的几块飞地。如果进攻韩国,那么韩国也可以进攻魏国的飞地,对于三家来说彼此间的飞地太多,再加上四周强敌环顾,最好的策略就是结盟。于是在魏文侯时期,赵魏韩三国结成了同盟,此后赵国在北方发展,韩国往南方发展,而魏国就选择了往西发展,主攻秦国。

这个选择是非常明智的。在三国同盟形成后,北部由赵国给挡着,魏国能出兵的方向有东、南、西三个方向。东面的齐国和南面的楚国都异常地强大,当时的魏国与之对抗并不能保证能处于上风,而西面的秦国相对来说是最弱的,柿子就是要找软的捏,于是在魏文侯时期,魏国便全力向西发展了。

制霸中原

当一个国家处于上升趋势的时候,运气总是不错,魏国也是如此。在大将吴起的带领下,魏国很快就训练出了强大的魏武卒部队,进攻秦国的时机也就到来了。

公元前419年开始,吴起率魏武卒向秦国河西地区发动了进攻,很快就占据了河西一部分地区。此后吴起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攻占了秦国一块领土就就在领土上筑城,城市筑好了就继续攻占秦国领土,然后再筑城,如此下来河西之地便被魏国给慢慢蚕食了下来。

魏文侯在武力攻秦的同时,还采取了攻心的策略。魏文侯拜孔子的徒孙,著名的大儒子夏为师,并把他请到了河西讲学,形成了河西学派,一时间不少秦国的文人纷纷跑到河西拜在了子夏的门下,导致秦国人才大量外流。

遗憾的是魏文侯没有完成灭秦的事业便去世了,继位的魏武侯虽然也是一位明君,但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政治格局与他的父亲都相去甚远,也就是在魏武侯时期,魏国的外交战略出现了问题。

本来一直往西发展的战略是对的,只要能灭了秦国,魏国就能摆脱四战之地的尴尬,或许是魏文侯时期魏国太成功了,继位的魏武侯多少就有些膨胀了起来。在魏武侯时期,魏国改变了西进的战略,将战略重点开始往东转移,在魏武侯看来,西面的秦国是蛮荒之国(当时确实如此),而中原地区才是繁荣富庶之地,于是就开始了东征西讨的战略,与齐国、楚国这样的强国都结下了仇怨。于是齐国、楚国和秦国便联络了起来,一起进攻魏国,尤其是秦国处于魏国的后方,在公元前389年更是集结了50万大军进攻魏国的河西重镇阴晋。好在此时魏国还有超级军事家吴起,他带领五万魏武卒大破50万秦军,此战下来秦国几乎被打崩溃,吴起的声望也因此达到了顶点。

如果这个时候魏军乘胜追击,那么秦国是很有可能被灭的,但当时魏国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吴起的功勋令朝中的许多贵族眼红,一时间对吴起的诽谤也纷至沓来。在魏文侯时期,魏国的名相、良将能够齐聚一堂,共同为魏国效力,但是到了魏武侯时期魏国内部便出现了裂痕,这也只能说魏武侯的团结领导能力确实不如魏文侯。

由于在朝中不断地遭到诬陷,魏武侯也逐渐对吴起失去了信任,聪明的吴起自然是看出了这点,知道自己在魏国继续待下去也没什么好果子吃了,便乘着自己身价不菲的时候跳槽去了楚国,在楚国当了令尹(相当于相国)。

魏国的衰落

在吴起出走后,魏武侯放弃了西进的战略,将重点放在了楚国和赵国。为了稳住秦国,魏武侯主动送回了秦国在魏国作为人质的公子,并立为秦国国君,也就是秦献公。秦献公出于魏武侯的这份恩情,答应在魏武侯有生之年,秦国不会进攻魏国。在稳定了秦国后,魏国便专心对付起了楚国和赵国。由于与赵国结仇,三国同盟在魏武侯时期瓦解,之前魏文侯时期一心向西发展的清晰战略,在魏武侯时期变得模糊了起来。

而魏武侯死后,继位的魏惠王就更是没有大局观了。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惠王前期之所以能东征西讨,就在于当时的魏国确实是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是就如我开头所说,魏国虽然实力最强,但只是在单挑任何一个国家的情况下是没问题的,如果两个国家同时对付魏国,魏国就非常麻烦了,如果是集体群殴魏国,那魏国就根本无法招架。在魏武侯时期,魏国还只是同时对付两三个国家,而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就遭到了群体围殴。

这里就不得不说三个关键人物了,这三个人物的命运也印证了一个说法,当国家处于上升期的时候,运气总是好的,而国家处于下降期的时候,运气总是坏的。

▲一个令魏惠王看不上的中庶子,未来却成为了魏国的大患

第一个是商鞅,我们都知道秦国是因为商鞅的变法而变得强大起来的,而商鞅一开始并不在秦国而是在魏国。他在魏国相国公叔痤门下做了几年的中庶子(侍从),公叔痤知道商鞅有大才,便在临死前将商鞅推荐给了魏惠王,并表示对于商鞅,要么重用,如果不重用商鞅就务必要杀了他。可惜的是志大才疏的魏惠王并没有把公叔痤临死前的话放在心上,忽略了商鞅。公叔痤死后,商鞅便到了秦国,在秦国主持了变法。

第二个是庞涓,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但缺点就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他凭借出色的才能在魏国当上了大将,却引出了第三个人物,他的同窗孙膑。庞涓与孙膑的故事很曲折,当孙膑听说庞涓成为魏国的大将军后便来到魏国找到了庞涓,庞涓因为嫉妒孙膑的才干(孙膑的才干确实在庞涓之上),便囚禁了孙膑,并对孙膑使用了膑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后来孙膑在齐国的帮助下逃到了齐国。

▲庞涓与孙膑的相爱相杀,导致了魏国的衰落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友卫国,此举遭到了魏国的武力干涉,魏军在庞涓的带领下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便向齐国求援。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援赵国。在孙膑的建议下,齐军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直接进攻魏国首都大梁,对此魏军只得撤围邯郸救援首都大梁。孙膑则带领齐军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下埋伏大败魏军。

12年后,公元前342年庞涓率领魏军主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再次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救援韩国。这次齐军再次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没有直接救援韩国而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魏军再次回援大梁,孙膑再次在魏军必经的马陵设下埋伏,又一次大破魏军,此战魏军被歼灭数十万人,太子申被俘,庞涓战死。经此一站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而在魏国元气大伤的同时,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展开了变法,逐步强大了起来。公元前330年,经过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向魏国发动了进攻,而此时失去了霸主地位的魏国国力也大不如前,面对强大秦军的进攻,很快就失去了河西之地,此后魏国就一直被秦国吊打,再也没了灭秦的可能。

总结:由于魏国地处四战之地,战国初期魏国的最佳战略应该是专注于一方的发展。魏文侯时期一心向西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也一度把秦国逼到了几乎亡国的境地。但后来的魏文侯和魏惠王却缺乏战略眼光,四处征战导致魏国的国力被严重消耗,最终失去了霸主地位,被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此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灭秦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