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何仍命其为辅政大臣埋下祸根呢?

曹丕遇人不淑,居然结交了司马懿这样的好朋友。作为四友之一,司马懿的阴险,后世谁都看得到,唯独曹丕似乎看不到。

不过从曹丕的表现来看,他对司马懿,其实是有防备心理的:

  1. 曹丕发兵攻打东吴的时候,让司马懿留守许都,提供粮草辎重,也就是管后勤。
  2. 曹丕从扬州回到京师的时候,又让司马懿留镇许昌。
  3. 曹丕病重时,将曹真、陈群和曹休任命为辅政大臣,却没有提到司马懿。

前面两件事,看似是重用司马懿,把他当成荀彧、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对待,负责镇守大后方。可同时也证明了一件事,曹丕不想给司马懿兵权。

后面这件事就更明显了,辅政大臣里面,没有司马懿这个人。曹丕叮嘱曹叡:一定要信任这三个人。言外之意就是,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可信,包括司马懿。

有了曹丕给的建议,曹叡上台以后,为啥还非要重用司马懿呢?结果导致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大权,曹叡是否需要负主要责任?

一、曹魏人才凋零,不得不启用司马懿。

曹操和曹丕去世以后,其实早年跟随曹操打仗的那帮人才,也基本都过世了。就算没有过世,也老得无法带兵打仗了。

这个时候新上台的曹真的确是打仗的一把好手,但是光靠曹真一个人,似乎还不足以对抗蜀汉、东吴和匈奴这三方面的力量。

而曹休在石亭之战中战败,不久去世。因此曹魏上下,能够作为统兵大帅的人选,只剩下了司马懿,你说曹叡不用司马懿,又该用谁呢?而且司马懿的战绩实在是无可挑剔。

  • 1、击退东吴。

曹丕刚死,孙权就逮着机会北伐曹魏。他命令诸葛瑾和张霸两个人分兵攻打襄阳,而自己则进军曹魏江夏郡。

司马懿这一波表现十分出色,不仅击败了孙权,而且还逼退了诸葛瑾,甚至诛杀了张霸。因此司马懿被封为骠骑将军。

  • 2、袭杀孟达。

新城太守孟达本来就是蜀汉降将,曹丕去世以后,孟达便跟诸葛亮联系上了,打算重新归降蜀汉。诸葛亮劝说孟达一定加紧防范,可是孟达却觉得自己距离宛城、洛阳都很远,至少一个月的路程,没必要这么紧张。

结果司马懿仅仅用了8天时间,就带兵杀来了上庸城,而且分兵八路攻城,在16天内,将孟达斩杀,稳住了上庸的局势。

  • 3、智收申仪。

申仪本来也是蜀汉大将,后来归降曹魏。他在魏兴郡十分专权,甚至私底下用皇帝的名义刻制印信。司马懿已经到了上三郡,自然没有理由不处理掉这个不安定因素。

因此司马懿在平定孟达以后,各地郡守都前来祝贺,司马懿便悄悄派人暗示申仪,意思很简单,你也该来送礼了!申仪只好跑来送礼,结果就被司马懿给抓了。

  • 4、抗击诸葛亮。

东吴的北伐就是在挠痒痒,可诸葛亮的北伐却是动真格的,毕竟人家是举国之力发兵北伐,你曹叡不得不重视起来。

因此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占据武都、阴平以后,曹叡打算派遣司马懿和曹真共同领兵伐蜀。可惜这次司马懿只占据了新丰县,便因为大雨班师回朝。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司马懿本驻守长安防备诸葛亮。可是张郃却主动出兵,结果张郃被诸葛亮斩杀。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胜负,双方各执一词。

此后诸葛亮再次北伐,可惜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和司马懿对阵五丈原。司马懿将54岁的诸葛亮给活活熬死了。

  • 5、平定辽东。

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的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得到了化解。这个时候辽东公孙渊又不太平了,他打算在当地自立为王,甚至和东吴的孙权联系上了。

司马懿立刻得到了曹叡的诏令,带兵前去平定辽东公孙渊。结局相当惨烈,15岁以上的男人,都被司马懿给宰了。而且辽东大小官员,全部被诛杀。

这对曹魏来说或许是好事,但是对华夏来说却是悲剧的开始。因为北方的胡人发现辽东无人管辖,便肆意占领了辽东,为后来的五胡乱华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见,司马懿在曹叡时期的战功,绝对是无人可及的。这样的一个人,曹叡怎么可能会弃之不用呢?当然了,功高盖主的情况也会出现,毕竟当时谁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曹叡咋还让司马懿做辅政大臣呢?

二、司马懿辅政,总比曹宇强。

早起,魏明帝曹叡不是没有考虑过司马懿功高盖主的问题,所以他早就把司马懿排除出了辅政大臣的行列。

当时给出的方案是让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和秦朗作为托孤大臣。这就比较有意思了,因为曹宇的身份很特殊,他是曹操的儿子!

也就是说曹宇是继承权的,让这家伙做了托孤大臣的话,难保曹宇不会动摇曹芳的大位。毕竟曹芳就是个没什么权力的傀儡罢了。

而且这里面统一都是曹操家族的亲眷,甚至连秦朗都是曹操的养子。这么做的确有理由老曹家的江山,但是江山易主也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曹宇倒是很自觉,说什么都不肯接受托孤之重,实际上也就是谦虚一下而已。可是他这一谦虚,却被别人给利用起来了。

其中曹叡比较信任的孙资和刘放便利用这个机会,劝说曹叡放弃这份名单。为啥?因为他们俩跟名单上的部分人不对付!

为此他们俩举荐曹爽做大将军,让司马懿做他的副手。这么一来司马懿就莫名其妙再次进入了托孤圈子里。

总结:曹叡其实早就糊涂了。

都说曹叡是个英明的天子,其实那是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因为有诸葛亮这个强大的对手,曹叡如果昏聩的话,那曹魏就亡国了。

可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曹叡便过上了声色犬马的生活,甚至不怎么过问朝政了。这么一来不仅他的身体被掏空了,而且连司马懿逐渐羽翼丰满,这哥们也察觉不到了。最后做出如此糊涂的选择,也算是咎由自取。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何仍命其为辅政大臣埋下祸根呢?

历史中,魏明帝曹睿托孤两次,第一次托孤大臣之中并没有司马懿,但因为各种原因,曹睿第一次托孤很快就流产了。

238年年底,年仅36岁的曹叡已经病入膏肓,行将入木。曹睿为何正值壮年就垮了身子?原因很简单:纵欲过度。曹睿很聪明,但很好色,这和他爷爷很像。好色是学了曹操,但生育能力却比曹操差远了,直到曹睿病逝,竟然没有养成一个儿子。没有后继人,这是作为帝王的曹叡最大的败笔。

所以曹叡只能从宗亲里选了一个曹芳作为养子继位。关于曹芳的出身,也有很多说法,陈寿也不好猜测,只能说“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

曹叡的第一次托孤人选是这样的:大将军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这套托孤班子名单有很大的问题:全部源自曹魏宗亲。曹宇是曹操的儿子,夏侯献虽然身份不明,但夏侯氏也是曹魏宗亲一派,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曹睿的发小。

所以这份名单一出,曹宇怎么也不肯接受,百般推辞。曹叡没办法,询问孙资和刘放。

PS:孙资和刘放虽然在三国中默默无闻,但这两人却是并掌机要的权臣,相当于秘书处处长和副处长。

孙资和刘放两人与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不和,因害怕他们辅政后加害,于是趁着机会就向曹叡说,先帝有遗诏,藩王不得辅政,陛下刚病不久,曹肇、秦朗等人就有所言语,这等人辅政,必然对社稷产生巨大危害。曹叡听闻大怒,问谁能替代?这两人建议让曹爽代替曹宇为大将军,又举荐司马懿为副手。曹睿点头同意。

孙资刘放出来后,曹肇立马进去劝阻曹叡收回成命,曹睿又改变了主意。孙资刘放又进去劝曹叡,曹叡被搞的没办法,最终同意了两人的意见,并由两人执手,写下了手诏,最后敲定了由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的方案。眼看木已成舟,曹宇等人只能围在一起哭着回到了家中。

曹叡的第一套托孤方案虽然对拱卫曹魏宗室集团有利,但很不平衡;第二套方案,宗室和士族各占一半,有利于制衡朝政,要合理许多。曹叡虽然一生都在牵制司马懿,但临死前还是受到了孙资刘放两人意见的左右,不得已让司马懿成为了托孤大臣。

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何仍命其为辅政大臣埋下祸根呢?

曹叡并没有终其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很复杂,开始是信任,然后是依仗,然后是怀疑,然后是无奈。临死前,曹叡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也是机缘巧合,只能说司马懿运气太好了。而司马懿后期的篡权之举也是被逼的,我们不能先入为主的用有色眼镜来看司马懿!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是怎么一步一步转变的呢?听我慢慢细说!

应该说曹家对司马懿是世代猜忌,早在曹操时期,曹操就曾经告诫曹丕,一定要防止司马懿干涉曹家内政。因此曹丕终其一生都控制司马懿很严,考验了一辈子也没发现司马懿有什么越轨行为。

但是曹丕仍然对司马懿不放心,于是在临终前选派了四名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司马懿和陈群。陈群是个忠臣,主管尚书台,其他三人各有军务在身。

曹叡即位初期对曹真、曹休和司马懿都很讨厌,觉得三人架空了自己的权利。于是将三人分别外派,其中曹真镇守关中,曹休镇守淮南,司马懿镇守荆州。此时的曹叡对司马懿是信任的,司马懿的表现也不错,在任期间多次击溃吴军的进犯。

后来,曹休中了东吴的诈降之计,差点死在夹石。回来后郁闷不已,背部生痈而死。三年之后,镇西大将军曹真也病逝。四名顾命大臣,只剩下两位。其中一个陈群还是个纯粹的文官,没有办法,在军事上曹叡只有依仗司马懿。

这时的司马懿既负责防守关中,也负责防守荆州。可谓是责任重大,威望也日渐盛隆。司马懿在和诸葛亮的交锋中威稳持重,颇有章法,获得了曹叡的好感。以至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又被曹叡派往辽东去平叛公孙渊的叛乱。

而司马懿由被依仗变得被怀疑也是源于此时,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司马懿用一年时间击溃了公孙渊,胜利后,司马懿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而是独断专行的屠杀了7000多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将公孙渊任命的官员全部斩首,一个不留。这对曹叡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战后处理需要皇帝同意,尤其是涉及到平民和官员的事情。而司马懿蔑视皇权,独断专行,大肆屠杀,让曹叡心生不满。于是曹叡改变了对司马懿的态度,渐渐的不再信任他。

公元238年,曹叡病重,任命燕王曹宇、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此五人共同辅政。由此可见,当时曹叡并没有把司马懿考虑进去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司马懿能够被托孤是机缘巧合的原因。

后来,曹叡的宠臣刘放和孙资与夏侯献、曹肇之间产生矛盾,刘放和孙资担心夏侯献、曹肇成为托孤重臣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劝曹叡改变决定。于是曹叡问两人谁可以托付。当时在场的只有曹爽一人,于是两人极力推荐曹爽,另外加上德高望重的大臣司马懿。曹叡经过考虑再三,无奈的同意了。为什么呢?

托孤重臣历来人选都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因此司马懿当选肯定是合适的。但是曹爽年轻,曹叡怕曹爽斗不过司马懿,于是安排了孙礼来帮助曹爽。孙礼被任命为大将军司马懿的长史,说白了,就是曹爽的智囊。曹叡还是不放心,又任命蒋济为中领军,用来制衡司马懿。

曹叡死后,事情发展的出乎意料。司马懿并没有谋反,曹爽率先谋反。曹爽表司马懿为太傅,架空了司马懿。提拔蒋济为太尉,夺了中领军之职,改由曹爽之弟曹羲担任。又将长史孙礼外放到扬州担任扬州刺史,将太后软禁至永宁宫,从此皇帝成为曹爽的掌中之物。

后来,司马懿在隐藏实力之后突然发动高平陵政变,成功夺权。但是权利这东西不受控制,尤其是至高无上的权利。司马懿夺权后,得罪了太多皇室权贵,因此,只有一条道走到黑,手握至高权利不放手,否则就有性命之忧。一句话,司马懿骑虎难下,造反是迫不得已!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叡并没有终其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相反的,曹叡对司马懿一开始很信任,后来曹真和曹休死后,更是在军事上很依仗司马懿。司马懿在辽东大肆屠杀之后,曹叡开始怀疑司马懿的忠心,在最初托孤时并没有考虑他。由于宫廷内臣刘放、孙资和皇亲成员夏侯献、曹肇之间的内斗,司马懿意外的成为了托孤忠臣。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至于后来的造反,完全是曹爽挑起的,司马懿被迫迎战而已。大家不要再黑司马懿了!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何仍命其为辅政大臣埋下祸根呢?

曹睿是一个明君,如果我们说曹丕对司马懿是充分的信任的话,那么曹睿对司马懿就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了,有信任,也有戒心。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他让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司马懿成为辅政大臣,辅佐曹睿。曹丕临终前,交待曹睿说:这几个都是重臣,一定要信任他们,不要怀疑他们。

而事实上司马懿得到重用,还是在曹睿时期,孙权知道曹丕去世后,就命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攻打襄阳,自己攻打江夏郡。司马懿率军斩杀张霸,击退孙权与诸葛瑾,升任骠骑将军。

公元227年,司马懿驻扎在宛城,督荆豫两州的军事,之前投魏的蜀将孟达在曹丕死后失宠,又想反魏投蜀,司马懿千里奔袭,只用了八天的时间赶了一千两百里,就从宛城赶到了新城之下,将孟达斩杀。

诸葛亮在公元231年至公元234年的多次北伐,都是由司马懿抵挡的,司马懿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最终耗死了诸葛亮,公元235年,司马懿升任为太尉。

公元前238年十二月,曹叡病重,让大将军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其中夏侯献是夏侯霸的儿子,夏侯渊的孙子,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

从这个名单可以看出,与曹丕临终前是两个曹氏宗亲,两个士族代表完全不同,只有曹家与夏侯家,也就是完全的曹氏宗亲,将司马懿完全排除在外,由此可见曹睿并不信任司马懿,即使司马懿现在高居太尉之职。

但是夏侯献、曹肇给刘放、孙资有矛盾,打算在曹睿死后,除掉这二人。刚好曹宇在辞让,曹睿就问刘放、孙资:燕王曹宇一直是这样的吗?刘放、孙资就说:是的,燕王知道自己不能胜任,才如此推迟的。

曹睿就问:那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当时只有曹爽在旁边,曹爽与两人的关系也还不错,刘放、孙资就说:曹爽可以,他们也觉得曹爽不够格,又说:还得再加一个司马懿,曹睿同意了。

但过了一会儿,曹睿觉得这样反而不妥,觉得还是原来的安排比较合适,刘放、孙资又进去游说,曹睿又再次听从他们的意见,刘放说:最好写一下诏书。曹睿说:我有点累了,写不动了。刘放就把着曹睿的手勉强写下了诏书。

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何仍命其为辅政大臣埋下祸根呢?

魏明帝曹睿既然当得一个“明”字,自然对司马懿是有所警惕的。

不过,尽管曹睿考虑过多种方案,却根本没有办法不把司马懿列入辅政大臣的序列。

曹睿对司马懿的警惕

曹睿与司马懿的关系一直很微妙。

这倒不是因为什么“鹰视狼顾”之类的戏言,所有的君主,与辅政大臣之间都有天然的矛盾。

曹睿即位时,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就是曹丕安排给他的辅政大臣。

曹睿要亲自执掌大权,当然要与位高权重的辅政大臣争一争。

曹睿通过制衡之术,压制住了辅政大臣们。

曹真、曹休、司马懿常年在外领兵,对朝政影响力受到限制,留在洛阳的陈群又无兵权,曹睿得以居中制衡,稳操大局。

尽管司马懿在曹睿时期表现得很得体,但曹睿及一些大臣仍然对其有所警惕。

司马懿曾经询问陈矫:司马懿忠正,是不是社稷之臣?

陈矫答:司马懿是朝廷所望,但是不是社稷之臣就“未知”了。(《三国志.陈矫传》引《世语》)

当然,曹睿对司马懿的警惕,基本上属于君主与辅政臣之间正常的警惕关系,并没有非常特殊。他刻意压制司马懿的程度,与压制曹真、曹休的程度基本相当。

对曹魏皇帝来说,无论是宗室,还是世家大族,都是他需要提防的对象。

失衡

曹睿当政时期,无论是曹真曹休这样的宗室,还是司马懿陈群这样的重臣,他都能驾驭自如,朝政被皇帝本人牢牢把握于手。

曹肇、夏侯献、秦朗等宗室,蒋济、高堂隆等外臣,都曾经抱怨替皇帝执掌机密的孙资、刘放权力太重,这正说明:宗室、外臣的权力,都被曹睿死死限制住了。

在曹睿的驾驭下,司马懿既能充分发挥其才具,又无法威胁大权,二人配合算相得益彰。

比如: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众将请战,司马懿按压不住,请旨于曹睿,曹睿心领神会,下旨不得出战。

这一段,可谓明君贤臣合作的典范。

由于曹睿比司马懿足足小了25岁,所以,正常情况下,这段君明臣贤的佳话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

可是,年纪轻轻的曹睿,却突然病倒了。

曹睿自然能牢牢压制宗室、世家大族,但是,继承皇位的小皇帝是不可能马上做到的。

旧有的权力体系已失衡,曹睿必须抓住生命最后一点时间,替继承人重构权力体系!

曹睿最初的设想

曹睿一开始的选择,是宗室。

他最初安排的辅政班底是一班宗室:曹操之子曹宇、曹操假子秦朗、曹休之子曹肇、曹真之子曹爽、夏侯家的夏侯献。

同时,曹宇提出:从辽东前线回来的司马懿,不必回洛阳,直接去关中督军。(继续排挤出中央权力体系)

曹睿没有像其父曹丕一样,采用世家大族与宗室共同辅政的形式,而是企图通过宗室+皇权,牢牢压制世家大族。

看来,曹睿认识到了世家大族的危险。

自汉末以来,门阀就掌握了大量的经济、政治资源,成为左右时局的重要力量。

曹操角逐天下时,消灭了袁绍、袁术,削弱了杨彪,东汉政治生态下的顶级士族被悉数打倒,曹丕得以通过拉拢司马懿、陈群等次级士族,完成代汉。

在曹操、曹丕时代,曹家既有强力君主,又有一些寒门能人制衡,士族尚能压得住!

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九品中正制”的持续推行,士族已经再次把持了经济、政治资源,而司马懿、陈群、王凌,当年的次级士族们,如今已成长成了顶级士族。

宗室虽然也危险,但比起这些鹰扬之臣来,毕竟是自家人。

曹睿欣赏的大臣高堂隆就曾经提出:一定要提防“鹰扬之臣”,让宗室领兵,控制局势!

曹睿最初做出的这个安排,基本上是采纳了高堂隆的意见。

被迫调整

但是,把所有的世家大族全部排挤出最高权力体系,完全依赖宗室压制,行得通吗?

当年,高堂隆提出以宗室领兵,压制“鹰扬”大臣时,曹睿还很健康,那算是未雨绸缪的计划。

如今,仓促之间,直接由宗室压制世家大族,压得住吗?

曹宇地位高,但缺乏实权基础;曹肇、曹爽虽有其父之荫,但威望、实权也不如其父。

实力不足,能力也不足!

曹肇、夏侯献得到辅政安排后,指着树上的鸟说:在树上待得太久了,该下来了!(暗指孙资、刘放)

且不说孙资、刘放是不是应该拉拢的对象,就是想要弄倒人家,如此沉不住气,能成何大事?

孙资、刘放立刻开始劝说曹睿。

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孙刘劝说的要点有2:

(1)、宗室也不一定靠得住!

宗室也会危及皇权!曹丕曾有诏令,诸王不得辅政!

而且,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都靠不住!

您还病着,曹肇、夏侯献就在调戏侍疾者了!燕王(曹宇)已经拥兵南面,限制他们入宫!

(2)、这几个宗室镇不住场子!

“外有雍隔,社稷危殆”。外地的实力派司马懿、王凌,这几个能力平庸的家伙压得住吗?

所以,孙资、刘放提出了建议:由曹爽、司马懿一起辅政!

继续当初曹丕“宗室+士族领袖”的辅政班底!

曹睿采纳。

最终构想

但是,曹睿也感觉到:还是不稳当!

曹睿先是答应了刘放孙资的建议,旋即又反悔,然后又回心转意,犹豫不决。

他问曹爽:“堪其事不”?

曹爽战战兢兢,孙资代答“臣以死奉社稷”。

同时,曹睿以最后的表演,笼络司马懿。

曹睿拉着司马懿的手:我忍着不死,就为了见到你,见到你,我才无所恨!

但是,曹睿依然没有放弃对司马懿的控制。

曹氏宗亲,牢牢把握中军,而尚书孙礼,更是被指定为曹爽长史,加强曹爽在朝政中的影响力。

如此,曹睿的最终构想,也基本形成了。

1、借助司马懿的士族领袖地位,统治士族群体。

陈群死后,司马懿是当仁不让的士族领袖。

2、以曹爽、孙礼在洛阳的实力,压制司马懿。

司马懿虽颇有权力,但在洛阳实力薄弱。

事实证明,司马懿家族进入洛阳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出于被压制的地位,这并只是他韬光养晦之谋,也是因为中军在曹氏宗族手中。

可以说,如果不是曹爽自己作死,这原本是一个靠谱的平衡体系。

但是,曹爽比他设想的更不靠谱···

曹睿视孙礼为束缚,把人家外放了。

被苦心安排辅助曹爽的孙礼,后来居然曾经责怪司马懿为什么任由曹爽乱来而不动手?

无解的难题

任何时代,给幼主安排辅政团队,实现顺利权力交接都是极为困难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更是困难。

自汉末以来,士族势力膨胀,掌握了国家主要的经济、人口资源。

能否驾驭这些士族,是皇权能够稳固的关键。

强主控得住场子,但给幼主安排辅政班底,当时是无解的难题。

刘备运气比较好,他押宝诸葛亮,算是基本没出乱子。

孙权采取“权臣+宗室”的组合,由诸葛恪、孙峻联合辅政,这一次,宗室赢了,诸葛恪被杀,但是,东吴仍然连续多年内乱不休,国力大损。

司马炎采取宗室掌兵,与高堂隆给曹睿的建议基本接近,结果,宗室们成了“鹰扬”大臣,八王之乱···

此后,直到南北朝,但凡幼主或愚主接班,多免不了腥风血雨,甚至改朝换代。

魏明帝曹睿当得一个“明”字。

但是,辅政班底这道题,实在太难了!

在门阀政治兴盛的时代,仅靠能力平庸的宗室,根本镇不住场子!

不安排司马懿这样的士族领袖进入最高权力体系,大魏的朝廷或许不会被外人控制。

但是,任由“鹰扬”大臣在外地“放飞自我”,无法制衡,出大乱子也是必然的。

曹爽通过把司马懿吸纳入辅政体系,加强朝廷对世家大族的统治力。

同时,由曹氏宗亲牢牢把握的中军,可以牢牢压制在洛阳实力不足的司马懿。

这道难题,曹睿给出的答案,并不算太错!

如果说有错。

那么,错误不是低估了司马懿的威胁,而是···低估了曹爽的愚蠢···

曹睿,太难了!

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何仍命其为辅政大臣埋下祸根呢?

根据《晋书》的记载,曹操在世时,曾经发现了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于是派人去验证,发现司马懿脸朝后面看的时候身体可以不动,这也就是传说中的“狼顾之相”,相传狼也就是这样,狼可以转动它的脑袋向后看而身体不动,形容此人有雄心壮志,同时曹操又梦到“三马同槽”,于是对司马懿很厌恶,曹操还告诫曹丕说:司马懿不会甘心当别人的臣子,一定会干预我们的家事。

但是,曹丕压根就没把曹操说的这话放在心里,在曹操时代,司马懿表现得小心谨慎、低调务实,在曹丕时代,同样如此,司马懿在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时,一直是支持曹丕的,司马懿的官职是太子中庶子,相当于太子曹丕的侍从官,与曹丕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从曹操一去世,司马懿就被曹丕任命为负责曹操丧事主办的官员就能看出来。

曹丕

曹丕即皇帝位之后,司马懿就开始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从尚书、侍中等朝廷机要官员到抚军大将军、假节,而且还手握五千兵权,曹丕在外征战时,就是司马懿镇守后方,为前线提供足兵足粮,曹丕给司马懿的待遇,相当于刘备给诸葛亮待遇一样,这可以说是相当地信任了,曹丕还对司马懿说过这样的话:

我如果在外讨伐孙权的话,你就应该坐镇洛阳,我如果坐镇洛阳的话,你就应该坐镇许昌负责讨伐孙权。

曹丕这话是把司马懿当成了自己的知己兼副手了,不仅委以司马懿重任,而且曹丕在去世前还指定司马懿为托孤四重臣之一,那么曹丕为什么要指定司马懿为托孤重臣之一?这是不是曹丕犯的错误呢?

曹操是魏政权的创业者,曹丕是魏政权的建立者,曹丕在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之位,取代了延续近四百年的汉政权,并且曹丕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主要有两点:

曹丕

一是九品中正制,在士家大族日渐强大的魏朝,曹丕采用九品中正制是为了把用人权从地方上收回到中央,很多人曲解了九品中正制,认为是曹丕向士族的妥协,任何一个制度都是需要人来执行,九品中正制被大家族所把持,只是后来发生了变化,但是最初曹丕的初衷是正确的。

二是曹丕严禁皇族及宦官、外戚干政,而且还把这事写进了法律。所以曹魏政权其实就是三分之一版本的秦朝政权,因为三分天下嘛,曹丕吸取东汉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曹魏分封的王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力的,只是个名义,只享受荣华富贵,其政治权力甚至还不如汉朝的王,曹魏政权跟秦朝一样,是绝对的中央集权,没有皇族干政,没有外戚干政,没有宦官干政,皇帝可以掌控绝对的权力。

这本来也没有错,曹丕错的是:皇帝英明的时候,这样的政权结构没有问题,也能维持,一旦皇帝昏庸,或者年幼不能理政,那么必然会发生大权旁落的情况,而没有皇族、外戚、宦官的曹魏政权,大权旁落一定是落到权臣手中,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也是曹丕所犯的错误

司马懿

所以曹魏政权到了曹芳时代,由于曹芳即位时才8岁,年幼不能理政,就需要辅政大臣来掌握权力,所以权力就到了辅政大臣手中,想想看,原本属于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现在被辅政大臣所拥有,权力这东西就跟毒品一样,沾上了,是放不下的。

所以曹爽才会弄权,司马懿才会争权,只有他们两人是辅政大臣,只要有一个被迫退出,或者斗争失败,那另一个人直接就是皇帝的权力,这就是曹魏政权的漏洞,这也是曹丕所犯的严重错误。

那曹丕为什么会让司马懿这样的野心家当辅政大臣呢?

事实上,司马懿在曹丕眼中不仅不是野心家,反而是有能力、又忠心,又会办事的人,事实上,曹丕让司马懿托孤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曹丕选的托孤大臣有四人,分别是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四人中两人是曹氏远亲的代表,两人是士族大臣的代表,四辅臣的托孤形式是合理的,因为四人可以相互制衡。

曹芳

曹真和曹休如果敢背叛曹丕,那么就有陈群和司马懿来匡正,陈群和司马懿如果想篡权,就有曹真和曹休来阻止,再一个,曹真、曹休、陈君、司马懿四人能力相差不远,实力接近,四人怎么组合,也是权力的平衡,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四人中两人能力超强,两人能力超弱,那不叫平衡叫辗压。

再来说曹睿,他犯了什么错误?又为什么会让司马懿当托孤大臣呢?

曹睿的错误是就是选择了两个不合适的人当托孤大臣,这两个人就是曹爽与司马懿,曹爽初出茅庐,司马懿身经百战,曹爽毫无建树,司马懿战功赫赫,曹爽昏庸无能,司马懿聪明腹黑,曹爽无论如何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我甚至怀疑曹爽的弄权就是司马懿的故意放纵,这叫欲擒故纵,故意退出权力中心,让曹爽享受权力的滋味,等到曹爽因为专权得罪了所有人,然后司马懿就联合曹爽所得罪的人一起消灭了曹爽,最终权力就落到司马懿一个人的身上,他就能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孙资、刘放与曹爽

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司马懿的能力这么强,在与曹爽的斗争中,他为什么要故意示弱,明明两人共同辅政,为什么曹爽能一个人独断?比能力的话,三个曹爽加在一块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可是司马懿却在早期的权力斗争中却输给了曹爽,唯一解释就是司马懿以退为进,想想就会觉得司马懿的可怕之处。

曹睿也算个明君,刚即位没多久,就把曹丕安排的四个辅政大臣抛开了,自己亲政自己做决定了,因为他有能力,即位之位成功地打败了孙权和入侵,以及诸葛亮更具威胁的北伐,在曹真、曹休相继去世后,曹睿能够依靠的重臣就只有一个司马懿了,阻挡诸葛亮北伐是司马懿,远征辽东是司马懿,就连托孤也是司马懿,曹睿简直把司马懿当成了曹魏的顶梁柱,不仅让司马懿掌控兵权,而且还让司马懿参政议政,这是他最大的错误。

曹睿与司马懿

原本曹睿托孤的是五个人,分别是: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曹宇,但由于掌控机要的中书令孙资和刘放对夏侯献与曹肇有矛盾,由于担心这五从辅政,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孙资、刘放劝曹睿改变了主意,改立曹爽与司马懿,其实曹睿有意识到选曹爽与司马懿不太对,但这个时候曹睿已经病得不轻了,连最后人选的诏书都是孙资和刘放握着曹睿的手书写的,可见曹睿在去世前已经丧失了独立思维。

归根到底还是曹睿用人不当,孙资、刘放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尽然可以随便选择托孤重臣,这个人选一旦选择不好,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可是孙资与刘放不管,他们只管自己的利益,而曹睿任用孙资与刘放这样的人,是他的错误,也是曹魏的巨大灾难,这一不合理的人事任命,直接葬送了曹魏的政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