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蒙古部落为什么宁愿投降满清,也不投降黄金家族的林丹汗?

大家一起穷的时候,邻里之间的关系,别提多好了,哪怕是有一把瓜子,也想着跟邻居们分一分。可是但凡邻居出去打工挣了点钱,那邻里关系可就紧张了。大家一起穷的日子,难道不香吗?为什么偷偷背着邻居出去打工挣钱呢?

实际上当时蒙古草原上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朱元璋老爷子一顿操作猛如虎,把元顺帝给赶到了长城以北。此后元朝并没有被消灭,只是被称之为北元。

北元分化为三个主要的分支,分别是瓦剌、鞑靼和兀良哈。本来仨兄弟大家一起穷,日子也算能过。可是鞑靼和瓦剌先后崛起,开始争权夺利,兀良哈一脸懵逼。

在这种情况下,兀良哈多次投降了当时的明朝。也就是说,他们宁可向明朝投降,也不愿意臣服于鞑靼或者瓦剌。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时期,兀良哈就多次投降过明朝,被册封为兀良哈三卫也就是俗称的朵颜三卫。

这么一来,我们就能理解,为啥明末清初的时候,蒙古草原上的各大部落,宁可向满清靠拢,也不愿意投降黄金家族的后裔林丹汗了。

一、啥是黄金家族呢?为啥他们在蒙古草原最尊贵。

所谓黄金家族,不是家里黄金比较多的家族,主要指的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人所组成的一个庞大家族。

不过我们要知道,成吉思汗的后人,那实在是太多了。这哥们走到哪儿就到哪儿抢女人,从东亚一直抢到东欧,谁也拦不住他繁衍后代的激情。

以至于到了现代,有一亿多人,都可能是成吉思汗老爷子的后裔。要是这样的黄金家族可就不吃香了。

因此在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以后,黄金家族具体指的就是忽必烈的后代们了。当然了经历了98年的元朝以后,忽必烈的后代其实也有很多。

其中皇族后裔,是正儿八经的黄金家族。元顺帝本人当然是黄金家族的成员,那么他的后人自然也是黄金家族。

在北元时期,鞑靼和瓦剌互相争权,因此黄金家族直系后裔一度大权旁落。比如说1402年,鬼力赤建立鞑靼时期,蒙古大汗坤帖木儿就被他给宰了。鬼力赤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是不是忽必烈的后裔,所以他的黄金家族身份其实并不能服众。

到了瓦剌崛起的时候,脱欢本打算自立为大汗,可惜他也不是黄金家族后裔,因此只好辅佐黄金家族后裔的脱脱不花为蒙古大汗。而脱脱不花其实也没有实权,脱欢死后,他儿子也先也架空了他的权力。

一直到了达延汗(蒙古帝国第32任大汗)时期,才真正手握实权,他统一了漠南蒙古,成为了察哈尔蒙古的鼻祖。而他也是正儿八经的黄金家族后裔。对应的时期,在明武宗时期,被明朝人称之为蒙古小王子的就是他。

此后察哈尔蒙古的大汗们,长期以来一直都以黄金家族后裔的身份自居,他们实力强大,又拥有正儿八经的黄金家族血统,因此成了明清交接时期,唯一公认的黄金家族。

二、林丹汗想搞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套,结果其他部落不买账。

林丹汗是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也是察哈尔部的领袖,因此他也是正儿八经的黄金家族。由于这哥们所处的时代比较特殊,是后金和明朝同时存在的时代,因此他也想要在这个乱世分一杯羹。

他自认为自己所领导的察哈尔部是一个相当强大的蒙古部落,再加上他黄金家族后裔的身份,完全有义务完成蒙古的大一统工作。

明朝两百多年来为了分化蒙古力量,可谓是煞费苦心,从朱棣开始就已经不断接受蒙古各部落的朝贡,因此什么瓦剌、鞑靼、兀良哈等部落全都是在明朝的怂恿下,才开始搞分裂的。

所以说到了明朝末年,其实蒙古是散乱一团的,压根就没有统一的领导。在蒙古各部落看来,大家各过各的,其实也挺好的。

林丹汗的野心,却不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于是他开始采取两手准备。对外他向明朝称臣,在得到明朝的支持后,以此制衡同样在关外的后金。

对内,林丹汗开始化零为整,着手准备一统蒙古的工作。但是这个时候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过去蒙古各部落都是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可是他却改成了萨迦派。这也成为了他统一蒙古的重要障碍,因为其他蒙古部落都不愿意改变信仰。

再加上人家压根就不愿意屈服于林丹汗,所以他的统一大业,其实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毕生都没有实现。

三、后金挖墙脚的功夫,那是一流的。

既然你们想各过各的,为啥又要投靠后金呢?这就要问一问努尔哈赤老爷子了。这位老爷子挖墙脚的功夫实在是太出色了。

当林丹汗为了宗教事务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偷偷摸摸地开始跟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落联姻。

联姻的作用是很强大的,因为这可以确保后金此后的继承人,也拥有他们部落的血统,这比打仗换来战果要轻松得多。

努尔哈赤不仅自己娶了科尔沁部的女子做媳妇儿,还让自己的儿子们相继跟这些蒙古部落联姻,比如说皇太极的大妃哲哲、庄妃、海兰珠,全部都是科尔沁蒙古的人。而多尔衮的媳妇儿也是科尔沁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

在这种强大联姻的关系形成以后,林丹汗再想要收复这些蒙古部落,那可就困难重重了。毕竟有后金这个强大的靠山可以依靠。

人家跟后金好歹也是亲家关系,可是投靠了你林丹汗,那就是你们黄金家族的奴才,你说让他们怎么选?

总结:林丹汗八大福晋多数被后金贵族给收了。

林丹汗被击败后,那结局实在是太惨了,除了他本人死在了青海以外,他那著名的八大福晋,也几乎都被清朝贵族们给瓜分了。

多罗大福晋囊囊改嫁给了皇太极,生了后来的博穆博果尔、固伦端顺公主。苏泰大福晋改嫁给了皇太极的堂弟济尔哈朗。芭德玛瑙伯奇福晋也改嫁给了皇太极。

俄尔哲图福晋改嫁给了皇太极的哥哥阿巴泰,苔丝娜伯奇福晋改嫁给了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你看看林丹汗要是活着,头上得戴多少顶绿帽。

那皇太极为啥要瓜分林丹汗的这些媳妇儿呢?可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媳妇儿漂亮,而是因为这些媳妇儿背后都是各大蒙古贵族。

这还是努尔哈赤的老套路,搞联姻,以此稳住蒙古各大部落。八大福晋被瓜分完了以后,满蒙可就真的一家亲了。你说谁还记得黄金家族什么事儿呢?全都是泡沫了。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那些蒙古部落为什么宁愿投降满清,也不投降黄金家族的林丹汗?

忽必烈能够顺利击败阿里不哥,夺取汗位,东道诸王出了大力。因为当时蒙古大汗必须得有忽里台大会推选才合法,而忽里台大会又必须得在漠北怯绿连河一带举办。由于蒙古人的幼子守灶的传统,漠北一带正是阿里不哥的地盘,忽必烈如果遵从惯例,估计是不可能活着做大汗的。忽必烈事急从权,刚刚进入草原就不往前走了,在上都开了所谓的忽里台大会。

很多蒙古贵族都认为忽必烈这种做法违背祖制,拒绝承认这个大会的合法性,让忽必烈好生尴尬。关键时刻,正是东道诸王的鼎力支持,才让忽必烈虽然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好歹也坐上了大汗的位子。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次不太合法的忽里台大会,蒙古汗国分裂了。

(忽必烈剧照)

忽必烈一系此后就被称为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其他后代都不能算黄金家族。元朝末年,就在中原部分的黄金家族融入了汉族,逃到漠北部分的黄金家族在瓦剌也先时“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使得黄金家族人丁寥落。后来蒙古高原各部相攻,已经不认可黄金家族的统治地位。直到蒙古达延汗时,曾经人丁兴旺的黄金家族,就只有这一根独苗了。

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按照成吉思汗的做法,重新大行分封。在扫平本部的叛乱之后,达延汗将从前各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仍分左、右两翼。左翼3万户为:察哈尔万户(今锡林郭勒盟地区)、兀良哈万户(原卓索图盟地区)、喀尔喀万户(喀尔喀河流域一带);右翼3万户为:鄂尔多斯万户(今伊克昭盟一带)、蒙郭勒津万户(今大青山下土默特地区)、永邵布万户(今张家口以北一带),汗廷设置在察哈尔境内。

这六万户除兀良哈万户以外,达延汗把其余五个万户都封给自己的儿子领有,这不但大大加强了大汗的集权地位,还使这些封地也成为蒙古人今后永远的归属。长子图鲁博罗特早逝,其嫡裔世袭蒙古大汗汗位,并领有察哈尔万户;次子乌鲁斯博罗特在右翼谋反时被害,无嗣;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任济农,领有右翼三万户;四子阿尔苏博罗特领有蒙郭勒津万户之七个鄂托克,称为土默特;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内,受封居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东5个鄂托克,称为内喀尔喀;六子斡齐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克什克腾鄂托克;七子格列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敖汉和奈曼两个鄂托克;八子阿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浩齐特鄂托克;九子格埒森扎,领有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西7个鄂托克,称为外喀尔喀;十子鄂卜衮锡青台吉领有永邵布万户之永邵布和阿苏特两鄂托克;十一子格术图无子,未分领地。

(达延汗中兴)

这样的格局一直到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时,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蒙古贵族的亲戚们,或者因为草场,或者因为走失的牲畜,或者因为领到的明朝的赏赐,逐渐生出了很多嫌隙,彼此不够团结,难以形成强大的部落势力。汗王的权力不断萎缩,直到蒙古各部自行其是,不再把中央汗王的号令当一回事,仅仅在名义上尊奉汗王。在外蒙古的喀尔喀蒙古更是不承认蒙古大汗为共主,漠西蒙古卫拉特部则一直与蒙古帝国为敌。

蒙古帝国四分五裂的现状,使得林丹汗忧心不已。可是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又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走向统一与强盛。内忧外患之下的林丹汗,处境相当艰难。

林丹汗在即位十年后,逐渐坐稳了汗位,威望开始攀升。他开始着力于振兴汗权。他在赤峰地区兴建了都城,让他的那些桀骜不驯的亲戚们都来都城朝拜他,并且用图们汗法典约束他们。本来加强集权的努力进行的还算可圈可点,可是林丹汗突然改变了信仰,由原来的黄教改成了红教。喇嘛教是蒙古各部都信奉的宗教,多数人信奉黄教,因此林丹汗改宗这件事对于正在加强内部凝聚力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减分。

此后,林丹汗为了统一蒙古各部,不断征发他的那些亲戚们当兵打仗,还要求他们提供大量财物。科尔沁草原一带的蒙古部落,开始引努尔哈赤为外援,逐渐不愿意听林丹汗的招呼。林丹汗收到信息后很是震怒,因此发兵攻打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带兵前来救援。林丹汗料想打不过后金,就撤回来了。此后,蒙古东部的部落都明目张胆地跟后金眉来眼去了。皇太极即位后的第二年,趁着与袁崇焕达成和议的空档,带领与蒙古部落联军进攻林丹汗。林丹汗没有办法,只好往西迁徙,扫平了右翼蒙古。又过了几年,皇太极再次攻打林丹汗,林丹汗再次西逃,躲到了青海一带,并最终死在那里。

(最后的林丹汗)

皇太极料理完了蒙古地区的敌对势力,将整个北方都变成了后金的战略腹地,因此从容地从蒙古地区突入关内,大肆抢掠京畿地区。蒙古各部也跟着皇太极出兵,抢到了不少明朝的财物,从此踏上了后金的战车,被编为蒙古八旗,成为满清的帮手。满清极力拉拢蒙古各部,不仅娶了林丹汗的八位福晋,还与各部联姻,因此蒙古黄金家族的一些成员,也成为了满清宗室。

跟着后金(满清)能够抢大户,还能入主中原,捞个贵族当当;跟着林丹汗,却要与后金为敌,抢不到明朝的财物(林丹汗与明朝是战略盟友),还要被林丹汗管束,掠夺财物。草原上不能再有一个成吉思汗,不然大家的草头王都当不成了。清朝统治者给蒙古人划定了草场,封给了大量官爵,赏赐丰厚。这明显的经济政治利益,根本无需仔细思考,他们自然愿意跟着后金(满清)了。

那些蒙古部落为什么宁愿投降满清,也不投降黄金家族的林丹汗?

明朝为了拉拢蒙古对付后金,仅用四千两白银就收买了林丹汗。蒙古贵族抛弃格调如此之低的大汗,转投后金,不足为奇。

明朝于1368年建国后,北元在明军和内部政治动荡的双重打击下,很快陷入分裂。这一分裂期长达百余年,一直到约公元1510年前后,随着一个牛人的出现,才得以结束。

这位牛人乃黄金家族出身,是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孙,在《明史》中经常露脸,汉人称其为“小王子”,蒙古人则尊称他为“达延汗”,褒扬他是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

不过,再中兴的君主面对蒙古格局,也没有好的管理办法。毕竟蒙古自有国情在此,除了分封,别无选择。

于是,明末清初的草原部族格局,也就是六个万户,左翼的察哈尔、兀良哈、喀尔喀三个万户,右翼的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三个万户的格局,在达延汗的分封下,至此形成。

为了控制这六部,达延汗分封他的儿子们到各部做世袭首领,而他自己大汗的营帐则常驻在察哈尔部。

也就是说,察哈尔部是达延汗再次统一蒙古诸部后,大汗的直属地盘。

分封制度通常都是分裂主义的温床,被分封的诸侯有钱、有人、有地盘了,谁还会听大汗命令?所以达延汗去世不久后,蒙古很快又陷入了分裂。

又过了百余年,至达延汗七世孙的林丹汗继位时,他的命令只能在察哈尔部通行,其他部族首领根本不搭理他。

林丹汗是个有理想的青年,他无数次回想起先祖成吉思汗的威风,也梦想建立如七世祖达延汗一样的中兴功业。

于是,他决定拿明朝开刀。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林丹汗在与明朝的较量中,根本占不到便宜。察哈尔部在他的统领下,抢到的资源还没他打仗消耗的多,部族越打越弱,最惨的时候,马匹不过四万,部众不过五万。

看见林丹汗那副模样,明朝是又气又笑。当时后金在东北闹事,明军压不住。明朝辽东经略杨镐便提出一个“以虏制夷”策略,并获得朝廷肯定,任命监军王猷具体执行。

这个所谓的以虏制夷策略,说白了就是明朝人觉得林丹汗与其抢自己,不如花钱买他当雇佣军,怂恿他去对付女真人。毕竟女真人当时也威胁到了察哈尔部。

具体花多少钱呢?不多,四千两银子。

是的,你没有看错,真的就是四千两。

明朝许诺每年给四千两白银的赏银,林丹汗便答应了和明朝结盟,共同对抗后金。这就足以可见,林丹汗当时混到了什么地步。

当然,林丹汗后来发现自己报价太低了,又把赏银提高了十倍,要求明朝每年向他支付四万两赏银。但这笔费用实事求是的说,也算不上高。平辽军费都是按百万计算的,区区四万两银子,这就足以可见,林丹汗当时的档次低到什么程度。(不过林丹汗后来也用事实证明什么叫“便宜没好货”)

林丹汗拿到投资后,为了给明朝这个金主爸爸一个交代,便主动找后金的麻烦。结果他先是被努尔哈赤口头羞辱了一顿,说他一个连三万人都没有的破落户(“三万之众尚且不足”)竟然还自称蒙古大汗,装个毛线的大尾巴狼?后来又被努尔哈赤真真实实的给揍了一顿,可谓是既丢了面子,又丢了里子。

打不过后金,林丹汗深思熟虑后,认为还是应该先统一蒙古,先整顿蒙古才行。然后再借助全蒙古的力量,讨平女真人。就如他昔日的祖先成吉思汗那样。

然而,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重新统一蒙古,就势必要损害其它部族世袭贵族的利益。他们能自己做土皇帝,为什么要听林丹汗的命令。所以,一些和林丹汗关系紧张的部族便开始与女真眉来眼去,有一个部落干脆直接就跟后金联盟了,与其达成了盟友关系。这个部落就是后来出产了多任清朝皇后的科尔沁部。

科尔沁投敌,林丹汗的左翼被暴露。后来又经过后金军的几次军事打击,林丹汗左侧翼的另一个蒙古部落内喀尔喀部被打残,蒙古左翼两个部族玩完,察哈尔部从此完全暴露在后金的兵锋下。见此情形,林丹汗决定搬家。既然东边不好混了,那就往西边跑吧。

公元1627年,林丹汗带着察哈尔部一路向西迁徙,打算兼并右翼蒙古诸部,待积蓄实力后再图大计。

结果,他这一打,右翼蒙古的三个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都投降后金了。

这三部为什么要投降?

说白了,就是嫌林丹汗无能,没本事抢明朝和后金,就来抢自己人的牛羊和牧场。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产业和地位,只得投靠新兴崛起的后金八旗,出卖林丹汗。最起码,后金人不会抢他们的牧场。

从这点来看,林丹汗的瞎折腾为后金八旗迅速征服蒙古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蒙古右翼的三个万户全部投降后,当时的后金大汗皇太极非常高兴。他看到林丹汗已经众叛亲离,于是便发动了三次向西追击察哈尔部的战争,并且每次还都大获全胜。

在连续打击之下,林丹汗兵败青海,并在青海感染天花,因病去世。

林丹汗死后,后金军停止追击。退回到了察哈尔。林丹汗的儿子额哲见后金军撤了,就一路向北,打算投靠外喀尔喀大汗。皇太极听说这一消息后,立即发兵围捕,并围捕成功,将额哲活捉。

额哲无奈,只好带着元朝的传国玉玺向后金投降,成吉思汗昔日创建的蒙古帝国,自此正式灭亡,后金也占据漠南蒙古全境。

那一年是公元1635年。

第二年,由于蒙古部不能没有大汗,而林丹汗又死了,于是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便带领其他蒙古王公一起毫无廉耻的上表,把蒙古大汗的头衔送给皇太极,并极力请求他兼任蒙古大汗......

于是,皇太极就成为后金大汗兼蒙古大汗。

1636年,他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然后他的身份就变成了满清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那些蒙古部落为什么宁愿投降满清,也不投降黄金家族的林丹汗?

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是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同时还是著名的蒙古小王子达延汗的七世孙。而且,林丹汗一直以来就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想要统一蒙古各部。而且他为此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甚至他还给自己上了一个“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的尊号,显然就是想建立成吉思汗一样的功业。后来,他给自己的尊号,甚至多到45个字,变成了“林丹呼图克图圣武成吉思大明薛禅战无不胜无比伟大恰克剌瓦尔迪太宗上天之天宇宙之玉皇转金轮法王”。

但是,就算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正宗的黄金家族血统,就算林丹汗有远大的志向,把自己神化成那个样子。但最终是,他不但未能统一蒙古各部,而且还把自己搞得非常悲惨,离开辽河套,踏上西迁之路,最后在青海败亡,蒙古灭国。

败亡林丹汗的,不是大明王朝,而是后金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君王。而且林丹汗败亡以后,他的所有老婆都被皇太极等一众后金宗室收纳,他的传国玉玺,也给到了皇太极手里。皇太极因为有了传国玉玺,正式登基当了皇帝。

(林丹汗)

那么,雄才大略的林丹汗,为什么最终死得那么惨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林丹汗本身实力已经十分有限。

虽然林丹汗有远大的志向,虽然林丹汗是黄金家族的嫡传后代,虽然林丹汗手中有元朝延续下来的传国玉玺。但实际上,林丹汗当时的实力是非常微小的。

由于蒙古长期以来对北方蒙古的打击和分化瓦解,使得蒙古早就已经四分五裂,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真正在统一上有所作为的,也就是瓦剌也先,以及后来的达延汗。但是在于谦,以及明武宗的打击下,他们也都是昙花一现,最终并没有实现成功统一。

到林丹汗的时候,蒙古分裂得已经很厉害。当时整个蒙古分为漠北、漠南、漠西三大部分。漠西一直是蒙古本土的敌人,当然不会听从蒙古大汗吩咐。漠北的外喀尔喀,也不承认蒙古大汗是所谓的“共主”。就算是漠南,当时也已经分成了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察哈尔五部分。林丹汗能够支配的,就是位于辽河套的察哈尔部。这个察哈尔部,也并不统一,当时分为浩齐特、克什克腾、乃蛮、敖汉、乌珠穆沁、苏尼特、阿拉克卓特、主锡惕八个部分,互相是有矛盾的。

所以,林丹汗想要统一蒙古,其阻力显然是非常大的。

(皇太极)

二、林丹汗的对外战争策略有大失误。

林丹汗当时的对外策略,是联合明朝,打击东边崛起的后金。实际上,这个策略是有大问题的。

林丹汗之所以采用这个策略,是因为林丹汗实在是太穷了。他想要统一蒙古各部,既没有兵源,也没有资金。因此,他就想从明朝的身上想办法,从明朝那里搞一些钱来。

最初,林丹汗组织军队不断在明朝边境上挑事,一是为了抄掠,二是为了和明朝做生意。不过他们遭受了不小的打击。虽然后来林丹汗实现了与明朝做生意的目标,同时,明朝为了拉拢林丹汗抗击后金,不断地给林丹汗钱。但是林丹汗既没有和明朝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关系,同时又开罪于后金,与后金为敌。因此遭致后金不断分化瓦解蒙古各部。后金采用不断和蒙古各部联姻的方式,先是笼络内喀尔喀,后来又笼络科尔沁,致使这些漠南的蒙古各部都倒向了后金。

实际上,如果林丹汗联合后金,共同抗击明朝,林丹汗的成功率,应该会更高一些。但是林丹汗策略失误,着了后金的道。

(武力强大的后金军)

三、林丹汗内部政策有巨大问题。

林丹汗想要统一蒙古各部,除了战斗力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集中蒙古各部的信仰。也就是说,他最好就是要打成吉思汗及黄金家族这张牌。只有打这张牌,才能有共同的信仰。

但林丹汗却背道而驰。本来蒙古各部信奉的是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但是林丹汗却听从了别人的教唆,改为信奉红教(藏传佛教萨迦教)。这样一来,与大多数蒙古人的信仰就不同了。信仰不同,不发生宗教战争已经不错了,又如何把大家捏合起来呢?

后来,由于林丹汗与后金交恶,后金与漠南的内喀尔喀、科尔沁联姻、盟誓,这便使得林丹汗对这些部落发动了进攻,当然也加速了这些部落倒向后金。如果林丹汗一开始就联络后金,那么,蒙古内部就可以团结起来,内部的分化便不会加剧了。

总之,林丹汗无论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有致命的失误,再加上先天不足,最终才会遭致悲惨的结局。

(参考资料:《大黄册》《明实录》等)

那些蒙古部落为什么宁愿投降满清,也不投降黄金家族的林丹汗?

古代的草原蒙古人,一直处于居无定所的游牧状况。各部落之间主要靠酋长家族间联姻、结盟来保持关系,以至于成吉思汗,也只能采取“利共而不独”的方式,来一边统治蒙古各部,一边拉拢蒙古各部。

成吉思汗统治草原"恩感并重”,采用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而蒙古林丹汗,既无力威慑蒙古各部落,也拿不出多大利益与各部落分享。因此蒙古各部与林丹汗的关系,基本上都是“口水关系”,当不得真。

再看当时清朝征服蒙古草原的时机,可谓千载难逢。

草原游牧是风险很大的,因此游牧民必须与农业区交流物资,以维护稳定的生活。

林丹汗时期,中原连年灾荒,民众暴动不断,游牧民无法从中原获得足够的粮食,来维持生计。

于是蒙古各部就将目光投向清朝:

1,满人其实是以农耕为主的族裔,所以满人不缺粮。

2,清朝把持着朝鲜,而朝鲜也是农业国,因此清朝粮食充足。

当时的清朝武力值不错丶粮食充足丶政治操作手法十分成熟。在清朝的威逼利诱下,蒙古各部在权衡利弊后,纷纷投靠清朝。至于说林丹汗,他根本没有统治蒙古各部的实力,蒙古各部也自然不会倒向他。

其实草原对中原的依赖真的很重,外蒙独立时有三十万人,苏联时期从俄国迁入六十多万俄化蒙古人,一九九二年时,外蒙人口才一百四十万出头。但是自一九九二年开始,外蒙有了自由与我国交往的权力。一九九二年至2018年,也就只有26年时间,外蒙人口从一百四十多万,增长到了三百六十多万。这个成长速度相当惊人。究其原因,就是外蒙摆脱前苏联束缚后,能与我国进行自由贸易了,从而换取了足够的物资,使人民生活得到了保障,使得人口得以快速增长。

那些蒙古部落为什么宁愿投降满清,也不投降黄金家族的林丹汗?

蒙古部落没有归属于黄金家族的林丹汗,却投降了满清,主要缘于黄金家族在林丹汗的时候已完全没落,而当时的满清刚刚兴起,既有亲和力又有战斗力,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汗王的努力下,林丹汗的部众最终都归了后金。

实际上,林丹汗所统领的蒙古部众并不是蒙古的全部,而是漠南蒙古,那么漠南蒙古是怎么来的呢?这又要从元朝末年开始说起了。

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被明朝推翻后,蒙古汗庭的权威就日益衰落,蒙古草原很快就回到了成吉思汗建国之前群雄割据、长期混战的局面。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蓝玉发动捕鱼儿海战役后,整个元廷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到了朱棣时期,北元演变成了鞑靼,后来朱棣发动五次北伐,将鞑靼打残,蒙古草原上的瓦剌乘机兴起,不但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了明英宗,也曾一度统一整个蒙古草原。不过瓦剌在也先去世后,很快就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是为“卫拉特四部”,这部分蒙古便是漠西蒙古。

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蒙古族女强人满都海哈屯和达延汗巴图蒙克曾在形式上统一过除漠西蒙古外的蒙古各部,为了巩固成果,巴图蒙克把所辖区域各部分成了左右两翼,每翼3个万户,其中的左翼三万户包括了哈尔万户、兀良哈万户(并非明朝的朵颜兀良哈三卫)和喀尔喀万户;右翼三万户包括鄂尔多斯万户、蒙郭勒津万户(后改为土默特万户)和永谢布万户,大汗王庭设在察哈尔万户境内。后来哈儿、兀良哈、鄂尔多斯、蒙郭勒津和永谢布这五个万户内迁,形成了漠南蒙古,喀尔喀万户留在故地,形成了漠北蒙古,也叫喀尔喀蒙古。

不过蒙古的统一并没有长久地维持下去,察哈尔蒙古王庭的大汗到后来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到1592年布延可汗继位的时候,所管辖的区域仅限于察哈尔万户之内。1604年,布延去世,他的长孙林丹巴图尔继位,也就是林丹汗,他刚极为的时候手上大约有十多万部众,在漠南蒙古中实力最强。到1615年的时候,经过大约10年的内部治理,林丹汗的实力进一步提升,开始大举骚扰明朝边境,并取得了不少军事上的胜利,震动了整个漠南,此后早已疏远的土默特万户和鄂尔多斯万户开始恢复对汗庭的朝贡,甚至连漠南五部之外的科尔沁也口头表示服从于汗庭,林丹汗似乎又恢复了蒙古王庭的威望。

但是就在林丹汗“崛起”的时候,后金的努尔哈赤却成了他最大的对手。

明朝初年的时候,东北的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个部分,其中建州女真属明朝管辖,用以对付海西和野人女真。到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后,女真开始强大了起来。公元1593年12月,努尔哈赤与海西女真组织的“九部联军”展开大战,结果“九部联军”被努尔哈赤击败,阵亡4000余人,叶赫部贝勒布寨被杀,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被俘,而“九部联军”中就包括了蒙古科尔沁部。科尔沁部加入“九部联军”反对努尔哈赤,主要是害怕努尔哈赤吞并海西女真后,会掐断科尔沁部与明朝的贸易通道。不过对于获胜的努尔哈赤来说,此时的科尔沁蒙古并不与他的领土接壤,便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方略,把俘虏的科尔沁人全部释放,还赠予了布帛,此后后金乃至清朝对蒙古各部的征服,也就由此开始了。

PS:科尔沁蒙古在蒙古汗庭六部之外,由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一系发展而来,属蒙古汗庭的旁系。

▲16世纪末东部蒙古地区形势略图,何俊宏绘(参考自《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

在“九部联军”战败后,虽然努尔哈赤对科尔沁表示出了极大的友好,但科尔沁首领翁果只是表面上领情,背地里与海西女真仍来往频繁,此后还时常介入建州与海西女真之间的冲突。1608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海西乌拉部,科尔沁出兵增援乌拉,再次被努尔哈赤击败。在海西女真大部被努尔哈赤兼并后,建州女真开始与科尔沁接壤,为了从蒙古人哪里获得重要的战略资源马匹,努尔哈赤加紧了对科尔沁、内喀尔喀联盟等蒙古部落的笼络,此后蒙古人对后金的态度便出现了分化。

1612年,科尔沁部的重要头目明安将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此后科尔沁与后金之间就开始了频繁的联姻,努尔哈赤借着联姻收编了不少蒙古部众,到后金建国前夕,建州女真编制的蒙古牛录达76个之多,为努尔哈赤创立八旗提供了有利条件,努尔哈赤公然与蒙古各部来往自然就激怒了林丹汗,在林丹汗看来,随着努尔哈赤与蒙古各部关系的日益加深,会有越来越多的蒙古部落被努尔哈赤收编,自己的实力就会被逐渐削弱,这当然是林丹汗所不能容忍的了。

1617年,为联合蒙古对付后金,明朝天启皇帝同意与察哈尔部开放互市,在得到了明朝的支持后,林丹汗也雄心万丈,开始放开拳脚对付后金了。

1617年七月,努尔哈赤在获得了萨尔浒大战的胜利后,开始进攻开原和铁岭,林丹汗派内喀尔喀联盟的宰塞率兵一万增援明军,可以此战努尔哈赤行动异常迅速,蒙古人的援军还在路上的时候,努尔哈赤就已攻陷了开原和铁岭,随后以逸待劳,击败了宰塞的部队,宰塞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了俘虏。

宰塞是内喀尔喀联盟盟主卓里克图洪巴图鲁的继承人,他的被俘导致内喀尔喀联盟惊恐不已,而此时内喀尔喀早与努尔哈赤多有往来,甚至很多人都与努尔哈赤结成了亲家。既然是亲家就好说话,努尔哈赤也很想拉拢内喀尔喀联盟以壮大实力,便没有杀掉宰塞父子,而是将其软禁起来以便与内喀尔喀讨价还价。结果很快就如努尔哈赤所愿,一个月后,内喀尔喀联盟谴使求和,又过了一个月,内喀尔喀就与后金会盟,约定共同对付明朝。

内喀尔喀归附后金,使林丹汗大为震惊,于是林丹汗积极备战,打算找机会与努尔哈赤一决雌雄。不过林丹汗的军事能力确实与努尔哈赤相去甚远,1622年广宁大战之时,林丹汗率军增援明军,却被努尔哈赤杀了个大败。主力的失败就导致察哈尔内部出现了撕裂,乌鲁特部就在广宁之战后归附了后金。

林丹汗不但在武力上无法与努尔哈赤对抗,在政治上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尤其在宗教问题上更是做出了非常幼稚的举动。当时蒙古地区流行的是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而大部分蒙古人信奉的是“喇嘛教”中的格鲁派(黄教),当时格鲁派在“喇嘛教”中处绝对主导地位,其领袖享有罗马教皇一般的特权,掌控了西藏教廷,当时蒙古各部的首领如果没有西藏教廷赐予的封号,其首领地位就不会被承认。但面对这一现实,林丹汗却改宗了宁玛派(红教),这就直接导致了信奉格鲁派的漠南右翼三万户和漠北喀尔喀蒙古的敌视。

这点努尔哈赤也是看在了眼里,便装出了一幅非常信奉格鲁派的样子,不但邀请格鲁派的高僧到首都赫图阿拉讲经布道,还在领地内建了不少格鲁派的寺庙,此举博得了蒙古各部的好感。

1623年,为进一步加强对蒙古的控制,努尔哈赤对内喀尔喀不中还不服从自己的扎鲁特部发动了进攻,扎鲁特不敌努尔哈赤,向林丹汗求援,但林丹汗却拒增援扎鲁特部,因为这个时候他要集中兵马对付蒙古诸部中与努尔哈赤走的最近的科尔沁部。虽然打击科尔沁部本身没错,但是我们都知道不去救援扎鲁特部,对于服从于林丹汗的蒙古部落来说无疑是个重大打击,这就意味着今后如果努尔哈赤来攻,他们也同样不会得到救援,要么被努尔哈赤灭掉,要么投降努尔哈赤,林丹汗此举就加剧了蒙古汗庭的瓦解。

1624年,摄于林丹汗的巨大压力,科尔沁部与后金会盟,约定共同对付林丹汗。1625年,林丹汗远征科尔沁部,却被努尔哈赤派出的援军击败。1626年,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城,内喀尔喀联盟随即倒向了明朝,努尔哈赤闻讯大怒,出兵内喀尔喀联盟,连续击败了乌齐叶特部,接着连破扎鲁特、巴林等部。如果这个时候林丹汗能不计之前内喀尔喀与后金联盟的前嫌,联手内喀尔喀对付后金,那么林丹汗将很可能重新联合蒙古诸部一致对抗后金,重拾蒙古汗庭的威望,但他不但没有联合内喀尔喀,反而把逃入察哈尔境内的内喀尔喀部众吞并,这就使蒙古汗庭威信扫地。

1626年9月30日,努尔哈赤病逝,不久之后皇太极继位。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成功地将科尔沁和内喀尔喀联盟从蒙古诸部中分离了出来,变成了后金的势力,而英明神武的皇太极继位后,继续对察哈尔展开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皇太极谴使察哈尔部,希望双方能罢兵言好,而此时的察哈尔诸部经过连年与后金的战争,人丁牲畜损失极大,很多察哈尔王公也希望能与后金讲和,以腾出战略空间来休养生息,但林丹汗却意气用事,断然拒绝了和谈。林丹汗拒绝和谈的结果,就是察哈尔八大部中厌战的乌鲁特、奈曼和敖汉三部投靠了后金,阿剌克绰特部独立,连隶属大汗本部的浩齐特部都有不少人逃到了漠北的喀尔喀蒙古,林丹汗很快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面对如此危局,林丹汗仍一味依靠武力解决问题,没有想到要用政治手段来联合能够联合的势力。他留下多罗特部牵制后金,自己亲率大部分察哈尔部众西征,打算在收服了永谢布、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后,再集结兵力对抗后金。而就在他西征的时候,又与明朝因停止互市而撕破了脸,最后竟然出兵攻打漠北喀尔喀,由此林丹汗不但在蒙古内部到处都是敌人,就连外部的明朝、后金也都成了敌人,林丹汗成了各方势力都一致声讨的对象。

就在林丹汗搞起各种骚操作的时候,皇太极也没闲着,从1628年2月到9月连续三次对察哈尔发动猛攻,歼灭了察哈尔留守本部的部队,占据了整个辽东。到1632年,皇太极又攻略了林丹汗在漠南蒙古西部的根据地,在与林丹汗最后的决战中将其击败,林丹汗自此陷入了绝境。

与皇太极决战失败后,林丹汗的部众被迫躲进了毛乌素沙漠,饥寒交迫之下,部众纷纷出走。到1634年的时候,众叛亲离的林丹汗最终病死于甘肃大草滩,此后漠南蒙古就全部归附了后金,蒙古汗庭也就此终结。

总的来说,林丹汗虽然有复兴蒙古帝国的大志,但他却与崇祯类似,都是志大才疏之人,既没有多强的军事能力,在政治上也非常幼稚。军事上林丹汗屡屡败给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次又一次军事上的失败不但使察哈尔损失了大量的人丁和牲畜,也瓦解了蒙古诸部对汗庭的信心。在政治上,林丹汗不懂得团结蒙古诸部的重要性,他所做的决定往往都是出于个人喜怒,甚至在其他部落遭受后金威胁的时候,不但不出兵帮助,反而乘机吞并,使蒙古汗庭的威望日渐,最终名誉扫地,蒙古各部也逐渐倒向了后金,最终落了个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总之,蒙古部落没有归附于顶着黄金家族光环的林丹汗,反而投靠了后金,根本原因就在于林丹汗完全不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对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