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为什么会灭亡?

在《天龙八部》里,乔峰的结拜大哥耶律洪基,其实就是大辽国的辽道宗。这位皇帝在位46年,完完全全地见证了,大辽从巅峰时期,一路滑坡走向灭亡。

可不是因为耶律洪基答应过乔峰永不侵宋,而是因为这位老兄的一系列政策和作为,让强盛的大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逐渐衰败。

70岁的耶律洪基去世以后,他孙子耶律延禧上位,这位小兄弟就是著名的天祚帝。可怜天祚帝被金人和宋人追着满大街跑,最后被一群马踩成了烂泥。

可以说,天祚帝就是给耶律洪基背锅的,真正的亡国之君,应该就是这位乔峰的大哥。那么他到底做了啥,把大辽的那点儿家底都给折腾光了呢?

一、迷信佛教,劳民伤财。

有这么一种说法,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其实不是瓷器,而是契丹,契丹的谐音就是China。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的契丹也就是大辽是多么的强盛。

耶律洪基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长孙,耶律隆绪就是《燕云台》里,萧燕燕的儿子,那个鼓励老妈和韩德让在一起,还拍手称快的傻孩子。

辽圣宗时期,也是大辽的巅峰时期。辽圣宗的儿子辽兴宗也算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辽兴宗年仅40岁就去世了,24岁的耶律洪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上台的。

可以说耶律洪基接管的,那是一个相当强盛的王朝,爷爷和父亲给他积攒了若干资产。如果在打牌的话,这哥们那手里拿着的可是一对大小王和四个二在跟对手决斗,可是没想到最后手里还剩下个三。

耶律洪基这个人很奇怪,他特别迷信佛教。迷信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就跟南朝梁武帝一个德行,喜欢为了佛教大兴土木。

他靠着手里的权力,在大辽国内部广建寺庙,我们都知道梁武帝建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实辽道宗耶律洪基也花费巨资在北方建造了若干庙宇。

这哥俩一番猛如虎的操作之下,佛教的不动产,几乎是建遍了全国各地。不过同时也造成了劳民伤财的问题。

因为建寺庙除了需要大量钱财以外,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在大辽国内部,除了一部分人是以渔猎为生外,很多人还是以耕种为生。靠天吃饭的人,你让他们把庄稼荒废了,来给你新建寺庙,这不是找不自在吗?

因此大辽境内的百姓一直受到压迫,其中比较团结的女真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打算反抗大辽的,耶律洪基为完颜阿骨打这帮人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不过说起来耶律洪基还真的是一位有文化的佛教徒,这哥们可以亲自宣讲经书上的内容,他通晓佛法,熟悉梵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佛学高材生。房山石经的续刻和《契丹藏》的雕造全都是在他手里完成的。

二、耶律洪基重用权奸,导致内耗不断。

一般实力强大的王朝,最后都是从内部崩塌的。比如说春秋时期晋国太强,所以后来就一分为三成了赵魏韩。

大辽强盛的时期,也出现过各种内部危局。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耶律洪基遭遇的一次叛乱,是乔峰帮忙平息的,最后乔峰还因此被封为南院大王。

这件事在历史上还真的发生过,只不过没有乔峰这个带着外挂的高手相助罢了。当时耶律洪基特别信任权奸耶律重元和耶律乙辛。这两位为了权力,也是争斗不休。

当耶律洪基出去打猎的时候,耶律重元就故意装病。他想让耶律洪基顺道来看他的时候,把耶律洪基给宰了,这小算盘打得可真够响的。

良闻重元与子涅鲁古谋乱,以帝笃于亲爱,不敢遽奏,密言于皇太后。太皇托疾,召帝白其事。帝谓良曰:“汝欲间我骨肉耶?”良奏曰:“臣若妄言,甘伏斧锧。陛下不早备,恐堕贼计。如召涅鲁古不来,可卜其事。”帝从其言。使者及门,涅鲁古意欲害之,羁于帐下。使者以佩刀断帟而出,驰至行宫,以状闻。帝始信。---《辽史》

可惜事情还是泄露了,耶律洪基先是不信,一番试探以后,耶律重元果然有问题,因此耶律洪基才没有亲身涉险,最终平定了叛乱。

没了耶律重元,这耶律乙辛就成了独一无二的权奸了。因此耶律洪基对他说的话,基本上是言听计从。

当时耶律乙辛为了篡夺皇权,诬告皇后萧观音和伶人赵惟一私通,这可是一件大事,按道理需要好好查查,结果耶律洪基倒好,一点也不相信自己的媳妇儿,二话不说就让皇后自杀了。

十一月辛酉,皇后被诬,赐死;杀伶人赵惟一、高长命,并籍其家属。---《辽史》

除掉了皇后,耶律乙辛又把目标放在了太子耶律浚身上。他再次诬告太子耶律浚打算谋反夺位。耶律洪基这家伙脑子估计被驴给踢了好几遍,还是没有调查就把太子耶律浚给囚禁了起来,最终耶律乙辛找人把太子给暗杀了。

老婆孩子都被耶律乙辛给除掉了,耶律洪基总该有点醒悟吧?他想找太子妃了解一点情况,结果耶律乙辛又把太子妃给宰了。

为此耶律洪基只好把太子的儿女都给接到了宫中,这才让他们躲过一劫。可是耶律乙辛还是不断地找机会,想要灭了太子的儿子耶律延禧,也就是后来的天祚帝。

好在失去了老婆儿子儿媳的耶律洪基,终于醒悟了过来,将耶律乙辛和他的党羽们全都给废了,后来全部诛杀。

这两件事,对大辽内部的政治环境伤害是极大的,正是因为耶律洪基的糊涂,使得大辽内部不断遭受重创,使得辽国的元气大伤。

总结:辽国一度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由于唐朝末年,包括五代时期,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实在是有限,所以大辽国一度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尤其是在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地区,一直把契丹当成是中国。

其实这种看法也是对的,大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王朝,它跟后来的蒙元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他们没有非常严格的民族等级差别。

只要你有才能,就可以得到大辽的重用。而且大辽有利地吸收了唐朝、五代、宋朝、西夏等各大小王朝的文化,兼容并包,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文明的王朝。

只可惜这样的王朝,却在耶律洪基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了衰败。不过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大辽也有218年的国祚了,这在封建时代,也算是相当不错了。

参考资料:《辽史》

辽国为什么会灭亡?

偶然事件,就是女真崛起。女真崛起的速度太快,快得迅雷不及掩耳。公元1115年,女真建国;十年后,1125年灭了辽国;又两年后,1127年灭了北宋。

这个速度,就是写小说也不敢这么编。女真十年时间灭辽、两年时间灭宋。单从这个节奏来看,辽国要比北宋更能扛。

但是,偶然事件就没有分析的必要了。打麻将,起手就是天胡;斗地主,抓牌就是春天。这么玩,就是不讲武德。切磋牌技,要讲技术;推敲历史,需讲道理。所以,打牌、要走技术流;而历史、就玩观点对抗。

对于历史问题,总要先摆好一个观点的擂台,然后你提出你的观点、我提出我的观点,最后咱们一起讲道理。谁的观点胜出,就算谁更逼近真相。历史的真相,只能逼近,不可能绝对。

所以,偶然事件只能先放在一边,重点要落在趋势问题上来。否则,擂台就没法摆。

契丹灭国,最主要的趋势问题,就是凝聚力太差。

从公元907年建国,到公元1125年灭国,契丹的主要历史线索就是内部叛乱。无论是关键时期还是一般时期,契丹内部的叛乱就没停过。

看一下契丹发展的主要关键期,就能知道契丹的这个凝聚力有多差了。

耶律阿保机绝对是契丹人的天降神主。因为这家伙太能打。在公元907年,他被推举为可汗。记住,契丹的可汗是选举出来的,而且每三年选一次。但耶律阿保机能力爆棚,于是就想赖在大汗的位置上不下来。但是,不行。虽然战功赫赫,但日子到了也得交权。

公元911年,因为耶律阿保机不交权,其所在的迭剌部立即发生叛乱。但是,阿保机太能打,接连三次叛乱,都被他给平了。但是,契丹八部,你迭剌部只是一部。耶律阿保机搞不服其他七部,最后还要下台。

而这时候,他肯定搞不服其他七部了。因为三次叛乱已经把迭剌部打废了。“民间昔有万马,今皆徒步,有国以来所未尝有”。于是,天降神主耶律阿保机就这样下台了。后来,他又起死回生了。原因是用诡计把其他部族首领杀了个遍。公元916年,阿保机重新当上可汗,而契丹也才重新开张。

这个关键期,凶险不凶险?契丹大辽差一点儿就没能生出来。接下来是一个最大有可为的关键期。

耶律阿保机死后,次子耶律德光继位。继位之路也是鲜血铺就。其一次屠杀政敌,就达数百人之多。耶律德光还算大有为之主。内部叛乱镇压得干净利索,而且还带兵入主中原,在开封城当了中原的皇帝。但是,在中原没待稳,就赶紧跑回了草原。耶律德光死后,契丹立即内乱,中间还出了一个睡王辽穆宗。这就没法玩了。

从后晋到后汉、从后汉到后周,中原乱得惨不忍睹。而契丹呢?不仅没能继续向南拓土,反而被后周夺走了关南之地,眼睁睁看着后周以及北宋崛起。

所以,这个关键期,契丹人就白白浪费了,没啥作为。那接下来就只能挨打了。从公元954年高平之战后,契丹就一直在挨揍。后周发动了一次举国征战,北宋发动了两次举国征战。但是,契丹人都抗住了。一个原因是两任雄主,柴荣和赵匡胤死得太仓促;另一个原因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操作太骚。

挨过至暗时刻就是光明。党项崛起之后,北宋也就危险了。契丹又迎来了一个关键期。然而,契丹接着错过。

君子馆血战后,萧太后主动停止南下,不打了。战神耶律休哥气得要死。为啥不打了?没法打。抢了北宋的土地,大概率守不住,耶律德光就是前车之鉴;抢了北宋的人口和财富,发财的肯定不是皇室,而是将军们。而将军们有了人、有了钱,就更要资本造反了。接下来,契丹皇室就更不可能控制住手下的将军和部族了。最后,只能以澶渊之盟跟北宋休战,彻底不打了,回头赶紧收拾整合内部。

澶渊之盟后,契丹应该好好发展了吧?的确,契丹发展得相当不错。但是,内部凝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内部时而叛乱不算,和平久了还要再加上一个朝政腐败。女真建国,金人大举进攻。契丹在干什么?天祚帝和天赐帝这叔侄二人竟杀红了眼。

说契丹的内部凝聚力差,庆历增币的一个细节最能说明问题。

公元1044年,北宋对西夏接连战败,只能忍辱求和。契丹立即趁火打劫,索要关南之地。这时候,北宋肯定是没法打仗了,但也不想割地。那怎么办?北宋大臣富弼一句话就点出了契丹的要害所在:

且北朝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

契丹与宋朝通好,宋朝给的岁币,全都装进契丹皇帝的腰包;契丹与宋朝开战,战争损失肯定由契丹皇帝出,战争虏获却全归了臣下。这就是契丹的问题。听了富弼的一通言辞,契丹皇帝立即同意增币,而不再索求关南十县了。

这就是契丹的内部问题。皇帝与大臣们就不是一条心。大家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盘算。契丹族内如此,契丹族外的渤海人、女真人、乌古人、室韦人、鞑靼人以及回鹘人,就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特别是渤海人,一看契丹被女真揍了,立即就搞叛乱。所以,契丹虽大,却大而不强。

那么,契丹的凝聚力不足是怎么造成的?

一个原因是契丹自带的。契丹八部,耶律阿保机所在的迭剌部只是其中一部。最初是大家商量着办事,后来迭剌部一家独大。所以,契丹建国的基础,仍旧是一种部落联盟的模式。它跟成吉思汗的千户制蒙古就不是一个路子。后来,靠军事手段收服了渤海人等一大批游牧部族。但这些游牧部族只是被武力征服。你契丹人能打,那就听你的;你契丹人不能打,但是有钱,那也听你的;等你不能打了、也没钱了,那谁还听你的?

一个原因是二元王朝本身。对草原,按照草原模式来治理;对幽云十六州,按照中原模式来治理。契丹是一个二元王朝。二元统治模式,是智慧但也是无奈。而其统治效率,必然弱于一元模式的北宋。幽云十六州很小,却集中了契丹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所以,幽云十六州是契丹的钱袋子。但也只是钱袋子了。契丹遭遇女真进攻,幽云十六州发挥了什么作用吗?根本就没作用。

一个原因是契丹的超越性不足。帝国在内部尊重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差异性,这一点,契丹做到了。但帝国同时也要有超越性。超越性的意义,在平时形成合法性;在战时提供凝聚力。契丹在中原与北宋争儒家正统、在草原死命搞武力输出。这么个玩法,契丹的超越性在哪里?西夏还能有个佛教,贵族与平民一起玩。契丹也有佛教,但佛教把渤海人、女真人的人心给征服了吗?没有,因为这些家伙都造反了。

北宋打不过了,还能扛。宋帝国的超越性已经坚韧到了国族意识,扛住了契丹和西夏,也扛住了女真,还跟蒙古人扛了半个世纪。而契丹呢?只要打不过,那就必然灭国,而其灭国的速度与战争的进程完全同步。

辽国为什么会灭亡?

电视剧《燕云台》讲述的是辽国的全盛时期,辽景宗耶律贤和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辽国非常强大,其原因剧中都有所展现。但是辽圣宗之后,辽国衰弱了,而且是历经三位皇帝后,辽国就灭亡了。为什么辽国衰亡得这么快呢?原因有两点。

1.辽国内部的问题

辽圣宗去世后,他的长子耶律宗直即位,也就是辽兴宗。而辽兴宗的生母自立为太后摄政,并逼死了辽圣宗的皇后萧菩萨哥。辽兴宗的生母法天太后任用贪官污吏及其娘家人,因此母子两人结怨。不久法天太后要改立耶律宗元为帝,结果耶律宗元告诉了辽兴宗,于是辽兴宗用武力废除了法天太后,并开始亲政。但此时,辽国已日益衰弱,辽兴宗就想通过战争来扭转局势,结果反而使得辽国百姓不满意。辽兴宗信佛,生活非常奢侈,有一次还在酒醉时答应传位给耶律宗元,这让耶律宗元在辽道宗时期企图谋夺帝位。所以辽国内部诸多的问题导致辽国迅速衰弱下去了。

2.女真族逐渐强大

辽国衰弱了,可是女真这时强大起来。辽国天祚帝时,辽国召集女真酋长聚会,席间天祚帝要酋长跳舞,但是完颜阿骨打不愿意,天祚帝就不满意了。从此完颜阿骨打与辽国不和了,二年后,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了。1120年,金军攻克上京,辽国将士很多都投降了。1122年,金军又攻克了中京,天祚帝流亡夹山。1125年,天祚帝在应州被金军俘获,至此辽国结束了。

辽国其实是亡于内,由于内部争斗频繁,生活腐败,百姓困苦,导致辽国内部无法团结,再遇到外患,就很快灭亡了。

辽国为什么会灭亡?

契丹这个民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民族。自耶律阿保机开基立业,始称大辽,历经三代君王,凭借强悍武力不断开疆拓土,做大家业。到萧太后摄政时期,更是奋发有为,巾帼不让须眉。值得一说的是契丹这个民族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积极向先进的汉文化靠扰。萧太后重用汉臣韩德让,参与帷幄,决断大政,改革积弊,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经过一番励精图治,很快出现了百姓富裕,国势强盛的景象。此后的辽圣宗亲政时,仍然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大政方针, 在文教方面,首开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意识弥漫国中。至此,大辽进入鼎盛,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大辽是汉化程度相当高的非汉朝代。但是,我们看,大辽是成也汉化,败也汉化。不过,作为少数民数的政权能够顺应潮流融入华夏民族的大家庭,这个历史贡献必须予以肯定。

大辽的真正衰落还是从与北宋签订的《澶渊之盟》说起?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到了宋真宗时期这种欲望就淡化了。当时面对辽朝大兵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在宰相寇准等主战派的力劝下,宋真宗亲至澶州(今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将萧挞凛战死。辽军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而宋真宗也有意在和,于是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宋辽相安无事达110年之久。

“澶渊之盟”,确实是个屈辱的条约。北宋为此付出了尊严,失去了进取的血性,但是相比宋,辽就更惨了。

虽然“澶渊之盟”有向辽纳贡一项内容,但是北宋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产品输出具有多样性,那些商品恰好就是辽国生产不了还需要的,而辽国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可以卖给大宋。刚开始时,辽国还会象征性的卖点马,当宋朝骑兵多了起来后,就立即做出行动。禁止马匹出口,谁敢卖马给大宋,就杀谁全家。

从此以后,边境贸易成了宋朝单方面输出贸易,辽国形成了对宋贸易的巨额逆差。辽国虽然收了宋朝10万两白银,但到头来还是被宋朝给赚回去了,而且还要贴钱。

而且在北宋的经济渗透下,辽国百姓也不认他们货币了,因为他们都是买宋朝进口过来商品,需要用北宋货币,那么辽朝的就没有铸币权,久而久之,辽国也不再发行货币。

虽然100多年来双方都没有过战争,可大辽的财富却通过贸易一直输送给北宋。

就这样,辽朝的经济逐渐地被掏空了。

当然,这只是辽亡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承平日久,上层的腐化,贪图享乐,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结果是散沙一般,导致武备松驰。而民间礼佛风气极盛,无不消磨着一个民族原有的野性,从而造成战斗力的直线下降。虽然来自北宋的威胁不大,但是崛起于内部的女真人却在向辽步步逼近,最终万万没想到的是灭亡自己的却是一向对自己低眉顺目的女真人。

辽国为什么会灭亡?

和任何封建王朝一样,辽朝也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内政腐败外戚专权,皇族内讧宗室顷扎,上层贵族贪图享乐,对内横征暴敛,尚武精神流失军事颓废,对外战争屡败。这些末代王朝的通病,在辽末一个都不缺,从昏庸的辽道宗开始就穷折腾,直到平庸的末代皇帝辽天祚帝继位,把大辽断送在他手里。

对于女真部完颜阿骨打的崛起,辽朝上下完全没有充分地重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辽贵族对“海东青”无尽的贪念,对女真长期的残酷欺压,点燃了女真族对辽国的仇恨,助长了完颜阿骨打的野心,使他成为大辽的掘墓人。

出河店一战,完颜阿骨打利用辽守军的麻痹大意出奇制胜,辽军守将萧嗣先带头逃跑,就因为他是天祚帝的小舅子,宰相萧奉先的弟弟,朝廷居然赦免了他和他的部队。恶例一出上下哗然,从此可想而知辽国士兵的斗志会是怎样,往往和女真对峙一触即溃。

国家到危亡的时候,辽内部又起内讧,在完颜阿骨打攻打辽黄龙府,天祚帝率领十几万主力亲征时,都监耶律章奴临阵叛乱,竟然私自带部分军队脱离战场。等天祚帝率领一部兵马去镇压后,辽国的主力已经被完颜阿骨打歼灭。

公元1120年金军攻克辽上京临潢府,和北宋达成“海上之盟”,南北共同夹击辽国,北宋这时候只想着收复汴京,哪怕它是一座破城,从此辽国两线作战腹背受敌。

1121年,金军进攻辽中京,辽国大将耶律余睹率军抵抗,他的夫人是天祚帝文妃的妹妹,而文妃的儿子晋王耶律敖鲁斡很可能被封太子。宰相萧奉先的妹妹是元妃,有第五子秦王耶律定,当然他们姐弟希望秦王继位。由此宰相在军队和敌国作战时诬告大将耶律余睹夫妻谋反,天祚帝不分辨真伪诛杀了文妃全家。

因为这件事导致在前线的耶律余睹率部临阵倒戈,化作金国灭辽的急先锋,于第二年攻克辽中京。耶律余睹继续追击天祚帝,从内蒙一直到山西,天祚帝为了轻装容易逃跑,把传国玉玺都丢河里去了。

金军攻下辽西京,本来合议由北宋攻克的燕京也被金兵越俎代庖攻克,公元1125年,逃亡的天祚帝被金国俘获,至此辽国灭亡。

在两年之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已经病故,自1115年称帝,他住的是茅草屋子,和臣民同进同出,没有任何特殊待遇,筚路蓝缕历时近十年奠定了金朝基业。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辽国为什么会灭亡?

辽国为什么会灭亡,这个问题看似很复杂,但是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外部女真族的强大与辽国内部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辽国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辽国是由契丹人所创建的朝代,一共历经九位皇帝,二百八十一年。辽国的前身是契丹部落,契丹部落在907年由耶律阿保机所统一。在916年的时候正式有了建国号,治所在上京就是如今的内蒙古赤峰市。

辽国的历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从国号上分可以分为契丹、大辽、大契丹、辽、北辽、西辽、东辽、后辽。在947年的时候,耶律阿保机的二儿子辽太宗挥师中原,拿下了河南的开封,并且正式登基称帝,国号是大辽。但是就契丹人什么时候叫辽国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是937年,也有人认为是938年,还有人认为是947年。但是在契丹人的国号更改上,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太大争议。

契丹人的祖先是东胡鲜卑,契丹人与室韦和库莫奚人应该是同一个种族,但是说着不同的语言。早在唐朝时期,李世民就对契丹人所在地给予了重视,并且设立了松漠都督府。在唐朝灭亡后,中原历史进入五代时期,这时耶律阿保机是迭剌部的首领,在中原混乱的期间耶律阿保机并没有闲着,而是积极征战直至统一了契丹人的部落,在907年的时候正式登基称汗。

在经济上占据了蒙古地区的产盐区,在军事上对奚、室韦和阻卜等部落进行了全盘的占领,可谓是实力强大。于是在916年的时候觉得时机成熟可以建国了,便成立了契丹国,自己称为辽太祖。

辽太祖并不抗拒中原文化,相反还收留了河北的一些难民。而且在人员任用方面大胆地启用汉臣,例如韩延徽、韩知古和卢文进等人。在918年的时候建立了皇都临潢府,在之后的两年内研究出了契丹人独特的文字。不仅在文化方面有所建树,在军事行动上也不缓慢,出征渤海国,并且在当地封了自己的皇太子为丹东王,正式接管由渤海国改名后的丹东国。

但是耶律阿保机在回京的途中一病不起导致自己一统中原的计划暂时放弃。当时接管政务的是他的妻子述律平,述律平喜欢耶律阿保机的二儿子,对曾经的皇太子不太感冒。于是在927年这一年,二儿子耶律德光在母亲的支持下顺利登基,称为辽太宗,中途还杀了不少反对的人进行立威,最后皇太子逃亡了后唐。

但是辽国统一中原的心始终没有停止。在936年的时候,后唐发生内乱,石敬瑭卖主求荣,为了能当上后唐的皇帝竟然认契丹人为父亲,请求契丹皇帝派兵攻打后唐。契丹人正愁没有好理由出兵,既然机会送到眼前,岂有不抓住之理。辽太宗自己带领着五万的契丹精兵出兵后唐,最后大败后唐军队直至灭亡。在后唐消失后,石敬瑭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后晋的皇帝,但是也将后唐的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辽国。

辽国在此次作战中获得了大片的土地,等到后晋的石重贵即位的时候对契丹人并不屈服,他本是石敬瑭的样子,但是破有骨气,可惜身边可用之人比较少,最终还是被契丹人俘虏灭国。在契丹人占领开封之后,便获得了中原更多的土地,于是在947年的时候把国号改成大辽正式建立了辽朝。虽然辽太宗有意久治中原大地,但是由于政策不好,加之人民的不断反抗,最后还是北归并在河北病死。

后来辽国内部经历了激烈的权力角逐,耶律阮打败了太后的儿子最后登基称帝,成为辽世宗。但是,辽世宗喜好喝酒和女人,并不关心朝政。在晚期时,更是重用奸臣,朝廷非常的腐败。在攻打后周的行军路上,喝酒误事竟然被手下之人耶律察割杀害,耶律察割后来自立称帝。

辽世宗的大儿子耶律璟为父报仇后称帝,称为辽穆宗。在政事上虽然不像其父那样好色好喝酒,但是为人比较慵懒,经常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大臣们内心非常担心,经常有人就逃亡中原。由于政局十分不稳定,加之内部还有人谋反,只得与其他国家联手对付后起之秀后周。最后丢失了大片的土地,甚至想放弃燕云十六州。辽穆宗最后被周围人所杀,之后耶律贤即位当上了辽景宗。

到了辽景宗时期,辽朝进入了相对强盛的阶段。辽景宗重用贤臣,对皇族人没有那么严厉,所以反对他的人比较少。在对外方面与北宋起初较好,后来由于北宋逐渐强大,因此选择了战略的防守,不主动出兵中原。辽军与宋军在北汉土地上进行了交锋,最后北汉被灭国,辽军吃了败仗。之后辽朝主动更变了战术,并且大败了北宋。但是此时,辽景宗身体不好,国事多由萧皇后代理。

之后辽圣宗即位,即位后由萧太后主持朝廷大事。萧太后重用能臣,在对北宋作战总是能占到便宜,并且后来还俘虏了宋朝的名将杨继业。之后辽朝打到澶州,并且在此地签约了澶渊之盟。当时西夏在一侧虎视眈眈,因此辽宋两国暂时停止作战。

接下来辽道宗继位,国力已经逐渐衰落,并且时常发生刺杀皇帝和皇孙的大事,皇帝只得花时间平定内部的叛乱。这期间由完颜阿骨打为首的女真人逐渐强大起来,直到金军攻占了辽朝的上京,辽国失去了大片土地,皇帝也被迫流亡直至被俘,国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