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汉初三杰,韩信遇难,为何张良选择冷眼旁观?

张良和韩信的关系好吗?可以这样说,这两个人压根就没什么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站在对立面的关系。

虽然都是汉初三杰之一,但是张良对韩信没有任何恩情,韩信对张良也没有什么帮助。这两个人都是汉高帝刘邦的臣子,而且张良还曾经多次站在韩信的对立面。

因此当韩信出事的时候,张良为啥要出手相助呢?于公于私,张良都没有任何理由出手相助。

一、真正跟韩信关系好的,其实是萧何。

萧何在刘邦集团,那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当年起义的时候刘邦一度曾经想让萧何来做这个大领导。不过萧何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果断推辞了。

萧何只适合做辅佐之臣,真正做领袖他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刘邦非常信任萧何。

因为萧何不仅能力出众,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萧何不会去抢夺刘邦的大位。因此刘邦把自己的所有家底都交给萧何来打理。

韩信刚到刘邦那儿的时候,压根就不受重用,也就是遇到了萧何,如果是其他人,比如是樊哙推荐的韩信,那刘邦看都不会看一眼,更不可能将他任命为大将军。

之所以将一个刚认识的人封为大将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因为刘邦信任萧何,而萧何信任韩信,所以刘邦也就信任韩信了。

所以说,萧何是韩信的伯乐,是真正跟韩信关系好的人。汉初三杰里面,萧何跟韩信处得好,其实张良就比较尴尬了,因为他不能再跟这两人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处好关系。

因为韩信有将才,萧何有相才,这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已经够可怕的了。如果张良这位谋才再加入的话,那刘邦估计天天晚上要睡不着觉了。

创业的时候,你们关系越好,说明团队力量越强。可是守业的时候,你们关系越好,那老大的位置就越不稳,张良必须要跟他们拉开距离,这样才能让刘邦睡几个好觉。

二、张良始终都是站在韩信的对立面去考虑问题的。

张良是半路出家,他本来是韩国的贵族,一直辅佐韩王。后来韩王成被项羽宰了以后,张良才算是彻底跟着刘邦混了。

而张良再次来到刘邦集团的时候,韩信已经被封为大将军。因此张良错过了结识落魄韩信的机会,只能跟高高在上的大将军相处了。

这关系就完全不同了,你跟他好,那人家会以为你巴结他。你跟他不好,那人家会以为你清高。因此张良索性就跟韩信不扯上任何关系,他一心为刘邦着想就好了。

当时韩信已经贵为大将军,而且势如破竹,先后攻灭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正在对峙中,刘邦命令韩信前来相助,可韩信这个时候却要求做代理齐王。

刘邦很愤怒,可陈平踩了刘邦一脚,刘邦才反应过来,连忙让韩信做了正式的齐王。而前去册封韩信为齐王的人,正是张良。

可以说这是张良和韩信为数不多的一次见面,不过这次见面,张良纯粹是代表刘邦来册封韩信的,跟韩信没有任何感情上的维系。

鸿沟协议签订后,张良发现项羽腹背受敌的局面,因此果断让刘邦撕毁了条约,追击项羽。而此时韩信和彭越却没有前来相助。

问题又来了,这俩货又起什么幺蛾子呢?张良表示,这两个人虽然都被封为了王,可没有划定疆界,所以他们心里都不爽,因此不来。

为此刘邦赶忙将陈地以东一直到沿海,划给了齐王韩信。将睢阳以北到谷城划给了梁王彭越。没多久他们俩果然都来了。

由此可见,帮助刘邦对韩信实行缓兵之计的也是张良。从这些角度来说,张良已经成为了韩信的敌人,他又怎么可能去救韩信呢?

三、连萧何都落井下石,张良更没理由插手了。

张良向来都没有追名逐利的想法,在建立了大汉朝以后,他虽然是汉初三杰之一,但是却只被封为了留侯,而且功劳排名也是靠后的。

主要原因是他本人没有追名逐利的想法,而且他是半路出家,不是刘邦集团的嫡系成员。因此张良始终都过着明哲保身的生活。

试问这样一个人,又怎么敢去插手韩信的事情呢?别说张良了,就连跟韩信关系最好的萧何,都在给韩信挖坑,你说张良能咋样?

萧何是韩信的引路人,也是他的伯乐。可以说他跟韩信的关系,在刘邦集团是最好的。但是关键时刻,萧何为了自己的前程,选择倒向了刘邦那一边,从而将韩信给收拾了。

这一选择显然是非常正确的,不过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萧何的确有些不地道。他仗着韩信很信任他,所以才做成了这件事。

出卖了人家对你的信任,你让以后别人还怎么去信任你呢?信任的确很重要,不过跟家族前程相比,似乎又没那么重要了。

连萧何都选择放弃了韩信,你说张良又有什么理由去拯救韩信呢?虽然张良没有救韩信,却也没有参与谋害韩信的事情,这算是比较厚道了。

总结:张良深知自己该效忠谁。

如果说萧何当初跟韩信还处于暧昧的状态下,那么张良就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刘邦那一边。因为张良深知,跟韩信比起来,还是刘邦靠得住。

不过张良是个厚道人,在刘邦诛灭各路异姓诸侯王的时候,张良是没有参与的。包括诛杀韩信这件事,张良也没有参与。

这个时候的张良,已经处于即将归隐的状态了,他可不想插手任何一件政治斗争的事情。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吕后保住了太子刘盈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这一件事,使得张良一大家子都得到了吕后的善待。这是他在为自己的子孙谋福利,毕竟他这辈子只能靠刘邦了,而他的子孙们还需要靠刘邦的后人。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同为汉初三杰,韩信遇难,为何张良选择冷眼旁观?

张良不出手相救,主要是因为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决心已定,还有张良也想明哲保身。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从韩信为什么被杀说起。

韩信家境贫寒,他像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有抱负的年轻人一样,喜欢游侠不喜欢干农活,也不喜欢经商。所以闹出了很多笑话,比如韩信曾经到亭长家里蹭饭吃,亭长夫人厌烦了,让韩信吃了一次闭门羹。后来韩信到河边去钓鱼充饥,遇到了一位妇人,妇人看他可怜天天给他送饭吃,韩信曾经还受过胯下之辱。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韩信仗剑从军投靠了项梁,项梁战死后,韩信转到了项羽的麾下,担任郎中一职,因为得不到重用便离开了项营投靠刘邦,最后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刘邦任命韩信为上将军。韩信为刘邦制定了一套平定天下的策略,韩信认为首先要夺取关中,再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天下。

韩信采用明修暗道,暗度陈仓的方法夺回关中。后来韩信北上灭魏、灭代、降燕、灭赵、灭齐,战功赫赫。韩信灭齐的这段时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这段时间是刘邦被动挨打最艰难的时刻,他日日盼着韩信派兵来解围,可是他等到的不是韩信的援兵而是韩信的一封求封齐王的信。韩信希望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看到信后,破口大骂,但是刘邦实力太弱,只能顺了韩信的意愿。

从此以后,刘邦更加猜忌韩信,后来刘邦与项羽大战于固陵,汉军惨败,韩信竟然不听从调令,不参战。刘邦无奈之下用加封来利诱韩信,韩信才答应出兵,自此刘邦对韩信彻底失望,韩信在他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位乘人之危的小人罢了。后来韩信谋反只不过是导火线,刘邦早已对他失望,降爵灭族是必然。刘邦一向对张良言听计从,那么同为开国功臣的张良,为什么不劝诫刘邦放韩信一条生路呢?

第一、韩信谋反是事实,不值得相救

从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得大败,韩信不听从调令开始,刘邦就已经对韩信动了杀念。所以等刘邦把项羽解决完了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马加鞭来到定陶夺取了韩信的兵权。

项羽兵败以后,刘邦对项羽的部将下了诛杀令,项羽下手最骁勇善战的猛将钟离眛逃往楚地,投靠了楚王韩信,韩信和钟离眛曾经都是项羽的部下,自然有几分交情,韩信念旧收留了钟离眛。

项王死後,锺离眛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件事情就被刘邦的手下抓到了把柄,当刘邦知道韩信窝藏通缉犯时,非常生气,立即下诏书命韩信逮捕钟离眛。韩信把没有执行命令,把刘邦的诏书压了下来,还派兵保护钟离眛,就这样韩信给自己招来了大麻烦。

不久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借口游云梦泽秘密逮捕韩信,其实当韩信得到刘邦游云梦泽的消息之后忐忑不安,他猜想是不是刘邦要逮捕他,韩信此时产生了谋反的念头,后来又转念一想,觉得不太可能,刘邦对他那么好,不会对他下手的。等到刘邦真的逮捕他的时候,韩信后悔了。

其实刘邦心理清楚这是诬告,韩信被带往长安的途中刘邦赦免了韩信,将其降为淮阴侯,刘邦并没有让韩信回到淮阴赴任,而是把他留在长安软禁了起来。但是刘邦没有限制韩信的人身自由,韩信还是可以在皇宫自由活动的。韩信被困在皇宫自然心里很不舒服,整日称病不上朝,刘邦没有跟他一般见识。

韩信心理闷闷不乐,对刘邦难免有些埋怨,后来韩信挑唆巨鹿郡守陈豨反叛,韩信告诉陈豨,只要他反汉,自己将是陈豨的内应。后来陈豨真的反了,韩信便准备放出囚徒攻打皇宫,却被萧何和吕后识破了,韩信因反叛被灭三族。

信方斩,遂夷信三族。——《史记·淮阴侯列传》

很多古代或者现代学者都不太相信韩信谋反,但是笔者认为韩信真的谋反了,原因如下:

(一),如果韩信没有谋反,那么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动开国功臣,吕后敢吗?自然不敢。韩信反叛这一年是刘邦废太子刘盈意愿最强烈的一年,如果吕后残杀开国功臣,被刘邦抓住了把柄,趁机废太子刘盈,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史记·留侯世家》

(二),吕后逮捕韩信没有直接派人抓韩信,而且把他诱骗到长乐宫,如果韩信没有谋反,吕后直接派人去抓就好了,为什么要用诱骗的方式,很明显韩信的住所已经布满军队。

(三),很多小伙伴认为韩信手握重兵的时候,在蒯通的多次劝诫下都没有反刘邦,这个时候更不可能。笔者不这么认为,当初刘邦实力太弱一直是顺着韩信的,韩信也认为刘邦对他很好。后来韩信被刘邦逮捕的时候他才后悔,所以说形势发生了变法。

所以,笔者认为韩信谋反是事实,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军事抱负跳槽很多次,他把功名利禄看得比较重,最后被刘邦一贬再贬,被逼反了。既然韩信是真的谋反,张良更不可能劝诫刘邦赦免韩信。

第二、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决心已定,说了也没用

从先秦到楚汉时期,分封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功封王,另外一种是因亲封王。西汉建国初期,刘邦采取的是因功封王。但是到了刘邦平息臧荼叛乱以后,刘邦的分封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由因功封王向因亲封王过渡,笔者可以为大家举例说明。

其一、韩信由原来的齐王徙封为楚王之后,刘邦就把自己的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刘肥没有执政经验,也没有立什么大功,却被刘邦封为齐王。

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史记·曹相国世家》

其二、刘邦诛杀项羽旧部,使得燕王臧荼惶恐不安,于是起事反汉,刘邦平息燕国叛乱以后,封卢绾为燕王,卢绾是谁呢?他是刘邦的发小,也是刘邦的同学和同乡,可以称得上铁哥们。但是卢绾并没有立什么大功,所以刘邦封卢绾为燕王,很明显是因亲而封。

所以说刘邦封王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张良看得很明白,刘邦已经下定决心要铲除异姓诸侯王,刘邦的目的是要家天下,而不是公享天下,所以张良知道他说了也没用。

第三、为了明哲保身

刘邦登基称帝以后,张良向刘邦提出隐退,他告诉刘邦,自己身体不好,而且秦国已经灭亡,他已经为自己的故国韩国报仇雪恨,夙愿已偿,所以他要云游四方去了。其实张良是打着身体不好的旗号明哲保身。张良可是一等一的谋士,他清楚开国功臣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一向是一起打天下的时候情同手足,公天下时视为心腹大患。

所以,韩信第一次被人诬告谋反之时,张良都没有挺身而出,替韩信洗刷冤屈,更何况韩信后来真的谋反了呢?如果他替韩信说情,被刘邦猜忌了怎么办?张良知道刘邦登基以后对功臣的猜忌心重,连萧何都被猜忌,他也不想引火烧身。

总而言之,韩信的一生是场悲剧,他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并不是一位老练的政治家,他不懂怎么与刘邦相处,也不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政治潜规则。总的来说,刘邦对韩信是有知遇之恩的,但是韩信却几次违背军令,以小人之心待刘邦,他怎么能够换来刘邦的厚待呢?这点上张良就做得很好。所以汉初三杰,韩信被诛,萧何入狱,唯独张良能够独善其身,这跟张良的智谋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史记》

《资治通鉴》

《汉书》

同为汉初三杰,韩信遇难,为何张良选择冷眼旁观?

历史啊现实

同为汉初三杰,韩信遇难,为何张良选择冷眼旁观?

原因很简单,比较好理解所谓“三杰”,是刘邦对三人的评价,并不是三人之间有什么交情。同理,三人应该效忠于汉王朝,为汉王朝的利益服务。

汉王朝平定天下以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生产,休养民生。将兵多多益善的韩信对于此时的汉王朝来说,威胁远大于利益,更何况牵涉谋反。于私于公,张良都没有理由去帮韩信。

早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已经对韩信不满

当刘邦在荥阳苦苦抵挡项羽的时候,韩信受刘邦之命攻取齐地,不久韩信就攻取了齐国。当时的韩信实力雄厚,手握雄兵三十万,比刘邦、项羽的势力还大。此时的韩信渐渐显露了他的功利之心,写信找刘邦讨要齐王的封号。刘邦接到信后非常生气,一度要带兵去打韩信。张良苦苦相劝,刘邦才勉强封韩信为齐王。

后来刘邦和项羽在鸿沟议和。趁项羽回兵的时候,刘邦约韩信到固陵汇合,共同攻击项羽,但韩信没有来。刘邦独自面对项羽,结果被项羽打得大败。此时刘邦对韩信的愤怒应该到了极点,还是张良劝说刘邦,又封给韩信土地,韩信才带兵前来。

韩信的行为,不要说刘邦记恨,一向忠于刘邦,顾全大局的张良未必对韩信没有看法。

汉朝一统天下,韩信还不能安份

刘邦灭掉项羽后,在韩信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项羽的部将钟离昧与韩信交好,项羽兵败后投奔韩信。刘邦知道了,要韩信杀钟离昧,韩信不肯。

有人上书说韩信要谋反,刘邦带兵来擒韩信,韩信害怕了,赶紧提着钟离昧的人头来见刘邦,刘邦赦了韩信的罪,带他回到长安做淮阴侯。

从这起韩信对刘邦起了怨恨之心,后来勾结陈豨,陈豨在外起兵造反,韩信趁刘邦带兵在外征讨的时候,在长安招集人马准备袭击吕后和太子。事情败露,在萧何的谋划下,骗韩信入宫,被吕后所杀。

“三杰”是汉朝的三杰,不是韩信的三杰。所以当韩信反汉的时候,萧何设计,张良旁观完全在情理之中。

同为汉初三杰,韩信遇难,为何张良选择冷眼旁观?

如果张良不想死,就得保持沉默!

萧何、张良、韩信是刘邦夺取天下功劳最大的三个功臣,若单论军功,当属韩信最高,但是他的下场也是最惨的!不仅自己被诛杀,更被夷三族。

那么,韩信被杀害时,张良为什么袖手旁观呢?

一、韩信谋反,张良不敢管

公元前197年,刘邦亲自率军出征陈豨反叛,韩信说自己有病没有跟随。他暗中勾结陈豨,准备干一票大的。他趁着刘邦不在,假传诏书赦免了罪犯和奴隶,发给他们武器,准备袭击吕后和太子。

没想到谋事不密被人告发,吕后和萧何把韩信骗进宫中,控制住以后在长乐宫钟室杀掉了韩信,一代军礼就此谢幕。

韩信被诛杀,是因为谋反,证据铁板钉钉,张良怎么帮他说情?难道他不怕被当成同谋吗?历朝历代,谋反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谁说情都没有用。

张良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自讨苦吃呢?

二、张良与韩信没有交情

张良与韩信、萧何同汉初三杰,并不代表他们三个的感情有多好,只是对三人功劳的并称而已。

汉初三杰,韩信善于将兵打仗,张良善于计策谋划,都是刘邦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但并不代表两个人的关系就很好。

事实上,张良和韩信根本就没有多少交集,更谈不上交情了。如果硬要说有交情,萧何曾经是韩信的举荐人,对韩信有知遇之恩。

吕后要杀韩信,萧何跑前跑后、出谋划策,生怕被韩信连累,更不用说张良了。

相比较而言,张良和刘邦、吕后的关系,比跟韩信的关系好多了。张良这一辈子,除了这俩人,就没有什么朋友。

三、张良为了避嫌

汉初三杰,各有所长,如果这三杰联手,能干出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刘邦一个人,能不能对付得了联手的三人?

像刘邦这么多疑冷酷的人,一定想过这种可能,并且不动声色地进行了试探、打压。

刘邦出征时,有人押解粮草去前线,他总是仔细询问萧何在长安干什么,问得事无巨细,这摆明了是防着萧何嘛!后来还给萧何派了五百士兵保护他,这是保护吗?说是监视还差不多。

逼得萧何只能强买民房自污,就这样还被关进了监狱,整得死去活来。张良多聪明啊,早早就激流勇退,成天躲在家里修道,就是怕被刘邦怀疑。

如果他为韩信说情,那不是说明他与韩信关系非同一般吗?这不是洗净了脖子朝刘邦刀口上碰吗?张良有什么傻吗?

结语: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张良比萧何、韩信看得通透

君臣之间,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早早向身,激流勇退!

一旦夺得天下,关系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皇帝看谁都像要谋反的样子,从此变成了孤家寡人!

韩信被杀,张良旁观,却未必是冷眼。既是为了自保,也为避嫌。更因为,两个人的关系原本就淡薄冷漠。

韩信被杀,而且被夷三族,更让张良感受到帝王家的冷酷无情,哪敢多言,不如装没看见好了。

同为汉初三杰,韩信遇难,为何张良选择冷眼旁观?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

韩信的横死,萧何的下狱,张良的隐退,反映了刘邦的阴暗的个性。一直以来,萧何和韩信被刘邦都不公平的对待。刘邦对张良的态度却一如既往,这恐怕是张良不寻常经历和进退有度的人生态度决定吧。

六国反秦第一人,刺秦是张良走遍天下的通行证

张良生存的国家是韩国,韩国是秦国的邻家小妹。受秦国欺负得最厉害。战国七雄中,没有比韩国更能体会什么叫“马善被人骑,国弱被人欺”的道理。

张良的家人都是在韩国做官“五世相韩”,这样的代代相传,在战国十分罕见。秦国压着韩国打,韩国的申徒就是首先被欺负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张良的家人。所以,张良一家对秦国非常仇恨。这种仇恨是代代相传的。在张良年轻时,脾气不好。他们一家在韩国破灭时,历史书上说韩国是“韩王安请降”,韩王后来被杀时,韩国官吏跟着倒霉,张良一家被杀三百余人。 张良跑了才幸存下来,他已经要爆发了,家里死的人摆在那里他也不管,背了一包金银就出去找老师学习武艺,就是要杀秦始皇。 为韩国为家人报仇。六国被灭亡的宗室贵族都是这样的“待遇”,对秦始皇苦大仇深。

张良找到了老师,刻苦学习刺杀艺术。结果纠集一伙人埋伏在博浪沙差点把秦始皇砸死了。秦始皇自然是大怒。命令官吏在全国各地找,把全国搞得鸡飞狗跳。张良因此名声大噪。找得越凶,张良的名声越响亮。秦始皇这一折腾,反过来成就了张良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张良因此走遍天下,享受反秦义士第一人的名声。谁还敢对反秦英雄心里不服气?

刘邦对张良的称呼,反映出他们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他们的相当独立

张良在秦始皇势力达到顶峰的时刻刺杀他,行动已经完美,差点把秦始皇杀了。秦始皇在自己的权利之下,竟然找不出张良几个人来。说明秦朝下层的反秦情绪十分热烈。不然为什么找不出来呢?张良得到朋友们的帮助,藏在民间,说明民间的喜欢反秦人士,反秦势力不小。

秦末战争一爆发,张良马上带着几百人出来响应,要恢复韩国。这是张良自己的人马。但是,他的力量弱,去找别的势力支持,在半路上碰到刘邦。他们一起去找项梁。项梁给了他们各自的需要,张良回韩国辅佐他立起来的韩王成。这是张良自己的根据地和独立的活动范围。后来张良随刘邦入关,是韩王成把张良“借调”给刘邦。

这些关系,张良与刘邦是“主与客”的平等关系,不是君臣关系。而韩信,萧何与刘邦是君臣佐使关系。这是有区别的。

张良的理想就是恢复韩国。项羽刘邦打败秦朝后。项羽把韩王成杀于彭城。张良回到关中,刘邦已经出了汉中。刘邦善待张良,张良就一直留在刘邦身边。

他们之间的客气,刘邦对张良,只有一招呼,就是“子房,子房”地叫。从这个称呼里,听得出他们之间相对独立的味道。刘邦对其他的读书人 ,动不动就是破口大骂,把尿撒进儒生们的帽子里,把诸侯王魏豹骂得整死也不合作。刘邦这些恶劣根性,在张良面前说不出口。可见张良的人格魅力,让刘邦相形见绌,不敢撒泼。

张良不贪才,他把自己的财物拿出来给项伯,让项伯说服项羽把汉中给了刘邦。如果没有汉中,刘邦到了巴蜀几乎就出不来了,因为汉中是巴蜀地区的门户。

张良避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张良是韩信的知己。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张良知道韩信的才能。要说在关键时刻起作用,张良对韩信的提拔比萧何更大。萧何在汉中把韩信追了回来,求刘邦给韩信一个发挥作用的地方。刘邦给了韩信。萧何以后就少有与韩信往来了。到后来,吕后要整治韩信,萧何多少有些不够意思,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把萧何对待朋友的故事说得清清楚楚。

刘邦在彭城之战后,问张良怎么办?张良说,汉王你手下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只有韩信。不如让韩信去开辟北方战场。刘邦就让韩信去了代国赵国,并把这些地盘打下来了。

鸿沟条约后,是张良陈平怂恿刘邦追击项羽的。但是,在固陵被项羽反戈一击,刘邦动不了啦!刘邦让韩信,彭越发兵来 解围。两个家伙不来。张良说,把今后打败项羽的地盘分成三份,一个一份该来吧。开始发点老弱病残的兵来的彭越韩信,这回带大部队来了。刘邦能不恨吗?张良看透了这些人的贪得无厌,也明白了这是个什么后果。

韩信要做代理齐王,刘邦破口大骂,张良提醒刘邦,刘邦派张良到齐地立韩信为齐王。这些情况说明,韩信与张良的关系比较密切。往来也比较多。

有功劳,知进退。淡出权利中心,祸害就找不上门了

韩信被刘邦从齐王位上拉下来,成了楚王,又从楚王降成淮阴侯,闲着不用。以张良的聪明和对人性的认识,他认识到了刘邦要搞“家天下”了。这样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功臣成牺牲品。

刘邦当上皇帝后,娄敬劝告刘邦建都城于关中,张良支持娄敬,刘邦把都城长安建设在关中平原上。

韩王信被迁往马邑后,张良知道韩国的一切都不存在了。韩王信又被刘邦逼反,继而被杀,这是当初张良要复立的韩国的国王而且是刘邦自己承诺了的,但是刘邦反悔了。张良在混乱的权利斗争中,没有点明哲保身的本事是不可能的。在这期间,异姓王连刘邦女婿张敖都被下架了,就别说其他诸侯王。被逼反的诸侯们在北方勾结匈奴掀起连年的叛乱,刘邦亲自出征,淮阴侯韩信被萧何,吕后诛杀于长安。

刘邦想整治张良已经晚了,吕后保护着张良

吕后与戚夫人斗争,太子刘盈的位置岌岌可危 。张良被吕泽之劫持,不得已想了个“商山四皓”帮助了吕后渡过难关。却把戚夫人刘如意抛到另一种危险的境地。刘邦能没有想法吗?

张良保住了刘盈的地位,等于找了个新主子。张良对吕后母子有恩,在刘邦病重的时候,刘邦连樊哙都要杀的人,却奈何不了张良。从吕后问刘邦对于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这些丞相次序的安排,可以看得出,刘邦与张良的相对独立的个人位置关系。刘邦动不了张良,张良与吕后刘盈关系特殊,张良就一定会对刘盈吕后有用,这样的人,刘邦不会杀 也是杀不了的。

更何况张良次次对刘邦的帮助都是站在刘邦大业的基础上出发的。刘邦虽然有时不满,但是没有理由要害张良,更何况张良没有把柄落在刘邦之手。刘邦大病后,实际上是吕后把持住了未央宫。张良对吕后有大恩,吕后显然是保护张良了。

刘邦死后,吕后加封张良,张良不要,吕后说不要不行,人生一世,如白驹国隙,何必自己苦了自己。该吃就吃,该乐就乐,必须接受。张良不得已而接受了吕后的加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