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能统一六国吗?

应该说,秦昭襄王如果没有听范雎的建议,将白起撤下来的话,是否还有机会一统六国呢?如果白起还在,这件事还真有可能办成。

可是白起被秦昭襄王灭了,如果说秦昭襄王是一把枪的话,那么白起就是一颗致命的子弹。现在子弹退了膛,你让没子弹的枪怎么去征服天下呢?

同样秦始皇其实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王翦和王贲父子,秦始皇也未必能够一统天下。打赵国未必是李牧的对手,打楚国用李信,更是一败涂地。

个人的力量,的确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这在封建时代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不论秦昭襄王活多长时间,如果没有白起的加盟,那他也不可能灭亡六国。

一、白起死后,秦昭襄王遭遇毕生大败。

白起在长平之战时,坑杀了40万赵国降卒,这件事使得天下人感到胆寒。此后白起长驱直入,一路打到了邯郸城下。

可以说其他几个国家,都不敢轻易相助。秦昭襄王表示,谁敢帮赵国,那谁就是找揍!在这种情况下,范雎为了个人小利,居然建议秦昭襄王撤换了白起。

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大,取代自己的相位,所以故意进谗言。白起被换下来以后,秦昭襄王一时遭受蒙骗,居然答应赵国求和,让赵国割让六座城池,这事儿就这么算了。

后来他反应过来,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让王陵带兵继续攻打邯郸,可王陵不仅打不下邯郸,还因此损失惨重。

秦昭襄王意识到,打仗还是离不开白起,于是就打算重新启用白起。可是白起当时借着病重,拒绝了秦昭襄王的请求,这小脾气还上来了。

离了你白起,我堂堂秦王就不用混了?结果秦昭襄王改用王龁出兵邯郸,还是打不下邯郸。这个时候赵国已经找到了生路,因为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已经窃符救赵,带着10万魏军前来救援邯郸,楚国春申君也带着大军前来助阵。

而秦军这边是连战连败,别说攻下邯郸了,就连能否保住函谷关都是个很大的问题。秦昭襄王无奈再次命令白起出战,结果白起还是有点小脾气,再加上范雎担心白起会报复自己,所以各种进谗言,气得秦昭襄王果断赐死了白起。

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其十月,将军张唐攻魏,为蔡尉捐弗守,还斩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张唐攻郑,拔之。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史记》

可是秦军败局已定,这一战让秦国损失了20万左右的兵马,可以说是伤亡惨重了。可是赵魏韩楚四国联军,并没有打算放过秦国,他们一路乘胜追击,一直打到了函谷关前。

秦国之所以敢各种浪,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道函谷关可以固守。这次也是一样,函谷关外的地盘都被四国联军给瓜分了,其中韩国还收复了上党郡。秦昭襄王可谓是惨败。

所以说,没有白起的日子里,秦昭襄王的日子是真的不怎么好过。别看电视剧演得那么恢弘霸气,其实吕不韦时期的猥琐发育,才是后来秦始皇夺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二、秦昭襄王后期,并没有争夺天下的布局。

自从邯郸之败以后,秦昭襄王的步伐其实已经乱了。首先他失去了人人畏惧的武安君白起,其次他又赶走了提出远交近攻国策的丞相范雎。

在这种情况下,70多岁的秦昭襄王自己都有些迷茫了。因此后期的这些征讨,虽然也有所斩获,却已经不构成对六国的巨大威胁了。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国大将赵掺攻占了韩国阳城,斩杀韩军4万人。此后又攻占了赵国20多个县,灭了赵国9万多人。

这个时候周赧王不淡定了,眼看着自己的王城就要被秦军灭了,于是他联合了燕国、楚国、赵国、魏国和韩国,相约一起攻打秦国。

结果人家几个大诸侯国,压根就不带周赧王玩,导致周赧王兵败,东周被秦昭襄王所灭。再往后秦国还曾经收拾过魏国,占据了魏国的吴城。

从最后这5年,秦昭襄王的表现来看,他已经丧失了争夺天下的野心。这哥们就是想要扩张一点土地,再也没有了当年拥有白起时期的锐气了。

这种小打小闹,是六国最想看到的。彼此之间互有损伤,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秦国越是这样,他们就越是高兴。至少可以证明,秦昭襄王没有了雄霸天下的野心。

三、秦昭襄王已经活了75岁,你还想怎样?

秦昭襄王这哥们实在是太能活了,一口气活了75岁。他19岁成为秦国的王,在位56年时间,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王。秦始皇活的时间,都没有他在位时间长。

其实到了老年的秦昭襄王,身心各方面已经都萎缩了,他的确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再多活几年,也无法改变他不能一统六国的命运。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馀县,首虏九万。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於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史记》

秦昭襄王虽说19岁上台,但是他老妈宣太后,在秦国掌权41年。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到了60岁的时候,才真正是说一不二的那个王,此前一直都被他老妈宣太后所掣肘。

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大爷,建立了如此功勋,先后打服了赵国、魏国、韩国、楚国这些邻近的诸侯国,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秦始皇年轻力壮,要想统一六国,还花了足足10年时间。而且此前吕不韦备战了13年之久,这都是重要的时间成本。

我们不能对秦昭襄王过于苛刻,他已经很棒了。如果他真的想要一统六国,至少还要付出20年的时间成本。到时候他就快100岁了,谁能保证他不会老糊涂呢?

总结:秦昭襄王嬴稷,只是在气势上,压倒了六国。

秦始皇时期,大家都称呼秦国为虎狼之国,其实就是从秦昭襄王时期开始的。因为秦昭襄王时期,将六国给打得服服帖帖的。

到那时秦昭襄王一个诸侯国都没有消灭,这也是事实。天下六国都是秦始皇时期给灭掉的。所以我们只能说秦昭襄王时期,是给秦始皇打基础的时期。

而这个基础不是实力上的基础,而是气势上的基础。秦昭襄王,让六国感到了惧怕,发自肺腑地感到胆寒,这才是最重要的作用。至于物质上的基础,那是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包括吕不韦这近20年的蛰伏时间,给秦始皇攒下来的。

参考资料:《史记》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能统一六国吗?

统一不了。

因为昭襄王在位晚年,秦军曾有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溃败。这导致秦国当时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恢复国力。

当时的具体是这样的。

公元前259年,赵国因长平惨败,短时间内无力再组织军队抵御秦军。因而白起便极力建议昭襄王,趁机攻赵,不要给赵国喘息之机。争取一战灭赵!

赵国打不过,赵王便与韩王联合,找到了苏秦的弟弟苏代,派他到秦国游说。

苏代到秦国后,以赵国愿意主动割让土地为条件,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相范雎,让他劝昭襄王不要攻赵。同时,苏代还成功的挑拨范雎和白起的关系,说胜仗都是白起打得,范相国您有什么贡献啊?如果坐视白起灭赵,他日后的地位必然比现在还高。范相国您的位置该如何摆?

范雎觉得有道理,便跑去劝昭襄王。说赵国愿意主动割地,我们不用打。昭襄王也觉得不战而取得赵国土地,赚大了,便采纳了范雎的建议,诏回白起,与赵国罢兵休战。

秦国朝堂上发生的事,起初在前线的白起并不知情。他是回去后才得知内幕。为此,他气的大骂范雎混蛋,同时对昭襄王也颇有微词。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年后,昭襄王派人向赵国索要当初苏代承诺的割地。

然而,这时候的赵国已经做好迎战秦军的准备了。于是赵王便强硬回绝。表示割地是绝不可能的。秦国想要,就派兵来拿啊!

昭襄王听说后,博然大怒,遂起倾国之兵攻打赵国。

秦军出征之前,昭襄王原本想以白起为帅。

但一方面,白起当时染病,不能下床走动。

另一方面,白起认为赵国已有准备。此时攻赵胜算不高。

又一方面,白起在长平坑杀几十万赵军,赵人对他恨之入骨。他如果挂帅,赵人必然会顽抗到底。这反而不利于秦军攻赵。

再一方面,白起因为前一年昭襄王不听他的建议,颇有微词,心里那口气还没顺。

综合考虑下来,白起也就拒绝了任命。

见白起不愿意挂帅,昭襄王心里很不爽。但他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只好委派不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五大夫王陵担任统帅。

数月后,秦军杀入赵境。邯郸之战爆发。

前面说了,秦军主帅王陵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让他给白起打下手,能胜任。但让他独立指挥几十万人,他就不行了。所以秦军在围攻邯郸期间,打的磕磕绊绊,仅在邯郸城下就损失了四万多精锐。

战事不顺,秦昭襄王很是尴尬。无奈,他只好再次派人请白起出山。但白起又拒绝了。

这一次他连理由都没说,直接告诉王使,赶紧罢兵。如若不然秦军会遭受更大的创伤。

使者把白起的话转述给昭襄王后。昭襄王非常恼火。因为这时候他再下令退兵,那就等于先前投入巨大长平之战,白打了。这种结局他如何能承受呢?

所以,昭襄王就又一次加注,派白起的副将王龁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然而,王龁的军事才华也不足以统帅几十万秦军。之前就是因为他在长平拿不下廉颇,白起才中途接手。因而,秦军在王龁统领下,还是拿不下邯郸城。

就在秦军在邯郸城下久攻不克时,躲在一旁观战的魏国和楚国均认为时机已到,便各自出兵十万救赵。(“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期间)

赵国见援军杀到,士气大涨,杀出城外。秦军则腹背受敌,死伤惨重。王龁无奈,只得率残部撤退。

然而,楚、魏根本没有放过秦军的意思。继续在后穷追猛打。

王龁率秦军残部打不过,只好直接向西连撤几百里,一直退到了黄河以西。

众所周知。古代打仗,撤退是一门学问。十万人只撤回一万,在古代稀松平常。能把十万人撤回八万的人,都算是名将了。

王龁并非有帅才的将领。因而,秦军的这次溃败,堪称是继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第一大耻辱。具体损失按照《史记》记载,大约在二十万人左右。

并且,这还没算完。

看见魏、楚、赵三国联军大胜秦军后,韩王也派出大军参战。

魏、楚、赵、韩,四国联军合力,拔除了秦国在黄河两岸的军事据点。

这一战后,韩国收复上党郡,魏国收复河东地区,秦军则退回函谷关。

昭襄王自亲政以来占领的地盘,就因为这一次惨败,便丢了一大片。

幸亏楚国当时没收复地盘。不然,昭襄王真的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又幸亏,四国联军在大败秦军后,老毛病又犯了。迅速开始内讧,自相残杀,秦国这才躲过一劫。

如不然,以当时秦军的士气而言。能不能守住函谷关都还两说。

按理说,秦军遭受大败,昭襄王此时应该跟白起搞好关系才对。

然而,他也是老糊涂了。

他在听说白起私下里埋怨“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后,大怒。居然派人把白起赐死了。

试想,秦国的精兵,死了个七七八八。三军统帅还被昭襄王弄死了。

没兵没将的,他就算多活几年,又能如何?

事实上,真实历史也确实是如此。

秦孝文王去世后,秦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爹,发兵报复魏国。结果秦军被信陵君率五国联军(齐国没有参加)再次打得惨败。

此一战,秦军死伤惨重,失地连连,又是被迫退守函谷关,不敢出战。

庄襄王听说后,非常失落,没过多久就把自己郁闷死了。而信陵君则名震天下。(这也是刘邦为什么会极度崇拜信陵君的原因)

我觉得,如果不是信陵君死的早。秦国统一的时间,可能还会往后拖延。

因为庄襄王死后,实际掌权的吕不韦一直不敢对关东六国开战。而信陵君死后,他第二年就出兵伐魏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太明显不过了。

综上。很多人以为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就有能力统一六国,其实很荒谬。

先不说秦国在长平之战期间的损失本身就不算小,且不论秦军在邯郸之战期间的损失堪称是元气大伤。

就单说王翦灭楚时,跟秦始皇说“非六十万不可”。就足以看出,六国保存的实力,绝非昭襄王时期的秦国可以独吞的。

六十万兵,昭襄王倒是想有,可他哪里拿的出来呢?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昭襄王为秦国统一六国所做的贡献。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秦始皇是踩在太爷爷、爷爷、父亲肩膀上,躺赢六国。他为秦灭六国所做的贡献,我们一样也得承认。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能统一六国吗?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国统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位君主,他上承秦惠文王,下启秦始皇,在位56年,如果晚年不犯错误,不杀白起,再多活几年,那么他将会是始皇帝。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他在位56年把东方六国欺负成什么样子你就知道了。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统一六国,六世余烈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其中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都不长,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三人

秦孝公期间,极力支持商鞅变法,把秦国从一个腐朽落后的西陲小国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强国,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根源,也正是因为后继之君继续推行商鞅变法,才让秦国持续强大。

秦惠文王时期,借助张仪杰出的外交成就,致力于东出,积极参与中原诸国事务,在军事方面更是奠定了秦国东出的基础,一来收回了河西之地,打开东出之门,二来拿下蜀地,为东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补给。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军事方面有魏冉和白起,政治外交方面有范雎的“远交近攻”,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能力,世人都说秦昭襄王将六国打趴在地上,就等后人来收尸了,事实是否如此,且看秦昭襄王期间秦国与诸国的较量。

1、伊阙之战

秦昭襄王十四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求援于魏国,魏国、东周国出兵相助,组成三国联军。魏冉向秦昭襄王推荐白起为主帅,双方在伊阙会战。三国谁都不愿因正面与秦军交战,白起抓住机会,各个击破,全歼联军24万人,杀其主将公孙喜。魏韩两国瑟瑟发抖,此后不断割地求和。

2、五国伐齐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国联合赵、魏、韩、燕共同讨伐齐国。齐国经过邹忌变法国力强盛,成为仅有能对抗秦国的诸侯国。齐国趁燕国内乱侵入燕国,后又灭了富庶的宋国,引起了各国忌恨。燕国在燕昭王的治理下逐渐强盛,派人游说诸国讨伐齐国,最终五国联军由燕国乐毅率领,攻入齐国,齐国最后只剩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差点灭国。五国伐齐后齐国国力锐减,再也无力单独对抗秦国,而且齐国对赵、魏、韩等国怨恨,后来眼睁睁看着秦国蚕食诸国也不救援。

3、鄢郢之战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楚国为报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仇,欲联合诸国进攻秦国。秦昭襄王先发制人,派遣白起率大军进攻楚国。白起顺汉江而下,先后攻克楚国别都鄢城和都城郢城,烧毁楚国王陵,楚王被逼迁都自保,楚国军民死亡过百万,长江以北大片土地纳入秦国版图,此战过后楚国国力一落千丈,再也无法抵抗秦国。

4、华阳之战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魏赵联军进攻韩国,韩国求救于秦国,秦国派遣魏冉、白起率军救援。双方交战于韩国华阳,魏赵联军大败,15万人被杀,秦军趁势进攻魏国,欲灭亡魏国打通进军齐国的通道,魏国向诸国求援,燕、赵等国准备发兵救援,为防止诸国联合攻秦,秦国接受魏国割地求和条约,撤军。

5、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进攻上党。上党本是韩国要割让给秦国的,却被上党郡守送给了赵国。战争初期双方主帅为王龁与廉颇,后双方换将,秦国为白起,赵国为赵括,长平之战爆发,赵军全军覆没,40万降卒被坑杀,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时期积攒的国力荡然无存,再也无法阻止秦国东出。此战白起攻打至邯郸城下,差点灭亡赵国,无奈秦昭襄王听从范雎之言下令撤军功亏一篑。

从上面5场战役可以看出来,秦昭襄王时期齐国、韩国、赵国、魏国、楚国都差点被秦国灭国,只有燕国距离太远还无暇顾及。所以大胆猜测,如果秦昭襄王载多活10年,白起也没有被赐死,强强联合,六国岂不是粘板上的鱼肉?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能统一六国吗?

不要说秦昭王多活几年就能统一六国,就算老天再给他20年阳寿,他也不能统一六国!

不要以为打败赵国就可以很快的一统天下!

事实上,秦昭王死后四十年,他的曾孙子秦始皇才统一天下。

不要因为秦始皇是秦国人,他统一了天下,就认为他的十八代祖宗都比六国的君臣厉害!

事实上,苏秦曾经合纵六国,统帅六国之军,打得秦国都不敢出门了!

苏秦也是和秦昭王一个时代的人物!

历史结局,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敢说,那个国家一定会赢!

假如长平之战赢家是赵国,秦国就会象赵国一样走向衰落。

后人看历史,或多或少存在“马后炮”,因为知道结局了,就看不起六国的君王和军队,认为他们都不行,反正最后都被秦国消灭掉了!

所以很多人感觉秦国非常了不起,进而认为秦始皇的祖宗十八代都了不起。

事实上,就像下围棋,对手不同结局就不同!

秦昭王遇见了战国四公子:魏无忌、平原君等高手!所以他没有能够统一天下!

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战国四公子都不在了,六国人才匮乏,而秦国人才济济,嬴政雄才大略,王翦、蒙恬等将帅英姿勃发,李斯等文臣又是来源于六国。

六国人才本来就是青黄不接,而且还跑到秦国去了,秦国自然而然在秦始皇时期就非常厉害了!

再就是秦始皇没有遇到非常强劲的对手!

秦昭王的时候,六国中有实力,也有雄心壮志想统一天下的大有人在!

秦王、赵王、齐王、楚王这四个人都想让自己的国家来统一天下。

难道屈原就不想自己的楚国来一统天下吗?如何理解他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个“路漫漫”到底是什么意思!

文学家会很浪漫的告诉你,就是:他自个的心境和心路历程!

历史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可以理解为:楚国统一天下的路呀,很漫长,我经常在想合纵连横的计划呢!

历史上,屈原首先是一个六国连横的外交家,他曾经出使齐国,主张连横就是联合齐国来争夺天下的主动权,最终好让楚国来统一天下。

只是这个计划被楚怀王否定了!

如果楚怀王能够一如既往的信任屈原,那么屈原很有可能帮助楚怀王一统天下!

那么,最后屈原就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楚国是非常有可能一统天下的,问鼎中原这个成语不是说秦王的,首先问鼎中原的就是楚王!

而楚怀王就是问鼎中原的人的后代,难道他真的不想一统天下!

还有那个赵惠文王,他也是赵武灵王的后代,祖上也是非常厉害的角色,他决定长平之战大打出手,40万赵军与秦军打了三四年,这个不是赵国要争夺天下,是什么?

不要因为赵国失败了,秦昭王胜利了!

就去否认赵国曾经的雄心壮志,打战,不就是要打天下吗?

赵王的雄心壮志,为什么后人就是看不见呢!

可见,楚怀王和秦昭王时期,是战国时期最关键的时候,这个时候天下局势还不明朗,楚国、秦国、赵国、齐国这四个曾经的霸主,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秦昭王时期,天下局势未定,六国人才济济,战国四公子都非常活跃,合纵连横,鹿死谁手都不好说!

任何“马后炮”都对秦昭王有利,但是历史不是“马后炮”,要把秦昭王放入战国时期来看,才能更好的了解他,可见即使再给他20年,他也不能统一天下!

因为他的对手太强大,而且和他是同年人,这就注定了秦昭王这盘棋,最后只能交给他的后代来继续对弈下去了!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关注和评论@龚柳辉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能统一六国吗?

题主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但是如果可以假设的话,可以探讨一下。

一、秦的地理位置

从确认为诸侯国开始,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要想发展必须扩张,首先要有足够的地盘养育足够的人口,其次是扩张的方向,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西扩张,这一点秦的历任君主都在做,至秦昭襄王时期,站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没有可以再扩张的地盘了,另一个就是向东扩张,在秦昭襄王时期,已经有迹象同时也有计划的向东在扩张,只不过山东六国还没有完全丧失抵抗能力,所以,阻力是有的,并且很大。

二、实际扩张时间

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51年去世,而秦实际完成六国统一在公园前222年,中间间隔了近30年的时间,考虑到后续两任君主时间较短及嬴政前10年左右基本没有亲政,所以折合下,就给昭襄王15年的时间完成统一。

这中间会发生很多事情,一是秦的实力还不允许,二是各诸侯国与秦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大抵对秦是对抗的状态,特别是在秦昭襄王的后几年基本没有对外用兵,倒不是秦的战斗力不行,而是连年战争需要养精蓄锐,这一点昭襄王自己也很清楚。

三、秦的优势

1.体制优势

秦依法治国,可以做到全民皆兵,以军功升迁封侯,整体军队战斗力会很强。

秦标准化做的非常好,兵器通用性好,在战斗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君主作为及群臣作用

考虑到执政期间的情况,秦昭襄王还是一位非常有作为和想法的君主,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在位期间也能用贤臣,可能像李斯等臣子不会出现,但会出现其他类似能臣,假以时日统一六国也是没有问题的。

四、年龄问题

秦昭襄王去世时为75岁,如果再执政15年将达到90岁,这个时候,人的锐气和进取心都会减弱,因此秦的进攻势头是势必会有所减弱,时间会延长至20年甚至更长。

综上,秦会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能统一六国吗?

可以。历史发展到秦昭襄王晚年的时候,对秦国而言,统一六国的唯一难题不是在外、而是在内:如果秦王的人选不要频繁更换,政坛格局保持稳定,就能一鼓作气拿下六国。

邯郸之败、白起被杀、六国合纵,看起来后果很严重;但凡事不要只盯着表象,实际上,它们对秦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我们想的那么大。

就在邯郸之败后的下一年,发生了一起宣告旧秩序彻底崩盘的事件:秦国攻打西周,周赧王向秦国“谢罪”。这一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各诸侯国已经完全沦为了秦国案板上的鱼肉。

看待秦朝之前的那段历史,我们不能只盯着表面上热闹的战争和宫斗,而要结合那个时代的人文特征,关注到几起划时代的事件。

第一件,就是三家分晋,这也是史家公认的战国阶段的开始。它标志着原有政治逻辑的彻底改变:春秋时期虽然已“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还经常发生公卿杀害诸侯、改立新主的事件,但是,从未出现过诸侯被公卿取而代之的案例

但随着周王室的杠把子晋国被韩、赵、魏三卿瓜分,并且还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承认,标志着“以智、力相雄长”弱肉强食时代的来临。

但即使这个时期,周天子仍旧被供在神坛上,被各方心照不宣的当成了一件舆论武器。比如在公元前343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迅速崛起,享受了“王致伯于秦”的待遇,即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之长,原本视秦国为蛮夷的各国纷纷前来入贺,这就是周王室这面旗帜仅存剩余价值的体现。

第二件,就是公元前256年,秦国将军杨摎攻打西周,无力抵抗的周赧王亲自赶到咸阳叩头领罪,献出了下辖的三十六个城邑、三万人口。

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周王室彻底完了。当时虽然东西周并立,但周赧王才是名正言顺的周天子,东周那边只是“东周君”而已。周天子向诸侯国磕头谢罪、献上城池人口,以及象征权力的九鼎,实际上就意味着周王室的灭亡。

在传统概念中,战国的结束是以秦灭六国为标志。但是,在史学界还有一种观点:公元前256年这起事件,已经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

以《资治通鉴》为例,作为编年体史书,它所有章节、小节都是以帝王年号为名。在战国至公元前256年这段期间,章节名是《周纪》;公元前256年的小节名是“赧王下五十九年”。而从公元前255年开始,已经变成了《秦纪》,小节名也成了“昭襄王五十二年”。

天下共主周天子已经向秦国投降了,那东方各国存在的法理依据是什么?没了,他们既然坐视周王室覆灭,那就只能面对这样一个结果:面度虎狼之秦,以往还能扯起周王室的舆论大旗,如今只能靠势力硬顶了。那他们有实力吗?有,但也没有,关键看他们怎么想、怎么做。

强大如秦国,也有害怕的事物:六国合纵。这个难题,从商鞅变法后就一直存在,直到嬴政时期仍旧是秦国君臣最头疼的问题。比如在公元前237年,魏国人尉缭对嬴政的那番话:“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纵”。

从理论上而言,当然是6>1;但实际上,自从苏秦组织六国合纵开始,秦国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逐渐茁壮成长、一步步蚕食东方各国。原因就在于,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各国不可能真的拧成一股绳:

他们当然不愿意看到秦国变强,但也不希望其他国家壮大(齐国差点被灭就是案例);他们一方面反感秦国吞噬他国领土,另一方面想着法子从盟友身上割肉;合纵攻秦即使获胜,得利的也是与秦国接壤的三晋,赔本赚吆喝的事,谁会真的出力?

因此,历代秦国对外都是文武并用,无论是秦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还是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都是利用了各国的小算盘,通过小恩小惠、或萝卜加大棒,对各国分而化之、离而间之,慢慢的温水煮青蛙......而后来嬴政收买、刺杀各国大臣,实际上是这一路线的延续。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就是秦国对外战略的正反面案例。

不见硝烟的战场,才是主导长平之战结果的关键因素。当初赵国不费一兵一卒接受上党,得罪的不仅仅是秦国,更有东方各国。秦国固然是虎,但赵国也像头狼;它原本就武力爆表,此时凭空得到大片领土、大量人口,各国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

坐山观虎斗,才符合各国的利益;随后秦昭襄王利用赵王急于求和的心理,巧使离间计,更是彻底打消了各国援助赵国的念头。

但邯郸之战又是另一码事。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的军事脊梁被打断,秦国已经获得了巨大战争红利;但就像白起说的那样:“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眼红的各国,此时如同被打了鸡血,正处在难得的愿意联手的阶段。如果秦国延续之前的套路,换个目标,或者用小恩小惠收买下魏、楚、齐,也许步子会更扎实;但秦昭襄王在短期内过于咄咄逼人,反而招致了各国的一致反抗,这才导致了邯郸失利。

但邯郸之战对秦国的打击,真的如同有些朋友说的那样“损失几十万”吗?不要猜,看史料记载。

《史记·秦本纪》中这样记录邯郸之战:“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

撤退,在汾城驻扎休整了两个多月。那么接下来呢?“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就在下一年,杨摎攻打韩国,斩首四万;随后猛攻赵国,夺取二十多个县,斩首九万。

正是看到这副凶残架势,被吓得战战兢兢的周赧王才起了联合各国攻秦的念头,结果被秦国反手爆锤,不得已孤身前往咸阳磕头认罪。

如果秦国真的在邯郸之战损失了20万人,再加上之前长平损失的20多万,秦国哪还有足够的军力?怎么可能修整两个月后就能继续爆锤韩、赵、魏?甚至还斗胆灭掉西周?

即使在后来,仍旧爆发了多次各国合纵攻秦的事件,甚至还取得了一些胜利、甚至还攻到了函谷关。但这并没什么用,他们能一时打得嬴,但却站不住,毕竟各国联军不可能一直待在一起;一时的危机促成的联盟,怎么可能敌得过秦国的强悍势力、顽强意志?

我们看看随后秦昭襄王干了些啥。

公元前255年,秦国人夺取了周王朝的宝鼎、重器,并将西周文公姬延(即上一年的周赧王)赶走;

公元前254年,杨摎伐魏,攻下吴城;随后,韩王亲至咸阳朝见昭襄王,魏国宣布全国听命于秦王;

公元前253年,“王郊见上帝于雍”,秦昭襄王举行祭天大礼,这以前可是周天子的业务;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

在这之后,秦孝文王嬴柱在位3天而死,紧接着是秦庄襄王嬴楚三年,随后是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在秦国的体系下,单单更换国君带来的影响并不大,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国君更迭的过程,伴随着各利益团体的博弈;更迭完毕之后,又将是旷日持久的利益划分、王权与相权的博弈。

比如当初秦昭襄王上位,背后是芈八子(宣太后)与惠文后等势力的残酷争夺:“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随后,更是一番血腥屠杀,诸位宗室公子、惠文后都死于非命;到了昭襄王后期,魏冉等人也被除掉......而嬴政登上秦王之位的过程,同样伴随着残酷的内斗。

而在所有内务搞定后,秦国才能统一思想、专心对外,这就是秦昭襄王死后,秦国大业耽搁许久的原因。

因此,相对于六国合纵,最耽搁秦国统一天下进程的反而是内部的王位更迭:换了王不可怕,由此带来的人事格局博弈、利益重新划分、战略操作层面的重新布局,将会消耗秦国太多的精力与时间,给六国以喘息之机。

至于白起被杀,对秦国更谈不上多大的打击。在军功爵制度下,秦国从不缺名将;那时的白起以魏冉时期的老臣自居,公然对抗秦王的命令,落得自杀并不冤。秦国的强大,强在高度集中的王权、把全国捆绑在农战之上的体系;如果秦昭襄王再多活个十几年,以那时已经接近完善的格局,对各国来个临门一脚并非难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