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状元伦文叙至今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他的才气怎样?
公元1499年,苏州的唐伯虎、宁波的王阳明以及佛山的伦文叙,一同进京赶考。有资格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证明这三位都已经是举人身份了。
其中伦文叙在本次科考中,高中状元,这一年他33岁。而28岁的王阳明,好歹也是二甲第六名,也是名列前茅了。
至于30岁的唐伯虎,那运气就比较差了,这哥们在路上和富家公子徐经吃喝玩乐,结果在科考中被人举报作弊,因此失去了中进士的机会,后半靠卖诗画为生,成为了著名的大才子。
三人当中,论成就,王阳明最高,因为这哥们徒手灭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又是著名的大思想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即使这一年的状元是伦文叙,可最不出名的也是这位伦文叙。自古以来,状元似乎都不怎么在民间出名,伦文叙也是这么个命运。关于伦文叙的一生,其实没啥好交代的。
一、伦文叙他们家就是读书的种子。伦文叙是海南人,在佛山读书,后来高中状元。他脑袋比较大,应该不是是吃了某鹿奶粉的问题,可能就是脑容量比较大,所以大家称呼他为大头仔。
小时候家里穷,伦文叙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而且还能读那么好,可见伦文叙真的是一块读书的料子。长大以后,伦文叙不仅勤学好问,而且擅长写对联,因此得了一个神童的称呼。
此后伦文叙虽然辍学,依旧一边卖菜挣钱,一边在家里好好读书。此后伦文叙在会试和殿试中,都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如愿成为了当朝状元。
- 可怕的是,伦文叙一共有5个儿子,其中前三个,也全都中了进士。大儿子伦以谅在正德十一年乡试第一名,正德十五年高中进士。
- 二儿子伦以训,是正德十二年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二名,也就是这一年的榜眼。和状元失之交臂,要不一门俩状元,也是美谈了。
- 三儿子伦以诜,在嘉靖十七年考上了进士。剩下俩儿子伦以谟和伦以谔是伦文叙的老来子,估计没得到老爹的真传,所以也就没有功名记录。
一门四位进士,这在封建时代,那是无上的光荣。而且还出了一个状元,一个榜眼,这也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想要做到的事情。
可惜这种例子实在是太少了,毕竟读书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天赋高中进士的。
二、伦文叙的四个女儿嫁给了同一个人。伦文叙是状元出身,在明武宗时期担任翰林院经筵讲官,也就是给皇帝讲课。不知道他是怎么教明武宗朱厚照的,把他变成了一个非常贪玩的小皇帝。
公元1513年,47岁的伦文叙负责纂修皇室族谱,此后又担任应天试主考官,结果在回来的路上得了病,没多久就病死了。
伦文叙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但是老伦家并没有家道中落,毕竟伦文叙的3个儿子相继考上了进士,成为了朝廷命官。
值得一提的是伦文叙的女儿们,伦文叙有一妻一妾两位夫人,一共生了5个儿子和6个女儿。这6个女儿当中,就有4个嫁给了同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大学士梁储的孙子梁晨,那我就搞不明白了,伦文叙家族好歹也是朝廷命官,为什么自己的女儿,不能分别成为某一个人的正妻呢?
非要4个女儿全都嫁给一个人,要么是女儿们相继去世,要么就是其中一个做妻,剩下三个做妾了。状元郎的女儿给人家做小妾,这件事的确有些奇怪。
梁储是个什么人物呢?他算是老资历了,是成化十四年的进士,此后担任过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内阁大臣。此后更是在正德十年,成为了内阁首辅,可谓是权倾朝野。
这个人的名声还不错,拒绝和宦官合作,且心系百姓,在嘉靖六年也就是1527年才去世,寿终77岁,比伦文叙多活了30年。他去世的时候,伦文叙已经走了14年时间。
他的孙子,自然也是贵不可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伦文叙将四个女儿都嫁给了梁储的孙子梁晨,这也是在为老伦家的子孙铺路。不排除老伦家那三个仔高中进士,有暗箱操作的可能。
三、有关于伦文叙的故事,那是非常多的。我们之所以熟悉伦文叙,主要是因为这哥们的民间传说实在是比较有意思。毕竟他是从社会最底层走出来的达官显贵。
- 1、靠对对联卖菜。
伦文叙小的时候帮家里卖菜,白天工作,晚上看书。有一次出去卖菜的时候,他到了西禅寺,这里的和尚知道伦文叙有才,所以表示买菜没问题,但是给副对联先。
于是伦文叙抬手就写道: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这副对联实在是很厉害,两数之和恰好是一百,所以和尚将伦文叙的菜购买一空。
- 2、状元及第粥。
伦文叙小时候穷,没什么好饭菜可以吃。每次他把菜送到粥铺老板那儿的时候,老板可怜伦文叙年纪小,所以常常将一些剩下的猪肉丸煮了免费给他吃,后来甚至天天跑老板家喝粥。
估计年幼的伦文叙就是这么保证没被饿死的,长大以后伦文叙考中了状元。再回来的时候,就已经是衣锦还乡了。
这个时候他回来报答粥铺老板,并且帮老板给这粥取了个名字叫:状元及第粥。牌子打出去以后他们家可谓是门庭若市,再也不愁没有生意了。
- 3、伦文叙和柳先开。
要说比较有意思的故事,还是这两个人的。柳先开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科考的时候,他们俩都是并列第一名。
最后就剩下皇帝钦点状元了,这个时候皇帝左右为难,所以就让他们俩以明月作为题目写一首诗,看看高低再说。
柳先开的诗是这样的: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一看就比较霸气。
而伦文叙则低调很多: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虽然低调,却也十分有气魄,而且很有想象力,因此皇帝就选了他做状元。
参考资料:《明史》
明代状元伦文叙至今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他的才气怎样?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明代状元伦文叙至今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他的才气怎么样?首先来看看伦文叙的生平。
伦文叙(1467年-1513年),字伯畴,号迂冈。明朝南海县黎涌人(该地现为广东省佛山市澜石镇黎涌村)。伦文叙是明孝宗年间的状元,在会试、殿试中都拔得头筹,著有《迂冈集》、《白沙集》等作品,于1513年病逝归途中,时年47岁。
有志者事竟成明朝广东才子伦文叙进京赶考,和湖广名士柳先开并列榜首。主考官请皇帝面试,题名状元。当时恰逢中秋之夜,皇帝就让他俩以《明月》为题作诗。柳先开先写完:“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表示这次殿试自己一定要独占鳌头夺取状元。伦文叙随后写道:“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他的诗比柳诗气魄更大,而且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皇帝连连称好,并点他做了状元。
文学成就中国对联始于偶文,具有音律的节奏感。至唐代开始兴盛,经过宋、元的酝酿成熟,至明代形成繁荣的局面,以此为基础,对联在清代至民国达到顶峰,联家辈出,成为与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相提并论的文体。在明代,对联的创作形式更加灵活自由,对联的句式也打破四六言、五七言的模式,大胆创新,根据内容的要求,灵活运用长短句,而且出现了长联、机巧联、谐趣联。而伦文叙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伦文叙的对联成就在于他不但发挥了对联应有的魅力,极大扩展了对联原有的艺术之美。且根植于粤语的地域特色,语言“白话化”(粤语又称“白话”,过去外省人称讲粤语的人为“白话佬”),通俗易懂。
伦文叙创作的对联,首先有着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扎根于广府文化的生活圈子。如:无礼书生屈膝露出周鉴二,有情学院低头睇见祖宗三。木马无头三只脚,画龙有眼半边身。“睇见”、“三只”是粤语的特色词,为“看见”、 “三只”之义。
其次是隐含讽刺色彩,如:井底开花蝴蝶闻香难以采,粉墙画果老猴想吃枉心思。对联颇有讽刺色彩,却又通俗易懂,蝴蝶虽是采花的常客,但要是在井底开花,蝴蝶也不能为力,老猴果真是异想天开,此桃非彼桃,都是徒劳无功,这应该就是讽刺那些高估自己,异想天开,不按实际办事的人,可谓一刀见血,“讽人如麻”。
最后他的对联具生活化特点,如:山狗上山山石辘跛山狗脚,水牛过水水深浸过水牛头。蟹挂鱼筝好像蜘蛛结网,猫拉鸡肾犹如狮子滚球。 “山狗”“水牛”“蜘蛛”“猫”在农村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必定保留着淳朴的思想,这种浓厚的农村生活风情录在伦文叙的笔下得以展现。
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明代状元伦文叙至今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他的才气怎样?
【科举功名超越王阳明、唐伯虎的佛山才子伦文叙】
明代,在佛山,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在功名上超越后世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唐伯虎。这个人就是与王阳明、唐伯虎同一时代、几乎同一年出生的伦文叙。
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也就是1499年,这三个人分别从广东佛山、江苏苏州、淅江宁波出发前往北京参加按惯例3年一度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俗称的上京赶考,这一年,伦文叙34岁,唐伯虎30岁,王阳明最年轻,28岁。这次考试,可以说是这三个人的同台竞争,最终的结果是:来自广东佛山的伦文叙高中状元,王阳明虽然也是进士,却只是二甲第六名,唐伯虎因牵涉到这次考试试题被提前泄露的大案,震动朝野,弘治皇帝亲自下令彻查,在考试成绩还没有公布前被宣布落榜且被贬至县衙为小吏,后来唐伯虎耻于这个处罚,不去上任,终生穷困潦倒,与影视作品中的形像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此事,据明代官方的《明孝宗实录》卷一这样记载:
“寅赎罪。毕送礼部奏处,皆黜充役。”在这一年,本来高中状元的伦文叙,人生得意,在功名上远远超过王、唐二人,可惜,其后伦文叙任职翰林院修撰,主要负责修撰皇家族谱,不像王阳明那样文武双全,既领兵打了几场大胜仗、又著作甚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大思想家之一,唐伯虎精通音律,传世的诗、文、书、画等作品数量可观,在后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反过来超过了身后名不出广东的伦文叙,尽管伦文叙的诗写得也不错,如清朝乾嘉年间顺德籍学者温汝能编的《粤东诗海》中《口占柬友》的诗句,就很有唐宋诗风:
“相思一水盈盈隔,日暮谁同泛玉杯。”纵观伦文叙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的一生。
伦文叙出生于明朝的南海县黎涌,也就是现在的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黎涌村,他的故事至今仍是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的素材来源,一直被广东人视作骄傲和文化代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足智多谋、才思敏捷的传说。
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自产生至结束,从隋至清,共产生638个状元 ,广东出过9位状元,5位来自佛山,在伦文叙出生的这条小村子里藏着一口古井,人称“状元井”。伦文叙从小喝的这口井里的水,在他之前的500多年,抚育了佛山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南汉状元简文会,二者出生于同一条村子。
伦文叙自幼便有“神童”“怪才”之称,身小头大,绰号“大头叙”,却因家贫失学,回家帮父母种菜、卖菜。小时候常挑菜到街上卖,有一店铺老板可怜其天资聪颖,经常买他的菜,经常以卖剩的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然后再放些姜葱等佐料,免费请他吃。伦文叙衣锦还乡后,因感激粥铺老板的恩情,为此粥取名为“状元及第粥”,并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从此,粥铺名声大振;人们还将他成为状元后迁居广州住过的地方改名为“福地巷”,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
伦文叙真正让人佩服的的地方,并不是他连中“会元”和“状元”,更不是他缔造了一个穷乡僻壤的穷小子是如何艰苦奋斗、刻苦学习,最后考中状元,走上人生巅峰的传奇故事,而是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的一个神话——“父子三元四进士”。
伦文叙一共生有五子,其中长子伦以谅,乡试名列第一(解元),后中进士;次子伦以训,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二(榜眼);三子伦以诜,17岁中举人,后中进士。以至于人们称之为“一门四进士,父子魁三元”,伦氏宗祠的对联自豪地写着:“一门四进士名垂青史,千古多豪杰光照后人。”
到了明朝正德皇帝的时候,颁下圣旨在他的家乡为他建牌坊,上书“中原第一家”——这点还是有点让人费解,明明是在岭南,怎么不说是“岭南第一家”,皇帝怎么考虑的,还找不到相关记载——此牌坊立在他家乡的村头,后来才被损毁。“中原第一家”石匾挂在牌坊上,上世纪60年代牌坊被推倒,石匾一度被用来建造猪舍、充当水塘边的阶石,80年代被人收走做石凳,由于石匾长3米,重约300公斤,难以搬运,竟被生生敲成两半。1989年,伦文叙第15代后人从澜石藜涌花30元把石匾买回南庄苏滘村,2017年捐赠给佛山市规划建设馆。
他的后人至今已达到数千人,主要分布在南海桂城、禅城南庄、广州、鹤山、高要、新会等地。
明代状元伦文叙至今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他的才气怎样?
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
这是明孝宗朱佑樘为了选择谁是头名状元所提出的命题诗作《明月》,这是伦文叙的根据命题做的诗。当时湖广考生柳先开和广东南海考生在考试中并列第一,皇帝只得命题即兴诗作,评判两个人的优劣。柳先开的诗作如下:
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柳先开的诗作充满了状元非我莫属的霸气和自负,因明孝宗不喜,因此只能屈居第二名。(伦文叙和柳先开剧照,其实柳先开是湖广人士,伦文叙是广东南海人)
为何伦文叙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伦文叙是明朝时期的南海人,南海县隶属于佛山,现在称佛山市南海区。他的家乡在佛山,自然家乡人对他都津津乐道了,这是家乡人对他的推崇所形成的。
岭南地区开发较晚,本地文化底蕴相对于开发较成熟地区自然比不了,在科举考试中考中的状元自然而然也就相对少了。自隋唐开始科举考试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度以来,广东总共出现了9位状元。如下表:
如表所示,到了明清时期,广东的状元逐渐多了起来。
伦文叙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伦文叙家庭贫寒,根本上不起学,只能偷听私塾老师讲课。老师看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好学,经常问问题,于是破例免费让伦文叙听课。私塾老师去世之后,伦文叙一边卖菜贴补家用,一边学习。
1489年,23岁的伦文叙进入明朝的国子监学习,这也多亏了巡按御史的赏识。1499年,33岁的伦文叙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一取得状元。状元及第后的伦文叙作有《及第》诗一首,如下:
天榜今朝揭九重,
状元人是广之东。
光摇四海飞金电,
文耀长空驾彩虹。
翰林检讨知星者,
国史先生识马翁。
从此岭南文运转,
满江风雨化鱼龙。
因此,伦文叙的家乡人对他特别推崇,有很多实际的事实和演绎的故事诉说他的传奇。(伦文叙像)
伦文叙的文才如何?伦文叙小时候就有“神童”、“急才”、“鬼才”的称谓。状元及第之后历任明孝宗、明武宗两朝,担任过翰林院编修、明朝安南(今天越南)正使臣、经筵讲官、右春坊右谕德(从五品)兼翰林侍讲(从四品)、编纂明朝皇室族谱、应天府主考官等职务。他的著作有《迂冈集》、《白沙集》等。
伦文叙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对联,他的对联充满了岭南风物,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举例如下:
1、顽童无心读诗书;(私塾先生)
先生有意赏冰雹。(伦文叙)
2、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
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伦文叙卖菜题联西禅寺)
3、大蝴蝶遍体锦绣;(主考官)
小蜘蛛满腹经纶。(伦文叙)
4、梁上鳌鱼,难炒难煎难供客;(榜眼柳先开)
门中将军,不饮不食不求人。(状元伦文叙)
5、一介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明两广总督吴 琛)
三尊宝佛,坐鳌、坐象、坐莲花。(伦文叙)
伦文叙家族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可谓大家,父子四人一个状元,三个进士,如下:
1、伦以谅,伦文叙长子,乡试第一名,成化年间中进士,最高担任南京通政司;
2、伦以训,伦文叙次子,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二名,翰林院编修;
3、伦以冼,伦文叙第三子,嘉靖年间进士,南京兵部武选郎中。
因此伦文叙一家有“一门四进士,父子三魁元”的称谓,明朝皇帝赐匾“中原第一家”。
明代状元伦文叙至今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他的才气怎样?
天生一只又一只,二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伦文叙题苏画《白鸟归巢图》
广东佛山的明代状元伦文叙在我看来,他是一位极具个人色彩,才气横溢的人。
电影《伦文叙老点柳先开》中造型
23岁时以儒士身份参加省试,这个身份代表什么?
儒,自然指的是在孔子学说中成长的读书人;士,孔子所谓的“士”具有孝悌忠信、言行必果、不辱使命的特征。
所以,伦文叙的儒士身份是高于普通儒生,并非读几本儒家学书就可以有,博识多闻加上君子品格的大学者,即为儒士。此时他享受免疫税,国家供衣食,见到政府官员不用下跪,若是犯了法地方官还不准打,明朝的儒士待遇很不错的。
中高等肄业入太学。
太学,又称国子学、国子监,在古代属于朝廷创办的最高学府,《大戴记》中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西周时期太学又叫“大学”,皇帝和诸侯均设之。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也就是如今的重点大学。学科内容有《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诸如此类,总之传授的是儒家经典,培养的是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
而伦文叙能入太学,意味着朝廷将他视为人才要加以培养的,那么他的学问高不高,由此可见。
最早的太学
33岁时在京考试先中会元,殿试再中状元。
明朝时期,科举已经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且苛严的庞大体系。伦文叙能中状元除了天资聪慧,从小也是相当刻苦好学,真才实学才能直达金銮宝殿取状元。
我在这里说点题外话,主要是明朝科举制的内容,可以了解一下。
童试: 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后成为童生,说明此人已具备基础文化知识。
院试: 在府、州的学院考试,分为岁试和科试两级。
❶ 岁试 ~ 通过了童试的人继续考岁试,录取后就是“生员”,也就是秀才。
❷ 科试 ~ 已经在学堂的秀才接着考试,成绩优异者才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差的人最严重会取消秀才资格。
这一关通过了,意味彻底脱离平民阶层,可升级为“士”了,伦文叙就是儒士身份参加后面的考试。
⒊ 乡试: 每三年一次,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考取举人之后即具备做官资格,这是科举最重要和艰苦的一关,举人的第一名就是解元了。
⒋ 会试: 乡试后的第二年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地点在京师的礼部,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⒌ 殿试: 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人,同进士出身。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官职。
电影《伦文叙老点柳先开》中造型从明朝科考便中可知晓,伦文叙的学问是通过了层层鉴定拿到证书,绝对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我以为才气和学问是有区别的,所以真正能体现伦文叙才气的还是对联及文学创作。
我对伦文叙虽没有深入去了解,但在《中国历代状元诗·明朝卷》中,读到他的一首诗叫《及第》。随即,我明白了为何佛山人直到现在津津乐道于他,因为这人从来就没缺过才气与豪情。
天榜今朝揭九重,状元人是广之东。光摇四海飞金龟,文耀长空驾彩虹。翰林检讨知星者,国史先生识马翁。从此岭南文运转,满江风雨化鱼龙。举目纷纷笑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良田万顷如流水,茅屋三间尚古风。架上有书随我读,樽中无酒任其空。一朝拔出龙泉剑,斩断穷根变富翁。明代状元伦文叙至今被佛山人津津乐道,他的才气怎样?
在广东地区,素有鬼才之称的伦文叙可谓是家喻户晓。而张卫健和郭富城主演的《伦文叙老点柳先开》,更是把伦文叙的名声推向了全国。
能够时隔五百多年,依然被人们所铭记,伦文叙不仅靠才高八斗的文气,还有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因他而生的一道美食。
(张卫健饰演的伦文叙)
一、 从小机敏好学伦文叙生于1467年,南海县黎涌村(今广东佛山)人。自幼家贫,一家人靠父亲摆渡为生。虽然送不起孩子上学,但是伦文叙的父亲自己有一点文化,于是在伦文叙两三岁时,就认真地教他读书识字,还让他背唐诗宋词。
伦文叙的聪明从小时候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年多的时间里,小家伙就能熟练地背诵数十首词,还习得一手好字。这时候,和他同岁的邻居,估计还在玩泥巴!
没钱上学,但是伦文叙在父亲的启蒙下,早已对读书心向往之。他在七岁时,经常到私塾外面偷听,结果感动了老师,被免费收为学生。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小说里的桥段,这就是伦文叙,从小就开始了传奇般的人生。
伦文叙没有辜负老师,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就已经在私塾里名列前茅,此时他才八九岁哦,被他比下去的很多都是比他多读了好几年书的大孩子。因为成绩好,又擅长对联,伦文叙又被称为 “神童”、“急才”、“鬼才”。要是放到现在,伦文叙肯定是十岁就能上少年班。
虽然老师后来病逝,辍学的伦文叙依然一边帮家里卖菜,一边自己钻研书籍。有一回,他到西禅寺卖菜,寺里面两个管做饭的和尚早就听过伦文叙神童的名号,便想试试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和尚开了个条件,让伦文叙给寺里面写一封对联,条件是对联中要带有数字,加起来还要等于一百。写得出来,他们高价购买伦文叙的菜;写不出来,对不起,打道回府吧。
虽然听起来很难,但是又怎么能难得倒聪明的伦文叙?只见他取来纸笔,思索片刻,有了!
“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不仅两个联的数字加起来是一百,而且杏坛七十二贤代表孔子的七十二个品行高洁的弟子,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汉光武刘秀建立东汉过程中手下的将领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两个和尚拍手称赞,依言高价买下了他所有的菜。
二、 智取总督获资助虽然伦文叙机智过人,但是他知道要想真正地金榜题名,光靠自己在私塾读的那点书还是不够。再聪明的人也不能闭门造车,何况科举又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度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大多了!
从哪得到资助,让自己能够继续完成学业呢?恰逢有一回,伦文叙在西禅寺卖完菜准备回家,突然听到两广总督吴琛要来上香。早就听过此人爱才的伦文叙,心生一计,乘着大家不注意藏到了大雄宝殿的神台底下。
不一会,吴琛进来上香,结果就发现了在神台下动弹的伦文叙。在西禅寺和尚的缓颊之下,吴琛知道了面前这个小孩是附近闻名的神童,不由得起了考较之心。于是吴琛对伦文叙说;“本官今日出一上联,你要是能对得上,我就原谅你这次的无礼。要是对不上,就要重重挨罚”。
只听得上联是“一介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伦文叙环顾四周,下联脱口而出:“三尊宝佛,坐鳌、坐象、坐莲花”。吴琛对于伦文叙的回答赞不绝口,又听说伦文叙没钱上学,深感惋惜,当场资助了他白银五十两,让他继续完成学业。
三、 连续夺魁,父子四进士
解决了学费和盘缠,伦文叙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1489年,伦文叙参加乡试,得到了巡按御史的赏识,被选入太学修行学业。
又过了十年,文章大成的伦文叙连中会元和状元,完成了连中两元的壮举,也由此成为明朝时期广东第一个状元。这一届考生中,被他打败的既有被誉为圣人的王阳明,也包括卷入舞弊案的唐伯虎。
(王阳明)
关于伦文叙,《明史》中记载不多,但是很多其他书籍都有他的事迹。根据明朝郭裴所著的《粤大记》,历史上的伦文叙,性格温润,品行高洁,且善于教育子女。
《粤大记》:天性温醇,德器和粹,望之知为君子,居学以书史为长,手不释卷。为文宗韩杨悠长宛转,蔚有真趣。其孝友出于天性,而与物无竞、善教子。说伦文叙善于教子,是有根据的。他的五个儿子中,三个都中了进士,其中长子曾得过乡试第一,弥补了他父亲的遗憾,次子会试第一,乡试第二,差点重现伦文叙的壮举。而他的最小的两个儿子,没有考取进士,极有可能是因为他四十七岁就去世,没有来得及对他们进行教导。
饶是如此,一门四进士也足以载入史册,比苏轼一家的父子三进士成色更高。这足以说明伦文叙才气之高,举世罕见,也让其事迹经过了数百年,依然为世人所传颂。
(剧照)
四,关于伦文叙在广东佛山被津津乐道的原因探析。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系佛山人的骄傲,不单止文气才高八斗,而且他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甚至教出了三个中进士的儿子,这在广东来说属于炸裂性的教育方式,要知道有很多人穷其一生都考不上举人,甚至有个叫范进的中举后马上就疯了。
所以每个佛山人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反正笔者碰到的佛山人,交谈之后,给人如遇春风之感,素质极高。他们低调而务实、富贵而有礼、不骄不媚。有可能街上穿个拖鞋白背心,跟你侃侃而谈,哈哈大笑的阿伯,他就是亿万富豪,这种情况笔者遇到过。
伦文叙除了影响佛山人对于后代的教育外,还给佛山人留下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美食——状元及第粥。
在广东的广州、佛山等大部分地区,只要是本地人开的早餐店、快餐店、饭店、酒店等食肆,必定有及第粥这个美食。
据说伦文叙年幼家穷,经常要卖菜维持生活。有时菜卖不了,连午饭都不舍得吃,一家粥店老板见他年幼可怜,于是就天天帮他买一担菜,并要求他把菜送到自己的粥铺,这时候老板就用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再放些葱姜等做成一碗粥,免费给他喝,当作他的午餐。
这一吃,就在老板这里吃了几年时间。后来他被大官资助,有钱去读书,才中断了这段吃粥的日子。
多年后,伦文叙考上了状元,荣归故里,他特意来到粥铺,感谢老板对他年幼时的照顾,并请求老板再煮一次这种粥给他喝,当他喝完童年的辛酸后。他心中涌起无限感激之情,想到这粥还没有名字,一番思索后,特意取名状元及第粥,亲自撰写牌匾。
这个广告打得十分好,佛山人踊跃到老板的粥铺,尝一尝伦状元当年喝过的粥,甚至有很多老人念念叨叨的说,就是因为喝了这种粥,伦文叙才如此聪明才气。
所以,状元及第粥迅速在广东流传开来,并成为一道充满感恩的美食,流传至今,又有
美好的寓意。
很多家长在孩子考试时,都会给孩子吃一吃及第粥,并给孩子普及伦文叙的事迹。
因此,口口相传之下,只要一喝及第粥,马上就想到了伦文叙,这就是佛山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歪眼小史
文:小熊猫看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