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姜子牙,把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改为姜、吕、邱三姓,姜子牙后人有彪炳千秋的后人吗?
姜子牙,本名尚,字子牙,是姜姓吕氏。先秦时期的男人,都以氏称呼,所以我们应该称呼姜子牙为吕尚才对。
由于他是姜姓吕氏,所以他的儿子以吕称呼,女儿则以姜称呼。这么一来我们就能搞清楚了,姜子牙的后人至少是有两支的,传到后来一支姓吕,一支姓姜。
姜子牙这个称呼,是后世小说里出现的名字,由于小说更接近普通大众,流传更广泛。所以大家不会称呼他为吕尚,更喜欢称呼他为姜子牙。
一、丘姓为什么也是姜子牙的后人呢?早年姜子牙出山帮助周文王打天下,周文王赞叹一声:啊,我爷爷太公总是盼望有高人指点,原来就是阁下啊!于是姜子牙又多了个称呼,被大家称之为太公望。
周文王姬昌创业未半,中道崩殂,因此姜子牙便辅佐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继续伐纣,结果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周朝是实行分封制的,因此姜子牙以功劳,被封在齐地。姜子牙本人也就是齐太祖,建立了齐国,都城在营丘。
你看,营丘有丘,这就开始扯上关系了。因为姜子牙的儿子或者孙子当中,有一支长期住在营丘,所以就用丘来作为自己家族后代的氏,这就出现了姜姓丘氏。
在有文字的记录中,最早用丘作为氏的人叫丘吾子,他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出生年份大概在公元前591年。
除此之外,鲁国著名的史学家左丘明,其实也是氏丘,因为他的父亲是左史,而他名明,所以后人称之为左丘明,其实称他为丘明就行了,估计父母都称他为小明,这可能是史料中最早的小明了。
奇怪的是,先秦时期,丘氏族人本来世代居住在营丘,也就是齐国。可是后期却举家搬迁到了陕西扶风郡,后代长期居住在扶风郡。
扶风是靠着镐京的,在西周时期,这地方可是京畿重地,属于岐邑管辖范围。等到了战国秦孝公时期,这地方又成了秦国的地盘。
因为到了战国后期,礼乐制度沦丧,姓氏之间也逐渐不分家了。所以姓氏可以混着用,男人既可以用姓,也可以用氏,所以久而久之丘就成了一个姓。
二、丘姓和邱姓有什么关联吗?说了这么多丘姓的故事,可是大家去找找周围有没有姓丘的朋友呢?很抱歉,还真的很难找到,为什么?因为汉朝。
早在汉朝独尊儒术的时候,孔子就被捧上了天,成为了道德文化的至尊典范。而孔子名丘,所以这么厉害的人物,普通人自然是要避讳他的名字的。
于是当时出现了一批姓邱的小伙伴,在丘旁边加一个耳朵旁,这不就得了嘛!读音还一样,而且字形也没有多大变化,将来也好认祖归宗。
可是当时可没有对全国姓丘的小伙伴强制性做出这一要求,因此丘姓和邱姓此后是同时传播下来的,为啥到现在很少找到丘姓了呢?因为清朝。
清朝雍正三年,雍正颁布了一道圣旨,表示孔夫子老爷子是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皇帝追谥),因此全国姓丘的小伙伴们,你们都必须要避讳孔子的名字丘。
所以当时全国姓丘的小伙伴,都把姓改成了邱。不光是人名了,只要是涉及到丘字的地名,也一律都要被改掉,这下子你再想找个姓丘的人可就困难了。至少当时在清朝的人口普查簿子里,你是找不到的。
因此,现如今姓邱的小伙伴们,很大一部分都是姜子牙的后人。只不过姓氏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先秦时期,称之为姜姓丘氏,后来以丘为姓,再后来因为孔子的缘故,出现了丘与邱并行的情况。雍正以后,邱姓大行其道,丘姓逐渐消失。
三、姜子牙的后人里,名人还是非常多的。既然姜子牙的后人,主要分成了三个支系,那么我们这里就分别从姜、吕、邱(丘)三个后代姓氏的角度去找寻一些名人好了。
- 1、齐桓公吕小白。
姜子牙是齐太祖,也就是齐国的开国先祖。要这么说姜齐时期的历代国君们,全都是姜子牙的后人,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吕小白。
吕小白是春秋五霸之首,第一个称霸春秋的诸侯王。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不仅发展了齐国国力,而且打服了周围一票小弟,成为了真正的春秋霸主。这样的人自然是可以彪炳千秋的。
- 2、秦国相邦吕不韦。
最近热播《大秦赋》,吕不韦终于再次登上了热搜,进入大家的眼球。吕不韦也是姜姓吕氏,算得上是姜子牙的嫡系子孙之一,他是姜子牙的第23世孙。
吕不韦本来是河南的大商人,他听说嬴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所以帮助他出逃回秦国,继承了王位,吕不韦从而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秦始皇上台以后,尊吕不韦为仲父,因此他升任相邦,成为了秦国最有权势的大臣。可惜嫪毐叛乱,导致吕不韦受到牵连,恰逢秦始皇要拿回王权,因此吕不韦告老还乡。不过他担任相邦期间,积蓄国力,为后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 3、终南山道士丘处机。
在金庸老爷子的《射雕英雄传》里,丘处机是重阳宫全真七子之一,武功卓绝,十分有个性。实际上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他的确是个道士。
丘处机是金元交替时期的道士,道号长春子,曾经在74岁高龄的时候,不远千里前往西域,与成吉思汗参禅论道,最终成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
总结:姜姓分支的发展,仅次于姬姓。姬姓是周朝国姓,因此大量诸侯王都是姬姓。比如说卫、鲁、晋、燕、虢、郑、蔡等诸侯国,全部都是姬姓的分支。
而姜姓其实也不简单,第一个当然是齐国,他是正儿八经的姜子牙嫡系子孙后代。此外申国、纪国、向国、厉国、莱国等等也都是姜姓诸侯国。
很关键的是,姜子牙唯一的女儿邑姜还是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同时也是周成王姬诵和晋国开国始祖唐叔虞的生母。
这就很关键了,等于周朝王室有一半血统是他们老姜家的,此外晋国也有一半血统是他们老姜家的。
参考资料:《史记》
古代姜子牙,把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改为姜、吕、邱三姓,姜子牙后人有彪炳千秋的后人吗?
简单来说,姜子牙的儿子全都姓姜。
姜子牙的名称非常多,他是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别号飞熊。按照先秦时期的规矩,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的称号应该是吕尚或吕子牙,姜子牙这个名字是后世小说中出现的,当时姓跟氏已经合一为姓氏,作者直接称其为姜尚或者姜子牙,由此广为流传。
姜子牙在投奔周文王时,周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爷爷太公(周太王)说会有贤人到来,助我大周兴盛,难道是你吗?太公“望”(期盼)你来很久了,于是姜子牙有了太公望的称呼,结合称姜太公。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尊姜子牙为师尚父,师是官职,尚是名字,父是尊号,姜子牙再得一个称呼。
不管姜子牙有多少称呼,他一直都是姓姜的,他的子女也是姓姜,其子吕伋继承了他齐国国君的位子;其女邑姜(先秦时期,女子称姓不称氏)是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的生母。
随着齐国的发展,公室人员越来越多,经过代代层层分封,姜姓分化出许多氏,国君仍然是吕氏,除此之外还有高氏、国氏、卢氏、崔氏等等。到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后,这些氏不再是公室支属,没有了政治特权,但数百年繁衍下来的人口不可能被尽灭,姓与氏合一时,许多人以氏代姓氏,这些从姜姓衍生出来的氏也就变成了姓氏。
姜姓衍生出的姓氏非常多,仅次于姬姓,但这里面并不都是姜姓吕氏衍生出来的,当时还有其他姜姓国家,而且不同姓可以有相同的氏,姓氏合一后就变成了相同的姓氏,可他们的祖先并不是同一人。
综上所述,姜姓、吕姓这些都是姜姓在发展庞大后分化出来的姓氏,而不是姜子牙自己分的。而这么庞大的人口,出几个彪炳千秋的人物是肯定的,比如齐桓公吕小白,他是姜子牙的直系后代,春秋第一位霸主。
古代姜子牙,把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改为姜、吕、邱三姓,姜子牙后人有彪炳千秋的后人吗?
姜子牙,姓姜,名尚。因封于吕,即今河南南阳,故又姓吕,称吕尚。
姜尚共产生102个姓氏,如丁、田、齐、聂、吕、高、蔡等。
姜尚后代名人辈出,我国古今名人不说,单说国外就产生了两位总统、两位总理。两位总统即:卢武铉、卢泰愚。两位总理即:客家人之泰国的英拉和他信。
这两兄妹远祖河南固始。唐时,迁至广东梅州。其曾祖父丘春胜迁泰国。丘春胜长子丘昌,是泰国富商。英拉全名是英拉.西那瓦,中国名叫丘仁乐。其哥他信,中国名丘他信。
古代姜子牙,把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改为姜、吕、邱三姓,姜子牙后人有彪炳千秋的后人吗?
题主可能有些误会,姜子牙的三个儿子都是姜姓,区别的是他几个儿子的“氏”不同。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①先秦时代“姓”与“氏”的区别和联系。
②齐国姜姓后来衍化出多少姓氏。
③姜子牙后裔中的成名人物。
第一,“姓”与“氏”的区别和联系
在先秦时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从女从生”,意思就是“女人所生的孩子”,也就是说同一个老祖宗生下来的后代。
同姓之下,皆是血亲,所以就不能随便结婚,这就是所谓的“姓别婚姻,同姓不婚”。
老祖宗生下来的后代很多,于是需要用“氏“来区别开来,例如(姜姓)吕氏,(姜姓)高氏等等。
有的后代地位很尊贵,所以氏名也尊贵,例如继承了王位,那么可能就用“王“为氏。
有的后代地位稍差一点,分封在卢地,所以就以“卢”为氏。
有的后代犯了罪,背叛了国家,给家族丢了丑,有可能根本就没有氏。
这就是所谓的“氏别贵贱”。
既然“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如果两个家族“姓”相同,但“氏”不同,他们仍然是同一个祖宗。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严格区分的。
秦汉时期,“姓”与“氏”的使用开始逐渐混乱起来,很多人都只称“氏”,不称“姓”了。
而到了现代,“姓氏”并用,表面上指的是“姓”,其实用的都是“氏”。
解释清楚了“姓”与“氏”的区别,我们就可以言简意赅地回答第二个问题了。
第二、姜子牙子孙的姓氏。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
据专家考证,自齐国姜子牙开始,姜姓一共有一百多个氏,包括题主在题目中提到的吕氏和邱氏。
姜虽然是“姓”,但在姓氏混用以后,姜也做“氏”使用。不过先秦时期,姓氏还没有混用,不可能出现一个人既是姜“姓,又是 ”姜“氏”,”姓”与”氏”完全相同的情况。
第三,姜子牙后裔中的成名人物。
姜子牙以后的历任齐国君主中,最知名的要算是齐桓公了,他显然是姜子牙的后人。
齐桓公当政时期,齐国的两位上卿——门氏和高氏,其实都是姜子牙的子孙。
姜子牙在韩国有一支卢氏子孙,也就是前韩国总统卢泰愚所在的家族,这是卢家和史学专家都承认的。
姜子牙的第11代孙曾经在卢邑生活,以邑为氏,所以就是姜姓卢氏。
卢氏的一部分人后来移居到韩国繁衍生存,目前在整个韩国大约有20万人。
姜姓卢氏又不断分出许多支系,出了不少政治人物。
例如,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属于交河卢氏,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属于光州卢氏。
在两位卢氏总统中,卢泰愚对自己姜姓后裔身份的认同感更热切和真挚一些。
卢泰愚一直为自己是姜子牙的子孙而自豪,并极力主张中韩友好。
他在韩国执政期间,促成了中韩建交,并于2000年偕夫人来到山东省长清卢庄村祭祖。
泰国的前总理英信、英拉兄妹是泰国丘姓华人,祖籍广东。
有人说他们的家族是姜子牙的丘(邱)氏后裔,但尚没有得到他们本人以及专家的公开认可。
历史上有上古八大姓之说,也就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这八姓。
自“姓“与”氏”混用,甚至”氏”取代了”姓”的地位以后,八姓中唯有姜姓还比较常见,所以让人产生困惑也不稀奇。
五斗呕心原创,欢迎交流,顺便关注。
古代姜子牙,把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改为姜、吕、邱三姓,姜子牙后人有彪炳千秋的后人吗?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题目本身是错误的,姜子牙所有的儿子,包括他在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后代都只有一个姓——姜!(田氏代齐后不谈)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知识点——先秦时期的姓氏,如果你有兴趣请继续往下看,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姜子牙是错误的叫法,嬴政应该叫秦政了!
1、先秦时期姓氏分开,姓永远不变,氏是多变的我们在史书中都会看到这样的记载:秦王政,嬴姓,赵氏或者太公尚,姜姓,吕氏。
这里提到了“姓”和“氏”,在先秦时期,两者是分开的,到了西汉两者合二为一。那么“姓”代表的是什么,“氏”代表的又是什么?
简单来说,“姓”代表你从哪儿来,“氏”代表你要去哪儿,我们还是以大家熟悉的秦国举例。
赢姓始祖是伯益,史书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那么伯益所有的后代都是“嬴”姓,除非有一人也像伯益一样,被帝王赐予他姓。
在伯益后代繁衍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杰出的人物,因为各种功劳被君主赐予封地,比如说造父,他是伯益后代,“嬴姓”子孙,因为帮助周穆王造车有功,被封在“赵城”,于是造父这一支便有了“氏”,叫“赵氏”,即嬴姓家族的赵氏分支!
战国七雄中的赵国和秦国都是造父的后代,所以他们都是“嬴姓赵氏”,其实秦国王室准确来说应该是“嬴姓秦氏”!因为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邑之后,他已经脱离了“赵氏”这一支,可以单独成氏。
回到齐国,姜子牙是姜姓吕氏,所以他的儿子都是姜姓,但是因为姜子牙把他儿子们分封在不同地方,于是他们便有了不同的“氏”,有姜姓高氏、姜姓卢氏等等。
再举楚国的例子,楚国国姓为芈姓,大秦宣太后芈八子就是楚国宗室,华阳夫人也是芈姓;楚国王室是芈姓熊氏,楚怀王叫熊槐;屈原也是宗室,不过是芈姓屈氏,另外两大宗室家族是芈姓昭氏,芈姓景氏。
2、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看完之后会颠覆你的认知,其实姜子牙不能叫姜子牙,嬴政也不能叫嬴政。
齐桓公小白叫什么?很多人脱口而出,姜小白,错!他应该叫齐小白!因为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姜子牙应该叫吕尚,吕是他的“氏”,尚是他的“名”;嬴政应该叫秦政,秦是他的“氏”,政是他的“名”。
这一点在先秦书籍中多有体现,而在汉朝之后的史书中不再区分,因为那个时候姓氏已经合一。
齐小白入于齐。曷以为国氏?当国也。——《公羊传》
说的是公子小白以“齐”为氏,已经表明了他立志夺位。
而先秦女子则与男子相反,称“姓”不称“氏”,比如说吕尚的妻子叫申姜,姜姓,吕尚的女儿叫邑姜,姜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为了博取褒姒一笑,褒姒是姒姓。
3、姜子牙的后人到了战国后期,姓和氏分得不是那么清楚了,到了汉朝,姓氏合一,很多人便以氏为姓了。
根据考证,姜子牙的后代衍生了姜氏、吕氏、尚氏、齐氏、高氏、卢氏、柴氏、庆氏、国氏、纪氏、绍氏、檀氏、贺氏、指氏、掌氏、厉氏、牵氏、晏氏、望氏、献氏、易氏、章氏、谢氏、丁氏、申氏、营氏、浦氏、莱氏、许氏、盖氏、雍门氏、东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牙氏、子功氏、公旗氏、公牛氏、卢蒲氏、祭公氏、闾公氏、仲长氏、章仇氏等48个氏,到了汉朝,就变成了48个姓!
想要知道姜子牙有哪些厉害的后人,就在这48个姓中找吧,但并不是说这48个姓都是姜子牙后人,因为其他姓也可能会有与他相同的“氏”,所以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姓一般都有几个来源。
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古代姜子牙,把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改为姜、吕、邱三姓,姜子牙后人有彪炳千秋的后人吗?
答:关于姜子牙,受明代许仲琳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以为,他是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尊称太公。
其实,在先秦典籍里,大家是找不到“姜尚”、“姜子牙”、“姜太公”这样的说法的,见到的只能是“吕望”、“吕尚”、“太公望”、“师望”、“尚父”、“师尚父”等。
话说,姜姓始祖四岳当年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其后被分封了齐、申、吕、许四个国家。
姜太公是四岳之后的吕国人,以吕为氏。
先秦人的习惯是:男人称氏不称姓,女人称姓不称氏。
所以,先秦、秦汉的典籍里对姜子牙常见的称谓是“吕望”、“吕尚”。
“吕望”这个名称,最早记载西周初年的青铜器“天亡簋”。
为什么叫“天亡簋”?
是因为这个青铜簋里出现有“天亡”二字。
古代“天”通“太”,“亡”通“望”。
即“天亡”就是“太望”。
簋铭中提到的“天亡尤(佑)王”,指的就是太公望辅佐、佑护周武王。
为什么叫“太公望”呢?
《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姜子牙在渭水之阳垂钓,周文王去拜见他,感叹地说,我先君太公在世的时候就说,应当有个圣人来辅佐周,周因此会兴旺发达。你应该就是那个人了,我太公盼望你很久了。
于是,姜子牙有了这个尊号:“太公望”。
强调一下,“太公望”是姜子牙在周的一个尊号,后来人们在他的简称“望”加上氏,就成为了“吕望”。
另外,很多人认为,因为周武王崇尚姜子牙,以父礼事之,所以尊称为他“尚父”。
但是,楚简《举治王天下》里记:周文王的太公古公亶父去访问吕望的时候,就称他为“上父”。
在古时候,“上”、“尚”相通。
可见,“尚父”并不是来源于周武王对姜子牙的尊称,它根本就是姜子牙的字。
《封神演义》说姜子牙的名叫“姜尚”。的确,在先秦,“某父”中的“父”字经常会被省略,比如《左传·昭公十二年》里“禽父”、“夑父”,其实是鲁公伯禽、晋侯夑。但根据先秦的人名、字的通例,一般来说“子某”、“某父”都是字而不是名,像“禽父”、“夑父”,都是字。
所以,“尚父”不是姜子牙的名,而是他的字。
称姜子牙为“师尚父”,是古代有大师和少师,大师就是后来的太师,是最高的武官,掌管军队的。
姜子牙曾经是文、武时代掌管军队的大师。
所以“师”是他的官职名。
“师尚父”也因此被称“师望”。
姜子牙的“子牙”是怎么来的呢?《孙子·用间》有提到:“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不难看出,“吕牙”就是吕望。
“吕牙”的说法,在先秦典籍中,也仅见于《孙子》。
有人因此认为,由于“牙”古音疑纽鱼部,“望”古音明纽阳部,疑明准双声、鱼阳对转叠韵,即“牙”是由“望”音转成的。
至于姜太公道号“飞熊”,是文王遇姜子牙前夕,由史扁卜卦,出现了“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的爻辞。后人误把“非罴”转成“非熊”,最终演变成了“飞熊”。
姜子牙不是只有三个儿子,而是有十三个儿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儿子中有没有发生改姓吕、邱之事,史不见载,不敢妄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