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治军涣散,为何能保大明东北二十多年的安宁?
万历年间,山海关是一道门槛,在山海关内,天下最大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可是出了山海关,人家只认李成梁的名字,不认什么万历皇帝。这就是李成梁给老李家打下来的江山。
因此就算有人弹劾李成梁养寇自重、黑白通吃,万历皇帝也收拾不了李成梁。为什么?因为李成梁在辽东已经跟皇帝没什么区别,他们整个家族的力量,不仅确保明朝占有辽东,也随时可以导致明朝可以瞬间失去辽东。
出了山海关,就找李成梁,记住这句话,你在辽东就能混得下去。那么李成梁这哥们是如何在养寇自重的情况下,保证辽东二十多年安宁的呢?
一、李成梁在辽东搞平衡,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李成梁和一般的守将完全不同,一般人来镇守辽东,那就是为了确保辽东的安全。所以他们对辽东兴起的一些力量,采取的是打压政策。
可李成梁在镇守辽东的时候,不仅没有打压这帮人,而且还刻意去扶植一部分力量。比如说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其实就是李成梁一手拉扯起来的。
当时努尔哈赤本就是李成梁的家奴,因为他爷爷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被李成梁和尼堪外兰的人马误杀了。这个时候李成梁选择拉扯努尔哈赤一把,给了努尔哈赤一大笔钱,此外还将他爷爷和父亲留下来的土地和人马,都送给了努尔哈赤,这等于是给了努尔哈赤创业的第一桶金。
此后,努尔哈赤越做越大,这也引起了李成梁的警觉。不过李成梁对此不仅不反对,反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因为他要搞平衡。
那个时候的女真各大部落,都在李成梁的管理范围之内。李成梁不允许任何一个部落一家独大,所以当海西女真和叶赫女真逐渐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后,李成梁便打算扶植起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跟这两大势力对抗。
因此,可以说李成梁就是努尔哈赤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正是因为李成梁给努尔哈赤开了个口子,才有了后来两百多年的清朝。而李成梁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建立后来的清朝,他只是为了辽东地区各大势力的平衡罢了。
二、李成梁的贸易通道,让内外都受益。在努尔哈赤没有壮大之前,这哥们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一辈子做老李家的奴才,绝对不会背叛老李家。就算李成梁不在了,还有李如松,还有李如柏等等。只要老李家的子孙镇守辽东,那努尔哈赤就不会反叛。
为什么努尔哈赤当初会有这样的觉悟呢?因为很简单,努尔哈赤的一部分工作,其实就是给老李家做的。
因为李成梁用武力手段和霸权主义,控制了辽东和内地的贸易往来。所以辽东的人要想和关内人做点小生意,就必须要通过李成梁。
努尔哈赤果断看到了这一商机,他过去是李成梁的家奴,自然比其他女真首领更有主动权。于是他主动找到了李成梁,与李成梁达成了友好的贸易伙伴关系。
此后努尔哈赤将大量东北的人参、貂绒、铁锅炖大鹅、二人转等特产,通过李成梁的渠道输送到了关内,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这些回报里,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给李成梁的,想要吃独食,努尔哈赤还做不到。努尔哈赤这么做,其他女真部落的首领们自然也知道这么做。
因此李成梁家族,成为了辽东和关内贸易往来的枢纽。他们相当于在这里设置了一个看不见的关卡,来往都要交税才行。
这么一来大家都开心,努尔哈赤等女真部落的首领,挣到了钱,李成梁挣到了钱,辽东在如此蓬勃的贸易发展中,自然能够保证稳定。
三、李成梁手握辽东铁骑,谁不听话就要挨揍。没有枪杆子,就没有话语权。那些想要通过讲道理,就能获得平等权利的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因为这世道本就是强权代表一切。
李成梁手里如果没有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那还怎么去镇住辽东各方面力量呢?李成梁刚来那会儿,辽东除了各大女真部落以外,还有蒙古各部落、朝鲜各部落以及部分辽东汉人集团。
这么多庞杂的力量聚集在一起,这治安那是相当难维持的。所以李成梁必须要训练出一支强有力的力量,才能够控制辽东的局面。
因此辽东铁骑就这么出现了,这支军队是大明朝正规军编制,全部都是吃皇粮的。此外,李成梁后来有钱了,还经常给他们开小灶。
所以辽东铁骑与其说是给大明朝卖命,倒不如说是给李成梁卖命。这支军队在辽东驰骋,从来遇不到对手,谁不听话,李成梁就让这支军队将他们打得服服帖帖的。
枪在手,跟我走!这就是李成梁能够称霸辽东二十多年的核心底气。至于明朝镇守辽东的其余常规军,那就跟后娘养的一样,得不到李成梁的精心栽培。
因此李成梁给人的感觉,那就是表面上治军不严,军心涣散,实际上拥有一支核心力量,关键时候帮他摆平一切事情。
总结:没有李成梁,哪有后来的努尔哈赤?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发出“七大恨”,表示彻底跟明朝决裂,并且要讨伐明朝。此后在萨尔浒大战中,一举击溃明朝大军。
“七大恨”中,有一大恨比较特别,那就是李成梁杀害了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的事情。虽然没有直言李成梁的大名,但是呆子都知道,那时候是谁在指挥战斗。
为什么努尔哈赤突然就有了这样的底气呢?因为当时李成梁已经被明朝拿下,而最有出息的儿子李如松也在万历三大征中战死了。
剩下的李如柏,压根就扛不起家族大旗,所以说努尔哈赤这才做大了。但凡李成梁或者李如松还在的话,估计努尔哈赤是不敢瞎蹦跶的。
参考资料:《明史》
李成梁治军涣散,为何能保大明东北二十多年的安宁?
谢邀@元元的天下。李成梁一代名将,是万历时期标志性的一方“诸侯”。在他的努力下,大明的东北保持了20余年的”稳定与繁荣”。
在辽东,李成梁黑白通吃,敌我通杀,无所不能。万历年间,出了山海关李成梁比万历还好使。
那么李成梁哪来这么大能耐呢?总的来说,他有两个”法宝”。第一,拥有过硬的枪杆子”辽东铁骑”。
李成梁本身是个读书人,怎奈家贫,无奈袭职从军。而隆庆年间的辽边,各种势力鱼龙混杂,蒙古各部,女真各部,辽东汉人,朝鲜人,等等。总之是乱世。最大的压力还不在女真人。而在于察哈尔的前身土蛮部,经常进犯辽东。
相对而言,建州女真当时还是个破落户,过着半穴居生活,整天在大山里挖参卖钱。而海西四部女真更为强大。
而李成梁40多岁才参军,到了辽东都督佥事这个位置上,都已经50余岁。正是做事成熟稳重,深谋远虑的最佳年纪。他莅任之后,便开始组建他的“辽东铁骑”,充分利用明军的火器优势加上学习蒙古的骑兵优势。这支部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的前身。
关于辽东铁骑,又称“李家军”。全盛时期,主力在4800余人。每人配备三匹战马和一柄”神器”三眼神铳。战斗力异常强悍。由于他们的俸禄都是“双饷制”,除朝廷配发的部分足额发放外,李成梁还有另饷,死了以后还有丰厚的安家费。所以这支部队又称为李成梁的“家丁”。
这支部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擅长奇袭、奔袭、夜战。在征服蒙古土蛮部和万历朝鲜之役中战无不胜,还多次在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乱大放异彩。
所以对于蒙古各部、女真各部而言,不服气没用。用东北话说,“你瞅啥,不服我就把你打卑服。”
因为有了自己的枪杆子,所以也不用担心朝廷的权斗过分影响自己。即便后来张居正倒台,李成梁下课。但是“辽东铁骑”依然属于李家,由儿子李如松统领。到最后,万历还是不得已请李成梁继续回来主持工作。
第二,拥有整个辽东的最大“黑市市场”宽甸等六堡。
万历元年(1573年),作为辽东总兵的李成梁在击退蒙古土蛮后,扩筑宽甸六堡。宽甸六堡全兴时期有64000余户居民,有整个辽东最大的马市。它既是监视建州女真的桥头堡,又是和建州女真最大的榷场。你以为李成梁那么多钱哪来的?
在刚扩筑宽甸六堡的时候,正好建州女真都指挥王杲想垄断抚顺互通马市,诱杀了明朝备御裴承祖。明朝一怒之下,取消了贡市。
机会难得,李成梁立即准备征讨王杲。结果来了不怕势大,万历2年(1574年),王杲干脆纠集鞑靼土默特、泰宁部,大举犯扰明朝辽东重镇辽阳、沈阳。于是李成梁便派兵剿了王杲的老窝古勒寨,斩首一千余级。此后,互市的主动权就彻底掌握在了李成梁手里。
就在这场战争中,努尔哈赤和他弟弟舒尔哈齐成了李成梁的俘虏,最后变成了李成梁的家奴。李成梁非常善待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并没有将他们按照惯例阉割,送到宫里去。因为李成梁留着他们有用。
这个用途在万历11年(1583年),充分体现出来。李成梁攻打阿台时,“满奸”塔克世与其父觉昌安前去古勒寨为明军劝降。然而李成梁的军队是靠主动进攻,然后“分红”的军队,所以对古勒寨进行了屠城分赃。结果塔克世与其父觉昌安就被误杀了。
结果“家奴”努尔哈赤叫起来“撞天屈”,李成梁自知理亏,于是上书请求了30道敕书,几十匹马作为补偿给了努尔哈赤。马不值钱,可是30道敕书那不一样。因为这个是到京朝贡贸易交换凭证的信物,整个建州三卫若干年加在一起,才500道,所以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时候来努尔哈赤起兵的资本。
然而李成梁的亏欠之心还不止于此,李成梁还上书请求朝廷将塔克世的土地、人马等送给努尔哈赤,让他承袭都督指挥衔,作为补偿。并且在此后的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成梁就是利用努尔哈赤,让其成为自己在管理女真各部的代理人。李成梁在一天,哪怕是李如松在一天,努尔哈赤也不敢反。努尔哈赤也曾经发誓,一辈子效忠李家。终清一朝,李成梁的墓都是受到保护的。
但是世事无常,李成梁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大棒加金元打造了“平安辽东”20余年。结果打卑服了土蛮,打卑服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虽然在朝堂上,各种弹劾,万历的各种”不信任”,仕途的各种“大起大落”;然而在辽东,无论白道黑道,好人坏人,朋友还是敌人,对自己都毕恭毕敬。但是自己终究养虎为患,铸成大错。
繁荣了一个时代,却隐患了一个未来!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李成梁治军涣散,为何能保大明东北二十多年的安宁?
很简单,因为利益捆绑,而治军涣散不代表军队没有战斗力。
为土地而战袁崇焕曾经提出过“以辽人守辽土”的概念,其实在李成梁时期就已经被践行。封建王朝一般到了中后期,由于其无法克服的历史缺陷和文官治国的趋势,军队腐败是必然的。在明代就集中体现在将领走私,侵吞军田,克扣粮饷,冒功领赏,奴役兵士等。
严格来说,从“土木之变”后,明军的战斗力是呈总体下滑趋势的。但正规军不能打,不代表地方武装没有血勇之气。其实就是相当于地方团练,将领用各种方法养一支私人武装。南宋的“岳家军”,明代的“戚家军”,清末的“湘军”,无不都是这样的民办团练。
李成梁是组建了一支以辽民为主体的骑兵,这支骑兵大多是双马甚至三马骑兵,领着丰厚的月俸,装备着大明当时最先进的装备。最重要的,每打一场仗,这些骑兵都能获得巨大的回报。比如给予大量的私田。
封建王朝老百姓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三十亩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给田给地,一个瘦弱的老农也敢拿起自己的锄头和侵略者拼命。李成梁的部队,就有这个觉悟和意识。且辽东民风悍勇,并不缺少男儿热血。
这样一支有待遇,有装备,有血气,外加将领悍勇有谋,最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自己财富而战的军队,怎么可能没有战斗力?这就和当初秦朝统一六国一样,用的就是这种类似“土地革命”的法子。
朝廷的大力支持李成梁治军,说涣散言过其实,但是有些许纵容是有的。因为本质上,李成梁的骑兵可以算是其私人武装性质。这种情况一般都很容易招到朝廷的忌讳。但李成梁有靠山,有张居正。
张居正在万历年前十年,可以说是“一言九鼎”。他需要李成梁帮他终结辽东的混乱,为自己增加政治砝码,为顺利推行自己的种种新政打下牢靠的基础。所以对于李成梁,张居正是全面扶持的,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还在各种政策上一路绿灯。这也是李成梁能够培养出强大团练的重要原因。
同时,李成梁在辽东拥有巨大的军政特权。他一度垄断了辽东的马市,利润丰厚。这为李成梁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治辽以谋为上强悍的军力只是一个基础保证,结束辽东混乱的局面需要高超的政治手腕。李成梁的做法,就是对各部族打压扶持,以求其相互制衡,避免一家独大,让李成梁自己始终在辽东繁杂的势力派系中掌握最大的话语权。
辽东二十多年的太平,李成梁功不可没。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李成梁治军涣散,为何能保大明东北二十多年的安宁?
“南戚北李”不是瞎叫的,如果李成梁是个无能之辈,能够与戚继光并称天下?
(1)李成梁地位比戚继光高不少
从1570年到1618年,长达48年的历史。李成梁在1579年,更是被封为“宁远伯”,寿高93岁。正是因为主政辽东时间过长,才导致家族化问题严重。搞政治、军事,最怕“家族化”,你一个人的正能量抵挡不了“家族化”的负能量。
李成梁
戚继光虽然在现在的知名度上要高于李成梁。但在当时,无论知名度还是权力,甚至个人成长速度都不如李成梁。戚继光17岁时任佥事,用了18年到了35岁被任命为福建总兵。
李成梁生于1526年,40岁(1566年)时才被任命为指挥佥事(四品),但仅仅用了4年(1570年)就成为辽东都督佥事(三品)主政辽东军事,次年为从一品衔的都督同知,主管整个辽东地区的战场,应对蒙古、建州女真。
(2)李成梁的问题在封建社会很正常: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长时间的兴盛就会出现“只重己利”的问题,如果这个人不能“戒骄戒躁”、不能如履薄冰,那么,必然会“丢人现眼”
戚继光
作为辽东地区明朝象征,李成梁的变化主要是权力过大造成没有人制衡。就是张居正被清算对其都没有大的影响,戚继光则边缘化。1591年,李成梁被罢官的原因也是因为权力过大。但其子李如松、李如梅先后被任命为辽东总兵。
1601年,李成梁再次被任命为总兵,1608年退职。其后,两个儿子李如柏、李如桢再次担任辽东总兵。
从1570年到1591年的21年里,李成梁左挡右杀威震天下。
李如松
各个敢于违拗李成梁的官员,无论你是中央还是地方,或杀或被其弹劾。像吃空饷、滥杀等问题并不鲜见。
正因为李成梁的错误,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父、祖,导致建州女真最终成为大明最危险的敌人之一。明亡确实有其或多或少的责任。
李成梁治军涣散,为何能保大明东北二十多年的安宁?
提问者的题干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有问题。
李成梁保东北二十多年的安宁是在其第一次镇辽期间,即隆庆元年到万历十七年,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李成梁“先后奏大捷者十”,史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确实为明朝东北边境的安宁立下了大功。
但是说李成梁治军涣散,我就不敢苟同了。李成梁只是“厚遇部曲”,给自己手下的家丁部队给予优厚的待遇,希望他们能报效自己,奋勇杀敌,“家丁部队”是李成梁屡立边功,不断进阶的资本,所谓“此李氏功名所由盛也”,所以厚待他们是非常必要的,正是由于家丁的待遇和地位优于其他部队,所以尽管有牺牲,但是他们仍然能前赴后继,继续为李氏父子效力。
《幸存录·辽事杂志》:为费甚多,凡所育健儿,恣其所好;凡衣服饮食,子女第宅,及呼卢狭邪之类,俱曲以从之,有求必予,但令杀虏建功而已。李成梁之所以能够在第一次镇辽期间,表现如此突出,就是得益于其所运用的家丁制度,这个制度是对军队结构的重组,它的产生是有他的环境和土壤的,它是建立在明朝卫所制度被破坏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明朝九边军屯土地被边境的武官豪强不断侵占,大量卫所军士失业,而那些武将的产业是在边境一带,往往受到北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威胁,于是那些武将豪强们就挑选卫所军士强健有力,骁勇善战者充当自己的私属家丁,跟随自己作战。这就是家丁的主要来源。
而辽东面临的虏患,边防形势较其他边更为严峻,所谓“他镇皆一面对虏”,而且辽东镇是在北、西、东都要应付虏患。而且辽东镇缺少天险,又不像其他镇有边墙护卫,防守难度更大。
《熊廷弼集·除报羡余书》:他镇有边墙,辽独与虏接壤而处,出入无时,无峻岭重关以为限隔,该部以为兵少可支乎?这就意味着拥有高机动性的蒙古骑兵可以迅速入犯,劫掠物资。在这个情况下,主将很难迅速从四处集结本镇兵力去迎敌,所以建立一支“快、精”的部队随主将杀伤敌人就很有必要。
《练兵实纪·登坛口授》:比如宣、大、山、陕,无属夷隔断,且地平无险可据,胡马入犯无时,数千亦入,数百亦入,甚至数十亦入。将官随有警报,便就出去追剿,缓急之际,迅雷不及掩耳,那得齐兵?那得聚众?故特有家丁之设,所谓在精不在多,与将官厮守一处,人不离营,马不离鞍,一声炮响,早已出门,方才追得贼及。所以,李成梁要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歼敌御虏效果得最大化,选择了将家丁制度发扬到极致也是形势使然。
而在具体运用家丁战术运用上,李成梁将善于当敌人进犯之时亲自率领部下长途奔袭攻击敌人的巢穴,进行斩首作战。
在指挥具体战斗中,李成梁使用“一二字阵”破敌。
所谓“一二字阵”,就是“一字阵”做为前锋与敌接战,“二字阵”做为策应。二阵互相配合,完成战斗任务。如万历十一年的辽河之战就是一二字阵破敌的经典案例。
《全边略记·辽东略》:虏走辽河,河深不能径渡。李成梁追袭之,从丁字泊堡出,出阵为一二字,以一字冲锋,二字继战。令既定,旦日,去边一百五十里,虏望见兵至,既跳骑挑战。成梁躬率一字阵接斗,火器弓矢齐发。抚臣李松趋二字阵,鼓行而前。虏股栗欲奔,我兵乘胜疾战,斩首虏八百二十四级,得名酋舍征孛来等十三人,获马五万四十九匹。军士亡失者六百三十九人。而李成梁在捣巢作战时,善于使用间谍,侦查虏情,成为其屡次获胜的重要原因。
《东夷考略·东事答问》:即近岁李宁远亦专用间,侦虏捣巢,往往获级。李成梁在作战过程中对军纪严明极其强调,成为了他“师出必捷”的有力保障。
就比如说在万历二年征讨王杲之战,“李成梁军军法严,毋敢逗留弗前者,我兵亦不避矢石之难”,此战明军奋勇向前,大获全胜。万历八年在征讨王兀堂的作战中又下令“敢逗留不进者斩首以徇三军”明军获得大捷。这一切都说明在李成梁严酷的军令下,原本实力就很强的家丁组织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总而言之,李成梁深入敌后的“捣巢”战术,通过良好的战术运用、严明的军纪,置之绝地而后生,将手下将士的战斗潜力深入挖掘来获得战斗成果。
但是李成梁所运用的家丁制度也有局限性,也会遇到瓶颈。
首先,蒙古人在屡次遭到李成梁重创之后,改变了自己的战略战术。
具体有两个表现,第一,蒙古人进犯兵力走向了联合化和集团化,家丁尽管战斗力强,数量却极其有限,面对超大股的敌人往往无能为力。
《明史·李成梁列传》:土蛮族弟土墨台猎借西部青把都、恰不慎及长昂、滚兔十万骑深入海州。成梁不敢击,纵掠数日而去。第二、蒙古人深知“捣巢”为李成梁的惯用战术,在出击抢劫的同时,往往对巢穴使用板升进行加固,并且在巢穴周围重兵埋伏,当李成梁前来捣巢时,给予伏击,给李成梁的精锐家丁带来重大损失。
《明史·李成梁列传》:明年二月,卜言台周、黄台吉、大小委正结西部叉汉塔塔儿五万余骑复深入辽、沈、海、盖。成梁潜遣兵出塞袭之,遇伏,死者千人。《明史·李成梁列传》:十九年闰三月,成梁乘给事侯先春阅视,谋邀捣巢功,使副将李宁等出镇夷堡潜袭板升,杀二百八十人。师还遇敌,死者数千人。在李成梁第一次镇辽的后期,李成梁的精锐家丁直出捣巢的模式死伤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其次、为了将有限的家丁,发挥出最大战斗力,主要将领不得不亲自率军出动,取得战功,在蒙古人调整战术后,主要将领所冒风险极大。就比如李如松就是在捣巢中受到了蒙古人的埋伏身亡。“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
再次、辽东军的主要战力是精锐家丁。所以,将领就会将大量有限的资源优先补充给家丁使用,所谓“辽饷惟家丁差厚”,这就就忽视了对正兵的待遇以及训练,如辽东普通士兵的饷银只有四钱,部分士兵只有两钱五分,所食之米更是“浥烂如粪”。
而据协理京营戎政尚书李化龙言,辽东军普通正兵的军饷是低于九边平均水平。
《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兵部类第一卷》:各边军粮皆有五六钱或七八钱,辽独每月四钱。所以,实际上辽东军队整体战斗力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只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普通士兵往往沦为家丁们的厮役,毫无战斗力,隐患非常巨大。所谓“就以军士之马供家丁骑乘,以军士之身供家丁役使,以军士之粮作家丁养赡”。
一旦家丁们遭到严重的损失,辽镇普通士兵战斗素质严重不足的隐患就暴露出来了。李成梁第二次镇辽之所以毫无作为,就是精锐家丁丧失殆尽有关,尤其是万历援朝战争碧蹄馆战役,2000余名精锐家丁竟然被全歼,严重伤害了辽军的元气。
《万历野获编·补遗·家丁》:癸巳朝鲜之役,平壤大捷,李如松以平殄在迩,不欲他兵分其功,潜率家丁二千人夜至碧蹄馆,遇伏,一举歼焉。所以,李成梁之所以能在辽镇立不世之功,是因为将家丁制度发挥到了极限,而这个制度也给辽东的军事能力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引用文献:《明史》、《东夷考略》、《万历武功录》、《幸存录》、《熊廷弼集》、《全边略记》、《神庙留中奏疏汇要》、《练兵实纪》、《万历野获编》
李成梁治军涣散,为何能保大明东北二十多年的安宁?
李成梁治军涣散?他这是看透了人性,你不奖励将士、允以将士们荣华富贵,他们会为你卖命?但是在训练和行军打仗时,李成梁的军纪甚严。如果李成梁治军涣散,那大明东北早就被蒙古、女真捶烂了。
晚明将吏贪污怯弱,边备废弛。辽东的军队非常腐败,军队战斗力极弱,蒙古、女真各部纷纷南下侵扰,在李成梁主政辽东之前,有三位大将战死。而李成梁主政辽东后,保其三十年安宁。
李成梁能够东北三十年安宁主要依靠自己强大的军队,只有打得赢他们,他们才会听你的,其次在战术上瓦解敌人。
李成梁镇守辽东后,四处招募将士,建立了一支由家丁组成的军队,这些家丁之间要么互为兄弟、要么互为父子,是真正“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军队,这支部队战斗力极强;敌人打死一个,就会激怒一群人,而且他们的装备先进,他们有一款武器“三眼神铳”,这个武器既可以当枪使,也可以当铁榔头使用,开战后先向敌军射击,冲进去后,拿着铁榔头就是给敌人一锤,这个铁榔头重15斤,一锤下去必死无疑。
但是这“三眼神铳”在辽东铁骑中很少配备,因为这种原是火器在满蒙强弓面前优势并不大,辽东铁骑中大多还是配备的腰刀和弓箭,在李成梁部队中还有大炮、佛郎机等武器,这些大多是从南方征调来的。
除了军队战斗力强以外,还有李成梁的指挥能力高超,尤其擅长奇袭。
李成梁也擅长远交近攻,利用女真各部落的矛盾,分个瓦解,一般先打出头鸟和强大的。
李成梁镇守辽东后扩建宽甸六堡,这六堡直接迫近女真部落的根据地,扼守了女真向南扩张的出口,被之后的熊廷弼称作:“八百里新疆”。
努尔哈赤在李成梁面前根本抬不起头,努尔哈赤跪在李成梁面前宣誓:永远忠于李家;努尔哈赤也算遵守誓言,在李成梁活着的时候,他没有敢蹦跶,李成梁死后三年就公开宣战大明。
李成梁使辽东稳如泰山,但是他随着地位的上升就开始飘了,除了谎报军情外,还奢侈无度,将辽东的利益全都弄到自己手里。
1591年李成梁被言官弹劾,被明神宗罢免辽东职务。李成梁离开辽东后,辽东的军备又逐渐废弛,十年间换了八个主帅,他们根本没有阻止住努尔哈赤的扩张、崛起。现在很多人把努尔哈赤的崛起的锅全都甩到李成梁身上,这是极其不公的。1601年七十六岁的李成梁再次主政辽东,在他主政的八年期间,辽东基本无战事。
1608年李成梁再次被弹劾罢官,1615年在北京去世,1618年努尔哈赤宣告“七大恨”,公开对明朝宣战。
李成梁现在背上了明朝灭亡的最大一口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