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称吕不韦为相邦而不是丞相?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过程中,秦国的官职爵位也是在不断演变当中的。相邦和丞相,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秦惠文王以前,秦国国君都没有封王,表面上叫公,其实就是个伯爵。公侯伯子男,伯爵排第三,哪里有权力设置百官呢?

所以说秦惠文王之前,秦国的官职爵位称呼都是比较奇怪的。比如说最高职位左庶长、最高爵位大良造等等。可是到了秦惠文王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他自己封王了!

没错,秦惠文王是自己封王的,因为周天子不愿意任何一个诸侯成为王,和他并驾齐驱。可惜实力不允许,楚王、魏王、齐王都相继称王,这回秦王也称王了。

称王以后,就要有点称王的样子,这官职的称呼,自然也就得改一改了。左庶长、大良造这些职位爵位逐渐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成为最高职位的便是相邦。

秦惠文王参照山东六国的套路,第一次设立了相位,称之为相邦。秦国这个时候才能真正算是一个诸侯国,第一任相邦叫樛斿,白瞎了第一位相邦的位置,因为他不出名!

一、相邦和丞相本来就不同。

在《大秦赋》当中,吕不韦常常被大家称之为相邦。可是后来李斯担任的却是大秦的丞相,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吗?当然是有的。

吕不韦所担任的相邦,出现的时间,要早于丞相。第一任相邦樛斿下台后,张仪成为了秦国的第二任相邦,这位老兄我们大家再熟悉不过了,靠一张嘴皮子打天下的人物。

那么丞相是怎么来的呢?秦惠文王晚年发了疯病,他去世以后,儿子嬴荡继位,也就是秦武王。秦武王设置了左右丞相,这是秦国第一次出现丞相。

秦武王时期的第一任左丞相是樗里疾,他是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的弟弟,同时还任命了第一任右丞相甘茂,甘茂的孙子甘罗12岁便成为了秦始皇时期的上卿。

那么是丞相取代了相邦吗?当然不是,相邦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丞相可以分左右,但是相邦只有一个,没有左右之分。因此相邦是左右丞相的领头人,是他们的老大。

相邦的地位比丞相要高半截,当然这是秦武王以后的事情了。到了秦昭襄王时期,魏冉曾经四次担任秦国相邦,可谓是权倾朝野。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厓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厓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厓故德公矣。”于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厓相秦。---《史记》

提出远交近攻策略的范雎,在秦昭襄王时期,也担任了相邦的职位。可惜这哥们私心太重,在害死白起以后,被秦昭襄王给拿下了。

秦庄襄王时期,吕不韦担任的还只是丞相。可是到了秦始皇上台以后,吕不韦就向前前进了一步,成为了秦国的相邦,地位仅次于秦始皇。秦始皇见了吕不韦,也得尊称一声仲父。

二、相邦后来变成了相国,再后来与丞相无异。

吕不韦去世以后,相邦这个职位可没有被撤掉,但是秦朝没人有资格担任这个职位。因此这个位置一直空在那里。

不过左右丞相是长期设立了,到了秦二世时期,甚至设立了中丞相。这样左中右丞相三驾马车带着秦国往前奔,他们都是相邦的助手。

可是到了汉朝以后,为啥相邦就不见了呢?原来相邦二字中的邦和刘邦相冲了,所以相邦就被改成了相国。

也就是说相邦还在,只是改成了相国。而左右丞相依旧负责辅佐相国。汉朝第一任相国可不是萧何,而是韩信。

此后曹参、傅宽、萧何、樊哙、周勃等等陆续成为了汉朝的相国。吕后乱政期间,吕产担任汉朝相国,吕后去世,诸吕被平定后,汉朝再也没人担任相国了。

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所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真母夏姬尊以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史记》

从这儿开始,相邦也就是相国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就是丞相的天下了。所以说丞相成为说一不二的人,那是在西汉时期。

三、秦国后期的相邦,一般都是君主的长辈担任。

秦惠文王时期,刚刚设立了相邦这个职位,所以选拔人才的时候,是没有什么经验的。比如说这个樛斿,就是个没什么影响力的人物。后来的张仪,虽然给秦国立下了大功,不过册封他为相邦的时候,张仪在秦国是没有什么根基的。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相邦的位置就比较特别了。穰侯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所以出任相邦的职位。后来的范雎,也被秦昭襄王尊称为叔叔,担任相邦也说得过去。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不韦家僮万人。---《史记》

秦庄襄王时期的吕不韦,因为和秦庄襄王是平辈关系,所以只担任丞相职位。可到了秦始皇时期,由于秦始皇尊称吕不韦为仲父,所以吕不韦升任相邦。

由此可见,秦国的相邦,那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担任的。秦始皇时期的丞相李斯,就算再有才华,那也只是个丞相,他成不了相邦。为啥?因为他跟秦始皇是平辈关系。

总结:相邦和丞相,拆分理解,也会发现区别。

相邦的相,本意是仔细看的意思,仔细审视整个邦国的人,称之为相邦。而丞相的丞则有奉承的意思,也有羽翼的意思,给相邦当羽翼,奉承相邦的人,称之为丞相

这么一解释,我们就能理解相邦和丞相的区别了。吕不韦虽然一开始只是丞相,但是秦庄襄王只设立了他这么一个丞相,并没有设立相邦,所以说吕不韦表面上是丞相,却干着相邦的活。

经过了几年时间培养势力以后,吕不韦在秦国的羽翼逐渐丰满,他也具备了担任相邦的实力。所以秦始皇上台以后,他的身份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相邦。

参考资料:《史记》

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称吕不韦为相邦而不是丞相?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这个问题很简答,因为嬴政时期吕不韦担任就是秦国相邦,而不是秦国丞相啊!相邦地位高于丞相!是不是很多人有疑惑,相邦不就是丞相吗?相国又是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秦孝公时期,秦国有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其中只有左庶长可以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他都是王族大臣专职,所以左庶长是最高官职。商鞅变法之后,设立了十七等爵位,最高爵位叫大良造,左庶长成了第十等爵位,地位远不如大良造,因此大良造成为最高官职,商鞅便是大良造。此时爵位与官职相结合。

秦惠文王时期,第一次参照东方六国设立相位,称为相邦,总揽军政大事,秦国第一任相邦叫樛斿。公元前328年,张仪入秦,展现出非凡的外交才能,深受秦惠文王重用,当年接任樛斿成为秦国第二任相邦

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上位,他任命嬴疾和甘茂为左右丞相,这是“丞相”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史册之中。但是并不是“丞相”取代了“相邦”,根据出土的青铜器上铭文显示,丞相和相邦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丞相是相邦的副手,即秦武王一直到嬴政时期,相邦一直是秦国最高官位,丞相是“副相邦”。

秦昭襄王时期,魏冉、范雎等人都是相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吕不韦本是赵国商人,因帮助在赵国为质子的嬴异人成功逃回秦国,保全嬴政母子,还帮助嬴异人成为秦国太子。嬴异人(嬴子楚)登基为秦庄襄王,拜吕不韦为丞相

秦庄襄王去世后,嬴政继位为秦王,尊吕不韦为“仲父”,拜其为相邦,吕不韦的地位更进一步。

所以在秦庄襄王时期,称呼吕不韦为丞相,而在嬴政时期,需要称吕不韦为相邦,如果还叫他为丞相,就相当于你们领导是总经理,你却叫他副总经理,岂不是找死?

吕不韦位高权重,与秦太后赵姬不清不楚,还把嫪毐送给赵姬做情人,后来嫪毐谋反失败,牵扯到吕不韦,嬴政本来要杀了吕不韦,考虑到吕不韦功劳颇大,且很多人为其求情,免去了其相邦之职,遣回封地,一年后因吕不韦在朝堂仍有影响力,便将其流放至蜀地,吕不韦惧怕自杀而亡。

嬴政因为考虑到相邦权力太大,已经威胁到他的权威,因此吕不韦死后,他废黜了相邦职位,只留左右丞相,李斯便是左丞相,这就相当于将原来相邦的权力一分为二。到了秦二世时期,又设立了中丞相,左中右三位丞相共掌朝政。

汉承秦制,整体官职参考秦朝,却恢复了相邦之职,由于需要避讳“刘邦”,相邦改称为相国,汉朝第一任相国不是萧何,而是韩信。汉三年刘邦拜韩信为相国,萧何一直是丞相,但是韩信在外领兵,相权一直在萧何手中,汉十一年,萧何迁为相国。汉惠帝时期,相国曹参去世后,不再复立相国,保留左右丞相,至此西汉时期丞相为最高官职。

《史记》中多称张仪、魏冉、吕不韦等人为相国,也是避讳刘邦,这就造成了我们看秦朝历史的时候,一会儿出现相邦,一会儿出现相国,其实是一个意思。

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称吕不韦为相邦而不是丞相?

因为相邦和丞相是两个不同的官职,自然不能混为一谈。

在《大秦赋》里面,秦国上下对于吕不韦的称呼,大多是相邦。在许多人的认知中,这个相邦应该就是丞相的意思,属于一种尊称。其实不然,相邦乃是一种正式官职,地位犹在丞相之上。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吕不韦是在秦庄襄王登基后,被拜为秦国丞相,后又在秦王嬴政登基后,进位为相国。这里的相国其实就是相邦,在汉朝因避刘邦的名讳,故将“邦”改为“国”。

《史记》: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所以,秦王嬴政继位后,吕不韦在秦国担任的职务就是相邦,大家自然不会称其为丞相。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可以从秦国东陵出土文物中得到佐证,其上刻有铭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很显然,丞相与相国是两个不同的人。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西汉初年的官制得到佐证。《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记载:

“相国,丞相,皆秦官。”

其明显是将相国(相邦)和丞相分成了两个不同的职务,而且也明确指出,这是来源于秦朝官制。

关于“相邦”的来历,早期一般认为是来源于赵国。虽然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便已经设立相位,但却无相邦或者相国之具体名称。直到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于赵何,封肥义为相国。宋人胡三省作注称,相国这个官职便是从这里开始的,并且还表示这个职务的地位是要高于丞相的。赵雍设相国之后,秦国也随之效仿,旋即有此官职。

相国之官始此,秦、汉因之;汉、魏以降,其位望尊于丞相。

不过《四年相邦樛斿戈》的出土,这一说法被推翻。早在秦惠文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34年,秦人樛游便已经是秦国相邦。这说明,相邦一职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34年,而且大概率是秦朝所创,其地位等同于其他诸侯国的相国或者令尹,为百官之首。

纵观秦国的历代相邦,如樗里疾、穰侯魏冉、应侯范雎以及吕不韦,无一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在秦国设立相邦之时,秦国还没有丞相一职。秦国首次设立丞相应该是在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

《史记》: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国丞相地位应该要低于相邦,属于相邦的副手。因为丞相的“丞”作为官称,有辅佐、副贰之意。而在秦国官制中,辅佐正职长官的的官员就称作“丞”,如县丞。当然,这里的丞相除了辅佐相邦治理朝政之外,可能也带有一定的制衡、监察之责。毕竟如果一切为相邦服务,那么秦王不就被彻底架空了?

换句话讲,丞相的设置也可以看做是对相邦的分权,然后逐渐架空相邦。相邦设立之初,君为国主,相邦总理国政,君臣坐而论道。随着君权膨胀,分设左右丞相,相邦遂有名无实。

所以我们看到吕不韦卸任之后,秦王嬴政不再设立相邦,而是以左右丞相总理政务。再往后,秦国统一天下,秦朝建立,秦始皇嬴政设立三公九卿制,以丞相统领百官,相邦一职被废弃。丞相制度的设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秦的官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改变了以往一官多能、职责泛化的问题,官员职能更加细化。

然而在汉朝,相邦一职又被刘邦重新拾起,不过为了避其名讳,相邦被改为相国。值得一提的是,汉朝第一任相国不是萧何,而是韩信。《史记》记载,汉三年,韩信因破赵之功,被拜为相国,至于萧何一直都是丞相。而且从曹参以右丞相之职从属韩信来看,相国的级别是要比丞相高的。

《史记》: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

当然了,西汉相国之位,并不是常设职务,韩信之后,相国之位一直空缺。直到汉十一年,萧何才被升为相国。而后又有曹参接任。所以我们看到《史记》中有《萧相国世家》和《曹相国世家》。而在曹参之后,相国之位便无人再担任。哪怕是在周勃卸任之后,一人独相的陈平,那也只是丞相,而不是相国。所以《史记》中关于陈平的传记名称是《陈丞相世家》。

虽然吕产曾在吕雉去世后,短暂的担任过相国一职,但那更多的是特殊时期给自己加光环,属于权臣上位,不在讨论之列。

总的来说,相邦(相国)乃是一个不同于丞相的官职,其出现之间早于丞相,地位也要高于丞相,双方不能混为一谈。

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称吕不韦为相邦而不是丞相?

丞相和相邦本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把吕不韦称之为丞相,那真是折煞了吕不韦的地位。

吕不韦本是一介商人,过着东买西卖的日子,在列国之间奔走。当他结识赢异人时,他觉得赢异人奇货可居,完全可以押上赢异人这个宝,实现自己的抱负。最终,吕不韦扶立赢异人子楚登上秦国王位,因为拥立有功被封为大秦相邦。

相者,相礼者也。春秋时期,诸侯国中主持祭祀的人,称之为“相”。但凡国君祭祀天地,婚丧嫁娶,都有“相”作为主持,这里的“相”可以理解为“祭司”或者“司仪”。

“相”一般是具有一定威望的老臣担任,比如某位前朝重臣,因为在百官中极具威望,就会被认命为相。后来,由于“相”一般具有一定的见识和能力,也逐渐开始帮助国君处理朝政。

相邦起源

相邦一职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赵魏韩是晋国的三个大家族,他们都有自己的封国,因此赵魏韩三家将自己封国的相,称之为相邦。

相邦不仅有自己的封地,而且统领百官,具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诸侯国中,每当有朝廷大事,君王就会召集相邦和众臣商议,由相邦给出对策,诸侯王只需决策即可。

秦国在秦惠文王之前,爵位最多只是公爵,并没有王的爵位,因此也就没有相邦。秦孝公之前,左庶长和右庶长相当于左右丞相,在众臣中具有较大的实权,一般由德高望重的秦国宗亲担任。而秦人以左为尊,左庶长的权力就大于右庶长。

秦孝公时期:大良造与左庶长制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推行军功爵制,百官之首为大良造,相当于丞相的位置。而左庶长与右庶长,则变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爵位。大良造由秦国君主认命,而普通将士可以凭借军功升级为左庶长。这样一来,左庶长这个原先只能由贵族担任的爵位,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军功得到。

秦惠文王首推相邦制

秦惠文王时期,嬴驷始称秦王,就把诸侯王的相邦制搬到了秦国,自此秦国也有了相邦。秦惠文王任用张仪为大秦相邦,纵横捭阖,凭借秦国强大的国力,依靠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奠定了雄霸天下的基础。

秦武王丞相制

秦武王时期,由于樗里疾和甘茂二人都是功勋卓著的老臣,二者不分伯仲,而相邦只能由一人担任,所以认命樗里疾和甘茂为左右丞相。可以看出,相邦的爵位和权力是高于丞相的,相邦只能由一人担任,但丞相可以由两个人分担。

秦庄襄王时期,吕不韦为相邦

秦庄襄王时期,任用吕不韦为相邦,自此吕不韦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大秦相邦。秦庄襄王去世后,太子嬴政即位,吕不韦自然成为监国相邦,除此之外还是嬴政的仲父。相邦吕不韦在位期间,众臣的奏章直接会先由吕不韦批阅,大多数朝政直接由吕不韦处理,并不用告知秦王嬴政。

吕不韦不仅拥有决策朝廷大事的权力,而且拥有一定的兵权。因此,如果将相邦吕不韦,错叫为丞相吕不韦,那可真是差了一大截。

秦始皇丞相制

秦王嬴政即位后,他深知相邦一职权利太大,会极大的削弱王权,于是就直接认命丞相。李斯是秦朝第一位丞相,他辅佐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设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立下了不世之功。

由此来看,相邦一职地位高于丞相,虽然职务差不多,都是辅佐君王,但相邦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一旦所托非人极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燕国相邦子之,是燕王哙的相邦,燕王哙晚年事事都托付给子之,最终导致子之乱国,燕国实力大减。由此可以看出,相邦一职的地位有多高了。

从相邦与丞相地位之差来看,吕不韦的结局也许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必须破开吕不韦的枷锁,直接掌管朝政,这样才能将天下统一的大势推行下去。

历史上的皇权和相权,都是一个矛盾体,一个君王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必须削弱相权,集中皇权。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史,就是一个皇权和相权不断斗争的历史。皇权集权不断得到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最后朱元璋直接废了丞相制,之后内阁制、军机处陆续出炉,最终把皇权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


@历史方位原创,感谢各位朋友的点赞关注,您的一个小小的赞许,就是我的最大动力!

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称吕不韦为相邦而不是丞相?

无论是“相邦”还是“丞相”,都是来自“相”,最早的官职是相,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早是诸侯或者贵族在行礼时的赞礼者,差不多就是司仪性质的官员,在《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周礼 秋官 司仪》: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

后来“相”逐渐演变为百官之长,最早是在韩、赵、魏等三晋诸侯使用,然后相这官职在中原诸侯国开始普遍使用,而且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首,比如说《荀子》就有关于相的记载:

《荀子 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事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

相邦吕不韦

秦国本来是没有相这一官职,秦国官职在商鞅变法后开始变化,商鞅最早实行的是十七等爵位制,最高的官职是大良造,而且是爵位与官职合二为一,官职就是爵位,爵位就是官职,但秦国地处西陲,为了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在官职上也开始效仿中原诸侯国。

根据出土秦国兵器上的铭文记载,秦国最早设置相一职,是在秦惠文王时期,而且还是“相邦”的官职,时间是在秦惠文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34年,而担任相邦一职的是一个叫樛游的人,在没有新的文物出土前,可以认定秦国的第一任相邦是樛游,而相邦这一官职是秦惠文王第一个使用的

秦惠文王是秦国历任君主第一个称王的国君,也不难理解秦惠文王创造相邦一职的意义,很有可能就是配合秦惠文王称王所创造的相邦一职,秦国的第二任相邦是张仪,张仪在公元前328年接替樛游担任秦国相邦。

出土的秦国兵器时刻有相邦吕不韦造的铭文

到了秦武王时期,秦国开始设置丞相一职,而丞相还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当时左丞相是樗里疾,右丞相是甘茂,到了秦昭襄王时期,樗里疾又被任命为相邦,在秦昭襄王时期担任相邦的还有魏冉与范雎,同时,根据出土文物上的铭文记载,秦昭襄王时期还有丞相官职,比如金投、楼缓、魏冉、触(不知道姓,出土文物上就标注丞相触)等人都担任过秦昭襄王时期的丞相一职

既然相邦与丞相都出现在秦昭襄王时期,那么可以肯定相邦一职与丞相一职是两个不同的官职,到了秦庄襄王时期,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时期,秦庄襄王一上台,就任命吕不韦为丞相,注意是丞相,这在《史记 吕不韦列传》中有记载。

秦昭襄王时期既有相国又有丞相

同样在《史记 吕不韦列传》中,秦庄襄王去世后,秦王嬴政即位,于是吕不韦被尊为相国:

《史记 吕不韦列传》: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这话的意思是说:秦庄襄王元年,封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是河南雒阳(洛阳)十万户,秦庄襄王即位三年后去世,太子嬴政即位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可见,吕不韦是先担任丞相,后担任相国,而且相国要高于丞相,因为吕不韦为相国前面有一个“尊”字,根据出土文物铭文上的记载,没有相国这一称呼,只有相邦,而史记是汉朝的司马迁所著,因此在史书中应该是为了避讳刘邦的“邦”字,所以将相邦一职改为相国,基本上在史书中出现的都是相国二字。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相邦就是相国,相国就是相邦,只是为了避刘邦的讳。

秦国官制

所以吕不韦的官职先是丞相,先是相邦,秦庄襄王时期是丞相,秦王嬴政时期是相邦,所以电视剧《大秦赋》中称呼吕不韦为相邦是没有错的,错的就是秦庄襄王时期应该称吕不韦为丞相。

那么相邦与丞相有何关系?

可以把丞相理解为相邦的副手,相邦在官职和地位上都比丞相高一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再设相邦一职,而是设左右丞相,秦始皇去世时,李斯是左丞相,冯去疾是右丞相,秦始皇统一天下实际彻底的郡县制,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在郡守之下设置郡丞,作为郡守的副官协助郡守管理,同样,一个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或者县长,下设县丞、县尉来协助管理。

所以丞这个字,在当时有辅佐及副的意思,辅佐之相可以理解为副相,在相邦一职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相邦与丞相同时出现的话,丞相可以理解为副相邦,或者辅佐相邦的相,而相是百官之首,所以相邦这个官职是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官职。

吕不韦与秦庄襄王

为什么叫相邦呢?

邦是邦国的意思,相是百官之首,合起来就是邦国的百官之首。

相邦是一个权力极大的官职,根据上面的描述,相邦比丞相是更早出现的,秦惠文王设置相邦一职,就是为了让相邦协助自己处理国事,但是相邦这官职权力过大,对君权有所威胁,所以君主为了避免相权威胁到君权就设置了丞相一职,分掉了相邦的部分权力,所以秦武王就设置了左、右丞相来分掉相邦的权力,或者干脆不设相邦,直接以左、右丞相来代替相邦。

吕不韦是秦国担任相邦时间最长的人,他在秦国担任相邦从秦王政元年到秦王政十年,直到被秦王嬴政免去相邦一职,从此之后,秦国或者秦朝都不再设置相邦一职,其根本原因还是相邦的权力过大,秦始皇时期都是左、右丞相,秦武王发明的左、右丞相这一官职,实际上用到了汉朝。

出土兵器上刻字清晰可见相邦吕不韦

汉朝建立后,萧何担任的是相国一职,也就是相邦,这个时候相国的权力等同于秦国的相邦,之后接任萧何的曹参担任的也是相国一职,这个从史记也能看出来,史记中萧何与曹参的传记分别是:《萧相国世家》和《曹相国世家》。

但是到了陈平接任时,已经变成了丞相,这个时候已经是汉文帝时期了,史记中陈平的传记是《陈丞相世家》,注意史书上这个名称的变化,古人是很严谨的,相国就是相国,丞相就是丞相,但是丞相这一官职到了汉武帝时期,还被皇帝嫌弃权力过大,所以汉武帝就干脆设置了内朝,又分掉了丞相的部分权力。

所以,相邦与丞相是两个不同的官职,相邦高于丞相,丞相是相邦的副手或者辅佐官,而相国就是相邦,只是为了避讳而把邦字改成国字而已

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称吕不韦为相邦而不是丞相?

谈秦说汉(331)

吕不韦在秦庄襄王时期被封为丞相,在嬴政继秦王位时升职为相邦。国之相邦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邦管理丞相,是上下级的关系。相邦与丞相之职可以同时存在,但也有的君王视情况只设相邦,而不设丞相,或只设丞相,而不设相邦

相邦起源于春秋末期的晋国,六卿世袭制产生了魏氏、韩氏、赵氏三家有实力的上卿,其封地达到了诸侯的标准,称之为邦国。三位上卿既有自己邦国,又仍在晋国任职。因此各自任命亲信代替自己管理邦国封地,称之为相邦,也称之为相国。

  • 秦孝公时期的百官设制,没有相邦与丞相之职,由军功爵位制代替

秦孝公之前的秦国没有设立相邦,秦国崇尚武力,所以百官设置与爵位挂钩。《商君书》里设立的二十级军功爵制里最高是列侯。而商鞅也只做到十六级大良造,已经是总揽秦国的军政大权。以上的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列侯暂时是虚职。

秦孝公时期,百官是以已经获得最军功高爵位来设置职务的,并未设立相邦与丞相之职。因此,当时最高爵位的商鞅以大良造之职主持国家大事,想成为列侯,还得以军功一级一级地往上爬。但也形成了让不懂政务的军人来管理国家的弊端。

  • 秦惠文王时期开始设立相邦,但未设立丞相

秦惠文王继位时,已经到了战国时期,也就是三家分晋之后。秦惠文王虽然杀了被众人讨厌的商鞅,其军功爵位制被保留了下来,只是仿中原的诸侯国,设立了相邦之职,其爵位就是最高的列侯。秦国的第一个相邦就是樛斿,后来被张仪接替。

商鞅的军功爵位制,对将士的精神刺激作用确实很大,但业有专攻,武将善于冲锋陷阵,而文人精于治理国家细微的事情。因此,秦国开始了军功爵位制与百官晋升制两条线路,设立了百官中最高职务之相邦,但事实上还是军功爵位最高者任。

  • 秦武王设立左、右丞相分治,没有设立相邦

秦武王继位之后,面临被宗室力量制约的问题。樗里疾是嬴姓宗亲,精于谋算也崇尚武力,总揽朝政却又对秦武王的命令大打折扣。于是,秦武王将相邦的工作内容拆分为二,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疾为右丞相,就是为削减樗里疾权力。

甘茂曾以丞相之职率军攻克韩国的宜阳,斩首六万,功勋卓著。军功爵位在身,甘茂又以胸怀之才学,将秦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更加凸显其才能。甘茂得到了秦武王的倚重,加上秦武王时期相邦之位空缺,因此左丞相的实权比右丞相还要大。

  • 秦昭襄王为坐稳王位,设立了相邦

秦武王在周王室举鼎而亡,秦国内部诸公子为争夺王位而大打出手。正在燕国为质的嬴稷紧急回到咸阳,在其母芈八子的异父弟魏冉的武力支持下,迅速地平定了秦惠文王后与秦武王后支持的公子壮、公子雍的叛乱,继位为王,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年幼不能主政,由其母芈八子主政,也就是宣太后。但当时秦昭襄王在秦国的根基非常不稳,于是封魏冉为穰侯,任命为相邦,辅助宣太后总理秦国军政大权。秦昭襄王亲政后,为抓紧手里的权力,罢免魏冉,重用了谋士范雎为相邦。

  • 秦孝文王之后,秦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

秦昭襄王之后,其子嬴柱继位为王,也就是秦孝文王,但只做了三天秦王就死了。子楚继位为王,也就是秦庄襄王。当初子楚在邯郸为质时,得到吕不韦的大力帮助才得以回秦国继位。子楚继位为秦王后,为回报吕不韦的恩情,将其任命为丞相。

当初秦庄襄王提名吕不韦为丞相时是有阻力的,吕不韦之前只是一名投机倒把的践商,嬴姓宗亲与华阳夫人等楚系势力意见很大,因此他不可能被任命为相邦。但秦庄襄王并未另行任命相邦,吕不韦实际上是以丞相之职,干本该相邦干的工作

  • 临死前将吕不韦升任为相邦,与赵太后一起辅佐年幼的秦王嬴政,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取消相邦之职,只任命左右丞相,秦二世又增加了中丞相

秦昭襄王只在任上干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嬴政继位。因秦王年幼,吕不韦升职为相邦,号称“仲父”,与太后赵太后共同理政。赵姬乃一介女流,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真正的实权全部集中在吕不韦的手里,吕不韦独断专行,甚至目无秦王。

嬴政行冠礼后,借嫪毐与太后淫乱案,立即清洗了吕不韦。后来吕不韦服毒自尽,嬴政干脆取消了相邦之职,任命李斯为丞相。国家大方向嬴政亲自拿主意,小事情由李斯奉命去执行,把自己搞得很累。秦二世时,又为阉人赵高设了中丞相之职。

  • 写在最后

秦国在秦孝公之前,并无相邦与丞相之职。从秦惠文王开始,完善了百官制度。仿照中原六国设立百官最高的相邦之职。秦武王时期,由于相邦制约了秦王的权力,将相邦的工作拆分为左右丞相负责。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又重新设立相邦之职。

到秦庄襄王时期,相邦的工作又被拆分让丞相做,吕不韦最初就是丞相。嬴政继位后将其升任相邦,亲政后又将相邦的工作拆分给丞相。如此周而复始,其实就是集权与放权,这也许就是帝王的驭人之术吧。吕不韦不仅做了丞相,还做了相邦

2020/12/12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