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乌拉那拉氏为什么断发?乾隆为什么对她那么狠心?
皇后那拉氏,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位正宫娘娘,也是《还珠格格》里,整天唆使容嬷嬷给紫薇针灸的那个皇后。
据说拍完那部剧,这个饰演那拉氏皇后的演员家里,常常被人家丢石头砸窗户。那么历史上的那拉氏皇后,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
一、得罪了乾隆,结果被废了。乾隆皇帝的白月光富察皇后,那是乾隆正儿八经的原配夫人,富察皇后嫁给乾隆的时候,那是宝亲王的正王妃,至于那拉氏,当时只是个侧福晋,也就是小老婆的意思。
小老婆想要转正,无非就俩条件,大老婆死了或者被废了。富察皇后就遭遇了前者,她生的俩儿子全部夭折,这可把她伤心坏了,白月光成了地上霜,富察皇后没多久就去了。
乾隆后宫佳丽三千,一个个流着哈喇子盯着皇后的位置。乾隆居然把这个位置给了那拉氏,可见那拉氏当时还是蛮受宠的。
那拉氏能够上位,其实是有道理的。首先她伺候乾隆的时间比较早,乾隆还是宝亲王的时候,人家就来做小老婆了,其他女人估计还在下注押宝其他皇子呢。
其次那拉氏给乾隆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母以子贵,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再者,那就是那拉氏深得乾隆喜爱了。
毕竟清朝后宫的女人,靠关系进来的比较多,质量相对来说都不怎么高,能让乾隆赏心悦目的原本就没几个,那拉氏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做了皇后,那你就好好干活呗,可是这那拉氏不光地位升高了,这脾气也逐渐升高了。这两者是不是成正比呢?反正脾气越大的人,摔得越重倒是真的。
那拉氏在乾隆三十年,跟随乾隆南巡的时候,与乾隆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结果乾隆提前把那拉氏给送回去了,自己独自带着文武大臣南巡了,回来以后就把那拉氏给废了。
二、那拉氏为啥要跟乾隆吵翻天?乾隆号称是风流天子,也就是去一个地方找一个媳妇儿,再生一波娃儿,随后可能再搞个认亲大会什么的。
像紫薇她娘夏雨荷这种例子,估计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以至于乾隆看到紫薇以后,居然想不起来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这分明是一个人演的好不好?
言归正传,那拉氏和乾隆南巡,这也能看得出,那拉氏当时还是比较受宠的。有俩儿子给她助阵,她本人又是皇后,自然是如鱼得水。
可问题来了乾隆一路上拈花惹草,极有可能惹怒这位那拉氏皇后。当了皇后以后,这脾气也不知道收敛了,过去在后宫怼天怼地怼空气,没人敢管你,没想到现在你敢怼乾隆皇帝了?估计还警告过乾隆,千万不要在外面浪,万一染病带回宫,那紫禁城可就完了。
乾隆也不惯着那拉氏的脾气,二话不说就要赶她走。那拉氏的脾气也不小,你敢赶我走,那我就剪头发给你看!
于是那拉氏抄出一把剪刀,立刻把自己的头发给剪短了。这可把乾隆老爷子给吓坏了,这个虎娘们,居然敢带着一把剪刀上船!
乾隆老爷子感觉自己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表面上那拉氏这是剪断了自己的头发,实际上那拉氏已经构成了威胁乾隆生命的大罪。
乾隆富有四海,要是就这么丢了小命,那多不划算?他爷爷就想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到了他这儿借个百八十年的想法总归是有的吧?
现在那拉氏这一波操作,差点断送了乾隆对长寿的所有期许,所以乾隆立刻把那拉氏扭送回了京城,以免这虎娘们看到乾隆到处浪后想不开。
三、乾隆实际上剥夺了那拉氏的一切封号。那拉氏心里也很郁闷,自己好歹是堂堂皇后,剪头发只是为了提醒乾隆,不要四处浪,要不像紫薇这样的女儿,在民间可就层出不穷了。
大清朝的DNA技术又没有什么发展,所以随便跑来一个娃,都可以成为乾隆的孩子。毕竟乾隆自己也分不清楚。
等到乾隆回到紫禁城以后,立刻对那拉氏下手了。收缴了那拉氏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等四份册宝夹纸,等于是把那拉氏一撸到底,否认了那拉氏这么多年来的所有名位。
这可把那拉氏给气坏了,本来还想留着一条命继续监督乾隆的,没想到乾隆如此无情。你敢废了我的皇后之位,我就敢分分钟死给你看!于是那拉氏在乾隆三十一年就去世了,距离她被收缴皇后册宝夹纸,只有1年时间而已,显然是被气死的。
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乾隆
甩锅小能手乾隆,一看这虎娘们是不是玩碰瓷玩砸了?立刻表示要甩锅,并且说明了其中的原因。
这里的大致意思就是,那拉氏皇后也没有什么德行上的问题,只不过去年对老太后不怎么恭敬孝顺,后来又开始发疯,我好心让她先回京调养,没曾想1年时间,她就把自己给调死了。
老太后也就是甄嬛表示真的很冤枉,宫斗已经如此的艰难,没想到到了晚年,还要给儿子背这个锅。
总结:那拉氏皇后,纯属忘了乾隆是什么样的人。那拉氏这次是真的做错了,天下男人都可以管,你以为皇帝也可以管?就算你再受宠,可人家是皇帝。
乾隆下江南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一路上耍帅打怪捡女人,你非要拦着他这么做,那他还下个毛线的江南呢?
况且你还用剪头发来威胁乾隆,真的是有些想不开了。大姐啊,当时你已经48岁了,还不是原配的那个,乾隆给个皇后的位置让你坐坐就很好了,你还想让乾隆把你捧在手上,虔诚地供养吗?
参考资料:《清史稿》
历史上乌拉那拉氏为什么断发?乾隆为什么对她那么狠心?
谢谢邀请,根据题主所提的问题以及提供的三张图片来看,你所说的主人公应当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历史上称之为“乾隆继后”。但她的姓氏并非为乌拉那拉氏,而是辉发那拉氏。《清史稿》中关于其“乌拉那拉氏”的记载实属误笔,详情可参照对清代后妃制度研究最深最全面的《清皇室四谱》,在有清一代,有且仅有一位生前即被立后的乌拉那拉氏皇后,即雍正帝的嫡妻——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而关于乾隆继后辉发那拉氏为何会断发,以及在乾隆第四次南巡途中所发生的一切,从古至今颇为神秘与费解。之所以说神秘,是因为关于她究竟为何会断发,官史当中皆未明确提及(实际也不敢提及)。之所以费解,则是因为出生名门自幼接受良好家教的辉发那拉氏,素以温婉淑德著称的她又为何会突然行“断发”此等明显有悖纲常之事,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乾隆继后辉发那拉氏朝服像
根据对清史多年的查阅和思考,即使在官史当中未及直接详言,但从一些细节处依然可以看出蛛丝马迹。辉发那拉氏之所以会断发,实则和乾隆本人平素性格以及南巡契机有关;而对于乾隆为何对其狠心如斯,则源于断发此等被当时称为“国俗大忌”之举彻底激怒了身为九五之尊的他。
出身官宦,大家闺秀在讲具体始末之前,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乾隆继后的基本简介。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辉发那拉氏出生于满洲镶黄旗下的官宦之家,虽然在出身上,远不及祖上世代功勋的富察皇后,但也算是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是时任佐领一职的辉发那拉.那尔布。自幼在良好家教熏陶下的她,不仅性格上温婉淑德,而且深谙宫中礼仪。
正是因此,在1734年(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八,她才会在众秀女中脱颖而出,被雍正帝钦定为皇四子弘历(即乾隆)的侧福晋,而嫡福晋正是出身名门的发妻富察氏,按照清代皇子妻妾的配置标准,另一位侧福晋为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高斌之女,即后来的贵妃高氏(慧贤皇贵妃)。1737年(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在乾隆继位的第三个年末,时年仅20岁的辉发那拉氏被正式册封为娴妃,八年后(1745年【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辉发那拉氏受封为娴贵妃,依旧仅次于六宫之主富察皇后和乾隆宠妃皇贵妃高氏。
慧贤皇贵妃高氏剧照
荣登后位,母仪天下在高氏刚刚被册立为皇贵妃的第三天,她便香消玉殒,而紧接着富察皇后也于1748年(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由于连失两子所造成的郁郁寡欢,最终崩于德州青雀舫御舟之上。彼时,论地位,当属身为娴贵妃的辉发那拉氏为最,当然,这并不代表此时在乾隆心中,辉发那拉氏便是最恩宠的所在。
孝贤皇后去世后,中宫不可一日无主,由时为崇庆皇太后的钮祜禄氏(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牵头,以辉发那拉氏“端庄惠下”为由,劝乾隆立其为后。但在乾隆内心深处,心中挚爱依旧是那抹白月光——嫡妻富察氏,故即使素以孝心甚著而著称,他依旧认为“速行册立”实为不妥,故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的淑妃李氏和宁妃郭氏旧例,先于七月初一立辉发那拉氏为皇贵妃,且“摄六宫事”(等同副后),这也使其成为清代第一位掌六宫事的皇贵妃,最终经历一年多的时光,于自己四十寿诞之前、爱妻国丧届满之后(1750年【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正式册立辉发那拉氏为皇后。
乾隆帝画像
由此开始,那拉氏开启15年的荣宠生活,在此之前,一直未曾有身孕的她四年之内连续诞育两子一女(皇十二子永璂、皇五女、皇十三子永璟),凡乾隆“恭奉皇太后安舆”前往各处巡游封禅,皆携那拉氏前往,可谓是风光无限。只不过,她万万没想到,荣光无限的生活很快随着第次南巡,成为过眼云烟。
南巡遣返,恩宠不再1765年(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乾隆令諴亲王允祕(康熙帝二十四子)、和亲王弘昼(雍正帝五子)、刘统勋(时任东阁大学士,刘墉之父)以及章佳.阿桂(时任工部尚书、阿克敦之子)四人留京,恭奉母后钮祜禄氏一同启銮前往江浙进行第四次南巡,而当时风头正盛的辉发那拉氏自然一同前往,但没想到的是,这次竟成了她一生当中的重大转折点。
起初,一切皆如常,而且在南巡途中,乾隆还为那拉氏举办了其48岁的“千秋令节”(二月初十),可见此时那拉氏还是依然荣宠优渥。七天后,御舟行至杭州,当晚进晚膳时却没了那拉氏的踪影,陪同的只有令贵妃魏佳氏、庆妃陆氏、容嫔和卓氏,这很显然违反常理的所在。而在当天晨时,在十分著名的“蕉石鸣琴”帝后二人还一同进早膳,一天之内如此天差地别,此后南巡期间,那拉氏也再未露面。
乾隆继后辉发那拉氏剧照
原来就在当天黄昏,那拉氏已由额驸富察.福隆安自水路护送回京,说是护送,实则遣返,从其后的种种迹象便可看出端倪。1、南巡结束回京后,乾隆便于五月十四下令收回那拉氏的四份册宝(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2、同时裁减了其宫内用人数量,至七月初,那拉氏宫中仅有两名宫女,按规格竟等同后妃级别最低的答应‘;3、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那拉氏郁郁而终,年仅49岁,尚在避暑山庄的乾隆并未有任何悲戚之色,也未按规制火速回京举行国丧,仅仅让十二阿哥永璂回京办理其生母丧事,并且仅令按皇贵妃丧仪办之,当然这也仅是对外宣称而已,实际上那拉氏丧仪不仅取消了王公大臣公主命妇举哀行礼,也未按成宪设神牌无祭享,而且其也未按规制葬入裕陵地宫,更有甚者,那拉氏在被降级葬入裕陵妃园寝之后,竟然还不能单独建券(按制,后妃无论地位高低都可各自为券),最终被塞入纯惠皇贵妃苏氏的地宫之内,一代皇后身后事反倒还不如一位皇贵妃,令人既唏嘘又讶异。
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南巡途中究竟发生了何事,会让那拉氏不仅被悄然遣返回京,而且恩宠不再下场悲戚?此事实属宫中秘闻,只有个别皇室宗亲方知晓其内幕,在官史当中当时也并未直接言明(也不敢言明),直到那拉氏去世后的第二天,从尚在避暑山庄的乾隆帝七月十五中元节所发的一道谕旨当中,方发现些许端倪。
谕旨中,乾隆以那拉氏“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至杭州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为据,说明仍存那拉氏位号已属“格外优容”,而那拉氏为何出现如此现象,在该谕旨中却只字未提。
乾隆帝剧照
虽然在乾隆一生当中,那拉氏并非嫡后,但也算是正式册封的六宫之主,故乾隆帝这种不明不白的解释并未使群臣理解皇后为何会遭受如此一系列不公平之待遇,也因此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七月二十四,御史李玉鸣上奏质疑关于皇后丧仪未有“各衙门照例齐集”一项是否遗漏,被乾隆怒斥“妄行渎扰,丧心病狂”,令即刻将其革职拿问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刑部侍郎阿永阿在母亲支持下于同月亦向圣上为皇后鸣不平,同样被革职远戍黑龙江,而为他求情的户部侍郎钱汝成同样被罢官赋闲家中。经历几次罢黜与重惩,朝中一时无人再敢论及此事,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拉氏一事从此销声匿迹。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在那拉氏去世12年后,乾隆自盛京展谒祖陵完毕回京途中,在九月初九行至锦县,本地生员金从善竟然拦截御道上述条陈四大事:建储、立后、纳谏、施德,桩桩件件如触龙鳞。不仅如此,金从善还为那拉皇后鸣不平,竟让乾隆为此下罪己诏,针对立储迟迟未决,金从善公开质疑清国祚来源不正,后果可想而知,乾隆龙颜大怒,将金从善立即下狱论斩。不过也正是这次忤逆犯上,使群臣百姓一直疑惑不解的难题得到突破性进展,乾隆在谕旨中言及,原来所谓的那拉氏迹类疯迷,是因为当时她做了“剪发”这一被视为国俗大忌的举动。
乾隆继后辉发那拉氏断发场景剧照
按制,只有当皇太后或者皇帝去世后,皇后方可行剪发之举。而当时乾隆本人和生母崇庆太后依然健在,那拉氏行此举势必会被冠以诅咒皇帝太后之名,也难怪乾隆会勃然大怒差点做出废后之举。但反向思之,素来对宫中礼仪深谙熟稔的那拉氏,自幼受家教熏陶温婉淑德,事发前也无病无灾,如此国俗大忌她又怎会不知。究其根本,只能是她在南巡途中受到极大的刺激,而这件事又跟乾隆帝本人息息相关,但可惜的是,在这次的解释中,乾隆并未详细说明那拉皇后到底为何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举。
虽然官史当中以及乾隆诸谕旨当中未曾言明,但从过往一些细节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诸多蛛丝马迹。
第一,关于帝后的感情问题。前文说到,在乾隆心中,最心心念念的永远都是孝贤皇后,所以即使那拉氏再怎么努力,从乾隆主观方面,是根本无法取代孝贤皇后的,至于皇后的名分,一方面是乾隆为了尊重母亲意愿,另一方面后宫确实不可一日无主,而那拉氏在当时的位分又最高,而言及那拉氏荣登后位之后的十五年荣宠生活,诞育两子一女,也并不能看出二人感情有多深厚,虽然为皇帝诞育子嗣是鉴定一个妃子是否受宠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是决定因素,例如慧贤皇贵妃高氏一生也无子女,但却深得乾隆喜爱。所以,在感情方面,那拉氏就呈现很大劣势。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朝服像
第二,关于皇家尊严的问题。假设乾隆帝所说属实,那拉皇后确实在南巡途中行了断发之举,那么按照规制确实属大逆不道,如此国俗大忌,在素来重纲常的乾隆面前,自然不允许出现,如同皇家尊严与体统被公然挑衅,故他龙颜大怒也属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第三,关于乾隆本人习性。古往今来,“十全老人”乾隆帝的风流成性仿佛早已成为他的标签,虽然或多或少有些夸张成分在其中,但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单论那拉皇后剪发这一事件,就存在其实在看不惯乾隆帝南巡途中花天酒地而最终冒死进谏的说法,先不论其真实性几何,单单乾隆本人习性这一点,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乾隆帝汉服像
综述:总之,那拉氏为何行剪发之举,定然是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才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至于是什么原因而引起,值得我们后续再不断探索,最起码肯定是乾隆本人不愿提及也难以公开之事。而乾隆帝为何会对那拉氏如此狠心,在史海君看来,本身二人感情就不是那么深厚,其次作为九五之尊,被公开挑衅,定会勃然大怒,以致那拉氏最终落得一个不废而废,丧仪缩减的凄凉下场,无不令人唏嘘感叹。
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一个资深的历史迷,如果认可我的回答,欢迎多多关注并支持,谢谢大家。
历史上乌拉那拉氏为什么断发?乾隆为什么对她那么狠心?
引言:乌喇那拉氏 ,辉发那拉氏,乾隆帝第二任皇后,满洲镶黄旗人,佐领纳尔布之女。雍正年间嫁与当时尚为宝亲王的爱新觉罗·弘历,当时她被封为侧福晋,这么看起来,乌喇那拉氏从潜邸之时就跟随了乾隆帝,乾隆二年她被封为娴妃,乾隆十年晋封娴贵妃,乾隆十三年晋封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五年被册立为后。这也是一步步走将上来的,按理应该更加珍视这样的机会,可是她做了什么逆鳞之事,被皇帝所厌弃呢?
一、那拉皇后被废的过程
那拉皇后在被册立之时,也是备受宠爱的,《如懿传》里把她描述成一位重情重义的娘娘,这也许只是文学作品的夸张与艺术表现形式,那拉皇后四次陪伴乾隆南巡,也足见她在册立之初,还是受到了皇帝的重视。
可是在第四次南巡之时,那拉皇后的命运被彻底改变,本来南巡之初风平浪静,在途中,乾隆皇帝还给她举办了生日庆典,在杭州早膳之时,皇帝还赏赐给皇后许多膳品,可是到了晚上,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皇后那拉氏再没有出现,而陪伴乾隆进膳的只有令贵妃魏佳氏、庆妃陆氏、容嫔和卓氏。
在以后那拉皇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在闰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和硕和嘉公主额驸福隆安把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师。就这一次的送回,那拉皇后的命运出现了极大的转折,她不在是乾隆皇帝眼里的白月光了,或者从来就没有做过皇帝眼里的白月光,她变成了一粒饭粒子。
命大学士公傅恒为正使。大学士史贻直、为副使。持节赍册、宝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后。册文曰。朕惟干始必赖乎坤成健顺之功以备。外治恒资于内职。家邦之化斯隆。惟中阃之久虚。宜鸿仪之肇举。爰稽茂典用协彝章咨尔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秀毓名门。祥钟世德。早从潜邸。含章而懋着芳型。晋锡荣封。受祉而克娴内则。噙躬淑慎洵堪继美于兰帏。秉德温恭。信可嗣音于椒殿往者统六宫而摄职。从宜一准前规。今兹阅三载而届期。成礼式遵慈谕。恭奉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命。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尔其只承懿训。
这封诏书是那拉皇后被册封时皇帝亲笔所写,但是如今看来刺目非常。
南巡结束后,皇帝回到京师,不久后乾隆即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册宝,裁减了她手下奴仆,只留了两位宫女伺候,这是地位最低的答应所配备的份例。
二、乾隆的官方说法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那拉皇后香消玉殒,皇帝发了一道上谕:“据留京办事王大臣奏,皇后于本月十四日未时薨逝。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承办。着将此宣谕中外知之。”
这是皇帝的官方回答,意思是说,那拉皇后在南巡途中突然发了疯,举止异常,对皇太后也极其不尊敬,不能恪尽孝道。到杭州时,举止都和常人不一般,于是就提前把皇后送回京都调养,可是皇后已经病入膏肓,经过一年的调理,终于没有得到缓解,病情加重,造成她的离世。那拉皇后并没有大的错误,她的这一切,只是源于她命薄福浅,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遇所致。本来她这么疯癫,废了她都是可以的,但是朕仍然存下她的名字,对于她已经是格外开恩了。但是她的丧仪实在不适合用皇后之礼了,就以皇贵妃的礼仪办吧。
这是乾隆皇帝说的被废理由,当然这是官方的发言,谁也猜不透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那拉皇后被乾隆如此讨厌。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又给这件事找了一个理由:孝贤皇后崩逝时,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且其立也,循序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
皇帝的另外一个解释是,先皇后去世后,那拉氏是潜邸就在一起的侧室福晋,朕念及旧情,把她升为皇后,可是她行为乖张,但是朕仍然对她宽厚以待,但是她一意孤行的断发而为,是朕极其不可以忍受的事情,她的被选和姿色无关,她的被废也与姿色无关,和色衰爱弛没有任何关系。
综合乾隆皇帝自己的说辞,那拉氏被废,是因为行为乖张,从而断发而为,特别是断发之举,简直是无可饶恕。
三、民间的传说1、乾隆皇帝的风流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于是乾隆下江南被后世描述成很多风流故事。他贪恋江南美景,顺便寻花问柳,猎尽江南佳丽,那拉皇后出身正统,看不惯皇帝如此行事,就直言劝谏,结果乾隆不仅不听,反而说她行为疯癫,派人把她送回京都。
2、皇帝要进封令贵妃
在南巡途中,乾隆帝和皇太后想进封令妃为皇贵妃,遭到了那拉皇后的强烈反对,以至于断发明志。这是最站不住脚的说法,因为在有皇后的情况下,通常情况下不会册立皇贵妃,这样会让帝后失和,乾隆也不会因为这种事就废黜皇后。
那拉皇后断发的事情,在历史上仍然是个谜案,到底是因为什么?后世也猜测纷纷。要论真假,只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那拉氏或许当初有那么一份幻想,把全身心都留给帝王之家,可是一个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哪里有真正的深情,她最大的错误是生在了乌喇那拉氏家族,走进了无情的深宫,做了一棵毫无自由的宫墙之柳。
历史上乌拉那拉氏为什么断发?乾隆为什么对她那么狠心?
乾隆三十年二月初十,在乾隆四下江南的途中,恰逢皇后乌拉纳喇氏的四十七岁生日。
根据皇帝的旨意,地方为皇后准备了一次隆重、奢华的“千秋节”。
当天,乾隆还特意命人在早晚膳时,为皇后添加菜肴,以示庆祝,而帝后的这波秀恩爱,也着实让当时的阖宫众人、地方百官们,都误以为帝后之间的感情,那可是相当的琴瑟和谐,恩爱非常。
然而,才仅仅过了不到八天,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
皇后突然消失了!
二月十八日的这天早晨,龙舟抵达杭州蕉石鸣,进早膳时,乾隆和乌拉纳喇氏还其乐融融地坐一起用完了早膳,然而,到了晚膳之时,座船之内,便只剩下了乾隆一人独享。
膳单之上,皇后的名字被一张黄签,悄然地遮盖住了。
乌拉纳喇氏自此从南巡的队伍中消失了,而面对地方群臣的疑惑目光,乾隆帝镇定自若,其身边的护卫、宦官们,更是讳莫如深,绝口不提皇后相关之事。
十天后,北京紫禁城内,回来一群护卫,众人拥卫的人,正是消失在南巡队伍中的皇后——乌拉纳喇氏。
回宫之后的皇后乌拉纳喇氏,像往常一样,有条不紊地打理着后宫的事宜,然而,如此反常、没有半点儿征兆的回宫,却让宫内外所有人的心头,都不禁笼上了一层疑云。
皇后为何会突然回来呢?
两个月后,谜底揭晓了。
四月二十一日,乾隆回到北京之后,立马下了一道谕旨,这道谕旨直接把整个朝廷给炸翻了!
废乌拉纳喇氏后位。
废后,可不是一件小事,事关国体。当时,朝廷上下一片反对之声,而面对抗表、死谏的百官,乾隆的态度则是很坚决。
该罢免的罢免,该发配的发配,该下牢的下牢,乾隆摆出了一副绝不妥协的态度。
一个多月之后,乌拉纳喇氏的娴妃、娴贵妃、皇贵妃、皇后四份册宝全部被收回、销毁。而失去了名位、被打入冷宫的乌拉纳喇氏,身体随即垮掉。
一年之后,乌拉纳喇氏在在一片凄苦之中,黯然病逝,年仅48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乾隆要这么决绝地废掉皇后乌拉纳喇氏呢?
乾隆对此讳莫如深,只是在将乌拉纳喇氏丧仪降级的谕旨中,隐晦地提及了当天发生的冰山一角:
“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幸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
乾隆将当天发生的事情,归结于皇后突然陷入疯癫状态。
然而不管是清宫廷诊疗存档,还是史书的记载,皇后乌拉纳喇氏都没有疯癫的病史。
相反,她在担任皇后之位,总摄六宫之时,打理后宫事务,一直井井有条。
那么唯一的解释便是,当天,一定有什么事,将向来娴淑的皇后,给硬生生逼疯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儿呢?
有不少人推测,以乾隆皇帝的拈花惹草习惯,到了江南花花世界,自然把持不住。这次,很大可能是乾隆偷腥被皇后逮住了,妒火中烧的皇后随后一顿数落,双方发生了口角。以至于皇后情绪激动、发狂失控,剪断头发、大骂面前的这个渣男。
最终两口子撕破脸皮,一拍两散。
不过,这种推理,可能吗?
演义中的解释对于当天发生的事情,二月河老先生在《乾隆王朝》一书之中,就曾融合、细化了大多数人的猜测。
不过,在《乾隆王朝》之中,二月河为了凸显主角光环,还设计了乌拉纳喇氏自身的一个黑料——与太监王八耻淫秽宫闱,让戴了绿帽的乾隆,倍感羞愤,从而也让废后之事,变得更加合理、更加容易令人接受。
这是很重的话了,皇后初进来时还面上带着怯色,此刻只有乾隆在对面,原来别着的脸转过头来,说道:“你说我自轻自贱?皇上,对镜子瞧瞧,这几个狐媚子把你弄成什么样儿了?骷髅似的,很好看么?我是皇后,发懿旨撵了她们,是太祖爷手里传下来的规矩,我怎么自轻自贱了?” “你就是自轻自贱!”乾隆道,“趁着我还不想发火,你赶紧离了这里,是正经!” 皇后“霍”地站起身来,原本涨得通红的脸突然变得一块青一块白,十分难看,眼中噙着泪水,却不肯让它们淌出来,噎着气说道:“是,是啊——你是皇上,没人驳你的回——挡的住别人的口,挡得住别人的心吗?我倒想安富尊荣,体体面面的,可我做得到么?我连——一根草也不如!”她不知被自己哪句话刺伤了自己,嗓门变得又高又尖,连珠炮似的口不停说,眼中放着又白又亮刺眼的光,“我身边的人,不论太监奶妈子,不论是你还是外头臣子,说黜就黜说拿就拿!是别人轻贱我还是我自轻自贱?你一年半载不到我宫里去,除了那个西域蛮子女人,你翻过谁的牌子?不知和珅从哪里弄来几个狐狸精,迷了你的眼,也迷了你的心!我自轻自贱?我和哪个人偷鸡摸狗,生出私生子儿。连公主也不敢配?” 这句话几乎明指了是乾隆和棠儿的私情,生出一个福康安,如快刀利刃直刺乾隆胸臆!他原本冷笑着跷足而坐,像被电击了一样腾地站起身来,已是气得须发乱颤,指定那拉氏,也提高了嗓门:“你安生给我住口,回你的宫里念佛仟悔是明智之举——我看你今儿妒忌发作,一发不可收拾!我能立你当皇后,一张纸几个字,我就能废了你!你的奶妈子交通外臣,当然能拿。你和王八耻是怎么一回事,天知地知神也知——以为我不知么?那个玉马是谁造的?要我说出来,你不死,有天理能羞死你!”
在二月河的小说之中,乾隆和乌拉纳喇氏之间的决裂,主要原因是乾隆的偷腥,这让乌拉纳喇氏不禁怒从心中起。
而知道皇后给自己扣绿帽的乾隆,虽将皇后身边人等尽数处置,但绿帽的心刺却始终难以消除,借此口角,最终兴起了废后的念头。
小说之中的情节、桥段虽然精彩绝伦,令人读之,难以释卷,然而真实的情况,却与演义之中,大相径庭。
那一天,乌拉纳喇氏被丈夫提出的一个建议,逼上了绝路。
那一刻,她听到了希望碎裂的残忍声音,作为一个绝望的母亲,她再也忍不住了,不得不疯。
皇储之争对于演义小说中,所营造的乌拉纳喇氏与太监之间的绯闻事件,现实当中,在人多眼杂的皇宫之内,发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而对于乾隆拈花惹草的习惯,乌拉纳喇氏早已见惯不惯,自己已经是四十八岁的人了,韶华已逝,优势不复存在,拿什么跟那些年轻的女人们争呢?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当中,皇帝喜欢别的女人,作为皇后的乌拉纳喇氏,拿女则、后宫标准一一卡对之时,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忍(更年期的女性也不例外)。
因此,即便乾隆借着南巡机会,到处找小三,按照常理来讲,乌拉纳喇氏是不可能为此与皇帝翻脸的。
既然夫妻之间的关系这么佛系,那么乌拉纳喇氏为何会突然崩溃发疯呢?
大凡崩溃的女性,大多是被对方触及到了自己的底线。
而乌拉纳喇氏的底线便是——儿子永璂。
乾隆回到北京之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儿便是废了乌拉纳喇氏的皇后之位,紧接着,他又下令册封令贵妃为令皇贵妃,总摄后宫事宜。
这个皇贵妃在清代可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位置,按照清宫的宫序规制,皇后下面便是皇贵妃1人,其次是贵妃、妃、嫔。
在乾隆之前的顺治、康熙、雍正时期,共册封了7位皇贵妃,除了顺治时期的董鄂妃,其他皇贵妃的册封,要么是死后追封,要么是病重薨前的安慰,很少有健康在世的妃嫔,直接晋升为皇贵妃的。
对于乌拉纳喇氏来说,令皇贵妃的晋升的背后,是一个皇权倾斜的危险信号,也是宫廷势力此消彼长的残酷现实。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可以推测出,当天乾隆应该将想要晋升令贵妃的事情,跟乌拉纳喇氏摊牌了,而这个提议,对于皇后来说,不啻于被逼上了绝路。
因为令妃的身旁,还站着两个儿子,两个威胁自己儿子皇位的竞争者。
子凭母贵乾隆三十年,乾隆身边仅有八位皇子,分别是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以及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其中皇四子、皇六子被先后出继给其他亲王为嗣,已经丧失了继位的资格。而皇八子、皇十一子的母妃——佳淑皇贵妃已经去世十年了,没有母亲的皇子,在父皇心中的地位自然很尴尬。
皇五子永琪的生母愉妃,出身卑微,对儿子竞争力的加分,不给力。
而剩下的三个皇子,乌拉纳喇氏所生的永璂,以及令贵妃所生的永琰、永璘,便是皇位继承的大热门。
二比一,从提供选择的数量来看,乌拉纳喇氏不占优势,从受宠程度来讲,自己也远不如年轻貌美的令贵妃,唯一能够让乌拉纳喇氏保持淡定的最大底气便是——她是皇后。
毕竟皇后与贵妃,相差的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呢。
子凭母贵。
只要她是皇后,皇帝在选择皇储的时候,就会有所考虑,毕竟在乾隆的眼中,立嫡的观念,一直都是根深牢固的。
然而,乌拉纳喇氏还是低估了人性的变化,和宫廷斗争的残酷。
在这场宫斗之中,有一个人,决定着事态的发展走向。
她便是皇太后——钮祜禄氏。
婆媳关系熟悉清史的小伙伴们一定都知道,乾隆与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感情深厚,富察皇后去世之后,乾隆有一段时间,始终沉浸于悲伤之中,无法自拔。
“因参生死俱归幻,毕竟恩爱总是空。”
忘不了富察氏的乾隆迟迟不愿再立皇后,按理说,乌拉纳喇氏当皇后的希望比较渺茫。
然而这个时候,一个人站出来,给她送来了一波助攻。
这个人便是皇太后。
众所周知,乾隆是个大孝子,对母亲的建议,乾隆一般是不好拒绝的。
而此时的乌拉纳喇氏,正是皇太后眼前的红人,先前因为富察氏的缘故,乌拉纳喇氏在乾隆就是一个打酱油的。
不甚得宠的乌拉纳喇氏,随后将主攻方向转到了太后身上,百依百顺,贴心关怀的行动,让皇太后对这个乖儿媳很喜欢,也就将她当成了自己的人。
宫廷内,也是各方势力纵横之地。
皇太后虽然秒杀各方,但也是需要绿叶帮衬的。
如今后位空缺,皇太后自然想推自己的人补位,于是,乾隆十三年,乌拉纳喇氏被册封为皇贵妃,两年后正式转为皇后。
当时的乾隆就曾说过,立后这事儿,主要是我妈的意思。
兹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母仪天下,嘉儿嘉妇行礼, 慈宁始愜予怀也...... 但思皇后大事,上轸圣母怀恩...... 固宜函承慈命, 以慰圣心...... 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 摄六宫事......
乌拉纳喇氏凭借皇太后的助力,青云直上,母仪天下,然而她却没有想到,有些事,有些人,是会变的。
从最后事态的发展方向,让人不禁感慨,有时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偌大的皇宫内,想要巴结皇太后的人,大有人在,而能把老太太哄好,哄得舒服的,也不止乌拉纳喇氏一人,比如令贵妃。
乌拉纳氏成为皇后之后,后宫之内威势日隆,在平衡各方势力时,难免无法面面俱到,而对于皇太后来说,以前那个乖儿媳,慢慢不见了。
她变了。
皇太后很上火,而旁边自然不缺浇油的,小心伺候的令妃,用实际行动和关怀,让皇太后更加坚定了,自己先前是瞎眼了。
皇太后很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
直接后果就是乾隆也不爽了,妈宝男的迁怒,也使得先前在眼中看着还不错的永璂,也看着没那么聪明伶俐了。
再加上令贵妃的体贴温柔,让乾隆最终决定,储位在令贵妃这边挑选。
无情最是帝王家,一家的崛起,也必然导致另一家的没落。
在乾隆提议升令贵妃为皇贵妃的那一刻,同样的流程,同样的操作,再熟悉不过的乌拉纳喇氏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那一刻,她彻底崩塌了。
令贵妃一旦成为皇贵妃,那么跟自己的身份地位,几乎可以持平,皇帝又专宠对方,自己相比而言,没有半分赢的把握。
对于四十八岁的乌拉纳喇氏来说,我可以不要丈夫的爱,但,作为一个母亲,我必须维护儿子。
当一个人,希望倏然被人掐灭之时,一切也都不重要了,皇帝又怎么了,为什么这么对我!
在极端绝望之下,乌拉纳喇氏只能拼力一搏,甚至拿出了剪发来威逼乾隆让步。
而这一切最终在皇权面前,都不啻于螳臂当车,当晚,乌拉纳喇氏便被赶回了北京,等待她的是无限的落寞。
最后的凉薄乾隆三十一年,正在木兰围场行猎的乾隆,得到了乌拉纳喇氏薨逝的消息,当时的乾隆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悲痛之色,只是将十二皇子打发回去奔丧。
而随后,这个先皇后的丧葬,也在乾隆的授意之下,全都降格办理,不给谥号,不设神牌,不享祭奠。
在乌拉纳喇氏的归葬之上,乾隆表现出了极大的凉薄,而这种凉薄也使得十二皇子陷入了极大的恐惧之中。
乾隆四十四年,皇子永璂去世,终其一生,他的父亲也没有给他任何册封。
直到逝去二十三年之后,嘉庆四年之时,才被嘉庆帝追封为多罗贝勒。
历史上乌拉那拉氏为什么断发?乾隆为什么对她那么狠心?
乌喇那拉氏是个情商很低的女人,虽然长得漂亮,但却没有拴住男人心的能力,感情上受到挫折后,撒泼发飚,想逼乾隆就范,却把自己逼到了绝路。乾隆对富察皇后一往情深
乾隆皇帝一辈子对富察皇后情有独钟,主要是富察氏知书达礼,非常贤淑,件件事做到乾隆心坎上。乾隆九年,蚕坛建成,富察氏带领妃嫔命妇大行亲蚕之礼,并一起学习养蚕缫丝之术,织成御衣。乾隆对皇后大加褒扬,觉得富察皇后母仪天下,带了个好头,并下令大小臣工崇俭去奢。
大学士阿桂还讲过这么一件事,一次乾隆帝患疥疮,需要频繁换药,富察皇后就住在皇帝的寝宫外屋,地照料百天,乾隆皇帝身体复原后,富察皇后悄然回到自己寝宫。从这些行为看,富察皇后对乾隆皇帝生活照顾到无微不至,但却不干涉他的私生活,是个有胸怀,很恬静的女人。
但富察皇后的两个儿子接连夭折,身心倍受打击,最终在去泰山祭拜碧霞元君时,生病而亡。
靠排名当上皇后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皇帝倍受打击,写了很多怀念的诗词,其中《述悲赋》写道:“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乾隆对富察皇后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富察皇后死后,乌喇那拉氏靠在皇宫嫔妃中的排名居前,被封为皇贵妃,掌管皇宫事宜。这就是说她成为皇后的第一候选人,如果她能够赢得乾隆皇帝的欢心,很快就可以接替皇后的位置。但这个女人除了漂亮外,没有突出能力,特别是情商很低,既不会小鸟依人,又不会体贴入微,更猜不透乾隆的心理,两年多的时间也没有抚平乾隆心中的伤痛了,更不用说替代富察皇后在乾隆心中的位置了,这是做女人的失败。
后来还是大臣上奏折,催促皇帝立皇储,乌喇那拉氏母凭子贵,勉强上位成为皇后。
撒泼发飚与乾隆反目乾隆三十年,乌喇那拉皇后随皇帝到江南巡游,到了杭州,乾隆爷又想借微服私访外出拈花惹草,结果乌喇那拉皇后醋意大发,这么多年皇上对富察氏念念不忘,对自己不冷不热,到江南后却热衷于寻花问柳,于是坚决阻止乾隆私访。乾隆怒不可遏,斥责乌喇那拉氏忤逆圣意,并数落她这些年的过错。没想到乌喇那拉氏也是个火爆脾气,竟然拿出剪刀,剪断了自己的头发盟誓。这可不是一般的行为,按大清风俗,只有在皇太后、皇帝驾崩时,皇后才可以剪发,当时的皇太后、皇帝就坐在眼前,那拉皇后却突然剪发,无疑是在诅咒他们一样。乾隆皇帝认为她疯了,叫人把乌拉那拉氏送回皇宫,并把她打入冷宫。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 "乾隆幽囚皇后。"当然,在正史中不会记载乾隆和皇后在杭州争吵的真正原因,《清史稿》中“忤上旨,后剪发”一笔带过,而乌喇那拉氏死后,乾隆皇帝手谕中则写道:
“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乾隆把乌喇那拉皇后因吃醋剪发一事,归结为疯迷,不但冒犯了皇帝,还冒犯了在场的皇太后,因此将也送回京城。
剪发后果很严重由于乌喇那拉皇后剪发,乾隆由失望变绝望,不再搭理她。乌喇那拉皇后积郁成疾,挨了一年就去世了。但她没想到的是,死后乾隆也没有原谅她,降低了丧葬的规格,只按贵妃级别下葬。
在女子地位低下的旧时代,做女人难,做皇帝的女人更难。
历史上乌拉那拉氏为什么断发?乾隆为什么对她那么狠心?
辉发那拉氏皇后(简称那拉皇后),乾隆第二任皇后,雍正十二年,16岁的那拉氏嫁给当时还是宝亲王的弘历为侧福晋,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逝,弘历登基,是为乾隆皇帝,一个月后,册封那拉氏为娴妃,“娴”之一字,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安和的、恬静的”。乾隆十年,册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传闻中乾隆最爱的富察皇后病逝,中宫空位,那拉氏被晋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乾隆十三年正式册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乾隆十五年,正式登上后位。
纵观那拉氏嫁给乾隆后的分位变迁,一路顺风顺水,还为乾隆生下两子一女,在乾隆嫡皇后病逝后四个月便被晋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登上后位后,相继生下皇十二子永璂,皇五女,皇十三子永璟。乾隆每次南巡、祭祖等必让那拉皇后伴驾左右,由此看来,帝后感情和睦。
可是在乾隆三十年,第四次伴驾南巡时,帝后感情突然碎裂,那拉皇后被提前送回京师,而后等待她的便是无情的道道旨意。
第四次南巡途中,乾隆和那拉皇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就算当时同行的人也是一脸懵逼。
南巡初期,帝后感情还和睦,在途中,乾隆还为那拉皇后庆祝四十八岁的生日,而途经杭州时,意外就发生了,如同往常的一天,早膳乾隆还给那拉皇后赏赐许多精致的吃食,而到晚膳时,那拉皇后缺席,在当天,那拉皇后被乾隆送回京师。
而在乾隆回京后,下令收回那拉皇后所有册宝,伺候的宫人缩减成两个人。没废皇后之名,但如同废后,乾隆三十年那拉氏触怒乾隆被厌弃,乾隆三十一年七月,那拉氏与世长辞。
在众人不解之际,乾隆下了这样一道旨意:
“据留京办事王大臣奏,皇后于本月十四日未时薨逝。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此实皇后福分浅福,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只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承办。著将此宣谕中外知之。”从乾隆的措辞中说到那拉皇后行事疯癫,然而在此之前,那拉皇后行事正常,并没有癫狂的迹象。乾隆对废后的原因如此敷衍笼统,而在那拉皇后病逝后,不做惋惜,还言那拉皇后福浅,担不起他的恩泽。对于那拉皇后的身后事,下令用皇贵妃礼制操办,可实际上连皇贵妃的礼制都没有。那拉氏贵为皇后不能在乾隆百年后与其合葬,也不能单建陵墓,被塞进了纯惠皇贵妃的陵墓。如此草率甚至踩低那拉皇后,可想乾隆对那拉皇后厌恶之深。
在那拉皇后病逝十几年后,乾隆对于民间的指责说道当年是那拉皇后自行断发,是为大不敬,行事癫狂,不废后位,已经仁至义尽。然而在来自十几年后的一面之词,真假难辨,并不能让人信服。
民间对此纷纷进行猜测,一则说因为乾隆生性风流,在第四次南巡途中,堂堂一国皇帝却招妓,那拉皇后对其再三劝阻,惹乾隆不快,乾隆对其生起厌弃之心。
二则说因为乾隆要立令贵妃为皇贵妃,遭到那拉皇后的强烈反对,在后宫之中一般有皇后在则不册立皇贵妃,皇贵妃相当于被封为皇后前的实习期。那拉皇后因为反对乾隆册封,触怒乾隆,又自行断发。
还有其他版本的流言,不外乎就是那拉皇后争风吃醋,惹的乾隆不快。还有猜测与乾隆的嫡皇后有关,然而真相到底是如何,至今没有结论。在最新的如懿传和延禧攻略中,关于这次帝后冲突都是采取了乾隆在后来所说的皇后断发之举。然而这是乾隆在十几年后给出的解释,那拉皇后早已入土,谁也不知道乾隆所言是真是假。
在那拉皇后病逝后,乾隆对她的厌恶仍然没有消除,虽然不知道当时南巡途中帝后到底起了何种冲突,而乾隆最开始说那拉皇后行事疯癫,可想而知,那拉皇后应该是顶撞了乾隆,也许说了什么话踩中了乾隆的痛脚,也许真如乾隆所言,在起争执时决绝断发。这始终是未解之谜,那拉皇后在后宫伴随乾隆数十年,为何会让自己陷入如此绝境?
历史的真相静待发掘,我们也只能从一些流言中做出猜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