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之后,不知所终。我个人认为,朱允炆应该是被朱棣杀掉或者逼死了,有这么几个理由。

  1. 首先,朱允炆身为皇帝,他是怎么轻易从朱棣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下,轻易地逃出去的呢?以他的身份,这件事很难办到。
  2. 其次,朱棣表面上宣布朱允炆已经死了,可实际上却暗地里假模假样地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这不是欲盖弥彰么?
  3. 再者,朱允炆必须死,朱棣才能合法继位。但是朱棣如果留下个逼死前任皇帝兼侄子的罪名,他的名声也不好听,所以故意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4. 最后,寻找朱允炆这种事,那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怎么可能透露出来,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还不是为了抹杀朱棣逼杀朱允炆的事实嘛!

当然了,没有任何人,可以有证据,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朱允炆当时是否还活着。所有所谓的证据,全部都是谣传而已。

除了朱允炆本人以外,朱允炆还有俩儿子,分别是长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这俩孩子都是马皇后所生,那么朱棣是怎么对待这俩孩子的呢?

一、朱文奎不知所踪,朱文圭被囚禁了55年。

朱文奎是朱允炆的嫡长子,早在建文元年,就被立为太子,那就是将来大明王朝的继位人。如果朱允炆遇到了不测,那么大明王朝正统接班人,应该就是这位朱文奎。

可你说巧不巧,朱允炆消失不见的同时,太子朱文奎也不见了。真是见了鬼了,朱文奎当时只有7岁大,很显然是没有自主能力的。

因此朱文奎的下落,肯定是受到了某些人的操控。不少人说,朱文奎和朱允炆一同,都死在了大火之中,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

惠帝二子。俱马后生。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明史》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可能,朱文奎是大明朝的太子,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就算削藩的朱允炆是“无道昏君”,但是不影响朱文奎的地位。

所以说如果朱文奎还活着,那么朱棣想要继位,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因此朱文奎必须要跟朱允炆一起消失不见,这么一来大明朝后继无人,朱棣只好勉为其难地登上皇位了。所以朱文奎被朱棣杀害的几率也比较大。

朱允炆还有个儿子叫朱文圭,当时只有2岁大,朱棣并没有杀掉他,而是将他关在了凤阳,这一关就是55年,出来的时候,朱文圭连牛马都不认识。

二、朱棣为何放过朱文圭?还真不如杀了他。

大胆猜想,朱允炆和朱文奎已经被朱棣给宰掉了,这个时候,朱棣故意制造出一种假象,好像朱允炆和朱文奎是意外去世的,这么做似乎就能把自己给撇清关系了。

其实这玩意儿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呆子都知道,朱允炆和朱文奎的下场是谁造成的。你朱棣要是好好在燕国待着,人家朱允炆一大家子日子不要太好过哦。

不过历史上的帝王们,都想要追求一个名正言顺,哪怕是谁都看得出是假的,他们也要这么做,因为这么做了,就可以方便他们篡改历史。

你比如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史料中认为他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求自保才这么做的。其实这件事如果谋划时间不长的话,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又要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时又要控制住李渊,没有谋划怎么办成这么多大事?

可是李世民这么一搞以后,杀兄逼父,反倒是把自己变成了无辜的受害者,他是逼不得已才勉为其难地坐上皇位的。

朱棣放过朱文圭,其实也就是为杀掉朱允炆和朱文奎的事实,找一个掩盖的办法。你们看,他家的二小子我可是没下黑手,这就可以间接地说明,我朱棣没有谋害朱允炆和朱文奎,是他们自己不小心把自己给烧死的。

那么朱文圭是什么个情况呢?朱文圭2岁大就被朱棣送到了凤阳看管。他在这里呆了55年时间,朱棣的孙子朱瞻基都挂了,朱文圭还没出来。

这哥们在凤阳啥都没学会,估计连说话认字的技能都没有,因此55年后被放出来的时候,朱文圭完全不适应外界的环境。

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明史》

朱棣厉害啊,这么做就可以让朱文圭对他的江山失去威胁。一个连说话认字都吃力的人,又有谁愿意拥护他来夺取皇位呢?

三、明英宗朱祁镇将朱文圭给放了出来。

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这是一个传奇皇帝。因为他被瓦剌人抓走了1年多时间,随后又被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幽禁了7年的时间。

8年以后,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取了皇位。他一想到自己被幽禁的日子,就感到十分伤心,感同身受之下,他想起了当年被朱棣幽禁在凤阳的朱文圭。

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明史》

朱文圭此时已经被幽禁了55年,什么都不会,也不可能对大明王朝产生任何威胁了。于是朱祁镇便将朱文圭给放了出来。

丙辰,释建文君子孙,安置凤阳。敕太监雷春等曰:朕眷念宗室至亲,虽在不原亦令得所。---《明实录》

出来以后的朱文圭,已经是个57岁的老者了。他早就适应了被幽禁的生活,所以出来以后,压根就不适应,所以没多久就去世了。

总结:朱文圭这一脉有没有后人呢?

从史料中看得出,明朝的皇帝并没有干涉朱文圭的婚配问题。但是,谁家的女儿愿意嫁给朱文圭这个建庶人呢?

嫁给朱文圭,也就约等于继续被囚禁。对于未来可以说是生死未卜的状态,除非穷到要卖女儿的地步,否则谁也不会轻易把女儿嫁给朱文圭。

此外朱文圭作为皇室血脉,也不可能随便娶个落魄女子做媳妇儿,这也是不被允许的。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朱文圭应该是没有后代活下来的。

这也是比较好的结果了,要是真的生了孩子,那这个孩子的一生也好不到哪儿去。毕竟父亲已经被囚禁了这么久,孩子作为未来的希望,自然也不可能被明朝皇帝忽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有,就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被关了整整五十多年,重获自由后,竟然牛马不分,很快便去世了,好在,这位可怜的建庶人,凭自己努力仍为懿文太子、建文帝一系留下了血脉。

建文帝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生母吕氏(大臣吕本之女),朱允炆原本无缘成为皇太孙,因为懿文太子朱标嫡长子朱英雄早早去世(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太子妃常氏所生),朱允炆生母吕氏在太子妃常氏去世后晋位为太子妃,使得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嫡皇长孙。朱元璋原本在确立储君问题上考虑很多,直到他去世前几年,才确立朱允炆为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八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迎娶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为太孙妃,建文元年(1399年)被册封为皇后。马氏一共为建文帝生下二子,长子朱文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出生,建文元年被立为太子。次子朱文圭,出生于建文三年(1401年),在他出生的这一年,建文帝因为削藩之事,早已与皇叔燕王朱棣撕破脸皮,南军与燕军也已经厮杀的难分难解。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朱棣率军入城,结束了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而建文帝朱允炆和太子朱文奎,则在燕军入宫后不知所踪,马皇后自焚而死。朱文奎和其父朱允炆一样,去向成谜,有人说死于宫中大火,但并未找到他的尸骨,因此,朱允炆朱文奎父子的结局,至今都是个谜,连《明史》都只能以“燕师入,(太子)七岁矣,莫知所踪。”草草带过。

燕军因为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而兵不血刃的进入南京,以至于建文帝毫无准备,甚至都来不及送两个儿子出城。结果是,马皇后在宫中自焚,建文帝与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踪。而朱文圭,据说当时因为年幼,被安置在其他妃嫔的宫殿当中,燕军入宫后,到处搜寻,最终只寻得建文帝次子朱文圭。

对于这个年仅两岁的侄孙,朱棣的处理方式还算人道,至少要比唐太宗李世民强的多,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将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杀,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污点。朱棣原本可以轻松处死这个襁褓小儿,以绝后患,但毕竟是以非常手段推翻侄儿的皇位,再开杀戮,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反感,更何况彼时的朱文圭才不过两岁的婴孩,对自己的皇权根本够不成威胁。

(将建庶人从高墙之内释放的是明英宗)

于是,朱棣便决定派人把朱文圭送往中都凤阳广安宫,由守陵太监严加看管,号为建庶人。可怜年仅两岁的朱文圭被送到凤阳后,便长期过着圈禁生活,尽管因为特殊的身份被严格限制了人身自由,活动范围仅限于广安宫,日常衣食起居都有专人照顾,但毕竟是处于监禁,形同罪人,身边连个说的上话的人都没有,与外界隔绝,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庶人朱文圭就是在这样的高墙生活下,整整度过了55年。

直到英宗复辟,这个长期被幽禁于高墙之内的皇室贵胄才被记起,英宗准备下旨,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却以建庶人大罪之身不可轻释,英宗坚持已见,下旨释放建庶人,当时的大学士李贤大赞英宗之举是:“此尧、舜之心也。”

获得自由的建庶人朱文圭,因为在广安宫圈禁实在太久了,从一个襁褓孩儿,变成如今的皓首白发皓首,五十多年的高墙生活,彻底毁掉了这个皇室贵胄。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派内臣牛玉持圣旨到中都凤阳,解除建庶人圈禁,准许这位苦难的皇伯祖在凤阳城定居,婚娶自由,并特赐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以照料其饮食起居。

可怜的建庶人朱文圭,虽在圈禁五十多年后获得自由,但是高墙内的禁锢生活早已毁了他,以至于获得自由后,竟然不懂男女之事,甚至连牛马不分,没过几个月,建庶人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

好在,这位一生苦难的皇室贵胄,终究是艰难的给自己留下了后代,根据《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在建庶人死后,上述实录都提到过建庶人,如天顺三年十月(1459年),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送到有军队的城中看守,被英宗驳回,而建庶人早在天顺元年(1457年)便已经去世,此处所指之建庶人,当是朱文圭之子。而吴庶人,则是建庶人的叔父,建文帝的异母弟朱允熥的后代,建庶人与吴庶人同年被废为庶人并送往凤阳禁锢。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追谥朱文圭为润怀王。而朱文圭之后代,因为其庶人之身份,在史籍并无记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建文帝一系,是留下了血脉的。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后,皇宫竟燃起熊熊大火,朱棣只找到朱允炆2岁的次子朱文圭,而朱允炆和他的长子朱文奎却不知所踪。

朱棣一边让人灭火,一边吩咐手下,全力搜捕朱允炆和他的长子朱文奎,可手下差不多把南京城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这对父子。

等大火彻底熄灭后,人们在灰烬中发现了多具烧焦的人体残骸,但这些残骸别说其生前主人的身份,就连性别都无法分辨出来。

朱棣就把宫中的太监们找过来,问他们知不知道,这些残骸是谁,这时候有一个太监站出来说,这是朱允炆、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的遗骸。

朱棣显然不相信这个太监的话,不过他也找不出其中的破绽,只能暗自命人继续寻找朱允炆、朱文奎等人,可让朱棣没想到的是,这一找就是一辈子,朱允炆的下落永远成了谜。

当然了,这是后话,对于当时的朱棣来讲,除了稳定皇位外,就是如何处理2岁的朱文圭,按辈分来讲,朱文圭是朱棣的侄孙。

虽然朱棣为了皇位不会在乎血脉亲情,而且朱棣也先后诛杀了所有忠于朱允炆的臣子,但如果对一个2岁的孩子下手,朱棣却害怕被指责。

而且,朱允炆只有2个儿子,长子朱文奎,也就是之前的太子,早就失踪了,现在2岁的朱文圭是朱允炆唯一的血脉,或许朱棣也对朱标和朱允炆心存愧疚,最终并没有选择杀了朱文圭。

可如果不杀朱文圭的话,朱棣又必须面临一个选择,如何对待这个2岁的孩子,因为稍有不慎,等朱文圭长大成人后,就容易引发更严重的祸端。

朱棣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朱文圭废为“建庶人”,永远圈禁起来,虽然一直好吃好喝的供着朱文圭,却严格限制他的人身自由,而且不允许照顾他的人与之交流,更不允许任何人传授他知识。

同时,朱棣还派重兵把守在朱文圭居住的凤阳广安宫周围,完全阻隔了朱文圭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途径。

就这样,朱文圭在这种残酷圈禁下,孤独地度过了55年,由于朱文圭被圈禁时刚刚2岁,所以朱文圭从记事起就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据说连牲畜都分辨不出来。

而且,由于没有与人沟通交流,也没有任何学习机会,朱文圭长大后的智力也基本维持在孩童水平,甚至还有人说他已经变得痴呆了。

可以说,朱棣的这个做法,某种程度上比直接杀了朱文圭还残忍,不过好的一方面是,朱文圭从没体会过自由的滋味,或许他在被圈禁时也感受不到痛苦。

由于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的皇位,所以在朱棣时期,朱允炆、朱文奎、朱文圭等人的名字成了禁忌,没人敢提这几个名字,甚至连史官的记载都是寥寥数语。

而等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同样视朱文圭为威胁,也直接选择了忽视朱文圭。

不过,最终放朱文圭出来的却是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在即位之初并没有打算放朱文圭出来,可后来因为听信了宦官王振的谗言,率领大军亲征蒙古瓦剌部时兵败被俘。

随后,他的弟弟朱祁钰就登基为明代宗,而等到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来后,就被弟弟朱祁钰圈禁起来,过了7年与世隔绝的凄惨生活。

后来,朱祁镇在1457年发动了“夺门之变”,又重新成了皇帝,重新登基为帝后,朱祁镇对朱文圭的遭遇非常同情,毕竟他属于感同身受,于是朱祁镇就决定把朱文圭放出来。

这时候,很多大臣就进言,说绝对不能放朱文圭出来,认为这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不过朱祁镇却非常自信,他对群臣说,如果朱文圭能把我的皇位夺过去,那就是天命所归,我无话可说。

听了朱祁镇的话后,当时的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李贤,立即赞美朱祁镇有尧舜之心,群臣见此也不好找说什么,只能同意放朱文圭出来,对此《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

其实,群臣的想法根本就是多余的,因为朱文圭被放出来时,已经57岁了,这在古代基本是风烛残年的阶段。

而且,他从2岁开始就被圈禁,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任何号召力,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拿他做文章,打着他的旗号干一些事,可当时哪还有建文时期的旧臣了?

果然,虽然朱文圭被放了出来,朱祁镇甚至还赐给他二十余个侍从,十余个婢妾,可朱文圭没过几天就去世了:

“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

至此,朱文圭可怜的一生终于结束了,朱祁镇按照庶人的标准安葬了他。那问题来了,朱文圭有没有子嗣呢?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说这件事情,但我们从相关史料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有后人的:

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圈禁,明英宗不许。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上奏宪宗,说建庶人衣料短缺,明宪宗闻奏命工部予以供给。

我们注意看一下这两个时间,一个是1459年,另一个是1467年,因为朱文圭是这1457年去世的,所以史料中还能提到“建庶人”,应该指的就是朱文圭的后人。

而且,除此之外,在后来的弘治年间,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时期(1487年-1505年),还有一则关于朱文圭后人的明确记载:

“平民缪恭上书孝宗请求封朱文圭后人为藩王,以奉祀朱标,触怒通政司,下狱,后被孝宗赦免。”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朱文圭是有后人的,只不过由于明朝那些皇帝比较忌讳提这件事情,史料中记载的才非常少。

有人认为,朱文圭恢复自由时,已经57岁了,并且很快就去世了,怎么可能有后人呢?其实,在朱文圭被圈禁的55年期间,并没有史料证明,朱棣、朱高炽等人禁止他娶妻生子。

所以我们不能确定,他在被圈禁期间,就没有结过婚。至于有人说他被圈禁得痴呆了,啥也不懂,怎么可能有孩子呢?我觉得见识少,不代表就不能生孩子,这个质疑同样站不住脚。

综上所述,结合史料记载,我认为朱文圭是有后人的,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2010年7月,在南京举行了一场“明建文帝国际学术研究会议”,其中与会专家有50多人,还有多达一百余种有关建文帝踪迹的地方志和家谱。可惜这些材料基本都是民国以后搞的,真正明清时代的证据几乎为零。

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有没有死在当年奉天殿的那场大火之中,似乎已经没有人在乎。毕竟根据民间传说,这位把皇帝这份职业做得一塌糊涂的“丧家之犬”,出逃之后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既然如此,这位建文皇帝有没有留下血脉呢?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传说,都是有的。

朱允炆大和尚剧照

正史记载
  • 长子朱文奎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朱允炆有据可查的子嗣共有两人,分别是皇太子朱文奎和建庶人朱文圭。

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十月三十日,生母为皇太孙妃马氏。他是明朝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老皇帝在世时出生的皇曾孙。据说朱元璋竟然对曾长孙出生还很不感冒,认为晦气,这个只怕是朱棣篡位后修改《太祖实录》,为了恶心大哥朱标才这样说的吧。

甲寅,皇曾孙文奎生,皇太孙允炆长子也。上曰:“十月,数之终,又生于晦日。”命内庭勿贺。—《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六》

所谓的“晦日”是指中国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的三十日,小月的二十九日。但是从已知资料来看,似乎也查不到“晦日”到底有什么不好的意义。所以朱元璋的这段话,大概率是造假。

朱允炆即位后,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册封朱文奎为皇太子。南京城破的当天,年仅七岁的皇太子朱文奎下落不明。

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 次子朱文圭

朱文圭,生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十二月,生母为已经由皇太孙妃进封皇后的马氏。南京城破之后,年仅两岁的朱文圭被留在了皇宫内,如何处置这个幼童,成了困扰朱棣的难题。最终朱棣将其送到老家凤阳,幽禁于广安宫中,称为“建庶人”。

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棣剧照

建庶人的命运极为凄惨,以他南京城破时两岁的年纪来看,对于其父皇和母后应该是毫无记忆的。而在此后的55年时间里,他的人生就一直在那座小小的广安宫中度过,这一方天地,竟然就是全部。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大明第一战神”、太上皇帝朱祁镇(即明英宗)从紫禁城外的南宫中发动政变,将皇位从弟弟朱祁钰手中重新夺了回来。复辟之后的明英宗杀害景泰朝大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废弟弟仍为郕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并在弟弟死后赐恶谥“戾”。

朝局基本稳定之后,朱祁镇想起来要改善一下自己本就颇为不堪的口碑,想来想去,这位曾经的俘虏皇帝想起了“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朱文圭。释放早已不足为患的建文帝之子,无疑是个一本万利的好方法。

上复位之后,因思建庶人辈无辜淹禁将五、六十年,意欲宽之。一日,谓贤曰:"亲亲之意,实所不忍。"贤即对曰:"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太祖在天之灵实临之,尧、舜存心不过如此。"上遂决。即日白太后,许之。左右或以为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左右闻之,皆愧服不能止。—《天顺日录》

凤阳古城

这里稍作解释,引文中的“贤”,即《天顺日录》的作者李贤。英宗复辟后,李贤是内阁大学士,他和皇帝之间的对话记录,可信度极高。最终建庶人离开广安宫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居住到了凤阳城中。朝廷每月提供“廪饩(即粮食之类生活物资)”,并且允许朱文圭“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目的是“以续其后”

《明史》上说朱文圭在被释放后“未几卒”,这个是明显的扯淡。“未几”这个词语,意思就是泛指没有多久。打个比方,朱文圭是天顺元年十月被释放,如果他当年或者隔年去世,那么用“未几卒”是比较准确的。但事实上这位建庶人在获得自由之后,至少还活了十年。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有官员向当时的皇帝宪宗朱见深提出将朱文圭移送至有军卫的城池,或者凤阳旧中书省居住,这样便于看管。最终宪宗以“安置已定”的理由否决了这项提案,但至少说明在被释放十年之后,朱文圭依然在世。

庚戌,巡抚淮扬、右副都御史胜昭言:建庶人、吴庶人等俱置凤阳城中,官军巡护警拆,声闻陵寝,恐或未安。况城池不修,或有不逞之徒一时事出不测,猝难防御。…建、吴二庶人送置有军卫城池处,或凤阳旧中书省,严加防范。庶亲亲之意不失,而防守之虑亦严。—《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七》

至于以57岁高龄才得以婚配的建庶人有没有子嗣呢?从此后的实录记载来看,没有一个字提到,想来是没有的。按照正常结论,建文帝的血脉至此而绝。

民间传说
  • 后裔在日本

据说有人在日本发现《曾我萧白画册》中,记载了日本画家曾我萧白的世族宗谱。曾我萧白出生于日本中御门天皇享保十五年(公元1730年),是一位特异且叛逆的日本画家。根据该宗谱所记,曾我萧白的家族世系是这样的:

明太祖—懿文皇帝—秀文(画家)—蛇足—宗文—绍先—宗誉—绍详—直庵—二直庵—玉翁—绍兴—绍叔—曾我萧白

如果我们找一张曾我萧白的画作来看,可以发现其中的题款均为:“明太祖皇帝十四世玄孙”。看来曾我萧白对自己是大明皇室后裔非常自信。按这种说法,宗谱中的秀文应该就是朱允炆本人,蛇足应该就是皇太子朱文奎。

曾我萧白画作

  • 后裔在贵州

2006年的时候,来自贵州安顺镇宁自治县的一位苗族老农朱永斌,出示了一枚被疑为与建文帝有关的神秘大印,声称自己是朱元璋以及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人。据朱永斌老人所说,其家族世代流传一个传说:

当年南京城破之后,建文皇帝带着皇太子一起出逃,最终落脚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地的交界处,躲藏在苗族聚居的深山老林中。后来朱文奎就与当地苗族姑娘成婚,子孙后代绵延至今。

至于那枚神秘的大印,上铸辟邪神兽,卧镇印台之上,而印文为九叠文篆书体。大印上的9个字为:“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中国历史上自然没有所谓的“大仃国”,但“仃”在《辞海》之中指的是孤苦零丁的意思。“大仃国”即指国家发生大难,皇帝孤苦伶仃流离失所。

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结语:历史就是如此有趣,按照正史,建文帝应该是没有血脉留存了。但根据民间传说,朱允炆的子孙却有千千万。但无论如何,朱允炆为自己政治上的不成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使他真的逃出南京,真的还有后代,他们原本应该享受的生活,却也是再也回不去了。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在明朝发生过的两三件大事,除了满清入关,崇祯帝自尽,以及后来南明小朝廷的灭亡之外,最惨烈的要属永乐皇帝篡位,建文帝朱允炆被烧死的事件了。

但对于这一切《明史》似乎避讳不已,对于建文帝除了“起火”、“不知所踪”的字样,没有过多浪费笔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朱棣在建文帝消失后三年即位,当时国家依然被建文帝的阴影干预着,他的旧臣、故吏、儒生,那些没死光的,依然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大明表面上是换了新主人,实际上政令依然按照旧主人的进行。为了改变这一切,朱棣做出了几个决定,第一,迁都,第二,郑和下西洋,他需要制造点自己的存在感了。

对于礼法森严,道德观严格的古代,礼法的束缚实际上是远超皇权的,朱棣未尝心惊胆战,他不知道建文帝到底死了没有?即使死了,这个人也阴魂不散地充斥着朝廷每一个角落,所以朱棣疯狂地想要借郑和下西洋的幌子找到建文帝,也许只有亲眼看着他死,朱棣才不会在每个深夜辗转反侧,备受煎熬。

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出家”当和尚的传闻是最多的,据说,朱允炆带着太子朱文奎,经过三年的流亡生活,最终选择了湖南宁远的大观堡梅木塘建院隐居。

那么问题来了,时隔六百年之后,建文帝朱允炆这一系后代是否还有血脉传承呢?

建文帝朱允炆有两个儿子,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太子跟他一起消失了,而次子朱文圭则被朱棣幽禁起来,被称“建庶人”,事情发生时他才两岁,幽禁50多年放生后,朱文圭已经57岁了。当时是明英宗掌权,他因为自己被囚禁过,格外同情建庶人,不但送了大量美女去服侍他,还给拨了几次款赡养他,建庶人后来下落不明,也不知道是否有生育。不过57岁要生育也并非全无可能,所以这一支很可能有后代的。

而对于太子朱文奎的说法就更多了,他跟建文帝一样神秘,所以对他的研究和推测也是很多的,根据建文帝的下落,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朱文奎继承了建文帝的大观堡,成了“堡主”,也是个和尚,而且是个隐居的和尚。

更多的专家认为,朱文奎根本没做和尚,他后来在苗族聚居之地,跟一个苗族姑娘结婚了,还留下了很多后人。这种说法是2006年,逐渐清晰起来的,当时一个苗族老人,拿出一个刻着九个字的大印,坚称:我就是建文帝朱允炆默太子朱文奎的后代!引起一片哗然。朱允炆还有嫡系后人?这9个大字是什么?

据老人说,当年建文帝出逃后,带着7岁的朱文奎,经历千辛万苦,来到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地的交界处,躲藏在深山里,后来,朱文奎跟当地的苗族姑娘结婚生子,而老人朱永斌就是他们的后代。

这枚印的质地有些像黄铜,上铸辟邪神兽,卧镇印台之上,而印文为九叠文篆书体,大印上的9个字为:“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大仃国”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国家吗?不,中国并无这个国家。专家经过对各省县志的查阅和对历史资料的搜索,发现“大仃国”并非是国家名,而是说了一个历史事件。

“仃”字,《辞海》之中指的是孤苦零丁,国家发生灾难。皇族流离失所,帝王依然有权威但却没有执行命令的朝廷,所以,“王都行省”作为随王护驾的外从官员冠之的署事官名位了,用这个大印给予官员一个“名分”,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

“九叠文篆字”到底是不是明朝的产物呢?其实这个字体是元末明初皇族喜欢用的字体,那么这枚印章是真的出自皇帝之手吗?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

如果是真的话,它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了,而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的建文帝——明朝正宗的皇帝,他的失踪之谜或者,都能在某一天解开,对历史研究者而言,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综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留有后代的可能性很大,这也让在皇位斗争中惨遭失败的建文帝,在九泉之下获得稍许安慰吧!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朱棣虽狠,但对建文帝的子嗣,还算手下留情了!

建文四年(1402年),一场靖难之役,让大明王朝最高统治集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明正统建文朱允炆兵败失踪,藩王朱棣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成功夺取允炆一脉的帝系传承,自立为帝,成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自古新的统治集团打败旧的统治集团,为了独享胜利的果实,占据旧集团的位置,新集团往往就会对旧集团进行无情的打压,或囚禁终生,或流放千里,或满门抄斩。

对于朱棣及其麾下的新统治集团而言,旧的建文统治集团自然是要被清算的,毕竟建文旧臣不除,岂有朱棣新臣的位置呢!那么要清算,作为建文统治集团的领袖,建文朱允炆的子嗣自然就成为首要的打击对象。

建文帝朱允炆失踪前,留有二子,嫡长子朱文奎(南明弘治年间,被弘光帝追复为恭愍太子;隆武时期,被隆武帝追复为和简太子)和嫡次子朱文圭(南明弘治年间,被弘光帝追复为润(原)王,谥号“怀”)。

嫡长子朱文奎,在朱棣进宫前,不知所踪,年七岁。有说他与建文一起死在大火中,也有说他与建文一起从皇宫中的暗道逃出生天,此后隐姓埋名,不为他人所知。

嫡次子朱文圭,朱棣攻进南京时,他才2岁,或许是因为彼时朱文圭尚是不知事的幼儿,又或许是因朱棣对朱允炆有愧,总之对这个小侄子,朱棣是手下留情的。朱棣称帝后,朱文圭就被送往凤阳,将其长期圈禁在广安宫,号为建庶人

这一圈禁,就是五十五年的时间。

关于朱文圭的结局,《天顺日录》是这样记载的:

上复位之后,因思建庶人辈无辜淹禁将五、六十年,意欲宽之。一日,谓贤曰:「亲亲之意,实所不忍。」贤即对曰:「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太祖在天之灵实临之,尧、舜存心不过如此。」上遂决。即日白太后,许之。左右或以为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左右闻之,皆愧服不能止。乃遣中官於凤阳造房屋。毕日,上召贤曰:「今可送去。」敕军衞有司供给柴米,一应噐用悉令其完具,以安其生。听其婚娶,以续其后。自在出入,给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数人。遣太监牛玉入禁谕其意,建庶人闻之,且悲且喜,不意圣恩如此。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依靠“夺门之变”,成功搬到代宗,重新夺得皇位。某日,英宗想起自己那七年在南宫暗无天日的圈禁生活,顿时就怜惜其已经被圈禁了五十余年的建庶人朱文圭。于是乎,就决定下旨还朱文圭自由,不久英宗就派遣宦官前往凤阳下旨,宣旨放出了已被囚禁了大半辈子的朱文圭。

同时,英宗还下旨地方为朱文圭建造房屋,供给他日常所需,并赐他护卫二十人,奴婢十余人。

不过,或许是激动过度,又或许是寿命已尽,朱文圭放出来没多久,还没享受几天的自幼生活,就憾然去世。

当然,朱文圭虽死,但建文一脉并没有因此绝嗣。从后来的史书记载,朱文圭是有后的。

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圈禁,明英宗不许。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上奏宪宗,说建庶人衣料短缺,明宪宗闻奏命工部予以供给。

弘治年间,平民缪恭上书孝宗请求封朱文圭后人为藩王,以奉祀朱标,触怒通政司,下狱,后被孝宗赦免。

由上可知,建文一脉并未绝嗣,直到弘治年间都依旧有关于其后人的记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