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张太后同情胡善祥,那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儿子朱瞻基这家伙不靠谱,娶了人家做皇后,可偏偏又不喜欢人家。
你不喜欢胡善祥吧,为啥还跟人家生了俩女儿呢?在毫无道理的情况下,朱瞻基为了帮助心爱的人孙贵妃上位,狠心把胡善祥给废了。
贵为皇后,一来没有犯错误,二来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只是暂时没有生出儿子,凭什么就把人家给废了呢?张太后同情胡善祥也正是这个原因。
一、张太后不怎么喜欢孙贵妃。从同乡关系上来说,孙贵妃和张太后的母亲,还是老乡。而且也正是在张太后的母亲推荐之下,孙贵妃才能从小就进入皇宫,也才有了机会和朱瞻基一起长大。
朱瞻基和孙贵妃,那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两个人彼此玩得来,所以感情很不错。但是在选拔皇太孙妃的时候,胡善祥有幸成为了皇太孙妃。
当时朱棣还活着,所以朱瞻基只是皇太孙而已,至于青梅竹马的孙贵妃,当时只被封为嫔,也就是朱瞻基的小老婆。
等到朱棣去世以后,朱高炽继位,朱瞻基成了太子。那么胡善祥也就成了太子妃。朱瞻基登基以后,胡善祥自然就成了他的皇后,至于孙贵妃,只被封为贵妃,再精贵那也是小老婆。
孙贵妃自然很不情愿,她跟朱瞻基要好得很,所以常常在朱瞻基身边说胡善祥的坏话,希望朱瞻基改立她为皇后。
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崩,后痛哭不已,逾年亦崩,用嫔御礼葬金山。
很显然这些招数是管用的,朱瞻基逐渐开始疏远胡善祥,这引起了张太后的强烈反感。张太后和她的丈夫朱高炽,那都是仁厚之人,从来不做这种缺德事情,怎么就教育出这样的孩子呢?
所以张太后对孙贵妃,其实非常不感冒,而且她甚至有些讨厌孙贵妃,谁让她得到皇帝的宠爱呢?关键还喜欢吹耳旁风。
二、张太后对胡善祥十分照顾。胡善祥给朱瞻基生了两个女儿,孙贵妃给朱瞻基生了一儿一女。这么一来孙贵妃就有优势了,因为孙贵妃的那个儿子,就是朱瞻基未来的继承人朱祁镇。
有一个儿子在手里,那么母以子贵的情况就可以实现了。朱瞻基兴高采烈地把一帮大臣们给拉了过来,开了一个废后大会。
朱瞻基的理由就是胡善祥生不出儿子,应该要退位让贤。大家都很慌张啊,胡皇后啥也没干,咋就要废了人家呢?虽然大臣们有点反对,可朱瞻基的理由他们无法否决。
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济宁人。永乐十五年选为皇太孙妃。已,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为皇后。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
这个时候孙贵妃还假惺惺地跑出来说:哎呀,胡皇后下一胎肯定是儿子,我的儿子哪里能超过胡皇后的儿子呢?
那你把你儿子再塞回去!就算胡皇后接下来生了儿子,那也一定比你儿子岁数小,难道你心里没点数吗?
朱瞻基打定了主意,立刻跑去找胡善祥,让她主动辞职。所以说胡善祥是被朱瞻基和孙贵妃这一对夫妻俩给逼迫着辞去皇后之位的。
胡善祥好歹也是张太后的儿媳妇,两个人的关系处得不错,都是比较善良的人。所以张太后看胡善祥很心疼,经常照顾她。
被废掉以后,胡善祥只能居住在长安宫,朱瞻基还给她赐了一个道号:静慈仙师。那么我就要问一句了:大哥,人家只是被废了皇后之位,做个小老婆难道还不够格吗?直接送她一个出家人的道号,这是几个意思?
张太后就更加怜悯胡善祥了,所以常常喊胡善祥过来一起吃饭。如果孙贵妃也在的话,那么胡善祥一般都被安排在孙贵妃前面,可把孙贵妃给气坏了。
三、朱瞻基最后还有点后悔了,你说怪不怪。朱瞻基岁数大了依稀额的识货,他想起了胡善祥以后,也是有些后悔,说自己当时太年轻,压根就不知道这件事有多严重。
其实不仅朱瞻基有些后悔,当时的百姓们对胡善祥也充满了同情,难道生不出儿子,就活该被鄙视吗?这未免也太可怜了。
无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钱皇后为英宗言:“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因劝复其位号。
我估计大部分可怜胡善祥的人,都是生了女儿的女人们,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命运,甚至在家中的待遇也是比较类似的。
虽然后悔,但是明宣宗朱瞻基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恢复胡善祥的皇后封号。朱瞻基去世以后,孙贵妃的儿子朱祁镇继承了皇位。
不过由于朱祁镇年纪太小,朝中一直都是张太后说了算。有张太后给胡善祥撑腰,可以说就算是成了太后的孙贵妃,也不敢招惹胡善祥。
就这样,胡善祥度过了非常平静的7年,可惜在正统七年,张太后也去世了。没有依靠的胡善祥,知道早晚都会遭到孙贵妃的清算。
与其被孙贵妃暗害,还不如自己把自己给解决了。所以胡善祥在第二年也去世了,她去世以后,孙太后以嫔御礼将她安葬。
总结:后世之人也看不下去了。其实不光当时的人为胡善祥打抱不平,后世的人也看不惯孙贵妃的所作所为。一直到孙贵妃去世以后,明英宗的钱皇后才劝说自己的丈夫,希望恢复胡善祥宣宗皇后的封号。
明英宗思量一番以后,觉得自己的母亲的确做得过分了,为了行善积德,明英宗便恢复了胡善祥封号,并且为她修皇后陵。
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不下去呢?主要还是因为胡善祥太善良了,没有一点反击的手段。而且人家也没犯错,纯粹就是朱瞻基和孙贵妃爱情的牺牲品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明宣宗皇后胡善祥无过被废,令世人同情,张太皇太后也表示怜悯,宣宗也表示了后悔之意,但是史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个老夫子是在说,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但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行为。
帝舜因为没有后代,在没有通知亲属的情况下,就直接娶妻,舜就是君子的榜样。他是用实际行动来尽孝,而不拘泥于摆喜酒请客这种形式,注重的是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
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第一要的工作是生下皇子,为大明朝制造一个继承人。工作了十几年,还没有成果,咋说是没有过错呢?普通人无后,那是最大的不孝,作为皇后无子,那就是天大的罪过。
永乐十五年(1417年),济宁人胡善祥,被明成祖朱棣册立为皇太孙朱瞻基的太孙妃妃;明仁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朱瞻基的皇太子妃;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即位后,立为皇后。
从被立为皇太子妃到立为皇后,整整八年的时间,胡善祥也没有做出任何实际的贡献,没有给朱瞻基生下一个儿子。
明朝老朱家的传统,就是隔辈亲。明太祖朱元璋就把皇位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也是喜欢孙子朱瞻基,才把皇位传给朱高炽,朱瞻基继而接班。保不齐朱瞻基也有这么一个情节,天天巴望着想孙子。可没有儿子,哪能就会有孙子呢?这种事还是需要按照套路一步步地来,朱瞻基心里着急上火,可皇后胡善祥却一直不见动静,这可咋整哦?
好在帝王家不缺女人,另一个女人就想出办法来了。
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主薄孙忠之女孙氏,年幼时容貌俊美,被明仁宗皇后张氏的母亲彭成伯夫人看中,张皇后是永城人,由于这个关系,年仅十岁的孙氏就被选入宫中,由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养育。孙氏与朱瞻基朝夕相处,青梅竹马,感情很深。
在替朱瞻基议婚时,胡善祥被选为了皇太子妃、孙氏为嫔。
朱瞻基登基后,立胡善祥为皇后,立孙氏为贵妃。
但胡皇后一直没有儿子,自己也不想办法,这就给孙氏提供了机会。
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生下了皇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也有说法是孙氏也没生出儿子来,就偷取宫人之子为自己的儿子。这个朱祁镇,不是孙氏亲生,是宫人所生。
不管是不是孙氏所生,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儿子的朱瞻基,见到了儿子,哪里还去管谁生的,只要是他的就行。这个估计不会错,就是宫人所生,也不会错了种,这一点恐怕朱瞻基不会太马虎吧。
加之,孙氏与朱瞻基本来就情深意长,这次就有话说了。
次年,1428年,朱瞻基的贤妃吴氏又为朱瞻基生下了次子朱祁钰,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景泰帝。
由此看来,朱瞻基还是有点能力的,只不过实力不是很强大罢了。
朱瞻基(1398或1399---1435年),作为帝王,在二十八九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差不多也算老来得子,其喜悦的心情可想而知。作为关乎国家、朝廷的第一要务,兹事体大。
母凭子贵,孙氏上位也在情理之中。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废掉胡皇后,让其退居长安宫,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除了没有儿子之外,胡皇后并无其他过失。因此,被废之后的胡皇后,一直得到宣宗之母张太后怜悯,经常被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张太后命胡废后位居孙皇后之上。为此,孙皇后经常感到不爽。
天下人得知胡皇后被废的原因,都为之同情。数年后,宣宗也有所歉意,自我解嘲说:“这是当初年少冲动所为哦。”
立储之事,既是家事,更是国事,关乎国家、朝廷的命运。没有儿子而占据皇后高位,并非是好事,很可能是朝政混乱的开始。一旦当朝帝王有个三长两短,突然驾崩的话,很可能就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作为帝王,朱瞻基的处置没有过错。而且,被废后的胡善祥一直得到了善待。
因此,胡善祥被废是在情理中,能够善终也是不错的结局。朱瞻基在政期间,史称“仁宣之治”,可见明宣宗废后一事,并非荒唐之举。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想要废后不容易——第一天
明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皇帝朱瞻基神秘兮兮的把朝中重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全都请到后殿,声称有机密事商量。一头雾水的几个大佬只能放弃回家休闲,在宫里陪朱瞻基磨牙。
时年29岁的皇帝到底还是年轻,不喜欢拐弯抹角,直接跟几个大佬表示俺都三十来岁还没有儿子,现在孙贵妃生儿子了,母从子贵自古有之,咱们讨论一下怎么处理皇后的问题吧!随后还列举了一些皇后胡善祥的错误,例如吃饭吧唧嘴之类的。
杨荣作为皇帝铁杆立马表示干脆废后就得了,小朱同学表示欣赏这种决策,但还是略微要脸的询问以前这种事儿有惯例吗?领会老大意图的蹇义赶紧跟进,宋仁宗就降皇后郭氏为仙妃,没影响庙号为仁。
这时小朱又问剩下三个人的意见,一直玩理学的杨士奇有点崩溃,表示按照纲常伦理,皇帝是爹,皇后是妈,有儿子鼓动爹妈离婚的道理吗?这不扯淡吗?而张辅和夏原吉则表示这么大事儿还是得详细讨论,不好我们擅自做主。
到这情况就很明显了,关于废后的事情杨荣和蹇义是赞成派,杨士奇是反对派,张辅和夏原吉事酱油派。没抢到第一个赞成的蹇义赶紧开炮,自古就有的事儿,干就完了,商议个毛线!杨士奇也不甘示弱,宋仁宗废后到现在史书还骂呢,是那么好干的?
小朱眼瞅着一票大佬要干起来,赶紧出来和稀泥,表示你们先下去商量,免得打起来溅我一身血,然后一个弯道就没影了。皇帝跑掉这群人说话也少了顾忌,杨荣和蹇义表示你们都看不出来吗?皇上有这想法很久了,这事儿咱们挡不住!杨士奇依然认为吃饭吧唧嘴不是离婚的理由......
想要废后不容易——第二天到了第二天,小朱同学又贼兮兮的把杨荣和杨士奇拉到了故宫西角小门,贱兮兮询问商议结果。要说这小朱为了离婚也是拼了,面子也不要了,挺大个皇帝蹲门槛子上求离婚,洪武大帝的脸都丢光了。
这时候杨荣从怀里掏出一卷纸递给了他,按这个来就可以废后了!大喜过望的小朱一把抓过来,看了几行字就懵逼了,上面洋洋洒洒列了皇后20大罪状,每条都够赐死的,当然,每条都是诬陷的。
小朱赶紧表示老杨你别闹,我就是想离婚,不是想杀媳妇!我只是想当渣男,暂时还没有当杀人犯的打算!于是他又询问杨士奇的意见,杨士奇还是那套话,这不是啥好事儿,不赞成!无奈的小朱只好再次让他们退下。
想要废后不容易——渣到入骨方为圣事情到这个地步朱瞻基也看出来了,不搞定杨士奇就别想离婚,你丫不是骨头硬吗?且看我的疲劳战术!第三天下朝小朱又单独把杨士奇留下磨叽这事儿,头昏脑涨的老杨被折磨的半疯,只好借口听太后定夺跑掉。
第四天下朝小朱又把老杨给留下了,告诉他太后让我找你们商议,还是得你来出主意。明白自己没处跑的杨士奇只好问小朱:“胡皇后与孙贵妃相处如何?”
小朱说:“挺和睦的,最近几个月皇后生病,孙贵妃经常看望。”
杨士奇就此开始冒坏:“这就好办了,你趁着皇后生病,劝她自己辞职不就完了!这样你婚也离了,圣君体面也保住了,干嘛非得跑来折腾我啊?”
小朱一拍大腿:“果然天不生你杨士奇,万古渣道如长夜!这么缺德的招我咋没想到呢?”
杨士奇:“总觉得这话不像夸我”......
就这样,宣德三年春,朱瞻基命令皇后胡善祥上表请辞,皇后依令上表后这孙子居然还玩了回三请三让,命令人家胡皇后上三次辞职信才批准。废黜了的皇后被留在宫里,也不给人家名分,只是在长安宫修道,号称仙师。
到这吐槽机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当时别说是太后张氏同情胡善祥,全天下没几个人不同情她的,因为这个女子根本啥也没做错。朱瞻基这么处心积虑的废黜人家,等于是犯了众怒,哪有好人这么办事的?至于他本人后没后悔一点都不重要,一句“少年事”遮挡不了事情的本质。扯淡完毕。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胡善祥是朱瞻基的正牌皇后,这皇帝过着过着,不想再过了想离婚,于是在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把皇后赶走了,在那个时代,丈夫和自己离了婚,特别自己是皇后身份,简直就是没法活了呀,于是乎这个胡皇后就出搭当了尼姑与青灯古佛为伴。
话说作为山东人的胡皇后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既然这皇后没有一点错,那朱瞻基为什么处心积虑的要和她离婚,要废掉她呢?这一切的原因源于重男轻女因为胡皇后只生育了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再加上孙贵妃率先得子,在那个母凭子贵的皇宫里,因此她并不得宠。
自从孙贵妃率先生子,朱瞻基废后的打算越来越强烈,但是人家胡皇后没有犯一点错误,就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也挑不出来啊。怎么办?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因为想不出办法,一时急得抓耳挠腮。(看来朱瞻基和自己的结发妻子真的没有感情,想离婚都快想疯了。)
自己想不出办法,于是乎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皇帝离婚,这毕竟是自己的家事,和外人商量,这确实确实有点不太妥当,大臣们也都皇后是好人,端庄又典雅又是来自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老子故里的一名知书达理的女性。没来由,没有原因的废除人家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啊,于是乎,大臣们开始反对此事。
但是,朱瞻基心已决,俗话说男人只要变了心,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后宫佳丽如云,他不缺女人,他想不要谁就不要谁,但是人家是皇后,毕竟还得费些周折。
《明史》列传后妃记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皇帝朱瞻基的意思就是说我今年都30岁了,胡皇后还没给我生了一个儿子出来,如今孙贵妃有子,我必须要立他为皇后。最后,皇帝朱瞻基用了一计让皇后主动请辞,然后他再假意再三挽留。至于说他后悔那是假的,因为胡皇后是他的爷爷,朱棣安排给他的,可能并没有多少感情。属于爷爷包办婚姻。而作为他的母亲张太后,感到惋惜,也其实就是面子上过不去而已。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谢谢邀请。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朱瞻基还是孙子的时候,
明成祖永乐帝,便选胡善祥当他孙子——朱瞻基的皇太孙妃,
明仁宗朱高炽,也选了胡善祥当他儿子——朱瞻基的皇太子妃,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选了胡善祥当他的皇后。
就这样一位得到了祖孙三代承认的皇后,还是被废了皇后之位。但是:
1.废除她皇后位置的皇帝老公——明宣宗朱瞻基非常后悔
2.胡善祥的婆婆——皇帝的亲妈老太后张太后非常同情和怜悯她。
3.胡善祥的下一代——明英宗朱祁镇最后更是承认了她的皇太后位置。
应该说胡善祥的一生是属于爷爷喜欢,公公认可,婆婆支持,老公爱慕,子孙尊敬,百姓爱戴的。但为什么他的皇后位置不会被人废了呢?是她做了什么有损皇家威严的事儿吗?都不是,也都是。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胡善祥作为皇后没有为皇家生下一位龙子,只生下了两位公主。而后来为明宣宗生下龙子的孙贵妃,被明宣宗提升为皇后(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妈)。
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时代,一个没有生出儿子的母亲她的命运是悲苦的,甚至连自己正妻的地位都保不住。(生男生女老爷们是关键,自己种的茄子怎么能长出黄瓜来呢?)
而明朝奉行的又是嫡长子继承制,明宣宗为了让他的儿子朱祁镇能够顺利的将来登上皇帝,就必须将朱祁镇的生母孙贵妃提升到皇后的位置。这样朱祁镇的身份才符合了嫡长子。所以明宣宗朱瞻基必须要废掉胡善祥的皇后位置。
在这一点上后世的清朝做的更好:像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嘉庆等,没有一个是嫡长子。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胡善祥被废当时确实有很多人同情,不过皇帝朱瞻基可没后悔,最多就是口头表示一下遗憾而已。至于太后,很可能也是面子上照顾一下而已。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她父亲是山东济宁锦衣卫百户胡荣。明成祖朱棣一向喜欢孙子朱瞻基,所以在朱瞻基的婚事上直接插手,亲自为他选妃。钦天监观天象以后说应该出自山东,于是朱棣命人去山东选妃。胡善祥也是参加选妃的人选之一,不过她住的小楼有“有红白气自户出,弥月不散”,被人称为祥瑞出现。因为这个原因,胡善祥被成功入选,被朱棣钦定为朱瞻基的妃子。
不过早在此前,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也曾经为朱瞻基找了一个妃子候选人,就是了永城县主簙孙忠的女儿孙氏。孙氏不仅“幼有美色”,而且从小住在朱高炽府中,和朱瞻基两人是一起长大,可以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很好。
朱棣的命令自然没人敢反对,朱瞻基乖乖娶了胡善祥当皇太孙妃。之后随着朱瞻基成为皇帝,胡善祥也顺理成章成为皇后,而孙氏则只能为妃。朱瞻基对孙氏不能当皇后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在孙氏生下长子朱祁镇以后,多次召见大臣商议废后。
然而胡善祥素有贤名,以贤惠著称,因此虽然废后一事得到了杨荣等大臣的支持,但是却没有什么借口实行。杨荣为了顺应朱瞻基的心愿,倒是草拟了一个胡善祥的罪行录,不过连朱瞻基看着都觉得太假,只能废弃不用。
荣出怀中纸条“后当废事”以进。上览未及竟,艴然曰:“渠曷有此。”最后原本反对废后的杨士奇见朱瞻基无法劝阻,为了保全胡善祥,于是提出让胡善祥主动请辞的建议。朱瞻基采纳,胡善祥无奈,最后只能自己请辞。
胡善祥被废后以后,退居长乐宫修行。不过胡善祥无过被废,朝堂之上民间大多对她比较同情。朱瞻基为此后来自嘲说自己当时年少无知,“此朕少年事”,算不上真的后悔,只不过是掩饰下自己的行为而已。而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在宫廷宴请时把胡善祥放在首座,这主要也是做个姿态,不一定真的同情胡善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