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

公元1392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了。这一年朱标才38岁,这对朱元璋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此后朱元璋为了纪念自己的儿子朱标,索性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结果朱允炆削藩不成功,被燕王朱棣反杀,失去了江山。

那么如果当初朱标没有死的话,朱棣和其他藩王还敢造反吗?有朱标在,大明王朝的历史是否应该改写?我觉得朱标要活着,朱棣他们不敢造反。

一、朱标要活着,朱元璋就不会屠戮功臣了。

朱元璋一辈子杀戮心非常重,他对百姓很好,对官员却十分苛刻。比如说空印案,朱元璋杀了若干贪官,只是因为人家提前盖好了章,为了方便而已。

还有就是胡惟庸案,因为朱元璋要废除宰相制度,只好让胡惟庸各种做大做强,最后一把将他一撸到底。这一大案居然杀掉了3万多人。

值得注意的是,胡惟庸案还是发生在朱标去世之前,而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后,仅仅一年时间,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发动了一场大案,那就是蓝玉案。

这一场大案的针对目标,跟以往都不同。过去朱元璋只对文官集团下手,不管是惩治贪污还是处理胡惟庸,很少对武将下手,毕竟天下是武将打下来的,多少要留点面子,

可是朱标去世以后的一年,朱元璋开始对武将集团下手,蓝玉案爆发以后,1.5万人被杀,其中大部分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们。

随后在洪武二十七年,颍国公傅友德被杀,洪武二十八年,宋国公冯胜被杀。冯胜被杀是最无厘头的,因为朱元璋把冯胜抓了,严刑拷问了很长时间,最后没有找到任何人家犯罪的证据,无厘头是,冯胜因为无罪所以被赐死。估计冯胜是被活活气死的。

这些人可都是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也是大明朝开国元勋,立下了若干的赫赫战功。可朱元璋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对他们下手?为了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铺路。

朱标活着的话,以他的资历和手段,完全可以镇得住这些武将。可朱允炆实在是太年轻了,朱元璋知道他镇不住这帮老将,只好提前把这帮人给收拾了。

要是有这帮老将在的话,那就算诸侯王们集体造反,也不是朱标的对手。毕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对抗。

二、朱标在众兄弟中的威望很高。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没有封王,一共就封了24个王爵,还有一个就是太子朱标。

朱标作为长子,他对弟弟们从小就很照顾。这个人不仅性格温顺,而且心地善良,常常维护自己的弟弟。

比如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他们都在朱元璋那边犯过错,朱标每一次都强行帮他忙说好话,这才让朱元璋消了气。

秦王朱樉在自己的封国胡作非为,做了不少违法的勾当。朱元璋很生气,认为他太丢脸了,所以就把他弄到京城来幽禁了起来。这个时候朱标出面求情,第二年才把他放回去。

晋王朱棡是个残暴的王爷,总是鞭打自己的厨师。后来甚至车裂人玩,这货是个十足的魔头,因此朱元璋要废了他的王位。多亏了朱标出面求情,才化解了他的危机。

因此朱标在兄弟们当中,树立了很高大的形象。而且他对兄弟们十分纵容。一旦等到朱标登基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削藩的,他对兄弟显然是下不了手的。

过去那些兄弟胡作非为,甚至杀人犯法,朱标都极力维护。将来他坐拥天下以后,又怎么会对兄弟下手呢?所以说朱标要是活着,这一代至少是可以安安稳稳地度过了。

三、如果朱标要削藩,那还是会遭到诸侯王们的反对。

就算面子再大,就算再维护兄弟,大家都是成年人,况且还都是诸侯王,利益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你打感情牌来诓骗人家的利益,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如果朱标称帝以后,也跟朱允炆一样,打算削藩的话。他的这帮兄弟们依旧会站出来反对,其中有实力的诸侯王还是会起兵叛乱。

毕竟不叛乱的话,那就被剥夺了一切,而且极有可能迎接后半生的牢狱之灾,至少是没有自由的。而叛乱,至少可以给自己一点希望。

如果朱标手里有那帮开国老将的话,还能跟朱棣、朱权他们较量一番。可是如果这个时候这帮老将也没有了,那朱标还是斗不过朱棣他们。

到时候朱标面临的问题,我觉得应该跟朱允炆是一样的。所以说这是一个死结,很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不管是朱标还是朱允炆,动了人家的奶酪,必然是要承担相应代价的。这不是谁的威信大就能解决问题的,毕竟你朱标又不是给他们封地的朱元璋,凭什么收回去呢?

总结:朱标活着,朱元璋至少可以安心去世了。

朱元璋临死的时候,其实一点也不放心朱允炆,因为这孩子过分仁慈,而且年纪太小。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手段去治理国家。

他还沾沾自喜,幸亏给孙子留下了二十多个叔叔帮他的忙,要不朱允炆哪里能应付这么大的局面呢?

朱允炆到了下面,估计是哭笑不得的:我谢谢你留给我那么大的麻烦哦!朱元璋做梦都想不到,他留下的大臣们没有反意,可他留下的诸侯王却有反意。

如果把皇位传给朱标,那朱元璋大可以高枕无忧了。既不用杀功臣,也不用担心儿子们会内讧了。毕竟朱标是不会削藩的。

参考资料:《明史》

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

如果懿文太子朱标没有病逝,而是顺利的继承皇位,可以说众多藩王弟弟们是不敢造次的,甚至就是他同样做出了与他儿子朱允炆相同的削藩行动,也是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来看看朱标是何许人也,熟悉历史的人都是知道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就是朱元璋和大脚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当然朱棣在篡位之后也说他是马皇后的嫡子,不过在明朝灭亡之后在南京他的谎言还是被拆穿了,其实朱棣这么做很好理解,自然是抬高自身的地位,为他继位创造一个合法的借口而已,而朱元璋一辈子只有马皇后一个皇后,在古代嫡子有着优先的继承权,就像李世民也是只有一个皇后长孙氏,而能够争夺皇位的其实就是他的三个嫡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了,而其他的儿子继位的可能性不会太高。

可以说朱标在继承权上就是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他是嫡长子,而实际上朱元璋在他十岁的时候也已经确定朱标成为继承人了,而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自立成为吴王,朱标就是世子的身份,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也是毫不犹豫的确定了朱标成为太子,甚至给朱标安排了很多能人作为他的老师,像李善长、徐达等等,这样的举动就是在全力的培养朱标。

不要认为老师只是传授一些知识,其实这就是在为太子培养自己的班底,要知道李善长和徐达都是明朝开国六国公之一,身后自然有着一大群人才跟随,如果将来朱标继位的话,这就是他能够依仗的政治资源,这一点在清朝能够很好的体现,就像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在光绪成人执政之后,不是获得了最大的权利,甚至能够光绪最信任的臣子了。当然朱标的太子做了27年的时间,虽然不是历史上做太子时间最长的人,但是确实权力比较大的太子,可能也就是李世民短暂的做过两个月的太子,能够在权力上压制朱标吧,但是李世民的情况是李渊都被他控制住了,而做两个月太子仅仅是为了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段而已。

朱元璋在外出征战的时候,都是太子朱标监国,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任,而且在朱标生下第二个儿子朱允炆之后,朱元璋也就让朱标处理朝政,一切政事都是先交给太子处理,然后在奏报朱元璋,“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这么做就是在培养朱标的执政能力,要知道古代的太子虽然是二把手,但是确实是皇帝最忌惮的一个人,毕竟一个盼着皇帝早点死的人,你说皇帝要怎么想,虽然说这个人是他的儿子,所以基本上能够看到皇帝在位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给与太子实权,也让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太子没事可做,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而导致最后被废的情况了。

朱元璋不但给了儿子实权,甚至没有想过换太子的想法,就是李世民在确定李承乾为太子,还是更加喜欢李泰,在确定李治的时候,还试探过长孙无忌李恪的事情,但是朱元璋没有这个心思,并且对于其他的儿子远远没有朱标这样关心,这样就不会给其他儿子有着非分的想法了,在朱标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弟们丝毫争夺储位的心思都没有,并且在他们成年之后都外派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所以首先一点就是朱标得到了朱元璋给与的众多政治资源,能够培养自己的心腹,而且弟弟们根本没有实力与他争夺,并且还在监国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执政经验。

第二点就是朱标有着众多可用的人才,其实也能够说是政治资源,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杀掉了开国的绝大部分功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朱标的去世,为了培养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朱元璋害怕这些功臣朱允炆压制不住,所以干脆都清洗掉了,来看看朱元璋都给朱标准备了哪些人才吧,首先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也就是说常遇春家族是他重要的支持者,虽然常遇春病逝的早,不过常茂和常升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这是朱元璋给与朱标最重要的大将了,在开国武将病逝或者杀得差不多之后,蓝玉就是军方最核心的人物了,还有镇守云南的沐英,这是从小看着朱标长大,并且坚定的支持朱标,如果不是因为朱标去世,沐英也不会伤心过度而去世,要知道沐英也是明朝的一员猛将,能够永久镇守云南,能够看得出他的军事能力和对于朱元璋的绝对忠心了,所以有着这些人的辅助,如果朱标在继承皇位之后马上削藩,有着蓝玉带着一大群武将,给朱棣一万个胆子也不敢造反啊,面对朱允炆他都差一点失败,并且拿出皇帝身边有奸臣的说法,但是这个借口在朱标身上完全就是不合理啊,所以就是比实力朱棣等藩王也是完败。

第三点就是朱标这个人宅心仁厚,在兄弟之间的威望非常高,朱元璋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皇帝,性格方面自然是火爆的,但是朱标从小就是温文尔雅,可能朱元璋也知道打天下确实需要他这种性格的君主,不过二代君王一定要学习儒家思想治国,在朱标成为吴王世子之后,朱元璋就给他请来了宋濂等大家悉心教导朱标,也就是从小接触儒家经典,使得朱标的性格仁慈宽厚,并且对待弟弟们也是非常的友爱,他的弟弟们犯了一些错误之后,都是他从中调和,就是朱棣都是受到过朱标的调和,所以在兄弟之间朱标的威望太高了,在朱标巡视陕西的时候,秦王朱樉因为在当地多次犯错而被召回京师,朱标调查情况,回到京城进献陕西地图,同时替弟弟秦王求情,最后在让朱元璋将朱樉放回西安,所以朱标在弟弟之间的威望非常高,《明史》记载: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所以基于这些原因,压制这些藩王不成问题,甚至这些藩王因为朱标的仁厚,可能还会站在朱标的一边,就算是想要造反,可是实力不允许啊,其实哪怕他在位一天,在传位给儿子朱允炆的话,其实情况都会是另外一番情景了,毕竟朱标能够留给朱允炆一大堆有用的人才,相信收拾朱棣真的不在话下了!

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

“报告陛下,大事不好了,太子……太子……谋反了!”

“我的个乖乖,太好了,赶紧打开城门,迎接太子!”

……

“不,快把朕给斩了,迎接太子!”

……

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但从侧面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器重和信赖,以及其地位的绝对稳固。

老朱一共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身体素质相当强硬,身体好,吃饭就香,精力就旺盛,儿女就多了。其中大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四子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谷王朱橞、代王朱桂等等是其最得意的几个儿子。

实际上,早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朱标就被立为了世子,等到老朱一称帝,立马立朱标为太子。

自古有关皇权的争夺都异常血腥,弑兄杀父杀子的也不在少数,但朱标当太子的这二十多年,众位皇子们却相安无事,以太子为尊,若是朱标不死,即使他削藩,那些藩王也不敢造次。

首先要肯定的是,嫡长子朱标若是不死,他的登基是合情合理,且能服众。

所谓的嫡子就是指皇后所生,而嫡长子就是指,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从西周时期开始,历代帝王就是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度,除非这个嫡长子去世,才能轮到其他的儿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就是延续了这项制度,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是这样合法继承皇位的。

这种继承皇位的方式,可以缓解争端,皇位从你一出生就确定了,没得争,要怪只能怪你投胎晚,投胎的肚子没选好。而且,太子一旦定下了,就能稳定臣子以及其他皇子的心,毕竟有胆量挑战太子的,历史上敢这样做的人寥寥无几,且大都以失败告终。

但明朝也有人破坏了这个制度,比如万历皇帝,他后来之所以多年不上朝,一个原因就是有关国本之争。他宠爱的郑贵妃想想立朱常洵为太子,而众位大臣们则执拗要求依照规矩立长子朱常洛。

若是一开始就坚定了太子人选,万历皇帝也不至于多年不上朝,明朝也不会继续堕落下去。

除了朱标当皇帝名正言顺以外,朱元璋对他的培养也非常到位。

老朱对这个太子,可谓是倾注了大量心血,把自己所能教的,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他:

“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

除了自己上阵以外,老朱给太子选的幕僚和老师,也是阵容强大: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汤和、邓愈、刘基、宋濂等等,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给朱标配备的均是帝国最强大的人才。

老朱的三子晋王朱棡,也是马皇后的儿子,也想好好学习啊,曾经拜宋濂为师,学习文辞。但没多久,就被老朱派到了太原就藩,也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资源。从这一点上看,老朱给朱标配备的教育资源和人脉资源,是远比其他皇子强的,其他皇子要想挑战朱标,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再次,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手腕相当强硬,没人敢放肆,老爹的这些强硬手段,朱标是学在心里的。

朱元璋有多么狠,这不用多解释了,朱标还活着的时候,他就为了这个太子大杀功臣。

比如在洪武十三年就爆发了胡惟庸案,最终的结果是,堂堂的帝国宰相被满门抄斩,甚至李善长也被牵连致死,整个事件,前前后后连坐被杀的人超过三万,不仅官员们瑟瑟发抖,那些皇子们也是看在眼中的。

有了这个震慑力,再加上老朱对朱标的治国方法的培养,其他皇子是不敢造次的:

“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不失于疏暴,惟明不惑于邪佞,惟勤不溺于安逸,惟断不牵于文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老朱我是创业之君,经历的事情多了,各种道理和人情也懂得多,处理事情就比较得当。而你朱标呢,是守成之君,从小就喊着金勺子长大,经验方面就欠缺一点。

所以,我要让你多多面对群臣,多听他们陈奏政事,学习治国理念。同时呢,也要有仁爱之心,要明辨是非,不能享受安乐,也不要听从小人的谗言,但遇到事情了,一定要当机立断。

最后,朱标此人为人仁厚,在皇子们中的威信甚高!

史料记载:

“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对于自己的这些弟弟们,朱标还是有包容之心的,比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曾犯下不少过错。

而正是由于朱标从中调停,老朱才免了这几个兄弟的罪责,从而得以返回藩地。甚至有人打报告说有晋王有心谋反,朱标也为他哭泣求情,老朱心软,放了晋王。

在封建王朝,皇子们之间也并非全是争斗,也并非是毫无感情,人心都是肉长的。朱标的所作所为,大家是看在眼中的,口碑也极佳,地位也牢固,没有人敢挑战他的位置,包括朱棣也是如此。

要知道,朱棣在朱元璋的众位皇子中,要军功有军功,要威信有威信,但即便如此,他也无法撼动朱标的地位。

若不是朱标去世,他儿子朱允炆即位,朱棣是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从朱标的性格来看,若是他即位,他是不会听信别人轻易削藩的,即便是真的削藩,他也不会这么激进,就算是真的这么激进,朱棣也是不敢造次的。

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

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本来应该是朱标,可惜朱标在37岁时病死,朱元璋痛哭不已,选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上位后,简单粗暴地削藩,引起诸藩的愤怒,最终燕王朱棣靖难成功,夺取了帝位。

那么,如果朱元璋的正牌太子朱标不死,他能否压制住众多藩王呢?

答案很大程度上是肯定的。

首先是身份上的巨大优势。明朝是所有王朝中,对“嫡长子”继承制度遵循得最好的朝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若为嫡长子,必继承大统,其他皇子根本不必争。

举个例子,万历皇帝想立宠爱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们却认为应该按祖制立长子朱常洛,双方争了十多年,结果皇帝落败。这朱常洛还只是庶长子。

而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在朱元璋的期待中降生,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称帝后立刻册他为皇太子。朱元璋儿子虽多,但最为重视的无疑就是朱标。

朱元璋虽然也喜欢英勇善战的四儿子朱棣,要是和朱标比起来,朱棣的分量还不够。正史中记载朱棣也是马皇后所出,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朱棣为了名正言顺篡位登基而编造的,他的生母实际上蒙古血统的碽妃。

也就是说,朱标占着名份大义,由他继任帝位理所当然,谁都无法提出异议。纵有不服,也只能在心里憋着。事实也如此,朱标活着时,没有任何皇子显露出取而代之的野心。

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之女、蓝玉之外甥女,因而蓝玉与朱标关系亲近,对朱标十分忠诚。某次,他北征蒙古回来秘报朱标,说燕王迟早要反,请太子小心。

但是朱标毫不在意,说燕王对他非常恭敬,绝不会有这种事情,蓝玉也就没有多说了。可见他们虽然把朱棣当作需要防范的劲敌,却没采取实际行动,为啥?因为有把握能驾驭住局面。

而且,第一代皇室往往还存有普通人家的亲情。朱标仁慈宽厚,对兄弟们极为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曾多次触怒朱元璋,都是朱标为之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因而朱标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当然了,倒也不是说朱元璋这些儿子全都兄友弟恭,排行在前的几位藩王一直明争暗斗,只是没有上升到朱标而已,朱标是超然的。

另一方面,朱标的执政能力不是朱允炆比得上的。

朱棣起兵,直接原因是朱允炆削藩。削藩其实很正常,没有一个皇帝可以容忍国中有实力强大的藩王,那对中央政权是种极大的威胁。

不只明朝削藩,汉朝也削。但汉朝第一波,是靠汉景帝和周亚夫这对搭档武力削平七国之乱,第二波,又是绝对强势的汉武帝用“推恩令”徐徐削藩。

与他们相比,朱允炆却显得太过急切。登基才几个月,羽翼还未丰,就和心腹们琢磨着怎么对付诸位皇叔,他的心腹是谁呢?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都是无法摆平藩王造反局面的书生。

这三位是朱允炆的儒学老师,若单看学识,那都是博古通今、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完全可以开宗立派。但他们有着致命的缺点,缺乏政治经验和能力,是学者而不是政治家。

可想而知,他们教出来的朱允炆也是个书呆子。明知燕王最强,却打草惊蛇,不讲究什么策略,利用若有若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开刀。这是指望吓住朱棣吗?显然起到了反作用。

周王朱橚因是强藩朱棣的胞弟,第一个倒霉,被贬为庶人,流放到云南蒙化。然后是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不到一年,五个藩王就下马了。

其余藩王唇亡齿寒,都知道如果不采取行动,下一个就有可能轮到自己。这种情况下,朱棣不反也得反。为啥朱棣起兵时诸藩要么观望要么协助,帮朱允炆的很少?正是因为他做事太狠,不得诸王之心。

而朱允炆柿子捡软的捏的削藩顺序,在收拾别其他藩王的同时,也等于给朱棣发出了危机即将到来的预警,更是给了他宝贵的造反准备时间。

如果是朱标,不会犯这些低级的错误。哪怕偶尔有了些失误,他手底下强大的文武团队,也会及时帮他纠正。这就又得说到朱元璋为朱标、朱允炆配置团队时,所做出的不同考虑。

皇帝上了年纪之后,通常会忌惮年富力强的太子,比如康熙。但朱元璋对朱标信任爱重,从无猜疑,一心要将他培养成合格的帝王。刚立为太子,便给他配备了最优团队,文臣武将应有尽有。

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还有刘伯温、汤和、耿炳文等人,全在东宫挂着职务。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开国功臣,都是东宫属官。大将军蓝玉就不用说了,对朱标忠心耿耿。

父子俩等于是共用一套班子,朱元璋御驾亲征时,朱标立刻就能接管朝政,极为方便。皇帝对太子如此信任,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朱标有这样的团队,朱棣起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朱棣固然擅长打仗,但蓝玉在蒙古大草原打残北元的时候,他朱棣还未成名呢!震慑住挑头的朱棣,别的藩王更是只能臣服。

遗憾的是,朱标一死,朱元璋担心朱允炆控制不住这些开国元勋,杀的杀贬的贬,到朱允炆手上的基本是个文官团队,武将里头没剩多少人能打的了,朱棣这才有机会肆虐无度。

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

朱标确实很厉害,如果朱标不是英年早逝,朱元璋的子孙们确实不会发生内斗。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标画像)

一、朱标在兄弟中有绝对的权威。

朱标在整个朱元璋的家族中,有着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是由朱标的地位所决定的,又是由朱元璋对他的尊崇,以及朱标自身的能力所决定。

朱标是嫡长子,而且很早就被朱元璋立为太子了,这一点是无法撼动的。其他的兄弟们,都不可能有任何非分之想,不会去和他争夺。

有人可能会说,李世民不是就和太子李建成争夺了吗?

确实,朱棣在战功方面,与李世民有点类似。不过总体上,朱棣是比不上李世民的。只能说他参与了打仗,但是并不像李世民那样,在战争中起主导作用。还有一点,朱棣和朱标是没有什么矛盾的,不像李建成和李世民,矛盾尖锐对立。所以,朱棣不会想去夺朱标的权。

朱元璋还给予了朱标很高的地位。他不但很早就把朱标立为太子,而且还把自己的很多大臣,都同时分配给东宫,成为东宫的大臣。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不同寻常的。历史上的皇帝,都害怕东宫提早夺权,明确规定大臣们不能交接东宫。一旦发现大臣交接东宫,都会给予大臣严厉的处罚,而且东宫的太子之位,很可能还保不住了。但是朱元璋却让自己的大臣都去交接东宫,让他们当东宫太子的老师,和东宫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关系。

朱元璋这样做,所有皇子们都是看得很清楚的,都不会试图想去取代东宫。

还有一点,朱标的能力是很大的,他在几个兄弟之间的威信是很高的。朱元璋的老二和老三都是不怎么成器的,而朱标多次把他们找回来,教育他们。历史上并没有说过,朱标教育朱棣的情况,这很有可能是后来朱棣当了皇帝,对历史有所增删。但不管怎样,总之朱标在几个兄弟中就是权威的存在,没有一个兄弟敢对他不敬。

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标不早死,谁与争锋呢?

(朱元璋画像)

二、朱标手中有精兵强将。

朱元璋当时杀了非常多的功臣。关于他为什么会杀这么多功臣,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朱元璋不够自信。毕竟他本身没有什么文化,又是草根出身,因此他害怕大臣们夺了他的皇位。二是朱标死后,他让朱允炆继承皇位。而朱允炆又年幼,所以朱元璋不放心,不把这些能力和权力都很大的功臣给拿下来,朱元璋害怕他自己的江山不保。

但是假设朱标不死,那么很可能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朱标在朝廷中是有极大的震慑力的。他的震慑力,很可能比朱元璋还高。为什么这么说呢?朱元璋是草根出身,他可不是。而且还有一点,朱标为人宽厚仁慈,他完全可以像李世民那样,做到与大臣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还有,如果朱标不死,那么蓝玉这些打仗能力强的大臣,肯定就不会被杀。朱元璋也知道朱标能够镇住他们,因此不用动他们。

如果蓝玉等强悍的大将存在,那么朱棣就不可能造反。就算造反,他的军队的实力又弱,同时又没有什么将领,要想打败这些开国大将带领的军队,显然是很难的。

(靖难之役)

三、朱标不可能那么武断地削藩。

“靖难之役”之所以发生,主要在于朱允炆强行削藩。

朱允炆无法承受这些藩王们自高自大,所以他上台以后,才会强行削藩。而且在削藩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和这些藩王们做很好的沟通,藩王们才会很恐惧,很不满,以至于最终造反。

朱标当了皇帝以后,这些藩王们不可能小瞧朱标。就算他们为所欲为,行为不检点。按照朱标的性格,他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削藩。他肯定首先要对这些藩王们进行教育,不可能一下把他们搞死。实在教育不听了,才会开打。这样一来,朱标打他们就是有理有据,引起的震荡就不发,他们的抵触心理也不大。

朱允炆不一样,那些藩王都是朱允炆的长辈,他不可能教育他们。就算教育,他们也不服气。所以朱允炆达不到朱标那样的效果。

总之,朱标不死,无论如何“靖难之役”不可能发生。或者说,朱标要是死得晚一些,他过渡一下,然后朱允炆再上台,整个政权也会很稳定,这样的悲剧也不可能发生。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引得各大藩王不满,最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走皇位。如果建文帝的父亲朱标没有死,众藩王还敢不敢反,他又能否制服各大藩王?

首先得分两种情况,削藩和不削藩。我觉得,削藩则反,压制不住;不削则不反,完全压制得了。

若是不削藩,以朱标的威望完全不用担心。

最大的对手:心有不甘的朱棣

朱允炆为什么当了没多久的皇帝就被九大藩王逼下台?有很大原因是因为他削藩,给了各位藩王尤其是朱棣造反的好机会。要说九大藩王谁对皇帝之位的威胁最大,朱棣当之无愧。朱棣这人一直都有当皇帝的野心,在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朱棣就对皇位有所觊觎,但是碍于朱标是长子,他并没有表现得有多明显。相比朱标死后较为安分,但在很多方面还是有所体现他的不甘心。比如他渴望得到朱元璋的关注,朱标是长子,从小获得的资源就不同,朱元璋也比较偏爱他,一直将他当皇位继承人来培养。而朱棣呢?出身不如朱标,他刚出世时,朱元璋的事业正在进行到关键一步,根本没空管他。等有空管的时候呢,儿子又太多了,26个儿子,还有好多养子,哪还有他的份。朱棣就一直对此心存不满。有朱标压在他前面,他就只能通过打胜仗来获得朱元璋的关注。

德高望重的太子朱标

为什么说朱标不死而且不削藩的话朱棣极有可能不会造反,因为朱标这个人不管是在大臣还是众兄弟中名声都极好。可以说朱标要是生活在现代,那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名师教导出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又好,又懂礼貌,对兄弟们十分友好。他从小就在名师宋濂的教导下学习经传,接触儒家思想,为人宽厚仁慈。朱元璋想要杀他的老师宋濂的时候,朱标与母亲马皇后一起求情救下老师。而且朱标在监国执政的时候,更是秉持四个原则“仁、明、勤、断”,希望能实行宽通平易之政。在大臣中口碑极好。

在诸位藩王中威信也很高。他身为大哥,对弟弟们十分爱护,向秦王朱樉(shang),晋王朱棡(gang)、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几个弟弟犯错时都会从中调和求情,可以说朱棣是受恩于朱标的,对朱标当太子还是不敢有任何异议的。即使他想篡位,也怕落下个忘恩负义的名声。

强行上位的皇太孙朱允炆

朱标的意外死亡让朱元璋很是难过,即使这样,他也不愿从剩下的儿子中重选继承人,而是强行选择15岁的朱允炆为继承人。一个没经历过考验的小子,居然从一堆垂涎皇位的叔叔中抢走了皇位,换作是谁都会不服气吧,最不服气的当属燕王朱棣了,要说从朱元璋的儿子中重选太子,论打仗论心计都非他莫属,可偏偏不是他,这让本来就有想法的朱棣更加不服了。而朱允炆一上台就大刀阔斧的削减藩王权利,将其贬为庶人。换作是你,恐怕你也要造反吧。

权利面前不讲亲情

汉景帝削藩的时候有句名言:削亦反,不削亦反。这句话用在朱允炆身上是极其合适的,但在朱标身上就是削则反,不削则不反。自古以来,皇帝都行加强中央集权,横不得把所有的权利握在自己手里,你越是怕藩王的权利过大威胁到你,越削减藩王权利,藩王就越容易造反。毕竟谁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权利拱手让人,谁还不是辛辛苦苦一点一点积累大的权利啊。

就算朱标活着,如果他也执意要削减地方权利的话,藩王们恐怕记不得你的恩情,你想要夺我权利,那你就是我仇人。就算是朱元璋面对一堆势力已经形成的藩王,怕也难说胜负。而造反的结果,不好说。朱标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可不是他儿子朱允炆能比的,光是身边的大将就会比朱允炆只多不少,至少像蓝玉、傅友德这些后起之秀就不会被朱元璋杀。到时候两虎相斗,胜负还真的难猜。

但是按照朱标的性格,登基后应该不会像他儿子下手那么狠,因为他儿子迫不及待削藩的原因是因为压制不住这些皇叔,而朱标就完全没有这种担心,以他的威望,只要不过分,朱棣多半会选择好好的呆在北方镇守边疆。

世间的事哪有什么如果,不过是后人的一点猜想罢了。谁有能完全说的准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