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知道死鹰是八阿哥换的吗?

十四阿哥胤禵兴高采烈地找来一块陨石,上面的形状恰好是一个寿比南山的寿字。恰好康熙皇帝过大寿,这么一份礼物送过去,那康熙可得乐坏了。

问题是他派去送礼物的人叫鄂伦岱,鄂伦岱昔日是八爷党的手下,因此他回京以后,自然是先去拜会八阿哥胤禩。

这么一来十四阿哥胤禵的寿礼就落在了八爷党的手里。这帮人看到这石头也吓了一跳。本来最近十四阿哥胤禵就深受康熙喜爱,要是再有这么一块天石相助,那十四阿哥胤禵岂不是立刻就要成为太子?

为了阻止十四阿哥提前被立为太子,八阿哥胤禩索性就把这块天石,换成了一只快死了的老鹰。意思很明确,就是要气一气康熙,说他是要死的老鹰。那么康熙知道这件事是八爷党干的吗?

一、康熙肯定知道,但是康熙怕乱。

康熙拿到这只死鹰的时候,差点没当场气撅过去。好在他控制住了自己,他立刻分析出,这只死鹰绝对不是十四阿哥胤禵所送。

任何一个有脑子的皇子,都不会给康熙送这么个破玩意儿。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把礼物给掉包了。负责送礼物的是鄂伦岱,这是八爷党的人。

事情还不够一目了然吗?从千里之外的西北,鄂伦岱一路护送礼物到京城,期间这礼物除了在八爷党那儿放了一阵子,鄂伦岱肯定是寸步不离的。

因此要么就是鄂伦岱串通别人换了这礼物,要么就是八爷党换了这礼物。鄂伦岱只有一个脑袋,他把天石换成了老鹰,除非他真的不想要这颗脑袋了,才会主动去康熙那儿献礼。

所以说康熙用脚趾头想了想,便知道,这件事就是八爷党的人干的,主谋肯定是八阿哥胤禩,因为以十阿哥的智商,还不足以想到这种损人的方式,而九阿哥又不是领头人。

但是康熙没有立刻揭发这件事,也没有让人彻查,这是为什么?因为康熙担心会乱。一旦彻查起来,事情可能就不可收拾了。把他们给逼急了,或许就超出了康熙的控制范围。

康熙还是想要度过一个安稳的晚年的,不想在晚年的时候,出现父子相残的局面。所以康熙尽力隐忍不发。

二、八爷党要乱,康熙就不能乱。

当死鹰出现的时候,八爷党中的十阿哥立刻冒出来,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谋逆,隆科多,隆科多,快将出路堵住,不要放走了同党。

这是啥意思?这句话一出,首先就可以把自己包括八爷党的几个成员都排除在外,因为谋逆大罪,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敢有人触碰的。除非十阿哥真的没脑子,想要引火烧身。

其次,十阿哥这么做,就是希望场上乱起来,一旦场面失去了控制,那是对八阿哥胤禩最有利的。为什么?因为八阿哥胤禩的人缘好。

经历过一次废太子事件以后,其实康熙对八阿哥胤禩已经彻底失望了。所以从正常程序来说,八阿哥胤禩想要夺取皇位,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因此八阿哥胤禩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另辟蹊径。只要康熙皇帝提前驾崩,在没有立储君的情况下,极有可能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诞生下一任皇帝。

这个时候人缘好的八阿哥胤禩,顺理成章地就能够成为下一任皇帝的人选。对此他们都非常有信心,前提就是让康熙去世,至少不能立太子。

再者,他们这么做,使得康熙身体不好以后,场面会一度混乱。只要康熙掌控不了这个局面,那么掌控局面的就有可能是他们八爷党。

隆科多此前对八阿哥胤禩,其实还是很有好感的。至少在康熙没有选择隆科多之前,隆科多也和大多数官员们一样,对八阿哥胤禩充满了好感。

因此胤禩甚至认为,隆科多手里的这一支人马,完全可以成为自己制造混乱的好工具。一旦场面大乱,那胤禩的机会也就跟着来了。

三、康熙要平稳地把皇位传给胤禛。

康熙也是很鸡贼,到了这岁数了,还跟儿子们玩心眼儿。这个时候的康熙,叹了口气念叨着:有罪的,无罪的,天知道,朕也知道。

啥意思?这表明康熙已经知道了一切,但是他不想说出来,是为了给大家留点面子。在八阿哥胤禩这边来看,康熙是真的知道吗?这可未必吧?

康熙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随后不久,康熙便将胤禛、胤禩包括张廷玉给撤职了。这也就造成了个假象,康熙似乎在为某个儿子铺路,这个儿子绝对不是胤禛,很可能是十四阿哥胤禵。

八爷党的人初步判断是这样的,就连胤禛也被蒙在鼓里。因为胤禛觉得这次康熙将10万大军给了十四阿哥胤禵,让他担任大将军王,完全就是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去考虑的。

其实换谁都会这么想,康熙年纪大了,给儿子多历练历练,好顺利地接管大清江山,这有什么不好的呢?包括十四阿哥胤禵本人,也是这么想的。

康熙希望八爷党的人,把矛头对向十四阿哥胤禵,这么一来他真正想要保护的胤禛,就能够躲过一劫,不受八爷党的攻击。

欲盖弥彰的把戏,胤禛看不透,我觉得八阿哥胤禩也没有看透。否则胤禩不可能会安然无恙地放过胤禛。

总结:八阿哥胤禩就希望天下大乱。

破罐子破摔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胤禩知道自己没希望了,所以他很不甘心。过去跟大家在同一个竞争平台,现在却被裁判罚下场了。

那么这个时候选手的心态是怎样的呢?他要么希望比赛终止,要么希望所有队员都被罚下场。因为只有在同一个平台竞争,选手才能体现出自我价值和竞争力。

八阿哥想彻底抹杀康熙选择继承人的这套方案,这样大家又可以重头开始竞争了。好在康熙稳住了局面,依旧让自己掌握了主动权。

姜还是老的辣,要是真的按照八阿哥胤禩的想法发展下去,那继承人的选择权,可就不在康熙手里了。

参考资料:《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康熙知道死鹰是八阿哥换的吗?

当然知道,康熙帝是谁,这种事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是老八所为!

一、

在《雍正王朝》中,精彩的片段有很多,高潮也是一场接一场,其中决定康熙帝最终拍板传位的事件,就是“死鹰事件”。

这起事件发生的相当蹊跷,处于九子夺嫡的最末期,可是整个事件的结局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而是高高举起,又慢慢放下。为什么会是这么一种解决方法呢,要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千叟宴说起:

康熙帝举办千叟宴,是好事,一方面是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普济众生,让全天下的老人同乐。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老十四胤禵在西北打了胜仗。

尤其是第三条,没有这一条的基础,前面两条也就毫无意义。

随着康熙帝步入老年,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身体,偏偏他又不服老,为了每晚还能翻牌子,还能“御驾亲征”,他是强喝鹿血维持。

但是有一点在他脑中异常清醒,那就是大清国的传位问题,实际上自从太子胤礽被废之后,他就已经在苦苦思考这个问题了。

不光他在思考,他底下的这些阿哥们也是在思考,此时最有希望夺位的只剩三个阿哥,分别是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

而有理由相信此时的康熙帝已经决定传位给老四胤禛,只是老四胤禛面临的阻力相当之大。为了解决这个现状,康熙帝接连出了多个招数,应对这个困局。

那么都有哪些招数呢?

二、

一是圈禁了老十三胤祥,造成老四胤禛失去左膀右臂的错觉,以此迷惑老八胤禩,让他转移注意力,把火力集中到其他阿哥身上。

同时,也为了磨练老十三胤祥的心智,防止他冲动,连累到老四胤禛,等于是给老四胤禛留下了一张王牌,事实上最后确实成为老四胤禛夺嫡成功的关键人物。

二是封老十四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以此分化八爷党势力,毕竟当时大家都认为,谁当大将军谁就是未来的皇上。

连老四胤禛都被蒙蔽了,回家就练习射箭,老八胤禩也是联络其他八爷党成员,举荐自己当大将军。康熙帝此举相当高明,利用老十四胤禵急于表现的心情,不惜跟老八胤禩分裂,不听从他的建议,执意打了胜仗。连老九都恨恨地说:

“原来不是老四想当皇上,现在看起来老十四才想当皇上!”

当然,这也为后面的死鹰事件埋下了伏笔……

三是暗示老四胤禛推荐老十四胤禵当大将军,以此换来年羹尧陕甘总督职务,牢牢控制住老十四胤禵的粮草问题,使得他不敢轻举妄动。

这一系列招数使完之后,朝局走向就变得不那么明朗了,尤其是老八胤禩一伙,他们明白,自己是离皇位越来越远了。

那么老八胤禩要想夺得皇位,单纯靠圣意垂爱,单纯靠正常程序,希望基本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得出奇制胜,尤其是被老十四胤禵摆了一道儿之后,他更明白一个道理,皇位不是等来的,而是抢来的。

在这种前提下,他们调包了老十四胤禵进献给康熙帝的奇石,而换成了一只死鹰!

三、

实际上,不仅仅是老八胤禩在千叟宴上有所动作,老四胤禛同样也有所动作。

还记得他在千叟宴上进献的是什么宝贝吗?

他自己进献的是手抄的金刚经,受到表扬之后,乘胜追击又掏出另外一件礼物:

“这是皇十三子胤祥十年来,用鲜血刺写的孝经,托儿臣转呈皇阿玛。”

可是这件礼物真的是老十三胤祥托他送的吗?

不一定哦,如果真是老十三胤祥所写,那么后面老四胤禛到宗人府见老十三胤祥,为什么只字没提孝经的事。尤其是老十三胤祥反问老四胤禛,为什么不替他说好话,让他出去?如果真有这部血经,他更关心的应该是,进献礼物后,皇阿玛是什么表情?

为什么送这件礼物康熙帝并不高兴?

原因就在于,老四胤禛也认为康熙帝将不久于人世,为了确保自己能即位,必须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把老十三胤祥给弄出来。不然的话,他一个人,怎么顶得住老八胤禩一伙的夺位大战?

康熙帝见他提老十三胤祥,以他对老四胤禛的了解,当然明白他的意思,所以并不是很高兴。实际上,老四胤禛去宗人府见老十三胤祥,二话不说,就急着把武将名单掏出来让老十三胤祥认,这也是自私的表现。

四、

那么回到问题,康熙帝到底知不知道“死鹰事件”的幕后凶手是谁?

他当然知道!

当死鹰出现后,第一个蹦出来的恰恰是八爷党成员,老九和老十,尤其是老十跳起来喊:

“这是谋逆,隆科多,隆科多,快将出路堵住,不要放走了同党!”

一句“同党”就把这件事情定性为了恶性结党事件,如果能把老四胤禛也牵连进去,那是极好。

而此时的康熙帝面对混乱场面,他强撑着不能倒,要沉住气,因为他知道,一旦乱了,他的计划就全完了。所以,他选择先放掉鄂伦岱,明确告诉大家,这件事跟他无关!

是啊,用脚指头想想就知道,老十四胤禵正是风光得意,他巴结圣意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送死鹰。

但是老八胤禩一伙,却希望乱起来,原因有三:

本身老八胤禩对皇位没有希望,只有朝政乱了,他才有希望。如果康熙帝彻查老十四胤禵,那么老十四胤禵必然会恼火,会以“清君侧”为由进军北京。到那时,老八胤禩希望看到的局面就发生了,要么跟老十四胤禵里应外合,回头再干掉老十四。要么就联合其他势力,对老十四胤禵发起进攻,到那时,刚平定的西北也会大乱,京城也会大乱,对老八胤禩有利。

如果康熙帝彻查老八胤禩,那么他们必然是咬死也不承认,这时候的老十四胤禵仍然会进京勤王。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老十四胤禵也不傻啊,他之所以急于打胜仗,就是为了赶在康熙帝身体还算硬朗之前,立军功。以便在即位之前,被招回京,毕竟大家都明白,史书上也有教训,储君哪有在关键时刻外派的?

如果什么都没查出来,大家也不干,总之老八胤禩会利用一切手段,让这件事发酵起来,越乱越好。

康熙帝还算是硬朗,强撑着不发火,说了一句:

“有罪的,无罪的,天知道,朕也知道。”

随后便把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张廷玉等一众大臣的职位消除,将计就计,造成要传位给老十四胤禵的假象。

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而老八胤禩并没有被康熙帝骗住,在回去的路上,他感叹:

“老四胤禛,才是心腹大患!”

所以,整起事件,康熙帝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是老八胤禩搞的鬼,只是一旦他发火,就中计了,他中计了,顺利传位还怎么传?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康熙知道死鹰是八阿哥换的吗?

知子莫如父,儿子给父亲的生日寿礼,当父亲的一定高兴。可是康熙皇帝的生日当天,康熙皇帝把大西北的抚远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通过鄂伦岱送来的礼盒子打开一看不仅万分惊讶,因为这个受理盒子里面装的竟然是一只死鹰!康熙皇帝气的一时昏死过去。

等一时昏晕过去的康熙皇帝明白过来以后不用细想,远在千里迢迢大西北的作为抚远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这个儿子,绝对不会再父皇的生日这天送一只死鹰,康熙皇帝明白这一定是嫉妒大将军王的人干的蠢事,并且想嫁祸抚远大将军王这个似乎内定的继承人。究竟是谁干的一目了然。(天降陨石的礼物变成死鹰)

一生英明无比的康熙皇帝,岂能识不破这雕虫小技,此刻的康熙皇帝想到了八阿哥胤禩,想到了他曾经被图理琛说过的“其心可诛、其心可诛”的这一句话在耳边响起。

当年黄淮河发大水,江南赈灾可朝廷库里存银子只有50万两,户部清理亏空,可八阿哥胤禩就管着分户部,就是知情不报,那时正是康熙皇帝交给太子胤礽监国,明显就是让太子胤礽难堪。

这次太子胤礽的门人黄侍郎,肖国兴等背着太子江夏镇的江南巡盐道任伯安串联犯下了刑部买卖人命大案,就是这八阿哥胤禩在审理肖国兴的时候做了手脚,用不正当的手段套取口供,陷害太子并在深夜进宫给太子打小报告。(老八最有嫁祸于人的本领)

还有康熙皇帝能列出的八阿哥胤禩做的为人所不齿的行为:

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在热河行宫木兰秋狝冒充太子胤礽手迹制造假调兵符一案,八阿哥胤禩就是主谋,此一事使十三阿哥胤祥受到牵连,并被圈禁到宗人府。

所以这次调换死鹰一事,康熙皇帝不用仔细判断,定是八阿哥胤禩所为,十四阿哥胤禵及信史鄂伦岱不会明目张胆的送一个死鹰给自己的父皇康熙帝过生日。

结党营私是这位八阿哥胤禩的拿手好戏,他利用自己的一个“贤”字就以八贤王自居,利用假象蒙蔽了多少人的眼睛,他的这些做法,康熙帝早就心里有数。清王朝有成法,皇子阿哥不得结交外臣,这是防止皇子们作出不轨行为而制定的家法,可八阿哥胤禩暗中结交朝廷上下大臣及贵族权贵。(康熙帝已经看透八阿哥胤禩)

死鹰事件出现以后,康熙皇帝不仅对上书房大臣张廷玉说:人在做,天再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都是自己的儿子做的孽,要继续查下去恐怕天下人耻笑。

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说的在理:此刻如果查下去,皇子们各立门派,各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恐怕要祸起萧墙啊!所以说,康熙皇帝的皇位继承人是不能传给八阿哥胤禩的,他不配。

八阿哥胤禩的所作所为早已在康熙皇帝的心里埋下了阴影,康熙皇帝也承认他这个儿子八阿哥胤禩聪明伶俐鬼点子多,可这些聪明和鬼点子都是小人所为,以治理天下和掌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毫益处,不具备一代君王治理天下的气魄和征服天下的气势。(八贤王胤禩的阴险毒辣)

康熙皇帝对活下来的二十几个儿子哪一个不是了如指掌?可是发生这个死鹰事件使康熙皇帝彻底伤心透顶。他不想追查,也不能追查。康熙皇帝明明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垂暮之年,他现在需要的是大清江山社稷的稳定,更想把皇位继承人交给自己心里满意的人。

调换抚远大将军送来的理物变成一只死鹰,很明显,这事儿只有八阿哥胤禩下得了手。因为在他的眼里所有的兄弟都是他继承皇位的拦路虎,欲除掉而快之。八阿哥胤禩觉得他调换死婴一事很神奇,可谁不知道作为抚远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也是八爷党和成员,可八阿哥胤禩这么做,明显是感觉到抚远大将军王是他的重要竞争对手,为了搬掉绊脚石,八阿哥胤禩的此举不单是内讧,手段更是拙劣。所以康熙帝念及父子之情,没有给八阿哥胤禩以更大的难堪,和他的下场,最终以开除宗籍的下场。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了猜想,故事为主,有不同看法欢迎网友们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第248期总268期)

《雍正王朝》康熙知道死鹰是八阿哥换的吗?

《雍正王朝》中,十四阿哥为了给康熙祝寿,准备了一块刻有“寿”字的陨石。不料,八阿哥私自打开礼盒。到了康熙的寿典上,当礼盒被打开后,里面出现一只死鹰。康熙一看,整个人都快晕过去了。

老爷子圣明烛照,对八阿哥调换死鹰的事情自然心知肚明。

知子莫若父,老爷子只是不想挑明

康熙对自己几个儿子的人品、才能的评价,是相当准确的。

十四阿哥远在西北,没有任何动机会千里迢迢送一只死鹰过来,很明显被调换过。

八阿哥在调查刑部冤案后,就已经被康熙发现是假仁假义,被定义为“其心可诛”。这种事,也只有他干的出来。

康熙的情报网遍布朝野,带着陨石的鄂伦岱回京后拜访八爷府的事,肯定瞒不过康熙。

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的裂痕,就是康熙亲手制造出来

康熙五十七年,老爷子故意放出风,说要选派皇子出任大将军王。

当时胤禩和胤禵都有当大将军王的意图。胤禵主管兵部又有军事才能,觉得自己应该当仁不让;胤禩觉得这个位置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所以志在必得。

康熙选择了胤禵当大将军王,勾起了他的夺嫡之心,也让胤禩与胤禵成了对手。

在阿哥里面,当胤禵自成一派的时候,只有胤禩会与他过不去。

混乱的局面,对八阿哥最有利

在那么一个庄重的场所送死鹰,肯定会引起一阵混乱。混乱的局面对谁最有利?八阿哥。因为他已经失去圣心,想上位就不能用常规做法,只能走险棋,浑水摸鱼。

一旦康熙追查到底,那才是八阿哥喜闻乐见的时候。如果查老八,礼物是十四阿哥,正好给了他清君侧的理由。不管查谁,局面都会乱,对老八都是“福利”。所以,康熙为了稳定局面,没有追查。

送死鹰的事,连邬思道都能察觉是八爷干的,老爷子没有理由不知道。

康熙已经风烛残年,经不起大的折腾,只想利用最后一点点光阴,将权力平稳地传承下去。

《雍正王朝》康熙知道死鹰是八阿哥换的吗?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九子夺嫡最激烈的时候,康熙的圣寿之日到了。在康熙的寿宴之上,发生了一件让康熙和所有大臣都意想不到并十分震惊的事——抚远大将军、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从西北前线送来的一个独特的寿礼——一个带有天然“寿”字的陨石,康熙十分高兴,但命人打开礼盒的时候,里面却装着一只死鹰!

这只死鹰的出现,引起了寿宴现场一片哗然与惊慌——皇上圣寿之日送上死鹰!这个行为是绝对的“大不敬”的罪过,相当于“谋逆”的十恶不赦之罪,是要被杀头的!

群臣的惊慌混乱之中,八爷党骨干九阿哥和十阿哥趁机跳出来高声叫嚷:把受十四阿哥胤禵之命送寿礼的鄂伦岱抓起来,并要求立即严查!

寿宴现场一时乱了套,九门提督隆科多带人抓了鄂伦岱,并开始控制混乱的局面。

寿宴上的众人都在看康熙的反应:出了这么大的事,一定是有人有预谋的作乱,看看康熙该如何处理。

但是康熙却显得非常冷静,并没有表现出震怒的情绪,而是很沉着的要求:不要动,都不要动……。

这个时候的八阿哥胤禩,以及九阿哥和十阿哥都极力要求立刻审问鄂伦岱,揪出元凶。

康熙却冷静的说:把鄂伦岱放了吧,大家都散了吧!

面对要求彻查的激愤的声音,康熙强忍愤怒,说了这样一句话:不查了,有罪的,没罪的,天知道……

他极力想表现出从容和沉稳,但还是没有撑住,在寿宴现场昏了过去。

这个死鹰对康熙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那么康熙为什么要强忍愤怒,选择了“息事宁人”,而不惜把自己气得昏了过去呢?

从康熙气晕过去,说明康熙对自己的寿宴上有人送死鹰这件事其实是怒不可遏,气愤已极。

送死鹰,这就是在诅咒他死啊!用心得有多么恶毒啊!并且这事极大可能就是自己的某个儿子干的,康熙除了愤怒,还有就是感到“奇耻大辱”——爹当的真的很失败。

但就是强忍怒火和耻辱,康熙居然就咽下了这口气——不追查,难道他真的不想知道究竟是谁送了这只死鹰吗?

其实,看到那只死鹰,康熙心里很快就判断出是有人暗中捣鬼,而且捣鬼的人十有八九就是那个为了“夺取大位”而冒险一搏的八阿哥胤禩。

从康熙放了替十四阿哥胤禵送寿礼的鄂伦岱来看,说明他不相信送这个死鹰是十四阿哥胤禵的本意,因为自认为是皇位继承人的十四阿哥胤禵,没有任何动机来做这么明显并愚蠢的事。

远在西北的胤禵,对京城形势,康熙的状况的了解是有限的,他真正关心的是康熙什么时候撒手人寰,以及自己在此之前如何顺理继位,所以,他毫无必要“节外生枝”搞出这么个“引火烧身”的动静。

所以,康熙无论如何也不会怀疑这个远在西北的“大将军王”会愚蠢到如此地步,大老远的送一只死鹰来激怒他,如果这样,十四阿哥胤禵就只剩下造反一条路了。

讨康熙的欢心,才是十四阿哥胤禵最该做的。

而这个死鹰更不可能是四阿哥胤禛调的包:十四阿哥胤禵和他的亲哥哥四阿哥胤禛之间的关系一直就很紧张,最好的局面就是“面和心不和”,胤禵送给康熙的寿礼,四阿哥胤禛都未必能知道是什么,更不必说能不能看到,能不能有机会做手脚。

同时,种种迹象表明,四阿哥胤禛继位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此时冒险,绝无任何必要,同样也属于节外生枝。

在极大的可能性的情况下毫无目的的增加不确定性,肯定是极端不明智的做法,四阿哥胤禛不会糊涂到如此地步。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八阿哥胤禩了。

直到康熙办寿宴之时,继承大统可能性最小的,就是八阿哥胤禩了。

从第一次太子被废公开推举新太子八阿哥胤禩犯了康熙的忌讳,吃了康熙一闷棍开始,康熙对这个儿子就只剩下“严加防范”了。

所以,八阿哥胤禩要想得到皇帝之位,其实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抢”。

胤禩清楚,要想让康熙主动把大位传给他,可能性几乎为零。除了想办法“抢”到手,别无他路。

所以在十四阿哥胤禵送的寿礼上打主意,胤禩既有动机,也有条件——因为到京城送寿礼的鄂伦岱,本是八爷党的人,来京之后拜见主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十四阿哥胤禵也需要鄂伦岱到八阿哥胤禩那里替他解释为什么没有听八阿哥胤禩的话按兵不动,而是按照康熙的意愿主动出击打了一个打胜仗。

胤禩还是有机会调包的。尤其是当他听说十四阿哥胤禵没有听他的要求,主动出击的时候,胤禩明显感觉到,他一直以为没什么心眼比较好哄的十四弟,已经和他不是一条心了。

他看走了眼。

按照九阿哥胤禟的话说,就是“都以为老四胤禛想当皇上,原来真相当皇上的是他”!

作为当事人的康熙,就更加清楚谁最没戏。通常讲最没戏的那个,就是嫌疑最大的那个。

康熙心中几乎认定,这只死鹰就是八阿哥胤禩调的包。正因为如此判断,所以康熙就必须强忍心中怒火,坚决不上这个老八的当。

八阿哥胤禩为什么要用调包的方式送康熙一只死鹰呢?

这个问题,康熙自己心里明白,而四阿哥胤禛的师爷,那个把康熙研究到骨头里的邬思道,也是清清楚楚。

所以,当胤禛为康熙不去追查“死鹰事件”,也不追究任何人的责任,反而把自己和老八一起免职的举动感到灰心和绝望的时候,邬思道出来说话了。

胤禛从康熙罢免自己和老八甚至张廷玉马齐的举动中得出的结论是他老人家要把大位传给十四阿哥胤禵了,这是在给老十四扫除继位的障碍。

他十分灰心,拿出来一箱子金银珠宝,作为给邬思道的酬谢——既然自己没戏了,就没必要再留着这个师爷了。

胤禛告诉邬思道:先生虽有房杜之才,可惜我不是李世民。让先生枉费心机。

但是邬思道却不这么认为,他对这件事的理解和胤禛完全不同。

邬思道分析康熙,入木三分。

他首先肯定一点,康熙自知时日不多,开始准备“后事”了。并且他判断:康熙心中默认的大位继承人不是别人,应该就是四阿哥胤禛。

胤禛听邬思道这个话,将信将疑,心里话,凭什么这么说?是安慰我吗?

邬思道告诉他:四爷聪明绝顶,只是关心则乱,你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也会得出正确的判断的。

接下来邬思道给胤禛做了细致的分析。

首先,邬思道一针见血的指出:死鹰这件事,十有八九是八阿哥胤禩干的——这应该和康熙自己的判断完全一致。

其次,邬思道解释了为什么康熙明明已经有了怀疑的对象,却不去彻查——康熙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了,预感到即将灯尽油枯的康熙,现在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安安稳稳的完成传位的大事。

但这件事的前提,是康熙认定死鹰事件的两个当事方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都不是他心目中已经确定的大位的继承人。

假如当事人当中真的有一位是他心中确定的大位继承人的话,康熙必须要查,如果他默认的大位继承人不能摆脱嫌疑的话,传位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皇位继承人这个关乎江山社稷前途的第一重要的上,他绝对不会“带病提拔”。

正因为两个当时人不是,所以不查——罪魁祸首无论是八阿哥胤禩或十四阿哥胤禵,都已经不影响他的皇位传承了。

邬思道的分析,很透彻。

邬思道还明确指出,八阿哥胤禩送死鹰,其实是孤注一掷的行为,他最主要的目的,是把局面搅乱,他就有机会“乱中取胜”,所以他必须要冒着被康熙看破的风险做这样一个极端危险的举动。

他打的主意,就希望康熙去查,最好查到自己身上,然后借着他精心培植的“八爷党”的势力大闹京城“火中取栗”——借势发飙“逼宫篡位”。

但,康熙看穿了,干脆没有给八阿哥胤禩“发飙”的机会。

而死鹰事件的另一方,十四阿哥胤禵也在想最好京城大乱,各种势力互相消耗,他可以得“渔翁之利”——举兵进京勤王而一举夺取大位。

康熙谁的机会都没给。既不给八阿哥胤禩发飙的机会,也不给十四阿哥胤禵“勤王”的机会。

按照他的想法:都别动,都回家歇着去。

胤禛听了邬思道的分析,精神大振,深感自己的皇阿玛的用心良苦。

胤禛算是彻底相信,这个大清皇帝的位置有极大可能就是自己的了。

于是,胤禛和邬思道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登基前的准备工作。

事实上,康熙为了皇位的顺理继承还真的就是“用心良苦”了。

儿子太多,又都很能干,对康熙来讲居然就成了他晚年最头疼的事了。

但他还是驾驭住了诸多皇子,实现了自己理想的稳定传位。

康熙不愧是一个老练的深懂“帝王之术”和“御人之道”的“一代明君”。

《雍正王朝》康熙知道死鹰是八阿哥换的吗?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为了不让十四阿哥刻意讨好康熙,将十四阿哥的寿礼偷梁换柱。

通过安插在十四阿哥身边的眼线,八阿哥、九阿哥和十阿哥已经察觉到了十四阿哥争夺皇位的用意。特别是伪造八阿哥笔记,策反了原本是八阿哥派来监视和掣肘自己的鄂伦岱,同时也不顾八阿哥等人的安排,打赢了西北的战斗,这些都让十四阿哥非常的不满,毕竟这个时候,八爷党的其他阿哥并没有放弃拥立八阿哥为帝的想法,此时十四阿哥暴露出自己的夺嫡之心,必然会招致八阿哥等人的怨恨与气愤。

而不仅仅是不服从八阿哥的要求和安排,为了讨好康熙,十四阿哥更是假借天意,用一块有寿字的陨石来讨好康熙,这样都是为了提升他自己在康熙心中的分量,反而是把他的这几位哥哥踩了下去。而十四阿哥的大将军还是由四阿哥胤禛举荐的,西北又是年羹尧坐镇阶级大军,八阿哥等人对于两位亲兄弟的关系一直存在怀疑,所以断然不会让十四阿哥轻易的取得康熙的信任与喜爱。

当从鄂伦岱那里拿到十四爷准备送给康熙的寿礼时,八阿哥等人便做了手脚,一招“偷梁换柱”,将陨石直接换成了一只死鹰。

康熙看到了死鹰,立马便知道这是八阿哥所谓,毕竟知子莫如父,康熙对于自己的这些儿子们太了解,他可以肯定这件事情,不是十四阿哥作为,也不可能是其他皇子做的,能做出这种事情的,只有八阿哥。

八阿哥为了拉拢收买人心,可以将国库存银借空;为了扳倒太子,不惜使用诱供的方式;为了争夺西北带兵之权,又不惜葬送朝廷六万兵马。种种的事情,让康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八阿哥表面上仁义道德,但是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不择手段之人,为了争夺皇位,不惜出卖自己的党羽兄弟,所以这件事情必然是八阿哥所谓。

至于其他的皇子,大阿哥、废太子、十三爷被圈禁,九阿哥、十阿哥两个人是八阿哥的依附,剩下的三阿哥最讲究读书人的礼节和气节,必然不会做这种不忠不义不仁不孝之事,而四阿哥胤禛,不管再有什么想法,毕竟十四阿哥是他的亲弟弟,这样陷害自己的弟弟自己的母亲也没有办法交代;而十四阿哥这个时候必然是要讨好康熙,毕竟自己远在西北,比不希望看到京城的异动,自己鞭长莫及。所以康熙一开始就已经坐实,这件事情是八阿哥胤禩所为。

康熙非常清楚,如果死鹰事件而引发骚动,八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康熙便不去彻查此事。

正如邬思道所分析的,如果康熙彻查此事,降罪于八阿哥,八阿哥死不承认,九阿哥、十阿哥在一起哄,必然是朝中混乱,同时会将矛头直指十四阿哥。而十四阿哥此时在西北带兵,正好可以以清君侧的名义带兵回京逼宫,讨要说法,顿时就是天下大乱。

如果这样,八阿哥有着朝中普遍支持,又有京畿附近军事力量的支持,便可以有所动作以谋求皇位。而一旦十四阿哥不服气,双方兵戎相见,那么遭殃的将会是康熙和整个大清王朝,到那时康熙想要善终都很难。

这一点康熙看得非常清楚,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可以肯定了此事为八阿哥所为,更是把事情压了下来,不让八阿哥的计划得逞。同时康熙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为雍正的登基开始铺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