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只有雍正的潜邸雍和宫,那其他皇帝的潜邸呢?
所谓潜邸,就是皇帝还没有登基之前住的地方。雍正皇帝在登基之前,所住的雍王府,被登基以后的雍正改成了雍和宫,成为了行宫。
到了乾隆年间,雍和宫更是被乾隆改成了喇嘛庙,只能进行宗教活动,不能够继续让皇子们居住。为什么?因为雍和宫比较特殊,一个地方出了俩皇帝,雍正和乾隆。
一、雍和宫的特别之处,使得它成为了佛寺。你见过一座王府里出俩皇帝的吗?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一件事,雍和宫就见证了这一奇迹。因为雍正和乾隆这两位清朝的皇帝,都出自于雍和宫。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皇帝建造了雍王府,将这座宅子赏赐给了自己的四皇子胤禛。这一年胤禛才不过17岁。
虽然这个时候胤禛还没有被封王爵,但是他作为康熙的儿子,早就是大家心目中默认的王爷了,因此这里也习惯被称之为雍王府。
到了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正式加封为和硕雍亲王,这座宅子也就实至名归,成为了雍亲王府。
康熙五十年,也就是胤禛当了三年雍亲王的时候,爱新觉罗弘历在雍亲王府出生。弘历便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因此这座宅子就更加有意义了。
雍正登基以后,在雍正三年,将雍亲王府改造成了帝王行宫雍和宫。因为雍正的皇子们在雍正登基以后,都搬入了紫禁城,所以这座宅子一直空着。
等到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以后,他的灵柩曾经在这里停放,预示着打哪儿来回哪儿去。乾隆九年,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造成为了喇嘛庙。
雍和宫也就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传教之地,当然也是乾隆为父母祈福的地方。属于皇家寺庙之一,对乾隆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毕竟他12岁之前,一直都住在这里。
二、其他皇帝也不一定就有潜邸。由于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以地面肉眼可见的皇家建筑,基本上都是为这个朝代的皇子皇孙们服务的。
雍正和乾隆住过的雍和宫叫潜邸,自然其他皇帝们在登基之前所住的地方也是潜邸。所谓潜,就是潜伏着的意思,潜邸就是潜龙所住的宅子。我们可以细数一下。
顺治皇帝一入关就是皇帝,所以压根就没有潜邸这一说。康熙皇帝8岁登基,此前一直住在紫禁城,所以也没有潜邸。
雍正和乾隆的潜邸是雍和宫,其实乾隆还有一处潜邸,那就是他担任宝亲王的时候,曾经在重华宫居住,所以重华宫也是乾隆的潜邸。
到了嘉庆皇帝这儿,当然也是有潜邸的,但是记载比较少,曾经也在重华宫居住过一段时间,所以也算是他的潜邸。此外撷芳殿也是他担任皇子时的住所,不过这地方属于紫禁城内部了,所以算不上是什么潜邸。
道光皇帝年轻的时候也住在撷芳殿,所以也没有住在外面,因此也不算是有潜邸。咸丰皇帝出生在圆明园,此后长期居住在紫禁城,所以也没有潜邸。
同治皇帝更没有潜邸了,他一直都是慈禧的心头肉,所以长期居住在紫禁城。那么接下来的光绪和宣统,总该有潜邸了吧?
三、光绪和宣统,都是有潜邸的。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是比较特殊的两个皇帝,他们不仅是清朝末年的两个皇帝,而且还都是从宫外过继过来的皇帝。
- 1、光绪皇帝的潜邸是醇亲王南府。
光绪的生父不是咸丰,他是醇贤亲王奕譞和慈禧的妹妹婉贞的儿子,所以准确来说,光绪皇帝的潜邸。其实就是醇亲王府。
当时光绪在醇亲王府长到了5岁,就被慈禧从醇亲王府拉到了皇宫,成为了皇帝。那么醇亲王府打哪儿来?现在又在哪儿呢?
醇亲王府最早是纳兰明珠的宅子,后来明珠倒台了,这座宅子到了乾隆朝就被大贪官和珅给霸占了。等到嘉庆灭了和珅以后,这座宅子便赏给了成哲亲王永瑆。
此后又成了醇亲王奕譞的宅子,所以光绪在这里生活了5年,算的上是他的潜邸。不过由于光绪做了皇帝,所以醇亲王奕譞就被迫搬出了醇亲王府,这里也就成了光绪的潜邸,被称为南府,现如今是中央音乐学院。
- 2、宣统皇帝的潜邸是醇亲王北府。
宣统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光绪去世的时候,也没留下个儿子,所以宣统是以侄子的身份继位的。
宣统皇帝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也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所以说宣统跟慈禧也是有血缘关系的。
从小宣统跟他老爹载沣一起搬到了新的醇亲王府。当时醇亲王奕譞在后海北沿又找了一个宅子,这地方也就成了新醇亲王府,当时被称之为北府。
宣统在3岁的时候,登基称帝,也就离开了新醇亲王府,所以这地方也就是宣统的潜邸。现在醇亲王北府归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所有。
总结:潜邸里出了皇帝,这地方就不能住人了。之所以称这个地方叫潜邸,那是因为这里出来的人,后来做了皇帝。既然是真龙天子住过的地方,今后自然是不可以住人的了。
雍和宫改成了佛寺,那就是很典型的做法,人家和尚喇嘛住在里面,那是要念经礼佛的,跟市井烟火中的人不一样。
光绪登基以后,他老爹醇亲王全家都要从南府搬出去,这就是典型。宣统皇帝登基以后,其实载沣也不能住在北府了。
虽然搬家有点折腾,但是一门出了俩皇帝,这在醇亲王他们家,还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可惜这俩皇帝的命运,似乎有些波折。
参考资料:《清史稿》
为什么北京只有雍正的潜邸雍和宫,那其他皇帝的潜邸呢?
潜邸在清朝来说就是皇帝未登基之前所著的居所,真龙天子没有即位那即是潜龙,因此其居所也叫作潜邸。
其实确切的说雍和宫不止是雍正的潜邸也是乾隆的潜邸,乾隆幼年之时一直居住于雍和宫的前身雍亲王府之内,直到11岁时被祖父康熙接入皇宫中抚养才离开雍和宫。
雍和宫于康熙三十三年建成,这是康熙指派内务府为当时年过17岁将要分府搬出皇宫的四皇子胤禛也就是雍正所修建。
在清朝所有的亲王贝勒皇室宗亲的府邸都是由内务府统一建造和分配,清朝的皇室宗亲对府邸只有居住权和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内务府有权力收回和重新分配任何皇室宗亲的府邸。
其实现在所看到占地面积约6.6万平米的雍和宫实际上并不是当初雍亲王府那么大,最初的雍亲王府并没有这么大,雍和宫是融合了四位皇子的府邸才扩建成了现在的规模。
康熙在最初给儿子们建造府邸时让他们自由选择邻居,有意思的是,在雍正继位后成为雍正政敌的弟弟老八胤禩其实在雍正继位前兄弟二人关系保持还算不错,因此在建造府邸时老十胤誐的府邸挨着老九胤禟,而老九胤禟的府邸又挨着老八胤禩,最把边就是与老八胤禩的府邸相连的雍亲王府。
雍正继位后由于胤禩、胤禟、胤誐三人不肯臣服于他,因此雍正这三位兄弟关系破裂,在后来雍正将三人褫夺爵位收拾之后,就把三人的府邸全部扩建到自己的雍亲王府中,而雍亲王府在雍正继位之后也被他改为行宫成为了现在的雍和宫。
乾隆即位之后,乾隆认为雍和宫连续出了老爹和自己两代帝王,是非常有福气的潜龙福地,而内务府也不敢再把这处府邸分配给其他皇室宗亲,于是乾隆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并派自己的五弟弘昼负责管理雍和宫事务,因此雍和宫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而雍和宫也成为了清朝最有名的未来皇帝居所。
再看看清朝历史上除了雍和宫还有哪些著名潜邸,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时期就不必说了,清朝在制度上并没有完全步入正轨。顺治入关开始清朝才逐渐步入正轨,顺治在进入北京紫禁城之前从出生到继位都是居住于沈阳故宫,也就是他母亲孝庄所居住的永福宫,因此如果要算潜邸,那沈阳故宫就算是顺治的潜邸。
顺治的儿子康熙出生于紫禁城景仁宫,康熙八岁即位也没有分府,不过康熙在年幼之时曾患天花,顺治怕康熙在紫禁城中传染天花,因此将派人将年幼的康熙带到宫外居住,这算是康熙隔离避痘之居所,也算是曾经康熙的潜邸。
康熙的隔离居所位于现今北京西城区北长街,后来康熙继位之后由于这是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康熙没有再让内务府将这所宅院重新分配给其他皇族。
雍正继位之后由于他在即位之时就已经秘密册立了储君乾隆,所以在雍正元年(1723)他就将康熙的隔离居所赐给乾隆作为未来他的府邸,不过由于当时乾隆才13岁所以他并没有搬出紫禁城。
因此这座康熙隔离居所就一直空置,直到乾隆继位之后,乾隆认为自己的爷爷康熙曾经在此居住隔离,后来老爹雍正又把他赐给还是皇子的自己,所以他认为这座宅子沾到了潜龙的福气,因此乾隆也不再让内务府将它重新分配给其他皇室宗亲,而是直接将它给名为福佑寺成为了藏传佛教的喇嘛庙,也就是现今北长街东口的福佑寺就算是康熙和乾隆祖孙二人的潜邸吧。
雍和宫是雍正的潜邸这就不用再说了,上面也说过乾隆自幼居住在雍和宫,后来搬入紫禁城一直居住到即位,因此乾隆的潜邸就是雍和宫还有上面提到的雍正赐给他但是并未正式入住的福佑寺。
乾隆在紫禁城中最初居住于毓庆宫,这所宫殿是康熙曾经特意专门为废太子胤礽所修建的宫殿,乾隆在大婚之后迁居于重华宫,本来重华宫名字叫作乐善堂,是雍正在乾隆大婚之后在紫禁城中赐给他的居所。
后来乾隆登基,他认为此乃潜龙福地,于是特意命顾命大臣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为之起名,其含义为“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这是张廷玉和鄂尔泰拍乾隆马屁,把他比喻成有尧舜之贤能开创盛世的明君,故此改名为重华宫。
嘉庆也是一直居住于紫禁城中,在皇宫外并没有潜邸,乾隆除了最初几个年长的儿子搬出皇宫分府居住之外,其余的像十一子永瑆、十五子嘉庆、十七子永璘等皇子都是一直居住于紫禁城中。
嘉庆在幼年时曾居住于毓庆宫,在大婚之后嘉庆就搬到了撷芳殿居住,乾隆在宣布册立嘉庆为太子并将于第二年让位后,嘉庆才再度搬回到毓庆宫居住。因此毓庆宫和撷芳殿都算是嘉庆的潜邸。
在这里要说一说撷芳殿,在嘉庆之后形成规矩,撷芳殿成为诸皇子固定居所,即便大婚之后不搬出皇宫也都在此居住,因此嘉庆之后的道光和咸丰都是在此居住并大婚。所以说撷芳殿算是嘉庆、道光、咸丰三代人的潜邸。
同治是咸丰的独苗,因此从小就是娇生惯养,他是从未出过宫也没有搬离过母亲慈禧身边,而且同治还是幼年继位,所以同治从出生到继位一直是与母亲慈禧居住于储秀宫,这也算不上潜邸,毕竟本身就在皇宫之中。
接下来就是清朝最后两位悲催二人组的皇帝,光绪和清末帝溥仪,由于同治没有子嗣,所以他们俩都是从外面王府抱进紫禁城即位。
而光绪和溥仪还都出自于醇亲王府,因此醇亲王府算是光绪和溥仪两代帝王的潜邸。
光绪帝载湉是醇亲王奕譞次子,他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婉贞,同治去世后由于皇位后继无人,因此慈禧就让自己外甥光绪继承皇位,光绪继位之后,醇亲王府就成为了天子的潜邸,而他老爹奕譞反而不能居住了,因此醇亲王府成为光绪的潜邸。
最初的醇亲王府在北京西城区太平湖东里,这座豪宅最初是康熙时期权臣大学士明珠的府邸,清代第一大词人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就曾居住于此,后来明珠家族没落,这套豪宅被内务府收购,此后乾隆钟爱的儿子皇五子永琪成年大婚之后搬出皇宫分府,内务府就将这座豪宅分给了五阿哥永琪。
永琪在临终时被乾隆册封为荣亲王爵位,因此这座豪宅最初也叫荣亲王府,后来永琪的后人按照清朝降级传承爵位制度失去了王爵,也因此王府被内务府重新收回并赐给了后来与皇帝血缘关系更近的醇亲王奕譞。
光绪继位之后醇亲王府成为了潜龙福地,奕譞虽是他爹也不能在此居住,因此内务府又重新在北京后海为奕譞分配了新的醇亲王府,而光绪曾经住过的醇亲王府也被称为醇亲王府南府,奕譞新分配的地处后海的醇亲王府则被称为醇亲王府北府。
溥仪的老爹载沣是奕譞的第五子,在奕譞去世后,载沣承袭了醇亲王爵位,因此溥仪也是在醇亲王府北府出生,后来溥仪也是在这里被抱进皇宫兼祧同治和光绪后嗣继承了皇位,所以醇亲王府北府也变成了潜龙福地。因此来说醇亲王府南北二府都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潜邸。
所以按照这些来看,不把紫禁城算在内,只算紫禁城外的皇帝潜邸,其实清朝并不多,因此雍和宫才十分有名,康熙的隔离居所勉强算是潜邸,其余的真正算作潜邸的也只有光绪和溥仪出生的醇亲王府南北二府算是潜邸。
为什么雍正的雍和宫会成为最有名的潜邸,这主要在于他老爹康熙在位时间很久,雍正又是康熙诸子中年纪较长的孩子,所以他很早就搬出皇宫分府居住,加上康雍乾盛世的名气,因此雍正的潜邸十分有名气。
到了乾隆之后皇子们大多居于紫禁城之中,所以很少在紫禁城外面有潜邸了,而光绪和溥仪属于抱养进宫继承皇位的人,所以他们还有潜邸,只不过清朝到了这叔侄二人手中已经灭亡,因此他们的潜邸名气也不及创造盛世的雍正潜邸那么大。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为什么北京只有雍正的潜邸雍和宫,那其他皇帝的潜邸呢?
首先得说说“潜邸”到底是个啥?
潜,即还没有浮出水面;邸,即居住的房子。“潜邸”,即一个皇帝,在他还没有继承大统时,做皇子居住的地方。
“雍和宫凭什么能当潜邸”如今咱们看到的雍和宫,每天都香烟缭绕,是一座祈福寺院。据说去里面拜拜还挺灵验。
可在百年前,这座寺院可不是住神佛,而是住皇子。
据史料记载,雍和宫在明代时是太监们住的官房;到了清代,康熙将这里赐给了四儿子雍正,更名为“雍王府”;后来,雍正由贝勒升级为“和硕雍亲王”,而这座贝勒府也晋升为“雍亲王府”。同时,乾隆就诞生在这里。
再后来,雍正当了皇帝,而雍亲王府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龙潜福地”,即潜邸。雍正死后,乾隆继位,雍亲王府又再一次成为“龙潜福地”,一地诞生两皇帝,亘古未有啊!
根据惯例,凡是诞生过皇帝的府邸都不能再继续住人,必须改建成宗教性或者祭祀场所,因此,雍亲王府在乾隆时被改建成了喇嘛庙,同时也是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
“其他皇帝的潜邸呢?”根据上面所说,只有一个皇子最后做了皇帝,他原先居住的府邸才能叫“潜邸”,所以如果他:
1、虽然有府邸,但最后没成皇帝;
2、虽然最后成了皇帝,但可惜一直住在紫禁城没有府邸的;
上述这两种情况如果发生,那都不会存在潜邸这个东西!
所以,清朝的顺治是从关外来的,没有潜邸;康熙一直住紫禁城,没有潜邸。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也一直住紫禁城,没有潜邸;
而光绪皇帝是后来被从醇亲王府抱进宫做皇帝的,他原来的家醇亲王府就是潜邸,即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就是这王府的一部分。
末代皇帝溥仪是光绪胞弟载沣之子,也是被接进宫做皇帝的,因此他原来居住的家醇亲王府也成了潜邸,即现在北京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府。
为什么北京只有雍正的潜邸雍和宫,那其他皇帝的潜邸呢?
清代,北京可不只有雍和宫一座潜邸。
所谓“潜邸”,也称“潜龙邸”,为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因若即位前是太子,自然居于皇宫中的东宫(明清时期东宫在紫禁城内,清代东宫名为“撷芳殿”,位于南三所),故而自然没有潜邸之说。而如若“自籓邸绍承大统者”,也就是有封藩府邸的皇子即位称帝的,就可以称其原来的住所为“潜邸 ”。
在清代,皇帝继位后,潜邸就不能再作为任何人的居所,而是被改建为宗教寺庙或祭祀场所。
好比雍和宫。雍和宫是清世宗胤禛未即位前的王府,原称“雍亲王府”(因胤禛在康熙年间被册封为“雍亲王”,故而其王府称“雍亲王府”)。1694年,康熙在此建造府邸,4年后胤禛被册封为贝勒,康熙遂将这座府邸赐予胤禛为贝勒府。1709年,胤禛被康熙进爵和硕雍亲王,故而原贝勒府就变成了雍亲王府。
1722年,康熙在北郊畅春园驾崩,胤禛即位称帝,是为雍正。雍正即位后,自然住进紫禁城中,其雍亲王府自然也就成为了“潜龙邸”。1725年,雍正改雍亲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1735年,雍正崩,其四子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因乾隆也是在雍亲王府出生,故而雍亲王府是相继出了两位皇帝,世所罕见,成为“龙潜福地”。而因雍和宫出了二位皇帝,所以其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是一样的规格。
1744年,乾隆下诏将行宫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将其作为清政府处理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衙门。
雍和宫,是清代第一座“潜龙邸”,但绝不是最后一座。
清代第二座“潜龙邸”,就是光绪生父奕譞的醇亲王府。
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因同治无子,故而皇帝只能从旁系宗室中选出。此时,掌权的慈禧为了让自己可以继续名正言顺地执掌大清军政大权,所以就选择自己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也就是亲侄子光绪为帝。光绪成为皇帝后,其居所醇亲王府自然也就成了“潜龙邸”。
醇亲王府,原是乾隆第五子荣亲王永琪的府邸。1864年,醇郡王奕譞分府出宫,道光就将原荣亲王府赐予他为府邸。1872年,奕譞晋封醇亲王,故而其府第称“醇亲王府”,俗称“七爷府”。1874年,光绪即位后,醇亲王府遂成为“潜龙邸”。成为“潜龙邸”后,“醇亲王府”自然不能再作为其他人的居所,所以在1889年醇亲王迁至后海北岸原成亲王府。原“醇亲王府”在奕譞死后,前半部改建为醇亲王祠堂,后半部仍作为“潜龙邸”。
光绪之后,清朝再出第三座“潜龙邸”,就是溥仪生父载沣的醇亲王府(此醇亲王府非光绪出生的王府,而是位于后海北岸原成亲王府的新醇亲王府,俗称北府)。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同同治帝一样,光绪也是无子,故而皇帝再次只能从旁系宗室中选出。这时慈禧再次选择了出生在醇亲王北府的三岁小儿溥仪,因此醇亲王北府再次成为了“潜龙邸”。
醇亲王北府,原是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宅园,乾隆年间被权臣和珅霸占。1799年,嘉庆赐死和珅后,此宅园被赐予其哥哥成亲王永瑆,自此成为成亲王府。1889年,因光绪出生的醇亲王府成为“潜龙邸”,所以此府就被赐予醇亲王,成为新的醇亲王府。
醇亲王北府因为溥仪的登基,再次成为“潜龙邸”后,载沣按规制在中南海营建新的醇亲王府,待新王府建成后,即迁出。但是,还没等新王府营建好,辛亥革命即爆发,清不久遂亡,故而载沣未能完成迁移计划。新中国成立后,载沣将府邸全部房屋售与重工业部附设的高级工业学校,之后府邸部分被卫生部当作办公地点。
现在,北府正殿为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地点,马厩为市第二聋哑学校,东端是醇贤亲王祠和家庙龙华寺。
综上所述,清代一共有三座“潜龙邸”,分别是雍正的“雍和宫”、光绪的“醇亲王南府”、宣统的“醇亲王北府”。
为什么北京只有雍正的潜邸雍和宫,那其他皇帝的潜邸呢?
所谓潜邸,即皇帝登基前住的地方,明朝年代久远,且除了嘉靖帝外的皇帝在做储君时都住在东宫,并没有什么宫外的潜邸。
而清朝在康熙之后,不再册立公开册立太子,因此也就没有了之前朝代惯例的太子东宫。
如今北京最出名的潜邸,自然是雍正帝做亲王时期居住的雍和宫,而实际上清朝还有许多的潜邸,只不过多位于紫禁城内,被掩盖了光芒。
雍和宫最初建立于公元1694年,康熙帝的四皇子胤禛在十七岁的时候被册封为贝勒之后,这里就成为了胤禛的贝勒府,那时候还不叫雍和宫。
清朝时期,也只有亲王与郡王的住宅能够称作是王府,贝勒府是不行的,直到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这里才改称雍亲王府,之后的乾隆帝弘历也是在此出生。
康熙帝驾崩后,从九龙夺嫡中胜出的胤禛登基为帝搬入紫禁城,而他曾经的王府自然按照规矩不能够再住其他人,或者空置,或者改为其他用途,雍亲王府则是被改建成了喇嘛庙。
清朝时期重视黄教,以此联络加深与蒙古、西藏的关系,公元1725年雍亲王府正式改称雍和宫,本为行宫,乾隆帝登基后将之改成了喇嘛庙,处理全国的黄教事务。。
众所周知,清朝十二位皇帝里,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一直都在关外并没有入关,而第一位入关的顺治帝也是在关外登基,入关后直接住进了紫禁城,他在北京自然不会有潜邸。
顺治帝英年早逝,继承皇位的康熙帝玄烨当时只有八岁,还是个皇子,一直都居住在皇宫大内当中,也不会有潜邸,所以雍和宫其实是清朝第一座潜邸。
乾隆帝弘历出生在雍亲王府,而雍正帝登基后,作为皇子的弘历也不能再住在雍和宫,而他当时尚未封爵不能分府,于是就住在了紫禁城中的重华宫。
所谓重华宫其实是后来改的名字,之前叫做乾西二所,弘历一开始在毓庆宫住了段日子,没多久就搬到了乾西二所,那时他已成婚,登基后这里改为重华宫。
乾隆帝之后就是嘉庆帝,而嘉庆帝颙琰做皇子的时候,原本居住在撷芳殿,之后得到乾隆帝的允准,搬去了曾经的潜邸重华宫,乾隆、嘉庆两朝,重华宫经常举行茶宴。
之后的道光帝、咸丰帝,与嘉庆帝一样,都居住在撷芳殿内,这祖孙三人都并没有在成婚封爵后单独分府,搬出宫去,而是直接在宫里住着,直到登基搬去养心殿。
清朝后期,皇室香火不旺,咸丰帝膝下居然只有两个皇子,而且还早夭一个,只剩下唯一的继承人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载淳年幼登基,也一直住在宫里没有宫外的潜邸。
而在咸丰帝之后,晚清三位皇帝都没有孩子,除了同治帝载淳,之后的光绪帝载湉与宣统帝溥仪都出自醇亲王府,都是小时候被慈禧太后下令抱入宫中抚养且年幼登基的。
醇亲王府本是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府邸,曾被和珅占据,嘉庆时期被赐给成亲王永瑆,最后又成为了醇亲王奕譞的王府,这里也是光绪帝与宣统帝的潜邸。
光绪帝登基后,他出生的南府部分被封,醇亲王搬了出来另建了北府,而宣统帝即位后,其父亲载沣成为摄政王,因此醇王府改成了摄政王府。
为什么北京只有雍正的潜邸雍和宫,那其他皇帝的潜邸呢?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潜邸?这要是单独拎出来,一般的小伙伴指不定就不知道啥意思,但瞅这题目,估计能猜上一猜,莫非是皇帝之前住的地?
咋说呢?您这说的他也只对了一半,所以想要把题主的问题,划拉明白了,咱就得先弄清楚,嘛叫潜邸。
潜邸咋说呢?潜邸人家应该叫潜龙邸,这听着就气派,这确实是皇帝之前住的地。
您自己想哇,这一家伙当了皇帝了,原来的地就不能住了,您就得搬到紫禁城里头寻一嘎达住下,这后半辈子的吃喝拉撒睡全得搁紫禁城这里头解决。
那么之前住的地,他就不能再当宅院了,人家出去当了皇帝,这深宅大院就变成了寺庙啦,再或者变成祭祀的场所。
所以题主说的雍正之前住的雍和宫,就被清朝改成了一个用来祈福的寺院,据说这地的祈福效果很不错的,当然咱也没有试过,有功夫的话,一定去瞅瞅。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家伙,头还说潜邸是皇帝之前住的地,这就一半对,这现在嘛意思?”
您别急吗?您要知道这当皇帝之前的身份,他可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皇子(不是皇太子),或者前任皇帝没儿子的话,这就是藩王或者是藩王的儿子,这一类人是有潜邸的。
您比方说宋太宗赵光义,他的哥哥赵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死了之后,赵光义接了位置,他之前是晋王,蹲在开封府这嘎达做府尹,他做了皇帝之后,这开封府就成了潜邸。
这还有嘉靖皇帝,那是明武宗死后没儿子没兄弟,最后从藩王里头选出个朱厚熜来,成为了嘉靖皇帝。
那么还有另一类人,他是皇太子,本身就有继承人的身份,这波人一般住在东宫。
东宫本来就是住皇太子的,那也就没有必要成为什么潜邸不是?
所以潜邸是皇帝之前住的地,这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应该说这里头不包括之前身份是皇太子的这波人。
毕竟整一个东宫,变成了潜邸,整一个东宫,变成潜邸,紫禁城再大,他也收不了这个的。
大家伙明白了这些个东西,咱就说说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北京城只有雍正住过的雍和宫,这嘎达变成了潜邸?
其实题主整的不对,清朝的潜邸还是有几处的,只不过这里头,这雍和宫最出名而已。
那么咱就捋捋这事。咋说呢?清朝十二位皇帝,打从努尔哈赤开始算。
这努尔哈赤建立的还是后金,是清朝的前身,那会的清朝还蹲在关外,连文字也没有,后来努尔哈赤造出的满文还是根据蒙古文现造出来的,也没那么多讲究,在说他也没有入关,这就没有。
接下来是皇太极,这可是个讲究人,连努尔哈赤造的老满文都不满意,和蒙古文太相近了,又加了些点点圈圈的,造了新满文出来。
不得不说皇太极还是有大作为的,但他这皇帝也没有入关,所以他这人就没有潜邸的。
接下来就是顺治了,他这辈算是入了关了,但他当皇帝的时候,才六岁,年龄还小,所以之前就一直蹲在皇宫这嘎达生活,就没有出去过。
所以潜邸他也谈不上,再说作为满人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有些个习俗还是比较靠近之前女真习俗的,没那么多讲究的。
接下来就是康熙了。顺治死的早,毕竟心心念念他的董鄂妃,这一家伙就成了心病了,随着他的董鄂妃走了,二十四岁就崩了,很年轻的。
所以顺治死的早,康熙作为老三,他年龄也不大,八岁当的皇帝,所以打小也住宫里头,同样没有潜邸。
接下来就是雍正了。康熙做皇帝一家伙就整了六十个年头,一帮儿子早就长大了,立了皇太子,结果这货不争气,两立两废,所以东宫也就不是什么东宫了。
雍正通过九子夺嫡的斗争上了台,做了皇帝,他住的雍和宫这就成为了潜邸。
以前这嘎达还不叫雍和宫,雍正三年改的名,这才从王府升级成为行宫。当时雍正划拉了一半赐给了藏传佛教上院。
后来雍正不是驾崩了吗?他的棺椁就停靠在这雍和宫的永佑殿的,所以雍和宫打这里起他那房顶上的绿色琉璃瓦片,就被刷成了黄色的了。
大家伙也知道这乾隆他的出生地其实也在这雍和宫里头,老爷子雍正当了皇帝,他也就进了宫里头。
所以雍和宫他也算是乾隆的潜邸,雍和宫这相当于一家伙出了俩皇帝,地位就更加的高了,乾隆把这地的墙也弄成了红墙。而雍和宫就有了黄瓦红墙,就这级别那是和紫禁城皇宫的级别是一样的。
这也是为嘛雍和宫如此出名的根本所在,后来这地到了乾隆九年的时候,就被乾隆改成了藏传佛教的寺庙,特意从蒙古招来五百名喇嘛常驻。
在这里,咱必须得插上一句,打雍正开始,就不立什么皇太子了,因为雍正经历过九子夺嫡,知道这里头的弯弯绕,所以就整了个秘密立储制,下一任皇帝是谁?想知道?等老皇帝死了,自己瞅正大光明匾之后那小盒子里的诏书吧!
所以清朝打这里起,就没有东宫一说。
那咋弄呀?乾隆也简单,直接指了一嘎达——南三所。
“就他了,以后皇子们就住这嘎达!”
所以嘉庆皇帝是住在南三所的,当他做了太子之后,就搬了出去。
而嘉庆皇帝也不费那脑筋,自己的皇子小的时候呢,全住在毓庆宫,这大一点全搬到南三所。
后来的皇帝都按照这个套路去做。
所以这南三所就没有成为潜邸,大家伙都住这吗?
这么一算嘉庆,道光,咸丰,同治都蹲这嘎达住过,也就没什么潜邸了。
这不后来,同治嘎嘣一下死了,大家伙都知道被慈禧压迫了受不了,逛八大胡同得了病死的早。
结果这么一划拉,同治就没儿子,于是就把醇亲王的儿子接了过去,这就是光绪。
所以光绪原来住的醇亲王府就成了潜邸,那么醇亲王一家人也就不能蹲这嘎达住下去了,慈禧又给挑了一地,在什刹海这地建立了新的醇亲王府。
所以醇亲王府有俩地,一个是鲍家街的那是光绪的潜邸,这属于醇亲王府的南府。另一个就是什刹海的北府。
这不后来光绪被慈禧给毒死了吗?(专家化验了光绪的尸骸),慈禧又立了一个小不点——溥仪为帝。
这还是醇亲王府出来的人,于是这新建北府就又成了潜邸。
所以这么算下来的话,清朝应该有三个潜邸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