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那么能打仗,为何在松锦大战中一败涂地?

洪承畴在关内对付农民军,那真的是一把好手。他虽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带兵打仗的能力超强。把李自成打得丢盔弃甲,躲进了深山老林之中。

深受崇祯赏识的洪承畴,也躲不过接手蓟辽总督的厄运。这个职位在明朝末年,那是有毒的职位,基本上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孙承宗被提前下岗,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刘策被弃市。经略辽东或者担任蓟辽总督,似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这个时候你让洪承畴担任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小心肝不得扑腾扑腾地跳啊?况且人家擅长打内战,对外可能就没那么大的本事了。

在松锦大战过后,洪承畴兵败被俘,大明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整个关外地区,除了吴三桂的人马尚属明朝外,几乎全部投降清军。是什么造成了洪承畴如此大败?

一、洪承畴和辽东这帮将领压根不熟。

洪承畴带兵期间,主要是在关内,他的心腹人马自然也都是从关内带过来的。比如说左光先、曹变蛟、马科等人,都是洪承畴手下骁勇善战的猛将。

这些人带着大军来到了辽东战场之上,他们首先做的事情是什么?并不是商量着如何排兵布阵对付清军,而是打算取代昔日在辽东称王称霸这帮人。

最早在辽东只手遮天的人是李成梁,李成梁告老还乡以后,老李家依旧在辽东很有影响力,因为他的几个儿子都是这里的土霸王。

此外李成梁手里还调教出了一大帮武将,这些武将也成为了辽东根深蒂固的力量,就连崇祯皇帝轻易都不敢动当地的武将。

比如说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舅舅祖大寿等等,都是老李家一手提拔上来的武将。他们在辽东的势力,那是新来的洪承畴集团,无法取代的。

新老集团济济一堂,这对洪承畴这个辽东的最高统帅来说,其实压力很大。他既要满足自己集团的根本利益,又要保证辽东本土集团不会闹事。

你觉得如果是你,这种问题好解决吗?当然不好解决。蛋糕就这么大,本来是一家人分,现在两家人来分,而且分蛋糕的人,还偏袒外来户,你说这关系能处好吗?

所以说洪承畴到辽东的时间太短,1639年洪承畴成为蓟辽总督,1641年松锦之战开打,短短2年时间内,就想要磨合如此庞大的两个集团,实属不易。

二、崇祯集团步步紧逼,不给洪承畴喘气的机会。

松锦之战为什么会开打?1639年洪承畴到任以后,一直忙着布防,没有做出过进攻的举动,这和当年的袁崇焕如出一辙。

其实谁到了辽东,都知道对付清朝的人马就应该这么打,以守为攻才是上策。可是崇祯始终不明白这个道理,他杀掉了袁崇焕,依旧搞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在洪承畴到任不久,崇祯便逼迫洪承畴出战。1640年,被逼无奈的洪承畴在塔山、杏山均遭到了清军重创,于是他又撤了回来。

这个时候他打算步步为营,按照孙承宗留下来的战法,一步步向前推进。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再次催战,洪承畴知道,如果不来一场大胜,他这个蓟辽总督估计就要和袁崇焕一个下场了。

因此松锦之战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开打的,你说洪承畴顶着如此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时间紧迫准备不及时,他能打赢这一场战争吗?显然不能。

对方的清军那是以逸待劳,而洪承畴属于自投罗网。他内部的矛盾都还没解决,各集团的人马就被拉上了战场,很显然这些人不会齐心协力地作战,最后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崇祯想要速战速决,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因为辽东的消耗实在是太大,每拖延一天,对大明朝来说都是重创,所以崇祯一直想着速战速决,这就有点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的感觉了。

三、上头人、手下人都不听他的,洪承畴也是很为难。

当时洪承畴的计划是,慢慢逼近锦州,且战且守,用时间来消耗对手,最终击败清军。可是陈新甲和崇祯都在让他速战速决,因此洪承畴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计划,改成了速战速决。

明朝大军全部集结在一起,就想着跟清军干一架。这个时候皇太极的人马也已经从盛京赶来支援,而济尔哈朗的人马已经切断了明军的粮道。

洪承畴的大军连回去的路都被人家堵死了。这个时候洪承畴认为,唯有拼死一战,才能够有生还的希望,才能够打出明军的气势,也才能够躲过被崇祯清算的厄运。

可是他手下的各大总兵官们,却认为只有往南突围,才能够有生还的机会。显然各大总兵官的想法很正确,他们想要给明朝保留大部分战斗力,而洪承畴是想要跟皇太极对赌国运了,风险实在是太大。

最终洪承畴向他们妥协,可就在确定了南撤的计划以后,明朝军队内部出现了巨大的骚动,因为有部分人马不听从指挥,提前撤退了。

这可完蛋了,因为13万大军就这么骚乱了起来,谁也不听谁的指挥,纷纷提前行动,结果清军有组织地歼灭了大部分明军。

总结:洪承畴的投降,标志着大明朝气数已尽。

洪承畴带着残余人马,在松山防守了半年之久,最终粮草耗尽,成为了皇太极的俘虏。他本来打算绝食而死,因为洪承畴是大明朝最后的希望,是抵抗清军的领袖。他如果投降了清军,那大明朝可就真的没希望了。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清军汉臣范文程给了洪承畴一个台阶下,最终劝降了洪承畴。洪承畴投降以后,防守锦州的祖大寿也宣布投降。紧接着塔山、杏山全都成了清军的地盘,关宁锦防线正式土崩瓦解。

大明朝最后的希望破灭了,清军长驱直入,占领了整个东北。1642年松锦之战的结束,标志着清军具备了入关的条件。

参考资料:《清史稿》《明史》

洪承畴那么能打仗,为何在松锦大战中一败涂地?

‬洪承畴是一个很合格的统帅

洪承畴是文官出身,在36岁以前,他都没有带过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摊上了带兵的差事。那是崇祯二年(1629年),农民军王左挂率兵进攻韩城,时为三边总督的杨鹤手中无将可用。洪承畴当时是陕西督粮参政,在没人上的情况下,他被点将了。那一战,承畴杀敌三百多,随后,便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统兵生涯。

洪承畴统兵在五个方面拿得很稳:

1,他的政治路线很对。对于农民军,他是主剿的。不仅主剿,他还杀降,杀那些叛服无常的农民军将领,例如王左挂。他还喜欢杀那些身体精壮的农民军士兵。所以,线路错误的主抚派杨鹤倒了,他的官却越当越大。

2,他带兵强调纪律,不许扰民,不许阵前砍人头。因此,他的部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被起义军称为“洪兵”。

3,他懂得为部将请功,得到一众手下将领的拥护。例如:他先后为祖宽、左光先、曹变蛟等专折请功。

4,他追剿农民军尽职尽责。崇祯十一年四月,他把李自成整整追打了一个月。史载:此月中,闯贼为洪所逐,足不得停。

5,他打仗不轻敌。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本可以在车厢峡将农民军一网打尽,因为轻敌,落了个鸡飞蛋打。听到艾万年身死,曹文诏拔刀砍地,三千人追击六万农民军,结果也身死。他临行前,洪承畴劝过他:“顾吾兵已分、无可策应者。”所以,陈奇瑜下了、洪承畴上了;曹文诏走了,洪承畴留下来了。

如此,在那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洪承畴在明廷中搏来了一个“能打”的名头。客观地说,洪承畴并没有很强的带兵天赋,他既没有写下一部传世的兵书,也没有锻造一支称雄于当世的军队。仅仅因为他的谨小慎微、他的较少错漏、他的对手稍弱,方显出他的鹤立鸡群。

‬松锦之战的起因

在松锦大战以前,清军已经有四次入关抢掠的经历,他们一次比一次抢得顺手。四次入关的线路有一个共同点,绕道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其实,那时的清廷已经十分强大,但皇太极仍在小心地求证明廷的衰落,他认为,只有打通关宁锦防线,才能最终确认清廷入主中原的能力。

皇太极釆纳了祖可法、张存仁的建议,“逼临宁锦门户,使彼耕种自废。锦州必撤守,而回宁远,宁远必撤守,而回山海”。

1640年3月,皇太极派兵到义州修城屯田,义州在锦州的北面、紧邻锦州。随后,清军围住锦州的外城,下了一番硬功夫,“内打栅木、外挑濠堑”。守锦州城的是祖大寿,他被清军称为“祖疯子”,他的手下有一批蒙古兵,蒙古兵反叛、从里往外打,清军济尔哈朗部往里打,锦州外城丢失,大寿退至里城,清军忙着填护城河。祖大寿向明廷告急:锦城的粮米仅供一月余,而喂马的豆则不能支撑一月……

‬洪承畴要打持久战

洪承畴以宁远为基地,准备从杏山进松山,以松山进锦州,釆取步步为营、以守为战的策略。

‬‬久持松杏,以资转运,且锦守颇坚,未易撼动。若敌再越今秋,不但敌穷,即朝鲜亦穷矣,此可守而后可战之策也。

这是洪承畴的本色论调,在战争不能一蹴而就的情况下,稳中待变。这种战略说不上多高明,但至少最高指挥者在心态上挑不出毛病。

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认为战争旷日持久,会导致粮饷缺失,恳请崇祯催战,以求速胜。崇祯派职方司张若麒前往一线,他密奏说锦州之围很快能解,于是崇祯决心速战。

‬‬‬洪承畴兵援锦州、气势如虹

1641年7月,洪承畴在宁远誓师。除了曹变蛟、白广恩、吴三桂、王廷臣外,明廷的决心很大,又调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王朴、蓟镇唐通、榆林马科,“抽练兵共七万”,合计步骑十三万。

明朝亮出了最后的底牌,洪承畴仗剑跃马、口中高喊:“灭此丑奴,只在今朝!”一时间,明军呼应声地动山摇、气势如虹。

7月29日,明军兵发松山,立营于松山西北。济尔哈朗令其右冀兵出击,失利。明军夺取了正黄、镶黄、镶蓝三旗的营地,清军死伤惨重。

8月2日,明军攻击围困锦州的清兵,祖大寿乘机突围,清军陷入两面作战,但仍苦苦支撑,祖大寿突围失败。明军在松山和乳峰山之间扎步兵营七座,骑兵分布在松山的东、西、北三面。

援锦之初,明军形势稍好,连围城之中的祖大寿都充满乐观,他向外递话:“宜车营逼之,毋轻战。”

反观清军,就只能咬碎银牙强忍着。阿济格是先头的援军,他甫一抵达松山,十分泻气,说:“与其劳苦如此,不若遁走。”

分析战情,我想说:明廷出倾国之兵援锦州,放出了最后的底牌,即使想用添油战术,也无油可添。明主将应当果决,不给围锦州的清兵喘息之机,击垮他们最后的心理防线。

至8月18日,洪承畴依然没有将优势转为胜势,就注定了他必败的命运。

‬皇太极锁了明军的“喉”

明军用了“王炸”,但效果不明显;清军也请出了“王炸”,他们的“掌门”皇太极。皇太极来了来了,他来了,带着他全族15到60岁的男丁过来了,带着他一路的鼻血过来了。

皇太极登上北山往下看,他立马表扬了洪承畴:“人言承畴善用兵,信然”。随后一个转折说:“此阵无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下面就是皇太极的个人表演时间了:

1,他命令阿济格抄明军后路占领了塔山和笔架山,夺得屯粮12堆。

2,令清军连夜挖出了从松山到海边、深八尺、宽一丈的三道长壕,彻底锁死了明军撤退的线路。(三道长壕应该有,因为锦州城南有地名叫三道壕,但壕估计不会太长,因为在没有挖掘机、没有南翔技术学校的当时,一夜挖不出太多的土方)

3,命令多尔衮和豪格攻打松山,使明军在松山和乳峰山的地面部队撤防回松山。

4,他在松山至宁远的险隘处布署了三道伏兵,算计突出包围圈的明军。

结果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王朴带头逃跑,吴三桂次之,遇伏、再遇伏,两人狼狈地逃回宁远。其它明军被清军往海边赶,遇到海潮淹死了几万人。洪承畴收拾了近万溃兵,退守松山城。

‬一个比洪承畴更加无耻的人

洪承畴坚守了五个月的松山城,到1642年2月,清军攻破松山城,松山副将夏承德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二战末期,日军走投无路,八路军劝降,双方开始对白。

八路军:“敦促你们投降。”

日军:“投降可以,什么条件?”

八路军:“无条件投降!”

这个夏承德的觉悟连小鬼子都比不上,他不仅愿意无条件投降,还担心清人不相信他投降,把他的儿子送到清营当人质。就是他,带领手下人生擒了洪承畴、丘仰民、王廷相等人献给清军。

洪承畴那么能打仗,为何在松锦大战中一败涂地?

不是洪承畴不能打,而是松锦大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天才就是天才

洪承畴成为将军的路子,糊里糊涂。

他本人是二甲进士出身,别说放在一个省,就算放在全国范围,也能够排进前二十。

无论到哪里还经常性的带着一大堆的书,要说他日后能够成为杀人不眨眼的乱世将军,估计谁都不敢相信。

他命运的转折点在哪一年呢?在崇祯三年。

崇祯三年,陕西重镇韩城被王左桂包围。

王左桂是谁呢?当时起义军的顶尖势力有四股,第一股是神一魁,第二股是王嘉胤,第三股就是王左桂,第四股是高迎祥。

后来混出头的李自成、张献忠,这个时候都是小弟。李自成是王左桂手下的一个头目,张献忠负责给王嘉胤看门。

韩城位于陕西,负责的人当然就是山西的最高负责人。

而当时陕西的最高负责人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手中并没有兵权。

因为他虽然身居陕西三边总督一职,但是他来的目的却是招抚,并没有索要兵权。

这也就导致了尴尬的一幕,那就是韩城守将向他求援,他却调派不出大军,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将命令下发给时任陕西参政的洪承畴。

洪承畴就是一个文官,他去哪里来的大军?杨鹤也真是病急乱投医。

要是换成其他人,估计会将杨鹤的话当成废话。毕竟他就是一个文官,叫他去解韩城之围,不就是等同于叫他去送死吗?

在服从上级命令这一点上,洪承畴无可挑剔,因为他真的去了。

但不是一个人去的,去的同时招集了一部分百姓以及家里的家丁、伙夫、仆人,还有一些亲朋好友,总共上千。

洪承畴带着这上千人走上了未知的道路,这上千人里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即将要战死沙场。

毕竟王左桂有上万大军,是洪承畴的十倍之多。再加上洪承畴没有打过仗,他有几斤几两,谁都不清楚。

但事实最终证明,有的人天生就是将军。

在绝对的劣势下,洪承畴联系韩城内的守将,对王左桂发动突袭,打了王左桂一个措手不及,落荒而逃,韩城之围就此解除。

但洪承畴的彪悍之路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这之后,他到处招兵买马,将兵力扩张到上万,对起义军发动接连不断的攻击,百战百胜,将王左桂逼到投降。

王左桂原本以为他投降洪承畴就不会杀他,但是还没等他的屁股坐热乎,洪承畴的士兵就一拥而上,将他砍成了肉酱。

在洪承畴看来,对待起义军绝对不能用招抚这一招,因为你今天用钱招抚他,明天没钱了,他就会接着反,只有镇压才有出路。

洪承畴的优异表现引起了崇祯的注意,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从陕西参政一路晋升,先是巡抚,后是三边总督,成功取代杨鹤,成为陕西的第一号人物。

王左桂死后的三年时间里,王嘉胤、神一馗也都紧随他的脚步驾鹤西去,不过都不是善终。

王嘉胤是死在自己人手里,而神一馗也是死在自己人手里,只有高迎祥存活下来,还越做越大,将原本的数万大军扩展到几十万大军。

更加可怕的是,其他的起义军都没有穿盔甲,都是披着一件衣服就上战场,而他率领的这支起义军与其他的起义军明显不一样,有着训练有素的骑兵以及训练有素的装甲兵。

这也是为什么他被朝廷视为头号强敌。

明朝末年能够排得上号的将领都与他交过手,其中就有洪承畴。

可惜的是,他在崇祯九年,遇到了那个结束他一生的人——孙传庭。

原本他打算攻克西安,进而占领陕西全境,但是汉中却有孙传庭在那里死死的盯着他,无论如何都突破不了孙传庭这一道关卡。

没有办法,他只能选择下一招险棋,那就是绕过汉中,从子午谷进军。

相信只要是熟读三国的,一看到子午谷这三个字,就会想起当年魏延建议诸葛亮从子午谷进军攻打曹魏,但诸葛亮却不允许,因为子午谷这招棋险到不能再险。

子午谷就是一条小道,如果说在这里遭受到埋伏,后果那将不堪设想。

很遗憾,高迎祥就在这里遭受到了埋伏,明明兵力数倍于孙传庭,但是却还被孙传庭活生生的打到溃败,连自己都被俘虏,落得个押解京城处死的下场。

高迎祥是死了,但是却有另一个更加棘手的人强势崛起,这个人就是李自成。

原本李自成在王左桂的手下跟着王左桂混,后来王左桂倒台,他又搒上了高迎祥。

现如今高迎祥也倒台,他选择跟着谁混呢?他选择自立山头。

因为他将高迎祥溃散的旧部聚集了起来。有的人或许好奇,为什么李自成没有被俘虏?因为李自成当时并没有跟着高迎祥,而是在陕北。

李自成不是一般的倒霉,明明好不容易才聚集起数万的精兵,但是碰到的人偏偏是洪承畴。

陕西是洪承畴的势力范围,李自成如果长期在陕西,他又歼灭不了李自成,那是要负责任的。

因此,他对李自成采取的政策是穷追猛打,将李自成从陕西打到甘肃才善罢甘休。

原本洪承畴以为李自成不会再回来,但由于当时的甘肃实在落后,如果在甘肃的话,只能天天喝西北风。

李自成冒着生命危险,从甘肃又回到陕西。

洪承畴怒不可遏,对李自成发起了四次进攻,这四次进攻都以胜利告终,直接将李自成逼到了汉中的深山老林里,而李自成的数万大军则被打成了一千大军。

李自成不想坐以待毙,他想重振辉煌,但由于大军的数量是个硬伤,他不敢冒险动手,而是在深山老林里蹲了一个多月,等到附近的官军全部撤走,他才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

为什么洪承畴不对李自成发动围剿呢?因为如果进山围剿,那一定是费时又费力,有一条更好的办法,那就是蹲在潼关等待李自成。

因为李自成想要再次做大,就必须要跑到河南,因为河南恰逢饥荒,又有张献忠在河南发展。

而李自成要从汉中到河南,有一个地方他是绕不过去的,这个地方就是潼关。

不出意外,李自成的下一个目标果然是河南,李自成虽然仅仅只有一千大军,但是洪承畴为此集结了三十倍于李自成的大军,也就是三万。

三万对一千,不用打就知道谁赢谁输,更何况一千的那一方还是被埋伏的那一方。

李自成的一千人被打成了十八个人,他本人则带着十八个人跑到商洛山苟起来。

“自成尽亡其卒,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窜伏商洛山中”——《明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七》

此时的李自成连被杀的资格都没有,洪承畴明知道他还活着,却依旧上报朝廷,陕西的起义军已经全部铲除殆尽。

洪承畴绝对没有想到,李自成将来会毁灭明朝。

错不在洪承畴

崇祯十三年,皇太极包围锦州。锦州对明朝有多重要呢?皇太极之所以从未碰到过山海关,是因为宁锦防线的存在。

而锦州就是宁锦防线的一部分,如果说锦州被皇太极攻破,虽然他依旧碰不到山海关,但是却已经能够向前推进一大步,因为山海关之外就仅仅只剩下了一座宁远。

宁远如果也被攻破,明朝基本上也就可以宣布歇菜。

因为清军一旦突破山海关,面对的就是华北平原,而清军的主力是骑兵,因此锦州是一定要救的。

而负责救锦州的人就是洪承畴。

洪承畴并不是一个人去锦州,跟随他去锦州的还有曹变蛟、自广恩、马科、吴三桂、杨国柱、王科、王廷臣、唐通八位总兵,总共十三万大军。

当年的萨尔浒之战,清军仅靠着六万大军就能够打败明军的十二万大军,现如今清军有多少大军呢?有整整十二万。

此战洪承畴必败,这一点他是知道的,不但他知道,就连锦州的守将祖大寿也知道。因此,他们两个人的意见都一致,那就是“先守后战”。

反正锦州还有一年的粮食,不怕打持久战。就这样,双方对峙了起来。

皇太极包围着锦州,而洪承畴的驻扎地仅距离锦州几十里。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双方都没有爆发决战的势头,皇太极没有着急,明朝倒是先着急。

明朝为什么着急呢?

第一、因为十三万大军每年的军费开支就得需要三十万两白银以上,而明朝在盛世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两千万两白银左右。

现如今到处都是叛乱,财政收入是一减再减,支出倒是越来越多,国内要平定起义军,国外又要提防蒙古与清军。

从继位的那一天起,崇祯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要是洪承畴再耗上个几年,估计崇祯连裤子都要卖掉;

第二、兵部尚书陈新甲根本不知道关外是什么情况,不断的催促洪承畴立刻出战。因为在他看来,明朝是天朝,皇太极只是酋奴,天朝难不成还打不过酋奴?

崇祯是明朝的最高统治者,陈新甲是国防部长,这仗洪承畴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不过他耍了一个滑头,故意只带三天的粮食,准备打一下就跑回来,但是却出现了意外,因为他面对的人是皇太极。

皇太极察觉到了他的意图,毕竟他崇祯、陈新甲不知道明军与清军之间的差距,洪承畴还会不知道吗?

洪承畴还没反应过来,后路就已经被皇太极断掉。没有办法,他只剩下了一条路,那就是死战到底。

可惜的是,上天并没有给他死战的机会。

兵部除了陈新甲催战之外,还有另一个人催战,这个人就是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麟。

但就在粮道被断之际,他突然间变成了狗熊,建议洪承畴退兵,但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兵岂是你想退就能退的。

兵没有退成,倒是丧失了一大片的军心,因为张若麟的话在军中传开。

无论局势有多么恶劣,洪承畴手里还有十三万大军,这十三万大军就算挤,也能够挤回去。

但是由于张若麟的作用,以及有的人虽然是军人,但是却胆小怕死,还没等洪承畴发动突袭的命令,就率领大军独自离去(其中包括张若麟),导致十三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清军趁机发动进攻,十三万大军损失掉一半。洪承畴不愧是洪承三,在危机时刻,依然保持镇静头脑,召集上万大军,退守松山城。

虽然军力只有上万人,但是却依然坚持了将近七个月,因为叛徒副将夏承德的背叛,于崇祯十五年三月被清军俘虏。

洪承畴都已经被俘虏,祖大寿也没有了什么希望,紧随其后宣布投降。

锦州被围的时候,明朝派出了援军解围,但为什么这次明朝没有派出援军解围呢?

因为已经无兵可派,洪承畴的那十三万大军,已经是明朝在辽东的全部家底。

洪承畴在陕西面对的是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起义军,而在辽东面对的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清军,两者完全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后来的山海关之战,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当时的吴三桂虽然投降清朝,但是清朝却没有直接介入他与李自成之间的战争,而是在他靠着五万大军抵挡住李自成十万大军一天一夜,才慢悠悠的加入战争。

而清军一加入战争,天平直接就产生倾斜,清军仅用一战就将李自成击溃。

由此可见,起义军小于明军,明军小于清军。

洪承畴那么能打仗,为何在松锦大战中一败涂地?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这就是洪承畴松锦大战中的感慨

先看松锦之战中洪承畴和皇太极局势图:

现在来看松锦之战洪承畴为何前期重挫清军、后期战败:

1、锦州城没有做好坚守准备,仅有一个月的粮食,松山更惨,只有3日粮,迫使洪承畴、崇祯帝等放弃对峙,主动攻打包围锦州城的清军;

2、在取得前期优势后,崇祯帝、兵部尚书陈新甲、张若麟以兵饷困难为由催战,迫使意图让明军休整半个月再战的洪承畴不得不立即出战;明朝的战事失败基本上都是因为朝廷的催战,萨尔浒之战如是,松锦之战也如是。孙承宗曾对天启帝说过:

“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

1641年3月,清军包围锦州;

1641年4月下旬,洪承畴派遣吴三桂等到松山、杏山一地;4月25日,双方在乳峰山交战,清军失利,伤亡很多;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

乳峰山之战后,洪承畴要求明军休整半月后再进攻为锦州解围,但崇祯帝、陈新甲不肯要求趁胜进攻——其实洪承畴在明军占有优势时,见好就收,让明军休整,有利于提升和巩固明军士气;清军作战失利,士气下降,又是远道而来,时间拖越久越不利。

3、洪承畴被迫进驻松山,让明军的后方空虚,让皇太极得以攻打塔山,夺取笔架山粮草,导致明军无粮不能和皇太极进行持久对战。

4、明军被围后,8总兵均无战心,一心想退,不肯听从洪承畴决战突围策略:

“虽粮尽被围,应明告吏卒,守亦死,不战亦死,如战或可死中求生。不佞决意孤注,明日望诸军悉力。”

洪承畴话说得很明白。如果8总兵依然敢战,皇太极根本就不能大败明军——因为明军总数是20万,清军是24万,数量基本相等,加上清军要分军包围,只要明军集中突围,后清根本围不住。

但8总兵让人很失望,一心要撤回宁远。洪承畴只好分两路南撤。可即便如此,大同总兵半夜就先逃跑了,结果其余总兵也就争先恐后、毫无秩序的后撤。

决战不敢,连撤退都没有秩序,这样的军纪能不战败吗?

5、在洪承畴被包围后,被朝廷派遣援救的杨绳武、范志完竟然不敢和洪承畴内外夹击攻打清军,只是在边上观看。

7、崇祯帝在洪承畴在松山被包围时,没有任命有威望、敢作战的的大将为元帅组织去援救,而是让一个没有经历什么大战的巡抚去援救,导致援军和逃出来的吴三桂等军没有得到有效组织,坐看清军包围洪承畴。

综述

从松锦之战前一年皇太极下令在义成筑城屯田,就可以看出皇太极意图用长期骚扰的战略来迫使明军在锦州屯田。

清军包围锦州,不过是一次常规的破坏锦州屯田操作,并没有想过真的要夺取锦州城。不过由于崇祯帝和朝廷急于解围锦州,迫使洪承畴前进到松山,导致了宁远后方的空虚,迫使皇太极不得不带兵出征,给了皇太极派军骚扰后勤的机会,也导致了8总兵在陷入包围后一心撤退不敢死战。

实际上,只要明朝耐心点,以:洪承畴镇守宁远、1个总兵守塔山、3总兵守杏山、4总兵守松山这样一个防守进攻态势,清军没有得到便宜之后,自然就撤兵。

没有耐心,以不知前方形势的朝廷决定前方军事作战策略,这就是明朝为什么在辽东屡战屡败的原因。孙承宗主理辽东时、天启帝连个监军的太监都不派,是孙承宗能够在辽东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

松锦之战的失败原因,不是洪承畴无能,是崇祯帝和内阁不放权、不信任。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洪承畴那么能打仗,为何在松锦大战中一败涂地?

大概这是天意,朱明王朝气数已尽,任谁都无法挽回败局,洪承畴岂有回天之术?自袁崇焕之后,明军终难再胜一役。若按五行生克之理论之,袁崇焕起源于南方湖广,南方为火,后金虽是北方属水,但女真以后金为国号,金即后金的属性,火克金即为两方的运势走向,以此推论,惟袁崇焕可胜后金。不然何以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军终难一胜。独有袁崇焕开创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以及京师保卫战广渠门野战之胜。这种现象明人不暇考究,崇桢这个也知道顺天意的皇帝奈何只是皇威皇权至高无上,不察阴阳五行,落得个自毁长城,自缢煤山的下场。明朝还有一个孙传庭也许主持战事能有作为,不幸也是死于崇桢这个无智小青年之手。洪承畴缺少的是必胜的钢铁意志,从他降清的最后选择即可看出,他胜不了皇太极。因为他还是怕死。

洪承畴那么能打仗,为何在松锦大战中一败涂地?

洪承畴很擅长作战,骑兵奔袭、大战场合围、步兵山地战、长途追击,这些都在陕甘川战场、中原战场试用多年,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但到了松锦的时候,八镇总兵来自不同的地方,作战协同经验少,而且各有想法,这时候将军们已经开始军阀化,私心超过爱国。1、总兵是多大的官

总兵在最开始相当于战区司令,到了明朝中后期,大致也是节制数万部队,直属一万野战部队的军区司令。慢慢的总兵就基本成了有一万野战部队的军官。到了明末,连这个数字都达不到了。1639年,杨嗣昌主持推广练兵,各地负责野战的总兵开始合营训练一万战兵。再往上就是文官负责了。

(洪承畴)

通过这个,我们会发现两点:第一、文武分离、以文制武;第二、各地总兵战时才会集结一起,缺乏合营训练。

由于洪承畴作战能力强,第一个问题可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现在又加了军阀化,是一个死结。

(以文制武的体制)

2、八镇总兵都是谁?

目前关于八总兵人物基本没什么错了,关于其职务基本是错的。《明档》有完整的材料告诉我们是什么:

(吴三桂)

团练辽东总兵官吴三桂

分练辽东署总兵官刘肇基(王廷臣)

中协分练总兵官左光先(白广恩)

山海总兵官马科

东协分练总兵官曹变蛟

西协总兵官唐通

大同总兵官王朴

怀来督标总练官杨国柱——山西总兵官(李辅明)

(关宁军)

这基本就是参战的总兵官。其中团练、分练对杨嗣昌练兵计划执行的结果。辽东练兵两万,分别是团练、分练总兵负责,吴、刘(王)都是辽军系统。

中协、东协分练总兵是训练这两地野战部队,两位总兵与山海关总兵是西军系统,属于洪承畴嫡系。

唐通最初在汉中作战,后来调到宣府、再蓟镇,升迁迅速,大战缺乏。

大同总兵王朴出身京营,长期在大同担任总兵,有功,但缺乏大战经验。

杨国柱是辽东系统,和侄儿一样,擅长骑兵作战,但宣府野战军力太缺乏。之前随卢象升作战就全军崩溃。

(松锦决战,明军心不齐)

至于率山西兵参战的李辅明也是出身辽军系统,擅长骑兵作战,但山西兵太弱。

可以说:明军主要构成是西军、辽军、宣大军三个系统,将领作战能力参差不齐、且缺乏联合作战经历。至于作战能力,辽军、西军最强;至于保全实力,辽军最强;至于哗溃、宣大山西军队都经常哗溃。

这样的部队组合起来想去辽东打胜仗,怎么打?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