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时,其他王爷在干什么?

朱元璋把大明朝交给孙子朱允炆的时候,同时也交给了朱允炆24个诸侯王。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是太子,没有封王,最小的儿子朱楠早夭,也没有封王。

其他24个儿子,全部都被朱元璋封为诸侯王,有很大一部分,因为长大成人,所以在朱元璋时代,他们就已经前往封地就任。

1398年,朱允炆上台的时候,朱元璋的18个儿子已经就藩到了自己的封地。剩下的6个儿子,因为年纪太小,所以依旧留在南京抚养。

18个藩王,这可够朱允炆喝一壶的。这些藩王主要集中在大北方,朱元璋的意图十分明显,让自己的儿子,给大明朝镇守边疆。可儿子们不仅可以镇守边疆,也可以推翻朝廷。

很显然,燕王朱棣就是那个选择造反的家伙。由于他是明朝后来那帮皇帝的祖宗,所以他的名声并不差,只不过从当时的角度来说,这哥们就是个反贼。那么他造反的时候,剩下的23个诸侯王,都在干些什么呢?

一、宁王朱权选择支持朱棣。

朱棣为什么要造反?除了自身有野心外,最直接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允炆搞了一场削藩活动。在朱允炆看来,这帮叔叔,不仅不能帮他保家卫国,反而是朝堂的巨大威胁。

为此朱允炆打算裁掉这些诸侯王,用自己的心腹将领去镇守边疆。这么一来中央集权就能够得到保证,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动作有些快了。

此话一出,大量诸侯王都怨声载道。他们的爵位不是朱允炆给的,而是朱元璋给的,所以他不服削藩的制度。

可是人家是朝廷,你再不服气,难不成还能反了?朱棣果然是反了。只不过势单力薄之下,很难反抗朝廷。为此朱棣积极寻求兄弟们的帮助。

这个时候宁王朱权,成为了朱棣的盟友。当时朱棣诓骗朱权,说自己是被逼无奈,取得了朱权信任以后,结果朱棣就夺取了朱权的兵权。

因为朱权手里有朵颜三卫,那是由蒙古骑兵组成的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有这帮人相助,朱棣才有了底气。这个时候朱棣承诺朱权,等到大事办完了以后,就跟他平分天下。

朱棣成为皇帝以后,早就把这个承诺给忘了,不仅打发朱权到了南方,而且派人监视他,剥夺了他的所有兵权,所以说创业的时候,千万要签订好股权分配合同,关系再好也要签,因为人是会变的。

朱权当然一句话都不敢提,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看看方孝孺、铁铉、黄子澄这些人的下场,能保住自己的命和家人的命,你还有啥不知足的呢?

二、大部分诸侯王选择隔岸观火。

既然只有一位宁王朱权,是支持朱棣的,那么剩下22个诸侯王难不成都是反对朱棣的吗?当然不是这样,要是阻力真的有这么大的话,那朱棣根本就翻不起什么巨浪来。

朱棣的这帮兄弟们,一个比一个会明哲保身。他们一边表示削藩让他们痛苦不堪,一边表示要忠于朝廷,不跟朱棣同流合污。

这意思很明白,我们既不帮助朝廷剿灭朱棣,也不帮助朱棣推翻朝廷。你们两个人互相斗,到最后看谁的胜算大了,我们再加入谁。

这些人手里虽然有一定的兵权,但是很明显没有决定胜负的可能性。所以他们不介入战争,是自保的最好方式。

一旦参加的某一方,极有可能会被当成炮灰用在最前面,等到你的人马被打光了,那还不是任人宰割的地步?谁心里都清楚,朱棣上台了,难道对诸侯王就会好到哪儿去吗?

这些藩王当中,朱元璋的二小子朱樉早就去世了,他儿子继任王位以后,也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

此外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这几位藩王,就是隔岸观火的典型代表,后来他们自然也保住了自己的诸侯王爵位。

三、一部分诸侯王,已经被朱允炆解决了。

都以为朱允炆是个软柿子,其实朱允炆的手段还是比较犀利的。他知道削藩是一件大事,要想做好,就必须要找几个典型,于是朱允炆就挑了几个软柿子。

  1. 第一个被削藩的是周王朱橚,他被削藩以后,被朱允炆软禁在了南京。一直到朱棣打下了应天府以后,才把朱橚给救出来。
  2. 此后齐王朱榑也遭到了朱允炆的打击,朱榑和朱棣一样,都是战功卓著的诸侯王,他自恃军功多,所以总是犯法,最终被朱允炆抓到南京关押了4年之久。朱棣恢复他的王爵封号以后,他还是作死,最终被朱棣囚禁致死。
  3. 湘王朱柏是最惨的一个,朱元璋刚死,就有人举报他有造反的嫌疑。所以朱允炆对他下手,想要抓他到南京来问罪。结果这哥们比较极端,放了一把火,自己骑着醒目的白马,冲入火中自焚而死。
  4. 代王朱桂性格比较暴躁,因为这个原因,就被朱允炆给抓了。这理由也太牵强了。可见朱允炆明白削藩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5. 岷王朱楩本来在云南过着逍遥自在的小日子,可是同样在云南镇守的沐家举报了他,结果朱允炆立刻把他给抓了,发配到了漳州。

这么多软柿子都被朱允炆给解决了,可见朱允炆削藩的手段还是比较毒辣的。尤其是逼死了自己的叔叔这件事,成为了朱棣诟病朱允炆的重要条件。

总结:朱棣上台,这帮诸侯王也好不到哪儿去。

朱棣因为削藩,这才选择了造反。清君侧是他的理由,拒绝削藩是他的旗号。结果等到他做了皇帝以后,藩王势力强大,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朱棣才意识到,侄儿朱允炆削藩是很有道理的。没有换位思考,就不会知道对方的苦楚在哪里。

但是朱棣自己是藩王造反,不可能再去削藩吧?所以朱棣没有废除藩王的爵位,只不过各种限制他们的权力,除了财权以外,这些藩王没有政权和军权,甚至连自由都没有。

这帮藩王的子孙,只能够在家里等着领工资过日子,不允许出去工作。继承爵位的子孙还好说,可没有爵位的子孙,那日子就比较难熬了。

参考资料:《明史》

朱棣造反时,其他王爷在干什么?

朱棣造反时,其他王爷在干什么?还能干什么,看朝廷笑话呗。

开个玩笑,明太祖朱元璋生育能力惊人,因此明初封了24位亲王。对于这些王爷在靖难战争时候的态度和遭遇,需要细细地来说一说。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大明首位皇太子朱标死在了父皇朱元璋前面。老皇帝考虑再三,选择年轻的皇孙朱允炆作为新一代接班人。但此时的朱元璋年事已高,不知道意外会在哪一天来临,他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再像当年培养朱标一样,重新再来培养朱允炆。

洪武皇帝能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皇孙继位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于是他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将以原太子党蓝玉为首的开国武勋集团全部铲除,并以自己的儿子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为核心来掌握军权,戍守边疆。

但建文君臣对于老皇帝的国策不以为然,登基伊始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以文抑武”是国策,“铲除燕王”是核心。为何燕王这么重要?后文会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其他王爷在朱棣造反之时的表现。

朱棣画像

燕王之罪,罪在将来。

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除了长子皇太子朱标和幼子朱楠外,其余24人全部册封为亲王。这24位藩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划为三个大类:

  • 第一类:无子除国。分别是第八子潭王朱梓和第九子赵王朱杞。
  • 第二类:尚未就藩。分别是鲁世子朱肇煇(第十子鲁荒王长子)、第二十子韩王朱松、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和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
  • 第三类:戍边亲王。分别是秦王朱尚炳(次子秦愍王朱樉长子),封国西安。晋王朱济熺(第三子晋恭王朱棡长子),封国太原。第四子燕王朱棣,封国北平。第五子周王朱橚,封国开封。第六子楚王朱桢,封国武昌。第七子齐王朱榑,封国青州。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封国成都。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封国荆州。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封国大同。第十四子肃王朱楧,封国甘州(今甘肃张掖)。第十五子辽王朱植,封国广宁。第十六子庆王朱栴,封国宁夏。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封国大宁。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封国云南。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封国宣府。

对于建文君臣来说,伦序在朱棣之前的嗣秦王和嗣晋王都是第二代亲王,无论是声望还是政治经验都无法与燕王相比,所以朱棣就是事实上的宗室老大。而且虽然明初亲王都拥有三护卫官兵,但能节制本省都司的只有晋王和燕王。朱棡去世后,就只剩下朱棣。朱棣就像西汉七国之乱时的吴王刘濞,把他干掉,宗室问题就基本解决。

丙辰,命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处备边。其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悉听今上(即燕王)节制。凡军中应有机务,一奏朝廷,一启王知,永著于令。—《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六》

咎由自取的方孝孺剧照

而在朱棣起兵前,朝廷先后将4位亲王废为庶人,又将1位亲王逼得自尽,手段不可谓不毒辣。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此时距离太祖皇帝去世尚不足百日),周王朱橚以谋反的罪名被废为庶人。朝廷一面拷打周王,一面让燕王来给他定罪。

初周王被执,果敕上(指朱棣)议其罪。时上居丧守制,忧悒成疾,见敕惴惴不知所为。—《明太宗实录卷一》

周王是燕王的亲弟弟,朝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打算揪朱棣的小辫子,然后一网打尽。但燕王殿下戍守边疆二十年,何等的老奸巨猾,如何能让朝廷抓到把柄。朱棣在给朝廷上书中“正义凛然”,处处搬出太祖《皇明祖训》说事,朝廷卯足了力气打出的一拳,没想到打到了棉花团中,颇有些尴尬。

若周王橚所为,形迹暧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著,祖训具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明太宗实录卷一》

虽然“敌不动”,但朝廷却不能“我也不动”。一番布置之后,燕王护卫武装被解除,北平城防被接管,王府官员纷纷变节,朝廷大军对北平形成合围,灭燕已经是“箭在弦上”。

被迫装疯的朱棣剧照

外围布置已定,下一步就是剪除朱棣可能的帮手。青州的齐王朱榑、大同的代王朱桂,一个曾随燕王出塞,一个与朱棣同为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女婿。四月,二王相继被废。

当年的皇太孙册封大典,朱元璋只召了两位在外亲王回京观礼,一个是朱棣,另一个是湘王朱柏。湘王封国荆州地控长江天险,其本人又可能知道了太多的秘密,朝廷怕他协助朱棣偷袭南京,打算用对待周王、齐王和代王的方法对付他。但是湘王很有骨气,面对如狼似虎的朝廷官军,他不屑一顾,冷静地整理衣冠,点燃宫殿,投火而死。上至王妃,下至宫人,全部追随湘王而去。此举完全撕下了建文帝假仁假义的面具,朱允炆暴跳如雷,给了叔父一个“戾”的恶谥。

到了六月份,原本在地处云南,和燕王八竿子打不着的岷王朱楩突然也被免为了庶人,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他和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有矛盾,朝廷为了争取沐家的支持,牺牲一个叔叔有什么关系。事实上云南军队此后一直都是朝廷的出征的主力军。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七月初一日,没有退路的燕王正式举兵,历时三年的靖难战争徐徐拉开帷幕。此时还拥有兵权的在外藩王还剩下9位:

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和谷王朱橞。

朝廷的所作所为,虽然让王爷们大多非常不满。但以区区北平一地来对抗朝廷,怎么看都是自找死路,所以自然也不会有人站出来力挺燕王。

但是多年的征战和当年徐达的口传心授,让燕王的军事素养远在朝廷将领之上。燕军在朱棣指挥下很快扭转被动,并且开始对包围北平的官军展开反击。七月十二日,燕军攻克怀来,镇守宣府的谷王朱橞有些慌了。怀来距离宣府已不足二百里,骑兵的话用不了两天就到了城外。

靖难战争剧照

谷王虽然也出过塞,但对于自己有几斤几两心里还是很清楚的。万一四哥真的来了,自己怎么办?打,肯定打不过。投降,难道要一起送死?于是这位谷王殿下做了个聪明的决定,老子不干了。于是他领着护卫,一溜烟跑回了南京。建文帝对谷王的忠心很满意,当然他不会想到这位狼狈逃难而来的叔父,日后竟会成为终结自己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八月,为了给北平局势打上最后一块补丁,朱允炆下诏让辽王朱植和宁王朱权向谷王学习,放弃封国返回南京。二王之中,辽王奉旨回京,宁王却抗旨不尊,结果被朝廷下旨削去了护卫。

丙寅,初谷王橞遁还京师。齐泰等虑辽王植、宁王权为上之助,建议悉召还京。惟植至,遂遣敕削权护卫。—《明太宗实录卷三》

宁王虽然号称“善谋”,但关键时刻却当断不断。既然抗旨,那为何不迅速起事和四哥合兵一处呢?若非后来朱棣率军偷袭大宁,宁王的下场比湘王好不到哪里去。随着辽王、谷王南迁,燕王、宁王合流,还拥有兵权的在外藩王仅剩下6位:

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和庆王朱栴。

由于建文朝廷对于宗室手段过于凶狠,上述几位实力雄厚的亲王在靖难战争中个个袖手旁观,坐观成败。其中楚王和蜀王不但手上拥有实力强大的护卫官军,同时在宗室中也是德高望重。如果二王可以加入朝廷一起讨伐燕王,不但打破了朱棣所谓“奉天靖难”的牛皮,从兵源上也可以解决朝廷的困局。

其实在耿炳文兵败真定之后,监察御史康郁就曾经上书朝廷,请皇帝下旨让楚王和蜀王出山辅政,同时劝燕王罢兵。可惜被削藩冲昏了头脑的朱允炆根本就不可能听得进去,不削他们就不错了,还辅政?

九月朔,监察御史康郁上言:“...伏愿兴灭继绝,释齐王之囚,封湘王之墓,还周王于京师,迎楚、蜀为周公,俾其各命世子持书劝燕,以罢干戈,以敦亲戚,天下不胜幸甚!”疏上,帝不能用。—《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朱允炆剧照

结语:燕王起兵,实力强大的各位在外藩王或放弃封国,或岿然不动,或一起造反,但就是没有人挺身而出协助朝廷一起讨伐朱棣。这说明建文君臣此前的所作所为,已然彻底将宗室推向他们的对立面。而洪武朝的武勋贵族,与朱允炆等人也是貌合神离,盲目激进的朱允炆,最终还是吞下了自己酿造的那杯苦酒。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把燕王大军放进了京城。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奉天殿登基称帝。七月八日,楚王朱桢来朝。八月十二日,晋王朱济熺来朝。九月上旬,秦王朱尚炳、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来朝。各位王爷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于新朝的支持。

朱棣造反时,其他王爷在干什么?

个别人投机,少部分坐山观虎斗,一大半都在混日子。

靖难之役期间,含已被废黜者在内,一共有亲王24人。

按辈分从高到低分别是:燕王朱棣、废周王朱橚、楚王朱桢、废齐王朱榑、蜀王朱椿、废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㮵、宁王朱权、废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二代秦王朱尚炳、二代晋王朱济熺、二代鲁王朱肇煇、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

这些藩王中,倾向于朱棣的,有五位。

分别是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和宁王朱权。

周王、齐王、代王、岷王倾向于朱棣,原因不必多说。他们被朱允炆废为庶民,被整得半死不活。余生能不能翻身,全靠朱棣。自然是希望朱棣能打赢朱允炆了。

而且朱棣打进南京后,兵分四路,其中的一路就是解救这四位。这说明朱棣也很在乎四个弟弟的生死。毕竟只有把他们救出,让他们声泪俱下的谴责朱允炆,才能为自己的造反行为增加合法性。

朱权的情况有点特殊。

靖难之役期间,朱棣盘踞于北京,朱允炆担心北京周围的藩王会与朱棣串通,便诏令驻守广宁的朱植,驻守大宁的宁王朱权、驻守宣府的谷王朱橞回南京勤王。

宁王朱权接到诏令后,故意抗旨不遵,表示不支持朱允炆。但他也不支持朱棣。立场十分模糊。

估计朱权是想坐观其成,让朱棣和朱允炆叔侄打个两败俱伤后。他再出来“摘桃子”。

然而,朱棣是何许人,能被朱权当工具人?

没过多久,朱棣稍微耍了点小心眼,就把朱权的兵权剥夺。

朱权前脚抗旨不尊,得罪了朱允炆。后脚被朱棣架空,成了光杆司令。两边全得罪,两头都没捞到好,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他也就只好强颜欢笑的转而明确支持朱棣。

朱棣靖难成功后,对这五个弟弟都有封赏。

周王朱橚、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有清醒认识,低调做人,顺便为朱棣充当喉舌,全部善终。

齐王朱榑对自己的价值没有清醒认识,复封之后,骄纵不法,私自扣押朝廷命官。朱棣对此很不满。永乐四年,朱榑全家被朱棣又再次废为庶民。

朱权和朱榑情况类似。靖难后,经常埋怨朱棣未履行「事成之后,平分天下」承诺,令朱棣对他很不满。但好在他怂的及时,晚年善终。(死于土木堡之变的前一年)

有人亲朱棣,自然就有人亲朱允炆。当时倾向于朱允炆的藩王,有四位。

分别是辽王朱植,谷王朱橞,二代秦王朱尚炳和二代晋王朱济熺。

朱植原本驻守广宁卫。靖难之役期间,朱允炆诏令驻守大宁的宁王朱权、驻守宣府的谷王朱橞以及辽王朱植,回南京勤王。

朱植接旨后,服从朝廷的命令,走海路到了南京。此后,不知道是不是后悔了,朱植态度模糊,没掺和朱棣与朱允炆之争。

但朱棣夺得帝位后,还是埋怨朱植在靖难期间不支持自己,非常不喜欢他。所以在永乐十年时,找茬削其护卫,只留三百人供之差使。等于是把朱植冷藏了。

当然,朱棣也没那么小心眼。念在都是太祖血脉,朱棣保留了朱植的辽王爵位。

这里顺带插一句。从朱允炆废黜朱橚、朱榑等藩王的意图来看,朱棣其实是给朱植、朱橞当了挡箭牌。

因为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朱允炆削藩是从南向北推进。朱棣被扳倒后,下一个被废的藩王,肯定是朱植、朱橞、朱权三人中的其中一个。(晋王和鲁王因为是二代,威胁较小,所以朱允炆不会先动他们)

朱权不支持朱允炆,估计他也猜到了自己的下场,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朱植倾向于朱允炆,估计是他不看好自己的能力,是想用立场与朱允炆做交易,求得善终。

言归正传。

相比于朱植。谷王朱橞虽然早期明确支持过朱允炆,但后来反复,又投靠朱棣,是个典型的骑墙派。

靖难之役初期,朱橞见朱允炆势力大,便一面命人将宣化城门堵死,防备朱棣偷袭,以示自己与朱棣势不两立的态度。一面表示自己服从诏令,带着三千护卫南下,以勤王名义,逃到了南京投奔朱允炆,以示自己效忠朱允炆的决心。

由于朱橞的行为得到朱允炆赏识,所以到了南京后,他非没被控制,反而握有实权,驻守南京的金川门,与纨绔子弟李景隆沆瀣一气。而这也正是他后来有实力反水的原因。

靖难之役后期,朱棣兵临城下。眼见侄子大势已去,朱橞便联合也有意反水的李景隆一起打开了自己把守的金川门,放燕军进城。

一转眼,拥护朱允炆的朱橞和李景隆,又成了拥立朱棣登基的功臣。

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由于在建文朝飞扬跋扈,结仇过多。且人品不好,一向被人鄙视,朋友不多。李景隆和朱橞在永乐朝,都被朝臣群起攻之。(两次抨击都有周王朱橚参与,估计背后有朱棣的授意)

最终,两人都被朱棣拿下,削爵为民,终生囚禁。一个被圈禁于家中,一个被圈禁于凤阳高墙内。 也算是恶棍有恶报了。

另外,二代秦王朱尚炳和二代晋王朱济熺对朱棣的态度比较恶劣。所以朱棣继位后,把这两个侄子都修理了一顿。

先被修理的是朱尚炳。

永乐九年,朱棣派使者到西安,朱尚炳故意说自己有病,不方便迎接使者。他的小伎俩被戳穿后,又对使者傲慢无礼。朱棣觉得朱尚炳是在藐视自己,就派锦衣卫把朱尚炳部下逮回南京问讯。朱尚炳被吓尿,立即到南京求饶。朱棣见其服软,便赦免了他。

朱济熺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永乐十二年,朱济熺的弟弟朱济熿向朱棣检举揭发,说朱济熺一直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心怀不满,私下里发了很多牢骚。朱棣很生气,下诏革除朱济熺晋王爵位。朱济熺因此被囚禁十年之久。直到明仁宗继位,才重新恢复自由。

除了以上九位外,其余藩王都是“中立派”。

这些“中立”藩王,又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人。

一类是在外就藩的,分别是就藩于武昌的楚王朱桢;就藩于成都的蜀王朱椿;就藩于兰州的肃王朱楧;就藩于银川的庆王朱㮵;就藩于兖州的二代鲁王朱肇煇。共计五位。

这五位在外就藩的王爷,除了朱肇煇。其余都是成年人。他们在朱允炆是皇帝,且朱棣被打上反贼标签情况下,仍然“中立”。这背后就很有意思了。

因为朱允炆是皇帝,朱棣是反贼。藩王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无条件支持皇帝才合理。而他们却选择“中立”。

一旦朱棣败了,他们肯定会被修理。所以他们的实际态度应该是坐山观虎斗,在心里更支持朱棣一点。

第二类是没有就藩,被朱允炆软禁在南京的王爷,有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共有九人。

这些人,空有藩王名号,但没有实力,处于被软禁中,属于标准的混日子心态。

朱棣靖难成功后,对就藩的五位亲王都表达了慰问。这五位都比较受信任。

其中楚王朱桢在永乐朝,还担任过宗人府宗正一职,是朱家名义上的大族长。

对未就藩,被朱允炆软禁的藩王,朱棣的态度就两极分化了。

对自己的弟弟,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朱棣准许他们就藩。

除安王朱楹、郢王朱栋无子国除外,其余四支藩王都传承到了明末。

而对大哥朱标的儿子,朱棣就不客气了。

靖难成功后,吴王朱允熥先是被朱棣降封为广泽郡王(朱棣不承认朱标是皇帝,朱标的儿子自然就不能再是亲王)。后来又一撸到底,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谷王朱橞谋反前后,朱允熥暴毙而死。朱棣派人下黑手的嫌疑很大。

衡王朱允熞的境遇一样。先是被降封,然后又被废黜、囚禁。最后莫名其妙死了。

徐王朱允熙的情况有略微区别。他被朱棣降封后,没有被废黜。但他死的最蹊跷。

某一天,他的王府着火,他被烧死了。

是的。堂堂郡王爷,居然死于火灾。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是朱棣派人下的黑手。

可怜这三个孩子。朱允炆在位时,遭受兄弟猜忌,一直被软禁。朱棣继位后,又遭到叔叔猜忌,全部惨死。

另外,朱棣靖难期间,明朝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郡王。如靖江王朱赞仪,燕王家的高阳王朱高煦(靖难后,晋封亲王),楚王家的永安王朱孟炯,寿昌王朱孟焯等。(明朝大规模册封郡王是从永乐朝开始的)

这些郡王爷,有的支持朱棣,如朱高煦。作为朱棣的儿子,他无条件支持父亲靖难。有的打酱油,如朱孟炯、朱孟焯。他们与父亲朱桢的态度一致,无所谓谁当皇帝。

这些人的心态,其实就是当时大部分人对靖难之役的态度。反正自己也当不了皇帝。也懒得掺和朱允炆和朱棣的斗争。

朱棣造反时,其他王爷在干什么?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分别是:

皇太子朱标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

齐王朱榑、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王朱檀、蜀王朱椿

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

宁王朱权、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韩王朱松、沈王朱模

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朱楠(未就封)

其中,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这十三人是镇守边疆的塞王,拥有三个护卫军权,势亲王中的实力派。

一、早逝的藩王(7人)

朱元璋这26个儿子中,有七个人死在了老子前面

皇太子朱标,理想的大明朝接班人,可惜不到40岁就病死了,他的儿子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秦王朱樉生性残暴,被三个老妇人毒死,死有余辜。晋王朱棡,就封之后一直戍守边疆,40岁病逝。

赵王朱杞和小儿子朱楠幼年夭折。

潭王朱梓因为老丈人在胡惟庸案中被杀,他害怕被牵连,终日惶恐不安,后被朱元璋召见,以为要赐死自己,于是带着老婆自焚了。鲁王朱檀年纪轻轻,就沉迷于修仙,后来因为长期食用金丹中毒而死(看来老朱家喜欢修仙嗑药是有传统的),朱元璋觉得这个儿子智商有问题,在其死后定谥号“鲁荒王”。

二、被建文帝废黜的藩王(5人)

建文帝登基后,开始削藩,短短数月连废五王,分别是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和湘王朱柏,湘王朱柏因为不甘受辱,以死明志,和家人一起自焚了。

中立或

所以等到朱棣起兵的时候,还在位的藩王只剩下楚王、蜀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韩王、沈王、安王、唐王、郢王和伊王十三人,以及二代秦王朱尚炳、二代晋王朱济熺和二代鲁王朱肇煇。

三、年纪太小或为就藩的藩王(7人)

在这十六为藩王中,韩王、沈王、安王、唐王、郢王、伊王六位年纪尚小,并没有就藩,全都在南京待着,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话语权。二代鲁王在朱棣起兵的时候只有10岁,没有什么影响力。

四、中立的藩王(6人)

二代秦王朱尚炳、二代晋王朱济熺在朱棣起兵的时候,已经成年,但相比较四叔,这两位官二代还是太年轻了一些,既没有带兵打过仗,也没什么城府权谋,因此没有表达明确的立场,中立看戏。

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四位实力派藩王中,蜀王在四川、肃王在兰州、庆王在宁夏,封地偏远,边疆的形势也不太稳定,因而没有心思也没有条件参与皇位争夺。楚王朱桢是朱元璋的六子,坐镇武汉,实力非常强,但是因为处在长江中游,对南京威胁太大,建文帝对六叔很不放心,即便楚王有意帮助建文帝,建文帝也不敢用,所以也落的清闲,中立拉倒。

五、被迫卷入纷争的藩王(3人)

朱元璋26个儿子中,除了朱棣外,被卷入靖难之役的实际上只有三人,分别是宁王朱权、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

朱棣起兵后,因为宁王、辽王、谷王三人的封地在朱棣的周边,建文帝怕他们三人也加入叛军,于是下旨将他们召回南京。

辽王朱植很听话,接旨后走海陆返回南京,后被建文帝改封到荆州。靖难之后,朱棣削去了朱植的三护卫,但保留了爵位,结局不算太差。

谷王朱橞是一个墙头草,朱棣刚起兵的时候,朱橞认为单凭北平一地就敢对抗中央朝廷,简直是在找死,但是自己又离朱棣太近,打又打不过,所以主动投靠大侄子,跑回了南京。建文帝对朱橞的忠心很满意,派他收为金川门。后来朱棣绝境反叛,一路打到南京,朱橞见势立马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朱橞这样的二五仔,也没有好结局,后被朱棣以谋反罪贬为庶人。

宁王朱权,封地在大宁卫,实力很强, 拥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朱棣起兵后,建文帝召宁王南下,宁王既没有应召也没明确表示支持朱棣,态度很暧昧。朱棣为了拉宁王下水,使诈绑架了宁王,连带着老婆孩子一股脑的全都绑到北平,进而控制了宁王的兵马。朱棣曾许诺事成之后,与宁王平分天下,但最后只是改封南昌。提着脑袋干革命,结果没得到什么好处,只能说,自古帝王多无情。

朱棣造反时,其他王爷在干什么?

大都在观望以求得自保(明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征伐叛番过程中因多次露宿山野时得瘴疠,同年三月,朱樉去世,年四十。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洪武三十一年病逝。)!建文帝“削藩”本身不得人心,诸王权力被大大剥夺,同时,削藩没有系统的指导纲领,过于急躁,在王公大臣中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藩王”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训,大封诸子为王,诸子就藩于要地,一方面可以加强边防,防备蒙古鞑靼、瓦剌部,另一方面,可以在必要时进京勤王,防止国家内部动乱。1370年以后,明太祖陆续分封了他年长的九个儿子(其中包括朱棣),把他们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袭;这些藩王都是用来作为抗击蒙古侵略和镇压叛乱的支柱。王子们都享有巨额年俸和广泛的特权;虽然他们在法律上对境内平民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权力,但他们每人都节制三支辅助部队,其人数在3000到15000之间。

“藩王”做大本来不是问题,至少不会短时间内出现大问题,朱元璋相信自己的继承者能“解决”,可是,朱元璋心目中的“合格”继承人却出现了问题: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这给朱元璋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朱元璋一直在培养朱标做一个“优秀”的君主,朱标做为嫡长子,也一直是各位兄弟的“好大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朱标做为太子“深得人心”,朱元璋之后,太子朱标完全有能力应对朝政、处理中央与地方藩王的关系。

可是,朱元璋的“苦心经营”因为朱标的逝世而付之东水,朱元璋又一次面临抉择:帝国由谁继承?最终,朱元璋选定了“皇长孙朱允炆”做为太子朱标的继任者。史料记载,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在他14岁时,父亲朱标生病,他在一旁小心伺候,昼夜不曾离开,就这样一直照顾着自己父亲两年。洪武25年朱标逝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他在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元璋看中了朱允炆“仁孝”,可他能守卫偌大的一个帝国吗?为此,朱元璋继续大肆削减“开国功臣”,他设立的特务机关锦衣卫监视全国各地,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锦衣卫权力甚大,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朱元璋制造了诛杀开国功臣的“胡蓝之狱”,像徐达这样的元勋都不得不“安分”做人。

剪出功臣武将,朱元璋将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军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所专擅。可他还不放心皇长孙,朱允炆继承了父亲朱标的仁孝,可却完全没有能力“压制”群臣,更不要说他那些“拥兵自重”的叔叔,如何处理“藩王”问题是朱允炆必须面对的“难题”!

建文“削藩”

缺乏治国经验的建文帝重用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密谋”削藩巩固中央皇权。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朱允炆认识到了“藩王”尾大不掉,必须“除之”,可他却忽视了“削藩”问题如若处理不好,肯定会引发国家动荡,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便是最好的教训。

建文帝即位伊始便开始对“藩王”动手,在和亲信讨论之后,他支持黄子澄的主张,先后废除五位亲王(先弱藩后强藩,拿有“问题”的藩王开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建文帝和他的谋士们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正确而又系统”的纲领,燕王朱棣作为当时最年长的叔叔,无论是执政经验还是魄力都是南京最大的“敌人”,可朱允炆第一步就走错了,强制废除藩王走“极端”;擒贼而不先擒王,走歧途;“求速而不求稳”明显缺乏“政治眼光”;“重文轻武”招致灭亡。

朱允炆用“文官”制武将方法可行,可却不是时候,既然你铁定了心要“剪除藩王”却忽视武备,这不是自己找打?实力才是硬道理,你没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本身就该引起警惕,燕王常年镇守北平抵御蒙古军队,其治下军队将士一流,反观南京方面呢?虽然军队十倍于燕王,可一没有统兵大将,二军队缺乏战力!朱允炆用文官制衡武将,本身就引发军队将领不满,你还指望能打胜仗?

燕王起兵“靖难”

朱允炆登基还是个黄毛小子,完全凭借自己的“热血”做事。可他忘记了,他和那些亲叔叔缺乏“感情”,他根本没有资历却继承大统。上任伊始,树立威信,惠民爱民才应该是最佳方法,削藩应该缓缓图之。可他大刀阔斧的剑指藩王,公然向诸多藩王宣告:你们是我的敌人!老谋深算的燕王怎会不知?朱允炆又走了一步错棋:释放了在京的燕王朱棣三个儿子(人质也不要了),试图以此降低燕王“戒心”。

好了,朱棣彻底“安心”了,反也是死,不反也是个死,还不如放手一搏。1399年,朱棣起兵反叛,迅速控制了北平城。他援引《皇明祖训》,号称清君侧,指国君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谋害皇室亲族),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是,为国“靖难”(意为“平定国难”),并上书于惠帝朱允炆。

四年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却一再暴露“能力”不足,他生怕背上骂名“射杀亲叔叔”,致使南军一再丧失剿灭朱棣的机遇,最终,燕王朱棣凭借自己原本属军及宁王的军队,击败百万之众的南军,1402年饮马长江,在众臣的“拥戴”下登基,是为明成祖(建文帝是不是被烧死了,成了一个谜)!

☞(聚焦国际时事,探讨热点事件,回归历史趣事,用客观、公正的心看待问题,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

朱棣造反时,其他王爷在干什么?

在真正的历史上,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家王爷的情况,其实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跟着朱棣一起造反;第二类是已经被朱允炆折腾得半死不活,只能在心理上支持朱棣;第三类则是一直在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

相对来说,第三类是最多的。

朱家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朱元璋早年的经历比较悲惨,在他上位之前,他的兄弟们,就已经全都死绝了。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最多也就只能封他们的子孙后代。但按照明朝的管理制度,朱元璋的兄弟们,有资格封亲王。而兄弟们的后代,最多也就只能封郡王,而且还没有实权。

唯一例外的,是朱元璋大哥家的后代。当年朱元璋大哥的儿子朱文正,曾经在朱元璋麾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这哥们不太识趣,后来竟然打算联合张士诚,算计自己叔叔。最终,这哥们被朱元璋囚禁起来,抑郁而终。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只能将朱文正的儿子,也就是老朱的侄孙,封为靖江王,封在了桂林。

靖江王虽然也是郡王级别,但享受的很多待遇,却堪比亲王。这也算是老朱念旧情,想要弥补一下朱文正的儿子。但没想到的是,朱文正的儿子,一样也是混不吝,后来搞出了不少荒唐事,最后被朱元璋囚禁至死。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时候,明朝所有王爷,或者说稍微有点实权的亲王,全都是朱元璋的儿子,没有一个例外。在这其中,尤以年龄最大的三位嫡子王爷,秦王、晋王和燕王,最有实力,不但在各自的地盘内根深蒂固,而且还掌握了部分军权。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基本上不担心藩王的问题。因为这些藩王,清一色都是他的儿子,自然不可能威胁老朱的地位。但问题是,随着朱元璋去世,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又死在了老朱前面。新登基的朱允炆,只是朱标的儿子。到了这个时候,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对于新登基的朱允炆来说,这些叔叔辈的藩王,无疑是他皇位稳定的最大的威胁因素。如果是一个两个,朱允炆或许还不至于太过头疼。偏偏老朱生育能力极强,一生光是儿子就生了二十六个!这其中,除了老九和老二十六早夭,未曾就藩。皇长子朱标是太子,而且死在了老朱前面。剩下的二十三个叔叔辈的朱家人,全都封王就藩了。

所以,朱允炆登基之后,必须着手解决这二十三个叔叔。

而接下来,在削藩过程当中,朱允炆的这些叔叔,经历各不相同。所以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们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首先是老二秦王,初代秦王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因为一场谋杀案而被人毒死了。所以,到了靖难之役的时候,当时的秦王已经是朱元璋的孙子了。在靖难之役当中,秦王因为已经传到了第二代,已经被朱允炆夺走了很多权力,根本无力造反,所以只能西安那边,静看好戏。

老三晋王,情况也差不多。初代晋王死在了朱元璋前面,到了靖难之役的时候,已经是二代晋王了。二代晋王早年曾和朱允炆一起读书,所以更倾向于支持朱允炆。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也没调他去帮忙,所以他一直留在太原,什么都没做。反倒是后来朱棣登基之后,被剥夺了爵位,囚禁了整整十年。

老四就是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的发起者,最后取而代之,抢了侄子的皇位。

老五周王,相对惨一些。和后面那些王爷不同,前面这五个王爷,都是朱元璋的皇后马氏所生,是真正的嫡亲兄弟。所以,朱棣造反之后,朱允炆也担心自己这位五叔,支持朱棣,而且周王本人确实也有造反的心思。所以靖难之役期间,周王被剥夺了爵位,放逐到了云南,后来又被带回南京圈进。直到朱棣打进南京之后,才被释放。

老六楚王,封地在南方的武昌。虽然手里有点兵权,但也被朱允炆限制得死死的。再加上楚王和朱棣并非嫡亲兄弟,所以也没有支持朱棣。靖难之役的时候,楚王一直在冷眼旁观。

老七齐王,同样也比较惨,曾经是朱允炆削藩的重点对象。早在朱棣起兵之前,就被剥夺了爵位,圈禁在南京城里。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齐王只能在南京城里,眼巴巴地等着朱棣打进南京。但有趣的是,朱棣登基之后,同样没给他什么好果子吃。因为齐王本人实在太差劲,所以最后被朱棣再次剥夺了王位,贬为了庶人。

老八潭王,早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便因为卷进了胡惟庸案,而感到心中愧疚,所以最后自焚而死。因为老八死得比较早,没有后人,所以老八这一脉后来就断了。

老九之前说过,早夭,还没成年就没了,所以也没有就藩,更没有后人,自然也不能给朱允炆捣乱了。

老十鲁王,是一个典型的丹药爱好者。早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给吃死了。到了靖难之役的时候,已经是第二代鲁王了,既没有声望也没有权力,所以基本没有存在感,两不相帮。

老十一蜀王,有点权力,但地盘太远。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基本上是两不相帮,谁都不搭理。

老十二湘王,这是最惨的一个。朱允炆削藩的时候,这哥们反抗得最激烈,后来干脆自焚而死。后世也有很多文艺作品说,朱棣造反就是因为他的死。因为这哥们是朱棣看着长大的,感情很深。正是因为他的死,所以朱棣才下定了决心造反。

老十三豫王,在朱允炆削藩的时候,直接被废黜了爵位。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这哥们应该倾向于朱棣,但可惜手里已经没了实权,只能在心理上支持一下。

老十四汉王,当时在兰州那边负责屯田。因为手里工作比较忙,地盘也比较远,再加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身边一直有老将耿炳文跟随,就算想搞事情,也是有心无力。所以靖难之役期间,这哥们主要在看戏。

老十五辽王,因为封地在辽宁这边,距离朱棣所在的北京比较近。所以,早在朱允炆削藩之初,朱允炆就注意到了他。要知道,辽王和朱棣一样,都是身在边境的王爷,手里都有一定的军权。如果这俩人联手,显然会给朱允炆造成更大的麻烦。所以,朱允炆削藩之初,就把辽王调去了京城,削减了他的护卫。靖难之役期间,辽王基本上都在京城看戏,没什么戏份。

老十六庆王,封地远在宁夏。因为封地太远,再加上朱允炆削藩的时候,也没太针对他。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这哥们同样也是在看戏。不过,相比其他朱家王爷,庆王应该算是结局最好的一个,一直活到了后来明英宗的时代,而且善终了。

老十七宁王,这是最特殊的一个。宁王和辽王一样,都是驻守在边境的王爷,手里有军权。而且,宁王手里有一支非常重要的武装力量,被称之为‘朵颜三卫’。这支军队,完全由投降明朝的蒙古部落组成,战斗力非常彪悍。而且,最关键的是,这哥们和朱棣关系不错。

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抽空去了一趟宁王的封地,直接绑架了宁王,夺取了宁王手里的这支朵颜三卫。也正是靠着这支精锐,后来朱棣在打仗的时候,才能和朱允炆持平。而这位宁王,也算是所有朱家王爷当中,唯一一个和朱棣一起联手造反的。虽然是被胁迫,但确实也是和朱棣一起参与了靖难之役。

老十八岷王,也是朱允炆削藩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朱棣起兵之前,就已经被削除了爵位,贬为庶人。所以,这哥们当时应该是支持朱棣的,但也仅限于支持朱棣。

老十九谷王,这哥们的戏份比较多。朱允炆削藩之前,他是明朝九大边塞藩王之一,手握兵权,坐镇宣府。削藩之后,这哥们很干脆地放弃了兵权,回到了京城,偏偏还受到了朱允炆的重用。后来朱棣打南京的时候,还是他和李景隆联手守城。但最终,也正是他和李景隆开城投降,所以才导致朱棣轻易攻入了南京。

老二十韩王,这位也比较特殊。照理来说,这哥们的封地,也应该在辽宁那边,属于边境藩王。但因为朱元璋去世的时候,这哥们刚满十八周岁,还没来得及就藩。朱允炆登基之后,自然也不可能放这个叔叔再去就藩。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这哥们完全是以一个闲散王爷的身份,留在了京城,两不相帮。

从老二十开始,一直到接下来的老二十五,这六位王爷,因为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都没有成年,都还没来得及就藩。而朱允炆即位之后,自然也不愿意放他们回封地,所以一直多加阻挠。甚至有几个王爷,直到朱棣登基的时候,都还没成年,自然也无法参加这场靖难之役了。

通过以上盘点,我们不难发现: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家的这些王爷们,基本上都在看戏。除了宁王被迫参与造反之外,其他的朱家王爷,要么是在一旁看戏,要么因为被削藩,心理上支持朱棣,但却没有能力支持。

但即便这样,手握一把好牌的朱允炆,最后还是打得稀烂,将皇位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叔叔朱棣。

不得不说,朱允炆的能力,实在是不咋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