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选择在衡阳练兵?

清咸丰三年,曾国藩带领湘勇团练到衡阳练兵,继而筹建水军,为湘军成军打下坚实基础。问题是:曾国藩当时为什么选择在衡阳练兵,而不是湖南的其它地方?

湘是湖南的简称,湖南的省会是长沙,湘军是曾国藩训练的乡勇。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藩是不是在长沙训练的湘军呢?很可惜并不是,曾国藩将训练湘军的地点,放在了衡阳。

自古南方训练水军,一般都在洞庭湖,而洞庭湖所在的岳阳,很显然更靠近长沙。如果能够在长沙训练乡勇,势必有利于曾国藩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军力量,可是他为何放弃长沙选择衡阳呢?

一、曾国藩是被人从长沙赶出来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他向朝廷申请要回家乡练兵,得到了清廷的大力支持。为什么?因为在清廷眼中,文人是翻不起什么巨浪的。

他回到家乡以后,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当然是长沙,这里是省会,也是湖南最繁华的地方。在这里招兵买马,那是速度最快的。

  • 1、得罪地方官。

可是他刚到任,就开始得罪人了。得罪一般的小官也就算了,他偏偏是从湖南巡抚骆秉章到地方上的小县令,全部都给得罪光了。

因为他执法严明,所以总是和地方上的官员发生矛盾。倒不是说地方官贪赃枉法他要惩治,而是曾国藩出手就是个死,这让很多想要在犯罪之人身上捞好处的官员,心里特别不痛快。断了人家的外快和油水,人家当然是恨透了你。

这家伙一到任,就宰了两百多号犯人,丝毫不给任何人通融的机会。因此湖南的大小官员们都联合了起来,共同弹劾曾国藩。

  • 2、得罪绿营兵。

这还不是最过分的,过分的是曾国藩在这里得罪了地头蛇绿营兵。这帮绿营兵打仗不在行,欺负老百姓是有一套的。

曾国藩曾经召集乡勇和绿营兵一起会操,不禁叹息,认为:恐岳王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艺;孔子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

为了能操练好这支部队,曾国藩打算杀鸡儆猴。当初太平军攻打长沙的时候,火力太猛,吓得绿营兵协副将清德带头丢盔弃甲躲到了老百姓家里。将军都这样了,他手底下的士兵当然是依样画葫芦。

事后这哥们仗着自己有背景,所以愣是没有被革职,依旧在绿营中混日子。结果这次碰上了曾国藩,因为清德没有参加会操,被曾国藩抓住了把柄,因此曾国藩偷摸着就参了清德一本,德清就这么被抓了。

骆秉章是文官,他觉得自己着了曾国藩的道,也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可是清德的铁哥们提督鲍起豹咽不下这口气,开始安排人手,打算收拾曾国藩。

鲍起豹开始放纵自己手里的绿营兵对乡勇谩骂侮辱,甚至动手揍曾国藩的乡勇。就连曾国藩的亲兵卫队,也常常被绿营兵棍棒相加。

曾国藩的人和鲍起豹的人在一起赌钱,结果发生了纠纷。绿营兵一下子炸了,扬言要跟曾国藩的乡勇开战。结果曾国藩立刻去请鲍起豹过来解决问题。

鲍起豹二话不说,把那个闹事的绿营兵交给了曾国藩,看看曾国藩敢怎么做。因为鲍起豹私底下已经让大量绿营兵前去曾国藩的住处闹事。

这下子曾国藩可就头大了,杀了这个闹事的士兵吧,可能会引起兵变。不杀这个闹事的士兵吧,要严惩的话已经说出去了,不严惩会让手下人瞧不起。

  • 3、文武官员都容不下他,曾国藩不得不选择离开。

曾国藩是堂堂钦差,按道理地方官都应该卖一个面子给他。但是很显然,这次绿营兵算是跟曾国藩杠上了。

曾国藩还在犹豫要不要放人的时候,那帮绿营兵却在大晚上就冲入了曾国藩的住处,把曾国藩的亲兵卫队都给打伤了。眼看着就要引起兵变了,曾国藩这才开始向地头蛇湖南巡抚骆秉章求救。

骆秉章这个老狐狸早就知道曾国藩的状况,他就是不去理会。等到曾国藩前来求援后,他还假装不知道地嘘寒问暖。

并且向曾国藩建议,无论如何先放人平息众怒再说。曾国藩被这一对文武官员给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只好选择放人。

这一次风波过后,曾国藩的老脸算是彻底给丢尽了,他哪里还有脸面在长沙城混下去呢?因此曾国藩只好灰头土脸地离开了长沙。

二、选择衡阳,是曾国藩不得已而为之。

曾国藩曾经不止一次地在自己的日记里表明,他是衡阳人。曾国藩的祖籍的确是衡阳的,凭借这一层关系,曾国藩去衡阳练兵,就显得更加亲密了。

实际上,他是在省城混不下去了,这才想到要去地方上。衡阳距离长沙不是很远,方便与长沙取得沟通。同时衡阳又都是老乡,方便曾国藩在这里招兵买马。

最关键的一件事,那就是前往衡阳以后,可以躲避绿营兵的骚扰。在长沙,人家都是地头蛇,你曾国藩不仅没办法治理他们,反而要跟他们发生冲突。

到了衡阳就不一样了,那时候太平军十分猖獗,这地方有军队驻守就很不错了。所以曾国藩到了这里如鱼得水,才能够训练出后来战斗力强大的湘军。

总结:由此可见,曾国藩也不是一路顺风。

现在很多书籍把曾国藩吹成了神,其实这并不对。曾国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努力的一个人,他可没有一直顺风顺水。

相反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反而总是在遇到麻烦,甚至好几次想要自杀谢罪。可见成功的人生,永远都没有一帆风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出一片天空。

参考资料:《清史稿》

曾国藩为什么选择在衡阳练兵?

这不能怪曾国藩厚此薄彼,之所以选择雁城衡阳,都是形势所逼。

自古以来,“出得湖”,是湘湖豪杰,梦寐以求的功名之路。这里的湖指洞庭湖,湖南是内陆省份,在古代要想与外省快速取得联系,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水路北上途径洞庭湖,过洞庭,进入长江。顺流而下,是秀丽的江南;逆流而上,是富庶的巴蜀。

在1852年12月,太平军就从郴州,沿着湘江一路向北,水陆两军,打到了岳州,已将洞庭湖纳入版图。

方便练水师,又能随时调出水师,只有三个地方可供选择:一是长沙,二湘潭、三衡阳。

曾国藩最后选择的是湘潭和衡阳。

为什么不选长沙?

主要原因有三:

一、曾国藩自1853年元月初到长沙,短短半年,曾就将省城里头,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都得罪了。

文官方面,曾国藩在自己的办公处,设置“审案局”,类似今天的“严打办”,专管治案件。“三月以来仅屠五十人,于古之猛烈者,曾不足以比数”。等到了七月,审案局就杀了二百多号人。于是“曾剃头”的绰号,开始在民间喊起。

文官们恨曾大人,倒不是因为曾杀了“无辜”疑犯,而是抢了他们的案子。在当时案子就是钱,案子就是人情,曾国藩不管大小案件,都拿去审理,无疑断文官财路。当时官绅李翰章、魁联、郭嵩焘,甚至连湖南巡抚骆秉章都表示抗议。

二、因为在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城,守城的绿营协副将清德竟吓得跑到市民家躲藏,部下兵丁有样学样,纷纷逃窜,脱掉的号衣堆满街道。直到1853年,都是长沙市民茶余饭后的笑料。

但这个清德大人非但没治罪,还养尊处优呆在部队里头继续养花草,混日子。严厉的曾国藩哪看得惯,在6月12日,就写折子去皇帝那告状去了。

虽然清德被革职,但由此得罪了巡抚骆秉章、及清德的好哥们提督鲍起豹。

三、加上湘勇素来与绿营不和,打架斗殴都是平常小事。尤其这年的8月3日,湘勇于绿营标兵赌钱,闹起纠纷,曾大人认为错在标兵,于是要求鲍起豹给个交代。提督鲍大人二话不说,提起肇事者就往曾国藩的公署送,然后鼓动标兵在其住所处示威抗议,要求放人。

更过分的是,在8月6日,居然有标兵冲进曾国藩府邸,刺伤卫兵、家丁多人。吓得曾大人只能到隔壁骆秉章公馆躲避。最后在巡抚骆的调和下,曾国藩只能放人。堂堂钦差大人的面子丢得一干二净。

经此大辱,曾国藩哪有颜面在长沙呆下去,终于在8月13日,曾以剿灭近匪为由,启奏咸丰要求调到衡阳。

那曾国藩为何不告御状呢?

用他老人家的话说“为臣子者不能为国家弭大乱,反以琐事上渎君父之听,方寸窃所不安”,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胜诉的把握。因被告闹事者是标兵,调查取证则是巡抚、提督。调查方与被告方都是一丘之貉,根本不利于原告曾国藩。

告不赢,那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总可以吧!

曾国藩为什么选择在衡阳练兵?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一手创立湘军,最终成功消灭“太平天国起义军”,在当时可谓居功至伟。当然在历史上他是备受“争议”的人物,可站在另一角度,后世对他评价很高,有“千古一完人”的赞誉!

曾国藩自幼读圣贤之书,忠君报国的思想深入骨髓,他的一生也是知行合一一路走来。今天讲曾国藩为什么没在长沙“练兵”?而选择衡阳。重点就讲他的“长沙受辱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没发生前,曾国藩一直在京城出任礼部待郎一职。

他一心想国家稳定并变得强盛,所以经常给朝廷进谏,可皇帝昏庸不采纳,又遭同僚排挤,令他看破朝局,想归隐山野,趁母亲去世回乡守孝。

回到湘乡不久,恰逢“太平军”挥师北上,湖南各地局势糜烂。咸丰皇帝情急之下,下诏命老曾帮助地方“兴办团练”,以保卫乡里。

曾国藩赶到长沙后,就雷厉风行付诸了行动。

稳定时局

当时的湖南各地,太平军过后,匪患、会党闹事、抢掠事件猖獗。老曾立马成立“审案局”,一心奉行“乱世当用重典”。只要有捆送所犯者,也不走流程,不究其重要证据。重者砍头,轻者也打得个半死。

数月之后竟砍了有百犯人之多,令湖南民间土匪,流氓地痞不敢轻易试法。这就迅速稳定了局势。在湖南成就了“曾剃头”的大名。

练兵湘勇,弹劾绿营将领。

曾国藩是文官,可训练军队有一套。新军队兵勇招募流氓地痞不要,富家子弟不招,专喜欢乡下纯朴厚道之人。天天给他们灌输忠君爱国思想。再请武官严格训练,所以看到精神面貌好于湖南的绿营驻军。

绿营又名八旗军,那时已烂得不行,军纪涣散,没有战斗力可言,可老曾却越界管起绿营的日常训练来了,要求时不时的和“湘勇”一起操练。自然绿营将领带头抵制,因清制文官不能代管武官事务。老曾只因忠心体国,就给皇帝上奏弹劾此将领,这点皇帝却很支持老曾,将那将领革职查办。

这就埋下了隐患,这群绿营的正规军看不起民兵“湘勇”,两边打架经常有。有一回还打到老曾办公室去了,老曾走得慢还差点挨砍了。后来要巡抚骆秉章处理此事,老骆竞当着老曾之面把绿营兵给送走了。这让整个湖南官场对曾国藩讥笑一片。闹得满城风雨。这就是“长沙受辱事件”。

为什么骆秉章要如此处理?这就是代表湖南官场对曾国藩的不满。老曾锋芒大露,确实也把地方官员视之无物。所以以骆秉章为首的主官是排斥他的。才有故意奚落“差点被砍事件”的处理。

这才是曾国藩选择去衡阳练兵的原因,远离湖南官场。衡阳是老曾年少求学之地,又是他的祖籍故里,老婆也是衡阳人。他对衡阳有感情。

来到衡阳,如同回到湘乡,有种鱼归大海,虎归深山之感!

曾国藩为什么选择在衡阳练兵?

选择衡阳,是曾国藩不得已而为之。

曾国藩曾经不止一次地在自己的日记里表明,他是衡阳人。曾国藩的祖籍的确是衡阳的,凭借这一层关系,曾国藩去衡阳练兵,就显得更加亲密了。

实事上是他是在京城大部分官员都得罪了,走到哪里都受排挤,没办法这才想到要去地方上。衡阳距离长沙不是很远,方便与长沙取得沟通。同时衡阳又都是老乡,方便曾国藩在这里招兵买马。

最关键的一件事,那就是前往衡阳以后,可以躲避绿营兵的骚扰。在长沙,人家都是地头蛇,你曾国藩不仅没办法治理他们,反而要跟他们发生冲突。

到了衡阳就不一样了,那时候太平军十分猖獗,这地方有军队驻守就很不错了。所以曾国藩到了这里如鱼得水,才能够训练出后来战斗力强大的湘军。

曾国藩为什么选择在衡阳练兵?

衡阳乃兵家必争之地,乃两广北上之咽喉。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是广东,广西人。曾国藩在此练兵,既可阻两广“之匪”大规模北上,又可断太平军退路。这想法对不?

曾国藩为什么选择在衡阳练兵?

曾国藩最早在长沙办团练,他到达长沙之前,湖南巡抚张亮基已经征调地方团练守卫长沙,而这些地方上的团练头目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湘军名将。

曾国藩到长沙后,因为在地方上名不正言不顺,于是自己成立一个叫湖南审案局的机构,地方政府管不了的案子都可以到他那审,因为他秉公执法,老百姓都会把案子报到他那审,地方官没有案子可审捞不着好处,所以地方官员都讨厌他,排挤他。另外,曾国藩操练新兵期间有个要求,每天早上他要给官兵们训话,最要命的是他还要求绿营官兵也来听他训话,这引起了绿营官兵的不满,后来闹到绿营兵和新兵械斗,他自己被绿营兵追着着满大街跑,很是狼狈,最后没办法跑到骆秉章那里告状,骆秉章却一再袒护绿营兵, 曾国藩觉得无比羞辱。

最后,曾国藩觉得实在是斗不过这些地方官,只能搬家,就离开长沙搬到了衡阳去 练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