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三人被后世称为圣人,你觉得从影响、能力、品格排名应该如何?
孔子是家喻户晓的庙堂级人物。王阳明是文人高层的上流读本。曾国藩是领袖统帅的欣赏人物。孔子已成国学,王阳明是精英读物,曾国藩是首领的枕边书。孔圣人,王教授,曾博士。
-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官职按大小排列是什么顺序?
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官据宰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首屈一指。日本或西方评价甚高,但签订"马关条约"等屈辱条约,对日本等高评自然要打折看待。曾国藩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是满清安内头号打手。当列第二。但他教育子女的儒家思想还是得到国共双方领导的肯定。左宗棠声名权位在李丶曾之下。但
-
为什么太平军所过之处都爱民如子,曾国藩的湘军却不同?
太平军里能做到所过之处爱民如子的,也只有后期的李秀成吧。其他的太平军头领,要么本人就很暴虐,要么放纵部下对老百姓残害。清军纠集各方力量围攻金陵的时候,城内百姓缺粮,就有皇宫里的人从里面偷盗各种金银财宝出来,分给老百姓,但是老百姓要的不是金银财宝,要的是粮食。所以很多士兵和老百姓就
-
太平天国原有库银1800余万两,曾国藩灭国之后为何上奏没有银两?
这都是传说罢了,如果太平天国的都城真有那么多银子,天京也不至于缺粮,拿钱去买粮食,去买洋人的军舰跟湘军在长江上干,去买洋枪洋炮,去招兵买马多好,还至于天京城破,遭湘军屠戮吗?曾国荃打破天京以后,去查看传闻已久的太平天国宝藏,结果里面空空如也,啥都没有。曾国荃只好纵容湘军在南京城大
-
读曾国藩家书,里面多次提到“小学、训诂”具体都是哪些书籍?
古代的所谓“小学”与现在所说的小学是完全不一样,风马牛不相及的。现代的小学,就不必说了。古代的“小学”与现代一样的是,他也是与“大学”相对而言的。当然,古代的大学,与现在的大学与是不一样的。古代的“小学”指的是音韵、训诂两门学问,称之为小学。说的明白一点,大概类似于现在的文字学。
-
袁崇焕和曾国藩谁做出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第一次看到把袁崇焕和曾国藩放在一起比较的。个人觉得,虽然袁崇焕这些年一直是比较热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恐怕很难和曾国藩比。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对袁崇焕的定位是“明末蓟辽督师”。他的定位,就是他的官职。而曾国藩则不同,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我觉得这个
-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举止留一重字”。怎样理解?
曾国藩是理学名臣,他的思想也是比较正统的儒家思想。《曾国藩家书》前些年一直很热,曾简单流览过,没有认真学习。按儒家的理路去理解,应该不会错。儒家比较讲求规则,对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比较细致的规定。而这些规则许多是以家训的形式存在的。它们是各个家族中的优秀人物在对儒家经典理解的基础
-
对比王阳明与曾国藩,两个“完人”的异同是什么?
王阳明与曾国藩都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所遵循和信奉的都是儒家思想,儒家道德,这是二人最大的相同之处。第二个相同之处是,他们二人都是以文人的身份凭军事建立功业,最终扬名立身的。王阳明多次平定叛乱,被封为新建伯,死后追封新建候。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封为一等勇毅候。中国文化的内
-
有人在网络上洗白洪秀全、抹黑曾国藩,对此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洪秀全是黑的,曾国藩是白的。因为黑的才要洗白,白的才能抹黑。现实中的洪秀全与曾国藩二人,既说不上黑的,也说不上白的,他们都是丰富的多色彩,而不是单一的色调,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颜色。把他们看成任何单一色彩,都看不到历史的真实面貌。洗白与抹黑的争斗,就是因
-
明明手握重兵,又有实力称帝,曾国藩为何甘愿一生称臣?
曾国藩在清末是妥妥的实权派人物,可谓是手握重兵,雄霸一方!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有实力称帝了。首先,清庭的大力度防范。满清这个民族的人数并不多,比起汉人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样一个民族掌握权力以后,对外族的防范是非常严格的。在晚清的几位汉族名臣以外,先前的汉族人基本进入不了清庭的核
-
曾国藩湘军有屠城之举,为何有人为他洗白?
历史需要被正确对待,诸如曾国藩这类人应该客观来看。他有平定乱世的功劳,有着至深的儒家学说理解,有着《曾国藩家书》这样人生导师类著作。但是,他不是什么“千古第一完人”,他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杀人史,“曾剃头”这个外号不是凭空得来的。儒家讲究“仁者无敌”,他曾国藩如何称得上一个仁
-
曾国藩身为汉人,帮助满清绞杀太平天国,为什么没人骂他是汉奸?
曾国藩是清政府么代表,他不是汉奸,相反太平天国却是叛乱分子。胜者王侯败者寇,最终太平天国败了。清政府统冶中国二百佘年,所以曾公不是汉奸。
-
曾国藩攻陷天京后,雄霸半壁江声威日隆,为何不称帝以光复汉人江山?
曾国藩有根深蒂固的忠君爱国思想;其次,曾国藩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对清王朝取而代之;最后,当时的形势曾国藩也不具备称帝的条件。所以晚清时代,看似能够翻云覆雨的曾国藩,也未能成事。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太平天国横扫湖南潇湘的时候,曾国藩起兵的目的就是维护封建地主阶
-
曾国藩如果反清,他的成功率有多大?
曾国藩不反清是不敢么?是不能!网络吹嘘当年的曾国藩手握重兵,而且南方大多巡抚、总督都是出自他的湘军一系,若曾国藩反清,必然能够恢复汉家山河。然而,事实呢?第一,手握重兵是不错,但能用的并不多。曾国藩当时名下有30万军队,但是真正能够随便调动的仅有10多左右。第二,曾国藩是朝廷重臣
-
曾国藩坐拥三十万湘军,各个能征善战,却为何迟迟不敢称帝?
三十万湘军,能随意调动的只有十万。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位高权重,能有如此权势必然非同凡人,若他真有称帝反清成功的十足把握,未必不会称帝。曾国藩最终都没有反抗清朝统治,正是因为他知道不可能成功。作为晚清的中流砥柱,曾国藩的湘军在淮军崛起之前一直雄镇江南,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着巨
-
曾国藩说一生有三悔,“其一是平时打出井太多,以至一口井都没挖成”,出自哪里原文是什么?
谢邀。我是澹奕欢迎交流。看到这个问题刚开始有点懵,因为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说法,不过曾国藩也的确说过有关“打井”的话。原文出自著名的《曾国藩家训》: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
-
曾国藩手握兵权,为何没有称帝呢?
有几次不知道,不过曾国藩的确拒绝了称帝。清朝同治三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号称拥兵三十万,势力超过了清朝初年的吴三桂,成为清朝最强大的汉人官吏。相传曾国荃等人连夜拜见曾国藩,劝他“黄袍加身”推翻满洲称帝,然而却被曾国藩断然拒绝。当时的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官居一品,
-
曾国藩为何不学赵匡胤黄袍加身?
曾国藩为什么要学赵匡胤黄袍加身,曾国藩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可能最近受宣传的影响吧,好像对曾国藩是十分的推崇,都觉得清朝如果没有曾国藩就要灭亡一样。曾国藩的确是清朝中兴之臣,他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当然,从农民起义的角度来看的话他就是个刽子手。赵匡胤那个时候是控制了整个朝廷,曾进入清
-
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对中国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
曾国藩的形象是最不能确定的,学生时代的历史的时候,他是作为一个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刽子手,其形象是反动的,现在推崇曾国藩的人也很多,很多人对湘军这个话题是念念不忘。曾国藩最大的功劳就是消灭了太平天国运动,当然他带领的湘军的全部包括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如果论功劳,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
清末重臣曾国藩,拥有30万湘军,为何没有恢复汉人的江山呢?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曾国藩很爱国,爱的是清朝,与大明王朝无关。在曾国藩的脑海中,自己的一切都是清廷赠予的,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手握重兵的曾国藩没有必要为了大明王朝拼命。曾国藩,是一位忠心不二的清廷拥护者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