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制度是如何划分的?旗主的权利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八旗旗主最早在后金那权力是相当大的。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分别是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以及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和镶红旗。

前面带正的四旗是1601年,努尔哈赤所建立,后面带镶的四旗,是努尔哈赤在1615年所建立。估计是努尔哈赤觉得颜色不够用了,才想到在原来的正旗上镶一个边框,这想法的确独特。

满洲所有子民,都被纳入八旗之中,这帮人平日里就是老百姓,一旦打起仗来,每一个都是身先士卒的士兵,战斗力极其强悍。

等到满洲势力延伸到蒙古和汉地以后,为了扩充编制,他们不得不又搞出了蒙八旗和汉八旗。不过社会地位还是满八旗最高。

一、八旗制度下旗主和包衣奴才之间的关系。
  • 1、入关之前。

最早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的时候,正黄旗和镶黄旗是由努尔哈赤直接领导的,身体啊的6旗主要由努尔哈赤的儿子和侄子所领导。

这么一来我们就能明白,这个时期的八旗旗主,那是一般人都高攀不起的,全都是皇亲贵胄,每个人都是当时满洲兵的最高统帅之一。

你作为人家的包衣奴才,不但不会感到自卑,反而是一种荣光。因为你不管官升到多大,只要还在满人的统治范围内,那都比不上这八旗旗主。

  • 2、入关初期。

以上的情况,其实到了皇太极时期,依旧没有得到改变。因为皇太极时期,满清八旗依旧需要打天下,那么八旗旗主依旧是这些军队的最高统帅。

不过领导格局却发生了变动,因为皇太极夺嫡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实力有些吃亏,为此他打算多掌握一些旗,以此保证皇帝的权威。

因此皇太极告诉大家,黄色是皇帝特有的颜色,所以正黄旗和镶黄旗都应该一直是皇帝掌握(此前努尔哈赤将正黄旗给了多铎,镶黄旗给了阿济格),此外他本人原先是正白旗旗主,所以现在他依旧要担任该旗旗主。这么一来皇太极就掌握了三旗的力量,这三旗也被称为上三旗。

另外五旗的分配是这样的,皇太极长子豪格担任镶白旗旗主。豫亲王多铎担任正蓝旗旗主,阿敏被罢免,他弟弟济尔哈朗担任镶蓝旗旗主。代善依旧担任正红旗旗主,代善的儿子岳托担任镶红旗旗主。

这几个旗主,全部都是努尔哈赤子侄和孙子,就算你地位再高,能跟这几个旗主斗法吗?那个时候,人家可都是手握重兵的主帅。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就能说明一切,范仲淹有一个后代子孙叫范文程,他大小就出生在满洲。

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不仅可以帮清朝出谋划策,自己还常常身先士卒上战场打仗,所以成为了清朝的开国元勋,是柱石一般的大臣。

可他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镶红旗的包衣奴才,在八旗制度之下,包衣奴才不管做了多大的官,见到自己的旗主,那就是个奴才。

当时担任正蓝旗旗主的多铎,看中了范文程的媳妇儿,就强行把人家媳妇儿弄回去享受了几天。这件事可把范文程给气坏了,但是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在家唉声叹气,因为人家多铎是旗主王爷,而你只是个包衣奴才。

如果是镶红旗旗主岳托抢了范文程的媳妇儿,那范文程不仅不应该发怒,反而应该感到骄傲,那是主子在恩赏奴才,你说这种制度变态不变态?

  • 3、问鼎中原以后。

世上任何事情任何关系,都不可能一尘不变,清朝问鼎中原以后,八旗旗主王爷们,逐渐就不掌握兵权了,为什么?因为皇帝也担心旗主王爷们功高盖主,中央集权才是最出色的政治制度。

为此八旗旗主王爷们从康熙后期开始,逐渐成为了尾大不掉的人物。用他们吧,他们真的没什么能力,可不用他们吧,他们又都是开国元勋们的子孙后代,面子上过不去。

于是清朝一直在维持着八旗旗主们的颜面,至少在地位上,八旗旗主是满清最高档次的贵族,不管你的官职多高,见到本旗旗主,那只有下跪的份。而且他们会因此感到光荣。

纪晓岚见到乾隆,只能称自己为臣,而和珅见到乾隆,却可以称自己一声奴才,这就是区别。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正儿八经的旗人,见到皇帝自然就是奴才了,就算他做到了六部尚书,在旗主王爷跟前那就是个奴才。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那个金大烟袋,就是正红旗旗主,虽然人家啥官职都没有,可顶着这么一个旗主王爷的身份,你和珅这位宰相级别的人物,看到了他也得跪在地上磕头,这就是八旗制度下的规矩。

二、清朝中后期,八旗旗主逐渐失去了权威和地位。

乾隆时期,其实八旗子弟就已经开始糜烂,他们仗着祖上留下的产业,过着各种腐败的生活,压根就没有为生计着想过,所以八旗子弟逐渐成了社会上最没用的一帮人。

这个时候的旗主王爷,其实也跟这帮人没有任何区别,除了地位稍微高了一点,整个人也就是个废人一样,吃喝玩乐成了他们每天主要去做的事情。

清朝末年,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了,八旗子弟已经成了社会的负担,他们也不把八旗旗主放在眼里了,因为旗主王爷们也都是社会蠹虫,谁还比谁强啊?

反倒是那些包衣,很可能有一些人在朝中做了大官,旗主们要办事情,还真的得去找他们的关系。包衣们表面上尊重旗主王爷,实际上能不能办,还真的得看心情。

总结:清朝前中期,包衣奴才最怕见着自己的旗主。

清朝前中期,没有入旗的大臣,只能算是旗主们的包衣,他们跟旗主的奴隶一样,是没有任何身份和地位的。

他们升官以后,就很容易跟旗主王爷们碰面了。而你作为包衣奴才,对不起,你的一切都是旗主王爷的,人家想要夺取你的财产、亲人,那是合理合法的,你说这帮包衣奴才害不害怕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代八旗制度是如何划分的?旗主的权利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

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

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

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

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

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

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

《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

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

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清代八旗制度是如何划分的?旗主的权利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多大?这事您得看是那个时间段,他这时间段不同权势的大小是不相同的。

简单的说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这前期大致应该是入关之前,中期应该是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后期就到了清朝完了。

其中前期的权势是最大,按理说皇帝是最大的领导,这没毛病,而他们这帮子旗主在自己的旗里边是最大的领导。说句夸张的话,旗主说今天他们要反对皇帝,这旗里边大大小小的人,这都得跟着反对。

你们要跟他们说:“你们这不对!皇帝是最大的领导,你们不能反对他!”

他们会集体拿大眼珠子瞪你,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旗主,没有皇帝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这是为嘛呀?”

您如果想要了解的彻底一点,咱还得从头说起。

从头说起

咱不说,大家伙也知道这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手里边创立的。

开头他其实只有一旗,然后变俩旗,后来随着四处征战,努尔哈赤手里的人口是越来越多,俩旗就变成四旗,四旗后来干脆就变成了八旗,这就是八旗制度,这当中间还有一支隶属于皇帝亲军的黑旗。

您现在去瞅八旗这里边,那有黑旗的影子,这其实是清朝权利斗争过程中的一个牺牲品而已,黑旗最终被肢解替换掉了。

当然这不是今天咱要说的事,顺道提一下,咱接着往下说事。

因为这八旗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统治基础,所以努尔哈赤年富力壮的时候,他一个人管理。

那么后来年龄大了,就把身上的担子一副副的全卸了下来,自己担着实力最为强悍的两黄旗,其他的都交给自己的儿子打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八旗就换了一个模式。

这就相当于皇帝这属于总公司的头头,手里有钱,又开了八个子公司。

那么这八个子公司,他自己担任两个的老总,其他六个就分给儿子管理。而这些个儿子还有总公司的股份,大小算个股东,所以他们也有着和皇帝叫板的底气。

从关系上看,这六个旗主这都是平级的,谁也管不着谁,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但内部如何运营,拥有很大的自主权限,你爱咋咋地,毕竟你也是股东吗,只要不是把这旗给搞塌了,皇帝是不管的。

所以这种模式下旗主就是小个的君主,对于旗下的旗民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

当年镶蓝旗的旗主没事欺负自己的弟弟塞桑古,把个塞桑古坑的去找代善评理,而代善是正红旗的旗主,对于这个事,代善表示他无能为力,他管不着别的旗里的事,接着塞桑古又去找正白旗的皇太极,皇太极听了也呲牙,也摇头。

从这里看咱就能看出来,当时的旗主对于旗下的旗人有着绝对的权利,别人是管不着的。

后来就那代善虐待自己的儿子硕托,压根就不鸟作为监国的皇太极。

还有那堪称清朝文臣的楷模典范——范文程,上马提兵能打仗,下马提笔能提意见(清朝的很多制度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而且打起大明的军队,那是一点都含糊,整个战场上,最为耀眼的亮点啊,枪挑明朝将军,刀砍明朝将军,那是手拿把掐啊。

但怼上了自己的旗主多铎也没辙,多铎看对了他的妻子,要他贡献出来,还霸占了范文程的妻子,别人都拿这多铎没辙,最后闹到了皇太极的眼跟前(这个时候的皇太极已经是皇帝了),这多铎被皇太极罚了两万两银子,这事就结束了。

这事按照当时的制度,旗主夺取旗下人的妻子,这并不犯法。

那么这种事他也多,所以从这里咱就能看的出来,旗主对于旗下的人,有着很大的权利。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旗统人的策略,他也是有利有弊吧!

变化

这事直到延续到皇太极死了之后,八旗旗主制度的弊端被激化出来了。

皇太极一死,他和豪格手里边加起来的牛录(八旗的军事单位)是117个,是八旗最大的一股势力。

多尔衮三兄弟手里有98个牛录,态度不算明朗但有偏颇豪格的代善和齐尔哈朗有96个牛录。

多尔衮的数量上似乎少点,但多尔衮这98个牛录却是八旗中战斗力最强的,毕竟老在外边打仗吗?

所以双方的平衡很微妙,而后宫这边给了多尔衮一部分筹码,她们支持多尔衮,因为豪格不是后宫五妃的孩子。

哎!这事就平衡了,那么豪格这人脾气有点问题,僵持不下的时候,他溜了,散心去了,被多尔衮抓到机会,翻盘推出了顺治。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伙可以看出旗主对于皇位的影响是巨大的,可怕的。

那么多尔衮上台之后,就开始对这一弊端进行了革除治理。

八旗的军政进行了统一,到了多尔衮死后,顺治虽然恨多尔衮,但明白这事是个着急的事,不能滞后,在后来又对这一政策进行了完善,最终从旗主的手里边把军政大权给夺了回来,拿到了皇帝的手里边。

他是怎么做的呢?

很简单,他在各个旗里边插了一个叫做都统的职位,这都统接手了旗主的职责。

而旗主直接被供了起来,失去了他相应的权利。

那么这么做有啥好处呢?都统这是流水的官,今年你是正黄旗的都统,赶到明年指不定那歇着,这都统的位子立马就能换人。

而这旗主他是世袭的,老爹死了,这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这还有孙子呢?他可以说是不换人的。

这效果立马就出来了,旗主的地位算是被按下来了,至少他们在皇权的事物上在也没有插嘴的权利了,而皇帝通过任免都统来管理旗务。

这也是顺治之后,大家伙为嘛再也没有听过所谓的旗主跑出来为皇位这事捣乱添堵的,这任务基本上就落在了什么九门提督,什么禁卫军的手里边了。

但旗主虽然不管理事物了,但他还是属于这子公司里边的股东,所以旗下的人见到了旗主,还是按照规矩给人家请安啥的,位分还是端在哪里的。

这种关系举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成年的儿子和父亲的关系,儿子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了,但他对这父亲是不能够不孝顺的,虽然父亲提出的要求不一定满足,但你也得坐那听是一个道理。

这也是为嘛电视剧里边,和珅在兰州遇到了自己旗里的旗主金三爷,立马跪下磕头。权利是没了,但架子还在那。

这就是中期的时候,八旗旗主的地位。

那么再经过嘉庆和道光的手,对这旗主进行了限制,以及他们在旗里边享受的地位进行了削弱。

再往后,有些旗人指不定就不知道自己的旗主是谁?因为知道不知道这都不重要了,旗人对旗主已经没有那么多的义务了。

只不过旗主每个月定时定点领取的俸禄比一般旗人要多上一些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清代八旗制度是如何划分的?旗主的权利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 权势大不大先不说,威风那是必须的,影视剧中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过一段:和珅在兰州府城下馆子,遇上了“金大烟袋”,起初,和珅不服气,也正常,毕竟和珅也算是皇亲,且任清王朝关键要职,位极人臣!不过镜头一转,和珅向金大烟袋下跪磕头,后来金大烟袋又在皇帝面前要求和珅要老实听话。

这就厉害了,剧中可能虚构,但至少反映了清代旗主的地位。金大烟袋自称正红旗老旗主,而和珅为满洲正红旗,所以见到旗主那是必然要下跪请安的,且是毕恭毕敬!下面来详细说说。

八旗是清代的一种制度,起初为黄、白、红、蓝4色旗,后又增4旗,八旗之制确立。清太宗皇太极七年,八旗汉军编制完成。至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全部编成,八旗制度得于完善!

其军队本身就有极强的战斗力,再加上明末衰败,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八旗子弟获得了巨大战争利益。努尔哈赤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予不同官衔,并赐赏土地财宝,供其享用,且实行世袭制,所以八旗子弟享受着特殊待遇。

至十八世纪中期,八旗营兵已完成全国军事要地的分布,实行永久性的驻扎,是清王朝中前期国家重要军事武装,军事支柱!

说到权势,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的最高长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中前期,这些旗主的权力是相当大的,且地位甚高,仅次于皇帝。在清朝政治制度中是单独的一种存在,其他大小任何官员都没旗主的地位高。这些制度都是由努尔哈赤所立!从八旗角度看,当时的皇帝本人也可以理解为旗主,清朝早期的军事大事都需要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共同裁决,皇帝本人不能独断,且也没有这种特权。

然后问题就出来了,旗主的权力太大、地位甚高,这个时候经常和皇权贵臣发生冲突,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法用各种手段削弱旗主的权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很明显的,这需要时间,经过几代皇帝的前期努力,最后到了乾隆时期,旗主的权力几乎被架空,原本属于旗主的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

到这里,大家要注意了,各旗主虽然失去了权力,但旗主依然是旗主,也就是说所处地位、所享待遇丝毫不受影响。剧中有这么一段:我们就不要掺合国家之事了,朝廷每年给我们银两财宝,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求享乐!确实,八旗贵族日夜花天酒地。

和珅见到金大烟袋,被训斥到:老人没有给你说过旗里的事?见到主子该怎么着?都忘了?

这里能看到八旗的规矩,即使你是再大的官,见到旗主,也得恭恭敬敬下跪请安,哪怕旗主衰败成要饭的,旗人见到一样行规矩。这也是八旗制度的弊端,八旗子弟是清朝前期攻明的重要军事力量,也是清朝最终走向衰败的原因。

清代八旗制度是如何划分的?旗主的权利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八旗旗主在清代确实很威风,但是旗主的权力在清朝入关之后并不是很大,旗主在清代大多数时期都是身份显赫尊贵的富贵王爷,并没有太多权力。

八旗制度也是清代有区别于其他朝代独有的一种政治制度,下面就来说一说满清的八旗制度,以及八旗旗主所享有的特权,最后分析一下旗人怕不怕见到旗主。

清朝兴于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一手创建,最初成形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最初只有四旗,分别是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和正白旗,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时候,努尔哈赤所统率的建州女真势力越来越强大,他就增设了另外四旗,也就是镶黄旗、镶红旗、镶蓝旗和镶白旗。在努尔哈赤晚年,他征服了蒙古,于是设立了独立的蒙古旗。

最初的八旗制度其实算是女真族最原始时期有组织的狩猎活动,努尔哈赤在这个基础上将其进行改良,成为了一种类似于唐朝的府兵制的一种军民合一的制度。

八旗制度规定了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这和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是不是有些像,当然两者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只是就这个点来说有些相似。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八旗制度还有些类似奴隶制度,将人编入某旗,平时负责农业生产,战时每户抽掉人口,自备武器和战马,随旗主出战。旗人间的婚姻、纠纷受旗主管控,旗主拥有很大权力。

从这个角度看,与奴隶制有些相似,不过旗人与奴隶并不相同,拥有独立的财产,可相对独立的处理自家事务。

当然,八旗旗主也有私属奴隶,比如王府包衣,这些就算是旗主的私属奴隶,旗人不一定都是奴隶,但是也会有一部分是包衣奴隶。

所以说八旗制度是非具有特色的一种制度,而满清的强盛崛起与八旗制度密不可分。

到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时期,女真人势力越来越强大,已经有实力和大明在关外对峙了,这时期蒙古人和一些世居辽东或者明朝政府投降过来的汉人纷纷加入到了女真人的军队之中,由此皇太极整编了八旗制度。

皇太极将蒙古人和汉人整编为蒙八旗和汉八旗,都归各自旗主统领,所以说一旗旗主分别统率满蒙汉三族人口,权力是非常大的,八旗制度也在皇太极手中趋于完善。

清朝统一中国,八旗军队战功赫赫,可以说清朝能兴盛与八旗军队密不可分。自顺治入关统一中国后,八旗制度也随之成为了清政府在儒家封建统治基础上特有的政治制度,而且自顺治后,八旗也产生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

八旗制度在清朝入关后成为了清朝社会的等级身份象征

最初时期,大汗也就是皇帝主要说的就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他们作为女真族最高领导者只统率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到了顺治时期,确切的说是到了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死后,顺治对多尔衮专权不满,将多尔衮挖坟鞭尸,废除了多尔衮的爵位。

而多尔衮统率的正白旗则被顺治亲自收为所有,所以自顺治之后清朝皇帝都是亲自统领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这三旗旗人自觉比其他旗人地位略高一筹,因此这三旗也被称为上三旗,其他则被称为下五旗。

在八旗内部都有这样的身份等级之分,那更何况在民间了,所以随着清朝统一中国,清朝特色的八旗制度也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身份等级制度。

由于清朝实行八旗制度,所以在当时中国社会中八旗子弟也成为了新的贵族,在贵族之中八旗的上三旗和下五旗都是有区分。

清代时期,皇帝后宫之中的贵妃级别以上的女人出身必须是要在上三旗,比如雍正当年最为宠爱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即位后想册封年妃为贵妃,但是年羹尧家族出身是汉军镶白旗并非上三旗出身,所以不能封年妃为贵妃,因此雍正直接动用特权,将年羹尧家族从汉军镶白旗抬籍为汉军镶黄旗,由此雍正才能册封年妃为贵妃。

所以这么一看是不是八旗内部还有比较森严的出身等级限定,内部都如此,在于民间更是如此。

清朝统一中国,由于满清统治者都是女真族也就是满族人,所以自清朝统一中国以后就有着满汉之分,即便顺治曾经向天下公布满汉一家,爱新觉罗氏乃天下共主,满蒙汉都是不分彼此都是自己的臣民,但是有清一代满汉之分始终都是社会问题。

尤其是很多人通过影视剧了解到,清初时期是满汉不能通婚,其实这件事是影视剧错误的引导,清代不是满汉不能通婚,而是旗民不能通婚。

清代将社会身份分为旗人和普通民众还有一些罪籍、乐籍、奴籍,这些先都不说,就说社会主流的旗人和民众。满汉不能通婚,实际上说的是旗民不能通婚,也就是在旗的旗人和普通民众不能通婚。

在顺治时期,顺治曾经下诏废除过旗民不可通婚这条规定,但是在康熙初期又被恢复回来,这一规定一直到光绪时期败家老娘们慈禧宣布彻底废除。

但是旗民不能通婚不代表是满汉不可通婚,因为旗民也包括汉八旗,比如隶属于汉八旗的某位官员,他想娶妻,那他的正妻必须是娶在旗的女子才行,不管是汉八旗、蒙八旗还是满八旗都可以,但如果娶不在旗的普通汉人为正妻就算犯法,即便你是汉人因为你有旗籍在身也不能娶汉族女子为正妻,当然纳妾不算。

但是这个规定在康熙朝后期基本比较松散,只要没有官职在身的旗人都不用太遵守这个规定,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在民间八旗子弟和普通民众结婚已经基本没有太多限制,只有贵族和有官职在身的八旗子弟受此限制,所以到了光绪时期,这个规定已经名存实亡就被废除了。

旗民不可通婚这个规定其实早就应该废除,在康熙时期就已经算是名存实亡,很多贵族如果真想娶不在旗的汉人女子,他们都会有各种特权将这个女子抬入旗籍,就像雍正给年妃抬籍一般,旗籍身份无非就是贵族互相之间打个招呼说句话的事。

但是在民间一般的八旗子弟和普通民众不管是男女都可以互通婚姻,毕竟八旗子弟到后期越来越多,已经管理不过来了,所以只要没有官职在身的普通八旗子弟娶普通民众的女子或者嫁给普通民众也基本都没人管了。

所以说随着清政府统治时间越久,这个最初的八旗身份地位等级也就越来越淡化,不过八旗贵族始终还是贵族,他们依旧掌握着最顶级的政治资源和财富。

八旗贵族最顶级的当然是旗主

说到八旗贵族,那当然八旗贵族之中最顶级的贵族就是旗主,八旗制度在最初时只设三个职位,即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这其中牛录额真最小,其次是甲喇额真,最高级别就是固山额真。

在清朝入关后,将这些职位名称汉化,牛录额真官职是佐领,甲喇额真官职是参领,固山额真官职是都统,也就是说八旗最高级别就是都统,但是八旗都统偏于管理军务,所以在都统之上设有旗主,总领本旗所有事物。

清代八旗旗主大多数是由铁帽子王家族世袭罔替,八旗旗主其实只有六人,上三旗旗主为皇帝本人,下五旗分别为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家族世袭;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家族世袭;镶红旗旗主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家族世袭;正蓝旗旗主豫亲王多铎家族世袭;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袭。

这些旗主基本都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亲王爵位都是超品的,即使他们没有官职在身没有权力,单以亲王身份,各级官吏也都要向他们行礼。

更何况这些铁帽子王还掌管着旗务,按照八旗制度来说这些旗主都算是八旗子弟的主子了,更何况有很多八旗子弟都是包衣奴才出身,以身份来说还都算是这些旗主的私人奴隶,因此来说,只要有旗籍身份的人,不管当多大官见到旗主都得行礼。

比如电视剧中《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就有一段纪晓岚利用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给和珅吃亏的事,当时和珅已经是领班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即便如此,面对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时,和珅也是依旧给旗主下跪请安。

这就是因为和珅隶属于八旗正红旗,见到旗主请安问好和供养旗主是清代八旗制度的规矩之一,所以金大烟袋在电视剧里曾经说过:我是正红旗旗主,就算我明天落魄要饭要到和珅家门口,他也得给我请安问好,然后迎进家门好吃好喝的供奉起来。

这话说的确实没毛病,八旗制度确实以旗主身份最为尊贵,虽然在清代入关后旗主的权力越来越小,但是尊贵的身份依然在那,所以即使本旗子弟当多大的官,见到旗主也得请安问好,奉养旗主。

按照正红旗旗主世代由礼亲王代善来传承,所以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金大烟袋其实就是历史上乾隆时期的代善第五世孙礼亲王永安,而历史上永安的儿子昭梿与纪晓岚以文学相交是忘年之交,纪晓岚确实与正红旗旗主家族交情深厚,所以电视剧中安排他替纪晓岚出头刁难和珅也是合情合理,当然,历史上的纪晓岚与和珅也算是交情匪浅,所以是不可能刁难的和珅的。

但是通过电视剧中的这段情节也是想说在清代旗主权力并不是很大,不过身份是非常尊贵的。

旗主除了身份尊贵,尤其对于旗主的私人奴隶包衣奴才来说更加尊贵,因为逢年过节包衣奴才不管当了多大官都要给旗主献礼,还要供养旗主。

就这个事再说一个历史上真实的例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祖上出身汉军旗正白旗,最初是隶属于多尔衮的包衣奴才,顺治收归正白旗权力之后,曹寅家族就由多尔衮的睿亲王府包衣奴才转到了皇帝的内务府之中的包衣奴才。

所以按照身份来说曹寅就是康熙的包衣奴才,康熙即是皇帝,对于曹寅来说也是奴隶主子,曹寅在康熙的扶持下,出任江宁织造,这相当于是皇商兼替康熙监督江南地区官员的一个亦官亦商的职位,是一个很肥的官位。

曹寅的织造府收入每年都要上交康熙的私人账户内务府,这就相当于曹寅每年都要供养他的主子康熙,后来曹寅利用手中权力贪腐,从江南官员手中收取贿赂,这些收取贿赂的钱曹寅也是自己只留三成,生下七成供奉给主子康熙的内务府。

康熙在晚年兴建园林,也是非常需要用钱,所以即使他知道曹寅的这笔钱来路不正,康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笑纳了曹寅作为包衣奴才供奉给旗主的金钱。

连康熙作为一国之君都是如此,所以想一想其它各旗主是如何剥削包衣奴才的,即便包衣奴才坐再大的官,每年孝敬和供奉旗主的钱也不能少。

当然,在清政府入关以后,这些旗主大多只剩下尊贵的身份了,权力被极大的削弱,毕竟康雍乾三代帝王都在努力加强皇权,所以到了乾隆时期,皇权达到了巅峰,在乾隆朝之后旗主大多只剩下身份尊贵显赫,却没有太多权力。

像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组织八王议政逼宫,让这些旗主向雍正逼宫,企图恢复当年的八大贝勒议政制度,这种情况只能是电视剧中虚构,历史上根本不可能发生。

在顺治亲政后,八旗旗主的权力就已经被大幅削弱,到了康熙时期更是加强了皇权,八旗旗主除了康亲王杰书(礼亲王代善之孙,最初为康郡王,深受顺治喜爱,后承袭了礼亲王爵位,但是仍以康亲王命名,乾隆时期杰书之孙永安最初承袭康亲王爵位,乾隆后又念及代善功劳,把康亲王改回了礼亲王)外大多基本都成为了富贵王爷,而且八旗旗主没有调动八旗军队的权力,旗主只有在皇帝授命的情况下,才能调动八旗军队,所以这些八旗旗主根本不可能联合起来向雍正逼宫。

在军队中八旗军队只认皇帝命令,不会听从旗主调遣,所以八旗旗主没有皇帝许可根本不可能调动军队,他们联合起来向雍正逼宫,那除非是活得不耐烦了。

而且自雍正时期起,他担心旗主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旗主基本都不会在朝廷出任重要的官职,大多都是闲散富贵王爷而已,担着旗主之名,有着显赫尊贵的身份,享受着包衣奴才们的孝敬而已。

所以说旗主是八旗贵族中最顶级的贵族,但是大多数时期都是没有实际权力的富贵王爷而已,威风倒是很威风,毕竟旗下子弟即便当再大的官,见面也得给旗主行礼问好,不过在权势方面来说,就没有太多的权势了,毕竟旗主权力过大会威胁皇权。

写在最后:清朝最后也亡于八旗制度

清朝兴起与八旗制度密不可分,但是同样灭亡也亡于落后于当时世界先进制度的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子弟是享有很多超出普通民众的特权,在顺治入关之后,八旗军队被分驻到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八旗子弟是在全国各地可以随意圈地占为己有,于是八旗子弟遍布全国各地落户生根。

而旗人在国家政策方面享受到了很多特权,豁免税赋、不用服徭役等等特权,久而久之优越的政策也造成了八旗子弟日趋颓废,发展到清朝晚期,八旗子弟基本上就已经成了社会的寄生虫。

到了清朝中后期,这些常年懒散惯了的八旗子弟别说骑马射箭,连干体力活都成问题,尤其是请朝晚期,很多八旗子弟都有鸦片瘾,基本每天就是躺床上吸鸦片,在这样颓废的同时,还给清政府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所以陈旧保守的八旗制度在后期也算是导致清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八旗军队基本已经丧失了战斗了,请政府不得不依赖湘军和淮军,而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八旗军队十之六七都染有鸦片毒瘾,战斗力根本不堪一击,革命军根本没有拿八旗军队当做对手看待,在革命军眼里袁世凯的北洋军才是主要的威胁和对手。

清末帝溥仪之父摄政王载沣就是在无兵可用的种情况下,只能宣布清末帝溥仪退位,清政府灭亡。

最初清政府是想让骁勇善战的八旗将士驻防在全国各地,好巩固自己的政权,结果到了清政府晚期,这些八旗子弟都成了社会寄生虫,反而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之一。

因此来说清朝兴于八旗制度,也亡于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其实是一种略带有奴隶制度性质的制度,它是制度的一种倒退,并不是一种前进的制度,前期清政府依靠八旗军队的骁勇善战统一了中国,但是中后期统治者不思革新进取,最终这个制度成为了拖后腿的制度,它是一种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制度,所以它也成为拖死了清朝的原因之一。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清代八旗制度是如何划分的?旗主的权利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八旗旗主在清朝前期和中期绝对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对旗员、旗兵等都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旗内权力之大,与皇帝几乎无异,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不要说普通官员,就是皇家也要对各旗旗主敬畏三分。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社会制度,他们“以旗统人”,各旗之间互相独立,只对本旗负责,不相统属,旗主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在满族旗人中有一句俗话叫“隔旗如隔山”,也就是旗内所有人只对旗主负责,完全可以不理其他。

看过《孝庄秘史》的人可能对其中的一个情节有记忆,当受命监管多铎和多尔衮的固尔泰听到多铎说:“我是镶白旗旗主,我哥哥是正白旗旗主,你有什么权力限制我们?”固尔泰气势逼人地说道:“我是正黄旗的人,不晓得什么正白旗和镶白旗。”从这件事可以看到,各旗之间完全是独立的,根本不会受到对方的节制,甚至完全可以不知道其他旗的存在。

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在他们内部,旗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处理旗内任何事情,但要想节制其他旗的人几乎不可能的,在这种绝对权力前面,只要是旗内人,谁还敢不怕旗主,哪怕你再风光无限,可在旗主面前,你啥也不是。

举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大家就可以看到旗主的权力到底有多大。范文臣是乃宋朝名臣范范仲淹的后代,其父贵为大明兵部尚书,其本人为皇太极问鼎中原制定过国策,在清军初占北京城时,大家都是一片惊惧,到处人心惶惶。

这时候范文程提出了:“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的定国之策,使人心快速稳定,让满汉之间的鸿沟迅速缩小,也为清朝在中原站稳脚跟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可以说,范文程为清朝初期迅速稳定中原局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有名的谋臣,他漂亮的妻子却被多铎强行霸占了三个月,就是有了夺妻之恨的范文臣,不但不敢有任何反抗,而且还装作毫不知情,不但装得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甚至还送给多铎大量的金银财宝。

不过因为范文臣这样的谋臣对大清很有用,他们也不敢太过放肆,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诸王贝勒调查核实了一番,查实多铎确实抢夺了范文臣的漂亮妻子,就让多铎归还了范文臣的妻子,为了给范文臣一点面子,多铎被罚银1000两,夺其15个牛录。

范文臣的妻子虽然回到了范文臣身边,但范文臣却仍然胆战心惊,因为多铎贵为一旗之主,又是亲王,还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同母亲兄弟,这让范文臣从此后更加小心谨慎,不敢有任何差错,虽为清朝重要谋臣,却整天过得如履薄冰。

想想看,连这样功劳巨大的谋臣旗主都可以随意侮辱,甚至将人家的妻子抢过来供自己玩乐,这种连普通男人都根本无法接受的事情,旗主都可以随意去做,可见旗主的权力之大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何况,旗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力,对属下旗员、兵丁的统属十分严格,“旗人对旗主有君臣之分”。不光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不得擅离本旗,就是旗人女子婚嫁也要得到本旗贝勒的许可。

也就是说,旗下官员和旗民有事,必须到旗主那里汇报经允许后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严格的惩罚。这样看来,旗主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皇帝,只不过他管辖的范围仅仅是自己旗内那点人马。

但这样不受约束的权力完全可以让他们为所欲为,旗内任何人,不管是官居高位还是普通旗员,旗主对他们都拥有绝对的领导权。

因为旗主权力过大,甚至有威胁到皇室的嫌疑,所以,从清军进入中原后,清朝皇帝开始有意识地削弱各旗旗主的权力,有些通过度调将其他旗并入另外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旗内,有些直接让旗主换人,换成自己的儿子或者自己的亲人。

比如努尔哈赤去世前不久,就已经将镶白旗度调到镶红旗,他准备将这个旗交给自己更信任的多尔衮,不过,这事还没来得及全面完成努尔哈赤自己就先死掉了,而皇太极当上皇帝后乘机夺取了镶白旗,让自己的长子豪格做了旗主。

如果说清军前期还要依赖八旗制度来完成平定中原的目标的话,到了中后期,这种八旗制度因为各自为阵,并不利于皇家统一领导,它的弊端也逐渐开始显现。

但因为旗主的身份可以世袭继承,而他们的先辈对大清都有过大功,所以,即使到后来他们的权力被极大削弱,但因为身份仍然是旗主身份,并不敢有人冒犯他们。

直到道光年间,因为一件事惹怒了道光皇帝,他一怒之下才完全废除了这种不合时宜的八旗制度。事情的起因是道光年间有位军机大臣叫松筠,作为军机大臣,他手握重权,道光也很器重他,但有一天松筠却无缘无故请了个小长假。

请假对于普通大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对于一个军机大臣,他请假了皇帝却并不知情,在朝堂上道光就问和松筠一起当差的大臣,松筠到底干嘛去了?那个大臣回答:“因为松筠的旗主家里有丧事,松筠被叫过去帮忙了。”

于是道光派人去核实情况,调查的人很快就回来告诉道光,松筠真的是给他的旗主家里帮忙办丧事了,他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穿着孝服坐在门外,一旦有人来了,他就敲鼓。道光大怒,这也太夸张了,一个堂堂的军机大臣,不为国事操劳,却被叫去干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

实际上到了道光年间,八旗旗主的权力已经远不及刚开始时那么强盛,但就是在那种情况下他们还能轻易让朝中重臣为自己做事情,这就说明这种权力惯性仍然很大,如果不加废除,只会对社会造成更严重的阻碍。

于是道光一怒之下降旨废除这种制度,当然,在道光年间,因为八旗子弟虽然人员众多,但权力也被削弱得差不多了,基本也没有与皇室抗衡的能力,废除这种过时的制度也并没有引起什么问题,好多旗主后来的生活其实也很落魄, 不过即使如此,旗内之人见了旗主仍然不敢丝毫怠慢。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有个很典型的情节,一天正红旗权臣和珅与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相遇,因为当时的和珅权势熏天,不但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也是朝中大臣极力讨好的对象,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大街上讨饭,你和珅见了我还得跪下磕头。”

和珅当时虽然表情极为尴尬,但还是唯唯诺诺地向金大烟袋磕头说是。这说明,即便旗主没有一点权力,但只要其身份不变,旗内之人见到他们还是会磕头请安,根本不敢有丝毫冒犯。这可能与权力的惯性作用有关,也可能与旗主长期奴役他们压制他们有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