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时战斗力有多强?为何明军,农民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
清朝入关时的八旗兵真的很强悍吗?其实这没有统一的标准来下定论。不过从他们的表现来看,无论是明军、农民军、南明军等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最终清朝靠着八旗兵夺取了江山,因此不少人武断地认为,八旗兵是当时最强悍的兵种,大清朝能夺取天下,完全依靠的是八旗军的强悍。
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清朝入关夺取天下,有这么几个关键要素:
- 时机把握得好。
- 再加上初期正确的政策。
- 当然不可缺少的是对手愚蠢的行为。
1643年大清国开国之君皇太极驾崩了,多尔衮和豪格都没能夺取皇位,反而让6岁的福临捡了个漏,不过权力在多尔衮手里。第二年,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灭亡大明王朝。
很显然,当时谁都认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将会取代大明政权,成为下一个大一统中原王朝,不光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这么看,就连关外的多尔衮也这么看。
因此多尔衮还是比较小心的,他手里的八旗兵只有10万左右,和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不好比,所以当时的多尔衮并没有轻举妄动的意思,他要看当时的形势。
吴三桂这边本来已经投降李自成了,山海关也交给了唐通来管理,他带着5万关宁铁骑打算去京城接受收编。毕竟李自成号称自己有百万大军,吴三桂这5万人马,压根起不到自保的作用。
可是后来吴三桂因为种种原因,背叛了李自成,走到半路上就回到了山海关,立刻写信给多尔衮,请求多尔衮援助。记住了,这个时候吴三桂只是求援,而不是投降,可见吴三桂还有恢复明朝的愿望。
多尔衮不是傻瓜,光援助你,我能有什么好处?所以多尔衮既不答应也不拒绝,一直跟吴三桂这么耗着。最后吴三桂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投降。
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的时候,多尔衮迟迟没有登场,为什么?因为他手里的本钱小,他要挑最合适的机会。
而吴三桂和李自成其实并不清楚多尔衮手里有多少本钱,都觉得他们能存活数十年,一定是兵强马壮。李自成和吴三桂两败俱伤的时候,多尔衮这才冲出来。这一战,多尔衮不仅击败了李自成,而且消耗了吴三桂,所以是时机选得好。
经过这一败,李自成的部队其实已经丧失了和清军争雄的想法,因此他们果断撤出了京城,逃亡到了陕西,所以说我认为不是八旗兵真的有多强,而是多尔衮抓住了最好的时机,这才击败了两大强敌。
二、清朝初期的政策,你不得不佩服。李自成进入京城,仅仅4天以后就开始对明朝昔日的官员们动手了。为了从他们身上捞到钱,李自成把这帮人全都关进了大牢,按照官员们的品级,来给他们定赎金。没钱的直接活活打死,在他们看来,无官不贪。
这可把明朝地主阶级和官员们给得罪透了,本来打算投降李自成的山东、江南等地的明朝官员,立刻表示坚决反对大顺政权,并且在南京成立了南明政权。
多尔衮进入京城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范文程的建议下,多尔衮不仅没有问责这帮明朝官员,反而开始优待他们。
过去做什么官,现在还做什么官。这可把明朝的这帮官员们给高兴坏了。我们看多铎带兵南下的时候,直接就杀到了江苏,为什么山东、河北等地没人反抗?因为人家早就归顺了大清朝。至于南京这边有反抗,主要是骑虎难下,毕竟南明弘光政权已经建立了,再投降有点说不过去。
此外多尔衮还大肆重用明朝降将,比如说吴三桂、孔有德等人,后来都成了清朝建立的忠实拥护者。
清朝给足了这帮投降者面子,文官继续在地方上剥削,武将继续在战场上得到提拔。最后分赃的时候,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的。
比如说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都被封为了王爵,在地方上有自己的势力,属于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了。甭管后来清朝是否要削藩,这个时候给他们画的大饼的确是实现了,人家怎么可能不为清朝卖命呢?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很多硬仗都是这帮降将打的,真正让八旗兵单独出手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说八旗兵的实力,并没有体现出来。
三、对手太垃圾,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清朝的军队有多强?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确立八旗制度,一直到1644年多尔衮带兵入关,近30年的时间里,清朝八旗兵愣是没把山海关给啃下来。
当时也不乏明君和统帅,努尔哈赤、皇太极哪个不是英雄?可真的是打不过明朝当时的军队,所以只能在那边僵持着。
要是八旗兵真的坚不可摧,那崇祯可就不是亡国之君了,或许天启时期就得亡国了。因此我认为,不是八旗兵多厉害,而是后期他们的对手太垃圾了。
- 1、李自成:
李自成号称有100多万大军,可是这帮人全都是散兵游勇,真正的精锐部队,未必就有10万人马。农民军的军队战斗力不强,纪律性又差,很难跟纪律严明的八旗兵相抗衡。
- 2、明朝边防军:
而明朝过去的边防军,大多数都被分化瓦解了,唯一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那就是吴三桂手里的5万关宁铁骑。这波人还被李自成消耗了不少,最后还被多尔衮给收编了,你说气不气人?
- 3、南明军:
南明的军队就更不堪一击了,荆襄的左良玉看到李自成就跑,围绕着应天府的四镇军阀们,除了黄得功有点战斗力外,其余的一事无成。高杰被叛徒所杀,刘良佐和刘泽清看到多铎来了,二话不说就跪着投降了。这样的军队怎么跟清朝的八旗兵相抗衡呢?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八旗兵夺取天下很合理。光靠武力,很对不起清朝的八旗兵不可能夺取天下,但是综合各方面因素以后,他们夺取天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李自成不懂怀柔政策,而多尔衮入关后各种拉拢,使得明朝的军民全部望风而降。再加上对手太垃圾,清朝不夺取天下,都对不起这天时地利人和。
参考资料:《清史稿》、《南明史》
清军入关时战斗力有多强?为何明军,农民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
这个提问不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八旗军入关前后确实是东亚第一劲旅,虽然人数和体量上不占优势,但是其核心力量绝对是优于明军和关内农民起义军的。当然,有句俗话说的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女真军也并非天生就非常厉害,而是通过适当的军事组织以及严格的赏罚、军纪塑造出来的强兵。
其实,只要看看《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努尔哈赤的一开始的创业部分,你也可以清楚的知道所谓“勇猛善战”绝不是天生的,女真人的战斗力也曾有过非常弱鸡的时候,停留在了部落武装打群架的水平,实在算不上什么精锐之师。
就比如万历十一年(1583)的玛尔墩之战,努尔哈赤率兵400人,战车3辆(所谓战车就是指楯车),士兵在楯车的掩护下进攻,被城上扔下的飞石所阻拦,结果努尔哈赤所带去的士兵居然就怂了,缩头缩脑不敢往上冲。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城上飞石击之,复用木撞其车,前车被摧,后车相继,二车俱坏,众皆蔽于一车之后,缩首不敢上攻。
眼看着这场仗要完,努尔哈赤干脆自己开个无双,用自己高超的箭术,射倒对方5人,对面更是不可思议,损失5个人,居然就被吓到了,作鸟兽散了。努尔哈赤用一己之力将手下的400士兵变成了甩毛巾喊加油的观众,而对方的战斗力也低的可怜,真是没有最“弱鸡”,只有更“弱鸡”。
除此以外,还有更夸张的,万历十三年(1585)努尔哈赤率兵500攻打哲陈部,途遇大水,只带80人前往。对方带着800人来应战。然后让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就出现了,临战时刻,努尔哈赤手下两位主要将领都怂了,急得努尔哈赤口吐莲花,“汝等在家,每自称雄于族中,今见敌兵,何故心怯,解甲与人?”,从史料上看,努尔哈赤完全失去了对部队的约束力,明明有80个人,向前冲锋的居然只有包括努尔哈赤在内的4个人,冲入敌阵后,大开无双,斩杀哲陈部20人,而哲陈部的800“大军”居然又溃了,这剧本真是让人一言难尽。附图。
大家看看上面两则史料,这和日后风发潮涌的八旗军完全沾不上边嘛。也无怪乎这个时候的女真人向西打不过蒙古(被也先暴揍的那点事就不说了),向南干不过明朝,还被明朝刷出了“成化犁庭”这样差点灭族的事件。
而努尔哈赤为了将这些类似于散兵游勇的部落武装打造成一支像样的军队,决定改革建州女真的军事组织,以史料表明早在万历十七年(1589),努尔哈赤已经在为打造一支精兵努力着。附图。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二十五》:老乙可赤则自中称王,其弟则称船将。多造弓矢等物,分其军四运:一曰环刀军,二曰铁鎚军,三曰串赤军,四曰能射军。间间练习,胁制群胡,从令者馈酒,违令者斩头,将为报仇中原之计云云。
这段史料我将重点信息划出,大家可以看到有四点值得注意:一、“多造弓矢等物”说明建州女真已经有组织的建立了自己的军事产业。二、军事组织架构开始以战术划分。三、“间间练习”说明训练频率很高。四、努尔哈赤已经建立了赏罚制度,约束自己的队伍。努尔哈赤的部属就在这个时候想职业军队发展,而成果也非常显著,就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经过他调教的建州女真兵大败以科尔沁为首的3万九部联军。
而努尔哈赤的强军之路还在继续稳定的走下去,万历二十三年(1595),据朝鲜使臣出访女真部的记录来看,努尔哈赤对军队的训练强度有增无减,每天训练是常态,还不惜以绑架等方式增加打造兵器的工匠,扩大军事产业,“方调到各处鞑子,日逐出城操练。又广拘达匠打造弓箭等器”。而正是此时通过严密的组织纪律以及高强度的训练,女真军的已经变成了善战之军,下面再来看一则史料来说明这个问题。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三十六》:老可赤(努尔哈赤)副将领骑兵三千余名整立道下,或带弓矢,或持枪杖,步军六千余名,成三行列立。相公进迫阵前,有一骑不意高声,骑军整立不动,而相公一行及我国人等惊惶失色,胡人拍手大笑。
这件事发生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朝鲜使者访问建州部,朝鲜使者的马匹受惊高叫,努尔哈赤军队居然能做到“整立不动”,不仅士兵心理素质好,而且很显然马匹也经过严格的训练不致于受惊乱跑,可见建州女真军的训练水平已经非常高了。这一点不仅朝鲜人有深刻的体会,就连东北李家都感觉到建州女真战斗力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李如梅就指出女真军的战斗力已经远远高于同时期的日本军和蒙古人,不可轻视,“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西北虽有鞑子,皆不如此贼”。
而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随着建州女真幅员益广,部众增多,建立起八旗制度,颁布了更为详尽军令和赏罚条例,而军事产业也是相当发达,在万历末年达到了“铁工所居延袤数里”的程度,一支令行禁止、战力强悍、装备精良的八旗军正式成型。
《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八十八》:大抵此酋励志四十年,尊礼谋士,厚养健卒,博咨密议,简练训齐。其制器、选士、政教、服习,不合于法者鲜矣。
所以,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七年开始就致力于强军工作,到万历四十六年反明,磨了整整29年的刀,其战斗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说是精锐之师一点也不过分。
至于第二个问题,明军、农民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我是不赞成这个说法的,事实上清军有过不少失败记录,清朝自己的官方档案也承认过这一点。
就比如说崇祯十一年,八旗军绕道入关,清朝和硕豫亲王多铎率军路过中后所想要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合兵一处,半道上被祖大寿兵从后偷袭,蒙古兵和满八旗兵一时被打懵,蒙古兵和部分满八旗兵败退,大部八旗军且战且退,当然好在还算训练有素,迅速组织反击,才站住阵脚,多铎部因为偷袭,战死9人,失马30匹。战后,多铎被降级处罚。附图。
还有《明史》记载,明将贺世贤在辽、沈战役前也多次突击击败过八旗军。附图。
以上都是明军打赢的记录,除此之外还有宁锦战役、北京的广渠门之战、松锦会战中,洪承畴的前期反击战等等我都一一不提及了,所以明军碰上八旗军一触即溃的说法实在是有失公正的。但是不能不承认的是明军获胜的战例大部分都是小规模战术级别的获胜,但是一旦到了几万、十几万这样的大型战役,大部分时候会被单方面暴打。
其实这和明军军制发生恶变有关,因为在明朝的中后期,在卫所制败坏的情况下,明军尤其是九边明军逐渐衍生出了“家丁制度”这个怪胎,所谓家丁制度,就是一开始将领将原先的卫所兵选取其中强壮敢战者严格训练,待以厚饷做为自己的亲随部队,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丁不仅仅局限于汉人,还会招募边外蒙古人和女真人加入,所以在明朝中后期,面对蒙古人的入侵,将领往往带着少数由汉人、蒙古人、女真人组成的少数家丁部队纵横于战场,而普通的正兵则成了摆设。萨尔浒会战时的名将杜松所带西北边军号称“雄于诸镇”,然而这支强军的冲锋破敌的主力居然是由蒙古人组成的家丁。
《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四十七》:榆林武卒素称雄于诸镇,然冲锋破敌,大抵皆恃夷丁。
而在隆庆二年之前,九边使用蒙古人组成的家丁已经成为常态化,所谓“各边纳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冲战之用,行之已久”。
这个制度广泛普及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具体有二:
一、就是忽视了广大正兵的待遇和训练,广大士兵自然是战斗力低下,而家丁人数又少,面对数万的精锐八旗军自然是不够用的,在广大正兵战斗力无法提升的情况下自然难以抵挡八旗军,这就是为何明军在大规模战役中败多胜少的原因,因为战役规模越大,对部队整体素质要求越高,明军的“少数精锐➕大部分渣渣”的模式显然肯定打不过全员精锐的八旗军的。
二、长期指挥小规模的家丁作战使明军将领失去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就比如说贺世贤就由于习惯于家丁作战,做为沈阳城的统领7万军人的守城主将,面对少数女真军的诱战,居然“亲率丁千,出城逆击”,最后落得个惨败身死的下场。
这就是为何明军与八旗军一旦进行大规模战役几乎每战必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八旗军的整体战斗素质比明军肯定是要好的,否则明军松锦会战聚集的九边精锐也不会被八旗军全歼不是吗?精锐尚且如此,关内明军大部分当然大部分也不是八旗军的对手,畏敌如虎的事情那是时有发生。
就比如后金军于崇祯十一年第六次破塞攻明,贺人龙部中途哗变。左良玉部接到勤王通知的四个月后,居然还在河南,孙传庭干脆让他就不要装了,别来了,“奉调四月,敌已北遁,犹淹河南,臣因咨部止之”。就连向称精锐的关宁军祖宽部让他从临清支援济南,居然走了7、8天还没走到,让孙传庭感到十分绝望,大骂“宽等之罪可胜诛哉!”
至于李自成辖下的农民军,虽然号称有百万之众,其实和明军的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起义军内部有大量的家眷和勤杂人员,战兵数量占比不高。就比如说李自成和罗汝才合攻开封的时候,人数虽有百万规模,但是实际可战之兵不过13万人罢了。
《豫变纪略·卷六》:计闯、曹二营,步贼约十万,马贼三万,每一贼有马三匹,胁从之徒近百万。
而真正的精锐不过就是标营6万人,未发现成体系的炮兵部队,所以无论是在兵员素质上或装备上和清军比起来处于全面下风,硬实力差距明显,所以面对清军一路败退也是情理之中了。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孙忠靖公全集》、《明史》、《豫变纪略》、《清太宗武皇帝实录》、《明经世文编》
清军入关时战斗力有多强?为何明军,农民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
可以说入关前的清军,尤其是其主力八旗兵的战斗力是绝对的一流,当时整个天下能与八旗兵抗衡的,当然我所说的抗衡是在兵力数量对等并且没有后勤问题的前提下的抗衡,也只有关宁铁骑,但明朝的关宁铁骑人数太少,到入关时期也只有吴三桂手上的几千人了。
那么八旗兵当时的战斗力强到了什么程度呢?在入关之前打败过他们的只有袁崇焕,而袁崇焕战胜八旗兵的战术也有些特殊,基本要么是靠着坚固城墙上架起的火炮打防守反击,要么就是带着关宁铁骑背靠城墙交锋,没法跟八旗兵打野战。
除了袁崇焕以外,其他的明军将领都没赢过八旗兵,以下是明朝与以八旗为主力的后金军的交战记录:
1619年萨尔浒大战,明军11万人,后金军约6万人,结果是后金军大胜,明军大败;
1622年广宁之战,明军14万人,后金军约6万人,结果是明军大败,失去了整个辽西;
1626年宁远之战,明军1万余人,统帅为袁崇焕,后金军约6万人,结果后金军大败,努尔哈赤在此战中身负重伤,不久因伤重去世;
1627年宁锦之战,明军约10万余人,统帅为袁崇焕,后金军为6-8万人,结果后金军大败;
1628-1635年后金军攻灭漠南蒙古;
1629-1630年己巳之变,皇太极带领后金主力约10万余人越过长城攻入北京附近,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回援京城,双方在京城附近展开了数场大战,最后皇太极劫掠一番而去,此战中皇太极使用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
1637年丙子之役,后金军约3万多人,朝鲜军10万余人,后金进攻朝鲜,结果后金获胜,此后朝鲜成为后金附属国;
1636年到1639年发动了三次入口之战,以一部分兵力在关外牵制明军,一部分入关袭扰,在三次入口之战中,明军著名统帅卢象升战死;
1640年到1642年松锦之战,明军约13万余人,后金军11万人,结果明军大败,此战中明朝精锐主力基本全灭,此后明军只能死守山海关。
以上就是清军在入关之前在重大战事之中的战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军基本只有在袁崇焕时期能够与清军形成对抗的局面,在其他时期基本没有能够对抗的形势,尤其是在决定性的战役中,如萨尔浒大战、关宁之战、松锦会战等皆是明军惨败。当时就有满洲不过万,过万无人敌的说法,这种说法也并不夸张。
当时的清军能够有这样的战斗力,首先是与其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入关之前的满人是渔猎民族,平日基本以捕鱼和打猎为生,这点来说与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类似,在日常的打猎活动中满人不但锻炼了体魄,同时还训练了如骑射、搏斗等基本的军事技能。同时满人处在部落社会状态,经常与周边的部落或是其民族发生武装冲突,作战较为频繁,在长期的作战中也积累了相当的作战经验。因此当努尔哈赤将满人统一起来,形成了强大的组织后,战斗力便自然很强了。而明朝作为中原王朝来说,一直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士兵基本以农民为主,农民平日在家只是种地,上了战场后要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上战场作战,从这点来说,明朝要训练能够作战的部队是需要相当的成本的,而当时后金在这方面则成本不大。而作为农民的士兵上了战场见到那种血腥的场面通常都会犯怵,但作为渔猎民族的满人则不同,他们在渔猎生活中茹毛饮血习惯了,基本上了战场就能形成战斗力,这点来说,明朝与满人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明朝也只有袁崇焕能够对抗满清
其次是当时后金连续出现了几个杰出的领袖。其实在我国整个数千年的古代史来说,无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是东北的渔猎民族,当地的人们长久以来一直都保持着极高的战斗力,很多时候之所以对中原王朝构不成威胁,是因为没有杰出的领袖把他们统一起来,无法形成强大的组织,平时只是一个个分散的部落。
清朝在关外时期,首先是努尔哈赤作为第一代领导人,基本建构了清朝的基础和雏形,他本人也非常善战,一生征战无数,只败了一次。而在他之后,无论是继任汗位的皇太极还是后来摄政的多尔衮,都是非常杰出的领袖型人物,在他们的领导下清朝的事业得以一步步继续做大做强,最终入主中原。
第三就在于后金崛起的时候,明朝已经衰落了。其实强与弱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努尔哈赤运气不好,遇到了朱元璋或是朱棣时期的明朝,他还会有戏吗?肯定没戏,除了向明朝俯首臣称以外,就是死路一条了。我们任何一个王朝基本都是一个规律,兴起的时候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指哪打哪,而到了灭亡的时候,不但能打的部队不多,还遇上了特别作的崇祯,可以说崇祯手上名将并不少,有袁崇焕、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吴三桂这样的豪华阵容,可即便是一个豪华阵容也经不住一个本身能力不强,又特别爱作的皇帝,最终把明朝作到了坟墓。
▲崇祯在位期间基本上是在外行指导内行,瞎指挥
在皇太极之后,在决定清军入关的山海关大战中,清军先是让吴三桂的部队与李自成死磕,等李自成和吴三桂死磕到差不多的时候才突然对李自成部发动袭击,导致李自成大败,之后李自成撤出了北京,清朝得以入主中原。在清军入关时期,整个天下来说已经没有那支部队能够与八旗军正面抗衡了,不过满人在入关之后很快就腐化堕落,八旗子弟也很快疏于武备,整日沉迷于提笼架鸟的娱乐之中,战斗力很快便直线下降了。
清军入关是1644年,到了1673年的“三藩之乱”的时候,时间还没过去30年,八旗军的战斗力就已然不行,最终平定三藩的主力成了绿营兵,八旗兵便基本成了打酱油的角色。
清军入关时战斗力有多强?为何明军,农民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
很多人总是喜欢拿满族和明朝的总人口,来衡量双方的军事总实力。
事实上,用总人口来衡量军事实力,这是非常不靠谱的。
因为明朝和清朝之间实行的军事体制是不同的。满清是全民皆兵。明朝实行的是常备兵制度。也就是说,明朝有很多老百姓是不会打仗的,明朝的一个老百姓要学会打仗,至少要训练5-10年时间才有战斗力。
也就是说一个农民从要成为边疆一个士兵,至少要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具备战斗力。
所以说,明朝大部分老百姓是没有战斗力,真正有战斗力的就是那几十万常备军。
清朝只要消灭明朝这几十万常备军,那么明朝就没有多少抵抗力量,可以马上拉上战场。所以,我们不能从总人口来衡量明朝与清朝的军事实力。
因为,明朝很多人都是没有战斗力的,为了详细说明两军的情况。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说。
清军入关之前明军在辽东的一些边防军,以及吴三桂手里的军队,都是明朝军队中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清朝对吴三桂的军队还是比较惧怕的,如果吴三桂能够坚持与清兵作战的话。那么这个将是一场硬仗,可能会把满族八旗的军队消耗一大半。
但是,吴三桂一投降清军,清军事实上就避开了明军的主力部队。剩下的都是明朝的地方部队,以及一些没有战斗力的仓促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
清军入关之后清军入关之后,迅速南下,遇到很多明军,但是这些部队都是从普通老百姓当中组建起来的。这些老百姓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拿过刀枪。这样的军队上前线打仗,那会有战斗力吗?
没有经过长期的训练的农民,怎么可能打战呢?
所以清军入关之后,遇到的都是这种类型的部队,临时仓促组织起来的。不管是农民军还是南明的军队,基本上都是缺乏长期训练的部队。
所以,他们一遇上八旗子弟,很可能就会一触而溃,望风而逃。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分享!
清军入关时战斗力有多强?为何明军,农民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
感谢邀请。从诸多历史资料来看,明未时期的清军战斗力是很强大的,这得益于其八旗制度。而同时期的大明王朝,内部的危机空前严重,且日益激化。当时的满洲贵族早有覆灭明朝之心,他们一方面招降纳叛,尽力收买明朝官僚,另一方面又经常派兵南侵。
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满洲贵族乘机大举入关。可悲的是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吴三桂部,联合清军攻打农民军。清朝统治者还收买汉族地主阶级,各地不少官僚地主纷纷迎降清军。无论农民军还是抵抗的明军,根本形不成合力。
更有甚者,建都南京的南明政权,一方面抵抗清军南下,一方面还继续剿灭农民军。在这一过程中,南明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农民军内部也发生分裂。这些都有利于清军各个击破。
不仅如此,清统治者在笼络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军的同时,对汉族人也实行了高压政策,如圈地,剃发,屠杀等,以使汉人归顺。所以,不论是农民军或明军,都抵挡不了清军南下。
清军入关时战斗力有多强?为何明军,农民军遇到清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
公元1626年的宁远大战,努尔哈赤带领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被明朝头号抗金名将袁崇焕的一万多明军打得惨败,后金军被击毙一万七千多人,努尔哈赤也被火炮打伤,七个月以后死去,
公元1627年的宁锦大战,刚刚继位的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四大贝勒带领七旗十万后金军主力又被袁崇焕的明军打得惨败,至少几千后金军被击毙,努尔哈赤的侄子觉罗拜山等后金军将领也被击毙。
公元1629年底的北京保卫战,袁崇焕带领九千关宁铁骑击退莽古尔泰多尔衮阿巴泰阿济格多铎豪格等带领的几万后金军主力,几千后金军慌不择路淹死在运河中,袁崇焕又派五百火炮手四面炮轰皇太极的大营,皇太极狼狈撤退。
公元1630年孙承宗马世龙指挥明军击败阿敏统帅的后金军,收复永平遵化等四镇,明军的火炮在攻城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这几次战役中,后金军即后来的清军都吃了明军火炮的大亏,从此以后,皇太极开始重视建设火炮部队,在公元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中,后金军的火炮已经比明军更厉害。
公元1632年,孔有德耿仲明带领一万多人的西洋火炮部队与舰队投降皇太极,明朝彻底失去对后金的火炮与舰队优势。
在后来的松锦大战等战役中,清军的火炮与骑兵都比明军主力更占有优势,这也是清军入关以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及南明军在清军面前连续失败的原因。
清军除了骑兵与火炮部队相比李自成张献忠南明军占有明显优势,加上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汉奸军的加入,更如虎添翼,左良玉死后,左良玉的儿子带领八十多万大军投降清军,清军在数量上也获得很大优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