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如何亲手毁掉自己的江山的?
齐桓公号称春秋五霸之首,他是姜太公的第12代孙,在41岁的时候,成为了齐国国君。开始重用管仲,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一度九合诸侯,南征楚国、北伐山戎,平宋国之乱,灭谭、遂等蕞尔小国。
按照这么个趋势发展下去,齐桓公成为天下霸主,这是早晚的事情。很显然他也做到了这一点,是周天子所认可的霸主。可这一切,在管仲去世后,逐渐烟消云散。
与其说齐桓公的霸业是齐桓公所创造,我看倒不如说是管仲所创造。因为管仲去世以后,齐桓公把齐国搞得乌烟瘴气,最终让自己不得善终,去世67天都没有一个儿子来给他收尸下葬,可谓悲凉,姜姓齐国的内乱,也由此拉开了大幕。
一、齐桓公重用一群宵小之辈,使得朝纲崩塌。齐桓公在管仲病重的时候,曾经询问他,有哪个贤臣可以取代管仲,结果管仲把这个皮球又踢给了齐桓公,表示没人比你更懂选才。
结果齐桓公一连说出了四个人的名字,他们分别是: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不说别的,你光看这四个人的名字,是不是觉得他们不是个好东西?
本来管仲只是谦让一下,让齐桓公自己选贤与能,结果齐桓公居然选了这么四个货色来,而且他还有各种选择的理由,气得管仲差点回光返照。
- 1、易牙,把儿子烹了送给齐桓公吃。
易牙号称是厨师界的鼻祖,一手高超的烹饪技术,开启了中餐的序幕。此时的易牙,正在给齐桓公打工,想要得到齐桓公赏识,那必须要绞尽脑汁做好吃的才行。
易牙的手艺本来是不错,可是耐不住齐桓公的嘴巴比较刁啊,吃多了易牙的手艺,齐桓公就有些腻了,想要换点新鲜的。
有一次齐桓公打趣道:吃了这么多好吃的,最大的遗憾,或许就是没有吃过人肉。这话一出,大家都笑了起来,以为在开玩笑,而易牙却发现了一个拍马屁的好机会,并且将这件事深深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这货回家就把自己年仅4岁的儿子给宰掉做成了汤献给齐桓公。齐桓公终于如愿,喝到了这口汤,的确鲜美无比,一问之下不禁背脊流汗,原来这是易牙的儿子,此后齐桓公便对易牙非常信任。
- 2、竖刁,估摸着是太监这个职业的创始人。
竖刁本来是有家室的,而且还生了俩儿子一个女儿,可以说是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他为了讨好齐桓公,居然一刀把自己给割了。
回头颤颤巍巍地跑到齐桓公那儿表示,自己把自己割了,是为了更方便在后宫服侍齐桓公。这可把齐桓公给感动坏了。
毕竟后宫中都是女眷,那时候的宦官就算地位低下,那也是正常男子。而竖刁开启了宦官阉割系的先河,也为后来壮大太监这个产业,做出了惊人的贡献。
- 3、开方,15年不回家看父母一趟。
古代人都讲究孝道,我觉得这才是传统美德之一。开方本来是卫国的太子,好歹也算是正儿八经的贵族。
可是卫国战败以后,开方就被他老爹安排送战利品到齐国。这就好比是农村人进城了,开方一来到齐国,立刻感受到了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似乎都不肯再回家了。
可开方毕竟是卫国太子,在齐国找工作,这就好比你本来就是个民营企业的大老板,你突然跑到跨国公司应聘一样,没有人会觉得你是真心在这里工作。
为了表现自己的真诚,开方索性15年没有回到过卫国,也15年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就算得知了父母相继去世的消息后,开方依旧在齐国打工。
这可把齐桓公给感动坏了,他认为要是每个打工的,都愿意学习开方实行997政策的话,何愁自己的大业不成?所以也开始重用开方。
- 4、常之巫,靠巫术行骗的著名人物。
君王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因为人家不需要延迟退休,也不需要为生计发愁,多活一天,就可以多享受一天。
可是春秋时期的医疗条件,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为此齐桓公便将希望寄托在了常之巫身上。常之巫也就是传统的巫师,他宣传自己可以用巫术治疗人的身体。
这种事情放现代,那是要进去蹲几天的,可是在春秋时期,很多人对巫术是深信不疑的。齐桓公也不例外,因为他希望自己长寿,在医术无可奈何的条件下,齐桓公宁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常之巫身上。
二、这四个货色掌权,你觉得齐国还能好到哪儿去?管仲听得脸都发青了,老大啊,你这不是来问我相国的继任者,你这是来要我的老命的吧?这四个人能用吗?
管仲对这四个人一一做出了评价:
首先就是易牙,这货连儿子都杀了,他能对君主有感情?其次是开方,这货连父母都不管,又怎么会管君主?再者是竖刁,这货能狠心把自己给阉了,您老觉得他还有什么做不出来?
最后是常之巫,管仲不愧是几千年前的智者,早就参透了人类的生老病死。他劝告齐桓公,每天锻炼身体,巫术根本就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救得了你自己!
说完这些,齐桓公点点头,但还是义无反顾地重用了这四个人。这四个人成为了齐国最有权势的大臣,祸乱齐国也就从这儿开始了。
在齐桓公病重的时候,这四个人居然不允许下人送饭给齐桓公吃,结果把齐桓公给活活饿死了。此后齐国大乱,诸子争位,齐国从此失去了霸主之位。
总结:齐桓公只是毁掉了霸业,可没有毁掉江山。由于管仲老爷子活着的时候,给齐桓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就算齐桓公晚年胡作非为,齐国的综合实力摆在那里。
你就好比现在的懂王,搞得再飞扬跋扈,老美的综合实力,其实没有被削弱多少。但是由于齐桓公这么一搞,齐国就从霸主的位置上掉下来了,此后的姜姓齐国虽然又延续了200多年,但已经成了强弩之末,最终被田姓所取代。
参考资料:《史记》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如何亲手毁掉自己的江山的?
大凡成事难,毁功易。春秋的首霸齐桓公后来是如何一步步毁掉自己的江山的呢?
我们知道,齐桓公也是在诸公子争位中取得胜利,继位为齐国国君的。他继位以后,表现出了他的贤明大度,在鲍叔牙的一力推荐下,他大胆任用了以前与自己为仇的管仲为相国,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啊,很有治国才能。管仲做了相国后,在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齐国综合实力大增,在春秋诸侯国中,大提尊王攘夷,讨伐不臣侍周天子的诸侯国,规范春秋各国秩序,在周天子的支持下,成了各诸侯国的盟主,齐桓公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的首霸。然而齐桓公四十一年,管仲因病去世,没过两年,齐国就陷入了五公子争位的斗争中,齐国迅速衰败下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天下,已经不再是刚继位的历精图治的齐桓公了。他居功自傲,独断专行,已听不进与自己不同的意见。管仲临死,曾告诫齐桓公,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近人情,不可重用,但齐桓公不听。其次,管仲没有向齐桓公举荐一个可以继承自己相位的人。管仲临死前,齐桓公曾征求管仲的意见,问谁可接替他的相国位置。齐桓公提出鲍叔牙等人,问询管仲可否,管仲都列举了各人的短处,认为不可接替,结果直到管仲死,也没确定一个合适的人来接替他。其三,齐桓公另立太子。齐桓公最早确立了公子昭为太子人选,但后来因宠幸苌卫姬,就改立了苌卫姬之子公子无诡为太子。本来板上钉钉的事,却说改就改,这让其他公子也有了觊觎太子位之心。其四,重用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奸臣。竖刁为了能做到常陪齐桓公身边,就将自己废身宫刑;在一次夜里,齐桓公醒了感到肚中饥饿难忍,因身边没现成肉食,作为齐桓公厨师的易牙就回到家中将自己幼子杀掉取肉烹煮,和调五味进奉齐桓公食用;开方本是卫国公子,因得到齐桓公喜爱,就不顾本国父母苦苦相求,毅然与父母决裂,来侍奉齐桓公。三人的这些“忠君”之事,很是感动齐桓公。管仲在日,齐桓公要重用他们,被管仲劝阻,说明他们三人的做法太不近人情,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不可用,就驱逐了竖刁、易牙。但等管仲一死,齐桓公就马上招回竖刁、易牙,将三人委以重任。三人得权,在朝中玩弄权术,搬弄是非,兴风作浪,一下子就搞乱了朝政。他们为了独霸朝纲,还利用齐桓公年老病重,不能上朝之机,将齐桓公囚于后宫,任何人不准进见,限制齐桓公吃饭喝水,活活把个齐桓公囚死。三人的弄权,直接导致了五公子争位。其五,五公子争位。齐桓公改立公子无诡,生前又将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齐桓公死后,在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的搬弄下,五公子相互攻打,使齐国陷入混乱。甚至齐桓公去世两个多月,尸体腐烂,停尸房爬满了尸虫,竟无一人过问,出来安排丧葬后事。后来,易牙和竖刁进宫杀了许多大夫,并拥立了无诡为君,太子昭逃到宋国,无诡即位后才安葬了齐桓公。无诡死,公子昭在宋国护送下又继位为君。以后这五子依靠各自势力,依次为君,如此在动荡中一直延续了四十余年,使得齐国大伤元气。王室不和,君位不稳,国力衰弱,使各自辅佐的权臣得势,相互争权夺利,君弱臣强,最终导致“田氏代齐”,齐国田姓代替姜姓做了国君。
因此,想治理好一个国家,那是很不容易的,但要想毁坏一个国家,那是分分钟的事。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历精图治四十余年,才让齐国国强民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但就因为没有选好接班人,重用了奸邪,最终导致齐国一败涂地,以后再也没能称霸诸侯。相反,晋国在晋文公之后,因不间断有忠直能臣辅佐,使晋国在此后春秋争霸中,一直保持了百余年的霸主地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以后历朝历代中,接班人的选取确定,都直接关乎王朝的存亡继绝,盛衰成败,确实值得让我们今人深思啊!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如何亲手毁掉自己的江山的?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世孙,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公认的霸主。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被传为君臣佳话,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国力强盛,威服诸侯。但是在晚年却也逃不脱个人悲剧,重用佞臣最终落得活活饿死的下场。
一个“能力平平、私德有亏”的霸主齐桓公不是那种天纵英才的雄主,他更多的像是一个好老板,他的霸业是靠重用和信任管仲这位能力卓越的职业经理人才获得的。因此随着齐桓公和管仲这对君臣的年老,尤其是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能力上的缺陷就暴露无疑。
能力平平:在历史记载中很少看到齐桓公个人能力的体现,他的光芒几乎完全被管仲掩盖。纵观他的一生,似乎只有当年与公子纠和管仲争夺王位时,被管仲一箭射中衣带勾,集中生智咬破舌头装死骗过管仲才表露出他个人年轻时还有些急智。随后在鲍叔牙的力荐下,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也表现出他作为君主的大度。但总的来说,齐桓公单论个人能力和素质实在是乏善可陈。
私德有亏:齐桓公曾经在和管仲的对话中坦承自己的三个缺点。一是好打猎,怠于政务;二是好酒好吃,贪图享受;三是好色,甚至连自己的姐妹都不放过。虽然这段对话中管仲表示这些缺点虽然很不好,但是不妨碍齐桓公成为一个明君霸主。因为君王的素质和品德应该是相较于整个国家而言,对于私德并不是最要紧。事实证明,管仲在世的时候,的确这些个人私德没有妨碍齐桓公和齐国的称霸大业,但是管仲一死,齐桓公的悲剧几乎都与这些个人缺点有着不可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齐桓公自认有三个缺点,分别是好田猎、怠于政务;好酒肉、贪图享受;好女色。而导致齐桓公晚年个人悲剧的三位佞臣就都精准的把握了齐桓公的这三个缺点,纷纷投其所好。
易牙:厨师出身,以厨艺得宠于齐桓公,因为他能很好的满足齐桓公好酒、好吃喝、好享受的爱好。相传齐桓公有一次无意中说到自己几乎尝遍天下美食,就是没有尝过人肉的味道。于是这位易牙为了得宠,就回家把自己四岁的儿子给烹煮了进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了之后认为易牙对自己非常忠诚,因此更加宠信他。
竖刁:他为了能得到齐桓公的宠爱,自己阉割了自己到齐桓公那里做了宦官,并且负责齐桓公的后宫和管理宫女。因为他的自我阉割行为让齐桓公认为他很忠于自己,同时也因为他能很好的安排好后宫之事,这就必然包括满足齐桓公好色的爱好。
开方:又称卫开方,本来是卫国的公子,年少时就到齐国出仕,也是齐桓公身边的宠臣。期间即使开方的父母去世他也没有回国,而且有机会继承卫国国君之位他也放弃了,于是乎齐桓公也认为他非常忠诚。
- 那么好田猎,怠于政务的缺点呢?其实晚年的齐桓公田猎倒不一定还能坚持,但是怠于政务肯定是更加变本加厉,一方面管仲等人执政期间,他已习惯于垂拱而治。另一方面这些佞臣的共同特点就是顺着君主的爱好行事,以阿谀奉承为主,投齐桓公所好就必然让他沉溺酒色之中,无心政事,阿谀奉承就必然让齐桓公觉得自己已经功德圆满,无需费心费力去治理国家。
虽然齐桓公认为这三个人都是大忠臣,但是《史记》中也明确记载了管仲对这三人的评价。管仲认为:有谁不爱自己的亲生骨肉呢?易牙能够烹煮幼子给齐桓公食用,那么他肯定有更大的野心;有谁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自残身体来服侍齐桓公,那么他肯定也另有所图;有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呢?而且放着千乘之国的国君不当,到齐桓公身边来做臣子,那么他必然有更大的企图。管仲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很明确的指出这三个人都是佞臣,必定会祸乱国家,因此管仲临终前请求齐桓公放逐这三人。
晚年政治布局不佳齐桓公在管仲去世时也曾经去管仲病榻前询问相位的继承人选。这个关于齐桓公晚年的政治布局的重要记述在《史记》中隐去了一段,即司马迁只记载了管仲对三位佞臣的评价和对这三位佞臣的处置建议,并没有记录关于相位的人事安排建议,于是有的人认为管仲没有为齐桓公指明后继人选,对齐桓公的个人悲剧负有一定的责任。
但是事实上,在《吕氏春秋》中也有一段管仲对于相位继承人选的记载,在这个记载中,管仲明确反对了鲍叔牙接替自己担任相国的提议,他的人选是隰朋。只是谁也没想到,隰朋也很快去世,随后鲍叔牙接替出任相国,不到一年时间他也去世。这些贤臣的纷纷去世,让易牙、竖刁等人从被放逐到回归中枢,并很快重新成为齐桓公身边的宠臣,最终导致了齐桓公晚年的悲剧。
再则史书记载,齐桓公有嫡妻三人,妾夫人中有宠地位如图夫人一般的有六人,子嗣则有十几人。虽然在管仲在世时,齐桓公就已明确了公子昭为太子。但是我们从后来齐桓公死前及死后几十年齐国的内乱来看,齐桓公对诸子的政治安排上也极其失败,身为太子的公子昭没有多少势力(他的上位还得靠宋襄公相助),结果齐桓公临终时五子争位打的不可开交。甚至内乱一直持续到三十多年之后,争夺王位的五个公子都当过齐王,直到最后一个齐惠公吕元才基本结束这场内乱。而史书中有所记载的齐桓公对继承人的安排,仅仅是在一场诸侯会盟中拜托“讲仁义”的宋襄公照顾自己的太子公子昭而已。
综上,齐桓公个人本就能力平平,他的霸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任重用管仲、鲍叔牙等一干贤臣而得来。虽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他本人好酒好色、贪图享乐、怠于政务的缺点终生未改,晚年更是信重投其所好的佞臣,最终导致自己活活饿死,两个多月无人收尸的悲惨结局。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如何亲手毁掉自己的江山的?
齐桓公公子小白,一代霸主!
- 齐桓公公子小白是历史上的一个大名人。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开启了春秋时代的称霸之路。引领了一个时代。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但让人可惜的是,公子小白先明后暗,败给了自己的欲望,结局非常之惨,让人非常同情和叹息。
- 公子小白的成功,和后代的曹操很有的相像。但公子小白的“尊王攘夷”给他赢得了非常好的名声,曹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却屡受后人诟病。被骂了几千年的白脸奸臣。但其实两个人的行径基本差不多。但公子小白的成功还是说明,虽然事情的做法基本相同,但如果包装不同,也许会有不同的结局。
但公子小白在春秋时代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按孔子的说法是,他的“尊王攘夷”拯救了中原地区,更是保护传承了中国文化。但好好的周王朝为什么会出现“春秋五霸”呢,公子小白又是怎么把自己的一手好牌生生打烂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1)当男人把国家弄丢时,总会要找一个体面的原因推卸责任,这个原因就是“红颜祸水”。周朝自从“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后一直还算比较平稳。周天子是唯一一个可以称王的,然后各路诸侯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呆在自己的封地上。周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高到低的制度,大家共同遵守。整个社会相对非常和平。
那个时候周王朝还有非常强大的军队,每个分封的诸侯都不能私自派兵去抢别人的土地。平民百姓还没有机会读书,孔子平民教育还要再等几百年。
本来这些坐享其成的贵族按照这样的方式下去,至少还能享受百年以上的太平,但这个时候周朝偏偏出了一个叫周幽王的天子。这个周幽王比较特别,具有了亡国之君的所有特征:
第一,周幽王作为天下共主,偏偏对国家大政不感兴趣。
这对于国家君主来说就比较要命了。大老板对公司的事务完全不管,身边聚集了都是想从公司捞钱的人,这个公司的结局可想而知。
第二,周幽王喜欢住豪宅,喜欢装修奢侈房间。
这一点就比较要命了。也就是说大老板不但不能帮公司开拓业务,赚取更多的利润,反而还要占用公司的资金盖豪宅宫殿。
第三,周幽王特别喜欢美女。
我们都知道殷纣王就是因为妲己才亡国的。至少历史书是这样写的。按理说身为王朝的继承人,周幽王很早就知道这种事。但周幽王还是义无反顾一条道走到黑,发动整个王朝机构全天下的寻找美女。如果形容后来皇帝女人多用“后宫佳丽三千”的话,对周幽王来说,三千应该是刚入门的数字。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不是美女找周幽王,要亡掉他的国家,而是周幽王拼命的找极品美女要亡掉自己的国家。所以说周幽王是自带亡国体质的。
这个周幽王,对读书不感兴趣,对批改公文不感兴趣,对开会不感兴趣。他和所有的亡国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把生命中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喜欢美女。
当上天下共主的周幽王现在非常有条件实现这个爱好,并且为实现这个爱好,他几乎用上了所有的手段。派人到全国各地搜寻美女。任何人只要犯了罪,送给他个把美女就可以免罪,说不定还能高升。
褒姒有多美真不知道!
周幽王有一个大臣叫褒珦,来自于褒城,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看周幽王这个样子,就很自然的去劝诫。结果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了禁闭,一关就是十几年。然后周王朝的大臣再也没人理直气壮的找周幽王提意见,周幽王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美女相处。估计照这样的节奏,就是没有褒姒,周幽王再折腾一段时间也会把周王朝成功亡掉。
但身在美女群中的周幽王也苦恼,虽然周幽王身边美女非常多,但没有一个达到祸国殃民级别的,像妲己这种美的可以让纣王不爱江山爱美人,确实比较难找。
但也不是找不到,只要作孽足够,上天还是会满足周幽王的亡国要求的。自从褒珦被抓后,他的儿子洪德天天为救父亲而奔走,知道周幽王喜欢美女,洪德就在褒城到处找美女。功夫不负有心人,洪德终于见到了年方十六岁的褒姒。
褒姒到底有多漂亮我们现在不好形容,但见过大世面的贵公子洪德一见就被褒姒的美貌惊呆了。把褒姒献给周幽王后,周幽王不但立刻把褒珦放了,还官复原职。并且周幽王十多天没有离开寝宫。可见褒姒的魅力。
然后故事就非常老套,褒姒成功上位。有了儿子。周幽王想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原太子宜臼就跑到他外公的申侯的封地避难。然后周幽王就义无反顾走在彻底作死的道路上,甚至为了让褒姒笑,还上演了“烽火戏诸侯”大戏码!
在讨好褒姒的路上,周幽王其实做还是非常绝的,他深谙一条道跑到黑的道理。太子宜臼虽然跑到申侯那里避难,但人还活着,对褒姒的儿子还是非常有威胁。因此他派兵去申侯的领地去抓太子。
申侯走投无路,只好问西戎借兵,承诺打下镐京后可以在京城抢劫三日。有申侯这个内应,西戎非常高兴,很快打下镐京,杀了周幽王,抢占了褒姒。把帝都变成人间地狱。
所以周幽王就悲惨了,美人成了西戎的玩物,儿子也被一刀咔嚓了。然后国家也没了。彻底变得和殷纣王一摸一样了。
虽然后来诸侯打跑了西戎,国家也没出现周文王这样的野心家,所以太子宜臼还是平平安安的继位成周平王。但周王朝已经不复当年的局面。并且西戎自从攻破了一次帝都,熟门熟路了,其后经常来骚扰。周平王不胜其烦。立马迁都洛阳。至此之后,周王朝虽然没有灭亡,但再也没有号令诸侯的能力。
而褒姒就被后来的男人们拿出来说事,成了国家灭亡的最主要的罪魁祸首,为周幽王成功的开脱了罪责,谁让历史是男人写的。所以男人一旦犯错,把责任推给女人,这不用惊讶,因为这是来自老祖宗真传!
2)齐襄公文姜兄妹不伦之恋,成就了公子小白。自从周平王东迁洛阳,周王室再也没有能力制衡诸侯。这些大大小小的诸侯都开始比谁的拳头硬,而这时候齐国的齐僖公就开始脱颖而出,结盟鲁国小范围的称霸。
齐僖公有一个女儿叫文姜,长得非常漂亮。齐僖公虽然还是比较英明的领导人,但对子女的教育不怎么上心。儿子和女儿放在一起养。公子诸儿长的英俊潇洒,女儿文姜长得闭月羞花。但让人非常意外的是,公子诸儿竟然和文姜勾搭在一起了,这两个是兄妹啊,场面真是非常壮观。
但齐僖公不知道啊,为了保证和鲁国的结盟,齐僖公就把文姜许配给了鲁桓公。齐僖公死后,公子诸儿就成了齐国国君齐襄公。齐襄公成了国君之后有了很多女人,但感觉他妹妹文姜是最好的。
所以在齐襄公四年(公元前694年)的正月,齐襄公邀请鲁桓公和文姜在泺地会见。鲁桓公非常高兴的就带着老婆去见他大舅哥。结果是文姜先去了齐襄公的行宫,然后彻夜未归。鲁桓公感觉到了“离离原上草”的颜色,就质问文姜。感觉事情要暴露了齐襄公昏招频出,竟然派人暗地里干掉了鲁桓公。这下事情闹大了,和自己的妹子通奸,杀掉别国国君,不但鲁国人不愿意,就连本国人也是暗潮汹涌。
这时候他的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感觉到风声不对,急急忙忙的跑到别的国家避难去了。但齐襄公还不自知,因为杀掉了鲁桓公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他自己还有点小膨胀,感觉到了权力的力量。从此以后,齐襄公行事再无忌惮,颇有点天上地上唯我独尊的架势,强势出兵灭了纪国,然后公然和文姜在行宫里日日快活。
文姜之美!
齐襄公虽然有点目中无人,但他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天怒人怨,因此他也怕周天子借故派人要讨伐他,所以齐襄公在686年就派遣连称、管至父到葵丘驻守,以防周天子出兵。当时他和连成、管至父约定瓜熟时节前往,到明年瓜熟时节派人去替换。结果到了时间,齐襄公就把这事忘了,当连成、管至父找齐襄公问讯的时候,齐襄公不但没有派人替换他们,反而把他俩痛骂了一顿。
倍感憋屈的连成、管至父碰到了齐襄公的堂兄公子无知,几个人小会一开,一激动就作出了“杀齐襄公,扶公子无知上位的决定。就这样,嚣张跋扈的齐襄公就被杀死在自己行宫的窗台之下。
作死的齐襄公把自己玩死之后,他的堂兄弟公子无知就成了齐国国君。本来大家都不喜欢齐襄公,但公子无知一上台,大家才发现,相对齐襄公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公子无知则完全没有资格继承齐国国君的位置。因为齐僖公还有两个有名的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所以大臣们看着公子无知的眼神就很不善。
这时候的公子无知如同坐在火盆上面还不自知。再加上公子无知平日里自己也有点骄横,得罪人也比较多。如果他继续当他的公子,社会秩序保持正常,估计也没人敢找他报仇。但现在不一样了,他杀了国君,原来的秩序被破坏了。人家再杀他变得非常正当。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出来报仇那无疑就是傻子。
所以他曾经虐待过的一个大臣雍廪站了出来,假装和他亲近,然后突然用匕首就把公子无知干掉了。就这样公子无知还没做够一个月的齐国国君,就被他得罪过的大臣一匕首捅死了。
所以当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权力后,整个天下的秩序开始混乱,所以在整个权力体系里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表面上看齐襄公可以为所欲为,偷偷干掉鲁桓公,和自己的妹妹公然通奸,随心所欲的灭掉纪国。但也很容易的就被公子无知干掉。而公子无知也很容易的被雍廪干掉。因此,当社会秩序被破坏的时候,没有人是安全的。哪怕你是强大的齐国国君,也一样有被杀的可能。
3)天生的演技派公子小白,成功的秘诀就是:在同等的条件下,要比竞争对手快一步。公子小白一出场,就带出来另外两个自带光环的名人。这就是仅次于“伯牙鼓琴”的“管鲍之交”。这两个是千古传颂的故事,证明了同样一个事实:真正的朋友非常难交,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也只有这他们这两对而已。
管鲍之交是男人的向往!
相对于伯牙和钟子期那种深度的艺术欣赏,知音难觅。管仲和鲍叔牙完全是无条件的信任对方。尤其是在赌未来的命运上,把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完全交到对方手中。这种高难度的操作,除了管仲和鲍叔牙,后来的人没有成功过。包括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包括梁山上赫赫威名的一百零八将。都只是披着兄弟的外衣而已。
聪明的人总是看得比较远,管仲一看齐襄公的做派就判断出,齐襄公必将死于非命。因此就和他的好兄弟鲍叔牙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两个人分开辅佐齐僖公的另外两个儿子,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管仲主动选择了公子纠,把公子小白让给鲍叔牙。
从后面的事实来看,管仲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齐襄公死后,最有继承资格的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但在概率上,公子纠更有资格,因为他年龄比公子小白大。并且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而公子小白的母亲来自莒国,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所以在后台上比,公子纠也更有资格。
公子纠唯一的缺陷就是,莒国离齐国的距离更近,鲁国相对远一点。不过这一点管仲早就想到了。所以当公子无知一死,管仲就立刻问鲁国借了三十乘兵车,半路劫杀公子小白,所以理论上是万无一失的。但毕竟是理论上,光有理论不实践,永远都不会知道理论和实践相差多远,可能相差的是公子纠的一条生命,更相差的是一个齐国。说不定还是一个天下霸主。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虽然管仲和鲍叔牙是兄弟,但无论是鲍叔牙还是管仲,都还是希望自己赢。虽然齐国大臣更倾向于立公子纠,虽然管仲中途劫杀了公子小白,但鲍叔牙和公子小白还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因为管仲也许很厉害,但他是一个人在战斗。而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是君臣一条心,一起在战斗。公子纠自始至终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只言片语,但公子小白却贡献了他的高超的演技。绝对比现在某些流量明星敬业的多,虽然人家只是业余客串一下,但是骗过了所有的人。
管仲非常厉害,一开始他就算定鲍叔牙会和公子小白紧急回国,所以他就问鲁国借了三十辆兵车。因为公子小白急着回国,所以必然轻车简行,带的人不多。三十乘,至少有一拼之力。更何况周朝时代的读书人和后来宋代以后的读书人不一样。
周朝时期的读书人都是要学骑射的,是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写文章。绝不是宋代和宋代以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所以管仲算定,即使他带的人少,无法正面劫杀公子小白,他还有最后的秘密武器,他的神射之术。
虽然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离齐国比较近,虽然他们也是昼夜兼程。但还是被管仲追上了。但追上之后的管仲发现,公子小白还是不傻,他竟然问莒国借了三百乘兵车,这样看来他的三十乘兵车就无疑是送菜来的,袭击公子小白无疑是嫌自己命长。更何况管仲在战场上是有名的怂包,总共参加了三次战斗,还都无一例外的逃跑了。
所以管仲只好动用他最后的秘密武器,在和公子小白聊天的时候,突然张弓搭箭,对着公子小白射出一箭。正当管仲准备射第二箭第三箭的时候,就看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管仲一看心中大喜,看着一脸暴怒的鲍叔牙,领着人赶快溜之大吉。
鲍叔牙顾不得管仲,赶快去看公子小白,却发现公子小白含笑着坐了起来。原来管仲一箭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上的钩子上。而公子小白突然急智,咬破自己的舌尖,喷出一口鲜血,迷惑了管仲。由于演技太高超,把鲍叔牙也骗过了。
万分后怕的鲍叔牙再也不敢停留,带着公子小白立即赶路,饭也不敢吃了。日夜兼程赶到齐国边境。而此时的公子纠,由于得到公子小白已死的消息,正志得意满的接受鲁国国君的盛情款待。
管仲非常有才华,但鲍叔牙是管仲的朋友,所以绝不是什么笨蛋。齐国大臣是想让公子纠做国君,但架不住鲍叔牙的一顿忽悠和承诺。擅长做生意的鲍叔牙深谙此道,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吸引,再难的合同也是可以能签的。
所以还在公子纠在鲁国提前享受声色犬马的时候,公子小白已经悄悄进入齐国成了国君。当鲁国国君率领着大队人马护送公子纠走在路上的时候,公子小白已经开始和合作方享受胜利果实了。
所以公子纠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一个真理,还没有实实在在到手的东西,有百分之九十九可能仍然是别人的。
4)天下霸主,并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靠好莱坞影帝级别的表演水平,成功的骗过管仲,最终成为了齐桓公。这让鲁国非常不服气,公子纠也不服气。因此就派大队人马攻打齐国。齐桓公就派鲍叔牙反击。鲍叔牙不负众望,团结齐国上下,最后击败了鲁国。
这个时候,齐桓公有了底气。终于有了大权在握的感觉。有了底气的齐桓公第一个想弄死的人就是管仲。但鲍叔牙却告诉公子小白,要想成为天下霸主,必须要留下管仲。公子小白虽然非常恨管仲,但他还是非常信任鲍叔牙。因此,只是让鲁国杀了公子纠,送回管仲。
诸侯会盟
齐桓公虽然不喜欢管仲,但鲍叔牙一再推荐管仲。齐桓公也不好驳了鲍叔牙的面子。因此就按鲍叔牙的要求,拜了管仲为相。但其实并不怎么采纳管仲的意见。并且对鲁国一直有非常大的意见。
因此决定立威的公子小白决定讨伐鲁国,他不顾管仲的反对,在公元前684年出兵长勺(今天山东莱芜)。这一战号称经典之战,因为这一战岌岌可危的鲁国一个叫曹刿的普通人站了出来,成就了一篇千古传颂的文章《曹刿论战》,第一次提出“肉食者鄙”和“一鼓作气”。并且这个曹刿在长勺率领弱小的鲁国军队击败了强大的齐军,给了志得意满的公子小白当头一棒。很会总结失败经验的公子小白这个时候才真正的信任管仲,接受管仲的“尊王攘夷”,真正的开启霸王之路!
虽然公子小白经历了四年的励精图治,虽然他有管仲为相,但在公元前681年北杏会盟中还是吃了大亏。而这一次吃亏,是吃在爵位低的亏上!
我们现在一直称公子小白为齐桓公,但其实公子小白的爵位并不是公、候、伯、子、男中的“公”,而是“侯”。所以理论上我们应该称齐桓公为“齐侯”。但由于当时周天子已经无力制衡各国,齐桓公自称公也没人管,因为楚国的国君熊通早已经称王了,而当时的天下共主周厉王也没敢吭声。
但平时自己在家称一下也就算了,齐桓公要称霸天下,要和别的国家会盟。而第一次会盟,问题就出现在爵位上。
第一次会盟,公子小白接受管仲的建议,把宋国大将南宫长万杀害国君这事,请示了当时的周天子周厘王,要举行会盟,安定宋国。周天子很高兴,终于有人待见他了。宋国新国君宋桓公御说也很高兴,毕竟他的地位是周天子承认的。因此他还是最先到的。
公子小白通知了八个国家会盟,结果只有四个国家来到北杏。分别是宋国,陈国,邾国,蔡国。其他国家理都没理公子小白,这让公子小白很郁闷,但管仲说能来三个就可以会盟,公子小白也只好同意。这就是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北杏会盟”。
既然会盟就要有盟主,按原来的礼节,盟主自然要爵位最高的人充当。但现场爵位最高的是宋桓公,人家才是真正的“公”,齐桓公公子小白只是一个“侯”而已。但由于齐国国大兵强,而且这次会盟还是齐桓公主持的。因此其他三国都首推齐桓公为盟主,这让爵位最高的宋桓公很不满意,有了被欺压的感觉。因此,会盟的当天晚上,宋桓公竟然直接带着自己的人回去了,把齐桓公晾在了会盟的高台之上。
北杏会盟台上的呼呼的北风仍然吹不息公子小白心中的火气,公子小白当场就想联合其他三国的兵马征伐宋国。但管仲用事实告诉他,要想成为真正的霸主,还是要有胸怀和气度。最主要的还是要有计谋。
管仲不愧为千古名相,他的思维远远超过其他人。管仲告诉公子小白,做事要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回报。现在局势打宋国,不如打鲁国,打鲁国不如遂国。遂国只有几个矮城,只要四国联军的大军一到,遂国必然投降,遂国是鲁国的附庸,遂国一降,鲁国必然害怕。别忘了鲁国国君的老妈可是文姜,文姜必然会让鲁国国君亲近她娘家人。这样以来我们就可以和鲁国会盟,然后再纠合五国军队,和周天子的大臣一起到宋国城下,宋君必然出来会盟,不是一举几得。
不得不佩服管仲,事情果然如他预料的一样,齐桓公顺利的拿下鲁国,宋国。
但其中还是有小插曲的,这次齐鲁会盟,却成就了鲁将曹沫的侠客之名。曹沫在会盟的时候,持剑挟持了齐桓公,逼迫齐桓公归还以前侵占鲁国的汶阳之田。齐桓公被迫答应,事后想反悔,被管仲劝阻。所以要成霸业,必然先要忍受了别人不能忍受的屈辱。
至此,齐桓公终于聚齐了中原地区所有的强国,成为真正的霸主,开始施展他的政治抱负“尊王攘夷”。
5)“尊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手段,北灭山戎,南镇楚国才是真正的政治目标。公子小白的理想,也是管仲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王朝当年的强大,让四面的少数民族不敢加兵锋于中国,当时的中国,就是中原诸国。
其实自从西戎攻破镐京,周边的少数民族就开始攻占中原诸国。燕国被北部的山戎打得几乎要灭国,而刑国和卫国已经被灭国。而南部的很多国家早已经被楚国灭掉。而当时的楚国,也是被列入到少数民族,号称南蛮。而此时的楚国盯上了比较大的国家郑国。郑国都城就是今天的新郑,可见楚国对中原各国的威胁程度,已经跨过长江流域,进入到了黄河流域。
齐桓公和管仲在公元前663年,收到燕国国君的求救后开始联合诸侯,北征山戎。齐桓公这次北征山戎其实并不容易,也是九死一生。最后竟然还迷路了,后来靠着“老马识途”才回到中原。
但这次北征有巨大的意义:
第一,齐桓公这次北征,不但恢复了燕国以前的国土,并且还向北辟地五百里。扩大了中原地区的面积,相当于为中国开疆拓土。由于齐桓公把得到的土地全部给了燕国,燕国一跃成为一个大国。
第二,由于齐桓公这次毫无私心的北征,中原诸国才会同心协力抵抗四周少数民族的入侵,中原诸国才会逐渐强大。没有被周边少数民族灭掉,保持了汉文化的主导地位。这也是孔子所赞美的。
第三,齐桓公用他的实际行动,界定了霸主的职责。霸主不只是兵力强大称霸一方,而是能为天下做些什么。所以齐桓公创造出了仅次于王道的霸道。这两个同样是道,都是建立天下秩序的行为。
在帮助燕国消灭掉山戎之后,齐桓公帮助被北狄灭掉的刑国和卫国复国。也可以这么说,没有齐桓公,孔子以后周游列国就见不到卫国的美人南子了。所以说齐桓公的霸主做的让各国心服口服。重建了春秋时代的新秩序。至少在齐桓公时代,在解决国际争端的时候,还是讲点正义,不是只讲谁的拳头大。这一点在楚国方面非常明显。
楚国是诸侯中最早称王的,也是光靠拳头打天下的蛮汉。灭掉了汉水诸国,国力逐渐强大,开始对郑国用兵。郑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和管仲整合诸侯兵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开始用兵。
本来是伐楚,管仲却弄出来一个要攻蔡。其实这是有原因的,楚国早已经做大,大到可以灭郑的地步。占据了江南的半壁江山。所以管仲和齐桓公并不是要和楚国打大仗,而是打蔡国从而威慑楚国,逼楚国谈判,签订盟约,从而把楚国纳入到中原诸国的系统中来。因为楚国不是不开化的山戎。也不是一战而胜的遂国。
所以对付楚国,公子小白玩的是外交,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就是要逼楚国签订盟约。给楚国这匹野马套上缰绳,按照中原诸国的套路来,不是只比谁的拳头大。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称霸只是讲究威慑力,并不是要真灭掉某个实力强劲的大国。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真正肯为盟友拼命。这毕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这也是后来战国时代六国无法灭掉秦国的原因。
无论如何,公子小白和管仲用尽手段,逼迫楚国签了盟约。对楚国形成了很大的约束力。从此以后楚国也开始朝见周天子了,在周天子面前也不再称王,而称呼自己“远臣”。周天子感到非常有面子。重赏了齐桓公。
6)巅峰时刻,率领诸侯在洮之会盟,帮助太子姬子郑登上周天子之位。在历史上能对皇帝行使废立大权的几乎都没有什么好名声。无论是成功的霍光,还是不成功的董卓,更别提篡位的王莽。但公子小白是一个例外,就是因为他采用的方法得当。
公子小白成为霸主的时候,是周惠王做的天下共主。周惠王的太子是姬子郑,是皇后所生。立为太子后,皇后早死,但后来周惠王又喜欢上了别的嫔妃,生了一个儿子子带,周惠王非常喜欢子带,有心想把子带立为太子。子郑非常不安,周幽王的时代仿佛又回来了。
公子小白得知这一情况后,想帮助子郑。就问计于管仲。管仲非常厉害,就给齐桓公出了一个计谋,就是诸侯会盟的时候,请太子出来主持,只要太子一见诸侯,就证明诸侯认可太子的地位,周惠王就无可奈何了。
公子小白听从了管仲的建议,在诸侯会盟的时候,用大礼节接待太子子郑。周惠王一看太子在诸侯会盟中的地位,就知道动不了太子了,已经木已成舟。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公子小白带领诸侯拥戴太子子郑继位,是为周襄王,而周襄王继位后,在随后的葵丘会盟中,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
而此时的公子小白已经达到人生的巅峰时刻。身为霸主号令诸侯,天子给予最高的奖励。齐国国力强盛人民富裕。这就是公子小白和管仲的厉害之处,别人称霸靠打仗,打穷了自己的国家,死的是自己的人民。而齐桓公称霸天下,是国家富强,人民安康,还没有打什么大仗。没有死自己的士兵。这就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7)管仲去世,齐桓公霸业落幕,齐国大乱,齐桓公病死在寝宫里无人过问!公元前645年,68岁的一代名相管仲去世。只留下齐桓公在这个世界上,虽然还有鲍叔牙,但习惯管仲在身边的公子小白还是感觉到了真正的孤独。
而管仲的去世代表着同一时代人的落幕,紧接着重臣隰朋,鲍叔牙相继去世。管仲在世的时候,公子小白曾经问过管仲:“你死之后,谁可以为相?”
但奇怪的是,管仲却没有正面回答“谁可以为相”,而是告诉公子小白,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人不能用。管仲的回答让公子小白大吃一惊,因为公子小白认为这三个人是最爱他的。
豪杰落幕一样的悲凉!
易牙是当时的顶级大厨,号称厨子的祖师爷,有一次齐桓公感叹自己没有吃过人肉,易牙竟然把他年幼的儿子杀掉,然后做好了给齐桓公吃,让齐桓公非常感动。
竖刁本来是一个齐桓公喜欢的官员,而他为了天天呆在齐桓公身边,竟然自己主动把自己阉割了,来到齐桓公的身边,成了一名真正的宦官。这种行为,让齐桓公感动莫名。
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太子,卫国后来被北狄灭掉。齐桓公恢复了卫国,公子开方竟然不愿做国君,追随齐桓公,成为齐桓公的一个臣子。齐桓公觉得,这样的人还能不够中心吗?人家连国君都不愿意做,来追随我。
而管仲却说,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违背人之常情的。而违背人之常情的人所图极大。肯定会乱国乱政。
其实,管仲并没有说谁可以接替相位,而是说谁不能用,已经很清楚的讲明白,有这三个人在,再好的人才也用不了。因为齐桓公更信任他们三个。
而公子小白还是一如既往的听管仲的话,把易牙,竖刁,开方也驱逐了。但问题也来了,齐桓公已经习惯了易牙的美味,竖刁的周围,开方的奉承。现在三个人都不在身边,齐桓公觉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人生完全没有了意义。
现在的齐桓公已经老了,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他已经是天下的霸主,再也没有什么追求。而他最大的追求就是满足口腹之欲。早已经对治理国家任用人才不感兴趣。
所以不到半年,齐桓公就受不了了,叫人赶忙把这三个人找回来。几个月没见面的几个人估计会抱头痛哭一阵。然后开始在朝堂上为非作歹。
公元前643年,有一位周游天下的名医来到齐国,见到了齐桓公。这个名医的名字很特别,叫扁鹊。很多人熟悉的名篇《扁鹊见蔡桓公》,而《东周列国志》里面认定扁鹊见到的应该是齐桓公。不管是韩非子认定的是蔡桓公,还是冯梦龙认定的齐桓公,就产生了大家很熟悉的一段对话。等到齐桓公发现自己真的病了的时候,扁鹊已经不知去向。
竖刁和雍巫一看齐桓公真的卧病在床,而扁鹊又不知去向,就预感到齐桓公时日不多了。他俩平日和齐桓公的大儿子姜无亏关系很好。就趁着这个机会模仿齐桓公的口气写了一个牌子挂在宫门口,大意是说:
我现在病重,不想听到人的声音,所有人等不许入宫。竖刁谨守宫门,雍巫带兵巡逻,所有国家大事等我好了再说!
就这样英雄一世的齐桓公就这样躺在病床上,身边没有一个人照顾,没有人来喂点水给他喝。
在他将要死的时候,有一个宫女冒死进来。齐桓公问明外面的情况后长叹一声:“仲父难道是圣人,他竟能预测到今天的结局!”然后吐血而死!走完他曲折豪迈,波澜壮阔的一生!
齐桓公死后,几个儿子忙着争权夺位,竟然没人去想着埋葬这位功高盖世的齐桓公,直到过了三个月后公子无亏继位,才算是把已经面目全非的齐桓公入殡。这样的结局无疑是让人可惜可怜的!
综上所述:齐桓公公子小白聪敏异样,有急智,并且知错能改,知人善任。从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诸侯和周天子之间相互攻伐,整天打仗,民不聊生。而这个时候山戎,北狄等少数民族开始抢掠中原。当时中原各国已经岌岌可危。这个时候齐桓公站了出来。 齐桓公在管仲,鲍叔牙,隰朋,宁戚等人的辅佐之下开始了富国强军的霸王之路。他亲自率兵北伐,灭掉山戎,为中原地区北扩地500余里。击败北狄,重新为刑国卫国建国。功劳远超很多雄主。 他帅诸侯南下,逼迫楚国会盟签约,遏制住楚国肆无忌惮四面扩张的势头,使当时的中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并且他所做的这一切,仅仅靠自己只是一个普通诸侯国的国君,这就更加难能可贵。在他在位的四十三年里,有力的维护了当时的秩序,保证了中原文明的继续。 虽然最后几年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导致了自己被饿死在病床上,继承人之间互相攻伐,导致齐国大乱。但他开创的霸业精神被传承下去,保证了在王道失落后霸道的继续,他的精神非常让后来人无限敬仰。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如何亲手毁掉自己的江山的?
自毁江山言过其实,因为齐国并未在齐桓公手中灭亡。但齐桓公晚年昏聩,重用易牙、竖刁、开方三个小人,以致齐桓公死后无人管,诸公子争斗,桓公尸体在床六七十日,尸虫都爬出门外。其后,齐桓公的几个儿子都轮番即位,齐国内乱几十年。
齐桓公有三个夫人都无子,有六位如夫人,皆有子。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郑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齐桓公与管仲都属意于郑姬所生的公子昭(齐孝公),立为太子,并把他托付给了宋襄公。
齐桓公身边有三个小人最得桓公喜爱:
①易牙,善烹饪,有一次闲聊齐桓公说尝遍珍馐美味,却不知人肉滋味。第二天易牙就给桓公上了一道鲜嫩无比的肉食,等桓公吃完,易牙告诉他是自己小儿的肉,桓公大为感动。
②开方,开方本是卫国公子,母亲还在卫国居住,为了追随桓公,十几年间从未回家看望自己的母亲,桓公认为他对自己很忠心。
③竖刁,齐桓公与竖刁互有爱意(齐桓公大约也尚男风),竖刁为了日日能与桓公相伴,自行阉割入宫,桓公很是喜爱。
相国管仲临终前,叮嘱齐桓公远离这三个小人。齐桓公说,易牙为了让我尝尽美味,把自己的幼儿都烹了,管仲摇头说这不合人之常情;齐桓公又说开方为了追随我,放弃千乘之尊,连自己的母亲也不回去看,管仲也摇头说这不合人之常情;齐桓公最后说,竖刁为了早晚与我相伴,自己阉割进宫,管仲还是摇头说这不合人之常情。
管仲说:易牙连自己的幼子都会伤害,这样的人哪有人性,那他对别人什么都干得出来;开方放弃千乘之尊来到齐国,必然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竖刁更不用说了,连自己的身体都会戕害,对别人更不用说了。管相是以符合人情为准绳,从人性的深度去审视人品。管仲去世后,鲍叔牙为相,把这三个小人赶出齐国。可是齐桓公离了这三个人是茶不思,饭不香。竖刁通过长卫姬又回到了齐国,易牙与开方也都陆续回齐国,鲍叔牙死后,这三个小人更是肆无忌惮了。
齐桓公宠爱竖刁,竖刁建议立长卫姬所生的公子无诡为太子,齐桓公答应了,太子昭逃往宋国。齐桓公病,这五个公子都树党争。桓公卒,五公子互相攻杀,以至于桓公尸体停在床上六七十天都无人理睬,尸虫都爬出了宫门。等无诡即位,才把桓公尸身入棺。
三个月后,宋襄公派兵送太子昭伐齐,齐人恐,杀无诡,准备立太子昭为君,那四位公子一齐攻打太子昭,太子昭又逃往宋国。宋国派兵打败四公子,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
齐孝公十年卒,卫公子开方杀孝公儿子,立葛嬴所生的公子潘(齐桓公子),是为齐昭公。昭公在位期间,其弟商人,私下结交贤士,伺机谋位,昭公卒,其子被弑,商人自立,是为齐懿公,懿公也是齐桓公子,其母为密姬。
齐懿公四年,被弑。懿公骄,百姓不附,齐人废其子而迎公子元归国即位,公子元也是齐桓公子,其母少卫姬,因避齐国乱,在卫国。公子元即位,是为齐惠公。
也就是说,齐桓公的五位公子,无诡,昭(孝公),潘(昭公),商人(懿公),元(惠公)先后即位,内乱达几十年。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如何亲手毁掉自己的江山的?
我们常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齐桓公称得上符合这一标准的完美样本——他的独特价值在于“真实感”:
从个人综合素养来看,齐桓公就像我们绝大部分人,压根谈不上天赋异禀,甚至有极其明显的缺点,并不符合历史上雄才大略之主的一般标准;
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也能因为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一番辉煌事业;
可惜的是,最终他却因为性格与能力缺陷,不仅使自己晚节不保,还给家业挖了个大坑。
但也许正是因为上述矛盾而真实的特质,齐桓公更值得我们研究;他的成与败,对我们当代人更具借鉴意义。
严格来说,齐桓公并不是一个模范君王,他贪玩、嗜酒、好色,某些方面的癖好、行为极其荒唐,不仅跟上古圣君尧、舜、禹八竿子打不着,甚至连后世君主的中上标准都达不到。
但齐桓公却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我们熟悉的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大时代以宗法制、分封制两大制度为支柱,依靠强大的实力为支撑,曾经的周天子是当之无愧的天下共主。
然而到了公元前771年,随着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联合杀死,以及下一年周平王东迁,周王室遭受了全方位的多重打击:威信遭遇重挫,直接统治区大幅缩水,经济上依赖诸侯输血......最终反映在政治层面,就是我们熟知的“礼崩乐坏”,诸侯们开始公然僭越、对抗周天子。
公元前707年,郑庄公在繻葛之战大败周室联军,亲征的周桓王甚至还被射中了肩膀。这起事件,不仅让郑庄公如愿成为春秋小霸,也宣告了周王室的彻底衰弱、周天子从此任诸侯摆布。
另一方面,随着数百年的交流与互动,周边的“狄夷”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对中原核心文明区发起了挑战。
就这样,内外双重冲击下,列国纷争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由此开启,兼并、扩张并且领导各诸侯反击外敌入侵,成为时代的客观需求,这就为诸侯争霸提供了绝佳的时机。
地利:齐国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春秋诸国中,齐国的客观优势最为突出(没有之一)。
它东边半边濒临大海,西边有济水、泰沂山脉阻隔,连山带水、相对独立的地理特点,在古时无异于鬼斧神工的天然屏障,使齐国具备了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安定条件。
同时,正是上述独特地理,让齐国“集山海之利”,资源雄厚、物产富饶,农、牧、工商业得以迅猛发展;而发达的水陆交通,则又为与各诸侯国的贸易、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由于环境安定、经济发达,使齐人形成了“阔达多智,民尚舒缓”的脾性,齐文化开放包容,善于吸取各家之长、为己所用。
由于上述优势,自西周初年姜尚被分封建国以来,齐国就天生比其它各诸侯发展得更好,它富甲一方、兵甲数万,文化方面也远超其他地区,这无疑为齐桓公姜小白的成功提供了客观条件。
人和:开放豁达、敢于放权的用人之道如果没有管仲,齐桓公成不了春秋霸主;就如同假如没有王猛,十六国时期的苻坚统一不了北方一样。
而任用管仲,对齐桓公而言无疑是个困难的抉择。抛开管仲差点射死自己不谈,对方的身份也让自己相当为难:管仲虽为姬姓,但早已家道中落、沦落为商贾。春秋时期盛行贵族政治,能不能使用管仲、将他放在什么位置,在当时而言都不是小事。
但在危急形势下,一个人的头脑往往最为清醒,也最有魄力。齐桓公心里明白,自己能从流落他国的公子咸鱼翻身,主要得益于既得利益阶层的妥协——为了保护群体的利益,他们选择了这位势单力孤、容易掌控的公室后裔。但如果齐桓公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不发展自己的团队,搞不好就会沦为傀儡、甚至可能被摒弃。
因此,当自己的心腹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时,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齐桓公以宽阔的胸襟(虽然实属无奈)听取了这一建议,任用管仲这位既忠心、又有能力的人才。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正是因为管仲背后没有贵族势力的支持,在齐桓公看来才更为可靠、容易掌控。
随后面见齐桓公时,管仲提出了自己的全面称霸战略;更为关键的是,他结合自己的了解,对齐桓公提出了要求: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圣明之君,但“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
简而言之,齐桓公不需要多能干,只要任用贤才、别乱插手就可以了。
管仲随后被拜相,全权负责齐国政治事务。当时的齐国朝廷,甚至体现出了后世君主立宪制的影子;那时的齐桓公任用管仲,就像三国的刘禅依仗诸葛亮。
齐桓公的信任没有白费。经过综合分析,管仲实行了先发展经济、实现富国,随后改革政治、促进国强,最后施行军事改革、高超外交,全面迈上称霸之路。
经过管仲的改革,本就基础雄厚的齐国很快成了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公元前681年,齐国首先征伐鲁国立威,随后举办了首次由诸侯主持的会盟;齐桓公被各诸侯国共推为盟主,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为了强化齐桓公的地位,管仲随后又提出了“尊王攘夷”为口号、而且付诸了实践。这一举措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从头到尾都显得大公无私、从没提过齐国自己要怎么样。但在实际上,它一方面“挟天子以伐四方”,使自己的称霸事业更加合法合理;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正统文化的发展,获得了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认可与拥护,让自己的霸主地位名副其实。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依靠放权给管仲,天资平平的齐桓公如愿成了中原第一位霸主,广受后世传唱。
那么,齐桓公的霸业是怎么衰落的呢?地利是固定的,但天时、人和却此一时、彼一时。
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企业、国家而言,守成往往比创业要难:
在上升期,来自竞争对手的关注、压力会更小;
创业期间,由于“饼”不够大,内部的投机分子较少;
最关键的是:面对内忧外患,领导者愿意、敢于放权,为了生存与发展,他能够压抑个人喜好、选择对集体最有利的用人方式与利益分配模式。
而当达到顶点、处于守成期后,上述情况则完全相反。只有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能抵御成功带来的红利诱惑,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处理个人喜好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持续地亲贤臣、远小人,保持自身机制不堕落、不腐败,继续维持生命力。
正是由于这层逻辑,历史上的王朝鲜有能够长盛不衰的;甚至同一位君主,在创下盛世后也极易变为昏君(比如李隆基)。
而齐桓公的个人综合素质本就普通,高处不胜寒带来的副作用自然更为猛烈。咱们这里姑且不提他的一些失德、荒唐个人行为,在用人方面,由于环境与压力的变化,加上缺少了鲍叔牙这种靠谱亲信的推荐,齐桓公变得极为不靠谱。管仲临终前极力贬斥的四个人,随后偏偏成了被他重用的大员。
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和”,本身并无雄才的齐桓公,必然晚节难保。一代霸主刚死,五个公子就为了争权夺利、打的头破血流,他们全然不顾先君的尸体被扔在一边多达67天,也不管国家生灵涂炭;而此刻的齐国早已没了鲍叔牙、管仲那样的忠臣、能臣来匡扶社稷,霸业就此衰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