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如何走向权力之巅?
汉武帝排行老十,按道理说他上面还有9个哥哥,这皇位怎么都轮不到他。可一句金屋藏娇,就让年幼的汉武帝锁定了皇位。
汉武帝逐步逐步走向权力巅峰的过程,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锁定皇位。
- 第二个阶段,培养自己的外戚。
- 第三个阶段,重创匈奴。
这三个阶段都走好了,其实非常不容易,也正是这些不容易,最终使得汉武帝走向了权力巅峰,足以傲视群雄。
第一个阶段,锁定皇位。人的一生,有时候不能全靠自己的努力,父母朋友的努力,也很重要。正如某个名人说的那样,出生的时候有就有,没有就真的没有了。
汉武帝年幼的时候,压根就不起眼,他是汉景帝和王娡的儿子,在汉景帝所有儿子里排行老十,完全不具备竞争力。
可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是个厉害的角色,她为了让儿子成为储君,可谓是操碎了心。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争取到了长公主刘嫖的支持。
长公主刘嫖,是汉景帝同父同母的亲姐姐,所以她的话,汉景帝非常重视。况且当时窦太后还活着,她也很疼爱自己的这个女儿,因此只要争取到刘嫖的支持,那么刘彻的皇位可就稳了。
刘嫖最早为了自己家的荣华富贵,曾经向汉景帝的大儿子刘荣抛出橄榄枝,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刘荣,当时刘荣已经被封为太子,可是刘荣的母亲栗姬却看不上刘嫖。
这个时候王娡向刘嫖抛出了橄榄枝,表示自己看得上她。而且年幼的刘彻,在母亲的教导下,居然说出了著名的金屋藏娇故事,使得刘嫖正式加入了扶持刘彻的阵营。
此后刘嫖经常在汉景帝和窦太后跟前,说太子刘荣的坏话,最终导致汉景帝废掉了刘荣,顺带着立刘彻为太子,坐实了刘彻的储君之位。可见一个母亲的努力,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个阶段,培植属于自己的外戚。汉武帝登基以后,忽然发现自己是没有权力的。为什么?因为窦太后的外戚力量始终把持着朝政,这让汉武帝很不爽。
窦太后的家人们在朝中担任各种官职,所以很有话语权,因此汉武帝处处要听从窦太后的建议,要想摆脱这一层障碍,十分困难。
毕竟窦太后资历太老,她是汉文帝的妻子,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奶奶,这身份谁敢得罪?为此汉武帝只有忍气吞声。
好不容易,窦太后驾鹤西游了,汉武帝打算正式掌权。没想到他老妈王娡的外戚力量也开始渗透到朝堂里了。
自己是王娡的亲生儿子,自己能够登基,也都是靠王娡一手操作,你说汉武帝该不该给王娡一点面子?为此王娡的亲戚们也开始渗透到了朝堂之中。比如说王娡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在窦婴做丞相的时候,担任了太尉。
窦婴下台以后,田蚡索性就成为了朝中的丞相,一时间权倾朝野。汉武帝好歹也亲政了,这么搞下去不是个事儿啊!奶奶容易熬死,可老妈很可能会在你后面走。
为此汉武帝决心,必须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外戚力量。于是汉武帝将卫子夫这一门的人着重培养,陆续出了卫青、霍去病、霍光等名臣,一时间荣耀朝堂。
而汉武帝也因为重用这帮人,使得自己从窦太后外戚、王太后外戚手里,真正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皇权。
第三个阶段,重创匈奴,走向权力巅峰。你要是没什么本事,就算让你做了皇帝,很多人还是不服气。汉武帝完美地避过了这一点,因为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皇帝。
汉武帝不光对政治、经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军事上的成就,更是历代君王少有能与之并肩的。主要就是对匈奴的作战。
大汉王朝建国接近70年时间,一直都受到匈奴的压迫,只能够选择以和亲的方式化解矛盾。可是匈奴人贪得无厌,和亲没几年又要南下攻打汉朝。
其实匈奴人也很无奈,北方冷啊,他们又不产粮食,一到冬天这猎物完全看不到。跟打猎比起来,南下攻打汉朝,似乎更加容易。
汉武帝为了正式执掌军权,他开始了对匈奴的征讨。最初还是利用汉朝老将,比如王恢、韩安国、李广等人,可是他在期间也在不断培养属于自己的青年力量,比如说卫青和霍去病。
正是因为他培养了这么一批对抗匈奴的将领,才使得汉武帝彻底执掌了汉朝的军政大权。此外在对抗匈奴的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以后,汉武帝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为整个大汉朝赢得了荣誉。
可以说是汉武帝给了汉民族强大的自信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繁衍生息,坚持一路走来。因此汉武帝真正的巅峰,应该是在重创匈奴以后。
总结:有巅峰,自然也会有山脚。汉武帝从这边的山脚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可是再往前走,那可就是下坡路了。
年纪大了以后的汉武帝,虽然军政大权依旧一把抓,可是却不断在犯错。比如说依旧在培养新的外戚力量李广利,依旧在与匈奴交战,造成了穷兵黩武的局面,逼死了自己的太子刘据,使得自己后继无人,差点断送了大汉王朝的江山。
但凡霍光有一点篡逆的念头,那大汉王朝都不可能继续延续下去,把皇位传给年仅8岁的刘弗陵,这也是汉武帝所犯下的大错之一。所以我认为,即使汉武帝在晚年没有走到山脚下,但也一定是在走下坡路了。
参考资料:《汉书》
汉武帝如何走向权力之巅?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是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其母为王皇后。汉武帝登基之初,汉朝建立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而且,汉武帝继承了“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成果,可以说是一位在政治经济基础相当不错的条件下继承皇位的。
可是,在他初即位之初,他却没有能真正地执掌皇权,因为当时他的祖母窦太后还掌控着皇权,窦太后领着一帮老臣和外戚把持着朝政。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
但是,即便是汉武帝已经君临天下,但他仍然受到了两股力量的制约:一是朝中的老臣和外戚,王皇后、窦婴、田蚡等对朝政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二是分封在外的刘姓诸侯王,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削弱分封的藩王,可是,当时做的并不彻底,也还不具备彻底削藩的条件,所以,留下的藩王依然对汉武帝所掌控的中央政府有抵触举动。
汉武帝
汉武帝很有雄心壮志,强化专制皇权是他的志向,上面的两股力量如果没有被削弱,他是不会甘心的,。窦太后在世时,他当傀儡皇帝,窦太后死了,朝中的老臣,还有他的母亲王太后,又要来对他指手画脚,这是他不能容忍的。对于汉武帝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来说,窦太后已死,他专权的机会来了,他是不会再当傀儡皇帝的。按汉武帝的性格和志向,他是绝对不会再受制约于朝中权臣和各地的藩王的。
所以,汉武帝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有力地摆脱了后宫、外戚和朝臣对他的制约,他彻底改变了汉初及文景时期“无为而治”的治政风格,采取了儒家积极有为的政治策略,大力提高皇权专制,完善专制集权的治理方式,把皇权专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消除之前消极的意识形态,并吸取新人才,用以对抗和替代朝中的老臣,培养新生力量,达到皇帝掌控朝政的目的;二是新组建了与“外朝”对应、对抗的“内朝”,借以削弱“外朝”(主要是丞相)的力量,让“内朝”来制约“外朝”,便于皇帝掌控,如此一来,原来的老臣、权臣就在朝中失去了影响力,皇权专制因此而得到强化。三是化强廷尉的权力,让廷尉成为皇帝监督和侦查朝中权臣和王公贵戚的有力工具,通过廷尉充分发挥司法机构的效用,强化皇权专制。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还是很有作用的,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皇权最强势的时期之一,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趋势,对于巩固中央集权,促成汉王朝走向强盛起了相当的积极作用。下面具体分析汉武帝的三个重要措施。
汉武帝(剧照)
第一,通过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政策,改变“无为”为积极“有为”,革新意识形态,抑制保守势力,启用儒生新力量,强化皇权。
汉武帝刘彻之所以能登基,是有些幸运的,原本,他非嫡非长,在景帝刘启的十四个皇子中,他排位第十,要成为皇位继承者是难度很大的,可是,刘彻运气很好,他的兄弟们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相对来说,他是最适合也最有条件继位的皇子。
汉景帝的正宫皇后薄氏无子,而且也不受宠爱,景帝便根据“无嫡立长”的原则立了栗姬所生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也立刘彻为胶东王。原本以为刘彻就这样当一个王了,可是,后来的变化把他推上了太子之位。
这有他的母亲王夫人的功劳,也有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的功劳,因为这两个地位特殊的女人非常讨厌太子刘荣的生母栗姬,以向景帝吹耳边风、疏远景帝与栗姬的关系等方式来打击栗姬,特别是在景帝刚废除薄皇后之后,这两个女人故意唆使大臣替栗姬请求立她为皇后,这惹怒了景帝,导致栗姬被贬,刘荣也失去了太子之位,使刘彻顺利被立为太子。
长公主的目的是把她的女儿阿娇嫁给刘彻,以加强她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而王夫人是想让他的儿子刘彻未来成为皇帝,她自己成为皇太后,便找机会像窦太后一样擅权揽政,有这两个厉害的女人帮刘彻,刘彻算是幸运的。
长公主和王夫人
此外,刘彻的幸运还在于他的兄弟们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原太子刘荣被贬为临江王,因盖临江王宫殿侵占了宗庙土地被召见审问时因惊恐而自杀了。
皇次子河间献王刘德虽表现得很贤明,集古书、招儒生、研学问,很文雅,可是,他却违反礼制,向皇帝进献八佾舞并议立三雍,行僭越之举,被皇帝责问后吓出重病,也死了。
皇三子临江哀王刘阏英年早逝;皇四子鲁恭王刘余天生口吃结巴,整日迷恋于搞建筑,看来是难成大器。不过,他还干了一件重要的事,因扩建宫殿,他在孔子老宅墙壁内发现了大批古文经书,有文化贡献。
此外,皇五子江都易王刘非好战,穷兵黩武;皇六子长沙定王刘发系程姬的侍女所生,身份卑微;赵王奸诈无比,好管闲事;胶西王喜欢男宠又凶狠残暴;中山靖王骄奢淫逸、玩乐成性;广川王平平无奇、庸庸碌碌;胶东王备受得宠却搞起了谋反;清河王碌碌无为又没有儿女;常山王蛮横放肆、屡犯律法。
刘彻的兄弟们都表现不怎么样,所以,这让刘彻幸运地取代了刘荣成为皇位继承人。
刘彻在皇子中是“老十”身份,即位后又被窦太后压制了一阵子,所以,在朝中他一开始是很难展开手脚推行他的政策主张的。
特别是从文景时期延续下来的“无为而治”策略,所主张的是轻徭薄赋、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这样的意识形态阻碍了汉武帝推行他的政治策略。而且,朝中的老臣们已经习惯于坚守“无为而治”的治政方略,汉武帝想要有所作为,必须先从改变“无为”的意识形态入手。汉武帝想要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步是必须先走的。
正在此时,董仲舒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这建议正好符合汉武帝的要求,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决定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这时期,汉武帝所需要的正是有助于大一统专制皇权的统治思想,所以,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学说以及君臣伦理观念等,更适合于这个想大有作为的新皇帝。
董仲舒的建议刚好为汉武帝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可以用儒家的学说来取代之前的道家理论,此时,窦太后已死,朝中已经没有支持道家统治思想的有力政治力量了,汉武帝可以比较顺手地以儒家的积极进取观念和大一统的思想来取代“无为而治”的治政策略。汉武帝找到了他所需要的有利于强化皇权专制的新的意识形态。
其实,从汉武帝执政开始,儒生入朝为官就开始被接受了,朝中的高官权臣为了迎合汉武帝也开始推荐儒生,比如,太尉窦婴、丞相田蚡就曾就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推举赵绾为御史大夫。而且,这些高官还开始褒扬儒术,贬斥道家,支持汉武帝实行政治改革。
只是,当时窦太后还在世,她对朝臣们褒儒贬道的言行十分不满。建元二年,她故意罢了朝臣们推荐的儒生王臧、赵绾的官,连保荐这两个儒生入朝的太尉窦婴和丞相田蚡也受到牵连,被窦太后免了职。
窦太后的死,使汉武帝可以放开手脚来推行儒家的治政策略。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他亲自策问,而在这次策问中,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他的建议,这导致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
董仲舒的主要建议是: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应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这一建议。
此外,汉武帝还采纳丞相卫绾的建议,罢黜了一批不研究儒学而研究其他学说的士子们的贤良资格,如对于研究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等学说的人,都不能再是贤良了。后来,若不研究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也被一律罢黜了。
其实,这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大张旗鼓地把“黄老之学”排除于官学之外,借此来打击朝中青睐于道家学说的老臣们。
与此相应,汉武帝开始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进入朝中任高官,比如,他将儒生公孙弘提拔至丞相的位置上,这在汉朝之前的朝廷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事。
此外,汉武帝还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有五十人被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
显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统治策略,这一策略分六个阶段推行,包括罢黜刑法、议立明堂、增置博士、绌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吏。不难看出,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是一整套“三位一体”的系统政治措施:一是在思想意识上抑制“黄老之学”,推崇儒家学说;二是吸收儒生入朝为官,为专制王朝的建设筹备人才;三是重用年轻儒生,逐步淘汰有保守观念的老臣,摆脱老资格的大臣对皇帝决策的干预。
通过这一措施,汉武帝能摆脱老资格权臣和德高望重的宗室长辈的钳制,朝纲独断,强化皇权专制。
第三,通过建立中朝,削弱外庭公卿大夫的权力,强权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摆脱丞相等外朝大臣的牵制。
汉武帝是汉朝第七位皇帝,在他之前,如惠帝、文帝、景帝时期,有一个传统,即大多由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来担任丞相,可是,这一传统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已经不适应了。其中一个原因是老臣们观念仍然停留在文景时期的“无为”策略上;另一个原因是老臣们倚老卖老,总是看不惯汉武帝的改革方略。所以,这便造成了丞相与汉武帝的诸多摩擦,造成了相权与皇权矛盾的激化。
在武帝统治时期,当丞相是非常危险的,经常轻则被贬被撤职,重则被流放被处死,所以,当时武帝朝很多大臣都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当心他们难保性命。
在汉武帝看来,丞相屡屡对他的政令不配合甚至极力反对,对此他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为了让自己的政令畅通无阻,他索性使出了一个新招,即另设了一个新的机构——“中朝”,让尚书台发挥重要作用。
“中朝”是对应于“外朝”说的,其实也就是内朝,用以抑制外庭。中朝的人员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组成。这与外朝完全不一样,外朝由公卿大夫组成,而内朝是皇帝的亲信,是皇帝很容易指挥的人员。
汉武帝设立中朝有两个重要目的:一是强化皇权专制,削弱相权,在汉初,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经常有丞相参与商议,丞相甚至还拥有一定的参与议政决策的权力,而中朝建立之后,皇帝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就不必再与丞相商议了;二是利用中朝中的亲信、宾客来对付外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内朝的官员资格浅、年轻,容易管理,汉武帝利用容易管理的官员去制约不那么听话的外朝官员,达到了强化皇权的目的。
汉武帝所建立的中朝,主要由三部分官员组成:一是尚书,即由皇帝身边掌管笔札的小官提拔起来的,后来,尚书的地位提高了,有了官署、官属和具体的职司;二是近臣,包括侍中、左曹、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等,皇帝从他所亲信的九卿或其它官员、儒生中选拔他说信任的,给予他们以“侍中”“常侍”等名号,称为“加官”,这“加官”虽有衔无权,但因为有这头衔便能进出禁中,有资格参与机密大事的商议,所以,他们属于皇帝身边的人,有时皇帝会授予他们临时性权力,拿着旨意去批驳外朝大臣。三是将军,包括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等,这些将军大都是皇帝的亲信,他们由皇帝任命而去指挥军队,而战事结束后,又把军权归还给皇帝。这些将军往往还有参与机密事商议的资格,以将军的身份进入决策圈。卫青等就是这样的将军。
显然,中朝的设立使汉武帝实现了对于老资格朝臣特别是丞相的摆脱和控制,他利用中朝支配外朝,把丞相原来的权力收到了中朝,而中朝的官员一般是资历较浅、又是皇帝的亲信,他们便于皇帝的控制,所以,皇帝能直接支配中朝,不会出现决策分权的事。不过,这也为汉代后期外戚和宦官把持中朝埋下了祸根。中朝的设立使皇权专制集权制得到大大的强化。
第四,强化廷尉,实施监督密报措施,控制权臣,强化皇权专制。
汉武帝时,廷尉属九卿之一,廷尉有三大职责和权力:一是执掌天下刑狱,每年全国断狱总数要汇总到廷尉,由廷尉全面掌控,郡国若有疑难案件,要报到廷尉,由廷尉作最终裁决,廷尉还有权派员到地方去处理重要案件;二是廷尉对于“三公”所提出的判决主张,有权提出修改意见,廷尉可以根据诏令去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公大臣,这等于是掌握了生杀大权;三是掌握着礼仪﹑律令的修订权和解释权,这是很厉害的权力,可以充分利用律法武器,打击对手,为巩固皇权卖大力气。
张汤(剧照)
汉武帝时,张汤就是一个非常严酷的廷尉,他先前只是长安狱吏,后来被提升为侍御史,在负责审理“三王谋反案”(即淮南王,平西王,江都王三个诸侯王谋反大案)时表现突出,张汤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把提拔为太中大夫、廷尉,后来还升为御史大夫。张汤是汉武帝的一把行法“利剑”,利用律法武器,为汉武帝抑制权臣,惩罚王公贵族,打击封地藩王。张汤备受武帝的恩宠,而汉武帝就是利用张汤这样的廷尉,制约和控制权臣、王公、贵戚,达到强化皇权专制的目的。
武帝朝虽说主要是以儒家思想治国,其实,应该是儒法并用的,内朝的设立是重用儒生的一项举措,而廷尉权力的加强却是依照法家的理论在治国,可见,只要是对强化皇权专制有益的思想,汉武帝都会很乐于拿来用的!
汉武帝如何走向权力之巅?
汉武帝有个好妈妈,王娡
汉武帝的妈妈王娡,乃燕王臧荼的孙女臧儿的女儿。
王娡本已嫁给了金王孙家并生有一女。只因臧儿听相面先生说她的俩个女儿都是大富大贵的命。便将女儿王娡从金王孙家夺回,送入太子宫。
王娡无愧王室血统,进入太子宫,面临的困难多多。首先,王娡要面对的是权力欲极高的强势婆婆窦太后。
然,王娡与窦太后关系非常好。汉景帝时期,窦太后还主动提出要给王娡的哥哥封侯,被王娡聪明地谢绝。
王娡第二要面对薄太皇太后给汉景帝留下的薄皇后。还有为汉景帝生有长子的栗姬,还要面对从没嫁过的,一群如花似玉的后宫嫔妃。
可是,不论道路多艰险,王娡凭着坚强的毅智,一路披荆斩棘。终于与她最恨的长公主刘嫖联手,将一个与太子粘不上边的皇十子刘彻,王娡的儿子推向皇位,第一时间为汉武帝成就千古一帝抢到至高点。
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向高远汉武帝登基后,开始利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再用卫青、霍去病等征服匈奴,拓展疆域。
汉武帝锐意改革汉制,全面推行海选人才,办学堂。削弱各诸侯国势力,加强打击地方豪强。
汉武帝晚年的“罪己诏”,鼓励生产,恢复与民休息等国策。为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终获得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千古一帝”之美誉。
汉武帝如何走向权力之巅?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汉武帝?咱大华夏历史上四百多位皇帝,这可是能排到前三的大皇帝。
可他老人家能走到历史的大前台,这可费了老鼻子劲了。
首先这皇位,一开头就没有汉武帝什么事,他不是嫡子这就不算了,而且他排行老十,这要是按照正常情况下,你不管是从前头,还是从后头怎么轮也轮不到他。
咱先把这他是怎么拿到太子位的事作为背景,先聊上一聊,给大家伙打个底。
太子位话说汉武帝的老爹汉景帝正儿八经的大老婆,也就是皇后——薄皇后。
夫妻名分二十载,就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这里头有汉景帝不怎么喜欢薄皇后的原因,也有薄皇后身体有问题的原因。
总之汉景帝是没有嫡子的,所以按照过去的老规矩无嫡立长呗,总不能空着太子位,让人惦记着。
这么的,老大刘荣这就做了皇太子。咱总是说皇家无情吗?可这刘荣和他老妈是认不清形势的,说的通透一点就是不够聪明,感觉自己或者自己的儿子是太子了,这有那么点瞧不起人。
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有那么个巴结的意思,所以就想着把自己的女儿陈阿胶嫁给这刘荣,想着她这要一辈富贵,这汉景帝万一要走了,上位做皇帝的一定就是这刘荣,弄这么一层联姻关系,至少刘荣这一朝,她的富贵还是跑不了的。
结果这刘荣的母亲栗姬压根就不正眼瞧。
为嘛呢?原因是这馆陶长公主为了让自己的富贵长久,就想着法的给汉景帝敬献美女,这家伙搞的栗姬这种属于人老珠黄的一类人很尴尬的好不好?
汉景帝就算是没事也不打算登她栗姬的门,栗姬不生气才怪呢?
所以这栗姬就不怎么喜欢馆陶长公主,得咧,这大耳瓜子算是把馆陶长公主个弄劈叉了。
这馆陶长公主被拍这么一耳光能咽下这口气才怪呢?
您要知道馆陶长公主可不简单,她母亲是窦太后,这还活着呢?后宫里头那影响力还是有的,而且这馆陶长公主还是汉景帝的一奶同胞的姐姐。
所以被这馆陶长公主盯上了,还能有个好?再加上汉武帝的老妈王夫人往馆陶长公主身边凑,于是俩个女人开始玩起了心眼,天天的吹风,这栗姬的地位在汉景帝的心坎里头那是一降再降。
然后这俩个女人唆使大臣让汉景帝立这栗姬为皇后,这事可就把汉景帝个惹怒了,结果大家伙也想到了,刘荣的太子位就被废了,栗姬忧郁到了极点死了,刘荣最后被囚禁自杀。
您瞅瞅这事弄的比较尴尬,要不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呢?瞅着都乱!
说道之类,有小伙伴要说了:“这中间还搁着好几个呢?咋就能轮到汉武帝呢?”
问的好!这中间几个汉武帝的哥哥,要么不经事一听有事牵连到自己身上,活活吓死,要么就是没啥能力,再或者性格暴虐有缺陷。
所以中间加上馆陶长公主的极力推荐,得咧,汉武帝的太子位就稳了。
当然条件是汉武帝得娶陈阿胶,这就是有了历史有名的金屋藏娇的典故。
做了皇太子,接着汉武帝就当了皇帝了。
当然您要是认为,做了皇帝,这就大权在握,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了?那就是电视剧看多了,想的美。
因为这个时候,窦太后还活着,这老太太的闭着眼都能把朝堂掌控起来,汉武帝这个时候压根就是一傀儡,他想做什么,一旦出了黄老之学的修身养性的范畴,窦太后就会把眼睛睁开。
得咧,忍着吧,忍的窦太后死了在说事,毕竟汉武帝还年轻不是?
接下来咱就开始回答题主的问题。那么窦太后死了,这皇权是不是就要落到汉武帝的手里头呢?
你快拉倒吧!权利这玩意,比世间最为珍贵的钻石都迷人,让人看上一眼,就拔不出来了。
窦太后一死,汉武帝要面对一堆人。首先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这也想过把瘾,这不就把自己的弟弟田蚡给招过来当了宰相(这姐弟俩是一个妈俩爹),这是一波。
再有就是窦太后遗留下来的势力和一大堆老臣,代表窦婴,当然这波人要是细分,那也有好几个派别,咱就不分了。
这是朝堂里头的,朝堂外头还有叔叔大爷,哥哥弟弟一堆诸侯那虎视眈眈,毕竟汉景帝的时候还闹过七国之乱不是。
所以汉武帝面对的局面更乱了,要想把权利拿回来,这就得把这些人全按趴下,才能收拢权利。
怎么做呢?首先你的把朝堂这块弄平了,所以汉武帝开始了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
其实那会这策略不是这么个名,人家叫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其实意思都一样,从思想上加强皇权的地位。
那么引入这么一个政策,很多儒生就一步步的进入到了官场,这就与官场上头那一堆老人们形成了对峙,这皇帝坐上头就能起到了一个制衡的作用。
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让行事了多年的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有了一个新的抗衡点,毕竟汉武帝是很想和匈奴人彪彪膀子的,但有黄老的无为而治这就相当于枷锁,让他动弹不得。
那么这就完了?不!汉武帝能做到历史上有名的大皇帝,这当然不够,他还成立了中朝,相当于成立了一个属于皇帝自己的小朝堂,有嘛事,人家先在这嘎达讨论完毕,这才拿到朝堂上来说事,这就进一步的架空了这个朝堂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宰相这波人的权利。
而且中朝这块,也可以培养起让汉武帝信任的一批年轻官员,他们成长起来,一旦放出去,这就是一股新的力量,而且还是一股子能够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力量。
这够吗?不够!汉武帝还加强了监督密报制度,张汤走一个,历史上有名的酷吏,这就相当于汉武帝有了一把刀对着这些个不服气的朝臣。
好吧,朝堂算是安稳了,就算是心里不服气你也得憋着,除非你说的有道理。
那么接着就是诸侯了,一个推恩令下去,诸侯们都哭了。
而诸侯们经过汉景帝的七国之乱,已经没有了能够跳出来掰手腕的家伙了,而就算是有人想要嘚瑟一下,他们的儿子们也会成为汉武帝监视者,因为推恩令可以让他们这些庶子分享父亲的财产,而没有了推恩令,他们只能成为嫡长子的奴仆。
所以这么一弄,汉武帝将权利全部笼到了手里头,这就可以完成他夙愿打击匈奴。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汉武帝如何走向权力之巅?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汉武帝如何走向权力之巅?三个女人将汉武帝推到了权力之巅。
按正常程序看,汉武帝没有机会登顶权力之巅!
为什么这样说呢?
简单列举三点理由:
一,汉武帝母亲王娡进入皇宫,成为刘启的太子妃之前,是有夫之妇,而且还有了孩子。
这样一个女人怎么能成为皇后呢?而且王娡在进入皇宫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想过要成为刘启的皇后。
如果汉武帝母亲王娡无法成为皇后,汉武帝要登顶权力之巅是很困难的。
二,汉武帝母亲王娡进入皇宫之前,刘启就有了太子妃薄巧慧。
薄巧慧是文帝母亲薄太后的远房侄女,刘启登基做了皇帝,薄巧慧就是皇后。
有了薄巧慧这样的皇后,汉武帝母王娡亲要想成为皇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刘启登基做了皇帝,因薄巧慧一直没有生孩子,刘启为了对付自己的弟弟与自己的母亲窦皇后,慌促之中,册立栗夫人的儿子刘荣为太子。
由此汉武帝要登顶权力之巅做皇帝,比登天还难!
就是在如此不可能的情况下,汉武帝却偏偏做了皇帝,登顶权力之巅。
这个艰难过程,汉武帝得益于三个女人。
第一个女人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娡。
汉武帝母亲王娡在太子刘启临幸的某个晚上,给太子刘启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汉武帝母亲对太子刘启说:“我昨天梦见红日入怀!”
太子刘启说:“这是一个神奇的预兆,你会富贵无比!”
汉武帝就是在带有这样神奇色彩下降生,汉武帝在如此神奇色彩下降生,给刘启带来了好感!
第二个女人是长公主刘嫖。
薄巧慧皇后因为长期不生孩子,被景帝废除。
景帝废除薄巧慧后没有册立皇后,而是册立栗夫人的儿子刘荣为太子。
刘嫖是景帝刘启的姐姐,因为长期为景帝刘启选送美女,景帝由此非常喜欢这位长公主。景帝宠幸的栗夫人由此憎恨长公主刘嫖。
当栗夫人儿子刘荣被册立太子后,长公主刘嫖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遭到栗夫人拒绝。
长公主刘嫖为了挽回面子,转头找到汉武帝母亲王娡提亲。
汉武帝母亲王娡爽快地答应了长公主刘嫖的建议,同意汉武帝与陈阿娇的婚事。
之后,长公主刘嫖利用自己与景帝的关系,离间栗夫人与景帝的关系,让景帝慢慢疏远了栗夫人,与汉武帝母亲王娡的关系亲热起来。
之后长公主刘嫖又不断在景帝刘启面前夸赞汉武帝,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景帝废除了刘荣的太子,册立汉武帝为太子。
第三个女人是陈阿娇。
景帝刘启驾崩,十六岁的汉武帝顺利登基。
登基的汉武帝大刀阔斧地改革。最后改革动了窦太皇太后的奶酪。
汉武帝重视儒家治国,与窦太皇太后重视道家治国水火不容。
就是这样,窦太皇太后也忍了!
后来,汉武帝听身边官员建议,对窦太皇太后实行信息封锁,惹恼了窦太皇太后。
窦太皇太后以汉武帝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孩子为由,要废了汉武帝。
在如此危急时刻,陈阿娇出面,找到外祖母窦太皇太后,一番甜言蜜语,才让窦太皇太后改变了主意。
由此之后,汉武帝才保住了皇帝的地位,不过,之后的汉武帝变得很谨慎!
综上所述,汉武帝能登顶权力之巅,并维持皇帝地位,依靠的是以上三位女人!
汉武帝如何走向权力之巅?
汉武帝刘彻非嫡非长,是汉景帝第十子,能成功继任帝位,起初原因有二:一是生母王美人懂得审时度势,拉拢了盟友馆陶公主,二是我觉得他的对手实在太愚蠢了,栗姬得罪了馆陶长公主,又不懂得政治斗争。
栗姬早年得宠,为汉景帝生有三子,汉景帝长子,次子,三子,皆是她所出,在古代后宫中,有子嗣傍身,算胜利了一半。栗姬本有机会母仪天下,等汉景帝百年之后就是皇太后了,可惜,她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甚至连累长子刘荣被废太子。
汉景帝起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册立长子刘荣为太子,栗姬母凭子贵,一时风头无两,馆陶长公主有意让自己的女儿将来成为皇后。主动结交栗姬,希望能结下姻亲,但是栗姬由于馆陶长公主常常进献美人给汉景帝,怀恨在心,毫不留情的拒绝了馆陶长公主的求亲。
栗姬不懂得经营人脉,为太子刘荣扩展羽翼,但是刘彻的母亲王美人懂,王美人向馆陶长公主示好,而馆陶长公主在被栗姬拒绝后,权衡利弊,觉得刘彻是个好人选,两人一拍即合,定下婚约。为了女儿将来能母仪天下,馆陶长公主不留余地的为栗姬添堵。
馆陶长公主是汉景帝的胞姐,因为懂得讨汉景帝的欢心,姐弟两人感情不错,汉景帝也尊敬馆陶长公主,长公主时常在汉景帝耳边说栗姬的不是,又称赞刘彻的聪慧,一个踩一个捧。馆陶长公主的话让汉景帝心生嫌隙,但是顾念年少夫妻之情,始终没有动作。
而栗姬身处悬崖边沿不自知,反而自己给自己雪上加霜,汉景帝曾在病榻前表示自己百年之后,希望栗姬善待他的后妃和其他儿子,栗姬因此恼怒,甚至因为愤恨而出言不逊。汉景帝深感:此人怎可为天下母。
王美人觉得烧死栗姬的最后一把火的时机到了,暗中联合大臣奏请立栗姬为后,成功激怒了汉景帝,汉景帝废刘荣太子之位,封为临江王。
同年,王美人封后,刘彻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汉景帝病逝后,刘彻登基,成为了名垂千古的汉武帝,一生武功成就卓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