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虑人品道德问题的话,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篡位的条件呀?

诸葛亮为人忠义丶儒雅,是刘备心中最好的股肱大臣。刘关张三个英雄,心甘情愿三顾茅庐去请青年才俊诸葛亮,显见诸葛亮德才兼备丶鹤立鸡群,卓而不凡。

刘备托孤之时,甚至担忧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堪大任,就直接了当地说:"如果实在不行,你可以自主行事"。

诸葛亮闻言,是泣跪在地:"承蒙知遇之恩,当会涌泉相报,愿披肝沥胆,辅佐王子"。

诸葛亮确实大权独揽,威重天下,要是一般野心膨胀,自立为王,是随手可得天下。历史上臣强君弱,常常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事发生。从王莽建新朝,到何进丶董卓丶曹操丶司马懿等,何尝不是家常便饭吗!

但诸葛亮就是非同凡响,有高风亮节,他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忠义盖世,他是封建社会忠君良臣的典范,在历史上树起了忠义贤相的一座丰碑!

三国归于晋后,开国皇帝司马炎就首肯了诸葛亮的忠义精神,这决不是随意封赏,确确实实是敬佩华夏儒家的卓越代表诸葛亮!

不考虑人品道德问题的话,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篡位的条件呀?

如果不考虑人品道德,那就没有了忠孝仁义礼智信,诸葛亮凭借自己在蜀汉的地位和权力,有没有篡位自立的条件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首先诸葛亮在蜀汉有无上的权力。刘备称帝时,封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死后,又领司棣校尉。我们知道丞相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录尚书事,在皇帝强势时,尚书令直属皇帝,对皇帝负责,但当皇帝弱势时,有权大臣可代行天子事,以录尚书事名义控御着尚书,军政大事无不总揽;假节,假以符节,持节,就是皇帝将节借给出外执行任务的臣子,用以生杀、征讨来威慑一方,当任务完成后,回来将节归还;司棣校尉,实际上就是监察御史,负有监督弹劾百官履职的权力。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丞相开府治事,不久又让诸葛亮领益州牧。武乡侯是一种爵位,没什么可说的,开府治事就是丞相有权征辟属官,相府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独立于朝廷之外的军政体系,使丞相有了更大的人事任免权。这在朝中就形成了宫庭和相府两套军政体系,当皇帝幼弱时,为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宫庭和相府就非常容易一体化。曹操担任丞相时,建立的相府,汉献帝的朝廷只是名义,军国之令皆出相府。而诸葛亮的开府也是一样,“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刘禅让诸葛亮开府的意思,就是把原来以皇帝为权力中心转为以丞相为权力中心,因此刘禅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益州牧原来由刘备担任,刘备死后就由诸葛亮接任。蜀汉名义上虽承大汉,但实际管辖的也不过就是益州一州之地。益州牧就是益州一州之内的最高军政长官,统管全州的军政大事。可以说,刘禅继位后,蜀汉其实是以诸葛亮为核心的朝政领导班子。刘禅之所以这样做,肯定也是刘备临终有交待。

其次刘备托孤也给予了诸葛亮莫大的权力。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宫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知道刘禅幼弱,脑子迟钝,就当着众人的面对诸葛亮说:“刘禅这孩子,如果值得辅佐的话,就尽力给予辅佐;如果他不是做皇帝的料,你诸葛亮可以自行裁夺,可废了他,从我的子孙辈中择贤另立。”现在有不少人曲解刘备这句话,说是刘备故意试探诸葛亮,把“君可自取”,理解成让诸葛亮废了刘禅自立为帝。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刘备奋斗一生,就是为了恢复大汉的统治,现在好不容易建立了蜀汉基业,怎会轻易把它让给外姓人呢?诸葛亮如果称帝,那建立的政权还能是汉吗?这与刘备终生志向是大相径庭的。刘备除了刘禅这个儿子外,还有鲁王刘永、梁王刘理等儿子及其子孙,刘备如此说,其意就是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行可仿行西汉霍光故事,自己裁夺废立。因刘禅当时不在刘备身边,刘备临终又诏敕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句话份量很重,就是让刘禅对待诸葛亮,要像对待父亲那样敬重。在古代,很尊崇儒家的“三纲五常”,“三纲”中就有“父为子纲”,做儿子的要绝对听从父亲的。刘备如此说,明着就是告诉刘禅,你要事事听从诸葛亮的。刘禅之所以让诸葛亮开府治事,兼领益州牧,也应该是听从了刘备的嘱托,才把朝廷军政大权尽数交给了诸葛亮。

其三诸葛亮德高望重。刘备白帝托孤时,蜀汉能与诸葛亮并肩或抗衡的大臣,像关羽、张飞、刘封、庞统、马超、许靖、糜竺、法正、刘巴、马良等人均相继亡故;夷陵之战,黄权被迫降魏,孟达叛反,魏延、李严虽镇守一方,但在刘备时其地位就与诸葛亮相差甚远,魏延做汉中郡太守,李严做犍为郡太守,都是益州牧下属,他们无论从经历和功劳,还是官职和地位,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赵云为翊军将军,地位尚不如魏延,虽经历可与诸葛亮相匹,但地位相差甚远。因此,刘备死后,朝中再没有能压制诸葛亮的老资格大臣。诸葛亮在朝中具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能,他如果想效仿曹操或司马懿,不过五、六年时间,就可成篡臣,变国色。也许有人会说,刘备死时,蜀汉群臣都是很忠于蜀汉,拥护刘禅的。只要想篡权自立,这对于拥有无上权力的诸葛亮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五六年内,教化浸淫,或杀或服,蜀汉朝臣就会一水成为忠于诸葛亮的人。或许有人会说,刘备托孤的大臣,除诸葛亮外,还有大臣李严,刘备不但封李严为尚书令,还封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在皇权强势时,尚书令直接对皇帝负责,确实很有权力,但若在皇权弱势时,相权强大,录尚书事,尚书令一职也就可有可无了,不过是个好名声罢了。再说李严的中都护一职,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名义上是护所有的中军,类似于曹魏的都督中外诸军事,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责是统领都城内外的中军,中都护也是如此。但刘备在永安设立了行宫,永安有了陪都的意味,又特意把李严留在永安,其实意思是让李严统帅以陪都永安为中心的东面部队,并不是把蜀汉所有的军权都交给了李严。而且刘备也没给李严假节之权,当年关羽之所以不报告刘备敢发动襄樊之战,就在于关羽有假节之权,李严没有此权,就只能在永安履行镇守之责。由此可以看出,刘备之所以拜李严为尚书令,封他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成为托孤大臣,不过是对李严所代表的东州势力的尊重,是拉拢东州势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李严的权势是远不及诸葛亮的,对诸葛亮是很难造成威胁的,更何况李严是个见风使舵的随风倒呢。

诸葛亮身负托国之重,集蜀汉军政大权于一身,是有很充备的篡位条件的。正所谓“倾盖如故,白首如新”,刘备称得诸葛亮如鱼得水,诸葛亮跟随刘备二十余年,甘苦与共,心交意结,早已使二人肝胆相照,赤诚肺腑,忠信一体。刘备正是充分信任诸葛亮的忠诚无私和过人才智,才将身后蜀汉命运,尽数托孤诸葛亮。集忠孝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诸葛亮,品德高尚,忠心可昭日月,不但身居强权高位毫无篡位之心,而且为蜀汉事业,忠心辅保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千秋万岁忠臣贤相的楷模,因此陈寿称赞刘备托孤诸葛亮是“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不考虑人品道德问题的话,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篡位的条件呀?

这又是个非常可笑的无聊问题,为什么不考虑人品道德?如果你是当时的刘备;你会不考虑人品道德随便用人而且还在自己落难之时,把家国大事重任托付给人吗?告诉你吧:你所言的所谓篡位条件对诸葛亮来讲易如翻掌。但是那会违背诸葛先生的初心,请你再细细琢磨孔明先生之格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吧![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酷拽][酷拽][酷拽]

不考虑人品道德问题的话,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篡位的条件呀?

有!但他绝不会那样做的。古人最看重自己的名声节操,何况诸葛亮不是一般人。三顾茅庐就表明了他的所做所为,君臣关系及最后的历程!

不考虑人品道德问题的话,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篡位的条件呀?

我认为没有条件,刘备去世前没有,去世后也没有,因为跟随刘备的人,都是汉朝的忠臣良将,诸葛亮一直说魏延有反骨,这样被指生有反骨的人,直到死都未反刘汉,他只是觉得不能因诸葛亮死而放弃伐魏,反了杨仪而已。所以,诸葛亮一旦谋朝篡位,必将身败名裂。有能力篡位的人,只有曹操,因为庞大的曹军是曹操一手创建的,都效忠于曹操,但曹操自己也未敢篡位,把机会留给了儿子。

诸葛亮远远比不上曹操。

诸葛亮要达到篡位的条件,必须北伐,灭了魏国,那么,篡位的条件就有了。也许有人要问,那邓艾灭了蜀国,就被钟会杀了,钟会想在蜀国自立为王,就没有成功,诸葛亮灭了魏,能篡位成功吗?我认为,成功机会很大,钟会以大国灭小国,想在小国自立为王,自己的部下也罢,蜀国的人民也罢,都不可能心悦诚服,司马昭随便就把他灭了。而诸葛亮以小搏大,如能灭曹魏,其雄才大略必会使人服贴,先学韩信当假齐王的做法,让刘禅封个什么王,他治国能力那么强,三两年下来,就可把魏地治理得服服帖帖,然后在接刘禅过来时,中途将其灭掉,到那时,魏民服,蜀民也不会反对,自然篡位成功了。

可惜,这些都只是假设而已,诸葛亮早在北伐曹魏时,病逝于五丈原,一生功业到此为止。所以说,诸葛亮完全没有条件篡位。

不考虑人品道德问题的话,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篡位的条件呀?

为什么要有呢?历史没有如果,有些历史不能被怀疑,因为诸葛亮自己心里不想,就没有往那方面发展,他心里清楚但不会去做,这就是他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一直敬仰他称赞他的原因,他做到很多常人俗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蜀国军事将领上也没有绝对忠于自己的心腹,文臣上又有荆州派系与蜀中派系与其相制衡,诸葛先生也看在眼里,他有能力却不去做,也不去想,他的志向是维护汉室正统治国理政平天下,不是造反当皇帝改造社会。能上历史先贤榜上的人物,都是做到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不要嫉妒这样的人,他们有胸怀有才能又肯努力奋进,尽管让我们有时候感到绝望(不怕有才能的人不努力,就怕有才能的更加努力),但是他们这类人真值得我们敬仰,这类人很少但最为可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