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曹操去世的时候,把王位传于曹丕,本以为摆脱曹操的控制,可是后来丢掉皇位的结局。曹丕建立起魏国。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曹操一手建立起政权,魏国紧紧保存三十余年,就被司马懿取而代之,这其中有什么原因?请大家相互切磋!

谢谢邀请!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其中长子曹昂早逝,次子曹丕继承皇位。剩下比较著名的就是曹植、曹冲、曹彰。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间是公元249年,我们记住这个时间点。那么这一年,曹操那25个儿子里,难道就没有一个站出来为老曹家说句话吗?很可惜,只有一个。

高平陵之变时,曹操有出息的儿子,都跟着曹操走了。

曹操的儿子,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类,一类就是比较著名的,一类则是默默无闻的,还有一类是年纪太小的,最后一类是真正跟司马懿较量的。

  • 1、比较著名的几个儿子,都在高平陵之变前去世了。
  1. 曹操的大儿子曹昂,那是很有名气的。因为曹操一直将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结果曹昂在保护曹操的时候,不小心被张绣的部下给宰了,时间在公元197年。
  2. 曹操的次子曹丕,那是曹操正儿八经的接班人,他在曹操去世以后,成为了大魏王朝的皇帝,可惜他只做了7年皇帝就去世了,时间在公元226年。
  3. 曹操的三子曹彰,是曹操手底下非常著名的虎将。这个孩子不喜欢学文化,就喜欢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差点跟曹丕争夺王位。他在公元223年去世,也没赶上高平陵之变。
  4. 曹操的四子曹植,就是号称才高八斗的那个大才子。一度成为曹丕强大的竞争对手,却因为喝酒误事,最后错过了王位继承权。他在公元232年去世了。
  5. 曹操最聪明的儿子曹冲,这是个小机灵鬼,活着的时候深受曹操喜爱,差点就成了继位人。可惜曹冲幼年早逝,在公元208年就去世了。

由此可见,这几个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孩子都在高平陵之变前去世了,所以他们压根就没办法跟司马懿斗法。

  • 2、默默无闻的儿子们,就算还活着,也没有能力跟司马懿斗法。

彭城王曹据,这是一个活到了高平陵之变以后的王子。当时司马师把曹芳给废了,打算改立曹据作为天子。可是曹据是魏明帝曹叡的叔叔,这辈分上差太多了,所以就搁浅了。能够被司马家族的人当成傀儡来看待,可见曹据这货是没什么本事的。

燕王曹宇,也活到了高平陵之变以后。曹宇其实还是比较著名的,当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以后,打算立曹芳为帝,让曹宇作为大将军辅政。结果曹宇死活不肯答应,他认为自己没这么大本事,这世上还真有不爱权力的人。此后他儿子曹奂接替了曹髦成为了曹魏最后一任皇帝,而他也厚着脸皮活到了公元278年,这个时候西晋已经建立13年了。

沛穆王曹林,他是曹操的第十个儿子,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存在感的人。虽然活到了公元256年,可是在历史上看不到他任何政务或军事上的活动。不过他的封地不小,手里的子民也达到了4700户。肯听话,就不会被司马家清算,就是这样。

赵王曹干,他的干妈曾经帮助曹丕夺取王位,所以曹干也就受到了曹丕的赏识。后来魏明帝曹叡上台以后,也给了曹干不少好处。可惜这个家伙不太正经,喜欢跟门客搞在一起,结果被人给举报了。他手里没权,就算活到了公元261年,可他还是无法跟司马懿较量。

  • 3、年纪太小就夭折了,跟司马懿没有较量的机会。

陈留王曹峻,早在公元232年就去世了,而且年纪较小,所以没有竞争力。相殇王曹铄早在幼年就去世了,济阳怀王曹玹、临邑殇公子曹上等等都夭折了。

中山王曹衮,是个正儿八经的文化人,他的才华比不上曹植,可是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所以曹衮也没有在国家大事上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因此也就没有资格掌握权力。而且他在公元235年就去世了。

  • 4、唯一跟司马懿较量的人。

曹操有一个儿子叫曹彪,魏明帝时期被封为楚王。这个人活到了高平陵之变以后,所以他与王凌合伙打算推翻司马懿的统治。

王凌就是东汉的司徒王允之子,他同时也是曹魏的宰相。结果事情败露,王凌选择自尽,而曹彪作为被扶植的对象,也只有在公元251年被赐死的份了。

曹魏皇帝不喜欢兄弟、叔叔掌权。

曹丕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他是从几个兄弟手里抢来的。他们之间的斗争,虽然没有康熙年间九龙夺嫡那么残酷,却也十分精彩。

其中在明面上参与夺嫡的就有曹丕、曹彰、曹植和曹冲。等到曹丕真正做了皇帝以后,他觉得不能重用自家兄弟,以防他们会造反。

所以曹丕的政策就是不用至亲的兄弟,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堂兄弟是可以任用的。魏明帝曹叡,基本上继承了父亲曹丕的这种传统。

但凡是曹操的儿子,他都不喜欢用。比如说曹植,这货在曹丕死后,没事儿就写文章送到曹叡那儿秀优越感,希望能够得到曹叡的重用,结果曹叡压根就不理他。

因此曹操的儿子们,一个都没有得到重用,所以他们手里也就没有兵权了。唯一跟司马懿斗争的曹彪,那也是在王凌等人的支持下,才勉强有了一点抗衡的资本。

总结:这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矛盾所在。

说到底,这个问题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到底哪个好的问题,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其实这两个制度,在封建王朝轮番上演,基本上没有停止过。

可是非要说哪个好,还真的不清楚。比如说曹魏王朝,他们就是害怕兄弟或者叔叔篡权,所以就故意不重用这帮人,结果曹魏江山轻而易举被司马家给抢了。

而司马家吸取了教训,大肆分封司马家的子嗣为王。结果在司马衷继位以后,立刻就出现了八王之乱,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以至于五胡乱华的悲剧出现。

由此可见,这两种方法,都各自有各自的弊端。大致可以认为,从皇权角度来说,郡县制完胜分封制,可从王朝的角度来说,分封制似乎更利于这个姓氏的王朝统治。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哪一种方法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曹操的25个儿子,抵不过司马八达啊。

曹操儿子虽多,但是成才率很低。有西汉七王判乱在前,曹操的儿子虽然多被封王,但是只是名义上的王爷,没有实权。跟明成祖朱棣继位后的明朝王爷一样,身份尊贵,但是实际没有什么权力。而司马懿家族,人才是源源不断的。

曹操虽然有25个儿子,但是有11个死的很早,其中绝后的有9个。还有6个儿子被降罪、免职,过继给曹操兄弟两个儿子,还有三人平淡无奇。剩余三人,就是曹丕、曹植和曹彰了,不得不说,曹操儿子的成才率是很低的。

如果说有能力、有威望阻止司马懿的,只有可能是曹彰。曹彰一生征战沙场,征讨过乌桓、鲜卑,立下赫赫战功,曹丕继位后被封为任城王。但是曹彰在公元223年就去世了,而司马篡位的关键高平陵之变,发生于公元249年。

司马懿夺位的关键有两点

一、曹魏两代雄主都英年早逝。曹丕登基后才6年,年仅39岁就去世了。继任的曹叡,登基15年就去世,年仅36岁。随后继任的曹芳,年仅7岁,由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在曹丕、曹叡当政期间,司马懿是老老实实的为曹魏东征西讨,不敢造次,可想而知,如果曹丕、曹叡若能像司马懿一样活到70多岁,能够把握局势,司马懿是不可能夺权的。

二、曹魏的人才匮乏和司马懿家族实力的雄厚。曹魏的人才匮乏,这就不用多说,曹操的儿子成才率实在太低,最后辅政的曹爽,是曹操养子曹真的儿子。曹真在正史里是一位极为出色的大将军,官至大将军、大司马。但是曹真的儿子曹爽,可以说是头脑简单,在辅政曹芳时,实行激进的改革,损害了很多家族利益,导致高平陵之变中,很多家族都站在司马懿一方。而在政变爆发后,又天真的听信司马懿的谎言,轻易投降,导致被灭三族。

至于司马家族的人才,可以说是源源不断的。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同族兄弟八个,都是人杰,被称为司马八达,同族势力为司马篡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司马篡位的成功,是有士族崛起的背景。在两汉期间,采用的举孝廉制,由各地官员挑选人才推荐至中央。地方官员推荐的人可想而知都是自己的族人、门生等,这些被推荐的人再推荐自己的门生、族人,以此反复,到了东汉末年,已经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士族阶层,并且盘根交错,已经是尾大不掉了。

汉朝的士族阶层延续到了三国期间,在曹魏政营里,有很多士族的代言人。比如河内司马氏的司马懿,颍川荀氏的荀彧,颍川陈氏的陈群,弘农杨氏的杨修。

曹操在任期间,由于有威望有武功,故可以对士族进行打压,比如杀杨修、打击荀彧等。但是曹丕接任后,为获取士族支持,采用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为士族的壮大大开绿灯,使士族最终成为了庞然大物,可以威胁曹魏的权力了。

接任的曹叡,政治手段高超,可以和士族达成均衡姿态,保证了士族和曹魏同享受权力,故在任期间安全无事。曹爽的激进改革,触犯了很多士族的利益,所以高平陵之变后再曹魏再无回天之力。

其实高平陵之变发生时,曹爽并不是还手之力。曹爽若听从恒范之言,带着皇帝曹芳去许昌,学习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有可为的。因为曹魏的武将,主要是寒门子弟,若让士族得逞,寒门子弟外无出头之日,在司马懿夺权后,淮南发生三次判乱,起事都是是忠于曹魏的军队。可惜的是曹爽只愿意当一个富家翁,又低估司马懿的奸诈。

综上所述,司马懿夺权,往大的说有士族壮大的大背景,从小的方面,曹魏宗室的成才率底下,又被加以防范,有才的曹丕、曹叡又是短命鬼。而司马懿家族人才不断,此消彼长下,司马篡位就发生了。

随着司马篡魏,历史正式进入了士族统治阶段。由于士族生下就可以做官,毫无竞争机制,很快就腐化,随后的两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而开启这个时代的司马懿,也永久的被订在耻辱柱上。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司马懿纂夺曹魏江山,与曹操有25个儿子毫无关系,就算曹操有一百个儿子,这些儿子没有实际权力,照样还是要被纂夺江山的。

曹魏被司马氏纂夺江山,主要有两个两个原因:一是以曹丕、曹睿为首的两皇帝对待曹魏宗室的态度;二是士族崛起的天下大势不可挡。

曹操自从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整个北方后,就开始有了纂夺东汉帝国江山的意图,但曹操是个非常实际的人,他把江山及纂位条件全部都准备好了,但始终没有迈出称帝的那一步。

不是曹操不愿意,是曹操晚年没有称帝条件,曹操从称魏公开始,到称魏王,实际上与皇帝没有什么区别,曹操只想做个周文王,把称帝改朝换代的事交给他的继承人去办,曹操是高明的。

曹操建立起来的曹魏帝国,并不是靠挟制天子得来的,而是一刀一枪打来的,挟制天子只是个名份,没有任何一位诸侯因为曹操挟制天子而投靠,而是因为曹操的强大武力而投靠。

曹操建立政权后,手下聚焦了一大帮的文臣武将,即使曹操不想称帝,这一帮人还不答应呢,曹操不肯,只是想留给儿子称帝,于是,当曹丕继承曹操的权力后,没过多久,就在那一帮文臣武将的鼓捣下开始称帝,并改朝换代。

曹丕称帝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也改变了不少曹操时代的政策,曹操时代因为是挟制天子,权力在以邺城为首的魏王国手中,曹丕时代,自已就是天子,必须把权力收回到自已手中,同时曹丕严防宗室夺权。

曹丕实行的第一个政策就是打击宗室。为什么曹丕要打击宗室呢?很简单,曹丕深受其害,曹丕在没有成为继承人之前,曾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争得很辛苦。曹丕虽然即位为皇帝,还是防着曹植,只给虚名,不给权力,不让曹植参与政治。

还有曹彰,曹彰在曹操去世前,曾被曹操召到洛阳,还没有到曹操就去世了,曹彰曾经问过先王印玺在哪里?被贾逵一句话挡了回去,虽然曹丕从来没有把曹彰当成竞争对手,但显然曹丕还有防备曹彰的,同样是给虚名,不给权力。

曹丕时代,所有直系曹魏宗室全部必须回封地就任,曹魏时代的分封,与两汉后期的分封相似,只有食邑,没有权力,封国重要的人事任命权都由中央任命,曹魏宗亲们没有兵权,没有政治权力,只是个富家翁。

包括曹操的儿子们,除了早夭的儿子,曹操活下来的儿子全部封王,曹彰被任城王,曹植被封为陈王,曹据被封为彭城王,曹宇被封为燕王,曹林被封为沛王,曹衮被封为中山王,曹玹被封为西乡侯,曹峻被封为陈留王,曹干被封为赵王,曹彪被封为楚王,曹徽被封为东平王,曹茂被封为曲阳王。

虽然诸侯王封了一大堆,但是没有一个王是有实权的,都是没有政治权力的虚王,而且活到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的,有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沛王曹林、陈留王曹峻、赵王曹干、楚王曹彪。

这些诸侯王没有权力,又没有多少能力,拿什么去救曹魏江山,能自保就不错,其中楚王曹彪还因为参与太尉王凌谋反事件,被司马懿逼死,其他王更是不敢动,否则要被司马懿抓住把柄,一下子就会被灭族的。

曹丕实际的第二个政策就是九品中正制。曹丕改变了曹操时代的用人制度,唯才是举报,改为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以出身来选拔人才,堵上了寒门向上发展的道路,事实上曹丕还真没有多少选择。

在东汉时期,士族地主阶级就开始不断的崛起,在地方上,这些世家大族互相联姻,互相勾结,隐藏人口,聚拢土地田产,其族人不仅在朝中地方任职做官,而且还垄断了作官的渠道,形成一种政治阶层:士族集团。

士族的集团的权力有多大?大到如果你不支持士族集团,政权就不会稳定,就算是曹魏政权的朝廷大员,基本上全是出身士家大族,比如荀彧、荀攸叔侄出自颖川荀氏,陈群陈泰父子出身颖川陈氏,陈圭陈登父子出自徐州陈氏,钟繇钟会父子出自颖川钟氏,还有司马防及司马懿、司马郎父子出自河内司马氏,等等一大堆。

都是父子兄弟亲戚一起同朝为官,裙带关系相当严重,曹丕事实上没有什么办法能阻止日渐强大的士族集团,重要的官职基本上被这些人把持,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时势,是无法更改的。

曹丕选择了适应,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曹丕适应了士族,就必然带来士族会威胁皇权的后果,曹丕、曹睿两代英明皇帝在世时,情况还好,等 到曹丕、曹睿都去世后,继位的皇帝年幼,而权力还是掌握在士族手中。

高平陵政变实际上是士族集团不满曹爽专利而发动的联合政变,只是司马懿是走上台前的那个人,等到政变成功,司马懿夺取了胜利果实,而这些士族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自已的利益,就算是司马懿纂位,只要他们的利益不受损,他们不会插手。

而正是这一原因,导致司马懿纂位时,没有太多人强烈反对,只有曹爽一党,但曹爽一党被司马懿斩草除根了,自然就没有其他人反对了,也不敢反对,司马懿掌握了政权和兵权后,杀人是毫不留情的,光是曹爽一党就被杀了五千多人。

实际上在高平陵政变后,就再也没有势力能阻挡司马氏纂位了,司马懿团结了大部分士族,只针对反对他的人,不仅曹家没有人能阻挡,其它士族势力也没有能阻挡司马氏纂位,因为有实力反对的人,都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杀光了。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三国时期的中国战火纷飞,热闹非凡,尤其是曹操最为厉害,他不仅文武双全风流倜傥,而且妻妾众多,他这一生有很多儿子,足足 有二十五个,这么多的儿子,优秀的也不少,为何曹魏政权仅仅维持了三十多年就被司马懿给夺了权呢?

曹操的儿子的确不少,有能力、有实力和司马懿相抗衡、相提并论的那些儿子们都不长命,长子曹昂等人早期战死,曹冲称象中的曹冲十三岁就英年早逝,其他几个有能力的也早早就不在了。

活下来的本来就不多,而曹丕上位之后,吸取了七国之乱和外戚干政的教训,防范曹氏宗族简直比防贼还严密。对待自己的兄弟无情的打压,防止他们势力强大,也按照曹操临终嘱咐提防司马懿,此时的司马懿也是夹着尾巴做人;

曹叡继位后同样是严防宗族藩王,不给他们任何幻想的机会,这样曹魏政权实质上只是个空架子,此消彼长,司马懿的势力却在快速地膨胀,司马懿拥有兵权多年,大多是武将都效忠于他。

曹叡临终前托孤,要曹爽和司马懿辅佐曹芳,但曹爽架空了司马懿独揽朝政,司马懿就装病闲赋在家静观朝中局势,而曹爽则趁机卖官鬻爵,中饱私囊,朝政搞得一团糟,大臣们怨气冲天。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带着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时,突然起兵控制了京都洛阳,于是曹魏的大权落入了司马懿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家势力几乎没有反抗的力量,大多数藩王早已死去,剩下的藩王又无兵无将,怎么和司马懿抗衡,司马懿虽然夺取成功,但并没有废除曹魏政权,他一向老谋深算、谨小慎微,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轻举妄动的,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灭顶之灾,他一直没有称帝,他也告诫他的两个儿子也不要称帝。

司马懿夺权后,曹氏后代虽然势单力薄,但是还是有价值的,司马懿去世后,他的长子司马师继承权力,后来废除曹芳,立幼皇帝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不料曹髦不想当傀儡皇帝,于甘露五年率领从仆一百多人讨伐司马家,然而却以失败告终,曹髦也被武士所弑,年仅20岁。司马昭于是又立曹奂为帝,实际上也是司马家的傀儡而已。咸熙二年八月初九,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任相国之位,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史称晋武帝,魏国自此灭亡,曹奂被废为陈留王,不过虽然被废,但其地位待遇都还可以,可以说是历史上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曹魏之所以被司马家族所替代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要想守住江山,聪明还不是主要的,必须要长寿,曹家人首先在寿命上就输给了司马家族,曹丕、曹叡等人寿命都很短,而司马懿活到了73岁,熬死了几代曹魏的皇帝,曹魏是有那个福却没有那个命。

其二,曹魏的衰落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曹丕身上,当然这也与司马懿的高明有关,当年曹操对于世子的选择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因为曹植之间作死,在司马懿的帮助下,魏王之位落在了曹丕的身上,但是此举还是给曹丕留下了极大的心里阴影,导致曹丕继位后对于兄弟们是百般防范,对于这些封王的兄弟,经常更换他们的封地,还限制他们的自由,更不能随意离开封地,还严格控制王府侍从人数,至于兵权更是不可能的,正是曹丕对他兄弟们狠狠的打压,到最后曹魏宗室的藩王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势力去阻止司马懿夺取政权,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司马懿吞噬着魏国。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家还有许多藩王在外面,比如燕王曹宇和彭城王曹据。那么为什么曹操的这些儿子没有站出来阻止,导致最后大魏被司马炎所篡夺呢?归根结底,问题出在曹丕身上,当然也与司马懿的高明手段有关。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曹丕能够当上世子非常的不容易,当年曹操几次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多亏有司马懿、吴质、陈群、朱铄的帮忙,再加上曹植自我约束太差,夜闯司马门,犯了大错,最后曹丕才有惊无险的当上了世子。

有这样的教训在前,曹丕在篡汉称帝后,加紧了对诸藩王的控制。曹丕下旨规定:诸藩王王不得逗留京师,即刻前往封地,不奉诏不得前往京师。曹彰曾经来到洛阳要求觐见曹丕,曹丕厌恶,一直躲着不见,曹彰回去后气的暴病而亡。

其他诸藩王的境况也很惨,以曹植为例,曹植十一年当中三迁其封地,从安乡侯到鄄城侯,又从鄄城侯到雍丘王,最后迁徙到陈地。每次都不会在封地呆很长时间。而且当时有这样严格的规定:藩王下属官僚皆下等吏才,护卫不超二百人,而且这些护卫不是老就是残。

时法制,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彭城王曹据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比曹植还残。曹据先被封为范阳侯,后来改封宛侯。后来一年当中迁徙两次,分别任章陵王和义阳王。这还不够,曹丕后又以曹据夫人是南方彭城人,又迁徙曹据为彭城王,没过两年又迁徙为济阴王,最后复迁徙为彭城王。一次次的折腾,让曹据心力憔悴。

曹操二十五个儿子当中,只有燕王曹宇的状况好一点。曹丕驾崩,曹叡即位后,因为曹宇在曹叡小时候经常关爱他,于是燕王曹宇被曹叡召回京师,入朝做官。后来更在曹叡病重时差一点被委任为大将军,受托孤的的重任。曹叡的近臣刘放、孙资怕曹氏亲贵得权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劝曹叡改立曹爽为大将军,和司马懿一起接受托孤重任。燕王曹宇又一次被勒令即刻离开京师,从此,曹氏家族再也没有人能够进入权利中枢。

因此,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家势力几乎没有反抗的力量。大多数藩王(曹操儿子)早已经死去,剩下的藩王只有二百名左右的老弱残兵,如何与司马懿抗衡呢?那么曹家诸藩王没有力量,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作用了吗?不是的,他们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后来事实证明,司马懿夺权后,一直有人借曹家势力与司马懿家族对抗。

当时的司空王凌就看到了这一点,曹氏后代虽然势力单薄,但是还是有价值的。既然皇帝暗弱,被司马懿所操控,那么就另立其他藩王,借以和司马懿抗衡。于是王凌联合兖州刺史令狐愚,决定另立楚王曹彪(曹操的儿子)为皇帝。

司马懿知道后大惊,于是以七十多岁的高龄亲自率军前去平定叛乱。司马懿速度太快,王凌兵变失败。司马懿吸取王凌兵变的教训,于是下令将所有王亲贵族都迁徙到邺城居住,派有司暗中监视,禁止王亲贵族和大臣及边疆将领结交。

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鄴,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

这样的话,曹家势力算是被司马懿一窝端了,再也没有人敢动另立曹家后代的念头。那么就没有人再反抗了吗?不是的,曹家势力没有了,还有与曹家势力紧密相关的夏侯家势力,于是对司马懿家族不满的人又将目光转向了夏侯家。

公元254年,中书令李丰与光禄大夫张缉密谋废掉大将军司马师的职位,另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后来事情遭到泄漏,三人被诛杀。夏侯玄的死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诸葛诞、文钦、毋丘俭相继在淮南发动叛乱,反抗司马家族专权,后皆被镇压。

这些反抗被镇压后就没有人再挺身而出了吗?不是的。尽管曹家势力被困于邺城,夏侯家势力也被消灭殆尽,但是与司马家族名望相当的其他家族站了出来。例如,钟繇的后代钟会。

钟家在朝中的威望在曹操时代是超越司马家的,自从司马懿篡权后,钟家以钟会为代表也开始对司马家族所不满,于是钟会在破蜀成功后立刻在蜀地密谋发动政变,假借奉郭太后的遗诏,奉命讨伐司马昭。后被司马昭识破,叛乱失败。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大的力量去反对司马家族的独权势力。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操虽然有二十五个儿子,但是这些儿子在曹丕称帝后,遭到不同程度的压制。所有藩王都不得滞留京师,下属官吏皆是一些平庸之辈,拥有不超过二百人的老弱残兵。因此,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权后,曹家根本没有反抗的的实力。虽然曹家无力反抗,但一些有实力的大臣和边疆大将都以曹家后代和夏侯家后代为核心,悍然发动了多次对司马家族的反击,甚至于与司马家名望相当的钟家(钟会)也参与了,只是司马懿太高寿,手段也很高明。司马懿将曹家宗亲全部困于邺城监督起来,率兵平叛了王凌叛乱。司马师及司马昭两人也有司马懿遗风,顺利平定了毋丘俭、诸葛诞、文钦、钟会的叛乱,最后权利归于司马家,再也无人能够阻挡。

总之一句话,司马家族篡权成功与曹氏的衰败和司马家的强势崛起有很大的关系,怪只怪曹丕自断手足和司马懿老谋深算,一切都是必然!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进一步对宗室藩王权力加以削减和监视、藩王不是实封;“九品中正制”考选官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此消彼长,使得士族阶层势力快速开始崛起;司马懿多年的朝堂政治人脉经营,以及“高平陵政变”曹爽的妥协主动让权,曹室宗亲被牵连诛杀,司马懿彻底主政曹魏中央朝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