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李自成作为明末清初之间的一代枭雄,他的失败的确很可惜。但是这也是必然的,他至少犯了三个错误,使得他必然会走向失败之路,而且速度非常快。
第一,没有笼络好明朝地主阶级。第二,没有守卫北京城的决心和打算。第三,没有比较明确的政治目标。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大军进入北京城,4月30日李自成选择离开北京,期间只在北京呆了41天。
1644年7月,李自成退到西安,结果1645年正月,李自成不得不放弃西安南下,期间只在西安逗留了5个月的时间。
1645年3月,李自成来到了耕耘两年的荆襄根据地襄阳,随后攻占武昌。1645年4月,李自成又不得不东进,放弃了如此重要的根据地。
最终在1645年5月份,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当地民兵武装不小心给打死了,大顺军自此彻底没落了。
我们会发现从1644年3月,李自成的巅峰,一直到1645年5月,李自成的低谷。期间只有1年带俩月的时间,王朝的崛起与崩塌,有时候就是转瞬即逝的关系。
错误一,李自成一出手就把全天下的明朝地主阶级都给得罪光了。李自成刚进入北京的前三天,宣布不扰民,不抢掠,这显然是有要坐江山的打算了。毕竟崇祯挂了,大量明朝的官员基本都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志得意满,可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上百万的大军,军费从哪里来?此前他宣布闯王来了不纳粮,三年之内不交税。那是因为他可以四处抢掠,反正不是自己的地盘和百姓。
可现在李自成是天下之主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打家劫舍,那肯定不像话了,至少跟自己不扰民的政策就起了矛盾。
正在李自成纠结的时候,大将刘宗敏拍拍胸脯表示,一个月之内,给你搞几千万两银子来,至于怎么搞,你就别管了。
结果刘宗敏这家伙把在京上千名官员及其家眷都关入死牢,严刑拷打。根据每个人的品级,让他们交出相应的钱财,没钱的就打死。
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刘宗敏就给李自成聚集了8000万两白银的财富。李自成有了钱自然很高兴,也就不在意刘宗敏的这种做法了。
可是他这么做,使得在北京之外的所有明朝官员,都不寒而栗了。他们不知道前途在哪里,至少不能继续投降李自成了。
尤其是南京那帮人,他们组建了南明政权,誓死抵抗李自成,其实也是因为这件事的爆发。否则抵抗情绪不会那么严重。
在这次抓捕拷打活动中,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被关入了大牢,而且遭到了殴打,这也是吴三桂先投降李自成后背叛李自成的重要原因。
错误二,李自成并不打算守住北京城,丢天下也就很自然了。吴三桂本来已经投降了李自成,带着五万关宁铁骑前往北京城接受招安,顺带着将山海关交给了此前已经投降李自成的明军降将唐通。
结果半路上他家里的仆人跑来告诉吴三桂几个重磅消息,第一个是你小妾被刘宗敏给抢了,吴三桂立刻炸毛了,但是还没有反叛之意。第二个是你老爸被他们给关了,还群殴了一阵。这可把吴三桂气坏了,不投降了!于是他又带着一帮人杀回了山海关,赶走了唐通。
这么一来吴三桂和李自成就算是撕破脸了,李自成知道事情办错了,想要招安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亲自带着10万大军前往山海关,与吴三桂决一死战。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生路可言,他这点兵马根本就不可能打赢李自成,人家除了这10万兵马,还有百万大军在中原地区呢!
因此吴三桂只好向多尔衮求援,多尔衮多聪明啊,他就看着吴三桂和李自成在一片石厮杀。双方兵马折损得差不多了,他这才派人杀入,击败了李自成。
战败以后的李自成,带着3万残兵回到了北京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匆匆登基称帝,第二天就杀了吴三桂全家,随后撤离了北京。
他还有百万大军,他还有山西、陕西河南大部分地区。居然就这么撤离了北京城,可见李自成没有任何远见。
错误三,李自成被称为流寇是没错的,因为他没有比较明确的政治目标。李自成的军队里,武将太多,而能够识文断字的文官却很少。再加上他本人的学历不高,也不怎么读书,所以政治主张相当不明确。
放弃了北京,你至少得在山西做好防守吧?毕竟这里是陕西的一道屏障,他倒好,把山西留给了那帮投降他的明朝将领来把守。
人家能投降你,就不能再投降多尔衮?结果一眨眼功夫,这帮人看李自成不行了,立刻就再次投降到了多尔衮麾下,李自成都懵了,清军几乎是跟他一起到达陕西的,你说怪谁?
陕西是你老巢,你总该拼了命守住吧?的确坚守了5个月时间,结果又因为多铎打潼关,阿济格打陕北,导致李自成南北不能相顾,最终选择撤离陕西,南下荆襄。
荆襄这块地盘,李自成已经派人经营了两年,算是比较成熟了,大家也都认可大顺集团了。那你总该要坚守了吧?再撤还能撤到哪里去呢?
结果李自成来了以后,觉得这里不行!仅仅1个月的时间,再次带着人马放弃了荆襄之地,选择东进。他似乎想要打下南京,在这里自立。
那你想去南京也成啊,可是他的大军在东进的时候,又跑到了江西、湖南,打了个转再次回到湖北来了,你说怪不怪?唯一的解释就是李自成这个时候迷茫了,他不知道去哪儿。
总结:没有明确目标,那你就不要做这件事。人最怕的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看着每天都很努力,其实回头一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可以说是一地鸡毛,这是最要不得的。
李自成的所有错误里,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打到哪儿算哪儿,这样不仅老百姓对你失去了信心,就连你的部下都会逐渐背弃你。
参考资料:《明史》、《南明史》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用明史专家顾诚先生的话说,李自成失败的那么快,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战略眼光,搞错了当时大顺政权的主要矛盾,没能及时调整战略导致的结果。
明末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老百姓和统治者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可以说,阶级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可到了明朝最后两年,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兵败松山,除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外,其余约十万明军均被清军团灭。
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兵败潼关,明朝仅存的十几万精锐或战死,或倒戈投降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
这两次惨败后,虽然当时在湖北武昌,左良玉还有八十万“大军”,淮河两岸也还有几十万明军“精锐”。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无论是对满清,还是对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起义军。明军都不再具有任何威胁。
明政府也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了。
如果再根据崇祯十五年,贝勒阿巴泰率八旗军入关,如入无人之境,在俘获明朝人口三十六万余,牲畜五十五万头。于次年四月大摇大摆北还关外。明朝将帅拥兵观望,无一敢战的情况来看,又可以看出:八旗兵战力爆表,中原各路势力此时已经没有内讧的资本了。明朝和义军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如不然,大家只能是一起死。被满清团灭。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民族矛盾已经取代阶级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然而在这个生死关头时刻,明朝和李自成却都选择了错误的路线。
他们都不愿意议和,明朝被李自成所灭。马士英等人在南京拥护福王继位,寄出愚蠢的联清灭顺政策。抗清的任务最终就全落到了大顺政权身上。
当然,明清联合绞杀,并不意味着李自成就完蛋了。如果他此时能团结士绅,团结前明文臣武将,把人心涣散的北方整合起来,把大顺的基层统治架构夯实。让大顺朝进化为又一个明朝。生死主动权仍然还在他手上。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李自成又接连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当时他往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派出了节度使、防御使等官员管理地方军政。对前明中央官员也释放善意,录用了一小批大臣。但这些作为都只流于表面,对明朝地方官员,他一律不用,只选用明朝时未曾出仕的举人。而且对地方士绅也是强力打压。这导致地方官绅地主极度仇视大顺政权。
要知道,古代一个县只有县令、县丞等四个人才有资格吃皇粮。乡下的统治秩序需要依靠士绅维持。李自成不团结这批人,大顺的统治根基之薄弱,就可想而知了。
在中央,李只录用少量大官,对大部分人都不录用,或者是带有歧视性的录用。比如当时吴三桂都已经确定归顺大顺朝了,可刘宗敏却觉得吴三桂是降将,打心眼里瞧不起吴三桂,明抢陈圆圆。而李自成得知后却未及时补救,导致吴三桂降清。这正是李自成缺乏笼络人心的诚心和政治智慧的表现。
总的来看。李自成对于大顺政权的正规化建设不是没有作为,但可惜他的作为,都只浮于表面,没能把大顺朝的根基夯实。被大顺歧视的前明官员士绅,要么倒向南明,要么降清。最终只给李自成留了一地鸡毛。
当然,即便是如此,也不意味李自成就一定死翘翘了。如果他当时能集中大顺所有军力于河北,与吴三桂、八旗军做殊死一搏,然后回过头来处理内政问题,生死仍未可知。
然而在这个生死关头,李自成居然自负了。
他只带了六万人进京(李自成在北京总兵力大约二十多万,但大部分是明朝降兵),在无足轻重的荆襄(主要防备左良玉,可左良玉根本不敢跟大顺硬碰硬)却留了七万人。
这种心理上的懈怠,瞧不起吴三桂,瞧不起八旗军,让李自成最终吃下苦果——大顺军在山海关一战中被清军重创,六万精锐死伤惨重,溃不成军。
山海关大战后,见识了八旗军战斗力的李自成决定跑路。它很明白,虽然大顺朝还有几十万兵。可这剩下的几十万兵,大部分都是陆续收编的各种农民军和明朝降兵。战斗力稀烂。如果自己顺风顺水,所向披靡,这些人还会忠于他。但一旦自己受挫,这些人立马就会改头换面,向满清或南明效忠。这些人是靠不住的。
站在当时李自成的角度来说,他没得选,只能先跑路。
但前面说了,大顺政权在地方上的统治根基稀烂,官绅地主都极度仇视大顺官员。再加上李自成跑路之前在北京搜刮达官显贵的家产,彻底激怒士大夫阶级。所以李自成的跑路最终演变成大顺朝在华北地区的大溃败。
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在李自成跑路没多久后,全部造反。李自成的地盘又仅剩贫瘠的陕甘一带。
这些地方是李自成东征之前打下来的,统治基础相对稳固,所以没反。
然而由于军事不给力,士绅的倒戈,接下来的几个月,撤回陕甘的李自成也不顺心。他又接连遇到了两个问题:财政空虚、加根据地建设一塌糊涂。
李自成当年打明朝,很猛。尤其是崇祯十四年后,猛的一批,打得明军抱头鼠窜。尤其是左良玉,看着他就跑。可是从崇祯十四年到十七年,李自成从没正视过根据地建设。
他以前能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能抢。
他与明朝是一种寄生依托关系。
明朝是“母体”,他是“寄生物”。
只要明朝还腐败,只要明朝还活着,他就可以把大家吃不上饭的责任推给崇祯,而他则只需要对老百姓开空头支票就能拉拢人心。
比如“闯王来了不纳粮”之类的宣传口号。
可是现在明朝没了,或者说,明政府已经南迁了。此时在李自成的地盘上,他的大顺朝变成了“母体”。
而对于当“母体”这件事,李自成还没有做好接盘的心理准备。
例如民心要怎么安抚?社会生产秩序该怎么恢复?安抚老百姓和恢复社会生产秩序所需要的的钱从哪里来?以及,对抗清军所需要的军费从哪来?
李自成对于这些,都没有认真的规划。
因而当大批流民张口嗷嗷待哺的跟李自成要粮吃,军队跟他要军饷,他又不能再甩锅给明朝了时,他就没辙了。这个时候,李自成终于也品尝到崇祯皇帝昔日的苦恼。自己到底该去哪弄钱啊?
面对大顺朝的这种拉垮局面。李自成和群臣商议。既然大家对死磕清军没信心,大家对坚守陕甘也没有信心,那干脆这样——大家一起跑路吧。重操旧业,到南方打游击去。
然后,李自成就放弃了陕甘。
对于这一决定,不得不说,真够蠢的。
当年刘邦能够上位,是因为有萧何替他维持关中和巴蜀这个后勤基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粮饷。要没有根据地,刘邦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
朱元璋能上位,是因为有李善长等人替他经营江浙富庶之地。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可不是不纳粮那种空头口号。这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像流寇一样,固然可以活一时,但终究活不了一世。一个政权必须要有根据地,才能做长久坚持。刘邦和朱元璋都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这是弱者逆袭,必须要走的一个过程。
可李自成在军队已经离心,财政紊乱,且得罪了整个官僚和读书人系统的前提下,连老巢也不要了。大顺朝从开国到灭亡只坚持了一半年时间,也就不奇怪了。
等到撤出陕甘老巢后,李自成退到湖北,按他的设想,先在湖北招兵买马一段时间,再伺机东下江南,以江南为立业之本,跟清军死磕到底。
然而时代变了。
一方面,清军不是明军,清朝围捕李自成有明确计划。阿济格像疯狗一样追着李自成穷追猛打,一点死灰复燃的机会也不给他留。
另一方面,李自成忙活了十几年,把明朝既得利益群体一扫而空。等到清朝入关,直接捡现成的,给老百姓分地,恢复社会秩序。
这个时候李自成再喊什么“不纳粮”,在老百姓中已经没有市场了。
而更悲催的是,在湖北九宫山,李自成居然阴沟里翻了船,被民团打死了。
他这一死,他想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没了。
当然,李自成的死不等于大顺军就没了。后来大顺余部又坚持了二十多年时间,直到康熙三年才被消灭。如果李自成没有死在九宫山,他继续活着,估计也能坚持这么久。但是他想翻盘,恐怕就不可能了。
现在再回看李自成以及大顺朝,可以发现当年历史课本上对其评价是不准的。这正如顾诚先生所言: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它腐化了,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恰恰相反,大顺的灭亡,正是由于李自成没有及时彻底背叛群众,没有腐化,没有跟官绅地主沆瀣一气,引起缙绅的不满,导致没能及时稳定统治区,没能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最终被满清绞杀。
作为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担得起当世英豪的评价。至少在当时中原范围内,还真没几个人敢说自己的领袖能力比李自成强。这一点一定要承认。我们不能因为他失败了,就把他贬的一无是处。
但很可惜,卓越的领袖能力掩盖不了李自成的缺陷。他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身为开国之君该有境界与视野,自始至终都没有从全盘考虑未来政策,认清当时局势的发展以及大顺朝的潜在危险。
如果他能早一点意识到矛盾转化,意识到头号对手已从半死不活的明朝变为满清。及时调整对内对外政策,他也不会输得那么快。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这个问题让李自成非常尴尬。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数百年来李自成一直是后人评头论足的重要人物,其评论加起来可绕地球三圈。
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李自成的形象也在不断切换中,比如豪气冲天的民族英雄、比如庆祝难受的民族罪人等。
而回到李自成本身,这个成功颠覆大明王朝的农民军领袖,到底为何会迅速失败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天时不予
在静夜史看来,李自成之所以迅速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成功得太突然了。
从崇祯二年走上揭竿而起的工作岗位,到崇祯17年将大明王朝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成功晋升,李自成虽然屡战屡败,但好在当时的明朝已经烂到了根,竟然多次出现放虎归山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李自成能一次次东山再起,并最终推翻明朝的根本因素。
但问题是强大的明朝即便再无可救药,但也绝不至于一推就倒,而且是倒在农民起义军这样的乌合之众面前,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答案就是,李自成绝对是“借助了”天时,而这个天时就是华北鼠疫。
明末小冰期导致的连年干旱,使得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并导致了席卷华北的恐怖鼠疫。
因为鼠疫的存在,所谓北京的明朝军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李自成得以风卷残云地拿下北京,颠覆明朝。
但紧接着,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遭受了和明朝军队同样的厄运。其后而来的清朝军队,因为推行满汉分离,得以独善其身并最终熬了过去。
2、地利不济
因为李自成同志忙于革命斗争且屡败屡战,导致根本就没有时间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李自成始终难以摆脱流寇的身份,一旦遭遇挫折,那么紧接着必然是土崩瓦解的恐怖局面,一片石大战之后的李自成亲身验证了这一点。
当然,更令李自成尴尬的是,即便建立了根据地,李自成也难有作为,因为他的区位太差了。
李自成的失败,固然有忽视清朝的因素,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李自成就是高度重视也没什么卵用。
虽然李自成成功打进了北京,但他能够获得的也只有包括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在内的北方区域。为帝国提供赋税的南方依然在南明手里,占据四川盆地的张献忠虽然和李自成没有竞争关系但也不是李自成的下属,而李自成能够占据的土地早已被十多年的农民战争搞得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自成拿什么和清朝硬刚?而且是征服了漠南蒙古的清朝硬刚?
这还不算西部青藏高原上的蒙古势力,这意味着李自成的最大成就,也就是割据北方。而在南明、清朝和吴三桂等多方势力的夹击下,李自成想要活下去都是个大问题,所以他的失败绝非偶然。
3、人和不行
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合适的天时地利,依靠人和也能够闯出一片天地,即便不能称霸天下,最起码也能够割据自守。
但问题是李自成最缺的就是人和,不仅李自成个人能力不行,其军师团队更加不行,和汉太祖团队之间差好几个李世民。
在革命初期,为了拉拢更多农民加入,李自成提出均田免征的口号,这无可厚非,但当李自成推翻明朝后,麻烦就随之而来。因为没有收入,所以李自成开始了对明朝官员的“追饷”,打碎了这些投机者的所有幻想。要知道,士绅阶层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实际统治力量,他们的向背直接决定了李自成的成败;再加上刘宗敏霸占陈圆圆,导致左右摇摆的吴三桂愤而降清,将大顺政权置于众叛亲离的地步。
而更尴尬的是,李自成团队不给力,自己的个人素质更不行,比如他的第二任妻子邢氏就跟自己的战友高杰私奔而后成为李自成的宿敌。
更重要的是,李自成自己也没啥主意,也就是长远的考虑。这使得李自成在颠覆明朝后,没有及时应对南明的顽抗和清朝的南下,为速败埋下了祸根。而且虽然李自成在高迎祥死后拥有了闯王的称号,但却并不能令其他农民起义军信服,尤其是混世魔王张献忠。
因为李自成始终处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之下,最需要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盟友,但张献忠明显只想当土皇帝。
概括来说,李自成的失败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绝非偶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失去民心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1、面临局势复杂,李自成攻克明朝首都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但是东北满清虎视眈眈要入关,南京还有南明势力,张献忠在四川也建立政权。这样局面复杂,不容易把握。
2、李自成农民起义队伍缺乏人材,对面临的形势认识不清、把握不好、没有一整套应对措施和治理办法。李自成、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郝摇旗、李过等等众人都似乎缺乏宏才大略。李岩有水平提出到河南发展势力,还被李自成所害,以前有种观念对李岩真伪表示怀疑,后来考证李岩真有其人。
3、李自成农民起义队伍进入河南后发展过快,对李自成等起义首领来讲有些出乎意料,没有做好应对准备。
4、李自成进北京城后拷问追饷、后期军纪不好、许多将领贪图享乐等一些做法导致失去原明朝官绅及百姓支持,使李自成失败。
5、李自成进北京城后可能当地发生鼠疫,这也是李自成失败原因之一。
6、吴三桂和清军合作力量强大,在山海关之战中打败了李自成。
7、李自成军队武器比较落后,军队作战素质不高,缺乏名将这也是较快失败原因之一。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李自成没有成事确实是很可惜,离最终成功就差一点点,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李自成败在哪里?实际上就是一句话,没有和地主阶级充分结合,而是采取了对立态度。更为确切地说,没有得到明朝士绅和官僚集团的拥护和依附。从而最终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
李自成速败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李自成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是李自成在军事方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一旦失败只能是逃亡,属于无根之水。流动作战是李自成取胜的关键,也是李自成失败的主因。刘邦能够上位,是因为有关中和巴蜀两个稳固的根据地,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粮饷;朱元璋能够成就伟业,因为朱元璋有江浙这片富庶之地。但李自成没有后勤基地,没有也就罢了,只能掠夺,如此一来 ,李自成就是罪了整个官僚和读书人系统,也就是和社会主流阶层分裂了。
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最大问题是经济问题,没银子,而来钱最快方式就是搜刮民财,搜刮那些大明官员的银子,正式由于李自成敲骨吸髓的掠夺,让原本希望投靠李自成的大明士绅官僚集团大失所望。官僚集团和他们所代表的地主彻底地推向了李自成对立面。而李自成集团本身又不足以去治理整个华北地区。又更何况全国。而且当时的明朝的南方政权体系还在。在政治上,李自成已经被孤立了。说白了,就是统战工作没有做好。
入主北京以后,李自成最大的敌人是谁?多尔衮,还是南明。李自成选择了多尔衮,这个战略上的错误导致了李自成的万劫不复。1644年,中原大地,三朝鼎立,南明,李自成,多尔衮。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李自成失败。而最不可能成功的多尔衮入主中原,这不得不说多尔衮的政治能力的出色。多尔衮击败李自成入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保大明官僚阶层财产和个人安全,而且是一律按原职录用,崇祯一朝礼部尚书宁完我被多尔衮任为内学士,位于范文程之上,宁完我一再推辞。坚决不受。对比之下,李自成何其的渺小。
李自成进北京以后,应该做的不仅仅是要安定明朝的官僚阶层,更需要和多尔衮讲和。应该说,如果不是李自成主动“侵犯“多尔衮。在顺治刚刚登基的时候,多尔衮肯定不会发兵关内的,必须要说明的是,多尔衮入主中原很冒险,结果就是多尔衮赢了,可以说,满清得天下还是很侥幸的。也就是多尔衮面对的是两个猪队友。李自成成方面经济和财政的破产让其陷入窘境。经济上的破产,让数万大军迅速崩溃。
明朝覆灭过于迅速,李自成从西安兵分两路进北京几乎是长驱直入兵不血刃就进了北京城。 主力和精锐部队在陕西。自身没有建立完整的官僚体系。 完全是一群饥民进京。再加上在北京神操作,不失败那反而奇了。远在盛京的范文程一眼就看出了李自成的软肋,即弑君灭国,刑辱权贵,劫掠百姓。并非常有针对的制定了三个政策。可以说,多尔衮取得胜利也并非侥幸。真有高人啊。而李自成身边却没有这样的明白人。当然李自成本身的见识,眼光,处事方式决定了他能走不远,最高领导层的能力决定了大顺王朝的前途。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